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通用8篇)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篇1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墨香阁                  本课题始作于至。时下正值全国范围内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热潮,在经过了六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大操练之后,又有了较为冷静和理智的思考:觉得语文教学如果一味地或过分地强调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操练,而忽视思想意义的熏陶、人格的培养、思维的训练,或许会再次犯顾此失彼、或左或右的错误,困惑有余。又鉴于自己才疏学浅,未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和深刻的思辩水准,尤其是对“人文思想”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未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未能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剖析、解读、构建“语文”和语文教学这门汉民族的母语教学的科学方法和体系。处在这样一种迷惘、困惑之中,认真研读了倪宝元编著的《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张德鑫编著的《中外语言文化漫谈》、顾嘉祖、陆升编著的《语言、言语与文化》和王尚文的《语感论》等书籍,有了些理性的思考之后,便会同我市小学语文教研大组的同志一道,对“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并蹴就了此文。在当时来说,算是万绿丛中一点“白”,惶恐有之,羞涩有之,自负有之。 所幸的是《语感》文的出笼,得到了语文教学专家和慈善家的厚爱和施善:“文字简洁,行文清晰,观点鲜明,操作性较强,另僻溪径也不妨可以试试。”是年,在杭州市第九届中小学学科论文评审中中了个铜奖;次年,在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中又中了个银奖;同年,在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论文评审中再获铜牌,并在《浙江教学研究》杂志上全文刊发。文章实在蹩脚的很,却得到了那么多的奖项,尤其是铅字散发出去,实在要折杀我了!现把此文作简要的叙述。                        “语感”是什么呢? ――当婴儿尝到酸甜苦辣的食物时,瞬间会表现出皱眉、舒眉、锁眉、扬眉的反应,这叫做 味感; ――当吾儿大学毕业去上海某家大报社应聘时,总编呈现几十种颜色要他分辨,他很快地把这些颜色一一分辨清楚――总编说,你做美编吧。这就叫色感,或叫 美感。 ――一个不识方块字的道地的农民或一个先天的盲人只要听一、两遍广播就能吹拉弹唱流行歌曲的,说明他对音乐有很强的接受、感悟能力,这就叫做 乐感。 ――同样一个读书人,只要一接触言语和文字材料,即在日常的听说读写中能迅速地感知、领悟、情化文本意义和情味,或能顺畅地表情达意的话,那么,此人就具有敏锐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这就叫做 语感。                                           “语感”的特征是什么呢? 语感的基本特征 是不需经过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推理,即在一听一看一读一用的瞬间便能深刻地理解语言,准确地判断语言,深切地体味语言,恰当地运用语言这样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的能力。 夏丐尊先生对语感的特征作过详尽的诠释:“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 赤 ’不但解作红色,‘ 夜’ 不但解作昼的反义,‘ 田园 ’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雨 ’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 新绿 ’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 落叶 ’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由此看来,语感的最大特征是,它无须咬文嚼字,也无须望文生义,全凭年轻人谈恋爱所惯用的那种“感觉”。                                          “语感”又有什么用呢? “语感”确实很重要,也十分有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关于语文的教学目的中指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段话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二句就明确提出要“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程总目标》的第7条中又提出: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看来语感就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素养。   ――高考答题靠的是什么?――语感!在150分时间内要完成18k的试卷4大张,没有语感是不行的。裴娣娜老师在对语文老师的一次谈话时语重心长地说:“学生答卷靠的是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能得100分的人,他具有较强的语感;能得120 分的人具有强的语感;能得130分以上的人,他的语感特别强。”     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100题,需在90分中内完成;全国“律考”三个钟头要完成8k的试卷36张,没有语感连读题也来不及。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对“语感”的作用有过这样一番描述:“假如你来测试一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果一篇文章只让他读一遍,就能简洁地说出其主要内容;或让他听一遍故事,就能一下子听出其中的奥妙;或让他听两个人之间的争辩,能迅速地分辨出谁是谁非,并正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人的语感能力就算是强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一个问题,即语感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即听读时能迅速地感受、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二是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在说写时能用精当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由此说来,语感是十分有用的!语感的强弱无论对应试还是对参加革命工作都是十分管用的,尤其是后现代社会;当然,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努力追求的。                       “语感”该怎样训练呢? 这是个语文教学的途径与方法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形成的途径与方法。――不外乎两种:即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不经意中在训练的一些方法。举偶如下: 诵读法   古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领悟。(叶圣陶)诵读时十分强调方法:一是口诵心惟,读中有思,读中有悟;二是揣摩文章的风格基调,;三是强调一个“多”字。 背诵法    背诵即是积累。老舍在谈到写作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脑子里有了200多篇文章时,才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邓拓在<燕山夜话>中把积累比做北方人捡大粪。古人有“学书三车,方能成相”的说法。而〈语文课程标准〉就连九年中应背诵的.数量、篇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见,背诵无疑是国人公认的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分析法    语感的分析有别于前苏联的文章分析法。语感分析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的角度,抓住语感因素强的地方做语言的剖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锤炼和品味的一种训练。而课文分析是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区别。以此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增删法    即采用在原文上增加或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段落后,在让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推敲、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的一种方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如果添加上“这个社会”,文章的韵味与内涵又是怎样了呢?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的和谐、准确,行文的贯通流畅之语感。 调换法    即有意地将原文中的词(词序)、句(句序)、段(段序)作一些调整或置换的方法,再让学生去读一读、比一比,理一理、推一推,品一品、赏一赏的办法。“松下月敲门”的“敲”,和“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便是增删法教学的范例。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搭配总相宜的语感。 途径与方法固然很多,毋须繁陈。说到底,语感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的有效训练之外,更多的应让学生去书海中遨游,文章中品味,墨翰中感染;去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洗礼和文学作品的熏陶。此为语感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语感”训练要注意些什么呢? 其实我要说明的是语感训练的原则问题。我想至少有以下三条原则是必须有所考虑,或要遵循的。 理解性原则    理解是预感训练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是理解不是终极目的,而是预感形成的开端。因为理解的层面还是文本的意义,还没有据为己有,还没有达到语言的“自动化”的程度。但决不能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 反复性原则    重复是理解的基础上的重复。《语文课程标准》对这种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读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很好的继承意见。学生通过多次重复,达到熟练化的程度,才能把文本语言在大脑中联系起来,固定下来,并进入个体语言的储备库中――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谁人读书都不可逾越这个过程。理解和重复还没有达到对语言的技能化、自动化的境地。 情理性原则    刘勰谈对读书有着精辟的论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刘勰强调读文与写文都须有情感、情理介入其中,方能奏效。外国人学汉语难就难在汉语文化情理的深广和涵蓄,很难进入汉文化的语境。只有同根同文同思想的华人才会有如此语感。叶圣陶先生对此是这样说的:“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深刻地体会,不知不觉之中,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了。”这需要读者用心去揣摩、体会,情理与文本如此交融、同化、贯通;运用时随手拈来,并恰倒好处。这种境界便是语言的技能化、自动化。这样,便形成了敏锐的语感能力了。                      对“语感”还有新的思考吗? 有的。语感这个东西是个看不见、摸不着,又客观存在于人类大脑内的一种灵气。尤其是深谙汉文化的华人,对语言文字有着特别敏捷的感悟能力,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无法比拟的。这要涉及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的差异,对于这种现象有待深化研究。 就同根同脉同文化的华人而言,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和职业的学生,他们的与生俱有的语感能力有多大?后天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机制其影响究竟有多大?请语文教学的同仁们不妨作些研究探讨。                                                                                                                      ―4―28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篇2

