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案例分析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案例分析(共8篇)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案例分析 篇1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共分为三个环节:(1)通过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细胞核的功能。(2)通过对细胞和结构的学习特别是对染色质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细胞核的功能。(3)深入分析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系统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相关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并形成自己的结论,第二环节中,细胞核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是教材中已给出的,学生回答的比较流畅,教师做了适当的引导,但关于染色质的成分、形态和特性及其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染色质的概念及其与染色体的关系。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案例分析 篇2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 屏幕呈现细胞结构动画, 凸现细胞核部分的结构。

2. 提出问题:细胞核的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每一部分结构担负什么功能?

教学思想: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引导点题, 同时暗示学生, 引起他们对细胞核结构的注意。2.介绍关于核的基本情况—分布、位置、形状、数目等。在数目方面进一步追问核数目的特殊情况:无核和多核。在此基础上,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求知心理出发提出问题:细胞核的结构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二、分析归纳, 提出假设

1. 呈现细胞核的结构的组成部分以及每一部分的功能。

2. 提出假设: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教学思想:1.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以及结合已有知识, 并通过与同伴的讨论交流, 归纳出细胞核结构的组成部分以及每一部分的功能。2.采用多媒体课件分步呈现细胞核的结构知识。3.通过分析细胞核的结构, 尤其是染色质上DNA功能的分析, 来分析细胞核的功能, 从而提出假设: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三、资料分析, 归纳结论

资料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动画

问题:这个实验说明美西螈皮肤的颜色是由细胞核还是由细胞质控制的?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还是由细胞质控制的?

资料2.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的动画

问题: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什么关系?

资料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动画

问题:以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资料4.伞藻的嫁接实验和核移植实验动画

问题:这个实验说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

得出结论:资料1.美西螈的肤色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资料2.细胞核控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资料3.细胞的分裂与细胞核有关。

资料4.细胞核与细胞的遗传有关。

最终得出结论: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教学思想:1.采用多媒体课件分步呈现知识内容。2.通过设疑、引导, 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四、问题探讨, 知识延伸

1. 细胞核在细胞中起着什么作用?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细胞核比喻成什么既形象又贴切?2.没有细胞核的细胞还能存活吗?3.没有细胞核的细胞还能合成蛋白质吗?4.没有细胞核的细胞还能生长和分裂吗?

教学思想:1.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 得到答案, 加深认识。2.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理论联系生活, 把细胞核看成部队中司令部、人的大脑等, 最终延伸了结论, 有人把细胞核比喻为细胞的“大脑”, 细胞的“控制中心”。

五、当堂训练, 巩固双基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略)

六、小结归纳, 拓展深化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你又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教学思想:通过自由讨论、交流、发言, 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小结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强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七、布置作业, 提高升华

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部分。

必做题:教材第56页习题一和习题二和教辅第34页1、2、3、4。

选做题:教辅连接高考题

教学思想:1.必做题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理念, 注重知识反馈。2.选做题的布置, 既注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 同时也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去探求, 提高了知识的层次性, 让不同的人在生物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变频空调系统运行费用

1概述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实验楼采用了东芝SMMS变频多联空调系统,现就采用东芝品牌的运行费用进行分析。

2运行费用相关参数的分析

a)运行工况

制冷:室内温度27℃干球/19℃湿球,室外温度35℃干球

制热:室内温度20℃干球,室外温度7℃干球、6℃温球

b)运行负荷

变频空调机组的优点在于能根据实际使用负荷的不同而随时调整负荷的输出,实现用多少给多少的供能方案,同时在部分负荷时产生的能效要比满负荷高,甚至为满负荷状态下的两倍多,起到优秀的节能效果。通常情况下,一年内整个空调系统一般在30%-100%负荷范围内运行,各种负荷运行时间有长有短。个负荷运行的时间占全部运行时间的比例称为运行时间比,用t表示。T值在图表上表现为类正弦曲线

现根据我司多年来所做变频空调项目的应用案例,综合该项目的使用预期,将该项目各负荷运行时间比(t)分析如下:

