匠人精神读后感

2023-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匠人精神读后感

以匠人精神打造大学课堂的艺术性

[摘 要] 匠人精神是新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秉持和传承的精神,高等教育更是如此。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更是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和巨大价值。本文基于此,首先探讨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如追求卓越、甘于平淡及用户至上,并分析了其在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价值,进而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分析了以匠人精神打造大学课堂艺术性的具体手段,包括履行教学责任、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匠人精神等,希望对大学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课堂;匠人精神;网络营销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100

[

0 引 言

在以全球化、机械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消费品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使得部分企业在生产发展中迷失了方向,以盲目的求新求异作为目标,忽略了品质上的保证。此一现象并非孤例,在高等教育中也普遍存在。高校扩招以来,受市场导向的影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逐渐凋零,教学活动沦为流水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保证,学习质量也非常低下。对此,匠人精神有着不错的应用价值,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水准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章基于此,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探讨了匠人精神在大学课堂艺术性塑造中的地位與作用。

1 匠人精神及其在大学课堂中的教学价值

1.1 匠人精神概述

匠人精神,也称工匠精神,指工匠在产品加工制作中所表露出来的极致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工匠精神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追求卓越。工匠精神以改良工艺、提升质量为目标,注重完美,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使命,对工匠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二,甘于平淡。在提升产品质量的过程中,需要工匠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地研究改良工艺的方法,这就需要工匠本人能够淡泊名利,以发自内心的对工艺本身的热爱作为追求卓越的力量来源,而非名利之心;第三,用户至上。所谓工匠精神,它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勾连用户与产品的一种精神纽带。用户的体验是工匠精神的基石所在,用户至上自然也就是工匠精神中的应有之义。

1.2 匠人精神在大学课堂中的教学价值

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浅层化、表面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匠人精神作为一种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理想信念,对大学课堂教学而言,有着非常深刻的应用价值。首先,它能够深化课程教学的效果。匠人精神注重品质,具体到教学实践而言,则是注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层次与把握效果,要求教师不断从教学实践出发,调整、优化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效果朝深入、细致的角度发展;其次,它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匠人精神则是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教师,古代即有教书匠的称呼,践行匠人精神既是其职责所在,也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发展自我的根本保障;最后,它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现代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发展为能力培养以及素养提升。匠人精神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既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依靠,同时也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主要元素,对学生本人匠人精神的生成与固化效果显著。

2 以匠人精神打造大学课堂艺术性的策略

网络营销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素质拓展课程,更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管理学院其他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在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电子商务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挂钩,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课堂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匠人精神是重塑课堂艺术性,深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精神源泉,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学策略。

2.1 明确职业定位,履行教学责任

匠人精神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中,教师所必须恪守与坚持的精神。匠人精神的本质是职业道德,发扬匠人精神,其实也就是履行职业道德,二者尽管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其内涵与实质却是相通的。对此,教师需要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出发,履行好相关的教学责任。就以匠人精神指导下的网络营销教学实践而言,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前准备。教学准备包括课程教案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是教师妥善地利用课堂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要做好教中指导工作。网络营销课程以学生的自主实践、自主探索为核心,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全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根据其在项目或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时地给予相应的反馈,纠正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缺点与不足,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得以不断的提升。最后,教师要做好教后评价的工作,将教后评价作为精神重塑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最后流程,从学生学习中的实际表现出发,予以激励性、针对性的评价。

2.2 紧扣教学实践,完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元素,也是教师打造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所在,贴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现状,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能的整体提升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紧扣教学实践,在既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教学方法,构建完备的教学方法体系。比如,案例分析法。网络调研与网络推广是网络营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现实生活中成功及失败的案例作为分析资料,让学生在直观的案例中感受其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对于学生思维的调动以及探索欲望的激发都大有裨益。又如,小组合作法。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组合作是学生交流思想,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小组合作也是活跃课堂氛围,打造课堂艺术性的必然要求。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学生间的小组合作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动力,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教师则履行好教学组织者与学习辅导者的角色,优化教学效果。

2.3 依托发展前景,培养匠人精神

大学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匠人精神,不仅仅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具备匠人精神,更指教师需要以教学活动为平台,将匠人精神传递给学生,这是深化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网络营销以培养网络时代的营销人才为目标,匠人精神是营销人才追求卓越、服务用户的重要保证,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发展前景出发,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匠人精神。比如,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将课堂转变为学生自主开展网络营销项目的场地,让学生重构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在项目运作中生成、发展匠人精神。当然,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生网络营销课程学习中,学院及教师需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产品、标准的网站以及详细的客户资源,学生在运作网站以及与客户打交道的流程中,匠人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与深化。

3 结 语

网络营销课程是当前最为火爆的一门课程,并且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匠人精神是当前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精神源泉,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积极地贯彻匠人精神,并从职业属性、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张佳春.教育者要有匠人精神[J].教育,2016(28):246.

[3]彭新平,张秀梅,邓永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15):345.

作者:徐志芬

第2篇:“匠人”精神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启示

摘    要: “匠人”精神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指的是工匠们凝聚于产品中那股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理念与精神。当今,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但在产品制造、服务意识上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产品质量、服务水准与从业者的“职业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当代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职业观”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国青年人的职业观的优势与不足。本文从“匠人”精神的角度提出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匠人”精神    中日大学生    职业观教育

日语“職人”一词起源于江户时代,指的是从事传统手工业的“匠人”,“匠人”精神指的是工匠们凝聚于产品中那股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理念与精神。这种精神从原先的手工业领域“波及”各行各业,成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准、树立品牌口碑、打造集团形象的重要“软实力”。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十分需要“匠人”精神。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然而,“中国制造”却因存在着“产品安全”、“质量隐患”、“服务意识不足”、“民族品牌缺乏”等诸多“软肋”。产品质量、服务水准与从业者的“职业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笔者通过相关数据对比中日两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异同,分析各自优势与不足。最后试从“匠人”精神角度提出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对策。

一、日本的“匠人”精神

翻开《广辞苑》可以清楚地看到“匠人”(『職人』)一词的解释:“对于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如木匠、泥瓦匠、漆匠等。”①短小精悍的定义中折射出“匠人”的起源与内涵。首先,手工艺者称为“匠人”,源于日本古代对老百姓的分类。手工艺者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工”,是社会下层中靠手艺谋生的匠人。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匠人”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被固定了下来,而后发展壮大并进行了细分,如木匠、铁匠、纺织工、油漆匠等。各行中的精英崭露头角,逐渐形成了自派的风格与规矩。其次,这一定义中有一个定语叫:“精益求精”。“匠人”们大多出身于武士之家或为武士家服务,如打造兵器、制造生活器具等。古代的日本武士属于社会中上层人物,对于使用的物品质量自然要求颇高,一件兵器或一种摆设更是武士家族身份地位的真实写照。因此,客家的要求与自身的觉悟,让这群从事手工业的劳动者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出人头地和维持家业的不敗之风,唯有做到技术精益求精,产品出类拔萃。久而久之,这种,唯“技”叫板天下的“攀比之风”盛行,加深了“匠人”们的自豪感。还有一点,“匠人”家虽收门徒,但大多依靠子传父业的方式传承,手工艺者的下一代更会有一种振兴家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雄心壮志。

这种良性循环的导向作用在明治维新后发挥得更加明显,1869年至1872年,明治政府不断颁布法令,改革等级身份制度,三六九等的身份制度被废除,推行“四民平等”。由于这场意在使日本得以“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是由中下层武士、仁人志士、开明知识分子等发起的,故为武士家族服务的优秀“匠人”们凭借过硬的本领进入了国家、私人资本家经营的现代化工厂和企业中继续发挥着技能。新政府和企业主给他们灌输发挥才能、服务国家的理念。尔后,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对商品原料和倾销市场的不断追求,日本统治者试图走对外扩张侵略的途径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胃口,相继发动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这两场战争为后来法西斯主义的抬头、壮大埋下了伏笔。“到1937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1936年度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收入的47%。军工生产急剧膨胀……常备军也从1930年的23万人扩充到1936年的38万人。”②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停战诏书》,宣告日本战败二战结束为止,受法西斯主义控制的日本国内大小企业不断为战场输送着物资和人力资源。战后,日本被打着“盟军”旗号的40多万的美军驻守,经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贸易中断、物资紧缺、粮食减产、生产力急剧下降、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贫困,哀声怨道。在美国的“牵头”下,日本进行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经济上为了摆脱战争带来的瘫痪,1946年8月,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12月,实行“倾斜生产方式”;1949年2月,采用“道奇方案”;随后而来的朝鲜战争让日本获得一大笔美国的军需物资订单。到1953年,日本战后重建结束,经济恢复到战前状态。此后,从1956年到1961年,日本经济以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长,被称为“三件神器”的洗衣机、电冰箱和黑白电视机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1965年到1970年间,日本经济以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长,终于迎来了市场经济繁荣的60年代,彩电、小汽车和空调成为新的“三大神器”,带动起新一轮国民消费热潮。

