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贯彻落实意见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财政部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部机关有关司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现就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级财政部门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衔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锐意改革创新,扎实苦干实干,着力构建完善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确保投入保障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机制创新到位、监督管理到位、职能发挥到位,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要坚持优先发展、压实责任,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责任落实,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推进,与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其他战略协同推进,与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紧密衔接,协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鼓励基层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支持探索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要坚持绩效导向、加强管理,将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与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成效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的成效。
二、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元投入保障制度
1.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政府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落实涉农税费减免政策,引导金融和社會资本加大乡村振兴投入。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评估财政收支状况、集体经济实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筹资渠道、负债水平,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预算司、农业司、经建司、税政司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创新乡村振兴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一是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土地出让收益长期以来“取之于农、用之于城”问题的重要指示,配合有关部门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分阶段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比例。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加强资金收支管理,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推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积极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激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内生动力。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向市县延伸,支持地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降低担保门槛、扩大担保覆盖面,切实增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的可得性,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发挥农业领域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严格基金设立,规范基金管理,加强基金监督,推动基金政策性定位与市场化运作有机融合。三是鼓励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限额内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坚持疏堵结合、防范风险,既开好“前门”,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优先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等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又严堵“后门”,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四是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方式。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推行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探索在农业农村领域有稳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推广PPP模式的实施路径和机制。(农业司、综合司、金融司、预算司、国库司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构建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落实《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国发〔2017〕54号)部署,组织开展改革督察,加强跟踪调研和指导,抓好改革任务落实。一是适应新一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深入推动相关涉农资金源头整合。进一步理顺资金项目管理职责,加快实现农业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归口管理和统筹使用。二是落实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机制。与资金同步下达任务清单,合理划分约束性任务和指导性任务,进一步明确划分依据,提高任务清单制定的科学性。推动建立省级以下任务清单落实机制,及时按要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优先保障约束性任务落实,结合实际加强指导性任务与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的衔接。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继续按照相关规定实施。三是加快支农支出执行进度。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强执行情况跟踪分析,狠抓涉农资金执行管理,减少执行中新增的沉淀资金,切实提高资金支出效率。(农业司、预算司、经建司、国库司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构建完善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
4.大力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支持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理顺机制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和质量提升,支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动种业创新发展,支持提高科技为农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水利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支持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以及山洪灾害防治等。二是支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考虑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市场化导向,支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打造质量兴农的引领示范平台。支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粮食、棉花收储制度改革,逐步将库存降至合理水平。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扩大绿色优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三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支持做好防汛抗旱和农业生产救灾工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创新和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强化农业风险防范和保障体系。(农业司、经建司、金融司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5.大力支持乡村绿色发展。一是支持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有序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机制,加大力度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二是促进农业节水。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水工程,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支持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支持扩大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三是支持加强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支持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支持实施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林业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四是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支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进一步推动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积极稳妥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示范,促进加快构建生态循环的田园生产体系。支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五是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引导地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所在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农业司、经建司、预算司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6.大力支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倾斜,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地方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选派文化工作者和文艺人才,支持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电重大工程。二是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落实完善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以及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四是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引导激励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早参保、多缴费,促进实现“老有所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确定政府补助标准,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实现“病有所医”。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危房改造、残疾人保障等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切实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实现“弱有所扶”。五是支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落实移民补助政策,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司、经建司、科教司、社保司、农业司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7.推动建立健全現代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支持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持续深入推进农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支持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配合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济发达镇改革等相关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财产的处置办法。二是支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因地制宜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实施乡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计划和乡村财会管理“双基”提升计划。支持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农业司、资产管理司、科教司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8.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将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全力以赴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专项扶贫资金和有关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并切实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规范开展扶贫领域融资,支持贫困地区围绕现行脱贫目标,尽快补齐脱贫攻坚短板。二是规范和深入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将整合范围内的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切实下放到贫困县,督促指导贫困县按照规定的范围开展整合,在规定的资金使用范围内安排支出,管好用好整合资金,避免面面俱到和借整合之名“乱作为”。三是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完善并落实资金管理政策。严守脱贫攻坚目标标准,既不盲目提高目标,也不随意降低标准。督促指导贫困地区强化预算约束和导向作用,优化各类扶贫资金支出安排,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确定项目并安排资金,把钱花在脱贫攻坚的“刀刃”上。(财政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着力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政策成效
9.推动全面实施财政涉农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以结果导向配置涉农资金的绩效管理机制,逐步将绩效管理涵盖所有财政涉农资金项目。推动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在预算编制环节明确绩效目标,执行中强化绩效监控,执行后开展绩效评价,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针对重点涉农资金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政策调整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预算司、行政政法司、科教司、文化司、经建司、农业司、社保司、金融司,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0.切实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加强扶贫、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民生资金监管。建立扶贫资金实时动态监控机制,依托动态监控平台建立扶贫资金总台账,将用于脱贫攻坚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台账,实行精细化管理。开展财政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组织开展财政支持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加强涉农资金事前、事中监管,充分借助审计、纪检监察等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在涉农资金项目管理中大力推行公示公告公开,让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知情权、监督权。严肃财经纪律,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处理。(监督检查局、预算司、科教司、农业司、社保司、国库司,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1.深入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内控建设。加强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及时有序的风险应对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重大业务开展监控。推动涉农资金业务内控建设向基层财政延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农业司、预算司、行政政法司、科教司、文化司、经建司、社保司、金融司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2.落实工作责任。部机关有关司局要按照部党组工作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责任,结合各自职能和《关于印发2018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政策措施财政部部内分工方案的通知》(财办发〔2018〕44号)要求,不折不扣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各地财政部门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统筹谋划,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制度,扎实推进本地区乡村振兴。
13.加强协调配合。依托财政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联席会议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等机制,加强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各项资金和政策的统筹和衔接,及时沟通协商,加强协调合作,提高工作成效。建立健全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上下联动、财政和行业主管部门横向互动的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14.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有关部署,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涉农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基层,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激发基层潜在的创新动力。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扎根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及时研究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第一手资料,推动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
15.加强宣传总结。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经常、主动、创造性地开展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和政策情况的宣传,传递明确信号,形成良好导向。及时总结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和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映,认真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财政部
2018年9月27日
(本刊编辑部根据财政部网站内容整理)
