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检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 临床反馈不满意检验结果, 80%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合要求。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形态完整是血常规高质量标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血液细胞检验标本的制备分为采集和抗凝两个步骤。

1 标本的采集

1.1 采血部位的选择

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各类文献均表明, 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 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表明[1、2], 与静脉血相比, 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 无论细胞成分或化学组成, 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因此, 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 应使用静脉血。

1.2 采集静脉血

凡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均可采用。通常采用肘部静脉 (幼儿可采用颈静脉) , 要注意不能在患者输液留针处或输液静脉同侧血管采集标本, 以免造成血液稀释;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 (<1 min) , 易致瘀血和血液浓缩, 还可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

1.3 标本的抗凝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 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 EDTA盐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 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除采血因素的影响 (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 外, 多数情况下, 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 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 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 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 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 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 抗凝剂相对过剩, 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抗凝后, 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EDTA的最佳浓度 (与血液比) 为1.5 mg/ml, 如果血样少, EDTA的浓度达到2.5 mg/ml, 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 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 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这一点在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为重要。

2 仪器的校准

血细胞分析仪只能用仪器配套的校准物进行校准, 一些血细胞分析仪无配套的校准物, 这种情况下, 实验室只能使用经二级标准血液分析仪或规范操作的监测系统定值的新鲜血作为校准物对仪器进行校准。有数台分析仪的, 需先对其中一台进行校准后, 再用新鲜的全血对其余进行校准, 至少半年校准1次。实验室有数台血细胞分析仪的, 为了保证不同仪器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需对每台仪器进行室内质控、仪器校准等, 以保证检测质量。此外, 还需定期用新鲜血标本在实验室内不同型号的仪器上进行结果比对。

3 标本的储存

抗凝全血标本应在室温条件下 (一般血液分析仪要求的室温条件是6~24℃) 可保存24 h。如前文所述, 抗凝剂因时间和浓度的不同, 会造成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3~5], 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 根据所用的不同分析系统, 标本保存不应超过8 h, 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白细胞2 h后粒细胞形态可出现变化, 如果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及时用仪器进行检测时, 须尽快推制血涂片, 以便必要时用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复查。虽然2~8℃可延长保存时间, 但血小板的体积会逐渐发生改变, EDTA盐与血液混合后血小板形态逐渐变为球形, 体积有所增大, 有研究表明可增大20%左右, 1 h后才趋于稳定, 1 h~6 h后的变化小于3%, 故使用血液分析仪对红细胞比容检测时应在采血1 h后进行。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 则标本可以在2~8℃的条件下存放至24 h。

总之,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 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数据, 就要在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增强科室人员对此项工作的理解、重视和责任感, 医院职能部门应对此加以重视, 参与与协调, 制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

摘要:目的使血常规检验在检测中获得更为稳定、可靠、准确的有效数据, 防止临床诊疗中出现错误的判断。方法通过对标本采集、标本抗凝、仪器校准、标本储存等环节的分析, 充分认识到实验中每个步骤的重要性。结果每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不能有丝毫马虎。结论在实验室检验中, 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多种影响因素, 并严格控制, 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注意事项,标本

上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38例诊治分析下一篇:多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