归纳战后日本经济恢复、高速发展的原因,不难发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每一位国民的辛勤劳动、对工作认真执著的态度、对行业孜孜不倦等职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日本的每一次发展。大到支撑国民经济命脉的钢铁、煤矿、石油、电力、肥料、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领域;小到农林牧副渔、纺织业、加工制造业等与国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领域。正是广大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在岗位一线劳动者们才造就了日本战后经济的成长。这里还不得不提到教育的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新政府认识到企业中同时具备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纪律的新型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一开始政府就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建立一种教育制度的工作上”③。日本在大力尝试发展近代工业的同时,争分夺秒地开始教育上的改革,颁布了《学制令》,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了初等教育,建立了大学。1871年,设立了主管教育的文部科学省,统一了学制,为国家发展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当代中日大学生职业观现状分析

职业观是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职业的认知、态度、观点及评价的主观性看法。“它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④。职业观亦可让我们窥视一国的国民意识及在某段时期内的生活现状⑤。大学生职业观是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看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直接反映,可以从职业标准与定位、社会地位、工作态度、工作报酬、性价比、未来发展性、地理位置、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最有思想、最有活力、最有可塑性的群体之一,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职业观直接代表着未来国民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而一个既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又有利于推动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和谐发展的职业观的塑造需要国家、社会与国民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宏伟浩大的工程,不可急于求成。上文提到日本民族的“匠人”精神及我国自古就积极倡导的“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等职业观都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被逐步认同的。

为了把握当代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笔者有幸参与了林敏洁教授“当代中日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⑥的资料整理工作。该研究采用问卷的形式,从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对中日两国各20所大学的4720名大学生展开调查,内容涉及学习、生活、金钱、自然、恋爱、家庭、职业、男女地位等诸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地展现了当代中日两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其中,笔者从中选出有关“职业”话题的调查结果展开说明,试图探索当代中日两国大学生职业观异同,分析各自优势与不足,并试从“匠人”精神角度提出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对策。

图2-1    将来想从事的工作

从图2-1不难看出:中国大学生最想从事职业的前五位依次为“大企业文秘”、“教育工作者”、“自主创业者”、“公务员”、“媒体工作者”,比例分别为43.2%、35.1%、25.4%、22.3%、10.8%;日本大学生最想从事的前五位职业依次为“大企业文秘”、“公务员”、“教育工作者”、“自主创业”、“传媒工作者”,比例分别为25.9%、24.1%、21.6%、11.3%、10.8%。两国大学生向往职业种类如此一致,说明这些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舒适、能赢得一定名望的职业都为两国大学生所向往。其中“公务员”和“教育工作者”可归为公职类岗位,由此可看出企业、公职类和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们心中共同的“香饽饽”职业选择。此外,希望从事“传媒类”和“艺术类”的中国大学生比例均高于10%,说明这些能够活跃在演艺圈或大众视野中的闪亮型工作也是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生所向往的职业。日本大学生中也有10.8%的人希望能从事“传媒类”工作。

从另一角度看,希望将来能“从政(议员)”或当“高级官员”的中日两国大学生比例均不超过5%,其中,中国希望“从政(议员)”或当“高級官员”的人数只有为数不多的1.7%和2.5%,日本略微超过中国,分别为2.3%和4.6%。如此低下的数据是否能够看出:从事政治类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职业兴趣、敏锐的思维、强大的表现力(判断力、气场、口头表达能力等)及对相关学科(如外交、国际关系等)的执著追求,另外对英语和第二外语都有较高程度的要求。

从数据中还可看出一个很明显的改变:中国传统“官本位”、“学而优则仕”观念已在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脑子中淡化;与此相对,“大企业就职”、“自主创业”、“教育工作者”等这些靠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因素生存的职业越来越被当代大学生们所认同与接受。尽管中日两国希望能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数比例并不低,但并非所有“公务员”岗位都是“官”职,能考入“公务员”队伍的大学生都要从基层岗位做起,如今很多公务员岗位都欢迎专业知识扎实、技能很强的大学生、研究生报考,如网络工程、税务、会计、金融、翻译、文秘等专业。笔者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官网相关数据制作了近五年国家级(不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公务员)公务员报考人数(通过审核)与职位数的统计数据图2-2和2-3,如图数据显示:审核通过的人数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说明报名总基数处于稳中见降的趋势。

图2-2    国家公务员考试近5年审核通过人数

图2-3    国家公务员考试近5年招录人数

除此以外,中国大学生中有7.4%的人想从事“科研工作”,5.5%的人希望从事“保育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工作,还有1%左右的人想从事“工程师”、“军事相关”、“执笔方面”、“体育方面”、“农业方面”的工作。在日本低于5%的职业中,有4.4%的人想成为“研究者”,希望从事“保育和社会福利方面”工作的有2.8%,从事“农业”和其他工作的分别有2.3%,“执笔者”有2.1%,“工程师”只有1.0%。这些职业的特点为:内容相对单调、工作环境艰苦、专业性要求极高,更需要从业者具备坚定的毅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90年后出生,绝大多数都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对艰苦性工作的适应能力较为薄弱。其中“保育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工作涉及儿童照顾与教育、老年人养老、民政殡葬等方面内容。日本多年来一直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问题,长寿之国的日本越来越重视“养老”事业,国家在“介护”上倾注大量财力、人力,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介护福利”专业,“介护福利”专门学校也层出不穷⑦。社会需求或多或少地左右着这个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中国同样如此,据相关新闻报道:很多高三毕业生在填报大学专业时,选择了遭受世人“白眼”的民政殡葬专业,甚至因受到日本影片《入殓师》的影响,立志从事逝者化妆师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

图2-4    找工作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因素”是择业观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职业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从无到有,由单一到复杂,时至今日,五花八门、形形色色、门类繁多;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社会格局演变,事物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很多适应于时代需要的新职业、热门行业应运而生,同时一批传统职业、冷门专业却苦苦挣扎在“死亡线”的边缘。这种职业种类的变化,必将导致人类,特别是思想最为活跃、最易波动的大学生们的职业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物质”与“意识”原理指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的择业观是人类的思想意识,它支配着人类主体做出相应的行为,同时它还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物质条件、社会制度与大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分析择业观的因素要用辨证历史的方法从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社会制度、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着手展开分析,同时已不能忽视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民族道德等因素。

由图2-4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比例从大到小依此为:“空间发展”(46.7%),“报酬”(40.8%),“興趣”(37.1%),“促进自我成长”(34.4%),“安稳”(29.6%),“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21.8%),“距离家的远近”(18.8%),“拥有私人时间”(11.1%),“社会贡献”(5.2%),“社会名声”(4.9%),“规模宏大的事业”(2.5%),“其他”(0%)。

剖析中国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发展空间”(46.7%)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第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性调整与转变冲击着大学生的择业观。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合理地配置人才在市场中的流动,稳健逐步地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生“自主择业、国家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并在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⑧。市场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指挥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第二,回溯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2010年将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的目标,开启了高校扩招的政策大门⑨,截至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上升至2014年的37.5%⑩。大学扩招意味着毕业生人群的大幅度增加,“就业难”成为近几年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加之,很多专业知识难度系数增大,短暂的大学四年学习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性人才的要求。大学毕业生深知刚走出校门的自身水平和能力尚浅,“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等寄希望于工作岗位的实践学习换来一行的丰富经验、以谋求未来长远更好的发展是大学生十分普遍的想法。“报酬”(40.8%)成为仅次于“发展空间”的第二大因素,说明很多大学生还是把物质条件作为择业时很重要的标准。“报酬”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包含福利、奖金及假期等辅助性报酬。希望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养活自己甚至反哺父母的工作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中国人读书的永恒动力。从中国家庭的平均情况来考虑,很多来自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急需在物质上获得满足,为家庭减轻负担。也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家庭条件较为宽裕,但希望尽快摆脱父母的经济支持,早日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强。37.1%的中国大学生择业时看重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大的动力,能找到一份既符合大学所学专业又是自己所喜爱的工作是最大的幸福。“促进自我成长”可以看成是“发展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大学生在竞争越发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十分清醒:要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追求更加长久深远的发展。29.6%的中国大学生选择了“安稳”,表明仍有近三成的人希望过上一种依靠一份平稳的工作扎根于某地的生活。在工作中“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21.8%)就是一种幸福,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对精神高于物质的追求必将充分地得以体现。只有不到五成的大学生选择“距离家的远近”(18.8%)和“拥有私人时间”(11.1%)的工作,希望能从一天劳累的工作中快速解脱,回归到只属于自己和家人的空间。“社会贡献”(5.2%),“社会名声”(4.9%),“规模宏大的事业”(2.5%),“其他”(0%)等因素均不到10%,说明很少中国当代大学生将未来宏大的事业规模、社会名望、社会贡献等未知效应纳入到眼前的就业因素中。