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支撑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2013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建国以来首次用国务院文件发布的计量事业发展规划,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进一步加快国家计量事业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国务院要求各省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并对贯彻规划情况实施中期和总体进行评估考核。要求各级政府增加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的投入,加强对计量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增加强制检定所需计量检定设备的投入,完善基层计量执法手段,开展计量惠民活动,把与人民生活、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所需费用逐步纳入财政预算。
为贯彻《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近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于今年7月10日正式印发实施。提出充分发挥东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的作用,全面提升老工业基地计量能力和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基础保障的总体要求。
《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解读如下:
计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在经济交往中,超过80%的贸易必须经过计量才能实现,工业化国家的测量活动对其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
发达国家把计量检测、原材料和工艺装备列为现代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计量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高精准的计量确保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是产品质量、产业质量、经济运行质量的基础保障,计量为实现中国创造的目标提供最先进、最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和保障。
伴随着计量科技的发展进步,我国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和参与国际事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计量精度的每一次提高,都给相关领域的测量、科学仪器的进步以及技术创新以极大的推动力量。没有铯原子钟一千五百万年不差一秒的精度,就没有“嫦娥三号”在月球的顺利着陆。
辽宁计量工作的现状及差距
我省计量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建成了以东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为龙头的省、市、县不同层级的计量技术机构,已建成1个国家计量器具质检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省已建立计量标准4800余项,其中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200余项,大区级计量标准和省级计量标准243项,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我省计量工作虽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计量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量传溯源项目存在空白,部分计量标准设备老化,高层次技术人才匮乏,部分计量器具抽检合格率不高,计量监管能力有限等。
《意见》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将完成20项以上省部级计量科研项目,自主研制的标准物质达到50种以上,建成14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计量器具质检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我省计量科研能力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建60项大区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140余项,增长80%;新增1000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3200余项,增加31%;80%的最高计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成50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及150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总体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计量器具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进出用能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全省范围内引导并培育3000家以上诚信计量示范单位。计量工作为全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安全、节能减排、贸易结算、安全监测、环境监测、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提供先进的计量检测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意见》的主要组成部分
《意见》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明确到2020年,我省计量工作从计量应用研究、计量服务水平、计量法制水平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相关量化指标。
第二部分:“加强计量应用科学研究”。提出了加强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和建设高水平的国家计量检测实验基地两项任务。
第三部分:“加强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包括提升量传溯源体系服务与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能源资源计量服务平台、加强工业计量管理三项内容。
第四部分:“加强计量监管”。包括加快计量法规体系建设、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强化民生计量监管、加强能源资源计量监管、加强安全计量监管等六项内容。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政策支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强化监督评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确保实施意见贯彻落实的保障措施。
保障《意见》落实到位的主要举措
《意见》提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规划》的贯彻实施: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将计量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年分解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落实相关责任,形成动态实施机制。二要注重政策支持。要求发展改革、财政、科技、人社、物价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投资、财政、科技、人才、价格等支持政策、措施。同等条件下,对计量科研项目优先支持,促进计量科研成果加快转化。增加强制检定所需计量检定设备投入。要求建立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渠道的计量经费保障机制,对定量包装商品和计量器具的监督抽查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要支持开展计量惠民活动,把与人民生活、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所需费用逐步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要根据计量工作发展要求,不断增加对计量工作所需经费的投入。三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计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计量专业人才列入省人才引进计划。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培养一批计量技术领军人才和全国计量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加强计量技术人员相关资格制度建设,完善计量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提升计量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监管能力。四要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大力宣传计量法律法规和计量科学知识,认真开展“5·20世界计量日”主题活动、开放计量实验室、创建计量教育基地。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计量主题文化内涵,总结计量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民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辽宁计量文化表现形式,倡导“天辽地宁、精准公正”的辽宁计量精神。五要强化监督评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报告制度,分析进展情况,确保工作落实取得实效。确定2016年对贯彻落实《意见》的进展情况实施评估,对评估后需调整的规划内容提出具体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2020年对《意见》最终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并向社会公布实施情况及成效。
(二O一三年十二月八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开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
(1)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阔前景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十破十立”,争做改革的行家里手,向深化改革要红利要动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新成效推动贵州科学发展、推动跨越、同步小康。
(2)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改革开放是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了一批先行探索的宝贵经验,经济社会发展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逐步转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贵州发展仍然滞后,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滞后;贵州发展上的差距,最主要是改革开放上的差距。特别是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慢规模小,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有些机关和少数干部仍然存在“庸懒慢浮贪”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贵州加快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我省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要实现同步小康、加快现代化建设目标,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省上下必须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通过改革开放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机活力。
(3)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奋力推动加速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要按照中央确定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主基调、实施主战略的领导能力,为推动贵州发展新跨越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加强党的建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要求,突出贵州发展的战略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全面加快改革开放。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创新型社会建设,推进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城乡统筹、财税金融、涉外经济、扶贫开发、政府职能转变等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实体经济做强做大,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城镇化率、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明显提高,推动经济提速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小康贵州。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省有机统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深入实践“同心思想”,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建设法治贵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建设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贵州新文化,构筑贵州精神高地,点燃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建设人文贵州。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健全社会风险评估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建设平安贵州。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坚决守住生态底线,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生态贵州。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入践行“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努力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领导班子和发展型干部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实现同步小康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到二○二○年,在事关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大考”中协力争先,把贵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投资回报丰厚的开放热土;农村贫困问题基本解决,力争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省深入推进;文化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坚实;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保持天蓝地绿水清。推进“多彩贵州”建设,努力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贵州发展实际。贫困和落后是我省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我省的根本任务,要从这个最大的省情实际出发,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主基调主战略,突出既要“赶”、又要“转”、更要“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内生动力,保持一个较长时期、又好又快的发展速度。
(5)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把中央精神和贵州实际相结合,把握贵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改革创新贯彻到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以开放倒逼改革、带动开发;始终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全省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科学性,争取改革开放的战略主动,努力开拓富民强省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完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6)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建设。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和期权激励,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省属国有企业加快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一批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加快改制一批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对无需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企业国有股权,按照市场机制有序进退、合理流动。三年内完成全部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改制退出相关配套政策。通过国有资产处置、国有资本划转等多种方式筹集改革成本,辅以金融工具和政策手段,依法维护职工权益。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经营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增强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功能。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通过行业整合、资本整合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二○年提高到百分之十八以上,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国企改制等方面。
(8)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推动能源、交通、电信、金融、环保等行业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平等享受市场准入待遇和公共服务资源、公平获得生产要素。建立完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落实机制,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建立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综合协调机制。
(9)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推进扩权强县和省直管县(市)改革,大力培育经济强县,支持困难县加快发展。稳妥推进撤县设市(区),有序推进乡镇及建制村合并、撤乡建镇、撤镇建街道办事处,原有的支持政策不变。赋予经济强镇相应的管理权限。深入实施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以产业园区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等为重点,大力构建支撑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平台。
(10)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立完善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兼并重组或相互参股控股,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支持民营经济参股军工企业,实行同等对待的政府投资政策,扩大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鼓励军地科研单位合作,促进军民技术转化,开展对接交流、技术交易和创新创业。健全军民结合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军工企业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1)完善市场规则和价格机制。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改革市场监管体系,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大用户直供电,完善城乡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制度。实行工商用水同价。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建设诚信贵州。
(12)深化矿产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坚持资源的国有属性,市场配置资源,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加快矿业权一级市场建设,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交易,探索矿业权资本市场运作,所有矿业权必须进场上网交易,规范、减少协议出让矿业权。实行矿产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全面推行优势矿种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引导优势矿产资源向资源深加工优强企业集聚。探索探矿权和采矿权分离机制,制定矿产资源储备和矿产勘查开发准入、退出制度。创新地质找矿机制,加大整装勘查力度,推进国有地勘单位体制改革。
(1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收入归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标准体系,鼓励将闲置、废弃的宅基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增减挂钩指标可进入市(州)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交易。