实验楼采用一拖多的变频多联空调系统,每个系统由一台大容量室外主机提供给6台以上室内机需要的冷热负荷。做为实验室,其实际使用率(即系统负荷率)受到试验项目的多少,试验的频率,试验时间的长短,试验人员的多少,试验设备、试剂的使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负荷率总是在不停的变化,室外主机机的耗电功率也所负荷率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室内机的耗电功率同时也会产生变化,但其变化主要受室内机开机数量的影响,不如室外机变化明显。为便于计算我们现取负荷率为100%,90%,80%,70%,60%,50%,40%,30%八个值点,其他负荷率采用就近原则。现对相关参数做以下确定:

(1)室外机的耗电功率变化按照《东芝SMMS变频空调部分负荷性能表》取照。

(2)室内机的耗电功率变化如下表1(以室内机功率为1KW为例)。

2)新风系统耗电功率计算按以下公式计算

D新为该楼新风系统耗电功率

Z为单个新风系统的耗电功率

x为新风系统的数量,取值为1~m

1)楼宇总耗电功率

2)空调的实际运行时间

a)制冷运行时间T冷广州地区空调制冷运行时间为每年的4-11月共八个月时间,扣除周末及法定节假日7天,实际制冷运行时间为168±5天,现取上限173天计,期间新风系统同时制冷运行。

b)制热运行时间T热广州地区空调制热运行时间为每年的1月至2月共两个月时间,扣除周末及法定节假日4天,实际制热运行时间为48±2天,现取上限50天,期间新风系统同时制热运行。

c)全新风运行时间T新广州地区全新风运行时间为每年的12月及3月共2个月,扣除周末及法定节假日0天,实际全新风运行时间为54±2天,现取上限56天,且新风系统为制冷状态运行。

d)每天运行的时间为8小时

3)一年运行的耗电量

制冷运行消耗的功率N冷為空调系统与新风系统功率之和:779.434KW

制热运行消耗的功率N热为空调系统与新风系统功率之和:764.235KW

全新风运行消耗功率N新:419.11KW

年运行总耗电量(度)H:

H=N冷×T冷+N热×T热+N新×T新

=779.434×8×173+764.235×8×50+419.11×8×56

=1572061.84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东芝变频多联空调系统的使用耗电量为上述各楼之和为:1572061.84度,取整为157万度。

4综合能效比对电费的影响

综合能效比(IPLV),是变频空调系统实际使用中能效比的确切反应,变频空调系统的耗电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参数。东芝SMMS变频多联空调系统由于采用了全变频压缩机组合而成的室外机,其综合能效比(IPLV)平均可达4.2,为业界顶尖水平.若在此能效比下一年所使用的电量产生的制冷量为157万×4.2=659.4万。目前市场上大多品牌的综合能效比平均为3.9左右,若按此计算,产生相同冷量需要的电量为659.4万÷3.9=169万。由此可见采用东芝SMMS变频空调相比之下节省了约12万度电。节能效果相当明显。东芝SMMS变频空调系统全系列均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节能认证,并颁发了节能证书,是业界推荐的高效稳定的产品。

5总结

疾控中心东芝SMMS变频空调系统每年正常运行费用预测:耗电量:157万度,由于实际运行及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条件在不断变化,以上数据仅做参考。

参考文献

[1]东芝开利株式会社.TOSHIBA设计及安装手册.文件号:A03-008-C-2

[2]王志刚,徐秋生,俞炳丰.变频控制多联式空调系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薛殿华.空气调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案 篇4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使用说明:

1、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按照互动要求,积极思维,限时完成合作探究及思考交流内容。

自主学习

一、细胞核的分布与功能

1、分布: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功能: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层膜,把核内物质与分开。

2、核孔:实现核质之间的和。

3、核仁:与某种的合成以及的形成有关。

4、染色质

(1)物质组成:由和组成,其中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形态及特点:极细的丝状物,易被染成深色。

(3)与染色体的关系:是在细胞不同时期的。

a)细胞概述

1、细胞作为基本的其结构复杂而精巧。

2、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地进行。

3、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b)模型建构概念: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出的一种的描述。类型:物理模型等。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