一、坚持“以人为本”、“知行合一”、“与时俱进”的育人原则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任务。确立知识灌输和道德融通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是实现以人为本育人原则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分数、强调专业技能的误区。教育要和人的尊严以及乐观、幸福、奋斗、自由等价值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接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味强调尊崇学生的个性,任其自由发展。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地球村早已展现在我们面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变迁的影响,面对社会多元的文化现象和纷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对此,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又不能把他们局限在学校或家庭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于社会,把思想情操、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总之,知识传授、人格完善、能力培养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是“以人为本”德育的重要内涵。

完整的道德过程包括知、情、意、行等环节,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只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道德实践,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时,才意味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形成。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而这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即为“知行合一”。 初中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年龄阶段。而任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建立和培养都需要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情景,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因素,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各种实践活动恰好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班会上,设立各种主题的实践活动,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扮演不同角色,采取他们认为正确的道德措施,通过学生集体讨论,从而得出学生主观认同的道德评价。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和娱乐中升华道德情操。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组织,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主体意识,塑造自由人格,增加社会责任心,增强自身的“独立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将道德感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育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德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个体特点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德育只强调学校、教师、家庭的作用。而在这个日益变迁、多元化的社会中政府、社区、社会团体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可以将德育的实施途径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是通过学校、政府等正式机构实现的,后者是通过社区、同辈群体等非正式机构和群体实现的。当前情况下,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充分发挥政府的宣传引导作用,社区的人际互动功能、社会团体的参与体验优势,将两种途径有效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实效。就学校来说,德育也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但现实中,德育时常成为团委或者班主任的责任,因而收效甚微。全体教师必须确立德育观念,在任何课堂上,任何活动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工作,学校也要将家庭纳入学生德育的重要园地,德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任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严于律己,为孩子做好表率,用实际行动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关心下一代,关心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是社会全员应尽的义务和重要责任。