(14)完善招投标和项目监管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凡是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在法定限额以上的工程项目建设、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探矿权和采矿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一律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二○一四年挂牌运行,整合招标信息发布、电子交易、在线监管等平台资源,建立健全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健全招投标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制度,建立社会公众参与工程项目监督的机制。
(15)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引金入黔”工程,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贵州设立总部、分支机构以及后台服务机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县以下区域延伸网点。推动实施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工程,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批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财务公司。支持民间资本积极探索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设立和增资扩股,以及社区银行、科技银行、网络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成立贵州股权交易中心。加快组建地方法人保险机构。建立健全政策性担保体系,组建省信用再担保机构。推进信用评级、第三方支付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逐步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地方金融工作体制。争取中央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政策在贵州先行先试。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适应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推动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各类股权、债权融资。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和“三农”专项金融债。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和覆盖区域,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开展地方特色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支持贵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西部科技金融创新城市。
(1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主导、开放带动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优化配置科技资源,重点打造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为载体,推进贵州与中关村的全方位科技、人才、经济合作。完善基层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
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健全公共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机制。加快推进贵州科学城、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股权激励专项资金,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四、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17)完善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突出“三化”兴“三农”、“5个100工程”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主抓手,组团式布局、同城化规划、一体化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建立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和园区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统筹衔接、多规融合的体制机制,以规划引导城乡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支持遵义市、六盘水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18)创新黔中经济区协作发展机制。成立省级层面的黔中经济区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跨行政区域协作。统筹交通、水利、市政、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畅通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引导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有序分工、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立区域间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贵阳市的“火车头”、“发动机”作用,以贵安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黔中城市群,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贵州城乡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和全国山地新型城镇化试验区。
(19)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城市建设,政府掌控土地一级市场,严格按规划批租出让土地,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完善城镇建设土地储备制度。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推进环卫作业、园林养护等“打包”引入社会资本管理。严控小城镇私自建房和分散宅基地建设,落实农村“一户一宅”,引导相对集中建房。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全省除贵阳市逐步放开外,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缴纳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逐步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保障房制度。农村居民自愿转为城镇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的同等社会保障待遇,继续保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益,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20)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落实农民工同工同酬,落实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落实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规划和投入体制,逐步提高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并与城市社保体系接轨。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以下延伸机制,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全面加快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建立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
(2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探索合作化、公司化、园区化等农业发展新路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以县为主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仲裁体系,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支持各级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支持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农民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开展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22)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宅基地、房屋等确权登记颁证,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本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支持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深化集体林权、农村小型水利和水电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23)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坚持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区域开发重点,编制和完善专项建设规划,采取加大投入、对口帮扶等措施,加快“三州”和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立完善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民族地区开放开发模式,优先推进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尊重民族地区群众意愿,优化行政区划,争取国家支持黔东南州辖区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源建设制度。完善选拔任用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勇于争先的良好导向。
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24)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以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增强调控的时效性、针对性、协同性。制定产业指导目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水利、交通、通信、城建等领域。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按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的目标导向,扎实开展以县为单位全面小康创建活动,完善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和贫困县扶贫导向考核体系,把生态效益、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化解债务等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更加重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2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地方行政审批事项,对于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于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各地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各地和基层管理。凡是不用国家和省级财政投资的项目审批权,一律下放到市(州)。把中央下放给地方的职能接好管好,把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把地方该管的事情管起来、管到位。推动减政、减负、减支,建好政务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政务平台。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切实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2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7)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等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规范超收收入管理,建立完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省市县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全面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完善债务成本管控和偿债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完善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省级新出台民生性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主要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科学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现行省以下财税体制框架内,保持现有省和市县三级财力格局总体稳定。
(28)完善省财政直管县政策。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逐步有序将民族自治州所辖县纳入改革范围。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理顺省市县事权关系,提高省以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贯彻落实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省、市(州)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县级财政的扶持和管理力度,提高省以下政府间财政管理效率,共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民族自治州、县的补助力度。省级财政在实施新的财税体制改革后集中的财力部分,实行分类分档返还后的增量,全部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和分类分档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县级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落实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扩权强县的财政政策。
(29)推进税制改革。按照国家税制改革统一部署,深入推进“营改增”改革试点,积极开展煤炭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配合做好调整消费税,落实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等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减免税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培植税源财源。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简化税收优惠事项办理手续,减少备案资料报送,提高税务行政效率。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30)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扩大外资准入范围和领域。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贵州投资,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制定实施与投资强度、产品科技含量、企业经营规模挂钩的财税、土地、环保支持政策。加快在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设立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行“一口受理”制度,全面推行直通放行等通关措施,探索建立通关互认机制。建立退税、检验检疫、通关限时办结制。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培育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省市两级设立外经、外贸、外资发展基金,组建进出口信用担保公司,鼓励交通、水电等优强企业组团到境外开展收购、兼并、参股和承包工程等业务。培育发展委托代理、咨询服务机构。推进对外开放地方立法工作。
(31)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大力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增强保税加工、物流、贸易、金融等核心功能。启动建设贵阳无水港、贵阳临空经济区,争取在贵安新区、遵义和贵阳临空经济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建设自由贸易园区。支持贵安新区在新型产业园区、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创新发展,依托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内陆网上自由贸易区。探索与国内外优强企业合作共建模式,扶持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两头”在外企业群发展。实施外经贸翻番行动计划,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基地。扩大对港澳台的开放合作。建立与瑞士合作常态机制,建设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示范区。加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湄公河次区域和泛珠三角、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等经济圈内次区域合作,探索借道渝新欧铁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等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分工。加强与八个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协作。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打造新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32)构建适应转型发展的旅游体制机制。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统筹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和重点项目联合会审机制。理顺旅游景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管理体制,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大力发展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引进一批国际化、集团化优强企业和战略合作者参与旅游开发及经营。建立旅游企业上市协调机制,支持旅游企业贴息贷款,支持重点景区探索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有实力的地区和企业发起设立旅游产业基金。争取将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纳入入境旅客落地签证范围,培育境外游客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智慧旅游。
(33)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落实“央企入黔”、“民企入黔”和“外企入黔”专项行动计划。严格按产业园区规划,以公开招标、议标、协议等形式,进行项目筛选。严格招商引资相关统计数据发布、合作签约等管理,健全项目评价体系。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和并联审批制度,健全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投资环境量化评价体系。
八、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抓好“第一民生工程”
(34)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贫困县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把扶贫开发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在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继续实施“摘帽不摘政策”激励措施。
(35)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县为单位、动态管理、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的原则,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切实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目标。健全对象识别的“瞄准”机制,把扶贫资源瞄准真正需要帮助的帮扶人群。推动户籍人口管理网、农低保网、新农合网和贫困人口识别网有机融合。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扩大农户参与、选择扶贫项目的自主权。做到结对帮扶干部、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五个到户到人”。支持毕节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6)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机制。扶贫项目审批权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简化扶贫项目审批、报账程序,加大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力度。扶贫项目主要由乡镇组织实施,扶贫资金实行乡级报账制。建立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多元投入机制。探索重大扶贫专项、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资金竞争性分配方法。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解决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信、产业发展和人口素质等突出问题。实行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机制,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和项目立项挂钩。推行“政银企农”合作模式,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长效机制。
