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相关术语

2022-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建相关术语

模糊限制语及其相关术语的阐释和探析

摘 要: 模糊限制语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自从1971年 Zadeh 提出linguistic hedges 这一概念并揭示它的作用以后,人们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延续了近30年。作者集中阐释了模糊限制语及其相关术语的解释和辨析,旨在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人们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有效交际。

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 术语 阐释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模糊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语义模糊和句法模糊,其中,语义模糊包括使用各类模糊词语和模糊限制语等。第一种模糊词语(vague words),即有些词语和表达形式本身就是模糊的,这些词的外延都是不明确的。第二种模糊限制语(hedges),即附加在意义明确的表达形式之前的词或短语,可使本来意义明确的概念变得模糊。

1.模糊限制语(Hedges)

模糊限制语概念首次由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就是将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Lakoff在研究中使用了Zadeh的模糊集理论,模糊集有一定程度的成员边界。如鸟类模糊集中,布谷鸟属于中心成员,蝙蝠是外围成员,因为前者完全符合鸟的特征,后者却很难体现鸟的基本特征。一个较好的区分方法就是根据成员与模糊集特征的匹配程度标记等级。Lakoff开创了模糊的语用水平,模糊限制语被认为是其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Brown和Levinson从语义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语言学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对某个谓词或名词短语属于某一集合的程度进行限定的词或短语,这些词或名词短语使得其限定对象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某一集合,或者使得其限定对象的命题意义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为真,或者比期待的更真或更完全。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部分地改变话题真值程度的分词、词或词组。”从上述定义可以发现,Lakoff虽然充分定义了模糊限制语的特征,但是太过笼统。Brown和Levinson从语义的角度给模糊限制语定义得又过于专业化,不便于普通读者理解。这些关于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拉开了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序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语略有不同地定义了模糊限制。Coates及Channel从说话人的角度定义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是指示说话人对话语中的命题是否缺乏信心的指示标志语。”Joanna Channell从话语角度定义模糊限制语:“解码说话人或作者对所传达事实真实度的词或短语。”Crystal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解释模糊限制语:“应用在语用或者话语分析里,表达质量的精确度。”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无论是总括性的还是专业性的,无论是从话语角度还是话语分析角度,研究者们都达成一个共识,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涉及说话人、话语分析、听话人,同时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功能研究上,模糊限制语是一种体现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真实程度的指示性言语。

2.模糊(Fuzziness)

伍铁平教授(1979)最早将模糊fuzzinsee的概念引入中国,国内许多研究都选用了fuzziness而不是vagunes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教授Zadeh(1987)不仅是fuzziness的发起者,还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一方面,Zadeh给予模糊性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模糊性在人类认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各类事物大多数都是模糊的,只是一些略显模糊,一些特别明显。他还指出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模糊性表明人类推理背后的逻辑不是传统的二值逻辑或多值逻辑,而是一个充满模糊、模糊连接词和模糊推理规则的逻辑。另一方面,他注意到人们对模糊性的研究不充分,模糊性在科学文献中还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将这种不充分部分归因于人们固有的、根深蒂固的、基于准确大量分析的、传统的科学思维取向。Zadeh不满意人们使用非常精确的数学描述有时非常不精准的真实世界,他开创了模糊集理论:模糊集是包含连续的不同级别成员的一类事物。模糊集以成员的功能为特征,这些功能分配给每个对象成员范围在0和1之间的一个等级。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模糊集的概念,例如:动物就是一个模糊集,老虎、狮子、大象都是这个模糊集中的成员,它们充分体现了动物的特征,在动物模糊集中属于较高等级的成员。海星、细菌、珊瑚具有的动物特征含糊不清,在动物模糊集中属于相对较低等级的会员。与此同时,像尘埃、岩石、山河等明显被排除在动物以外,它们在动物模糊集的等级会员标记为0。Zadeh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了模糊集理论,他的模糊集理论也阐明了许多其他学科的问题,例如逻辑学、心理学、修辞学和语言学等。

3.歧义(Ambiguity)

歧义和模糊是在实际交流与日常使用中经常困扰人们的两个术语,因为它们都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讲,这两个术语是完全不同的。传统上定义歧义为一个句子有两个或更多的截然不同的、有明显区别的含义;然而,当明显的意思没有予以明示则出现了模糊。语言的歧义性是语义学研究中的一个有趣现象,通常歧义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即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产生歧义的原因可能是语音不准确、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指代不明晰、语气不确定等。在与语言的模糊性比较中,语音歧义和句法歧义与模糊的区别显而易见,主要涉及语义歧义与模糊的部分。

语义歧义主要指一个词在某个句子中有两种或以上解释,并且这个词的理解关系到对这个句子的解释。例如:“他借我一本书。”这个句子之所以产生歧义,是因为谁借书给谁不清楚,可以理解为:“他借给我一本书。”或“他向我借一本书。”又如:“他抛下工作和妹妹出去玩。”同样会产生不同的解释:“他抛下工作和妹妹,自己一个人到公园玩。”或“他抛下工作,和妹妹到公园玩。”当然,如果单独拿出某个句子来看,那么的确会有歧义。事实上,在现实生活的真实沟通交流中,歧义并不是一个真正影响交流的因素,因为在特定的语境中,听话人能够听懂说话人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尽管听话人已经意识到这句话还会有其他理解。

语义模糊是指词语标示的对象的边界不清楚。例如:“水是热的。”热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人感知的温度不一样,其次冷、温、暖、热之间是随着温度计指示温度的升高而变化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多少度以下称作冷,多少度以上称作热,多少度称之为温,多少度称之为暖,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概念来限定和区分。又如:“这姑娘漂亮。”漂亮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即便换成“非常漂亮”、“相当漂亮”、“很漂亮”,仍然是模糊的。歧义和模糊可以通过换一种说法或者翻译予以鉴别到底是歧义还是模糊,因为歧义可以通过换言之或翻译的方式予以消除。

图1 歧义的例子

图2 模糊的例子

4.概括(Generality)

“概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明扼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普遍特征,可能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也可能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不长羽毛的,两脚动物”是关于人的表面特征概括;“能借助于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会劳动的动物”则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概括。一般原则下,如果没有对所指事物的具体明确要求,概括不会引起不明确的问题,但是听话人质疑问题的具体细节,概括性的词语就不那么令人满意,此时就会出现模糊。例如:我毕业拿到了学位。一般而言,这不会产生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意思。但是倘若听话人想知道我拿到的学位指的是什么学位,文学学士、工学学士、理学学士、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此时就会出现模糊的现象。概括程度也有高低之分,例如:汉语中亲戚的称谓分得比较清楚,英语中这种称谓的概括性远高于汉语。例如:汉语中亲戚称谓依据来自于父亲一方和母亲一方的不同有所不同。例如:“岳父”是对“妻子的父亲”的概括,“岳母”是对“妻子的母亲”的概括,然而,英语词汇“father-in-law”是对“配偶的父亲”的概括,包括“岳父”和“公公”,“mother-in-law”是对“配偶的母亲”的概括,包括“岳母”和“婆婆”,这说明英语中这两个词汇的概括性更高,但是它们的所指是清楚的,并不会产生模糊。

图3 概括性的例子

5.交叉(Overlap)

