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检验人员资格认定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化检验人员资格认定(精选6篇)

理化检验人员资格认定 篇1

一、理化检验人员技术资格等级申请条件

1、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都可申请一级理化检验人员资格:

a)本专业中专毕业以上学历(含中专),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满一年;

b)高中、中技毕业学历及非本专业中专毕业以上学历(含中专),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二年。

2、凡具有助理工程师职称或高级工资格,且同时具务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二级理化检验人员资格:

a)取得本专业一级资格证书三年以上者;

b)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满一年以上者; c)大专毕业学历,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满二年以上者;

d)中专、高中、中技毕业学历,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满四年以上者; e)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满十年以上者。以上条件敬请各单位出具证明。

3、初中毕业学历,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年满三年,能胜任本职工作者,经单位推荐,可申请一级理化检验人员资格。自学成才有特殊成绩者,经单位推荐,可不受上述条件限制破格报考。

4、理化检验人员技术资格证书有效期为四年。持有者在有效期前六个月经单位同意可提出申请换证,申请换证者应参加必要的继续培训和考核并合格可延长一次有效期,未申请换证作自动放弃。

二、申请换证的持证者所在单位应向原发证单位提供以下证明和材料: a)申请人在持证期间未发生重大事故;

食品理化检验复习总结 篇2

动检11级

食品理化检验复习重点及课后思考题

1.感官检查方法、意义及局限性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4ye

2.理化检验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 3.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样品的制备与预处理

检验测定

数据处理

检验报告 4.样品采集与保存的原则是什么?

采样必须遵循的原则:所采集的样品对总体应该有充分的代表性;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食品的理化性质,防止待测成分的损失或污染。

样品保存的原则a.防止污染:b.防止腐败变质:c.稳定水分: d.固定待测成分: 5.样品处理的目的和有机物破坏方法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样品处理的目的 a.使样品中的被测成分转化为便于测定的状态;b.消除共存成分在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和干扰:

c.浓缩富集被测成分。

有机物破坏方法的选择原则是:①方便、简便,使用试剂愈少愈好。②样品处理耗时短,有机物质破坏愈彻底愈好。③破坏后的溶液容易处理,不影响以后的测定步骤和测定结果。6.干法灰化和湿法消化各有哪些优缺点?分别适用于哪些样品?

干法灰化 主要优点是:①能灰化大量样品,因灼烧后灰分少、体积小,故可加大称样量。②灰化操作简单,需要设备少,不需要使用大量试剂,因而空白值最小。③有机物破坏彻底;④操作者不需要时常观察。

缺点:①回收率偏低:主要是在灰化时因高温挥发造成被测元素的损失,尤其是低沸点的元素常有损失;如汞可以汞蒸气的形式挥发。此外,还会因与容器起化学反应,或吸附在未烧尽的炭粒上,或形成化合物(如氧化物),以及坩埚物质的吸留作用都能使被测元素遭受损失;②所需时间长。因此,在分析测定食品中痕量重金属时,一般多采用湿法消化。湿法消化 主要优点是①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食品样品;②快速;③挥发损失或附着损失均较少。

缺点是:①不能处理大量样品:②有潜在的危险性,需要不断地监控:③试剂用量大,在有些情况下导致空白值高。④在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酸雾和刺激性气体,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因而消化工作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7.对试剂、标准品和水质的要求是什么?

a.食品理化检验所需的试剂和标准品以优级纯(G.R.)或分析纯(A.R.)为主,必须保证纯度和质量。

b.食品理化检验所需的量器(滴定管、容量瓶等)必须校准,容器和其它器具也必须洁净并符合质量要求。

c.检验用水在没有注明其它要求时,是指其纯度能够满足分析要求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8.食品中几种酸度的概念,这几种酸度的测定有何意义

食品中的酸度通常用总酸度(滴定酸度)、有效酸度、挥发酸度来表示。

总酸度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物质的总量,包括已离解的酸浓度和未离解的酸浓度,采用标准碱液来滴定,并以样品中主要代表酸的百分含量表示。

有效酸度指样品中呈离子状态的氢离子的浓度(严格地讲是活度)用pH计进行测定,用pH表示。

挥发性酸度指食品中易挥发部分的有机酸。如乙酸、甲酸等,可用直接或间接法进行测定。

食品理化检验思考题

动检11级

酸度测定的意义:a.测定酸度可判断果蔬的成熟程度。b.可判断食品的新鲜程度c.酸度反映了食品的质量指标d.酸在维持人体体液的酸碱平衡方面起着显著地作用。9.几种测定方法及测定过程的注意事项 总酸度的测定 滴定法

挥发酸的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注意事项:此法加入10%磷酸可以使结合状态的挥发酸得以离析,并显著地加快挥发酸的蒸馏过程。

有效酸度(pH)的测定方法有pH试纸法、标准色管比色法和pH计测定法.注意事项a.新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必须在蒸馏水或0.1mol/L 盐酸中浸泡一昼夜以上,以稳定其不对称电位;不用时,也最好浸泡在蒸馏水中。b.玻璃电极膜不可沾油污;它易破损,用时要小心。c.甘汞电极内应加入饱和氯化钾溶液,管内不应有气泡,否则将使溶液断层。加液处小橡皮帽在使用时应取下。d.pH计经标准缓冲液校正后,不能再移动校正旋扭。10.挥发的测定是用直接滴定法还是用间接法测定?一般用直接法

11.测定挥发酸的过程中加入磷酸的作用是什么?a.加快蒸馏速度b.使结合的挥发酸离析 12.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分别适用于哪些样品的测定?测定过程中有哪些要求? 密度瓶法