九、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37)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法治教育融入学校课堂、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强化学生课外锻炼、社会实践和科技实践。争取国家设立贵州教改实验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不设重点校和重点班。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改革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论成败的基础教育评价标准,健全综合评价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全面实施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调整高校科类结构,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改进教学科研评价,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大中小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办学,引进优质学校来贵州独立办学。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改革中考考试内容和方式,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生考试制度。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
(38)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放开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社保等待遇。积极探索多元主体、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推广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集团化、学区制办学。实行县域内校长教师引进和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缩小校际差距。完善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行义务教育辍学率问责制,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加强校企、校政、校校合作,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统筹运用好政府、企业和社会办学资源,探索组建一批政府与企业联动的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政府向企业采购教育资源,形成多方合办中职教育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高校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支持高校在核定的机构编制内,自主招聘教师和工作人员、自主评聘副高及以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及内设机构。
(39)大力推进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各级财政对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城乡校点布局,坚持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落实城市新建改扩建居民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政策。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和调配制度。开辟补充农村紧缺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的绿色通道,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建立教师表彰激励制度。建立完善向农村学校和教学一线倾斜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建立完善政府主导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监督评估教育的体制机制。
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广泛凝聚发展合力
(40)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完善地方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建立健全立法前后评估制度。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决算审查、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加强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进一步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完善人大工作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41)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制定《贵州省政治协商规程》。构建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完善各民主党派省委直接向中共贵州省委提出建议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探索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机制。
(42)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居民、村民监督机制,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组织群众管理好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43)推进法治贵州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整合行政执法主体,减少行政执法层级,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行片区巡回法庭制度。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和保障制度。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错案防止、纠正和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健全执法办案“五严禁”长效机制。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建立轻刑快审机制,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健全完善特殊人群、社区矫治人员教育服务管理的体制。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机构。健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
十一、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44)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科学配置省市县三级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加强和改进对省直部门和市县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审计成果运用。积极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45)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强化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建立完善反腐败工作信息沟通和定期交流制度。制定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各级纪委要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实行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建立完善案件线索管理和案件查办监督体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下级纪委考核以上级纪委为主,实行市县纪委书记定期交流制度。强化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实行重点派驻、系统管理、全面监管的工作机制。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改进巡视制度,加强巡视工作,聚焦巡视任务,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实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强化巡视成果运用。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廉政风险防控、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法规制度。
(46)深化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强化领导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在省市县三级探索实行干部公寓制。健全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
建立健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机关作风教育整顿,建立完善“去庸求进、去懒求勤、去慢求快、去浮求实、去贪求廉”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机关“效能革命”,着力解决干部意识慢、工作节奏慢、部门协调慢、职能转变慢等问题。严格执行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责任等制度,建立健全效能督查问责制。
十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47)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围绕构筑贵州“精神高地”,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努力将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党政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建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和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网络舆情处置及时有力的工作格局。做强做优多彩贵州网等互联网新闻传媒企业,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控制力。
(48)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转制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鼓励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制经营。加快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意研发利用力度,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探索建立文化无形资产评估及保护机制。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搭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促进文化生产和消费。
(49)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和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城乡建设、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市场消费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民族特色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各方资源参与管理。健全文化产品第三方评价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特色文化与中华文化、世界文化融合创新。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整合阳明文化等资源,加快贵阳孔学堂国际中华文化研修园建设,完善营运管理,促进产业延伸,打造贵州文化新名片和中华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窗口。实施以贵州重大历史文化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出版、美术、影视、演艺等系列精品工程。
十三、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0)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加快构建和完善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进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办企业。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落实公务员考录百分之八十到基层工作、省市县遴选干部百分之八十从基层来的政策,实施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培养发展计划。采取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等措施,大力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51)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全面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52)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建立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统筹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动城镇保障房向乡镇、园区、高校延伸,促进城镇保障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相互融合。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5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社会办医为支撑,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补偿机制,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抓好贵阳市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远程医疗运行机制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大力支持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通过交叉持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制定相应配套支撑政策,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建立健全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全民医保体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4)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快推进全省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创新,普遍建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推广社区管理“贵阳经验”,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就业促进机制建设。
(55)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二○一四年上半年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和财务等方面彻底脱钩。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管理和引导规范在贵州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化解矛盾,疏导情绪,鼓励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56)创新群众工作和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完善省市县党委群众工作体制机制,重点健全完善市(州)、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与群众直通交流网络平台。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全面推广“铜仁经验”,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广基层矛盾化解“余庆经验”。创新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巡访、联合接访、包案督访等制度,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稳控处置长效工作机制,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57)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严打整治”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并向农村延伸,加强犯罪实时控制机制建设。强化反恐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社区警务、社区矫治、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机制。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药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按照分级和属地管理原则,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安全许可证制度。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省市县三级国家安全体制建设,扩大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组织覆盖面。
十五、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加快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58)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国土资源部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加挂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委员会牌子,负责指导监督自然资源资产的确权登记工作。清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快形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体制机制。按国家部署,开展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建立统一的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各市(州)选择一个县进行试点,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59)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将禁止开发区、公益林地和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保红线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百分之三十以上。实行红线区域分级分类管理,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严禁影响其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严格的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二○一四年开始对全省各市县进行实时监测,对水、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和严重下滑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到二○二○年,全省水、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八大水系水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达到功能区标准,县城以上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干部实行责任终身追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在荔波县、赤水市开展试点后推开。