交叉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有三,分别是:1.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2.有相同有不同的,有相重的;3.间隔穿插。词义的交叉性应该体现第二个释义,即:有相同有不同的,有相重的。词义交叉性指的是一个词所表达概念的外延与另一个词或若干词所表达概念的外延之间的交叉现象,即词义之间所表达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叠现象(overlap)。语言当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往往都存在这种交叉现象,比如:“茶馆”和“茶楼”相交于“茶”;“批评”和“评议”相交于“评”。同时,词义的交叉性指的是词义所表达概念的外延虽与其他词义所表达概念的外延部分相交,但该词义所表达概念的外延本身仍然是明确的。例如:“水果”和“蔬菜”两个词所表达概念的外延就有部分重叠的现象,但是“水果”的概念“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是非常明确的,“蔬菜”的概念“可以做菜吃的草本植物”。词义的模糊性是指无论有没有交叉现象,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外延本身都是模糊的。有时模糊词和模糊词之间也存在交叉性的特点,比如:描写人情感的词“悲”本身就是一个模糊词,“悲伤”和“悲痛”两个词指的都是人们的情感体验,“悲伤”和“悲痛”交叉在一起仍然是模糊不清的。模糊是词义本身模糊造成的,并不是交叉在一起才变得模糊,这种模糊与它们是否交叉在一起没有任何关系。例如:“中年”一词本身就是一个模糊词,我们无法按照岁数来界定中年概念所表达的外延。无论“青年”、“中年”、“老年”是否交叉,它们之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自然它们所表达的概念都是不清不楚的。精确词无论与其他词是否产生交叉现象,精确词本身的概念是清楚的;模糊词无论与其他词有没有交叉关系,模糊词始终是模糊的。

图4 交叉的例子

6.随机(Random)

随机是一种偶然形式,具有某一概率的事件集合中的各个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随机性的特点:1.事件可以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2.在基本相同条件下某事件可能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3.事先可以预见该事件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所有可能性。例如:抛置硬币是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的事件,可能出现正面向上,也可能出现反面向上的形式。同样,走到某十字路口时,可能正好是红灯,也可能正好是绿灯。这是会重复出现的事件,并且可预见可能出现的情况。随机性指按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中表现出来的条件的不确定性,但是事件本身的性质、状态、类属是确定的。模糊性则是指事物自身的性质、状态、类属是不确定性。确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事物本身的含义确定;随机现象与模糊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确定性,随机现象中是指事件的结果不确定,而模糊现象中是指事物本身的定义不确定。因此,我们可以说随机性是外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一种内在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关乎信息的量,模糊性关乎信息的意义;模糊性可以认为是比随机性更深刻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比随机性更加广泛的存在。例如:昆明雨季期间,未来几天的降雨量是随机变化的,但是在对降雨量进行实测后,这场雨是算做大雨、中雨、小雨的界定是模糊的。

7.双关(Pun)

双关语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加深语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都是一语关顾表里,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和两层含意,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其中蕴含的不直接说出来的含意是表意所在,表里意思不一致。双关语最能发挥人的幽默和风趣。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双关语是飞舞着的灵魂的产物。”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英语中也有很多双关,语言诙谐幽默、耐人寻味。例如:Money doesn’t grow on trees. 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的户外广告。第二句中的branch就是一个多义词,承接第一句中的trees,可以理解为“树枝”;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广告中的银行分行、支行的意思。所以广告的真正含义是告诉人们到劳埃德银行来存款,就能使自己的钱增值。双关语尽管表达了表里不一致的两重意思,但是它所传达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概念都是清楚的、明确的。

8.结语

模糊限制语(hedges)就是将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是模糊语言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比阐释模糊限制语和模糊、歧义、概括、交叉、随机和双关等术语,我们对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限制语有了更加清楚与明确的理解。模糊限制语是修饰其他模糊词语并能改变其他词语模糊程度的词语。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模糊限制语具有两方面的功能——既可使模糊程度加深,又可使模糊程度降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能使语言更接近精确,从而降低语言表达的模糊程度,甚至使语言的传达更准确,这是模糊限制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之一。正如Channell(2000:175)指出:“使用模糊限制语对精确信息进行恰当的‘裁剪’能够更好地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谈话的重点上来。”

参考文献:

[1]Zadeh L A.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J].Journals of Cybernetics,1972(3).

[2]Channell Joanna,Vague Languag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J].外国语.1979,4:39-45.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Y525。

作者:王嫦丽

第2篇:试述中国农业发展相关术语演变特点

摘 要:论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相关术语演变的特点,包括命名方式的演变、术语形式的演变和语义的演变等,旨在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发展,术语,演变

收稿日期:2012-06-20

作者简介:李军(1968—),男,上海市人,博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通信方式:lijun@saas.sh.cn。 从一般意义而论,对农业发展的阶段做出划分,既应反映出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力状况,也应体现生产力各要素的配置方式,并从生产方式上加以把握,同时还应考虑农业演进与其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农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它的指称、概念、特征,内涵和外延等存在着区别。因此,人们从历史的角度,往往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从而产生了与之对应的相关术语。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上述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农业术语中的客体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从木质工具到石器工具再到当前的机械化工具,农业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出现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不同形态模式与术语表达。

一 命名方式的演变 “正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孔子早已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正名”意识同样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古代农业典籍都注重对农业名词术语的命名和诠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规范性。因此,有学者援引《齐民要术》中的文字,认为《种谷》中的一段注释“按今世粟名多以人姓为名目,亦有观形立名,亦有会义为称”是中国古代科学著述对农业术语命名法的一种探索[2]。诚如《齐民要术》对农业术语命名规则的概括,中国古代农业术语有其自身的命名特点,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

汉代刘熙在《释名》一书中称:“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3],他所说的“义类”正是事物命名取义的依据。事实上,在前文的论述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农业术语的命名原则,即从原始农业阶段开始,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的命名就与对象的形象、意义、用途有着直接联系。汉字的特点之一是表意性,也就是说农业术语的命名自然源于表意的需要。如原始农业术语中出现了一系列以象形、会意、指事为主要特征的单音节词汇——“田”“艺”等。因此,其术语的命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造字方式的影响,以表形、表意为主。

传统农业时期的术语体系继承了前一阶段的大量术语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其命名的理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实施方式命名。

农业术语的命名方式与农业实践密不可分。从上古文字的出现起,农业实践对术语的命名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有相当部分农业术语就成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直观描述,如“力”“耕”等词汇均是如此。传统农业时期,随着构词方式的演变,对这类术语的命名也更加灵活多样,如“区田”“架田”“转耕”“纵耕”“火耕水耨”等概念所表达出来的是“区”“架”“转”“纵”“火耕”“水耨”等具体的耕作行为,从而突出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耕作方式的特点。

第二,以约定俗成命名。

农业术语是在农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农业术语的命名与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约定俗成的特点,源自民间的口语、俚语、农谚等也常常被用作术语的命名依据。《天工开物》就列举了大量有关农业的“俗名”“方语”,如“稻”的俗名“金包银”“喉下急”,“豆”的俗名“摘缘”“拔绿”“高脚黄”等,又以“荞麦”本非麦类而约定俗成称为“麦”为例来说明这一命名原则[2]。事实上,约定俗成是农业术语命名的重要方式,相当多的概念术语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使用者的认可,而演变为专门性的农业术语。例如,“畎亩”一词原为田地的泛称,但在使用中被约定俗成为对先秦耕作方式的描述。又如,“井田”一词最初用于土地计量,但同样被约定俗成为对夏商周三代土地制度的描述。

