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MART原则的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认定与评价体系构建

2022-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SMART原则也叫目标管理,具有以下五个因素:S(specific)具体;M(measurable)可衡量;A(attainable)可实现性;R(relevant)相关性;T(time-bound)时限性。依据SMART原则理论精髓,笔者在深入分析前人精准资助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资助政策的特征,结合高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精准资助认定与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开展精准资助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复杂性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生源更为复杂,仅我校就有提前招生、对口单招、中职注册、普高招生、普高注册等类型。由于入学时间和入学方式的差异,学生流动性比起本科生要大,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带了困难。

其次,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表现出生理成熟,思想早熟,但行为习惯差,心理问题多。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内心敏感,抗压能力差,缺乏感恩心、社会责任心。有些困难学生对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们将“贫困生”这一头衔当作一种资本,认为得到经济补助是自己的应有权利,坐享其成,却不主动去寻求解决经济困难的措施,等着国家助学金或是其他经济补贴,缺乏自强自立精神。

再次,长期以来传统“精英教育”理念对社会的影响,使得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偏颇,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上不了本科后迫不得已的选择,家长不愿把子女送入职业学校。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生源更为短缺,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给“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从源头上保证资助工作的正确方向、保证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困难学生的认定界限模糊,资助对象不准确

一是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缺乏动态调节机制,不能客观及时地识别“困难学生”的身份,在认定过程中,以乡镇民政部门证明材料结合民主评议、个别调查为主,没有结合大数据的定量分析及考量。二是认定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照顾“关系户”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资助资源使用的不合理,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力去资助每一位应该获得资助的同学。三是对学生困难情况的反馈和调查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学校与生源地街道、村委会及民政部门的有效沟通机制,导致很多学生的真实困难情况得不到考证。

2. 受助学生依赖现象的存在,缺乏自立自强精神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们将“贫困生”这一头衔当作一种资格、一种资本,认为国家和社会不会让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读不起书,以为得到经济补助是自己的应有权利,日常生活中不去积极寻求解决经济困难的措施,而是坐享其成,等着学校每月下发的经济补贴或是国家助学金,缺乏自强自立精神。

3. 贫困生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关注

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以及生活经历,部分贫困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一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在面对大学里各式各样的同学,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加之对贫困资助的错误认知,导致这部分学生出现自卑、偏激、抑郁等不良心理行为。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融入社会能力等多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而许多高校的资助工作也往往忽视了资助的育人功能,造成了部分贫困生毕业后处处碰壁,难以做到真正“脱贫”。

4. 资助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对资助标准、评定程序、资助目的以及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了解不深入,家长、学生对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了解得不够全面。每年总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不了解,没有及时的准备好相关材料,最终错过了评定的时间,失去了得到资助的机会。部分受助学生获得相关资助之后,助学金使用不当,不能显现资助的成效。在校期间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毕业时对后续还款政策、流程了解不够,是学生出现不按时还贷等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基于SMART原则的精准资助认定与评价体系

(一)S(specific)目标具体——科学客观地分层定等定级

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切实发挥各项资助政策的作用,让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资助,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制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测评表》对入学新生进行统一测评。该表格设定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特殊情况、其他情况等五个一级指标,包含13个二级指标,涵盖51个观察点,分别设置参考权重,并附“国家级贫困县名单”“重大疾病类型”“残疾等级分类”三个备查表。通过自评、互评、民主评议等得出测评结果,测评成绩从高到低排列,根据系(院)在校生人数及可获得的资助资源等实际情况确认家庭经济困难生数。系(院)助学管理员结合困难程度量化测评结果及其他相关情况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等级与初审名单。综合各种考评标准,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分为一、二、三等,根据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等不同情况,将各困难等级的困难学生再分为四个资助等级。

(二)M(measurable)可衡量——运用大数据思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认定困难学生

为实现精准扶贫,严格贫困学生入库审定程序,采取360多维度认定和分层次定级,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学校调查、学生自查和资助回访体系。

建立精准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管理监督体制,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将资助工作绩效评价纳入学生工作考评中,细化考核指标,更加注重常规工作的规范和日常考核,注重资助专职业务人员政策的把握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注

1.360多维度认定

以精准化为导向,从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遵守校纪校规等方面细化认定办法,更新完善认定工作。认定工作中科学地衡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水平以及学生在校日常生活和学习表现,做到认定精准。

从学生进校的那一天开始,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谈心谈话等方式开始全面调查了解每一位学生。从个人申请、贫困证明、等级、班级评议、公示、跟踪调查、动态档案等多管齐下,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判断学生是否需要资助,多维度保障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

2. 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全校的困难生数据库,使得资助工作信息化,困难数据库的数据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情况、素质拓展、获奖情况以及日常校园卡消费情况相关联,真正做到“有卡、有档”,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实行信息化管理。资助工作者全面了解困难学生,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针对性。

(三)A(attainable)可实现性——重贫困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活动的成效。

管理注重细节,考核重在平时,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二是坚持教育引导。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指导贫困生做好学业、职业规划。三是拓宽资助渠道。统筹来自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等不同渠道的资助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多渠道、多途径资助与帮扶,形成多元激励机制。

(四)R(relevant)相关性——榜样引领,激发诚信感恩意识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表现,给予资助的同时关注贫困生班级群众基础、日常生活、精神状况等情况,为精准资助奠定基础,施行“寓教于助,寓教于管,显性管理与隐性激励相结合”的助学方针。一是在校内打造爱心服务总队平台,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二是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强化学生诚信意识;三是开展暖冬助学营,让学生体悟感恩意识。

(五)T(time-bound)时限性——动态跟踪反馈机制

实时关注国家有关大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理论,及时传达给学生;关注学生动态,包括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精神等方面,不断完善调整资助方案,真正实现精准资助。一方面通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慰问,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深入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另一方面,通过班级民主评议、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适时调整资助对象和资助等级,确保应助尽助。

三、结语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国家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出的惠民之举,因此,利用SMART原则制定精准资助认定与评价体系,不仅能加强高校资助育人的精准性,坚持评选制度规范、程序合规、结果透明,准确认定资助对象,更能确保应助尽助、杜绝滥竽充数。根据SMART原则的核心精神,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职类院校,更应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生存能力,才能让他们有能力从物质和精神上实现真正的“脱困”。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生源间的差异,运用SMART原则因素分析,从认定标准、量化指标、激励机制、动态管理等方面对现有资助工作进行有效完善,构建一套基于SMART原则的精准资助认定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SMART原则,精准资助,必要性,认定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琳.浅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问题[J].成功(教育),2010(9):232-233.

[2] 费璐.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388-389.

[3]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4] 王楚,翟俊伟.针对“95后”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探索性思考[J].高校建设,2016(14):170-171.

[5] 王攀.SMART原则下高职学生就业目标的制定[C].“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

[6] 吴飞,孙魏涛.高校资助工作多元育人模式及实施途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7.

[7] 谢浩然.美国联邦政府学生资助体系对我国高校精准资助的借鉴价值[J].法治与社会,2016(20):221-222.

[8] 张林子.基于SMART原则模式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8(21):18-21.

[9] 张钺.基于SMART原则的学生会干部工作评价体系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6(3):55-58.

[10] 曾雅清,袁唯人.基于SMART原则下的高校学生榜样形成与传播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7(15):27.

上一篇:浅谈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中充实水柱的确定下一篇: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