本法适用于样品量较少的液体食品,对挥发性食品也适用,结果较准确。a.取出时不得用手直接接触密度瓶,最好戴隔热手套,拿取密度瓶的颈部或用工具夹取。b.水浴中的水必须保持清洁无油污,防止瓶外壁污染。C.温度超过20℃,会有液体外溢现象,再者影响相对密度的测定。

密度天平法

略相对密度计法

此法测定鲜乳和禽蛋的相对密度。(1)本法操作简便迅速,但准确性差,在有大量样品而不要求十分精确的测定结果时,可采用此方法,不适用于极易挥发的样品。

(2)取样时,须将样品充分混合后,沿筒壁注入量筒中,避免产生气泡。13.水分测定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分别适用于哪些样品的测定?

a.直接干燥法优点(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2)适合多数样品,特别是较干食品的水分测定3)结果准确

缺点(1)时间较长(2)有些食品不适应:胶体、高脂肪、高糖、含有较多高温下易氧化易挥发的食品。

b.减压干燥法优点

(1)时间短:能使水分迅速离开物料表面,加速蒸发速度2)温度较低:防止含糖高的样品高温下脱水炭化,成分分解,高脂肪食品氧化(3)适应范围广:胶状、高温易分解、水分较多挥发较慢的样品(4)结果较准确

c.蒸馏法优点

(1)热交换充分2)受热后发生化学反应比称量法少(3)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便于管理(4)时间短。含水较多又有较多挥发性成分的食品

缺点1)水与有机溶剂易发生乳化现象(2)样品中水分可能没有完全挥发出来(3)水分有时附在冷凝管壁上,造成读数误差(4)精确度差:最小刻度为0.1mL,100mg以下质量为估计值 14.简述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滴定法的测定原理。这两种方法分别用哪种试剂沉淀蛋白质?直接滴定法滴定过程为什么不能离开热源?

(1)KMnO4滴定法原理: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其中还原糖把铜盐还原为氧化亚铜,加硫酸铁后,氧化亚铜被氧化为铜盐。以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氧化作用后生成的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的消耗量,计算氧化亚铜的含量,再查表得还原糖量。沉淀蛋白质的试剂是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直接滴定法原理: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直接滴定标定过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以次甲基蓝作指示剂,根据样品液消耗体积,计算还原糖含量。沉淀蛋白质的试剂是乙酸锌亚铁氰化钾。

食品理化检验思考题

动检11级

滴定时不要离开热源原因:使溶液保持沸腾,让上升的蒸汽阻止空气侵入溶液中,以免在滴定终点时,无色还原型的次甲基蓝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变成蓝色,而导致滴定误差。而且还原糖与碱性酒石酸铜试剂反应速度较慢,生成的氧化亚铜也极不稳定,必须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进行滴定。

15.脂肪的测定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品?索氏抽提法对提取剂有什么要求?

(1)索氏抽提法适用于脂类含量高,结合态脂类少或经水解处理过的样品(2)酸水解法适用于各种状态食品中的脂肪测定,特别是加工后的混合样品,但不是用于含磷脂高、含糖高的食品。

索氏抽提法对提取剂的要求:要求溶剂必须干燥无水、无醇、无过氧化物、挥发性残渣含量低。

16.蛋白质测定的原理是什么?所选用的消化剂是什么?加入CuSO4和K2SO4的作用是什么?

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原理: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所选用的消化剂是:硫酸钾、双氧水或次氯酸钾

加入硫酸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钾,可提高反应温度,加速反应过程。加入硫酸铜,其作用是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度,并可在下步蒸馏时作碱性反应的指示剂,以指示碱量足够与否。

17.什么是灰分?灰分测定的方法是什么?样品灰化前为什么要进行炭化? 食品经灼烧后所残留的无机物质称为灰分。灰分是用灼烧称量法测定的。

样品灰化前要先进行炭化处理,以防温度过高,试样中的水分急剧蒸发使试样飞扬,防止易发泡膨胀的物质在高温下发泡而溢出,减少炭粒被包裹的可能性。18.砷测定的原理是什么?加入乙酸铅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银盐法原理:样品经消化后,以碘化钾、氯化亚锡将高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然后与锌粒和酸产生的新生态氢生成砷化氢,经银盐溶液吸收后,形成红色胶态物,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乙酸铅棉花的作用:吸收可能生成的硫化氢气体,使其生成硫化铅而滞留在棉花上,以免吸收液吸收,产生干扰。

砷斑法原理:样品经消化后,以碘化钾、氯化亚锡将高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然后与锌粒和酸产生的新生态氢生成砷化氢,再与溴化汞试纸生成黄色至橙色的色斑,与标准色斑比较定量。乙酸铅棉花的作用:除去反应中可能生成的硫化氢气体,因硫化氢与溴化汞会生成汞的硫化物影响砷斑。

19.二硫腙比色法测铅的原理是什么?用哪种试剂调节pH?并简述理由。

二硫腙比色法原理:样品经消化后,在pH 8.5~9.0时,铅离子与二硫腙生成红色络合物,溶于三氯甲烷。加入柠檬酸铵、氰化钾和盐酸羟胺等,防止铁、铜、锌等离子干扰,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调pH要用氨水而不能用其他的碱,因为氨水是弱碱,对 pH改变影响小,此法用柠檬酸铵掩蔽钙、镁离子,有大量NH4+存在,NH4+与氨水形成缓冲体系,容易调pH。

20.冷原子吸收法测汞时影响因素是什么?二硫腙比色法测汞时盐酸羟胺的作用是什么? 冷原子吸收法测汞时影响因素是水气、氮氧化合物

二硫腙比色法测汞时盐酸羟胺的作用是一种掩蔽剂,能起一定的掩蔽作用,如消除干扰离子Fe2+、Zn2+的影响。同时盐酸羟胺还是一种还原剂,可以除去氧化物。

食品理化检验思考题

动检11级

21.二硫腙比色法测锌和镉试剂比色法测镉时加入的掩蔽剂分别是什么?分别掩蔽哪些物质的干扰?