第三,以借用词命名。

在农业术语的发展中,由于新物种、新工具或新生产方式层出不穷,原有的词汇并不能够完全描述新的对象,由此带来的是术语在命名上采取了借用词的方式。例如,陈旉的《农书》提出了“粪药”的概念,主张“用粪如用药”,而这个术语显然借用了“药”这一医学用语,形象地强调了土地保养的途径。与之类似,徐光启也提到“粪丹”的概念,同样从医学、方术中借用了“丹”这个名词,从而为新的概念现象提供了命名方式。“底”则是直接从普通词语中借用而来,成为对作物前茬的描述。

从总体上看,自原始农业至传统农业,其命名方式与汉字结构的变化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对应关系,即由以表形、表意的命名方式逐渐转变为更加多样化的命名方式。尤其是在合成词广泛使用之后,术语的命名愈发显得宽泛灵活,这无疑也促进了概念表达的准确性。然而,我们还应当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的命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同事异名和同名异事的现象屡见不鲜,仅以“架田”为例,关于同一现象的表述就有“架田”“葑田”“浮田”三种,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有关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念体系缺乏精确性。

二 术语形式的演变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一文中指出,从上古文字开始,汉字在结构形式上的演变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形声字越来越多;二是汉字的字符从依靠自身的形象表义变为依靠其意义表义;三是无理据的字或部分无理据的字越来越多[4]。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关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概念在文字的字形构造上也不能例外。

从传统农业术语的构成上看,尽管汉字字符的形式特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其仍然在总体上呈现出声符与意符相结合的特点。对此,有学者论述说:“汉字基本上是一字一音、单文独义,在一个封闭而自成体系的小天地里,实现了形、音、义的高度结合,从某种意义上看,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经济、生活方式都有相似之处。”[5]确实如此,在传统农业术语的巨大体系中,既有对概念、名词的形象性呈现,如前文所列出的“耕”“牵”等词汇,也出现了诸多兼具表意和表音特点的形声字,如“墒”“葑”等词汇。从汉字的这一字形特点来看,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中国古代农业术语具有较强的表意性,往往能够通过字形或意符指示出该字含义的基本范畴。例如,关于耕作方面的术语常见为从禾从耒从土,其字形构造与耕作对象、工具有关;关于畜牧业的术语往往从牛从马从羊,突出了畜牧业的特点;关于农具的术语较多地从木从石从金,较为清楚地表现了生产工具的属性质地。因此,农业术语的这种构形规则能够比较直观地呈现出术语的内涵,使其在意义表达上具有指事清晰、范畴明确的特点。

农业术语演变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单音节词汇逐渐向合成词发展。在原始农业时期,见诸典籍的农业名词大多是单音节词,如“植”“耦”“艺”等词汇均独立成词,表达了复杂的含义。然而,随着汉语语法的发展,农业术语中也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音节词组成的合成词,如“畎亩”“区田”“播种”“粪壤”等词汇。从构词特点上看,农业术语中的合成词主要是采用语素组合的方式来构成新词的。研究者将这种构词方法称为结构构词法,并指出其中存在着六种方式:偏正式、附加式、补充式、动宾式、联合式和主谓式。以之检视农业术语,则较为常见的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和偏正式。

联合式构词法指的是把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词语,包括名词+名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等不同形式。上文所列出的“畎亩”就是一个典型的由联合式构词法构成的词汇。“畎”为名词,《说文解字》载:“畎,水小流也。象形。古文从田,川声。篆文从田,犬声”[6],意为田地之间的沟渠。“亩”也为名词,意为田地的高处。二者组合为“畎亩”一词,语义和词性并无太大变化,仍然是泛指田地的名词,在农学典籍中又被引申为一种西周时期的耕作制度(“畎亩法”)。“种植”“收获”“灌溉”等则是以“种”和“植”、“收”和“获”、“灌”和“溉”等两个动词相组合,形成了一个与原词语义相类的新词。

偏正式构词法是指以某一个语素为主,而用另一个语素加以修饰的构词方式,由此形成的合成词以名词为主,但也有部分动词、形容词。在偏正式结构的农业术语中,较为常见的是中心词在后而修饰语在前的形式,例如:

(1)动词+名词→名词:区田、代田;

(2)名词+名词→名词:架田、葑田;

(3)动词+名词(名词+动词)→动词:播种;

(4)形容词+动词→动词:深耕、逆耕。

从某种意义上说,偏正式结构的农业术语比较直观地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演进。正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原有的农业术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记录、整理农业知识的需要。因此,以特定术语作为中心词,对其加以细化的描述,从而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描述对象的性质和特征,成为构造新术语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体上说,农业术语在字形构造上的演变,基本遵循了汉字演变的一般规律。术语的字形结构与构词方式,实质上都与农业生产的具体状况紧密联系,凸显出的是传统农学描述、整理农业发展模式及其相关知识的思路与方向,也契合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某些历史特征。因此,对农业术语的字形构造进行探讨,是认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重要角度,也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术语演变。

三 语义的演变 在字形结构演变和命名方式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的语义也随着历史进程而产生流变,梳理术语的语义流变,对于进一步地认识农业术语的形成演变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语义学认为:“词义理解具有三个方向上的联系:第一,相互之间的内部联系;第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第三,与言语运用的联系。这些联系从不同方面或单独或联合地对词义本身施加着影响。”[7]而在这三种联系之中,义位的变化、义场的变动以及言语运用的变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语义的转变。

农业术语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农业活动的连续性极强,因此农业事物在传承过程中突然消失于社会生活中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而农业术语作为与农业事物相对应的词语,同样也体现出极强的连续性。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农业事物中发现了新的变化,农业术语也会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创制新词,引申新义,对词义的理解进行进一步地扩大或缩小。因此,在农业文献中,经过新的调整的术语出现了新的含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在社会迁移、语境变更和语法发展的历史状况下,术语语义的流变在一定意义上呈现出必然性。换言之,这个过程实质上反映了农业术语的自我完善与更新。

首先,一部分术语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基本上脱离了原义。

“词的义场反映的是外部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带有人们主观认识的特点。客观事物的整体面貌改变了,固然会影响到反映着它的义场结构;许多时候,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并未发生体系性的变化,但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变了,或者对该事物类别的兴趣变了,都会导致整个义场的重大变动。”[7]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旦人们对描述对象的认识出现转变,那么术语语义的变化自然无法避免,甚至整个语义场也会随之发生变动。在原始农业术语里,“力”的原义是一种用以掘土的工具,如裘锡圭先生就认同“力是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点种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发土工具。”[8]然而,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力”的认识产生了改变,如《说文解字》就将其解释为:“力,筋也。象人筋之形。”[6]因此,在词语的运用上,语义场发生了转移,如《诗经·邶风》里有“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的诗句,显示出“力”的概念的变化。可见,“力”的语义转移实质上源于人们对该词语的多义性解读,其结果导致了义场的转换,使词语的原义被忽略,从而造成了语义的变更。沿用至今的农业科技术语,有些术语的含义也已经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如“转”(转地),《耕田》:“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转”“转地”都是指土地复耕,这是中古新的耕作术语,书面文献始见于《齐民要术》,中古非常强调田地耕作的质量,“转”“转地”成为农田管理的关键环节,指对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都尽可能的进行复耕[9]。