思考与交流思考

1、课本56页拓展题思考

2、课本58页知识迁移思考

3、细胞核功能的实验探究分析几种实验的比较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一、两种美西螈细胞核移植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去核卵细胞中发育成的美西螈都是黑色的美西螈皮肤颜色的遗传是由控制的

二、横缢蝾螈受精卵用头发横缢蝾螈受精卵,一半有核,一半无核有核的一半能分裂、分化,无核的一半则不能缢蝾的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由控制的

三、将变形虫切成两半一半有核,一半无核有核部分能生长分裂、分裂、再生;无核部分只能消化食物变形虫的分裂、生长、再生是由控制的

四、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将两种伞藻的“帽”柄假根分开后,相互嫁接与核移植“帽”的形状与具有细胞核的假根部分一致伞藻“帽”的形状由控制的

巩固与提高

1、下列不属于细胞核的结构的是()

a、核膜b、核仁c、核糖体d、核液

2、以下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不同物质b。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同一物质c、同一细胞分裂时期的同一物质d、同一细胞分裂时期的不同物质

3、某同学绘制了线粒体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他所构建的是()

a、物理模型b、概念模型c、数学模型d、实物模型

4、人成熟的红细胞和精子的寿命都很短,这一事实体现了()

a、环境因素的影响b、功能对寿命的影响c、遗传因素的影响d、核、质的相互依存关系知识链接一。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比较染色质染色体不同点存在时期分裂时期分裂期形态细长的丝光镜下能看到呈圆柱状或杆状相同点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特性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功能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关系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教学资源集散地。二、细胞识图的规律方法总结

有:植物细胞

教学资源集散地。有:真核细胞是否有细胞壁

无:动物细胞

1、是否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无:原核细胞

2、在真核细胞中,无叶绿体和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

3、有中心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篇5

鹤峰县第一高级中学 冯旺

【教材分析】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一节,介绍的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教材安排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细胞膜作为细胞系统的边界,其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课本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采用类比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几种主要功能。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上课充满热情、积极发言、善于表现自己,并且具有合作精神。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材料和辨别重点难点的能力。在学习这节课之前,由于学习了第1章“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和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内容,学生已知道了组成细胞的物质组成,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且在初中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也对细胞膜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些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

(1)能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能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操作。

(3)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学会调整视野与选择观察范围。

【教学流程】

一、实验探索 亲身感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课件投影): 请认真观察所展示的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能看见细胞膜吗?

2、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请你思考一下,我们怎样确定细胞膜的存在?

要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初中关于细胞的基础知识,看到图片能够一下子想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快速融入课堂)。

(二)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

(课件投影):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分组实验来获得细胞膜。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材料用具:猪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鸡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植物细胞的稀释液、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1)请选择获得细胞膜的最佳实验材料是什么?说明原因。(2)你认为获取细胞膜所用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要求: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找到探究的方向,避免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盲目实验,失去探究意义。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学生主动探究做铺垫)。

2、(课件投影):请根据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

提示:请大家回忆初中所学习的临时装片的操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步骤。要求: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将详细步骤写到课堂笔记上,由小组代表发言。(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课件投影):请根据实验步骤获取细胞膜,并描述现象

(1)用滴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

要求: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由代表描述现象。(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制备细胞膜,使其在操作过程中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探究到新知识)。

4、(课件投影):刚才我们只是观察到细胞膜的存在和破裂,并没有真正把细胞膜提取出来。如果这个实验在试管中进行,你能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吗? 要求: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由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件投影):细胞膜和细胞质的其他结构密度不一样。采用不同转速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

二、理性探究 把握实质

(课件投影):

(一)请根据下述资料,分析细胞膜的成分。

资料一: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通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二:科学家还发现细胞膜除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要求: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让学生得出细胞膜的成分,使学生既掌握了细胞膜的成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课件投影):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课件投影):

(二)请根据下述资料,分析细胞膜的功能

(1)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细胞膜将草履虫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2)清水洗红苋菜清水呈什么颜色?红苋菜在锅中炒熟后汤成什么颜色?想想为什么?这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3)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它们是靠什么结构进行识别和结合的?