二、 贯彻“情感说服法”、“环境感染法”、“榜样学习法”的育人方法

情感说服法摆脱传统教育中教师一味理论说教的方式,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改正缺点错误,树立正确言行。心理学认为,只有当老师的教育被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的时候,学生才会在主观行为上自发地改正错误的言行。如果教师仅仅通过强制、高压的措施逼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学生有可能产生敌对、逆反的负效应。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方法的使用。教师要放低姿态和身份,和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允许学生的辩解和质疑,耐心地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多用积极鼓励的赞美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说服学生。学生在友好平等的沟通过程中,会主动地审视自己的言行,纠正错误,接受道德的洗礼。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就是班级和学校,其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班级和学校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班风和校风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不难发现,一个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学生活泼开朗,自信心强。一个学风浓厚的班级,课堂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勤学好问。因此,引导学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学风优良的班级,关系到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块道德培养的净土。良好的班风无形之中具有强大的渗透力,约束和规范班级的每个成员,使之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

优良的班风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环境的感染下,每个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的道德熏陶,主动积极地产生认同和共鸣。同时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对每个学生都具有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错误的道德言论和行为也会受到谴责和排斥,直至消除。

浅谈小学课堂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课堂;德育;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03-001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堂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课堂中的德育应坚持的原则

课堂中的德育,就是要将德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这种德育有别于纯粹的德育课和德育主题活动,必须遵循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1方向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

课堂中的德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要让受教育者学到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行为;将道德教育与国情、社情和学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还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活动,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随意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体现学科特点、结合教材

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如此德育便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可接受性。不同学科中渗透德育有其共性,但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发掘教材内蕴的德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结合教材。课堂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刻意“为德育而德育”。

3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课堂中的德育,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和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德育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把领悟的观点和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课堂中的德育操作方法探析

1创设教学相长的和谐课堂

课堂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然而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是不成熟的社会成员,有接受引导的必要。教師既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能价值中立,崇尚道德相对主义,而要在尊重学生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既负有对学生引导的责任,又有对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行为进行反思、重构的责任。教师要在师生不断的交互中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在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看到自身教育的力量,自己的教育道德素养也在提升,也得到了成长,达到教学相长。和谐的课堂教学必须富有情感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创设融洽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交融对德育目标的达成十分重要,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

2平视学生并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课堂是面对学生的课堂,学生自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蹲下来,以真诚、热情、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努力建构学生喜爱的课堂。平视每一个学生,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也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体贴关怀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要降低教师的控制欲,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客并重视课堂上的随机教育

明清时期小学德育原则与方法 篇4

孩子六七岁时入蒙学读书,刚开始不大适应。此时教师应“不问知愚,皆当用好言劝谕,使知读书之高” ;同时“勤于教导,使不惮读书之苦”。切不可一味训斥甚至“扑责”,因为这样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到 八九岁时,儿童渐渐懂事,此时可适当采用责罚手段,但只能偶尔为之,才有效用。若经常使用,“则彼习以 为常,必致耻心丧尽,顽钝不悛矣。”十四五岁时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期,此时须“循循诱掖”,使 之“专心读书”。应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聪颖者,应“单用善言警悟”,使其不责自成;对愚 顽者,可适当予以责罚,但责罚后仍然要用“好言劝谕”、使其“知悔而能新”。否则,虽然采取了处罚措施 ,但却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处罚学生还应当掌握时机,做到“四毋责”,即“空心毋责,方饭毋责 ,毋乱责,毋出不意从背后掩责”。因为这些都有害儿童的健康,故须绝对禁止[1]。

(一)以爱养之,就要对学生负责。

而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严格要求,所谓“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 。”[2]然而仅仅严格还不行,还须济之以宽。只有宽严相济,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一是年幼以宽,年长以严。儿童幼小时,“筋骨未坚,血气未满,心知未定”,因而胆子较小,见生人或 异物,“不免心悸而神怖”。在其刚离父母而入学之时,若老师要求过严,则必然“恐惧而畏缩”。他们表面 上虽不敢违背,但实际上内心却受到伤害,畏学、避学之心便由此而生。因此,当年幼儿童刚刚入学时,“教 诲固不可缺,而保护尤所当慎”。此时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假如有的孩子“放纵无度”,也只须脸色严厉一 点,“令其稍改即止”,切不可大声呵斥或扑责[3]。年幼以宽,其目的在于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并“诱其入道 ”。儿童稍长,“则智计渐生”

(二)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若按照儿童的特点,顺其性情,就能促进其发展;否则,便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儿童“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那么,他们将一定进步很快。这就好比花草树木在春风吹拂、时雨滋润之下,“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以“冰霜剥落”,其结果只能是“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4]。