其次,一部分术语的语义范围发生了变化,从原义中引申出新的意义。

有学者以“粪”为例来说明农业名词的这种转变:

中国古代肥料称为“粪”,而“粪”字的含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在甲骨文中,“粪”字作双手执箕弃除废物之形,其本义是“弃除”(《说文》)或弃除物,后来,人们把包括人畜粪溺在内的废弃物施用于土地,“粪”就逐渐变为肥料和施肥的专称。“粪”字字义的这种变化,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农业内部的废物利用,变无用之物为有用之物。[10]

这段引文虽然并未直接阐述术语的问题,但“粪”一词的语义变化实际上揭示了农业术语发展的内在特点。现代语义学认为:“一种新的引申主要是由一个特定义位(或为本义,或为其他意义)推衍出来的。”[7]随着农业知识的积累,词语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联想作用,带动了义位的转变。因此,人们由“粪”的本义联想类推出一个新的引申义,将其语义范围缩小进而取消了原有意义。

最后,部分术语的语义场发生转换,由专门性的术语演变为普通词语。

在农业术语的发展中,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由于远古人类的认识水平有限,经验来自原始的生存竞争和最简单的生产活动,所谓科技词其实也是基本词、常用词。”[2]正是由于这样,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带来新的现象、知识、概念,也必然会带动术语的更新。透过从原始农业时期起的术语流脉,我们不难发现术语系统实质上处在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中,传统农学典籍中的名词概念总是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淘汰、创新的命运。例如,“藉”原为农业术语,其甲骨文形似农夫持耒翻土。这个概念所指的正是原始农业的深耕制度,“藉就是启土深耕”[11],即以耒耜等工具翻动耕地,使土壤松动以便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随着农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藉”逐渐从农业术语的概念体系中退出,至今已不再在农业领域使用这一名词,而它也相应地转化为一个常用的普通词语。

综观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的语义流变,术语的更替、转义原本就是汉语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语义流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农学理论体系自我筛选、自我调整的历史进程,因而术语的变异实质上体现出人们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的流变也为现代农业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概念、术语,其中有许多词汇至今仍然在不断使用,并生发出新的含义。

参 考 文 献

[1]朱熹.论语集注[M].齐鲁书社,1992:128.

[2]王绍新.课余丛稿[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242,247.

[3]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国学通览[M].群众出版社,1996:822.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88:32.

[5]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30.

[6]许慎.说文解字[M].凤凰出版社,2007:1206,1213.

[7]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57,59,62.

[8]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M]//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农史研究.第8辑. 农业出版社,1989:22.

[9]化振红.《齐民要术》农业词语扩散的层次分析[J].学术论坛,2006(12):174—177.

[10]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99.

[11]王贵民.商代农业概况[J].农业考古,1985(2):33—34.

作者:李军

第3篇:论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规范化问题

摘要:在分析、梳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基础上,指出了加强术语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加强术语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农业发展模式,术语,标准化

收稿日期:2013-01-06

作者简介:李军(1968—),男,上海奉贤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管理。通信方式:lijun3521@aliyun.com。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与不同阶段农业发展模式相关的术语概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农业知识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术语的丰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概念应用的混乱失序。而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整理、分析此类术语,对于提升农业科学的认识水平和应用程度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随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深化,规范其术语表达,实现术语的规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发展模式及其相关术语

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农业发展的基本类型及其实现方式。从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农业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刀耕火种”为基础的原始农业阶段;依靠畜力铁器的传统农业阶段;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阶段[1]。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当代中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模式的嬗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新概念、新术语,为农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表达方式。如何准确、清晰地把握农业发展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概念体系变得愈发丰富和复杂,如何规范科学术语因而也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石油农业”“精细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质量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诸多农业发展模式新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组织探讨可持续农业等发展模式时,又先后提出了“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绿色农业与绿色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等多种农业发展模式[2]。

正是由于农业科学范畴内的农业发展模式新概念、新名称大量涌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术语,所以研究者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定义、指称这些新的概念,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既可以反映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治学态度,同时又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促进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和科学意义。

二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

术语规范化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专业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和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术语不统一、不规范,就会影响各种信息的记录、交流和传播,从而也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标准化是指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成熟的农业经验转化为普遍的农业生产、经营标准,提升现代农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取得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3],进一步凸显了农业标准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尤其是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术语体系的规范化是关系到现代农业能否真正实现标准化的重大问题。

1农业信息的标准化是农业标准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信息标准化必然需要首先实现术语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

具体而言,在描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为农业科技术语做出最基础、最通用、最有规律的规范定义与内涵阐释,不仅有助于相关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共享和开发利用,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农业科技信息的模糊化或重复利用,在农业生产、经营上提高决策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例如,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的使用上,由于此类术语在概念内涵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交叉性,因而在术语的应用上常常造成语义混淆、概念外延不清晰的缺失。然而,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差异,将其混为一谈必然会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影响决策行为的准确性。因此,提升农业科技术语的规范化水平,是农业信息交换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必然步骤。

2农业术语的标准化对于现代农业理论的建构和更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农业理论及其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内在动力,也是农业标准化的实现途径之一。纵观中国农业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传统农业典籍起,农业理论不仅起到了概括、总结农业实践的作用,而且是传播和延续农业知识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农业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就是农业科技术语。换句话说,完善、成熟的术语体系是现代农业理论得以建构的充要条件。对这些术语进行规范化的界定,实质上是对相关理论概念的梳理、辨析,增强了现代农业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减少因概念不统一而造成的诸多障碍。

三术语使用的现实问题

术语规范化的工作不仅与农业标准化的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术语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由于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出现了混用、错用相关术语、概念的现象,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中的相关术语建立统一标准才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需环节。

农业科技术语是农业学科语言基本的和不可缺少的核心单位,是涉及“三农”问题信息沟通所必需的媒介,所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在农业科学领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问题在于:一方面,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中,概念是用定义进行描述的,与之相关的术语被赋予约定的指称,因而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术语必然要具有单一化、专业化、系统化与准确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概念、原则、特征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差异,这就导致与其相关的术语概念存在着口语化、含糊化、内涵不确定等诸多缺陷,也使这些术语在概念、内涵、层次关系、基本特征等方面出现了认识不到位、界定不清楚、重复使用等现象,从而造成术语的实际运用与概念内涵不相匹配。

1术语用词的不规范

在术语的使用上,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术语用词的不规范。按照术语规范化的基本原则,术语应当反映所指示概念的特征,词语本身能够确切地表达其意义[4]。然而,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中,部分术语的内涵与名称不能完全对应,从而造成语义的混淆和概念的不明确。例如,“绿色农业”的概念就存在着指向不清的问题。从词形来看,“绿色”是对这种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定,突出其注重环境保护、自然无公害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绿色农业”往往是指广义上的“大农业”,即包括“白色农业”“蓝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概念在内。诚然,“绿色农业”指称的是该模式的绿色性,即农业生产过程及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其命名的内在理路。然而,“绿色”一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误导了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接受和解读,使人们将“绿色农业”和“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等概念作为同一层级的术语加以认识,随之造成了该术语内涵的狭窄化和片面化。