要求:小组内将问题分开,两位同学解决一个问题,并将问题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细胞膜的功能)。(课件投影):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课件投影):假如今天我们只有植物细胞材料用作实验,要想感受膜的存在,我们应首先考虑什么? 你能想到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细胞壁的成分)。

(课件投影):细胞壁的成分:细胞膜壁主要由纤维素和蛋果胶组成,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课件投影):

(一)有人在解释细胞膜时,把它与窗纱进行类比:窗纱能把昆虫挡在外面,同时窗纱上的小洞又能让空气进出。你认为这样类比有什么合理之处,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要求: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集思广益,将答案归纳整合后,选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投影):把细胞膜与窗纱进行类比,合理之处是说明细胞膜与窗纱一样具有允许一些物质出入,阻挡其他物质出入的作用。这样的类比也有不妥当的地方。例如,窗纱是一种简单的刚性结构,功能较单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复杂的多。

(课件投影):

(二)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亚甲基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你能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吗?提示:从细胞膜的功能上来分析问题 要求: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在小组内展示。(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的掌握情况)。

(课件投影):“染色排除法”利用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亚甲基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而死的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细胞的功能,所以亚甲基蓝染色剂能够进入死细胞内,使其被染色。

【课后反思】

准备这节课是生物备课组集体备课,大家在研究这节课时,发现课本上是将知识直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依据课本来学习这节课,很容易成为“满堂教”的课堂,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遵循“观察-思维-迁移”的认知规律,大胆设计探究问题,让课本内容在形式上彻底改头换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生的“满堂学”。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案例分析 篇6

数据中心对室内温度的恒定及连续性要求, 确定了冷源必须连续供冷。冷源由冷水机组提供, 分为两种, 一种为没有专用的备用冷水机组。利用大楼非数据中心用的冷源作为紧急备用;另一种设置专用的备用冷水机组。在大楼空间有限、为节省投资资金的情况下选用没有专门的备用冷水机组方案。无备用冷水机时, 根据数据中心空调进水温度, 如大于标准温度7℃, 应通过热交换进行升温。为节省运行费用, 室外温度达到室内数据中心空调的运行温度时, 停止运行冷冻机组, 启动板热交换器及对应冷却塔, 实时观察停运的冷却塔的水温, 以免造成结冰。由于数据中心设备需要一个恒定的室内温度, 需要在每个不间断的时间内, 向其输送冷源, 确保其室内温度的恒定。同时考虑到节能, 利用自然冷却系统对各个系统很重要, 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应能快速及时的切换。

2 无专用的备用冷水机组系统组成

数据中心冷水机组及大楼平时用台数均大于2台, 自数据中心冷水机组引出两路独立管路供应到数据中心空调;自大楼平时用冷水系统引出一路接到数据中心供冷水系统中, 作为备用系统。数据中心冷水机组或管路出现故障时, 利用管路中电动阀切换到大楼平时用房水路系统, 停止供应部分大楼空调。为保证系统故障时, 能否有足够时间启动或切换冷水系统, 冷水系统中设置了冷水储水水箱, 容量为系统供冷运行10 min~15 min。冷却系统:数据中心冷水机组或大楼平时用冷却系统均为独立, 到屋顶冷却塔时形成环路, 既独立又互为备用;由于冷却水水温低于13℃时, 冷水机组无法启动, 且运行时由于冷却水温温度过低造成机组系统压力过低而产生故障, 冬季冷却水路互为连通, 冷却水泵及冷却塔均为变频, 控制冷却水系统的水温在24℃~30℃之间。当备用冷却水系统水温低于13℃时, 为快速启动设置了两个方案, 一是在冷却水水管出水管处设电动三通比例调节阀门;二是冷水机组进出水口设电动二通比例调节阀门。为节省运行费用, 冬天温度较低时, 采用自然冷却系统, 用冷却塔散热经板式交换器交换, 进行供冷。