硫腙比色法测锌测定时为防止其它共存离子的干扰(如Cu2+、Hg2+、Pb2+、Cd2+、Ag+、Bi2+、Sn2+等),常加入Na2S2O3进行掩蔽,加入盐酸羟胺可抑制Fe3+、NO2等氧化物对二硫腙的—氧化。

镉试剂比色法测镉时加入的掩蔽剂是酒石酸钾钠和柠檬酸钠,主要用于除去Ca2+、Mg2+等金属离子的干扰,防止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沉淀

22.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氟时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液的作用是什么?

①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剂以保证氟离子的活度,消除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活度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误差;②防止OHˉ对测定的干扰,总离子强度缓冲剂中含有乙酸盐缓冲液,以保持合适的pH范围(5~5.5)。③总离子强度缓冲剂能防止Fe3+、Al3+、SO32等共存离子的干

-扰。

23.测锡时加入动物性胶的作用是什么?

作为保护胶体而使反应生成的橙红色络合物呈均匀胶性溶液,以防止生成沉淀物。24.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时分别选择什么样的检测器?并说理由。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氯时用的电子捕获检测器 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浓度型检测器,范围较窄,对卤素、S、P化合物有响应。

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磷农药时用的火焰光度检测器 对含S、P化合物有较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对卤气X2、N2、Sn、Cr等也有响应。25.测定有机氯过程中加入硫酸的目的是什么?

除去提取液中的杂质,如色素、脂类、蜡质等,这些都是疏水物质。硫酸加入后与杂质分子结构中的不饱和键起加成反应,使其由疏水性变为亲水性,然后从水溶液中除去。26.薄层色谱酶抑制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对酶源有什么要求?

有机磷农药有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后者能水解醋酸萘酯为醋酸和萘酚,萘酚与牢固蓝染料作用生成玫瑰红色化合物(偶氮色素)。当有有机磷农药残留存在时,胆碱酯酶的水解活力被抑制,使其呈色反应受阻,从而在薄层板的玫瑰红色背景上出现有机磷农药白色斑点,以示阳性。根据斑点大小、清晰度与农药的标准点进行比较,可大致定量。

酶源要新鲜,酶溶液喷量要适宜,太多则降低显色灵敏度,所显农药斑点退得快。各种酶源灵敏度不同,应先测其灵敏度。27.药物残留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a.毒性作用b.使某些细菌产生抗药性 c.过敏反应 d.造成菌群失调 e.致癌作用

28.测定己烯雌酚时怎样防止荧光产物氧化?测定过程中加入氢氧化钠有什么作用? 加入氢醌,可防止荧光产物氧化,增进荧光的稳定性;二氯甲烷溶剂中加入对—硝基苯也起增进荧光稳定性的作用。因为雌激素有酚羟基存在而呈弱酸性,用碳酸钠缓冲液(pH10.5)洗涤,可将那些强酸性物质洗掉。

测定中用NaOH振摇,可使雌激素转入NaOH 液层,而中性甾体仍留在有机相中,起到清除杂质的作用。

29.液相色谱法测定雌激素的原理

样品中雌激素经盐酸水解为甾体缀合物,用有机溶剂提取后,再经硫酸处理,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蓝色荧光;其激发波长542nm,发射波长560nm,根据荧光强度,可测定雌激素的含量。

30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类和苯并芘的性质是什么?

食品理化检验思考题

动检11级

黄曲霉毒素的性质十分稳定,耐高温,其分解温度为280℃,在中性及弱酸性溶液中很稳定。pH 1~3的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易被强碱性或强氧化剂破坏,pH 9~10的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能被强氧化剂次氯酸钠氧化。对紫外线照射很稳定,但低浓度时对光很敏感,易被紫外线所破坏。难溶于水、己烷、石油醚、乙醚等,可溶于氯仿、甲醇、乙醇、丙酮等。其溶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荧光。目前,一般采用辐射去毒或用碱去毒。

亚硝胺类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水解,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较稳定。但在酸性溶液中及紫外光照射下可缓慢分解,在哺乳动物体内经酶解作用可转化为有致癌活性的代谢物。有的亚硝胺具有挥发性。

BaP是黄色固体,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易与硝酸、过氯酸等起化学反应,对氯、溴等卤族元素的化学亲合力较强,能被活性炭吸附,微溶于水,易溶于环己烷、苯、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波长为415~425nm的光照射下发出黄绿色荧光,故可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31.测定过程中如何防护?

由于AFT是极毒及强致癌物,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①实验过程中应戴口罩,配制标准液时应戴胶手套,并严禁散落在实验台上,取标准液或样液严禁用口吸。

②加强消毒工作:

1°若衣服被污染时,可用5% NaClO浸洗15~30min,再用清水洗净。

2°散落于实验台上或仪器上的黄曲霉毒素可用5%的NaClO去毒。3°当皮肤被污染时,可用2~4% NaClO处理,然后用肥皂洗净。

4°不小心弄入口内时,立即用1% NaCO3漱口,再用清水漱口至清洁为止。5°对剩下的阳性样品,应先用10% NaClO处理后才能倒到指定的地方。

6°离开实验室前,可在紫外灯下检查各部分是否还有未消毒干净的部位,如有,则在荧光处用5% NaClO处理。

32.气相色谱-质谱仪法测定亚硝胺时加入NaCl作用?

在待蒸馏的样品中加入NaCl使之饱和,是为了降低亚硝胺在水中的溶解度,使之易于蒸出。33.用薄层色谱-荧光法测定M1和B1时,测定过程如何除杂?