2术语概念的一义多词

在术语的使用上,另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是术语概念的一义多词。从术语规范化的角度来看,科学、标准的术语应当具有单义性的特点,即一个术语仅指称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也同样仅用一个术语来表达,实现术语和概念内涵的一一对应。然而,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中,一义多词的现象比较普遍,如“质量农业”又被称为“精致农业”,“白色农业”又被称为“微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又被称为“环境控制农业”或“工厂化农业”,“观光农业”则常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概念替代。由此造成的问题在于,一个概念以不止一个术语加以表达,从而产生同义词,极易引起使用上的误解和混乱,对于农业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农业科学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3术语表达缺乏准确性

在术语的使用上,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部分术语是对外来术语单词的直译,而在直译的过程中其名称过于宽泛,使术语表达缺乏准确性。

例如,“精细农业”的概念就比较容易引起误解。“精细农业”主要是指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精细化。然而,“精细”一词并未突出这个概念的基本前提,即现代化信息高新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现代化高新科技。不仅如此,“精细农业”这一术语指代比较模糊,未能凸显出这一农业发展模式的现代性。换言之,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从词义上看也可以被称作“精细农业”。因此,“精细农业”这一术语存在着概念含糊、不准确的缺失,混淆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性。与之相类似,“质量农业”的术语概念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个术语指的是一种质量优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质量”一词不仅仅适用于“现代农业”,而且同样也适用于“传统农业”对农业生产以及农副产品质量的关注和重视。所以,这个术语也未能明确概念内涵的阶段性,造成了意义指向的不明确。

总之,从农业实践的角度来看,术语的不规范必然导致农业发展模式间选择的不确定性、随意性,使之缺乏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导致农业发展模式实际运用的多变性、反复性,使之缺乏科学规划的长效性,使人们过度地追求农业发展模式的时尚性和概念的炒作性,致使其脱离实际,带来了发展的被动性。

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规范化的方法

《GB/T 16—1997 术语规范编写规定》明确指出:“制定术语规范的目的之一就是协调概念、概念体系和不同语种中的术语”,术语规范化工作“应为每个标准建立相应的概念体系”,“概念的定义应能在某种语境中替代该概念对应的术语”,“概念的定义应以汉语或国家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表达”,“不同语种所表述的定义应在内容上等同,并尽可能使用类似结构”,“应指出国际标准的概念体系与国家标准的概念体系以及不同民族语言的概念体系之间的差异。如果一个标准对于某个语种有所限制或规定,应指出这样的限定”。以此作为术语规范化工作的准则,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建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术语进行规范化。

1充分利用与术语规范有关的各类原始资料,对术语的概念内涵形成清晰、全面的认识

这也就是说,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相关术语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原始资料中梳理某一种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以及术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切实理解和把握这一术语提出的历史语境及其概念内涵的变化与特点。尤其是对于术语规范化的工作而言,相对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发达国家在定义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方面的先进经验,都值得我们充分地借鉴,而与之有关的各类出版物如专业词典、叙词表等工具书也对于术语规范化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在讨论“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时,首先要对与这个名词有关的资料进行梳理,即Agriculture Sustainability in Changing World Order一书提出“农业可持续性”的思想,《丹波宣言》重申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此后“可持续农业”的观念与实践不断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当前我们所认识的“可持续农业”概念。从这种方法出发,我们能够动态地、历史地发掘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具体内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科技术语的精确性。

2运用语言学知识对术语的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进行语法分析,规范术语用词,统一术语界定

语言学知识是术语规范化的重要支撑,术语的命名和释义必然要在词汇、语法、语义等相关知识结构中完成。因此,以语言学知识为基础对术语的概念定义、内涵及外延做出分析,是实现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步骤,而规范化的术语也必然要遵循汉语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规范。当前,科技术语的使用不可避免存在着盲目借鉴西方术语的缺失,不少名词来自外来词的音译,术语用词、词语搭配和概念表述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通用性原则,从而造成语言的陌生化,为术语应用增添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术语应当按照汉语语法或国家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来加以规范,如“精细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等从外来词中转译而来的名词都要坚持“约定俗成”的准则,将precision agriculture、efficient ecoagriculture等词译为符合汉语规范、且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精细”“高效生态”等。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词语构造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内部结构形式来看,是合成词中常见的偏正式。如“石油农业”“精细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术语,前一词素显然与后一词素“农业”属于同一义类。因此,这种构词法也就成为规范术语命名的一个重要前提。不仅如此,术语的概念内涵同样要根据语言学知识加以界定。例如,“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等概念都应放在语境论的前提下加以探讨,强调这些术语的语义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使其虽然在术语用词上与传统农业有所关联,但在概念内涵上又与后者形成了较大的差异,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术语概念的准确性和单义性。正因为这样,语言学对于术语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系统必然要以语言学方法为抓手建构起来。

3对术语进行分类研究和比较研究,编纂术语手册,构建概念体系

在实现术语规范化的过程中,不同术语在词形、词义等方面的交叉、含混无疑为标准化工作制造了相当程度的障碍。正因为这样,对术语进行分类研究和比较研究才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术语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由此导致的是不同术语的概念内涵往往相互联系,而新的术语又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这样的情形下,术语规范化工作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术语进行分类,按照术语的概念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来加以区分,从而形成相应的术语类型集合。因此,术语规范化的工作必然需要对术语作出比较研究,从内涵、外延等不同方面加以辨析。在此基础上,术语规范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编纂术语手册,按照术语的类型特点罗列其定义、概念内涵、基本特征等内容,从而构建起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念体系,清晰明确地呈现出相关术语和整个术语系统。

综上所述,对中国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规范化是一个影响农业活动的关键问题,对其进行规范是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程度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术语学科学发展和术语规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术语规范化问题实质上是探讨和梳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完善术语的使用和农业知识体系的实践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与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靳明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0

[2]李军论中国当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研究之背景、意义与原则[J]上海农业学报,2011(3):51-5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M]人民出版社,2004:4

[4]叶柏林,陈志田标准化[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4

作者:李军

第4篇:党建相关术语

(一)中央

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创先争优”活动:即在党的基层组织开展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和党员中深入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创先争优的总体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

创先争优的主要内容是: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创先争优活动方式: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方式推进活动开展。

2.三会一课: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课。

3.三有一化: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

4.四议两公开:即“4+2”工作法,“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5.文建明工作法:文建明(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工作法简称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三”即“三制”(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集中制)、“三定”(定岗、定员、定酬)、“三教育”(党员党性教育、干部爱民教育、群众“十好”教育),“二”即“两下”(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两集中”(集中服务、集中理财)。

6.村干部一定三有:是基层党组织为了提高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开展的活动。一定是指“定权责立规范”;三有是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简称“一定三有”。

7.双比双争: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比效益,争创先进党组织;比贡献,争当优秀党员。