要使儿童趋向鼓舞,就要“常存童子之心”,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乐习不倦”[5]。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可见乐之是学习的最高要求。儿童只有乐学,才能极大地发挥其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儿童都喜爱音乐、诗歌和舞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儿童唱歌、跳舞,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和愉快的情境下,教学效果将明显提高。

当然,教学活动还须以读书为主。“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7]这样,学生才会爱读。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内容,如历史典故,名人名言以及模范人物的事迹,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儿童听,他们定会兴趣十足,注意集中、精神振作。

读书贵简约,使学生易于理解。“今日进有功,以鼓发其兴致”[8]。当儿童感到学习并不困难,并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便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负担不可过重。功课完成后,即使时间尚早,也不要再增加任务,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嬉戏、玩耍。尤其是年幼儿童,切“勿令终日在馆,以苦其心志,而困其精神”[9],而应当让其有自由活动时间,满足其活泼好动的需要。

顺其性情,寓教于乐,则儿童无不欢欣鼓舞,对老师的教导便易于接受;而悖其性情,“劳苦拘束,则厌弃之心生矣”[10]。即使老师言之谆谆,学生也只会是听之渺渺。

(三)量资量力,循序渐进

儿童资质有高下之分,故教学内容和方法须因人而宜,“浅人浅解、深人深解”。不能不分高下深浅,一概而论。只有“斟酌变通”,使之“与资相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肯动脑筋,能质疑问难,就应当启发他进一步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假若学生不善于思考,可由老师提出问题,让他分析解答,也可提出几种观点,令其选择;对于那些反映迟钝,一时不能回答的学生,可宽限几日。

聪明的孩子往往容易骄傲。对于这样的学生,即使进步较快,也不宜过多表扬,相反倒应常常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以免其骄傲自满。所谓“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

愚钝的孩子往往容易丧失信心,对他们如果批评责罚过多,便会令其自暴自弃,“而安于下流,无上进之机”[4]。因此,对这样的孩子应以表扬为主,即使他们只取得了点滴进步,“亦不妨极言嘉许”[5],以鼓舞其“踊跃向往之心”[6]。所谓“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7]。

儿童年龄幼小,故教学应量力而行。“初立课程”,当“量其资力”所及,先“酌定十分之六七”,留有充分余地,“再观后效,逐渐加增”,从而使学习者“有日进之功”。教学中亦应“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援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教学生读书,切不可躐等,应当循序渐进。“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10]因为,只有先易后难,学生才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进而有所“进益”。先选择浅显易懂的内容讲给学生听,使之易学,只有易学才能够条理通达。然后,再“由浅入深,由显入微”,一步一步因势利导,儿童才会“兴致勃然”。

儿童读书,“贵分层次,”先读什么,次读什么,再读什么,都要有明确的安排。如果“不循次序”,“不分层次”,虽然“欲其速成”[12],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教儿童学习,“不必性急一时,而在操功于悠久”。让其“悠而游之,使自得之”[13]。这样,孩子便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道理。

(四)随读随讲,知行并进

教儿童读书,应当随读随讲,这样,“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如果只读不讲,学生不明其义,即使读得再多,也毫无益处。“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

给初学者讲书,要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加以解释,“宜说白话,指实事,道俗情。”要使“仆僮炊妇”听了,都能“手舞足蹈”,这才是“真讲书”。例如讲解“学”字,就是“看了人的好样,依照他做好人的意思。学读书,学写字,学孝顺爷娘都是。”

讲解书中的文理,必须“证之以日用常行之事”,这样学生才容易领会。若脱离实际空洞讲解,那么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老师讲书时要学生字字句句都向“自家身上体贴。这句话,与你相干不相干,这章书,你能不能学。”务须将伦理道德要求,“说与学生知道,要这等行,才是好人。”例如,“立身根本,孝弟为先。”这是必须首先要向学生讲清的道理。在教儿童识字时,就应当灌输这种思想。“如认父母字,则教以如何孝顺;认兄弟字,则教以如何友悌。”在教儿童读书时,老师必须专门讲解孝悌的有关要求,如对父母应当和言悦色,尊重爱戴,听从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兄弟要团结友爱,互敬互让。每日可教一典故,将可师可法的故事讲给儿童听,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使儿童懂得必须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老师在讲授时,须诱导学生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再详细讲解。学生若能勤问,则说明他用心思考,已进入书中。若提不出问题,便可知他尚未专心听讲,或未用心思考,此时老师可提出问题请他回答。一则督其专心,二则“令其善疑”。只有专心,才能听清老师的讲解;只有善疑,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含义。