⑴ 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产物,多存在于动物组织和乳中,因而测定时杂质甚多。为除去杂质,采用:① 用石油醚提取脂溶性杂质三次。② 用三氯甲烷萃取甲醇—水中黄曲霉毒素后,再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残存的水溶性杂质。乳及乳制品可采用硅胶柱柱层析净化。

34.测定亚硝酸盐使用哪些作为蛋白质测定剂。乙酸锌、亚铁氰化钾、饱和硼砂溶液 35.简述硝酸盐的原理。

样品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在弱酸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38nm,可测定吸光度并与标准比较定量。

36.镉柱法测定亚硝酸盐对镉柱制备的要求。a.不要是生成的海绵状镉暴露在空气

b.整个操作均应以水与空气隔绝以免减低镉的还原性

c.装镉时应注意带水装柱 d.装完后在镉上应有5cm的水层保护 e.不应装柱太紧,否则不易调节流量

37.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测农药品中亚硝酸盐时加入NaHO作用。

亚硫酸可与食品中的酮、醛和糖结合,以结合型存在食品中。加碱可使结合型亚硫酸释放出

食品理化检验思考题

动检11级

来,多余的碱用硫酸中和,以保证显色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38.肉品腐败的原因

原因由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微生物的作用,一般来说,微生物污染有两种情况屠宰的健康畜禽酮体本身无菌,尤其是深部组织,但屠宰过程有较多步骤,因此即使是设备非常完整,卫生制度严格的肉联厂,也不能保证屠体表面完全无菌,另一种情况,畜禽屠宰前就已经患病,病原微生物在生前蔓延至肌肉和内脏,或者畜禽的抵抗力十分低下,肠道寄生菌趁机而入。

39..畜禽屠宰后有哪些变化

屠宰后的动物肉类,一般经过肉的僵直、成熟、自溶和腐败4个连续的变化过程。40.挥发性盐氮的概念,测定原理?并比较两种测定的异同。

挥发性盐基氮(简称VBN)也称挥发性碱性总氮(简称TVBN)。所谓VBN系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即在此条件能形成NH3的含氮物(含氨态氮、胺基态氮等)的总称。

⑴半微量定氮法

原理:根据蛋白质在腐败过程中,分解产生的氨和胺类物质具有挥发性,可在弱碱剂氧化镁的作用下游离并蒸馏出来,被硼酸溶液吸收,用标准的酸进行滴定,计算含量

⑵微量扩散法

原理:挥发性含氮物质可在碱性溶液中释出,利用弱碱剂饱和碳酸钾溶液使含氮物质在37℃游离扩散,并在密闭条件下被硼酸溶液吸收,然后用标准酸滴定,计算求得含量

1、半微量 用的试剂是氧化镁悬浮液,微量是用饱和碳酸钾溶液,2、微量、半微量差别在装置上,二者皆属于水蒸汽蒸馏操作,只是前者把蒸汽直接导入反应室内用的仪器是扩散皿,后者把蒸汽导入反应室外加热,由于二者皆取消化液的一部份操作,可平行蒸馏操作,但检测限要较常量法高。

3、纯粹从回收率的角度看,半微量要稍好。

4、二则用的吸收液相同,均为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液,扩散完毕后均用盐酸或是硫酸标准液滴定,滴定终点均为蓝紫色,同样要做试剂空白试验。41.怎样评价肉品的新鲜度?

肉品鲜度是指肉品的新鲜程度是衡量肉品是否符合使用要求的客观标准,包括感官检查和理化检验。a.感官检查主要是从肉品的色泽、粘度、弹性、气味和煮沸后肉汤透明度等方面来判定肉的新鲜度的,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进行检验的。

b.理化检验包括pH的测定,粗氨的测定,硫化氢的测定,球蛋白沉淀的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测定,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42.试比较半微量定氮法测定样品中蛋白质和挥发性盐基氨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原理相同利用挥发性含氮物质在碱性溶液中释出,后利用酸标准溶液滴定,2、所用试剂:吸收液20g/L硼酸,混合液相同,3、仪器均为定氮装置

4、操作方法大致相同。不同点:

1、半微量定氮法最所测结果为蛋白质含量,挥发性盐基氨中所测的是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2、所用的碱不同前者是碱性蒸馏,后者是氧化镁悬浮液

3、前者样品应先消化后碱性蒸馏,后者先浸渍过滤而后蒸馏滴定

4、所用酸标准液的浓度不同 43.测定酸价和TBA值的意义

酸价测定意义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脂肪在长期保藏过程中,由于微生物、酶和热的作用发生缓慢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而脂肪的质量与其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有关。一般常用酸价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在脂肪生产的条件下,酸价可作为水解程度的指标,在其保藏的条件下,则可作为酸败的指标。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TBA值测定意义:反映油脂氧化酸败程度,它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尤有密切关系。在油

食品理化检验思考题

动检11级

脂酸败的过程中,由于脂肪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经氧化后,进一步分解而产生醛、酮和低分子量有机酸类等化合物,丙二醛即是动物油脂变质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油脂中醛类和酮类物质的出现,是油脂败坏的重要标志。TBA值越大就说明油脂被氧化的程度越甚。油脂败坏中醛、酮类反应出现时间较感官变化为早,故可应用醛、酮类的定性试验来早期测定油脂的新鲜度。

对于动物油脂来说,TBA值的测定更为重要,有助于了解肉食品被氧化的情况,做好肉品经营管理工作。

44.测定过氧化值过程有何要求?