3 夏季冷水机组运行

夏季用板式热交换机组制冷及其电动阀门处于常闭状态。开启数据中心专用冷水机组供冷。数据中心冷水机组或管路出现故障时, 利用管路中电动阀切换到大楼平时用房水路系统, 关闭水路电动阀, 停止供应部分大楼空调。当停电时, 启动发电机组及再次启冷水机产生冷水时, 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冷水系统中冷水储水水箱, 自动供应, 保证供冷的连续性。

4 冬季冷水机组运行

正常情况下冬季冷水机组运行的状况与夏季运行的状况一致, 为保证备用冷却塔不结冰和高于24℃以上温度, 冷却水路互为连通, 维持较高的水温, 以便应急启动备用机组, 同时也利于散热。当室外天气温度较低时, 备用冷却塔水路与正在使用的冷却塔水路关闭, 启动板式热交换系统, 利用备用冷却塔组成自然冷却系统, 关闭冷水机组系统。利用自然冷却系统供冷, 以便大幅降低运行费用。当自然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或室外温度升高时, 启动冷水机组及其系统。这时, 应注意冷却水水温, 这时的水温, 并不能启动冷水机组。冷却水升温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靠辅助热源升温, 如锅炉、市政蒸汽管等;第二种是冷水机组自身的热源。第一种:在冷却泵出水总管处设电动三通比例调节阀, 冷却泵为变频, 辅助热源加热冷却水系统时, 调节电动三通比例调节阀, 短路回水冷却水管 (水不流向冷却塔) , 冷却水水温升到13℃ (冷水机组开机的温度) , 启动冷水机组, 冷却水水温升到24℃ (不损伤冷水机组的温度) , 逐步调节电动三通比例调节阀, 冷却水开向冷却塔, 冷却塔变频低速运行, 待冷却水水温正常后, 电动三通比例调节阀、冷却水泵、冷却塔正常全速或变频调速运行。第二种:冷水机组冷却水进出水口处设置电动二通比例调节阀, 冷水机组在冷却水低于13℃以下启动时, 关闭;关闭水流指示信号 (否则信号显示无流量通过, 无法强制启动冷水机组) , 强制启动冷水机组, 利用冷却管内的热量升温机组内的少量冷却水温度, 如发生保护停机, 可以再次启动冷水机组;待冷却水温上升到24℃~30℃之间时, 逐步调节电动二通比例调节阀, 冷却水开向冷却塔, 冷却塔变频低速运行, 待冷却水水温正常后, 电动二通比例调节阀、冷却水泵、冷却塔正常全速或变频调速运行。第二种方法启动方式已经有成功运行的案例, 大部分的生产厂家的冷水机组并不具备这种启动方式, 设计、订货、运行培训应注意标明。

冬季正常运行时应注意控制冷却水的水温, 通过变频水泵和冷却塔的开关、变频, 冷却水控制在24℃~30℃, 以免温度过低, 导致冷水机组经常出现“油压低”故障。通过对水泵和冷却塔变频控制, 保护了冷水机组的运行, 同时大幅降低了耗电。

5 冷却塔的选用

在粉尘较大的环境中, 冷却塔应选用闭式冷却塔, 以免造成板式热交换器堵塞。在北方寒冷地区可选用闭式冷却塔以防止结冰。

6 备用冷水机组

数据中心冷源设置专用的备用冷水机组, 该系统相对简单, 减少不同水路之间的切换, 冷水机组之间可以互相备用、轮换, 减少冷水机组的长时间运行。变压器和发电机组由专一线路供电, 供电系统简单。其他操作方法同上述无专用的备用冷水机组系统, 但占用空间及增加一台冷水机组及其系统。

7 冷水机组的选用

由于数据中心设备在不同时间以及和室外温度不同所散热量不同, 冷水机组常年运行, 耗能大, 冷水机组使用离心式冷水机组时, 宜选用一级能效变频式冷水机组, 以便节省能耗。

8 方案设计

两种配置除在安装间和投资费用的区别外, 还有冷水机组可以轮换、供配电系统简单化。系统供冷水快速切换各有利弊, 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冷源方案。数据中心不能中断供冷, 否则造成电子系统损坏或停机,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上述两种冷水机组配置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 为保证连续的供冷和节能, 各路的切换都很重要, 电动阀门及时的开关非常重要, 为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快速性, 配置计算机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 以达到最佳运行方案。