对于年幼初学者,老师在讲完一章以后可将此章重讲一遍。因为年幼初学,往往不得要领。“初讲一周,多未领略,惟经再讲,始知梗概。”然后让学生复讲。学生讲错的地方,老师加以纠正,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可以再讲,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于那些不用心听讲,一点也讲不出来的学生,需要适当惩罚,以督促其用心学习。让学生复讲好处很多,它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使之胸中开明,真实有得。”

读书是为了做人。因而,学了就要做,力行才是根本。如果学生只读书而不按书中道理去做,那么,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学要切己”。要使学生将书中的每句话都和自己联系起来,切实照着去做。如书中讲“头言直”,即“端正头顶”,讲“手容恭”,即“整齐手足”,如此“知行并进”,那么,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五)务求精熟,力戒贪多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为内容多了,就不可能详细讲说,学生也就难以理解,理解不了就容易遗忘。只有少而精,抓住要点,反得讲解,才能使学生“章章句句,无一字不明白”。所谓“多则惑,少则得。”故“讲书切不可贪多”[10]。如果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老师讲授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通过举一反三,对于那些老师没有讲过的内容,也能渐渐有所理解。这样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读书务求精熟。若此尚未精熟,决不读他。要“含英咀华”,仔细体会,才会有所领略。如果东读一,西读一,“这不熟,那不精,岂不枉费工夫?”因此,读书时一定要精力集中,读一就要全力以赴读熟并理解它,“切不可读着这,又想着那”。这就好比烧开水。一锅水不停地烧,自然会开。如果水还未开又换水煮,这样,即使花了很多时间,烧了很多水,但始终一锅也烧不开。

儿童年幼时记忆力强,故所读之书均须“精熟明透”,这样,“根本既深”,以后才能“永不遗忘”。

(六)多加诱掖,少施惩戒

老师教育学生应以正面开导为主,经常用“好言劝谕”,“上之动以圣贤、德业,次之动以功名,富贵,再次之惕以利害、祸福。”[2]同时可将各种宣传善行的书籍,当作每日学习的功课,时时与学生讲说。这样,即使再愚钝的儿童,每天都能听到有益于身心的“嘉言”。自然会逐渐警惕醒悟,产生追求上进之心。

好的老师应当“以诱掖奖劝为主”。学生有了过失,便“讽以微言”,使其“翻然改悔”。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可轻易使用惩罚手段。即使惩罚学生,也要掌握以下原则:一是惩罚次数切勿过多,因为“数则不威”。二是惩罚要严,“不责则已,责则须威”。只有严厉才能达到效果。三是惩罚时也要用“诱掖奖劝语”[5],使其认识错误,改过自新。就是对于那些沾染了种种恶习的学生,也要“耐住火性,婉言劝诫”,对他们过去的表现,一概既往不咎。他们如果有了点滴进步,不妨多多表扬,以“鼓其上进之心,开其自新之路”。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进步,还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古人的“嘉言懿行”,常常讲给他们听,时间长了,或许能使其改掉恶习,成为好人。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的目的已经从单纯的强身健体逐渐向注重人的思想、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完善人格等人的全面发展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体育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美德。本人认为,德育在体育课堂可以通过五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渗透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五、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渗透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次,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的德育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内容也不可能囊括学生的各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性的人。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状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基础,找到恰当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行为习惯,把德育渗透其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从而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遵循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对症下药,才能达到形成良好品德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业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篇6

课题名称: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研究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创建和谐校园的有效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用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继续加强对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培训,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做得深入,取得实效。

2、探索德育项目管理对构建和谐校园关系的积极作用;

3、探索师生情感教育对构建和谐学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4、探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对创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

5、持续探索开展亲情补位教育活动、心理训练营活动对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6、积极开展人人讲故事活动,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好的精神营养,用故事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三、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对象的变化,特别是要进行实验对象的对比研究来科学判断研究效果。

2、访谈座谈法:通过走访实验对象,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认识、想法、感受、体会以及心情的变化等状况,来感受实验研究效果。

3、调查访问法:就是通过对实验对象的家长、亲戚以及邻居的调查访问,对比研究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间接分析实验效果。

四、月研究安排

9月:

1、课题研究组长制定课题的学年研究计划和本学期研究计划;

2、召开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讨论本学期研究计划及个人研究任务;

3、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制定本学期个人研究计划。

10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开展个人课题研究;

2、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让课题研究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1月: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和谐校园的认识;

2、组织课题小组骨干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他们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12月:

1、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反馈个人课题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安排本期课题研究小结工作及要求。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成果,为撰写本期课题研究小结报告搜集第一手资料。

1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整理本学期个人课题研究记录资料;