① 碘与硫代硫酸钠的反应必须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进行,因为在碱性溶液中将发生副反应,在强酸性溶液中,硫代硫酸钠会发生分解,且I-在强酸性溶液中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② 碘易挥发,故滴定时溶液的温度不能高,滴定时不要剧烈摇动溶液。

③ 为防止碘被空气氧化,应放在暗处,避免阳光照射,析出I2后,应立即用Na2S2O3溶液滴定,滴定速度应适当快些。

④ 淀粉指示剂应是新配制的。最好在接近终点时加入,即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至浅黄色时再加入淀粉。否则碘和淀粉吸附太牢,到终点时颜色不易退去,致使终点出现过迟,引起误差。

45.怎样对油脂的综合质量进行评定?

a.感官检查主要是从油脂的色泽、透明度、气味及滋味进行检验的

b.理化检验包括酸价的测定,过氧化值的测定,羰基价的测定,棉酚的测定,残留溶剂的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等 46.怎样判定植物油脂中掺动物油脂。植物油不含胆固醇而动物油中有。47.异常乳有哪几种?

生理性异常乳、化学异常乳、微生物异常乳、病理异常乳。从广义上讲,凡不适于饮用和生产乳制品的乳都属于异常乳,如初乳、末乳、乳房炎乳以及混入其它物质的乳等。48.哥特里-罗兹法和盖勃氏法测定乳脂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哥特里—罗兹法原理:利用氨液使乳中的酪蛋白钙盐转化成可溶性的铵盐,破坏脂肪球膜,然后用乙醚及石油醚从氨-乙醇溶液中提取游离的脂肪,蒸馏除去溶剂,称量残留物即脂肪含量。此法又可称为碱性乙醚提取法。

盖勃氏法原理:在乳脂计中,用硫酸使保护脂肪球的蛋白膜分散,游离的脂肪离心分离,收集到刻度管中,读取脂肪层的读数。

49.哥特里—罗兹法测定乳脂时加入乙醇和氨水的作用是什么?加入乙醇的目的是使一切能被乙醇浸出的物质留在溶液中,并使有些类脂质如卵磷脂等物质溶于乙醇中,避免被乙醚提出。

加入氨水的目的可以破坏脂肪外面的蛋白质膜,使脂肪释放出来。50.盖勃氏法测定乳脂时加入硫酸和异戊醇的作用各是什么?

加硫酸可破坏牛乳胶质性,破坏覆盖在脂肪熟上的蛋白质外膜,在离心作用下,脂肪集中浮在上层。加硫酸还可以增加液体的相对密度,使脂肪更容易浮出;同时硫酸与乳中酪蛋白钙盐反应,使其减少对脂肪球的附着力,从而促进脂肪的结合作用。

加异戊醇可促使脂肪从蛋白质中游离出来;异戊醇能强烈地降低脂肪球的表面张力,从而促使其结合成为脂肪团;异戊醇还是一种消泡剂,利于脂肪层体积的读数。51.简述蛋和蛋制品检验的意义(294页第一句话)

食品理化检验思考题

动检11级

怎样鉴别蛋的新鲜度?

感官:看形态大小色泽蛋壳完整性清洁性,摸蛋表面,掂重,嗅味。新鲜蛋表面有一层粉状物,蛋壳完整清洁,无粪污,蛋壳无皱褶而平滑,壳壁坚实,相碰时发出清脆而非沙哑声,手感发沉。灯照。测相对密度。理化检验测汞、666、滴滴涕。

52.CHCl3冷浸法测定脂肪含量时中性CHCl3的配制为什么加入无水乙醇?

蛋品中的脂肪易溶于三氯甲烷中,假如急性大的无水乙醇,使蛋品中的脂肪浸抽得更完全。53.鱼类腐败的原因

316页 54.细菌侵入人体的途径

一是经肾脏或腮部经过循环系统进入肌肉;二是由皮肤或粘膜直接侵入肌肉。55.测定组胺过程中为什么调节PH?

在样品处理中调至碱性 致使组胺能游离便于提取。调至酸性,致使组胺能成为盐酸盐而转至盐酸提取液中,已备测定用。

56.为什么要测定蜂蜜中水分和淀粉酶值?

蜂蜜的含水量是分级的重要指标,也是鉴定蜂蜜成熟的主要依据。蜂蜜含水量越低,则蜂蜜等级越高,即蜜的成熟度越大。因此,蜂蜜的含水量决定蜂蜜品质优劣。

淀粉酶值是指在40oC温度下,1g蜂蜜所含淀粉酶于1h内可能转化1o/o淀粉溶液的毫克数。因此,淀粉酶值表示淀粉酶的活性。淀粉酶含量的多少是表明其营养价值、原蜜成熟情况、加工温度及保存时间的主要标志。57.费氏反应的检验目的?

58.怎样从感官上鉴别蜂蜜质量优劣? 名词解释: 酸牛乳 蜂乳粉 散蛋黄 贴皮蛋

印胆 胆囊的通透性增加,胆汁外溢,绿染肝脏和邻近器官。

“脊椎旁红染”现象

腐败菌经血管蔓延,血液渗出,红染周围组织,特别是脊椎旁纵行大血管最为明显,即为“脊椎旁红染”现象

蜂产品是蜜蜂为了种族生存和繁衍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以及蜂蜜自身制造的分泌物 蜂蜜

蜜蜂将采集的植物花蜜或分泌物经过充分酿造而贮藏在蜂巢内的甜性物质 蜂王浆 是工蜂舌腺和上鄂腺分泌的乳状物质。蜂蜡

是工蜂蜡腺分泌的一种有机混合物

淀粉酶值

是指在40oC温度下,1g蜂蜜所含淀粉酶于1h内可能转化1o/o淀粉溶液的毫克数

理化检验技术高级职称试题库 篇3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甲醛

E.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臭氧的浓度时,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氟化氢等均可干扰臭氧的测定结果。