反过来,看日本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排列顺序依次为“安稳”(33.9%),“促进自我成长”(26.9%),“报酬”(24.9%),“兴趣”(23.9%),“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19.8%),“空间发展”(8.7%),“社会贡献”(8.2%),“拥有私人时间”(7.2%),“距离家的远近”(4.9%),“社会名声”(4.6%),“规模宏大的事业”(0.5%),“其他”(0.3%)。

在分析原因之前,可对日本当代社会经济形势稍微考查分析。在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大潮中,为什么当代大学生的选择会出现如此结果呢?第一,9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遭受重创的日本社会迎来了严重的就业冰河期。企业大幅度减少新员工的招聘名额,加之,大学毕业生增多,缺少实战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不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会对新员工进行岗前业务技能培训,所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8年,美国的“雷曼事件”导致股价大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日本市场也未能幸免,不少高效益的大企业备受打击,小企业纷纷倒闭。日本再次迎来了激烈的就业难问题。2011年3月11日,百年一遇的东北大地震使得日本国内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第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日本企业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劳动力成本低下、原材料易得、产品倾销市场广阔的国家和地区。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工制造等环节,甚至连销售、售后服务等岗位也从海外招聘员工;此外,网络通信、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引入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工成本的付出等。在如此背景下,大量全球优秀人才汇入日本、日本企业,加剧了与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第三,从大学生本身的自我价值认定这点看,本项目调查的其中一项为“只要是大学生就是精英”,日本大学生几乎无人认可,而中国有12.8%的人同意这一观点。2007年后,日本希望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人数低于大学招生计划人数,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打着“国际化”、“人文性”、“科技性”等口号的新生私立大学,日本大学升学率已经超过了50%,正处在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阶段。这宣告了“大学生等于精英”社会的终结。此外,日本社会还有诸多问题,例如:曾一度标榜“社会平等”的日本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绝大多数日本人只有“中流意识”。日本社会老龄化、少子化严重,人口问题已越来越引起重视。飞特族(自由职业者)很多,许多大学毕业生就读期间就去兼职打工,甚至毕业后一直坚持多年,而他们兼职的岗位多为餐饮等服务型行业,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充电”。日本自杀率很高,除了心理疾病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来自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是最大的原因。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尽管经历了上个世纪几次发展的日本早已跨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但社会中种种问题层出不窮,所以“安定”、“促进自我发展”成为日本大学生考虑最多的两个因素,其次才是“报酬”因素。剩下的因素可以看出也有不少日本大学生在生活相对平稳的状态下,更多地考虑到自身的爱好、精神的愉悦、人生的追求、重视家人亲情等。

图2-5    在为就业做准备吗

本调查针对中日两国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准备状态而提问的。从图2-5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有53.6%的大学生为就业做准备,日本只有35.3%,笔者结合中日两国社会现状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都面临就业压力的两国大学生为什么在就业准备意识上却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尽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准备没有日本大学生乐观,这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同教育和社会大环境。正如上文所述,日本大学入学率很高,大学入学考试早已无需用“独木桥”这类话形容。私立大学的增多给予更多入学机会,大学的门槛由此降低,势必导致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另外,“宽松教育”、“个性化教育”大力被提倡与实施,相对于之前,基础知识薄弱的高中生们较为容易地进入大学学习,思想上的竞争意识、危机感也单薄,加之课余时间兼职打工能够支持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造成了当代日本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危机的放松警惕。其实,大学入学没有了竞争,但未来的就业竞争并未消失。而中国地域辽阔,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家庭,自进入大学后就怀抱改变命运和家庭的想法,自然大学毕业后谋求一份高大上的职业成为共同的想法,因此他们瞄准目标,有的放矢,做足充分的就业准备等此类想法十分普遍。

图2-6    觉得现在处于就业难

图2-6为中日两国大学生就“觉得现在处于就业难”这一调查的回答情况。两国都有超过86%的大学生回答“是”。考察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国高考扩招,大学生数量猛增,日本大学入学门槛降低,危机意识降低等共同的原因之外;还分别有着各种的因素。中国的国情较为特殊,地区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地区等很难吸引广大大学生的就业目光,尽管国家出台相关倾斜扶持政策,但更受传统思想影响与着重自身需求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们的就业追求,一窝蜂挤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势必造成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中国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缺乏严密考证,具有跟风和盲目性,有的课程严重与社会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培养方针不能很好地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造成大学生难就业。国家虽制定了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但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另外,大学生本身就业定位不明确,考虑不够深入,亦缺乏对职业的深刻认识,心理素质不高,遭遇挫折后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等。

日本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缘于经济形势转变,不景气的经济减少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在前文中亦已分析,经济全球化给日本国内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等。

图2-7    是否为将来的职业收集信息

如图2-7,从“是否为将来的职业收集信息”的问卷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中有62.6%、日本大学生中有45.2%的人回答了“是”。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看做图2-5的延伸性考察。收集就业信息是为迎接就业挑战的前期准备,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就业,危机感意识更强烈。

三、“匠人”精神该渗透至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中

综观研究中日两国大学生就业对策,不难发现基本上都围绕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如“中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等。日本企业加强与高校的信息沟通;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大学的就业体验制度及活动;企业按照法律法规规范招聘工作,有利于发现人才又能维护大学生就业的公平、公正”{11}。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利于国家、社会和国民福祉利益的人才,将高校毕业的人才资源合理地引入各工作岗位,这些均离不开外部条件的保证。但笔者认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更多地左右博弈场中的胜负,决定着职场中的长盛不衰。

日本近世及江户幕府末期的思想家二宫尊德提出了“至诚、勤劳、分度、推让”的思想,也被称为“报德思想”,它要求人们待人要诚实守信,处事要诚心实意;鼓励人们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过适度的生活,勿好高骛远,不过不契合实际的奢侈生活;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乃人之本……二宫尊德的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准则既能律己又能教化民众,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准则”{12}。

松本龟次郎在中日近代文化教育交流史上是个卓越而伟大的存在,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国留学生的日本语教育事业中,在军国主义高压政策辐射的年代,他顶着生命危险用一举一动关爱着在日的中国留学生们,培养了大批后来为中国变革作出巨大贡献的仁人志士,如鲁迅、周恩来、秋瑾等。“匠人”精神在松本龟次郎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从事了40余年的留学生日本语教育事业,他在潜心钻研日文语法、编辑方言大字典、编写教科书的同时,在教学法和留学生管理方面亦做出了毕生的探究,得到了中日两国友好人士的缅怀与尊重。

日本产品以精细的做工而驰名海内外,日本产品中凝聚的“匠人”精神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1)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2)以掌握高超的技艺为荣;(3)虚心接受不同消费水平、不同职业的消费者的严格评价。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打磨钻研方可有所成就。笔者认为此种职业价值观才是当代最应提倡和发扬的教育理念。“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若当代大学生都能心如止水、潜心修炼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怀有一颗与人为善又踏实肯干的心态,从适合自己的基层岗位扎实做起,日后定能茁壮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因此,笔者建议高等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一)明确目标,重视学习,乐于实践,提高修养。大学生在读期间,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即学习是第一要务,要排除社会上“好文凭不如高本领”的不良价值观干扰。同时,要注重实际,面向实践,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另外,要摒弃狭隘的职业观:认为工作仅仅和体力或脑力相关,而忽视个人修养的塑造。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职业活动既要追求‘专业性’与‘事务性’,又包含任何一种艺术潜力、特殊的科学能力及有效的公民道德品质的发展。”{13}因此,当代大学生们应努力做一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水平强、富有修养的新型“匠人”。