2、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树成功教育理念育和谐发展人才

----无锡外国语学校2006学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年,根据市学校管理中心工作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人文校园;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德育实效;以德育科研为先导,不断丰富校院文化内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我校打造成优质教育的品牌,社会精英的摇篮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重德育工作科学化:坚持“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实现德育理念创新,实现德育渠道创新,实现德育活动创新,实现评价机制创新。本重点开展成功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以及德育主题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宽视野、国际化的后备人才。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形成健全人格的重大责任,德育工作永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本我校德育工作主要是实现“四项创新”:

一是实现德育理念创新。今年寒假和暑假期间,我们分别召开了召开了德育工作会议,对班主任进行培训。邀请从事德育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阐述德育工作的理论,传递传递德育工作的信息,政教处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和经验材料,掌握德育教育动态,进一步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科研意识和发展意识,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的能力。开展优秀班会课对外展示活动,举办德育论文竞赛,做好典型案例的收集工作,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努力实施德育创新。年初所定的德育课题《中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和《成功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反复实践和研究不断论证和探索,现已进入结题阶段。

二是实现德育渠道创新。我们牢固树立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确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德育观,不断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内容,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构建一体化学校德育体系,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1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努力使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每一项工作都渗透德育因素。尤其发挥思想政治课、班会课、心理健康课、思想品德课、升旗仪式和班队活动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积极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

2、努力创建一支敬业爱生、德才兼备,具有现代教学观念、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班主任队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每班设立德育岗位,挑选思想素质好、事业心强的青年教师为德岗老师,并加强管理,做到一学期一考核。本健全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条例》《班主任工作内容和规范》等制度,使班主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管理逐渐走上正规化、制度化。

3、政教处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或年级组长会,以年级组为单位,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学生管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4、强化、拓展少先队、团委、学生会的职责和功能,共青团和少先队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又有学校特色的活动,丰富和活跃学生业余生活,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同时要提高学生干部的自身素质,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今年寒假和暑假期间,我们分别举办了学生干部培训班,组织团队干部到乌镇、北京等地参观学习。今年,我少先队大队部被学校管理中心评为优秀大队部,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

5、注重家长学校的开办和建设,,建立健全了各年级的家长委员会,提高家长的素质和能力,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齐抓共管,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开好家长会,本学期, 各年级召开了多层次的家长会,尤其是多次召开了毕业班的家长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与社区一起构成一个学习的社会,在寒假中、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全校绝大部分学生都走进了社区,尽所能,做好事,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创建文明社区效力,这项活动也使学生在一个大教育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6、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合理利用学校的每一块绿地、每一块板报、每一条标语、每一期校报校刊,充分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配合学校各项中心工作,及时传播健康的精神粮食,引导学生关心学校动态,关心学校的发展变化,关心国家大事。

三是实现德育活动创新。

1、养成教育规范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人人负责、个个把关,每个环节都制定明确要求,并实施到位。

2、普及教育专题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分配在各个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始有终,有过程、有收获。本两次邀请了市关工委报告团成员徐雁鸣作“法制道德教育”的报告;邀请法制副校长,市检察院的张媛同志作法制专题讲座;邀请北塘区交警队指导员做交通法规讲座。还订购了光盘,配备了教师,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禁毒防毒宣传教育等活动,收到了很好效果。认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各年级配备了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建立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本学年,我校根据上级部署,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在学生中主要开展“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另外,组织学生参观“四争四创”展览、参加市环保局组织的生态文明绘画和环保创新的设计活动等。

3、活动形式多样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育人的目的。三月份,组织学雷峰“五个一”主题教育,安排学生到社区进行宣传活动,到青山敬老院等地慰问孤寡老人;四月份,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开展“向丁晓兵看齐”学习的系列教育活动:举办了“学习英雄”为主题的电脑小报竞赛,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在英雄平凡的日子里”举办了以学习英雄为契机的“砺志、篤学”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代表观摩,收到很好的效果;组织初一初二高二学生到上海科技观、常熟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五月份,组织新团员入团仪式、“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爱心捐款活动;参加市红十字会组织的“慈善万人捐”活动;五月廿七日,在蓓蕾电影院成功举办了以“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为主题的文娱活动;还分别举行了“感恩父母”和学习雷锋的读书征文竞赛。六月份,初一学生举行庆“六一儿童节”活动。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教育的内容,学校认真进行了部署,要求各班举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荣辱观教育,还邀请了市关工委报告团成员,原南京工程兵学院马杰敏处长作了专题报告。下半年,我们在九月份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份,先后组织学生到马山和天目湖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们正积极行动,为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作准备。