摘要:探讨了数据中心集中冷热源空调水系统控制的设计方法, 论述了冷热源在不同季节及不同时间进行切换控制的方法, 介绍了在设备发生故障时不同季节、时间进行切换的方法, 提出为了确保数据中心不间断运行, 各个子系统必须能快速及时的切换, 而且备用设备必须能快速启动。

关键词:数据中心,冷水机组,快速启动

参考文献

[1]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陈重文, 倪友刚.计算机房空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反思 篇7

1.没有注重基础。因为对课本中最基础的部分(识记)我没有讲,只讲了一些理解性的东西,而且是倒着讲的:即先讲线粒体的功能,然后围绕功能讲了线粒体的分布、数目、形态、结构,围绕一条主线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2.感觉没有什么要记的。的确,我的板书较少,学生以往的习惯是老师写在黑板上就记,不写在黑板上就不记,而我忽略了口头叙述时要求他们记。

二.其它细胞器

昨天学生提的较多的是板书较乱,学生不好记笔记。我由此想到了,我在备课时缺少对板书的设计和思考。同时也过高的估计了学生,以为口头叙述学生也会记的,结果你不写在黑板上,他是不记的。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包括记笔记的能力。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课中只要是感觉需要记的`,不论老师是否写在黑板上都要记。这节课我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板书的条理性加强,需要记时的要求明确。

关于习题:基础年级的练习是否要浅一些,但我不这样认为,外面一些名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加深,学生才能站得高,便于开阔视野,提高其思考应变能力。许多老师会抱着教材、抱着大纲不放,我认为仅以大纲为准,不加深、不拓宽,则把希望寄托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率为100%,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填全表格后,我又加以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习题,让不同组的学生可以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表述清楚并识记下来。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案例分析 篇8

梅县新城中学

生物科

谢雪荣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分离各种细胞器的科学方法。○3了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图、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培养互相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讨论细胞中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较为抽象,却又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知识。其中很多细胞器都将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如有丝分裂与中心体、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细胞呼吸与线粒体等,也为学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所以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由于各种细胞器在初中阶段没有观察过,学生了解不多,因此通过识图、多媒体等手段,来增加直观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对各种细胞器形态和结构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

四、教学思路: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类比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及分工,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对各种各样细胞的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开展“问题探讨”中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细胞内有哪些“车间”?它们之间是如何分工的?

2、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各个细胞器的比较表格。“学习目标”提示学生思考:

1若把一个细胞看成一个体系,其内的各种细胞器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细胞由哪些细胞器及其结构构成? ○3各种结构的结构、功能怎样?它们是如何相适应的?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交流)

3、教师授课:

(1)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学习

课件展示线粒体图片(展示“嵴”结构)

小组汇报讨论学习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分布的结果。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 1这样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作用? ○2探究:不同细胞中线粒体的分布及数量不同,反映出什么? ○经过深入探究,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逻辑、分析综合知识的能力。

(2)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学习

课件展示叶绿体图片(展示“基粒”结构)

小组汇报讨论学习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及分布的结果。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

1为什么把叶绿体比喻为“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2所有植物都有叶绿体吗?哪些细胞有叶绿体? ○经过解释分析,学生理解记忆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掌握知识将更加牢固。(3)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学习课件展示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图片

小组汇报讨论学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及分布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他们熟悉的人体结构出发来联想。例如小肠内表面的很多突起——小肠绒毛,展开后面积可达200平方米。结合实例教师提出问题,内质网与它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对它所执行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推测出内质网的功能是加大了膜面积,利于运输通道等。

(4)教师课件依次展示各种细胞器图,小组总结并交流,完成各种细胞器的比较表格。(5)教师课件演示动物、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要求识记各部分的名称,形态结构特征,注意区分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包括它们共有的结构和特有的结构。(学生总结完成动植物细胞器的比较图表,教师补充。)(6)反馈巩固练习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解释帮助理解掌握。

五、板书设计: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1课时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线粒体 叶绿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上一篇:友谊优美语段下一篇:顶岗实习总结之课堂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