(二)看清己之长短,把准从业方向。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人若不能对自己的特长和短处有充分的了解,那一定无法在工作中扬长避短,结果当然不会尽如人意。人的自我认知需要在大量实践检验中获得。了解自身的特长与强项,就会据此在心中规划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便于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做到才尽其用、智尽其谋。这些都是在就业前期准备上不可或缺的思考内容。

(三)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而态度却有好差之分。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一个人拥有良好职业心态和职业操守至关重要。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时间久了自然会有平淡倦怠的现象。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如果你是一名清洁工,也要像米开朗琪罗绘画、贝多芬谱曲、莎士比亚写诗那样的心情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你就会从中发现很大的乐趣。工作无优劣,杰出最自豪,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光看一时,更不可盲目随从,一窝蜂地涌入所谓热门,而依据社会需要、自身专长和个人钟爱等综合考量,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这样才能保持较为持久性的积极工作状态,不断激发工作活力,创造完美的工作成效。从而,将循环往复、枯燥乏味的工作视为一种艺术享受,并为力求创建精品、当好“匠人”不懈奋进。

四、结语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4}“工匠精神”被上升为国家意识并得到提倡,着实让人耳目一新。目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民族优质品牌的树立不仅需要在技术和管理上得到提升与飞跃,更要求全体从业者具备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价值观。我国未来要靠青年一代大显身手,希望当代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扎实走好每一步,努力成为一名卓越的“匠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依靠实际行动刻画出更多更好的“中国印象”。

注释:

①广辞苑.岩波书店,1987(3).

②孙秀玲,著.一口气读完日本史.京华出版社,2006:195.

③吉田茂,著.李杜,译.激荡的百年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9.

④朱常柏.当代大学生职业观探析[J].唯实,2011(12).

⑤桥本晃和.民意の政治改革——民主主義は問われている.劲草书房,1992(2).

⑥基于林敏洁“当代中日大學生价值观比较研究12YJAZH

067”问卷调查数据.

⑦源自日本Knowledge Station网中“日本专门学校”的统计数据:http://www.gakkou.net/sen/src/.

⑧邱称“90后”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大三学生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2013:29.

⑨姚先国,方昕,钱雪亚.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干预效应[J].人口与经济,2014(1):67.

⑩根据教育部网站《各级教育毛入学率统计数据》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4/2014_qg/2015

09/t20150901_204903.html.

{11}李宝芳.中日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与对策[J].日本问题研究,2012(2).

{12}秦颖,王秀文.二宫尊德思想在日本社会转型时期的意义以及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6).

{13}曹惠容.保罗·杜威的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14}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03/05/content_1969419.htm,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词汇之工匠精神,全国人大网.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基金项目,当代中日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林敏洁,项目批准号:12YJAZH067。

作者:吴凯

第3篇:基于匠人精神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及实践

【摘要】志愿服务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核心思想,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大学生匠人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务的开展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品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专业的知识、行事的风格等诸多素质的形成,匠人精神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匠人精神的培育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志愿服务理论的探究、多元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匠人精神  志愿服务  “正己培训”

【基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化院合2019第022号)。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匠人精神、敬业等品质对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石化学院“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经过多年的志愿服务实践得出结论:大学生匠人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务的开展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品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专业的知识、行事的风格等诸多素质的形成,匠人精神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匠人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内涵

1.大学生匠人精神。匠人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敬业精神,从思政德育方面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匠人精神的培养,不论是在校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就业创业,特别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匠人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李宏伟、别应龙认为,所谓匠人精神就是在设计、质量、技艺和制作方面的孜孜追求[1]。石化学院“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用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出高校大学生匠人精神的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大学生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用苛求完美的精神,坚不可摧的意志品质,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敬业态度,主导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行为,并由此内化升华而成的个人特有的品质。匠人精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严谨认真言行有度的执业态度、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的价值认知、从小事做起推陈出新的钻研精神、心怀激情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国学者沈杰对志愿服务定义为“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等贡献社会,以提高公共事物效能和增进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而进行的各项活动[2]。”国内还有的学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3]。”具有自愿性、组织性、广泛性、育人性、时代性等特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为:学生自愿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用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一方面为了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了帮助他人而进行的各式各样的服务活动。

二、大学生匠人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1.大学生匠人精神是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需求。高校大学生在如今的企业单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为了岗位担当者的主力军,他们具有明显的特点: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思想上存在好高骛远、一劳永逸的表现,行动上有些好吃懒做、眼高手低。因此,匠人精神作为一种指导力量、精神激励,能够鼓励学生耐住寂寞、收敛浮躁、用坚定的意志耐心打磨自己,使自己逐渐变成社会上的强者,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中创造更多更新的价值。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人类毕生的追求。因此,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在创造家庭价值、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务必要具備与之匹配的意志品质、精神信念、高超技能和沟通能力。匠人精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为大学生树立起精神图腾,即追求极致、专业专注、精益求精。通过长时间的培养,还能够鼓励高校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2.大学生匠人精神是志愿服务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需求。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聘用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增加,他们的就业环境面临很大的考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对个人的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就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举措,召开高质量的招聘会,将用人单位邀请到学校进行宣讲,或是对学生实习期的延长,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有机会留在企业就职。经过一系列政策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创业就业的机遇,提升个人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石化学院“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的教师们,非常注重志愿者人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谦和态度、谦虚的举止、诚实的沟通和团队合作等都是严格要求的项目,以工作小组和项目小组的形式依托实际工作平台锻炼学生。

3.大学生匠人精神是志愿服务培育职业素养的实践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要求将这种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敬业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4]。”“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的学生要以爱国情感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为企业多创造价值,也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其能力的高低,素质的强弱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匠人精神的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将会成为大学生精神力量之源。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培育匠人精神实践经验

1.强化团队教师的主导作用言传身教。“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的教师队伍不仅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理论知识水平,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操作能力首屈一指。包括以学校信息中心凌之风工作室为依托,培养志愿者办公软件、网站管理维护等方面技能的李双远老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讲授以《论语》《道德经》为代表的国学和礼仪常识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婵娟和付裕老师;负责团队管理、工作方法和软笔书法培训的石油化工学院办公室刘杰操老师。他们在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奉献全部的力量,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另一方面不断修身重德,力求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不仅通过课程教会志愿者知识,更是通过本人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志愿者学生。

2.强化高年级学生的榜样作用树立典范。“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的学生共进行两年的培训锻炼,因此就有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共事的“传帮带”优势。三年级的同学经过一年的培训,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出追求完美的职业素养、全神贯注的敬业精神,在生活中也能体现出为他人着想、雷厉风行、沉着冷静、沉稳专注等特点,在社会交往中也会流露出淳朴敦厚、忠义孝道等道德素养,这些行为品质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二年级的同学,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开始慢慢的变化。与此同时,团队指导教师对高年级同学指导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纠正其过大的偏差时,对低年级志愿者同样提供借鉴意义,从而实现了正己培训的价值最大化。

3.强化志愿者自身的约束作用严于律己。作为一种内化的信念,需要高校大学生将匠人精神反复地在实践中体验,进一步加深理解的同时,真正发挥其激励的作用,而不是表面化、肤浅化。匠人精神的直接体现就是在他人的眼中能够观察到的大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不经意间的显露,更加自然,更加体现匠人精神的内化结果。内化于心的匠人精神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论层面有深刻的理解,在心里牢牢地扎下根基,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这样才能够在实际行为上做出准确的指导,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自觉遵守的法则。因此,内化的过程是团队师生重点实践的关键所在,达到不经意间的自觉。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良好的学习习惯、怀揣谦虚谨慎之心、有团体意识、增强沟通技能等,成为正己培训的主要内容[5]。服务团队运用秋山利辉先生整理出“匠人须知30条法则”的标语,在志愿者招聘的考核环节和正式录用后的日常工作中,会随机地进行抽查,背诵的标准是“一字不差”,目的就是让一流的匠人标准渗透到个人的潜意识里。孝道、知恩、有礼、谦逊、友善……这些都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字面的意思看似简单,对磨练心性和品格却非常有效,能够唤醒每个人蕴藏的一流精神。例如:匠人须知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打招呼的时候要热情地看对方的眼睛,让对方听清楚你的声音。正确的打招呼可以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个能够热情打招呼的人,也一定能够热情地与人交流。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背诵和在实际工作中的自我对照,志愿者们看到了自身的变化,这正是“正己”的根本体现。

四、结语

在工业4.0时代,中国这样制造大国的各行各业更需要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或许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一项重要条件。在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的时代,匠人精神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完美融合,不仅让志愿服务有了更高的标准、更严格有实效的参考守则,同样志愿服务为匠人精神的弘扬找到了很好的培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匠人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2]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J].青年探索,2010(2).