8.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 “五个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建设“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

机关党组织:“五个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作风好、业绩好。 社区党组织“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居民反映好。

企业党组织“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9.一好双强:村党组织书记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致富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

10.双育工程:是党性教育和技能培育相结合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新路子:一是党性教育内容。二是能力培育内容。

11.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具体措施:一是灵活设置党的基层组织;二是开展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三是推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四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五是实行城乡党员统筹服务;六是建立城乡党员教育培训网络。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乡镇机关建设“十个一”:一面国旗飘扬、一幅牌子醒目、一处环境优美、一线保证畅通、一个食堂常办、一套制度健全、一所党校规范、一块政务公开栏内容常办、一套电教设备完好、一个综合档案室资料齐全。

六项工程:“堡垒工程”,即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民主工程”,即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素质工程”,即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基础工程”,即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提高村级班子服务办事能力。“先锋工程”,即彰显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联动工程”,即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五有、五能”农村党支部创建内容:有班子、能干事;有场所、能活动;有产业、能增收;有民主、能公开;有后备、能接班。

“五讲、五比”农村党员创建内容:讲大局、比党性;讲致富、比双带;讲团结、比和谐;讲承诺、比兑现;讲文明、比新风.。

四培双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标兵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村小康建设的带头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共同进步。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农村党组织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这个主题,针对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把党员能做、会做以及需要党员做的事情,设置为若干个岗位,党组织通过召开党员大会,通报岗位名称、岗位职数、岗位职责及要求,由无职党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申报;党组织按照尊重个人意愿和因人制宜、择优配岗,最终确定上岗人选,并与其签订岗位目标管理责任书;在村务公开栏、党员活动室等位置,将认领岗位党员的姓名、住址、入党时间、所认岗位职责要求等向党员和全体村民公布。各岗位负责人根据岗位职责和计划,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履职活动。

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制:实行公开承诺制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创举,是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基层党组织的承诺要紧紧围绕《党章》要求、党的建设和县委中心工作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从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等方面提出和落实力所能及的承诺内容。党员承诺以“我是党员,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为总要求,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讨论提出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为基本标准,结合党员特点、岗位职责、个人特长或自身存在的亟待改正的问题,作出公开承诺。

农村党支部选举“两推一选”:即分别由党员和村民民主推荐党支部委员候 选人,经上级党组织考察后进行党内选举。具体操作程序为:分别召开党员和村民会议,对原党支部成员进行评议并推荐新党支部委员初步候选人,党员和村民的认可票数分开统计,凡票数未超过半数的,不再推荐为下届支委会的初步候选人,票数达到半数以上的,具备初步候选人资格;乡镇党委组织考察,确定正式候选人后,由党员大会差额选举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

农村党支部“公推直选”: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候选人,然后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和委员。 “三议一表决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即在村级重大事务管理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决策和执行中,推行“三议一表决两公开一监督”制度。

“三议一表决”: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群众大会或户代表会议表决。

“两公开一监督”:对表决结果公告,对实施结果公示,对村“两委”班子工作开展情况取“三票评议”的办法进行监督。

( 阆中 许旭)

第5篇:党建工作相关术语

1、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规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入党誓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9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党员发展程序

(1)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2)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支部确定1-2名培养人对入党积级分子进行培养;(3)确定为发展对象。 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对发展对象进

1 行政治审查(党支部)。支部确定2名入党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4)支部大会通过。由本人宣读入党志愿书,介绍人介绍情况,组织委员介绍情况,党员对发展对象发表意见,举手表决,本人表态。(5)报上级党委审批。(6)上级党委审批同意为预备党员后宣誓。

5、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三级联创‛活动

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

7、‚五个好‛村党组织和乡镇党委

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

8、‚双培双带‛工程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

9、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五新一好‛和‚五通三改‛

‚五新一好‛是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

2 ‚五通三改‛是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灶、改厕、改环境

10、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

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11、‚三会一课‛制度

党员大会(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小组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课(由党委集中组织1-2月召开一次)。

12、‚两推一选‛办法

党员民主推荐、群众民主测评推荐、党内民主选举村党支部成员。

13、‚公推直选‛方式

党员、群众民主推荐、村民大会直接选举村委会成员。

14、‚双强‛村干部

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

15、农村‚四支队伍‛

农民党员、村组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人中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16、设臵基层党组织的‚四个‛有利于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

3

17、建好管好用好村级阵地的‚五条路子‛和‚五个中心‛

‚五条路子‛:部门帮、项目带、富村扶、土地换、旧房改

‚五个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服务中心

18、村干部要提高‚四种本领‛

科学发展、致富群众,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

19、‚五星‛级党员

政治思想星、带头致富星、为民服务星、团结和睦星、遵纪守法星

20、农村党建工作推行的‚三种模式‛

一是‚党委抓基地,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二是‚联乡包村,固本强基‛的工作模式;三是‚围绕劳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的工作模式。

21、在农村党员中开展的‚四项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三在农家‛活动(学在农家、美在农家、富在农家);二是‚建设新农村,党员当先锋‛活动;三是‚星级党员‛争创活动;四是‚三学三促‛活动(学政策、促思想觉悟提高;学科技、促致富本领提升;学法规、促农村和谐稳定)。

4

22、‚三争一促‛活动

争创发展型党组织、服务型干部、‘双强型’党员,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23、村干部‚一定三有‛

定权责立规范和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

24.‚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四议‛即: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议事的程序: 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25、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三个机制‛。

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健全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

26、街道社区党建‚五个好‛目标要求

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27、街道社区党建‚双联一创‛活动

党组织联系驻区单位、党员联系社区居民、创建文明社区。

5

28、社区选拔干部要推行‚三推双考‛制度

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和党的基本知识考试、组织考察

29、社区开展的‚五进社区‛活动

管理进社区、服务进社区、爱心进社区、文明进社区、诚信进社区。

30、街道社区‚三有一化‛

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

31、企业党建‚双培双建‛活动

把党员培养成岗位能手,把岗位能手上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建强组织领着党员干,建好队伍干给职工看。

32、 ‚六个好‛ 非公企业党组织

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企业发展好、文化建设好、群团建设好

33、‚两新‛组织

‚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

新经济组织:指"四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结构、跨国)、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和私营企业。

新社会组织:指民办非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有关群众团体等。

34、机关党建开展的‚三争创活动‛

6 争创一流机关、争创一流业绩、争创一流形象。

35、‚五型‛机关

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洁型。

36、强化党员监督管理的‚四化‛措施

目标管理具体化、民主评议标准化、民主生活规范化、监督检查制度化。

37、五支人才队伍

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

38、全县组工干部开展党性实践活动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39、县上提出的‚双联双推‛活动

县直机关党组织联系农村党支部,县直机关党员联系农村党员产业带头人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40、创优争先活动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

41、优秀共产党员 “五带头”

一是带头学习提高。二是带头争创佳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四是带头遵纪守法。五是带头弘扬正气。

42、双优双先

7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五型‛机关先进单位

43、三注重三争做

注重道德修养,争做行业模范;注重业务水平,争做行家里手;注重服务奉献,争做岗位楷模。

44、非公企业‚四强四优‛

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的党组织和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的共产党员