2).当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可选择的采样方法是()

A.注射器取样

B.溶液吸收法

C.固体吸附剂采样管

D.分配型采样管

E.反应型采样管

正确答案:A

理化检验人员资格认定 篇4

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法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 of trace evidence in forensic sciences―Part 6: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X ray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ry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03/8/19 【实施日期】2009/3/1 【修订日期】2008/8/14 【中国标准分类号】A9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1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GB/T 19267.6-2003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T 13966

适用范围&文摘

GB/T 19267的本部分规定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的检验方法。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资格许可 篇5

一、许可项目名称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

二、设定依据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四十二条:“从事本条例规定的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型式试验的检验检测工作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

三、许可条件

申请特种检验检测资格核准的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取得法人资格(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设立的检验检测机构除外),且从事 监督检验的机构应当具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法人资格;

(二)有与检验检测相适应的检验检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单位负责人应当 是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检验师(或者工程师)以上持证资格;

(三)有与承担的检验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场地、设备、检测、试验手段;(四)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并能有效运转;

(五)有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并能认真执行;(六)能够保证检验检测质量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条件及其允许从事的项目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规定》等相关的安全技术规范。

四、实施机关

国家质检总局(其中气瓶检验站的受理、审批,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实施)。

五、许可程序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包括申请、受理、鉴定评审、审批、发证等程序:(一)申请

申请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资格的机构(以下简称申请机构)填写申请书(申请书从相关网站下载,一式四份),向许可实施机关提出申请,并附下列材料(各一份):

1.依法取得的法人资格证明复印件(使用单位的检验检测机构除外); 2.安全技术规范需要的其他材料。(二)受理

许可实施机关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同意受理的在申请书上签署受理意见,返回申请单位;不同意受理的,向申请单位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三)鉴定评审

申请单位应当携带经批准受理的申请资料,约请鉴定评审机构进行现场实地鉴定评审(鉴定评审机构由国家质检总局在相关网站上公布)。

鉴定评审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进行,鉴定评审机构在完成现场实地鉴定评审工作后,向许可实施机关出具鉴定评审报告。(五)审批、发证

许可实施机关经过审查,履行审批程序,符合条件的颁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正、副本各一份);不符合条件的,向申请机构出具不予许可决定书。

国家质检总局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受理、审批的许可项目,以国家质检总局名义颁发许可证。

国家质检总局设立特种设备许可证办公室(地址、电话、电子邮箱在相关网站上公布),负责申请书的接受和许可证的发放。具体程序见相应的安全技术规范。

六、许可期限

(一)许可实施机关接到申请书及有关资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受理工作,并将签署意见的申请书返回申请单位。

(二)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在接到鉴定评审约请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安排,在3个月内完成鉴定评审工作,并在完成鉴定评审工作的30个工作日内出具鉴定评审报告。

(三)许可实施机关在接到鉴定评审报告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批准手续,并在10个工作日内颁发许可证。

(四)申请书被批准受理后,申请单位应当在1年内约请鉴定评审机构完成鉴定评审工作,否则应当重新办理申请受理手续。

七、许可增项

获证机构在其有效期内需要增加许可项目的,按照重新申请办理相关手续,但如果基本条件(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未发生变化的,可以不履行鉴定评审程序。

八、复查换证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的有效期为4年,有效期满6个月前,应当按照许可申请的程序和要求办理复查换证。复查换证的具体要求见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九、变更与延续

(一)获证机构因机构名称、地址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许可证的,应当填写变更申请书(在相关网站上公布),出具变更的相关证明,由发证机关换发许可证。(二)获证机构在按照规定办理复查申请后,由于机构地址变更、改制、灾害、战争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需要延续取得的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许可有效期满30日前办理延续手续,但延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

十、收费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篇6

3号)

第163号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3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2015年4月9日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本办法所称资质认定,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资质认定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

第三条 检验检测机构从事下列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

(一)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二)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四)为社会经济、公益活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资质认定的。第四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活动以及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统一管理、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家认监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制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以及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的式样,并予以公布。

第七条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 资质认定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其资质认定由国家认监委负责组织实施;其他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其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条 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四)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五)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六)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第十条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

(一)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资质认定部门(以下统称资质认定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相关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二)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书面申请和相关材料进行初审,自收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三)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的要求,完成对申请人的技术评审。技术评审包括书面审查和现场评审。技术评审时间不计算在资质认定期限内,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将技术评审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由于申请人整改或者其它自身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情况除外;

(四)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收到技术评审结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准予许可的,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资质认定证书。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第十一条 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6年。

需要延续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的,应当在其有效期届满3个月前提出申请。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检验检测机构的申请事项、自我声明和分类监管情况,采取书面审查或者现场评审的方式,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一)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发生变更的;

(二)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的;

(三)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取消的;

(四)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检验检测方法发生变更的;

(五)依法需要办理变更的其他事项。

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增加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或者发生变更的事项影响其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的,依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实施。

第十三条 资质认定证书内容包括:发证机关、获证机构名称和地址、检验检测能力范围、有效期限、证书编号、资质认定标志。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由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的英文缩写CMA形成的图案和资质认定证书编号组成。式样如下:

第十四条 外方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时,除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资质认定条件外,还应当符合我国外商投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检验检测机构依法设立的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分支机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相关检验检测活动。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简化技术评审程序、缩短技术评审时间。

第三章 技术评审管理

第十六条 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技术评审需要和专业要求,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实施技术评审。

资质认定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现场技术评审时,应当指派两名以上与技术评审内容相适应的评审员组成评审组,并确定评审组组长。必要时,可以聘请相关技术专家参加技术评审。

第十七条 评审组应当严格按照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开展技术评审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技术评审结论。