(60)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办法,在八大水系和草海实施生态补偿。推动地区间搭建协商平台,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试点。探索制治分离、治管分离机制,出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细则。选择茅台集团、瓮福集团、开磷集团开展第三方治理试点,逐步在酿酒业、煤炭企业、磷化工企业以及工业园区、矿区、高速公路等重点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领域强制推行。构建固体废物处置体系。深化环保体制改革,由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建立以贵阳市、遵义市等重点区域的空气污染防治,乌江、清水江、赤水河等主要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贵阳市、黔南州龙洞堡片区等重要区域的生态修复区域联动机制。积极争取六盘水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将国有林场所有森林转为生态林,二十五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草)范围。
(61)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制定《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二○一四年在公检法司系统通过整合力量、优化结构的方式,组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和队伍,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环保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有法人资格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认定的环保志愿者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案件提起公益诉讼。支持发展生态环保中介专业鉴定机构。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生态环保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
十六、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62)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省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深化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市(州)党委和贵安新区党工委要相应加强组织领导。配强发展型领导班子,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推进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投身改革事业。
坚持党管武装,按照能打胜仗要求完善国防动员领导体系、指挥体系、运行体系、法规体系,加强民兵预备役调整改革和应急应战能力建设。深化双拥共建,创新国防教育形式,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
(63)强化干部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改革完善干部分层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对领导班子定期研判机制。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探索凭实绩提名的机制,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跨系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探索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有效办法。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实行拟提拔干部人选廉政事项报告制度,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探索聘任制公务员工作。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
围绕打造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的目标,深入实施人才集聚优化工程,加大“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实施力度。大力培养、引进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学校校长、医院院长、科研所所长,建立职业经理人、校长、院长、所长管理中心。对到民办学校、民营医疗机构和民营经济组织工作的人才,实行与公办学校、医院和国有企业同样的职称评聘制度。落实在县一级设置正高专业技术岗位、在乡镇(街道)一级设置副高专业技术岗位等职称评聘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实施“黔归人才计划”,吸引国内外贵州籍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加强人才的地方立法工作。
(64)强化人民推动改革的主体作用。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开展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65)强化督促检查。对中央和省委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要逐项分析研究,做到定路线图、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督促检查,每年阶段性通报改革进展情况,对改革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问责,确保深化改革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努力到二○二○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责任编辑/李 坤)
江龙镇学习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纪检机关案
件审理工作的意见》
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省、市、县各级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纪检机关案件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认真学习《意见》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意见》内容,组织召开镇纪委专题会议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总结和心得体会。
二、 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意见》精神
根据《意见》要求,结合本镇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对《意见》中提出的六个方面涉及乡镇案件审理工作的内容认真组织学习,并逐一对照,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认真进行落实。
三、 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机制,整改落实 认真查找当前我镇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意见》要求,创新机制,认真进行整改落实。
最后,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为契机,查
找我镇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我镇案件审理工作机制,提高我镇所办案件质量和案件审理人员工作水平。
中共江龙镇纪律检查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
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
规划>实施办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工作规划》),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区卫生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今后五年是自治区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卫生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按照自治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办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维护党章,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紧密结合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卫生部党组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
(二)基本要求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卫生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之中,体现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既发挥服务和促进作用,又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
2.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思想作风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卫生行业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总结经验、研究情况,创新思路,破解难题,使反腐倡廉建设更加适应卫生改革发展的变化,更加富有实际成效。
3.坚持惩防并举、重在建设。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做到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格局、思想观念、文化氛围、制度保证。
4.坚持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
5.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紧紧抓住卫生行业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以领导干部特 2 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三)工作目标
到2012年,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的总体要求,初步建立符合卫生实际的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继续深化,党风政风行风明显改进,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人民群众对卫生行业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二、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牵头单位:机关党委
配合单位:办公室 人事处 监察室
2.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针对党员干部在思想和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学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学教活动,重点学习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倡廉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党章等党内法规,加强党性修养和从政道德修养;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反腐倡廉的部署和要求,组织抓 3 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机关党委 人事处 办公室
3.加强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落实各级党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进行反腐倡廉理论学习。丰富“三会一课”内容,创新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主题教育形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廉政党课,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至少讲一次廉政党课。各级党组织要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干部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参加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专题培训班。
牵头单位:人事处
配合单位:机关党委 监察室 办公室
4.加强党的作风和纪律教育。切实改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公仆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继承党的光荣传统,牢记“两个务必”,弘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切实改进各单位、部门领导人员的作风,提高民主决策和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按照中央纪委和自治区纪委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党风党纪专题教育,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牵头单位:机关党委
配合单位:人事处 办公室 监察室
4 5.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卫生系统宣传教育总体部署,融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统筹、有序安排,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弘扬卫生行业先进典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格局。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医德医风教育形式,坚持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培训教育与自我教育、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不断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牵头单位: 机关党委
配合单位: 人事处 医政处 中医局
6.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廉政文化建设。继续开展评先评优等评选表彰活动,认真组织卫生行业先进典型事迹报告团进行巡回讲演,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良好氛围。
牵头单位:人事处
配合单位:机关党委 医政处 中医局 办公室
7.加强政风行风教育。着力解决铺张浪费、作风粗暴、办事效率不高、刁难群众、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多为群众办事实、办好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大力精减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文风。
牵头单位:效能办
配合单位:监察室 人事处 办公室 机关党委
三、建立健全反腐倡廉规章制度
1.健全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认真落实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健全卫生厅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规定,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卫生厅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卫生厅机关各处局 5 室、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定期向厅党组以及本部门、本单位职工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
牵头单位:人事处
配合单位:办公室 机关党委 监察室
2.建立完善规范行政行为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卫生行政审批、监督执法、项目资金安排等工作规则和程序,提高工作透明度。探索建立卫生行政部门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明确裁量权的行使标准,规范卫生行政处罚行为。
牵头单位:监督处
配合单位:人事处 规财处 监察室
3.健全卫生行业违纪违规行为惩处制度。制定完善医疗卫生领域违纪违规处罚规定,严肃行业纪律,促进廉政勤政。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机关党委 人事处 办公室
4.完善卫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对责任的划分、错误分类、问责标准、程序、范围、主体等作出明确界定。
牵头单位:监督处
配合单位:监察室 人事处 办公室
5.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制度。修订《卫生厅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落实任务分解、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机关党委 人事处 办公室
6 6.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治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收受干股,违反规定插手市场交易活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获取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以及在住房、公车方面以权谋私等问题。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个人从业的规定。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人事处 规财处 机关党委
7.逐步完善并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建立定点开会、定点接待、出差定点住宿等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以建设节约型、效率型机关为载体,积极推行公务卡制度,有效控制公务消费活动,厉行节约,坚决制止奢侈浪费现象。
牵头单位:规财处
配合单位:办公室 监察室 相关处局室
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1.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坚决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始终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的十七大关于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人事处 办公室 机关党委
2.加强对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认真监督检查民主集中制及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情况、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干部推荐任免和 7 奖惩等方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保证党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的周密规范,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人事处 办公室 机关党委
3.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坚持和完善人事、机关党委、纪检监察等部门参加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厅党组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前征求驻厅纪检组监察室意见的制度规定。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防范考察失真和干部“带病提拔”。坚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
牵头单位:人事处
配合单位:监察室 办公室 机关党委
4.加强对卫生行政审批权和卫生执法工作的监督。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实行接办分离和程序公开,健全以执法责任追究为核心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
牵头单位:监督处
配合单位:监察室 办公室 医政处 中医局
5.加强对各类资金运行和国有资产的监管。开展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对“小金库”进行专项清理。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等重大卫生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防范资金风险, 8 保证资金高效、安全使用。严格落实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有关规定,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和国有资产安全。
牵头单位:规财处
配合单位:监察室 办公室 相关单位、部门
6.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加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监督指导,认真推进卫生系统党务公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在党内监督中的责任和权利,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切实改进民主生活会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坚持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牵头单位:人事处
配合单位:监察室 办公室 各单位、部门
7.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纪检机关与组织部门有关情况通报制度。组织部门及时将考核中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拟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有关情况向纪检监察部门通报,纪检监察部门适时将查处领导干部违纪问题有关情况向组织部门通报。认真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人事处 机关党委 办公室