4德育工作特色化。成功教育和礼仪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我校建立起了与此相反的校本课程。我校在初一年级开设了成功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课题有成功源于自信、如何调设自己的心情、初中生生存智慧研究、初中生学习策略研究和细节决定成败等,在研究性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功标准,教授了一些获得成功的策略,在宏观上,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我校的礼仪教育同样颇具特色。我们+一方面加强礼仪的指导和训练,经常性的邀请校外专业教师作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强检查和督促。,学校在上学期邀请礼仪专职教师作知识讲座进行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礼仪知识教育课程,初一(12)班、初二(4)班和初三(12)班分别举办礼仪知识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代表观摩,制定《无锡外国语学校礼仪守则》,张贴在各教室墙上,本学期,将礼仪行为列入常规教育检查内容范畴,列入综合素质考核范围。每班推选形象大使,轮流在校门口值勤,每天早晨,列队躬迎师生到校,让学生置身于文明和谐的礼仪氛围之中,学校将此项活动列入德育课题进行专门研究。

四、实现评价机制创新。

1、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管理。我们健全了考核和激励机制,对班主任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对班主任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奖惩、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坚持发展性学生观,用人的阶段发展特征来对待学生的发展表现。我们认为,学生是发展着色人,每天我们看到的学生,都感觉与昨天的他们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是发展着的人。我们坚持发展性评价,关

注学生发展性进步,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多纵向看,少横向比,多看成绩;少看问题;多看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本质的演变,少看一时一事的现象结果;多鼓励和积极暗示,少批评和指责。据此,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定中除坚持全面性原则外,我们还坚持发展性原则,每学年对学生发展状况详实的记录和评价,注重对过程性资料的分析和概括,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综合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强化强化了体卫工作管理。

1、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切实抓好三课二操一活动,即体育课、健康卫生课和心理教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2、继续抓好体育达标工作,组织好体育中考的训练以及体育考试。在今年的体育中考中,我校413名考生,总共扣了16分,得分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为学校体育中考历史之最。

3、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校公共场所和学生个人卫生的检查力度,确保学校和个人卫生。及时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和卫生宣传工作,定期开展有关卫生常识的讲座,做好学校的卫生保健和常见病的预防工作,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上学期做好初、高三体检工作。

强化了教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结合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化课题有效研究,把课题研究溶入课堂教学,溶进班级管理。引导每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地探求教育规律,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立足于研究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丰富教育经验。加强教科研阵地建设,高质量办好《无锡外国语学校德育论文选萃》,为教育种科研提供平台。

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面对的竞争是激烈的,但我们全力以赴,从容应对,基本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在一定程度保证了今年中高考我校成绩再次创出了历史的辉煌

谈德育课情景教学的原则和运用 篇7

一情景教学的含义

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认知情景和氛围, 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促进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所谓情景教学, 就是一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 促进学生参与情景体验,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情境, 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有趣, 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 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景, 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情景教学的原则

情景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又感受到美与快乐。它架起了一座从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理解信息、加工信息、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 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使学习达到较高的水平。在设计情景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灵活运用一些方式方法, 就需掌握一些原则。

1. 平等原则

情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价值平等,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形成平等的个体, 作为独立而完整的个体敞开心扉地参与到情景教学中, 与教育者积极地交流。教师应切实地认可并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同等价值,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上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 因而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 更不可因此对学生有偏见和歧视。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的同时才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增强互相之间的信任, 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使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营造。

2. 互动原则

所谓互动性, 是指呈现的教学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 从而能主动积极地开展对话、交流。好的教育有利于人的智慧的发展, 不良的教学条件有可能会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的发展, 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互动是在教师指导下, 在班级环境中通过交往而进行, 不仅包含了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个体认知性的学习, 还应包括生生之间的学习交往。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统一。“互动性”的教学情景, 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它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并各自独立地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 通过“表达”和“交流”形成“思维场”, 引起“思维碰撞”, 激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因而能更好地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价值, 形成以“倾听”“理解”“反思”“表达”为主要元素的课堂教学。

3. 差异原则

在德育课上面对的是很多具有不同独立思想的学生, 他们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经历, 因而对事物的认识会因人而异。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具有不同意识的主体, 情景教学是基于不同意识主体之间的心灵碰撞,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多元, 意味着“生活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多层次性”, 教师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 对于正确的给予积极的肯定, 对于认识有偏颇的学生更应注意倾听, 了解其思想深处的想法, 用正确的理论指引他们, 用事实和真理说话, 而不是单纯地用权威压制他们, 求同存异, 使其信服, 这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开放原则

开放原则就是能让课堂的参与者围绕主题各抒己见、敞开自我、沟通他人、相互理解、相互提升。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可以获得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和认识,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会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完善, 使自身的某些方面得到改变、某种片面性得到克服, 从而使个体的生命状态和思想观点不断丰富、拓展、改善。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教师可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地给予引导, 完善学生的认知,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5. 生活原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接触的学生是活泼的, 情景创设只有符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才能被他们所接受。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背景, 自己预设的情景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尽快地引到知识的学习中来。也就是说, 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 才会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情景教学的具体运用