专业技术评价机构、评审组应当对其承担的技术评审活动和技术评审结论的真实性、符合性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评审组在技术评审中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逾期未完成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相应评审项目应当判定为不合格。

评审组在技术评审中发现申请人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资质认定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建立并完善评审员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使用和监督制度。

第二十条 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对技术评审活动进行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资质认定部门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技术评审的,应当对专业技术评价机构及其组织的技术评审活动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专业技术评价机构、评审员在评审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告诫、暂停或者取消其从事技术评审活动的处理:

(一)未按照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实施技术评审的;

(二)对同一检验检测机构既从事咨询又从事技术评审的;

(三)与所评审的检验检测机构有利害关系或者其评审可能对公正性产生影响,未进行回避的;

(四)透露工作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的;

(五)向所评审的检验检测机构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技术评审结论的。

第四章 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规范

第二十二条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十三条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独立于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不受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因素的影响,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第二十四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审查和完善管理体系,保证其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能够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并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第二十五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内,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检验检测机构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时,应当注明检验检测依据,并使用符合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规定的用语进行表述。

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第二十六条 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

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应当符合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能力要求。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

第二十七条 检验检测机构不得转让、出租、出借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不得伪造、变造、冒用、租借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不得使用已失效、撤销、注销的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

第二十八条 检验检测机构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应当在其检验检测报告上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并标注资质认定标志。第二十九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标准、技术规范以及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要求,对其检验检测的样品进行管理。

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

第三十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和报告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

原始记录和报告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

第三十一条 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当按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分包给依法取得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并在检验检测报告中标注分包情况。

具体分包的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

第三十二条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其在检验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国家认监委组织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对省级资质认定部门的资质认定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自行或者组织地(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定期向国家认监委报送资质认定工作情况、监督检查结果、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

地(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并将查处结果上报省级资质认定部门。涉及国家认监委或者其他省级资质认定部门的,由其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上报或者通报。第三十四条 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检验检测专业领域风险程度、检验检测机构自我声明、认可机构认可以及监督检查、举报投诉等情况,建立检验检测机构诚信档案,实施分类监管。

第三十五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资质认定部门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

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加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或者比对。

第三十六条 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并注明资质认定证书状态。

国家认监委应当建立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信息查询平台,以便社会查询和监督。

第三十七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包括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遵守从业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等内容的报告,以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第三十八条 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监督管理需要,就有关事项询问检验检测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发现存在问题的,应当给予告诫。

第三十九条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注销手续:

(一)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或者依法不予延续批准的;

(二)检验检测机构依法终止的;

(三)检验检测机构申请注销资质认定证书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对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评价机构或者资质认定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相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及时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检验检测机构未依法取得资质认定,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第四十二条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其1个月内改正;逾期未改正或者改正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规定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检验检测人员实施有效管理,影响检验检测独立、公正、诚信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原始记录和报告进行管理、保存的;

(四)违反本办法和评审准则规定分包检验检测项目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

(六)未按照资质认定部门要求参加能力验证或者比对的;

(七)未按照本办法规定上报报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或者自我声明内容虚假的;

(八)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不配合监督检查的。

第四十三条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整改,处3万元以下罚款:

(一)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不能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的;

(二)超出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的;

(三)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失实的;

(四)接受影响检验检测公正性的资助或者存在影响检验检测公正性行为的;

(五)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检测报告的。

前款规定的整改期限不超过3个月。整改期间,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

第四十四条 检验检测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应当撤销其资质认定证书:

(一)未经检验检测或者以篡改数据、结果等方式,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整改期间擅自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或者逾期未改正、改正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三)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认定的;

(四)依法应当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的其他情形。

被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第四十六条 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时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隐瞒有关情况的,资质认定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检验检测机构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第四十七条 从事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的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第四十八条 资质认定收费,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2月21日发布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正式发布(附全文)

2015年08月04日 10:59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已于今日起正式实施。据国家认监委官网消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该办法,认监委印发《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15份配套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这15个配套文件中,《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最受关注。

根据国家认监委关于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正式实施之前,原《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依然适用。

认证君第一时间将该《准则》全文摘抄发布,供同仁参考。同时文末附15个配套文件,点击标题即可阅读。赶紧收藏,然后和小伙伴们分享。

----------------全 文----------------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1.总则

1.1 为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制定本准则。

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评审应遵守本准则。

1.3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本评审准则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的特殊性,制定和发布评审补充要求,评审补充要求与本评审准则一并作为评审依据。

2.参考文件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GB/T 27000《合格评定 词汇和通用原则》 GB/T31880《检验检测机构诚信基本要求》

GB/T 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 27020《合格评定 各类检验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 GB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ISO15189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 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3.术语和定义

3.1资质认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3.2检验检测机构 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3.3资质认定评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评审员,对检验检测机构是否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资质认定条件所进行的审查和考核。

4.评审要求

4.1 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4.1.1 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4.1.2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4.1.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4.1.4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所在法人单位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5 检验检测机构所在的单位还从事检验检测以外的活动,应识别潜在的利益冲突。

4.1.6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工作开展需要,可在其内部设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

4.2 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2.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确保人员的录用、培训、管理等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人员理解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明确实现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职责。

4.2.2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独立于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不受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因素的影响,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4.2.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对其在检验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检验检测机构有措施确保其管理层和员工,不受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

4.2.4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者应建立和保持相应程序,以确定其检验检测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培训计划应与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并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应经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由熟悉检验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监督。

4.2.5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4.2.6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实施、保持、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资格、培训、技能、经验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能力确认的日期。

4.2.7 检验检测机构应与其工作人员建立劳动关系、聘用关系、录用关系。对与检验检测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应保留其当前工作的描述。