8.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认真贯彻落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重大卫生事项社会公示等相关配套措施,及时向社会公开卫生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疫情信息、行政许可、执法监督以及重大工作进展情况等重要事项。推动和指导全行业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工作,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办事公开。完善特邀监察员、行风监 9 督员制度,认真听取批评和建议。畅通群众监督渠道。
牵头单位:办公室
配合单位:监督处 机关党委 相关单位、处局室
五、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
1.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就医问题,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非公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务卫生服务的分工协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
牵头单位:医政处
配合单位:中医局 办公室 相关单位、处局室
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为主体,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牵头单位:疾控处
配合单位:农卫处 医政处 中医局 妇社处
3.不断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和完善药品“三统一”制度,探索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的互动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
牵头单位:药械处
配合单位:办公室 医政处 中医局 相关单位、处局室
10 4.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对自治区公布调整和取消的卫生行政审批项目,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制定配套规章制度,完善审批工作程序和办理时限,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实行接办分离和程序分开,保证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加强对地方卫生行政审批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建立全国医疗机构、健康相关产品等卫生行政审批事项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审批后续监督机制,改变“重审批,轻监督”倾向。
牵头单位:办公室
配合单位:监督处 医政处 中医局
5.深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性收费行为,对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布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格医药和医疗器械价格监管。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有关制度规定,加强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门综合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牵头单位:规财处
配合单位:办公室 各相关单位、部门
六、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1.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建立完善并严格落实加强医院监管的各项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及信息发布、行业准入、监督检查等手段,对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严格医疗机构、大型医疗设备、临床新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准入管理,合理配臵医疗资源。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业管理,严格落实设臵审批、执业注册、校验和定期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院长职责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端正办院方向,改善医疗服务。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制度,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医 11 疗服务“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各项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形成医院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
牵头单位:医政处
配合单位:中医局 办公室 相关单位、部门
2.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认真落实《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认真执行临床技术、诊疗、药物应用、处方管理等规范,制定完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路径。推行药品用量动态监控、医生不当处方院内公示和点评制度、区域内同级医疗机构检验检查报告互认共享制度。探索实施单病种收费制度。积极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牵头单位:医政处
配合单位:中医局 办公室 相关单位、部门
3.推行医院院务公开。认真落实卫生部《关于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的指导意见》和院务公开目录,建立院务公开联系点和示范点。推进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院务公开工作,及时公开医疗服务和收费价格。充分运用方便群众监督的公开方式,提高公开内容的时效性、可比性和可查性。研究制定院务公开考评办法,抓好督导检查,将院务公开作为对医院管理评价的重要内容。
牵头单位:医政处
配合单位:中医局 办公室 相关单位、部门
4.继续健全完善实行药品、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全面推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办法。建立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监督平台。继续改进和规范大型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购管理办法,抓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等制度规定的落实。
12 牵头单位:药械处
配合单位:医政处 中医局 农卫处 妇社处
5.开展医疗机构巡查。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点对三级医院进行定期巡查。卫生厅部门要用3年时间对辖区内二级综合性医院普遍巡查一遍,每年组织人员对全区医疗卫生机构行风建设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并进行通报。
牵头单位:医政处
配合单位:中医局 办公室 监察室 相关单位、部门 6.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行为。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坚决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安全的饮食卫生。
牵头单位:监督处 配合单位:相关单位、部门
7.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推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档案。认真开展群众评议医院行风活动, 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推进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明显好转。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机关党委 医政处 中医局 相关单位、部门 8.完善医疗机构财务和医疗服务收费管理。推进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严禁个人收入与科室业务收入挂钩的做法。对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坚持住院费用清单和费用查询制度。开展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修订工作。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有关规定,规范接受社会捐赠资助行为,防止发生商业贿赂。
13 牵头单位: 规财处
配合单位: 医政处 中医局 相关单位、部门
七、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1.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严肃查处领导干部滥用行政审批权、干部人事权、执法监督权谋取私利的案件;严肃查处贪污、受贿、行贿、挪用公款案件和失职、渎职,严重损害国家利益案件;严肃查处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违反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财经纪律的案件。严肃查处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开单提成、乱收费等不正之风问题,严肃查处非法行医、医疗机构违反规定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经营、非法采供血以及医疗机构出假证、假检验报告等问题。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决不姑息。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人事处 规财处 办公室 药械处
2.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继续推进自查自纠和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采购工作,坚决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当交易行为。建立和完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处力度,把是否存在不正当交易行为尤其是行贿行为作为市场准入和退出的重要依据。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在坚决查办商业贿赂案件的同时,积极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牵头单位:监察室(治贿办)
配合单位:人事处 规财处 药械处 办公室
3.提高执纪执法水平。严格执行纪律,提高依法依纪办案能力。严格履行办案程序,遵守办案工作纪律,推进查办案件工作规范化。 14 加强对卫生系统办案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办工作,及时落实处理和处分决定,增强办案的综合效应。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人事处 规财处 药械处 办公室
4.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结合纠风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研究卫生系统不正之风及商业贿赂的表现、特点、成因和规律,探索建立标本兼治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和落实“一案两报告”制度,提出案件调查报告和案件剖析报告。以查促教,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筑牢广大党员干部和医务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查促建,找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牵头单位:监察室
配合单位:人事处 规财处 药械处 办公室
八、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各级党组织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担负着全面领导和指导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贯彻落实《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必须坚持党组(党委、总支、支部)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贯彻落实《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纳入到卫生改革与发展之中,列入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卫生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实施任务分解,狠抓工作落实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 15 案》的总体要求,根据反腐倡廉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规划,把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工作中去,制定实施方案,作出具体安排,做到与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卫生业务工作相促进。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机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作用,积极协助党组织研究部署工作,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头。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抓好本《实施方案》各项任务的落实。
(三)抓住工作重点,开展监督检查
各级党组织、纪检监察和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抓住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检查。要建立督查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定期检查、随时抽查、跟踪督查相结合,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及时通报监督检查情况,把贯彻落实本《实施方案》的情况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范围,强化责任追究。要建立测评机制,对各项制度、措施的执行情况,以及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科学分析、客观评估,提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要建立保障机制,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
各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
16
市委发〔2011〕2 号
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 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省委、省政府在国际国内旅游业处于大发展、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谋划和全面部署,召开了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出了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加快全省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资源
—1— 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是推动消费升级,实现宏观经济保增长、扩内需的客观需要;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比较优势,展现后发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现实选择;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大气魄、大战略、大动作强力推进我市旅游业大发展。
(二)准确把握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和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的战略目标,突出“宜居宜游、绿洲张掖”主题,进一步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规范旅游质量管理,创新旅游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金张掖旅游目的地形象,努力推动全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总体目标。把2011年确定为张掖市旅游发展年,通过五年努力,把张掖打造成全国著名的夏季休闲度假胜地;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宜居宜游地和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湿地、绿洲、冰川等生态保护、科考、研究体验基地,使张掖真正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新的热点 —2— 旅游地区之一和国家级旅游示范区。
——2011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24万人(次)以上,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11亿元以上,分别增长20%以上。旅游业综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500人以上,为全市旅游业全面发展和提质转型打好基础。
——2015年:接待境内外游客46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20%以上。旅游业综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全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突出工作重点,强力推动全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科学制定规划,推动旅游资源开发
1、精心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符合市情和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全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修编完善市、县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并做好与国家、省、市、县(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规划的衔接。相关部门在制定本部门规划时,要优先考虑旅游发展项目。
2、精心编制景区景点建设性规划。各县区要聘请具有较高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和旅游文化创意策划公司,编制完成重点景区景点的创意策划、概念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
3、精心编制旅游业各要素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完成旅游宣
—3— 传促销、旅游商品开发、旅行社发展、旅游交通企业发展、旅游宾馆饭店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纲要、旅游人才培训等旅游业各要素发展规划,努力形成以全市总规为指导、县区规划为配套、景区规划为基础、要素规划为补充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体系。
(二)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4、加快推进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照“推进开工建设项目、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筛选储备后续项目”的思路,着力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城市连接各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按期完成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中央投资项目、马蹄寺景区世行贷款项目、大佛寺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陈展整改项目建设任务,加快祁连山腹地环线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张掖丹霞国家级地质公园开发建设项目、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焉支山-山丹皇家马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项目、索朗格中华裕固风情园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祁连玉水苑项目、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开发建设项目和大湖湾综合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大沙河城市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民乐海潮湖森林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甘州府城开发项目、清明上河园开发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申报立项及实施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重点项目和肃南、山丹旅游示范县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5、改善旅游景区通达能力。积极争取立项张掖至全市4A级以上重点景区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连接贯通祁连山腹地旅游环线道路;争取张掖至兰州旅游旺季增开旅游专列,争取新建兰州 —4— 至乌鲁木齐高速铁路张掖站成为停靠站点和始发站点;加快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建设,争取开通张掖与国内旅游城市的航线、航班,积极探索发展通用航空。2011年,开通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马蹄寺、焉支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旅游交通专线。2011年培育组建1家以上张掖旅游汽车服务公司,购置高档旅游汽车20辆左右。