[3]丁元竹,江汛青,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4]杨业华,于雨晴.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86.

[5]张青.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8.

作者簡介:

刘杰操(1982年-),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吉林化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培养和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

作者:刘杰操

第4篇:《匠人精神》读后感

《匠人精神》,秋山利辉,初听此书时,因为没有深入去体会,所以觉得似乎并不是很深奥,今晚,当我再次静下心来,细细重听此书时,书中直奔主题的每一个故事,让我感觉受益匪浅。

此书的重要核心为一个“孝”字,书中秋山先生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30条”,深入阐明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孝”,即培养一个人的品格比培养其技术更为重要。秋山先生是以95%教人,5%教技术,因为在他看来“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性,才能养成体内一流的精神,从而练就一流的技术。正所谓,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最后才能做好事。在秋山木工学习的8年时间,秋山先生不仅磨练学生们的技术,更是锤炼了他们的人品。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行,再好的技术,也是难以服众。所以,不管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还是在喧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无论我们从事何种事业,都希望不要忘记本心,因为,当你有这么一份孝心的时候,你才会做到敬天爱人,才能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当然,如果公司里的每会员工都能做到这一点,企业必能成为行业中的皎皎者。

秋山先生在创立“秋山木工”的第13年,他制定了“匠人须知30条”,这也是秋山先生对“秋山工匠”所有学徒,8年学习生涯的要求。匠人须知30条,每一条开头都是“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人”,这正是秋山先生教育工房学徒为人的基本道理,也正好呼应了他一直崇尚的:品德比技术更重要。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这条须知不禁让我联想到公司组织的早晨鞠躬礼,公司不正是运用了匠人须知30条中的第一条吗,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员工自身素养,自信心,以及克服羞怯的心理障碍,如果一个人,连最简单的打招呼都不会,又如何与客户、同事作交流,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在客户面前唯唯诺诺,又如何能赢得客户的肯定与信赖。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这条须知是我们职场上一个最基本素质。在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联络、报告其它部门协商的,需要先联络,不可任意作自我判断、解决。众观所有企业,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与壮大,都不会只是闭门造车,沟通协商,必不可少。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得焦躁的人”。如果一个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像这种人,只会让周围的人变得焦躁,更不用说他会好好的为公司为客户服务,若是如此,又如何能拥有一流技术,成为对公司有用的人才。所以,在工作中,习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是一个人品德的提升。

日常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及生活场所,所以秋山先生在匠人须知30条里,容入了“进入工作场所前,必须先是和谒可亲,好相处的人”。和谒可亲,让人觉得平易近人,好相处。新员工与老员工亲,上属与下属亲,体现团队凝聚力,因为有好的工作氛围,才能让人更好更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好的工作氛围重要,每个人的责任心也非常重要。秋山先生要求他的学生们“进入工作场所前,必须先成为有责任心的人”。何为责任心,就是遇到问题,勇于直面解决,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尤其是细小的问题,更不能含糊。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小问题,也会变成大错。如果身边有人出错,也要勇于指出,甚至也当作自己的责任,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这样的人,公司才会赋予更多的责任在他身上,提升品行。

我们公司客户大多为日本客户,跟他们打过交道的同事都知道,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的强,也许是因为日本国度里的一个工作习惯。秋山先生要求他的学生们“进入工作场所前,必须先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时间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每个企业都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一套模具,从接单、设计、加工、试作、生产等一系列过程中,各部门在时间上都是节节相扣,任何一个流程上时间的延误,都会影响整个日程,甚至因为延误,在客户面前造成不好的影响,严重的会直接影响企业订单。

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做事如何,从他使用的工具以及他工作所在环境情况,就能看出。工具就如同手足,要爱护有加,好的工具才能做出好的工件。如果把每天自己使用的工具随便放置,甚至用到的时候也无法找出,这样,又如何能把工作做好。环境亦如此,分类、整理、整顿、清理、清扫,是每个部门每天必须做的工作,因为通过打扫、整理,可以提升人的品格与修养,从而练就更高的技术。这正是秋山先生30条须知里的“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和“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

秋山先生的“匠人须知30条”,正是每个企业发展所需的工匠精神。

时代在快速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我们的企业及个人更需要赋予这种“工匠精神”,更需要像秋山先生这种“通往一流的道路”的“孝”心指引:

守:全力吸收师傅传授知识。

破:将师傅传授的知识变成自身本领。

离:开创自身新境界。

第5篇:匠人精神读后感

看完《匠人精神》这本书后感触很深,能让一个人的心情变得平静。秋山先生的这本书所体现的匠人精神、以及秋山先生本人历经四十几年为日本培养输送一流匠人的这种意志和民族情怀,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工作就是一中修行,修行是指修正内心,改变行为。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每个行业想要做好,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首先你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没有怨言。而且你必须穷尽一切的时间磨练技能,这也是让你的团队敬重你的关键。作为一名安保夜值主管,要时时刻刻把安全放在首位,努力钻研业务,培训团队,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抓预防、查隐患、堵漏洞、保安全”的保卫工作。正如秋山先生所说,所谓“执着”,就是对事情“不放弃”,所谓“不放弃”也是一种“思想的深度”。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对于安保工作来说,我认为所谓“执着”,就是坚持不懈地抓安全隐患工作,克服麻痹思想、消除侥幸心理,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安全隐患并把它排除,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零容忍”,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做到发现问题、紧盯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安全水平。紧绷安全弦,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匠人精神本身讲的不是技术,而是从事这个工作怎么尊重这项工作,先做人做好了在说这项工作。这对我们都有用,我们缺少这方面的东西。在社会中,无论所从事的是任何一个行业,要干好就要尊重这个行业,对自己的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作为首华物业的一份子,读完这本书后,更加从内心点燃了我的工作热情,今后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创新精神。在日常点滴工作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己与公司的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进步!

安保部:牛庆柱

第6篇:匠人精神读后感

(一)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称呼瓦工、木工等为“匠人”,那时以为“匠人”就是一个简单的代名词,后来才知道“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或有相当写作水平的人,但还指那些不知疲倦追求更高的技术和艺术境界的匠者。

《匠人精神》这本书是秋山利辉先生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三十条”来阐释如何培养具有日本特色的合格“匠人”。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木工,对于各行各业都适用。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如果抱持着“我只做我薪水分内的事”、“尽量轻松获得成果”这种省事想法的话,就不会拥有真正的实力。在每天的修业中,我们要拿出自己101%的气力,持续做有益的事情。要不断地累积经验,保持开朗的心境,关心周围的人。

作为天然气行业中普通的一员,就拿我们日常工作中安装压力表为例,同样安装一块压力表,不同的员工安装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员工安装出来,后期一检漏,发现压力表有漏气现象;有的员工安装出来,一看方向就不正,使得巡检者在日常巡查时不能正视压力表表盘示数;而有的员工安装出来就很标准,后期不用进行任何调整。这反映出每一位员工在安装压力表时的不同技能和不同心境。

在安装压力表时,前两种人就是抱着“尽量轻松获得成果”这种省事想法的人,所以他们的成果就是不合格。而书中说到“每个人都拥有成功的潜质”,像这种抱着省事想法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也是不可能传承“匠人精神”的。

我们只有战胜自我,每天付出努力,抱着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心性的态度,不仅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干完,还要把工作干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一些份外的工作,提升自我心性,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达到所谓的“匠人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匠人精神”。

清徐清管站

雷波

匠人精神读后感

(二)

近期,详细解读了所里推荐的书《匠人精神》,著者日本工匠秋山先生在受西方文化影响,人人急功近利,追求速效,刺激,追求创意,美学,带有浮夸,谜失的的社会大环境中,能不受外界影响,静心,决心,专心一致的做法,使秋山木工订制的家具能够使用百年或两百年,把“秋山木业”打造成著名企业。其实质文化内涵在于利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和“八年育人制度”,用“慢”字诠释了匠人的种种精神,使承袭与执着的精神得以唤发,我从书中得到的启发是做人做事要 “严、实、勤”。

首先是严,秋山先生对学徒制定了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凡是希望成为家具工匠的人,要进“秋山学校”需完成整整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接下去是开始四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匠人须知的学习。之后要用三年学带徒弟,传承,合计八年时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