1. 提出问题, 培养思维

古人云:“学贵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创设问题情景, 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而问题的设置应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 引发他们的想象, 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要学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前一周, 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 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与成本、利润、生产规模、生产速度是什么关系? (2) 为什么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怎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能不能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或依靠提高生产速度?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学习教材, 访问公司与企业,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感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还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案例教学, 提高兴趣

案例教学法一直是教学过程中被广为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且效果良好。在教学中, 采用内容鲜活的案例, 往往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画龙点睛的作用。案例为教学服务, 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案例, 并尽可能清晰、简明地向学生展示案例。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采用案例教学时, 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 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当讨论出现激烈交锋时,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逐步统一认识, 切忌教者处处包办代替, 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 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而且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就德育课而言, 案例随处可见。

3. 贴近生活, 提升能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每天接触的学生是潜在的思想宝库。情景创设只有符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才能被他们接受, 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且以此促进自身的学习。也就是说, 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 才会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问:“有哪两位同学愿意把上个星期的消费情况写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很多同学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活跃。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分别把自己一个星期的零花钱的花费情况写在黑板上后,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消费情况展开了激烈讨论。这时提出讨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消费呢?”这时同学们都畅所欲言, 纷纷就应怎样消费这一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讲授并总结归纳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学生很容易掌握。由此可见, 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 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打开心怀,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视听结合, 传递信息

当今社会, 是一个以知识爆炸为代表的网络社会、信息社会。这样的现实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同时, 也提出了与以往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要求。在网络社会、信息社会中, 集体性的知识传递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字面传播或口口相传, 而代之以视频、音乐、语音相结合的立体传递方式。这种立体传递方式的好处在于它能在相对固定的时段内, 集中提供大量的音视听信息, 形成一个巨大的“场”, 使受众完全陶醉于预先设定的情景之中, 最终被感动、感染、感化, 达成既定传播目的。视听资料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历来备受重视。其直接超常规的传播模式, 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 片刻间便在受众头脑或心里建立起全息影像。如在讲述侵华日军对我军民的大屠杀时, 若仅仅列举数字, 学生不易感知日军之残暴与我国民众之苦难, 就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如辅之以大量触目惊心的骇人照片与视频, 配上悲壮低沉的音乐, 附加以教师适时、简练、精准的短评, 学生往往在几分钟内就被打动, 进而对日军在华残暴行为有了深刻认识。因此, 教师教学借文字、音乐、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创设情景, 做到教学信息的立体传递, 最大限度上提高德育知识传递的效果。

5. 设定游戏, 增强趣味

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感到索然无味, 学生昏昏欲睡, 是目前部分师生对德育课教学的切实感受。克服上课睡觉已成为了部分学生上德育课的第一关。究其原因, 在于教学形式单一, 不够活泼。为改变此种现象, 可考虑引入教学游戏, 增强课堂趣味, 进而抓住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们在听讲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所谓教学游戏, 是指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的、以完成一定教学内容为目的的、以游戏为手段的教学活动, 是一种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实践证明, 教师运用教学游戏能克服课堂教学的弱点, 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三性”, 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趣味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在游戏这一特殊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篇8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特点是以学生为本位,发展学生特性,使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人文教育的内涵既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和追求,也包括对道德、理想、信念、人生、人格和社会相关问题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

一、高中德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从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出发,其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把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前者主要体现教师平时自我涵养中的人文精神,是借助文化积累在生活中自觉内化为人文精神,进而长久自我内持的一种修养人性、构建人格的精神。后者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学的实施过程来体现,教师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感化、熏陶学生,使学生把教师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德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在教学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形成,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使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更能够关注情感价值观的建立。

三、高中德育教师要具有博爱之心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可见,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爱。教师只有以爱心为前提去关怀、理解、宽容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学生,不会以任何原因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实实在在、全心全意地关爱、理解、宽容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做良师,更要做慈爱的长者,学生的知心朋友。

四、积极利用教学实践,设计渗透人文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

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实践性,更倾向于应用性。从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高中德育教师应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与重建三个方面入手强化人文教育。

首先,德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素材。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知识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体验。高中德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德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其次,德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主体化和个性化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贯穿于政治课程的始终,以达到学生人文精神升华的目的。

最后,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必须注重人文教育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反思,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知。只有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人文是为人之本,是民族存亡之根。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德育教师和其他各科教师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多方面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的积极配合。相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德育教师和各界人士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力合作,积极推动我国的人文教育进程,使人文精神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报告范文下一篇:中考物理复习备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