6、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沿线、重点景区旅游标识系统和公路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的旅游咨询、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体系。2011年在景区景点、机场、车站、道路出口、加油站、广场、公园等地集中建设40家以上游客服务中心(咨询服务站点),开展咨询服务。
7、开展星级宾馆饭店创建工作。按照“发展五星级、提升四星级、规范三星级”的思路,调动社会资金投资星级宾馆饭店建设,引导国内外品牌宾馆饭店落户张掖。从2011年开始,每个县区至少开工建设一家以上四星级宾馆饭店,甘州区至少开工建设一家五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到2015年,全市星级宾馆饭店达到30家以上。
8、加快旅游厕所建设。2011年完成40座以上旅游厕所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其中建设星级厕所20座以上,实现旅游厕所整体达标。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
(三)培育产品体系,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9、着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大力实施旅游品牌工程,重点策划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大题材,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精品旅游景区,培育一批具有全省和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不
—5— 断提升张掖旅游的整体形象。以“打造特色品牌,增强竞争实力,发挥龙头作用”为目标,实施“精品景区创建工程”,通过优先支持项目融资和招商引资,优先安排全市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扶持措施,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旅游景区。2011年启动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张掖大佛寺、马蹄寺、焉支山森林公园、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的精品创建工作,2012年启动山丹军马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文殊寺、康乐赛罕塔拉、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海潮湖、大湖湾、大沙河等景区的精品创建工作。在加大力度抓好重点景区精品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创建1-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把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创建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把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文殊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中华裕固风情园、大湖湾、大沙河和山丹大佛寺等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A级旅游景区达到25家以上。到2015年,创建年接待游客人数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1-2家、年接待游客人数3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3-4家。鼓励其它有条件的景区积极开展精品景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全市旅游景区的整体竞争力。
10、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传统劳作方式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十二五”期间,扶持发展5个以上特色旅游乡镇、30个以上专业旅游村和500户以上农家乐(牧家乐)。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牧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实施“旅游创业援助计 —6— 划”和“旅游扶贫行动”,落实小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贫困群众从事旅游开发,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实施“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使更多的妇女和大中专毕业生在旅游领域就业。
11、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大力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商贸、地质、环保、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保健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四)丰富文化内涵,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12、着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裕固族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等资源,开发包装一批经典的民间曲艺、民俗工艺、民族服饰和民间文学等文化艺术作品,开发挖掘一批特色文化演艺节目,开发推出一批地方名优小吃。2011年完成一批体现张掖特色的歌曲创作工作,策划编导一台反映张掖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的演艺节目。
13、开展旅游景区常态演出。旅游景区要编排精品剧目,重点旅游饭店、休闲娱乐场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演艺活动。到2015年,4A级以上旅游景区要建设中心演艺场所,提供常态演出。
14、加强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鼓励扶持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和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等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收入。重点扶持一批潜力大、前景好的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企业和具有地方标志性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等优势旅游商品种类。各县区每年要确定1-2个特色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进行研发生产。
—7—
(五)强化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15、拓宽旅游宣传推介渠道。围绕提升“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金张掖旅游形象,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整合,统一宣传、协同营销、组团推介,进一步加大旅游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争取在全国和省内有影响的电视频道、报刊杂志上刊播一批张掖旅游宣传节目。在高速公路、国道、机场和通往景区道路设置大型广告牌,高密度宣传推介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
16、举办旅游节会活动。突出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景区景点特色,举办品牌旅游节会,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为对外展示形象、推广旅游精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按照全省打造“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艺术节”的要求,办好“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进一步做大做强肃南裕固族民俗文化游、山丹焉支山生态游、高台“端午龙舟赛”等传统节会活动,积极举办大型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商务会展、学术研讨等活动,提升张掖旅游的整体形象。
17、创新旅游宣传品制作。认真实施以“一本旅游指南、一张折页地图、一套参展展品、一部形象宣传片、一个旅游网站”的“五个一”旅游宣传品工程,积极创意策划新颖、实效的旅游系列宣传品。2011年完成3A级以上重点景区宣传推介片制作工作,2015年前,所有A级景区制作完成一部以上高质量的旅游宣传推介片。
(六)加强行业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8、加强旅游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制定景区、旅行社、饭 —8— 店、餐饮、购物以及农家乐的统一服务标准或经营服务规范,实行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演艺场所挂牌制管理。建设“金张掖”旅游网,加强与县区、景区及其他旅游企业衔接,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介、咨询服务系统,不断适应新兴旅游消费的形势。
19、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安全体系建设。落实旅游安全监管责任和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落实安全教育、预防检查、事故报告、应急处理、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责任追究等制度。健全市、县区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加强执法职能。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权益。从2010年起,分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每年集中组织开展1次以上旅游服务质量督查整治专项行动。
20、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健全旅游行业协会组织机构及运行制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自律性、服务性功能。
21、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200人次以上、导游100人次以上,一线服务人员培训率力争达到100%。严格执行导游等级制度,探索建立导游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每年举办1次以上导游大赛、饭店服务技
—9— 能大赛等活动,积极参加省级以上劳动技能大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七)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22、加快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牢固树立大旅游的战略思想,立足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各有侧重,统一宣传,协同营销,组团推介,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品牌的市场效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管理开发机制。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以参股、兼并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23、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市、县区分别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县区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2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表彰奖励和重点旅游商品研发。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24、搭建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财政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和补贴为主,重点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推介。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经营困难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 —10— 资。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鼓励民营经济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推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
25、落实配套优惠政策和政府奖励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项目扶持、土地使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宾馆饭店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排污费征收、客运附加费征收、劳动就业等各项优惠政策。制定奖励实施细则,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旅游企业创先争优和晋等升级活动。对新评定为国家A级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以及新获得星级质量等级的宾馆饭店,对年接待游客数量较大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开发生产特色旅游商品,对旅游商品进行研制开发的,在旅游业发展资金中给予一定扶持。
三、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推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6、调整充实领导机构。调整充实市、县区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督促指导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27、靠实部门单位工作责任。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单位党政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
—11— 推动旅游工作,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28、完善目标管理和督查考核机制。研究制定旅游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从2011年起,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单位签订旅游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纳入“三位一体”目标考核体系,每年进行一次专项考核,对综合考核评价优异的县区和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确保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 ○ 一 一 年 一 月 二 十 七 日
(发至: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及省属驻张各部门、各单位)
主题词:旅游业发展 实施意见
抄报:省委、省政府,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抄送:省旅游局、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月27日印发
共印80份
—12—
按照《__省贯彻落实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以下简称《整改方案》)《关于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实行台账式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及督察“回头看”整改任务销号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吕梁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员对《整改方案》第 51 号整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现场验收。
一、整改任务
__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 项:__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土西沟采石场矿界范围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重叠;南窑沟采石场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玉家墕采石场矿界范围与山保护区核心区重叠;固贤花舍沟采石场矿界范围与保护区核心区重叠;兴县固贤乡采石场矿界范围与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重叠;土西沟土地整理在保护区实验区建设;碾沟土地整理在保护区实验区建设;石林沟吉成庄土地整理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建设;石林沟吉成庄土地整理在保护区实验区建设。
__蔚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3 项:兴县锠盛镁业有限公司(明通沟采矿点)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兴县锠盛镁业有限公司(白崖沟采矿点)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重叠;兴县采石场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__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8 项:嘉兴石料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无主采石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公顷;无主采石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无主采石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无主采石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离石区元鑫石料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离石区众一鑫建材有限公司采石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鑫磊石料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
__云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5 项:方山县赫赫岩铁矿有限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方山县平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吕梁市隆鑫矿业有限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文水县海威钢铁有限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瑞鑫昌矿业有限公司采石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二、整改目标
核查 26 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依规限期整改,恢复生态。
三、整改措施
1.采煤和非煤采矿,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责令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十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发[2015]57 号)、《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办护字[2017]64 号)和最高法 2017 年*月*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矿业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结合《__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煤炭厅等部门关于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第一批实施细则的通知》(晋政办发[2016]54 号)有关内容,依法依规整改,限期生态修复。
2.经发改、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批准立项建设,并经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予以行政许可的项目,核查是否按照相关部门批准文件和批准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建设。
3.未经发改、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批准和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予以行政许可的项目和建设活动,依据相关法律和有关规定,予以关停并拆除设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进行生态恢复。
四、完成情况
1.__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内南窑沟采石点和固贤采石点为同一项目,实际涉及自然保护区整改任务 9 个项目。分别是:__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土西沟采石场、玉家墕采石场、固贤花舍沟采石场、南窑沟采石场(兴县固贤乡采石场)、土西沟垫地项目、碾沟垫地项目、吉成庄垫地项目和石林沟垫地项目。