45、创先争优‚三诺四评、互联整推‛

‚三诺‛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按照‚五个好‛、‚五带头‛的要求,就规定时限内要办结的具体事项或解决的具体问题,科学设定承诺、公开作出承诺、认真践行承诺,自觉接受监督;‚四评‛即对党组织和党员承诺的事项,按照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的情况,采取领导点评、党内互评、群众评议、公开评选的办法,听取意见、肯定成绩、找准问题、督促提高,逐级评选表彰‚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互联整推‛即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承诺的事项,采取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城乡联动、上下互动的方式,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整体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43、‚五创五争、五看五比‛活动。

‚五创‛就是基层党组织按照‚五个好‛要求,创学习

8 型组织、创民主型组织、创服务型组织、创效能型组织、创廉洁型组织;‚五争‛即争当学习创新的模范、争当爱岗敬业的模范、争当服务群众的模范、争当推动发展的模范、争当遵纪守法的模范;‚五看‛即看团结、看管理、看制度、看队伍、看业绩;‚五比‛即比学习、比服务、比创新、比贡献、比廉洁。

第6篇:基层组织党建相关术语(草稿)

基层组织建设相关术语(草稿)

(一)中央

1.创先争优: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2.三会一课:“三会”指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一课”指党课。具体地说,党员大会一般要求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每月至少召开1次,党小组结合实际每月召开1次,支部每半年要组织给党员上1次党课。

3.三有一化: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

4.文建明工作法:文建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工作法简称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三”即“三制”(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集中制)、“三定”(定岗、定员、定酬)、“三教育”(党员党性教育、干部爱民教育、群众“十好”教育),“二”即“两下”(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两集中”(集中服务、集中理财)。

5.一定三有:是基层党组织为了提高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开展的活动。一定是指“定权责立规范”;三有是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简称“一定三有”。

6.双比双争: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比效益,争创先进党组织;比贡献,争当优秀党员。

7.三级联创:创建“五好”村党组织、“五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五好”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

“五好”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

8.一好双强:村党组织书记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致富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

9.双育工程:是党性教育和技能培育相结合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新路子:一是党性教育内容。二是能力培育内容。

1

10.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11.发展党员“四制”:即考学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 12.流动党员“双联双管”:指党员流出地、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党组织与党组织、党员与党组织双向联系,流入地党组织主管、流出地党组织协管。

13.两推一选:实行“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员大会选举”的办法产生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14.公推直选: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党员个人的自我推荐、党员群众的联名推荐、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基层领导班子候选人,然后由全体党员或党员代表大会直接产生基层领导班子。

15.双建双带:在广大农村以党员创业为载体,开展“建基地、建公司,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活动。

16.三交叉:指机关与非公企业之间开展“组织生活交叉过、管理岗位交叉挂、积极分子交叉培”。

17.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十六大报告。)

18.“创先争优”活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束后,中央紧接着部署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活动要求村党组织努力创“五好”: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要求党员努力做到“五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19.“一迎双争”:迎接党的十八大,争当“三服务”优秀标兵、争创“两满意”模范部门。“三服务两满意”是指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把组织部门真正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人才之家,使组织工作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

2

(二)湖北省

1.五个基本: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

2.七个体系: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群众工作体系,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体系,基层和谐稳定工作体系,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工作体系。

3.五务合一:强化党务、规范村(居)务、优化服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

4.五议五公开:就是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对所有村(社区)重大事务决策和办理,按照“村(居)民建议、村(社区)党组织提议、村(社区)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和“提议事项公开、审议程序公开、决议结果公开、实施方案公开、办理结果公开”的“五议五公开”的程序组织实施。

5.双联双促:机关联基层、干部联群众,促科学发展、促社会和谐 6.三抓一促: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巩固深化治庸问责)。

7.五联一化:园区(开发区)党建工作全面落实组织联设、队伍联管、活动联办、制度联建、保障联筹、党建工作区域化。

8.五联五化:街道社区党建区域化实现“五联五化”,即指区域联设基本组织,实现组织设臵网格化;区域联管基本队伍,实现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区域联办基本活动,实现党建活动经常化;区域联建基本制度,实现党建制度规范化;区域联筹基本保障,实现收入保障多元化。

9.结对共建“六个一”目标:建强一个好班子、制定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项目、建设一个好阵地、完善一套好制度,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10.五亮五比五创:以“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点评、亮评议”,“比素质、比干劲、比奉献、比创新、比作风”,“创一流部门、创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创一流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五亮五比五创”活动

3

11.六民要旨: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

12.九大关系:党与人民群众有“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关系、舟与水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末与根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仆与主的关系、工具和工具使用人的关系”。

13.一村一名大学生: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都要实现有一名大学生的计划任务(含当年在校在读)。

14.非公有制企业“三推”活动:推荐下岗职工党员再就业,推荐企业优秀员工加入党组织、推荐企业优秀党员进入管理层。

15.大学生村官创业扬帆计划:鼓励和支持选聘生(大学生村官)立足基层干事创业,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建立“扬帆计划”项目基金,全省每年扶持500名选聘生、培养1000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带动10000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

(三)孝感市

1.双联双帮:联村联户、帮建帮扶

2.435党员示范工程:孝感市“435党员示范工程”是指全市4万名以上农村党员干部参与“双建双带”活动,创建年产值过百万元的基地或公司300个以上,辐射带动50万左右农户增收致富。

3.非公有制企业“三会制”:党组织负责人列席企业决策层会议、党员代表列席企业经营管理层会议、企业主定期召开党员员工说事会议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机制。

4.一户五员:指以一个村民小组(自然湾)或产业链为单位培植一个“党员中心户”,并以“党员中心户”为核心,形成一个中心户区,积极引导农村无职党员争当“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员、科技致富传播员、服务群众勤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级事务监督员”。

(四)应城市

1.三争一带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企业法人争当优秀企业家、党员中层管理人员争当技改创新能手、职工党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每名党员带2-3名入党积极分子”的“三争一带”活动。

2.“三争”:争当管理能手、争当经营能手、争当技术能手。

4

3.一创双争:创建示范终端站点、争当优秀站点管理员、争做学用标兵。

4.三查三问:查自身德才,问是否服众;查组织要求,问是否有愧;查群众观念,问是否缺失。

5.六型机关: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节约型、廉洁型 6.机关党组织双创双争:在机关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争当优秀共产党员”。

7.“四个机制”:即村级组织运行需要建立和健全的四个机制,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村级议事决策机制;村务民主监督机制。

8.“四带一帮”活动:指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党员“带头完成生产任务,带头执行技术标准、带头进行技术攻关、带头遵守法律和厂纪厂规,帮带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9.“五比五看”活动:指在非公企业中开展“比产量、看谁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好,比质量、看谁生产的产品合格率高,比创新、看谁承担的技术创新项目多,比管理、看谁的责任事故低,比教育、看谁培养的技术能手多。”

10.“四有”活动:指在下岗党员中开展的“下岗有家、就业有路,困难有帮、双带有为”的活动。

11.村干部“三统一保”:统一配备村干部、统一考核、工资统筹,实行养老保险。

两新组织: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 两委:指村党组织(村支委或村党委)、村委会。