二是实,做人做事都要实,一个不愿意从头老老实实地蹲好每一个马步,不懂得从平地起高楼,聚沙成塔道理的人是很难成功的。真正的成功,是从最不起眼,最基本开始反复练习,才能打好最坚实的基底能力。

三是勤,只有勤奋,用心,持之以恒的去做事,终会取得好的结果。秋山先生从自己成功经历来证明勤能补拙的道理。秋山先生自认为不是个聪明伶俐的人,学生时期总是成绩倒数第一,但在16岁时有机会进入大阪木工厂上班,尊敬师傅的一切,对师傅说的话言听计从,和师傅住在一起,()24小时朝夕相处,就像吸水的海绵一样,一点一点地吸收技术,创办“秋山木业”,最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为此,我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要汲取《匠人精神》的精髓,要静心,安心,专心,脚踏实地,做好工作。

匠人精神读后感

(三)

阅读的力量

与阅读结缘可以追溯到我很小的时候了,那会儿刚识字,对即将展开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一个身处信息闭塞的农村娃来说,书籍是一条绝佳的方式让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会儿条件有限,我都是在新课本发下来的当天下午就把课本和课外读本看上一遍,觉得不进行还要把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的课本都看了。那一篇篇课文,一段段故事,不断的为我打开知识之窗,将我引上阅读之路。

后来,一路求学一路阅读,阅读书籍的兴趣点逐渐深入,阅读量也在逐渐提升,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更加旺盛。书中有千钟粟、有黄金屋、有颜如玉,这本是古人劝谏士子读书的说法。“腹有诗书气自华”,好读书、读好书,是一条让人提升的途径,能让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温文尔雅的气质,让人增长见识,让人谈吐不凡。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这也是许多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基本内因之一,人类的智慧、真理正是在这样一代代的总结与阅读中传承、发扬。

在这么多年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好书,读到好书。《匠人精神》算是一本,给正在工作中有些迷失的自己一点启发和感悟,也在某些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想法、思路和具体的工作态度,阅读的力量,以改变一个人的行动为其最大表现力。那些传世好书,那些经典之作都具有这种力量,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去汲取。

《匠人精神》这本书可以说是适应时代的一本书,当下,“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中国的年轻人有着无比高昂的创业热情。每一个创业者是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公司治理层面还是对自我的管理层面。但这本书里所讲的匠人,并不是现代公司制度下的管理者,而是一个技术员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拿到了本科毕业文凭,毕业后都去从事脑力劳动,去做别人羡慕的白领。反而做为技术工人的蓝领现在有了很大的缺口,工资与白领比起来也要高出很多,这一现象被称为“脑体倒挂”。我其实很想有一技之长,想去学木匠,还想去做园丁,或者去做一个工程师,但我最后的路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走进了一家公司,一点一点的磨练自己。

书中写的三十条规则是秋山木工工坊的师傅带学徒的方法,都是最普通的日常礼仪,普通到人们都可以不屑一顾,更有甚者觉得作者完全是在欺骗读者。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里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才发现这些看似最普通的东西也是值得所有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学习的。对于秋山木工工坊的学徒来说,生活中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值得用很多年去强调。比如和人打招呼、比如吃饭、比如和人说话该怎么回答,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和容易被忽略,可恰恰是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里面蕴含着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道理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以前读过胡雪岩的传记,知道了他也是从一个小学徒干起,学徒期间要为师父师娘倒夜壶,要忍受师傅、师娘以及师兄的呵斥,仍要没有怨言的去做好师父交代给他的每一件小事,小心谨慎的伺候好这些可以对他呵斥的人。类似于胡雪岩、秋山木工工坊学徒以及其他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这些呵斥、打骂、冷眼又算得了什么呢,最后这些都成了自己上升的垫脚石。其实这样的带徒方法不止是秋山木工有,中国也有。只不过这些传统的行业在逐渐被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一个匠人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投入的时间、感情、精力在逐渐减少。很大一部分需要由手和心共同完成的事情逐步被机器取代了。现在到博物馆看一些展品也会经常感叹,那些用“独具匠心”、“能工巧匠”、“匠心独运”等词形容的作品,都是手工打造,最后心手相传,生生不息。而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我们充其量也就感叹一下:这技术咋这么牛,等这技术普及了以后再也没人提起这技术了。

其实对一项工作、对一个人、对于自己,都是需要投入时间的和精力的,每个在默默地投入时间、精力的人都应该在漫长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坚信大器晚成这一信念。做事之前要学会做人,对每一项微小的工作都学会学会投入热情,学会担起责任,学会为自己的成果自豪、负责。

《匠人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怎样做事,更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去做一个富有激情也负有责任的人。《匠人精神》通篇没有讲怎样运用那些工具,也没讲做家具的具体细节,只是讲在进入作业场、进入工作前要做的一些心理上和心情上以及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要做到实处,做到融入血液中还真需要投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不断的督促自己、要求自己。或许是因为技术好学,而把专注、激情、感恩这些心理能量投入到作品中比较难吧。做个匠人比较容易,只需掌握一些关键的技术,但拥有一颗匠心是要在生活中、工作中等万事万物上磨练,将自己的精神内化到、投射到作品中,投射到事务上。最终心手一道打造出独具匠心的大器。

虽然进入到了现代化的公司从事基础性的工作,但是这种传统的塑造人才的方法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去实践。那些看似普通的礼节与仪式也有它不俗的一面,有它深厚的内蕴与能量。如果你能沉下心来,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这股能量在时间的作用下必然能发挥它的能量。那么就从用心和身边的每一个人打好一个招呼开始吧。

第7篇:《匠人精神》读后感

刘畅

拜读完秋山先生所著的《匠人精神》一书后,我被这位日本国宝级的匠人的行业精神与育人精髓深深折服。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这句话与我中学时恩师常说的“先学做人,再学知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恩师常教导我们要成为善良、自信、乐于助人、团结有爱的人,要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如果一个人狂妄自大,对他人冷嘲热讽、处处使坏,破坏集体团结的话,那么这个人就算技术水平再高,他带给其他人的也是负能量的。

“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秋山先生说真正的匠人,是懂得关心他人、知道感恩、能为别人着想的人,是能够说“好的,明白了。请交给我来做”的人,也就是拥有一流人品“会好好做事”的匠人。

秋山先生是一个严格、善良、自律、有奉献精神的人,他是发自内心的在培养匠人,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虽然有些做法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比如采取学徒制,男女学员一律光头且不准谈恋爱,没收手机一律采取书信方式对外联系,只有盂兰节和正月假期才能见到家人,禁止接受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大家一起做饭禁止挑食,工作之前先扫除,每日晨跑、一天背诵三到四遍“匠人须知30条”等。但正是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独特的教育方式,才磨练出徒弟们的心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匠人。

我对秋山先生“匠人须知30条”的理解是秋山先生教育我们自信、热情、积极、善良、乐观、执着、谦虚、守时、勤俭节约、有责任心、尊师敬长礼貌待人、为他人着想、学会倾听、态度诚恳、学会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

秋山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人,当看到他能够做到“守破离”的时候,我打心底里佩服他,他是能够实实在在的做事,能够做到“舍小家,为大家”,他的匠人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

读完全书后我也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要做到守时,积极地学习,提示工作效率,热情对待客户。学习秋山先生的匠人思想,严格要求自身,对于秋山先生提到过的负面的东西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闵经理的带领下做好金牌服务,积累良好的口碑,努力成为21世纪的新匠人!