__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始建于 1958 年,其矿权范围与黑茶山自然保护区重叠 0.71 平方公里。2018 年*月*日,省国土资源厅收回了该企业的采矿许可证;2018 年*月*日,省国土资源厅以晋国土资行审字[2018]519 号文对该公司的采矿权进行了变更,剔除了与自然保护区的重叠部分,井田面积由 5.6408 平方公里变更为 4.6316 平方公里。该公司在实际采掘过程中,严格按照《关于对__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矿区范围与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相重叠部分保留矿权请示的批复》([2011]1 号)和《__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把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设置为禁采区,并对黑茶山保护区留设了足够的保护煤柱,重叠区域内未进行采掘活动。
土西沟采石场、玉家墕采石场、固贤花舍沟采石场、南窑沟采石场(兴县固贤乡采石场)已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了取缔,现植被已恢复。土西沟垫地项目、碾沟垫地项目、吉成庄垫地项目和石林沟垫地项目植被已恢复。
2.__蔚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涉及 3 个项目分别是:兴县昌盛镁业有限公司(明通沟采矿点)、兴县昌盛镁业有限公司(白崖沟采矿点)和兴县采石场(阳会崖泰源采矿点)。三户企业的采矿权已经注销,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了取缔,现植被已恢复。
3.__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涉及8个项目,其中中阳县涉及2个项目,分别是中阳县鑫磊石料厂和中阳县嘉兴石料厂;离石区涉及 6 个项目,分别是众一鑫石
料厂、园鑫石料厂和许家圪台 4 个废弃多年的无主采石场。
中阳县鑫磊石料厂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了取缔,现植被已恢复;中阳县嘉兴石料厂因资源整合和承包费等经济纠纷,离石区法院冻结该石料厂所有资产,于 2020 年解封,目前主要设备已拆除,该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众一鑫石料厂已采取“两断三清”措施,矿区平缓区域和山顶均进行了覆土栽植苗木,但场区入口处有一建筑物未进行拆除;圆鑫石料厂已经进行了部分覆土和栽植,需要进一步植被恢复;许家圪台 4 个废无主采石点已经废弃多年,其中 3 个已经自然恢复,1 个仍需采取人工手段加快恢复。
4.__云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5 项不属于吕梁市。
四、验收结论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内的9个项目和蔚汾河自然保护区内的3个项目已完成整改;薛公岭自然保护区内磊鑫石料厂和 3 个无主采石厂已完成整改。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自治
区、市委
市政府实施意见自查报告
来宾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随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来宾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贯彻措施。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市政务办迅速行动,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本办每周例会、支部会议、中心全体窗口工作人员会议、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及时传达中央“八项规定”及自治区、市委实施意见精神,并制定了本办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带头抓好落实,坚决把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及时学习贯彻,领会精神实质
2012年12月20日上午, 办党组召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各科室负责人及中心部分党员代表列席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八项规定”和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12月27日,召开市政务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会议,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自治区、市委市政府有关实施意见精神;2013年1月23日,召开“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专题会议,就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向本办干部职工和各窗口首席代表明确了具体工作
1 要求;2013年3月1日与市纪委监察局召开市政务服务中心“纪律整顿会议”,重申一系列工作纪律要求,扎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各个层面学习,把干部职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八项规定”和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上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带头落实,率先垂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意见,扎实抓好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工作。
二、强化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结合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实际和特点,我办制定了《来宾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来宾市政务服务中心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来宾市政务服务中心廉政建设制度》、《来宾市政务服务中心财物管理制度》等具体措施,从改进调查研究、主动服务群众、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减轻基层负担、加强出访活动管理、厉行勤俭节约、加强督促检查等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健全了节约公务经费的计量、记录、报告、奖惩、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了财务审批管理制度、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公务接待费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机关管理制度,强化对落实“八项规定”的日常监督管理,实行用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行政效能、机关作风建设,促进厉行节约、防止浪费,提升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形象。
三、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到位
(一)认真学习,领会实质。要求政务办各科室、中心各窗
2 口要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把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与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班子成员、窗口负责人模范带头,从简安排各种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各科室、中心各窗口进一步转变作风,热情为群众服务,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风。截止2013年6月,市政务办共召开党组专题学习会2次,本办干部职工每人撰写心得体会2篇以上;通过举办窗口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季度“红旗窗口、服务标兵、青年文明先锋岗”表彰会、纪律整顿会等方式,组织全体窗口工作人员学习贯彻会议5次以上,各窗口部门自行召开本窗口专题学习1次以上,做到学习传达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是严格执行预算。坚持所有科目开支严格按削减后的预算控制,实行预算包干分块管理、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非生产性开支。二是严格公务接待标准,市内公务活动一律不安排就餐,市外来客及公务接待,严格接待标准、控制陪客人数,工作日午餐一律禁止饮酒,杜绝铺张浪费。三是精简会议,坚持“能合并的会一并开、能分散贯彻的会议不集中开、可开可不开的摆样子会坚决不开”原则,对经批准召开的会议,在会议程序、内容、标准上从简。四是精简文件,少发文、发短文,各类文字材料做到文风朴实、文字精炼。五是从严管理公务车辆,对现有车辆严格管理,所有公车实行定点投保、定点维修;严格控制车辆用油,实行定点加油、发放统一充油卡,用油量与车程直接挂钩;非工作时间非公务工作一律
3 不得使用公务车,公车使用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六是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养成厉行节约的好习惯,降低日常办公成本;严控办公场所空调运行时间,大力倡导节电、节水,夏季室内空调设置不得低于26℃,把“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作为一项节能制度认真落实,减少空调、电脑、复印机等耗能设备的待机时间,做到人走关机、关灯;禁止长明灯、长流水。
2013年上半年,市政务办相比去年同期,节约用水用电5万多元;在各项工作任务增加的情况下,减少行文8份,压缩工作简报6份,精简会议10次,节约公务费用1万元;根据公车治理相关要求,报废公务用车一辆,节约公务用车运行费用1万多元。
(三)强化监督,务求实效。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由综合科牵头进一步完善会议、接待、车辆管理等有关制度;由督查科牵头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科室、中心各窗口全体干部职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各项规定,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上班时间不干私活,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行政效能。1-6月,接到群众来信来访4件和网络发帖1件,经过调查,发现举报并无真凭实据,多是群众对政务服务工作了解不够或情绪激动的臆测。但我们本着对群众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都及时组织认真深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相关群众进行反馈说明取得理解,按程序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维护了中心的良好形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教育,树立意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政治理论、宗旨意识、廉政法纪、优良作风和道德修养教育,开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查自纠,引导窗口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厉行节约、办事从简、服务群众的意识,以一流的服务让办事群众满意。
(二)巩固成果,常抓不懈。巩固完善本中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等活动以来形成的成果,如:“四办工作制”、“七个一条龙”服务机制、行政审批服务“五零”(零距离、零障碍、零积压、零差错、零投诉)工作机制、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常态化机制等,努力实现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大提升、大提速,打造优质、便捷、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创新管理,规范行政。进一步创新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监督机制,健全完善市直部门纪检组长轮值制度、市政务服务中心日常管理37项制度、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制度等,把中央“八项规定”及自治区、市委市政府有关实施意见精神吸纳入中心的管理制度中,为中心广大干部职工行政审批服务行为规范做出明确要求。通过科学的管理,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行政审批服务,努力做到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以最简等程序为群众、企业办事提供最大方便。
2013年6月8日
按照《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以下简称《整改方案》)《关于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实行台账式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及督察“回头看”整改任务销号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吕梁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员对《整改方案》第51号整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现场验收。
一、整改任务
山西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项:山西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土西沟采石场矿界范围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南窑沟采石场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玉家墕采石场矿界范围与山保护区核心区重叠;
固贤花舍沟采石场矿界范围与保护区核心区重叠;
兴县固贤乡采石场矿界范围与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重叠;
土西沟土地整理在保护区实验区建设;
碾沟土地整理在保护区实验区建设;
石林沟吉成庄土地整理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建设;
石林沟吉成庄土地整理在保护区实验区建设。
山西蔚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3项:兴县锠盛镁业有限公司(明通沟采矿点)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兴县锠盛镁业有限公司(白崖沟采矿点)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重叠;
兴县采石场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山西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8项:嘉兴石料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无主采石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公顷;
无主采石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
无主采石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
无主采石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
离石区元鑫石料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
离石区众一鑫建材有限公司采石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
鑫磊石料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缓冲区重叠。
山西云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5项:方山县赫赫岩铁矿有限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方山县平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吕梁市隆鑫矿业有限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文水县海威钢铁有限公司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瑞鑫昌矿业有限公司采石厂矿界范围与保护区实验区重叠。
二、整改目标
核查26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依规限期整改,恢复生态。
三、整改措施
1.采煤和非煤采矿,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责令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十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发﹝2015﹞57号)、《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办护字﹝2017﹞64号)和最高法2017年7月26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矿业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结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煤炭厅等部门关于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第一批实施细则的通知》(晋政办发[2016]54号)有关内容,依法依规整改,限期生态修复。
2.经发改、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批准立项建设,并经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予以行政许可的项目,核查是否按照相关部门批准文件和批准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建设。
3.未经发改、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批准和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予以行政许可的项目和建设活动,依据相关法律和有关规定,予以关停并拆除设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进行生态恢复。
四、完成情况
1.山西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内南窑沟采石点和固贤采石点为同一项目,实际涉及自然保护区整改任务9个项目。分别是:山西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土西沟采石场、玉家墕采石场、固贤花舍沟采石场、南窑沟采石场(兴县固贤乡采石场)、土西沟垫地项目、碾沟垫地项目、吉成庄垫地项目和石林沟垫地项目。
山西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其矿权范围与黑茶山自然保护区重叠0.71平方公里。2018年7月13日,省国土资源厅收回了该企业的采矿许可证;
2018年8月9日,省国土资源厅以晋国土资行审字﹝2018﹞519号文对该公司的采矿权进行了变更,剔除了与自然保护区的重叠部分,井田面积由5.6408平方公里变更为4.6316平方公里。该公司在实际采掘过程中,严格按照《关于对山西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矿区范围与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相重叠部分保留矿权请示的批复》(﹝2011﹞1号)和《山西兴县金地煤业有限公司9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把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设置为禁采区,并对黑茶山保护区留设了足够的保护煤柱,重叠区域内未进行采掘活动。
土西沟采石场、玉家墕采石场、固贤花舍沟采石场、南窑沟采石场(兴县固贤乡采石场)已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了取缔,现植被已恢复。土西沟垫地项目、碾沟垫地项目、吉成庄垫地项目和石林沟垫地项目植被已恢复。
2.山西蔚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涉及3个项目分别是:兴县昌盛镁业有限公司(明通沟采矿点)、兴县昌盛镁业有限公司(白崖沟采矿点)和兴县采石场(阳会崖泰源采矿点)。三户企业的采矿权已经注销,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了取缔,现植被已恢复。
3.山西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涉及8个项目,其中中阳县涉及2个项目,分别是中阳县鑫磊石料厂和中阳县嘉兴石料厂;
离石区涉及6个项目,分别是众一鑫石料厂、园鑫石料厂和许家圪台4个废弃多年的无主采石场。
中阳县鑫磊石料厂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了取缔,现植被已恢复;
中阳县嘉兴石料厂因资源整合和承包费等经济纠纷,离石区法院冻结该石料厂所有资产,于2020年解封,目前主要设备已拆除,该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众一鑫石料厂已采取“两断三清”措施,矿区平缓区域和山顶均进行了覆土栽植苗木,但场区入口处有一建筑物未进行拆除;
圆鑫石料厂已经进行了部分覆土和栽植,需要进一步植被恢复;
许家圪台4个废无主采石点已经废弃多年,其中3个已经自然恢复,1个仍需采取人工手段加快恢复。
4.山西云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5项不属于吕梁市。
四、验收结论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内的9个项目和蔚汾河自然保护区内的3个项目已完成整改;
薛公岭自然保护区内磊鑫石料厂和3个无主采石厂已完成整改。
推荐阅读:
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07-13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方案05-29
关于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自查自纠实施方案09-22
县纪委教研室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情况汇报06-09
贯彻落实精神09-28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06-14
学习贯彻落实讲话10-03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要求10-26
环境整治会议贯彻落实情况10-06
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