两会两评:两会指村民代表议事会、村级公益事业促进会;两评指群众评党员、党员评干部。

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会一组: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务监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 “三不”党员:《党章》里规定,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组织活动,或者连续6个月不交党费,不做党组织安排的工作的党员。

第7篇:《供应链管理》相关术语

Supply Chain供应链Quick response (QR) 快速反映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efficientcustomer response(ECR) 有效客户Value Chain价值链Operation 运作Logistics Management 物流管理Material Flow 物流Information Flow 信息流Money Flow资金流 Logistics activity物流活动Supply Chain Partnership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ier-Manufacturer供应商--制造商关系 Vender/Supplier-Buyer卖方/供应商—买主关系 Supplier Partnership供应商关系

反映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 (CRP) 连续库存补充计划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 供应商管理库存Logistics alliance 物流联盟 Virtual enterprise虚拟企业

Supply Chain Cost 供应链成本Transaction cost交易成本 Direct cost直接成本 Activity Based Costing作业成本 Value chain analytical价值链分析 Customer Profitability客户收益 Direct Product Profitability直接产品收益 Total Cost of Ownership所有权总成本 Product Life Cycle产品生命周期 Process Management 流程管理 Lead Time前置时间 Channel Management 渠道管理 Economic Globalization 经济全球化 Global Supply Chain 全球供应链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t供应链风险管理

第8篇:教学系统设计相关专业术语

有关教学设计的相关专业术语

课堂讲授片:是将教师的讲授内容采用电视画面加以表现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讲授型的电视教材。

电视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采用电视图象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声教材。由于电 视教材具有视听结合、突破时空局限、存储再现、传送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对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

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 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

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 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它包括如下基

本工作: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媒体信息的选择、知识结构的设计、诊断评价 的设计等。

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 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学习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

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这叫做“起始能力”(entry competencies )。二是学习者对从事该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 知成熟度、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等,这被称作“一般特征”。

教学系统设计: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简称 ISD) 也称作教学设计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 ID) 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

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 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期望状态),与 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外部参照分析法:这是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 为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认知教 学内容的分析。

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ral Modelling Method 简称 ISM 分析法)是用

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

阶的结构形式。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系 统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

学习风格:是指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教学策略:就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不同的方式、方法、媒体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 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借助适当的 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和教学方法而进行的师生交互活动。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 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相对评价:就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 来判断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绝对评价:就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 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

自身评价:是对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 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 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 出规律性的结论。

教学组织策略: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 排(即如何作出教学处方)的策略

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 学的交互方式。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个别化、双人组、 小组或是班级授课等不同交互方式)的策略。

分类测定法:是指先对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进行仔细的分类;接着利用与知识基础分类 密切相关的问题对学习者进行测试;最后根据这样的测试结果即可推知学习者关于当前所学概念 的知识基础类型. 二叉树探索法:是根据已学过概念的难易程度对问题进行仔细划分,并将它们按由易到难的程度 线性排列. 类属关系:也称上下位关系,是指当前所学内容(新观念)类属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某种包容性更

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原有观念,即原有观念处于上位,新观念处于下位。这是新观念与原有 观念之间最常见的一种关系. 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只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包容性更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由该 原有命题直接派生出来 相关类属当新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时,就构成相关 类属.

总括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具有较广泛的包容性与概括性,因而能把一系列原有 观念总括于其中(也就是使一系列的原有观念类属其下)。在此情况下,新观念是处于上位,而 原有观念则处于下位。

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 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

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 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

整合协调: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前教学内容在哪些方面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属性 以及在哪些方面二者并不相同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协调, 以便把当前所学的新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 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

教学实况录像片:是将某一教学过程真实地拍摄下来,以供观摩、分析和评价使用。我们常说的 录象课例就是一种教学实况录象片。

教学资料片:是关于一些教学素材、画面、活动片段的电视记录。

专题片:它是面向特定的教学对象,针对专一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段加以表现的一

种教育电视节目形态。

内容结构: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知识背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形式. 视听造型: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态和语言音效的呈现关系。形成电视教材的视听造型来自图 象、解说字幕、模拟等。 节奏:就是电视教材的编辑章法,它是由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融为一体所形成的和谐运动形态。电

视教材的节奏调控一般由内容节奏和表达节奏组成。

内容节奏:是根据教育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教学内容以本身固有的科学规律、教学规律去展开, 结构的组织、情节的变化、难易的交替,形成电视教材教学内容本身的节奏。

表达节奏:是利用影视手段去呈现教学内容时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形成电视教材的外部节奏.知识结

构是指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的一种形式.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系统结构是教学软件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呈现的形式,它反映了 教学软件的主要框架及其教学的功能。

节点:是存贮数据或信息的单元,每个节点表示一个特定的主题,它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没

有严格的限制。节点中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形、图象、动画、声音或它们的组合. 链:表示不同节点中存放信息间的联系. 导航策略:实际是教学策略的体现。这是一种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以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

文字脚本: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用于描述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一种形式 文字脚本体现了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情况。

制作脚本: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脚本是体现教学软件的系统结构和教学功能并作为软件制作的直 接依据的一种形式。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 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 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 入教学活动过程,用来传递和再现教学信息,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作最有效刺激的 信号的教学设备(硬件)。

媒体使用目标;是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按其职能分类,可把使用 目标分为事实性、情景性、示范性、原理性、探究性几类。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 联系的形式。

学习评价;即根据明确的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测量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并对量 化的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结构化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 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收集学生的学 习行为反应信息。

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件事物而设计的问卷,通过被试者对问卷所作的评等选答反应,从而了解被 试者对某事物的态度倾向。态度量表主要用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态度反应信息。

形成性练习:是按照教学目标而编制的一组练习题,它是以各种形式考核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基 本概念和要素的掌握程度。

总结性测验: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效果,检查原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总结性 测验主要适用于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和期考试等 。

超文本: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

第9篇:贸易术语的相关费用及单证提供

常用的贸易术语

1、 EXW是EX WORK即工厂交货价。

我司只需要将货备好等客户安排人来提货即可。我司不办理出口报关手续或将货物装上任何运输工具。

变形:

EXW+具体地点(非我司工厂,不包括收费仓库)需要收取货物到具体地点的运费

2、 FOB:Free on Board 装运港船上交货 适用于海运及内河运输。 我司将货物装上客户指定的船,并及时通知买方。负责支付货物装上船之前的一切费用,并办理出口报关手续。

FOB中的国内费用包括:

1、加工整理费用;

2、包装费用;

3、保管费用(仓储/租,火险等);

4、国内运输费用(仓至码头);

5、证件费用(包括商检费、公证费、领事签证费、产地证费、许可证费、保管费等);

6、装船费(装船、起吊费和驳船费等);

7、银行费用(贴现利息、手续费等);

8、预计损耗(耗损、短损、漏损、破损、变质等);

9、邮电费(电报、电话、电件、传真、电子邮件等费用)。

3、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加保险费运费 适用于海运及内河运输。

我司负责支付货物装上船之前的一切费用,并办理出口报关手续,并支付货物到目的港的运费,负责办理货物保险,支付相应保险费。

4、DDU Delivered Duty Unpaid 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不办理进口手续,也不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即完成交货。

上一篇: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号下一篇:新形势下企业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