第8篇:匠人精神-读后感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一家伟大的企业必须有一种精神指引,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必须要有一种精神捍卫。匠人精神是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一起传播匠人精神、实践匠人精神,让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员工因为匠人精神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个人的升职加薪。

匠人精神需要在年青一代中推广开来,它应该融入每一个人心中。

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屹立不倒靠的正是管理者和员工的勤奋专注、不断创新,以及良好的服务。这是一种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就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生产的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今天,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这就需要各行各业用匠人的创新性思维和全新的技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缺乏匠人精神的企业会让自己的生存发展变得异常艰难,也会让自己的基业毁于一旦,所以,在能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学习匠人精神,这也是企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

对待工作严谨、认真,毫无懈怠,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入的富足和稳定,也使人从工作的细节中体会工作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一个人只有不迷失于物质表象的舒适和安逸,内心笃定地去追求渴望的梦想,并贯彻以坚定的执行力,他才会离一流越来越近。

本书通过古今中外大量事例验证说明匠人精神的重要性、时代性,特别是在山寨泛滥、盗版猖獗的今天,匠人精神对于提振企业精神,攻克制造业难题尤为重要。此外,个人的健康成长、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匠人精神,把匠人精神熔铸在灵魂里,从而在所在行业脱颖而出。

对匠人精神好的诠释:摆脱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待工作不懈不怠,严谨和认真,赢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所得;也使人从工作的细节中,体会工作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Chapter1

匠人精神,源自对生活的极致追求 在平凡的生活中注入情怀

匠人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而来的 卓越的匠人只是朴素中的坚持 转变心性,才能更好地生活 在修炼中体悟生命的正道 精进,把每一个当下做到极致

Chapter2

匠人们对事物的热爱,远胜于它所带来的回报 工作不仅为赚钱,也是快乐和幸福所在 放下功利心与浮躁心,找到内心所爱 不做与内心相违背的事情 每个匠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端正做事的态度,用热情去改造生活 放弃投机心理,尊重客观规律

Chapter3

做事不分心,在管控情绪中进行自我提升 用强大的专注力对抗纷繁复杂的信息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 别让负面情绪耽误你

规避冲动行为,深思熟虑做决断 找对方向,然后再专注地做事 难受也要忍一忍,忍耐之中见成效

Chapter4

找对方法做对事,在短时间内实现匠人的目标 找准靶心,坚持要事第一原则 先明确目标,然后一步步地实现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重视自己的价值,就没有人能忽视你的价值 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Chapter5

拒绝拖延症,像匠人一样做个时间管理高手 加强执行力,克服拖延症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用好一万小时理论 盘活你的零碎时间

抓住一生中的“黄金时间” 充分利用好每一天 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Chapter6 匠人的心理课,意志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意志力不可或缺 不断反省,不与缺点妥协 接纳命运所赋予的一切

敢于面对残次品,锲而不舍求佳品 世界只给无畏者让路

放弃之前,问问自己是否已竭尽全力

Chapter7

做好每一个细节,在精益求精中实现匠人的价值 细节决定成败,不放过每一个细微之处 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能成就大事 在细节上拼细节,才是赢的关键 忽略细节问题,会让你前功尽弃 高质量的人生,来源于对细节的执着 优秀者追求卓越,成功者精益求精

Chapter8

让美好留驻心间,做一个快乐的匠人 幸福与财富无关,与心相连

只有偏执者,才能享受全身心投入的乐趣 认真不懈的人,富有魅力

世间所有的美好,都藏在不经意间 对生活赐予的美好,要懂得惜福感恩

即使一个平凡的职业,也可以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它甚至可以不以营业额为目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经营餐馆,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所谓“器物精神”大抵如是,你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艺术来做,享受做这份工作的乐趣,而不是为工作所累。同时,你又因为热爱这份工作,舍得在其中投入很多精力,将它打造成一个高质量的吃饭场所,让人在吃饭的同时感受到温馨的氛围。这样,一份平凡的工作就显得不平凡了。

倾尽心力,只为做一件事,并且将它做好,做出名堂来,这是一种匠人精神。许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之所以会感到无聊,感到疲惫,就是因为他们只是将工作当成了一种赚钱的方式,而没有将其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来做。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状态满格地投入其中,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只有抱持巨大的热情,充满兴趣地去工作,工作才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无穷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收获。

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讲述了一个落魄的大提琴演奏家的故事。这位大提琴师所在的乐团解散后,他被迫返回家乡,在家乡找了一份在殡仪馆做入殓师的工作。这份工作整天要与尸体接触,既枯燥又乏味,大提琴师还遭到了妻子的误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份工作,而是对工作全力以赴,并爱上了这份工作。慢慢地,他的尸体面部化妆手法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完美。他将一具具遗体打扮得就像活人睡着了一样,为此受到了客户的好评。这名入殓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交流。

再看我们身边各行各业中的那些优秀者,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我们就会发现,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注入情操和热爱,就像制作一件精致的瓷器一样,才能将这份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更加完美。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每个平凡人要想活得出彩,就必须爱生活,懂生活,赋予生活无限的乐趣。

匠人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而来的

修行就是修正内心,去掉浮躁。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修行的过程。所以应该把日常生活都看作修行。

工作是一种修行,通过工作我们可以提高技能,修炼灵魂。拉丁语中有一句谚语说:“与其完成工作,莫如完善做工者的人格。”也就是说,人格能从每天的工作之中孕育出来,心性能在每一天的劳动中得到锻炼。因此,只要我们做到热爱工作,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就已站在修行的起点上。

对于一般人来说,工作场所可以是修炼精神的佳场所。“精进”并不需要脱离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人只需要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且全身心投入进去,每天踏实努力地工作。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一点一滴习得的。很少有人认可这个道理:年轻的时候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地工作,就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带来的功德,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财富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有人问稻盛和夫:“您觉得怎么养生好呢?您老80多岁依然红光满面,思路清晰,行动敏捷。”

稻盛和夫回答说:“我从来不注重养生,工作就是我的养生。”

工作就是养生,这并不是什么理论逻辑,这是生命深处的震颤,是一种本性的流露。工作就是养生也是稻盛和夫哲学引发人们共鸣重要的部分。这种直指内心的体验,不只能开启人的智慧,还能开启人的内在。

“养生”这个词很热门。养生跟修养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少人为了养生,听讲经、吃素食—当然这些都是养生的做法,但简单的养生和修行一样,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国有一位专业研究养生的中医专家曾针对职场解压问题告诫过职场人:“好好工作,别想着挣大钱,这就是养生的窍门。”

把工作看成一种修行,就是懂得工作不仅仅是因为生存,也不是为了追名逐利,或者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工作就是工作,工作本身就是自我生命的责任和权利,也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在智者看来,公司的设备、产品、办公用品等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你对它们好,它们就会很开心,很快乐,如果你对它们不好,它们也会很伤心难过。所以,修行、养生,都是从爱上工作开始的。不管工作有没有升迁的机会,不管薪水有无增加的可能,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更大的福缘,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的心里播种爱,努力工作,为这个社会出一份力气。

爱不是索取,是分享。只要我们用这种心态去工作,工作就一定能做好,任务就一定能完成,升职加薪也不会遥远。

卓越的匠人只是朴素中的坚持

每天在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都有很多成功的人和事,众所周知成功的感觉很好。成功,也是每一个人都羡慕的。但当羡慕之后,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怎样才能不用羡慕,让自己拥有卓越的技术,登上成功的舞台呢?

“成功”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要想做到绝不是易事。一夜成名、瞬间暴富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如果你想要真切地触摸成功,就要自己去拼搏、去挑战,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坚持。要知道真正卓越的技术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朴素中的坚持。

一位在企业界享有盛誉的企业家即将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此之际,应多人要求,公开讲一下自己一生取得多项成果的奥秘。讲演这天,会场座无虚席,到场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了笔记本,准备仔细聆听,详做记录。

但奇怪的是,演讲开始之前,主办方却在前方的舞台上吊了一个大铁球。观众们都感到莫名其妙,“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就在众人纳闷之时,老企业家稳健地走上讲台。随后,两位工作人员抬了一个大铁锤,放在老企业家的面前。讲演开始了,企业家并未开口说话,而是先请两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上来,让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目的是要使那个大铁球荡起来。

这时候,其中一位年轻人抢着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可是那吊球却一动不动。另一位年轻人见毫无反应,于是接过大铁锤用了更大的力气去敲铁球,把铁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在两个年轻人敲打之际,讲台下面发出一片唏嘘之声。观众们都以为那个铁球肯定动不了了。这时,企业家支开两个年轻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把小锤,对着铁球敲了起来。人们诧异地看着,企业家不急不徐地敲击着铁球,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企业家还在默默敲打着,这时会场已经开始骚动。企业家仍然不理不睬,继续敲着。大概在企业家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位先生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间会场鸦雀无声,人们的目光重新聚集到那个吊球上。只见那吊球摆动起来。吊球在企业家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直至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企业家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这位企业家通过用小锤敲铁球告诉我们,成功是靠不断坚持获得的。

毅力和困难之间,谁能坚持到后谁就是胜利者。胜负其实也就是意志力的比拼。一旦树立某个目标,就要坚持到底,奋斗到底。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良好素质,你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所向无敌。”

论“工匠精神”

徐耀强

2017年05月25日09:52

来源:红旗文稿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须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其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其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其三,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德国除了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普通消费者没有听说过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其实,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大抵如此。

其四,创新。“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事实上,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

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也就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两个轮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双翅膀”,二者缺一而不可。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发育程度,同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都直接发生着关联。从精神文明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在本质上它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同其中的“敬业”“诚信”要求高度契合的。从物质文明来看,“工匠精神”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作用。

二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我们成了“世界工厂”,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在世界随处可见,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这里面却依然缺少真正中国创造的东西,甚至一些外国人将其等同于“山寨”产品。这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形象。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整体不高,背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未来。

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经济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品牌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作为知识资本形态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可经营的企业资本,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反映不了的无形资本。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开发、经营品牌资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占领市场至高点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工匠精神”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资本创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也是企业品牌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及顾客忠诚度培育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品牌资本价值增殖的重要来源。其实,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能够驰名世界,也是得益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工匠精神”。

四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尊重员工的价值、启迪员工的智慧、实现员工的发展,不仅是员工个人成长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提升个人精神追求、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道德指引。美国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年轻时有过在酒店打工的经历。最初,上司安排他打扫卫生,刷马桶是其中必要环节。希尔顿对这份工作不满意,对待工作很懈怠。有一天,一位年龄稍长的女同事见他刷的马桶很不干净,就亲自为他做示范,并告诉他,自己刷完的马桶,是有信心从里面舀水喝的。这件事对年轻的希尔顿触动很大。从此他一改对工作的懈怠应付,逐渐树立起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后来,希尔顿拥有了自己的酒店,并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回顾他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年轻时所遭遇到的“喝马桶水”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一课,是他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精神财富。事实上,企业员工所具有的高尚职业操守和强烈“工匠精神”,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是其自身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如今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烈共识,这就是在中国必须加强、加快“工匠精神”的培育。那么,其路径何在呢?

首先,必须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工匠在古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在职业“士农工商”的排名中,工匠往往不入统治者的“法眼”而被归为“三教九流”。唐宋以后,手工业者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封建王朝依然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将工商业视为末业,对工商业者进行压制。元代又开始通过严格的“匠户”户籍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使工匠一直难以获得与普通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儒家主流思想向来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倡导“君子不器”,轻视职业技能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而当代中国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反观欧美文化,古时的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和作家齐名,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其实质是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这既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

其次,必须畅通职业培养机制。有资料表明,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技工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瓶颈。那么,如何畅通技能型人才职业培养机制呢?一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也就是要以改革的思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二要继承古代“师徒制”教育传统。古代流行的中国艺徒制度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采取的都是一种“心传身授”的默会教学方式,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师徒制”中形成的“亲师合一”关系,注重“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利于那些非物质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养成。三要实行国家工匠技能认证制度。也就是在加强现行职业教育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制度,全面实行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

再次,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全企业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理念、共同信念、经营思想、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显然,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价值来自于“人化”的过程,同时又必须回归于“化人”的过程。无疑,“工匠精神”中蕴涵的巨大力量,也需要通过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而得到发扬光大,并使之在滋养员工精神、推动企业发展中得到验证和释放。

最后,必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是“工匠精神”得以延传和发扬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其一,要建立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针对传统工匠“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传大不传小”现象,通过运用法律、制度等形式加强与工匠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工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其二,要建立濒临失传的传统工匠技艺抢救制度。要建立专项基金,抢救性保护那些濒临失传断代的民间传统技艺、工艺,抢救挖掘那些濒于失传的独门绝技,请大师名匠著书立说或为他们撰写人物志和传记,发扬光大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其三,要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技艺表彰奖励制度。可借鉴当今建筑界“鲁班奖”、工艺美术界“金奖”“银奖”形式,对技艺界的精品、优品实行专项奖励制度,以此树立标杆鼓励赶超。同时,对于那些德艺双馨的工匠大师、技师要授予荣誉称号,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其四,要建立名品优品特品甄别追究制度。为增加工匠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可借鉴古代社会“物勒其名”的办法,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对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甄别认证,既保障他们的著作权、让他们“扬名立万”,又对他们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以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建设。

(作者: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政治工作部副主任)

第9篇:匠人精神读后感

《匠人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怎样做事,更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去做一个富有激情、负有责任的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匠人精神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匠人精神读后感1

正本书是适应时代的一本书,当下,“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中国的年轻人有着无比高昂的创业热情。创业者是一个管理者,但这本书里所讲的匠人,并不是现代公司制度下的管理者,而是一个技术员工。现在貌似越来越多的人拿到了本科毕业文凭,毕业后都去从事脑力劳动,去做白领了。反而做为技术工人的蓝领现在有很大的缺口,工资也高,我其实很想有一技之长。也想去学木匠,还想去开火车,或者去做一个工程师,但我最后的路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走进了一家公司,一点一点的磨练自己。

书中写的虽然是秋山木工工坊的带学徒的方法,但是里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也是值得所有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学习的。每一件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值得用很多年去强调。比如和人打招呼、比如吃饭、比如和人说话该怎么回答,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可恰恰是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确实最应该注意的。

以前读过胡雪岩,知道了他也是从一个小学徒干起,学徒期间要为师父师娘倒夜壶,要没有怨言的去做好师父交代给他的每一件事。其实这样的带徒方法不止是秋山木工有,中国也有。只不过这些传统的行业在逐渐被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一个匠人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投入的时间、感情、精力在逐渐减少。很大一部分需要由手和心共同完成的事情逐步被机器取代了。现在到博物馆看一些展品也会经常感叹,独具匠心、能工巧匠、匠心独运等,可是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我们充其量也就感叹一下:窝草,这技术这么牛逼,等这技术普及了以后再也没人提起这牛逼的技术了。

其实对一项工作、对一个人、对待自己,是需要投入时间的,要坚信大器晚成这一信念。《匠人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怎样做事,更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去做一个富有激情、负有责任的人。《匠人精神》通篇没有讲怎样运用那些工具,也没讲做家具的具体细节,只是讲在进入作业场、进入工作前要做的一些心理上和心情上以及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要做到实处,做到融入血液中还真需要投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不断的督促自己、要求自己。

虽然投入到了现代化的公司从事工作,但是这种传统的塑造人才的方法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去实践。那么从现在开始,用心和身边的人打好一个招呼吧。

匠人精神读后感2

阅读了《匠人精神》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其实不仅仅仅是从个人角度,从一个国人的角度也就应有意识的学习日本人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这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有很大的帮忙。

让我感受最深的第一点就是“匠人精神”尊重每一项工作。任何职位、任何工作都期望能够做到顶尖水平,无论是做木匠、饮食都会努力做到最好、最出色。对日本人来说,任何生活细节、产品设计、工作中的环节,都务必集合意志力与生命力,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人生的目标。

亚洲第一培训讲师陈安之先生以前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每一天想着如何赚钱,那你就赚不到钱,如果你想着怎样成为行业的第一名,那钱就会源源不断的涌来,而“匠人精神”就是要阐述这个观点,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它做到最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应从上至下的灌输这一思想,让企业的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细、最精,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这样企业就会总体上升一个高度。

让我感受深刻的第二点就是事物做到极致,任何的工序都不会出现问题,不允许出现瑕疵,这种做到极致的态度其实体此刻很多方面,比如,你去日本大街上转一圈,你会发现他们的店铺招牌都做得十分漂亮,不论是材质还是设计,都是恰到好处,精致美观。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态度作为基础,你会发现日本人的产品在细节上十分到位,从一碗拉面的味道,到一颗汽车螺丝的位置,都十分的有讲究,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与其他国家的产品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是日本“匠人精神”中值得学习的地方。而在我们的工作中,明显存在着应付差事的问题,对于问题的出现抱着不用心进取的态度,应付了事,正是这样问题的出现,才会使得业绩没有明显的进步。

“匠人精神”值得学习的第三点就是肯于钻研的精神。日本人喜欢将现有的事物进行升华,汽车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但日本人在汽车已经发明出来的基础上将技术进行更好的更新,让各项功能得到升华,从而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感受。他们对生活是细心的,不允许出现错误,把服务对象当做最在乎的人,学习这种匠人精神,就是坚持对细节的把握,扎扎实实的进行实践,去完善自我,这不仅仅需要精神,还需要动力。

匠人精神读后感3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其不同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同。

每位员工需要自我反思的一个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它有助于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优秀。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能力是否很强,也只能是一个配角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员工。

读完这本书,更加从内心点燃了我的工作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让自己和团队成员接受“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一朴素的人生哲理,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己与公司的发展有机链接在一起,共同进步。

上一篇:贯彻落实意见实施方案下一篇:读亡羊补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