4.2.8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的工作描述可用多种方式规定。但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b)资格和培训计划;

c)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的职责;

d)检验检测策划和结果评价的职责; e)提交意见和解释的职责;

f)方法改进、新方法制定和确认的职责; g)管理职责。

4.2.9 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应授权发布质量方针声明;应提供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和证据;应在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建立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沟通机制;应将满足客户要求和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检验检测机构全体员工;应确保管理体系变更时,能有效运行。

4.2.10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运作和提供检验检测所需的资源,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检验检测机构应有质量主管,应赋予其在任何时候使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质量主管应有直接渠道接触决定政策或资源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2.11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并经考核合格。以下情况可视为同等能力: a)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1年及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3年及以上;

b)大学本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5年及以上; c)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8年及以上。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

4.2.12 从事国家规定的特定检验检测的人员应具有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资格。

4.3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4.3.1 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应覆盖检验检测机构的固定设施内的场所、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以及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进行的检验检测工作。

4.3.2 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检验检测结果无效,或不会对所要求的检验检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检验检测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验检测时,应予特别注意。对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成文件。

4.3.3 依据相关的规范、方法和程序要求,当影响检验检测结果质量情况时,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级等应予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要求。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验检测的结果时,应停止检验检测活动。

4.3.4 检验检测机构应对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可根据其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采取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应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必要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

4.4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4.4.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用于检验检测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等,应有利于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4.4.2 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检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所有抽样、测量、检验、检测的设备。对检验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设备(包括用于抽样的设备)在投入服务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规范要求和相应标准的要求。

4.4.3 检验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检验检测有关人员取用。用于检验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均应加以唯一性标识。

4.4.4 检验检测机构应保存对检验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该记录至少应包括:

a)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核查设备是否符合规范; d)当前的位置(如适用); e)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所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设备调整、验收准则和下次校准的预定日期;

g)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适当时); h)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

4.4.5 曾经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已显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均应停止使用。这些设备应予隔离以防误用,或加贴标签、标记以清晰表明该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或核查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检验检测机构应核查这些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先前检验检测的影响,并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4.4.6 检验检测机构需校准的所有设备,只要可行,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包括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检验检测机构的直接控制,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得到满意结果。

4.4.7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检验检测机构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例如计算机软件中的备份)得到正确更新。检验检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发生致使检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整。

4.4.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检验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当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时,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检验检测结果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据。

4.4.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的溯源程序。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SI测量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程序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维持其可信度。同时按照程序要求,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标准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4.5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4.5.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并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并被其获取、理解、执行。

4.5.2 质量手册应包括质量方针声明、检验检测机构描述、人员职责、支持性程序、手册管理等。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手册中应阐明质量方针声明,应制定管理体系总体目标,并在管理评审时予以评审。质量方针声明应经最高管理者授权发布,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a)最高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客户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b)最高管理者关于服务标准的声明; c)管理体系的目的;

d)要求所有与检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质量文件,并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e)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承诺。

4.5.3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避免卷入降低其能力、公正性、判断力或运作诚信等方面的可信度的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要求。

4.5.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控制其管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文件的程序,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检验检测方法,以及通知、计划、图纸、图表、软件、规范、手册、指导书。这些文件可承载在各种载体上,可是硬拷贝或是电子媒体,也可是数字的、模拟的、摄影的或书面的形式。应明确文件的批准、发布、变更,防止使用无效、作废的文件。

4.5.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合同的程序。对要求、标书、合同的变更、偏离应通知客户和检验检测机构的相关人员。

4.5.6 检验检测机构因工作量大,以及关键人员、设备设施、技术能力等原因,需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分包给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并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标注分包情况,具体分包的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

4.5.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程序应包含有关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的购买、接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对重要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供应商的评价记录和名单。

4.5.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服务客户的程序,应保持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客户进行检验检测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在保密的前提下,允许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为其检验检测的相关区域观察。

4.5.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处理投诉和申诉的程序。明确对投诉和申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职责,并采取回避措施。

4.5.1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出现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程序。明确对不符合工作的评价、决定不符合工作是否可接受、纠正不符合工作、批准恢复被停止的不符合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不符合工作。

4.5.1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在识别出不符合工作时、在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出现对政策和程序偏离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应分析原因,确定纠正措施,对纠正措施予以监控。必要时,可进行内部审核。

4.5.1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原因和改进,所采取预防措施的程序。应制定、执行和监控这些措施计划,以减少类似不符合情况的发生并借机改进,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措施的启动和控制。

4.5.13 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4.5.1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程序。质量记录应包括内部审核报告和管理评审报告以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技术记录应包括原始观察、导出数据和建立审核路径有关信息的记录、校准记录、员工记录、发出的每份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副本。

每项检验检测的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需要时,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验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始条件情况下能够重复。记录应包括抽样的人员、每项检验检测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时予以记录,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记录可存于任何媒体上。

4.5.1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主管负责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审核应涉及全部要素,包括检验检测活动。审核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审核员通常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应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

4.5.16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信息:

a)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总体目标; b)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 c)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d)内外部审核的结果; e)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f)上次管理评审结果跟踪;

g)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h)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i)客户反馈; j)申诉和投诉; k)改进的建议;

l)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配备、员工培训。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

a)管理体系有效性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满足本准则要求的改进; c)资源需求。

4.5.1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使用适合的检验检测方法和方法确认的程序,包括被检验检测物品的抽样、处理、运输、存储和准备。适当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检验检测数据的统计技术。检验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和检验检测机构制定的方法。

4.5.17.1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指导书。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须在该偏离已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经批准和客户接受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

4.5.17.2 检验检测机构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满足检验检测要求的方法,包括抽样的方法。应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方法,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有效版本。必要时,应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加以说明,以确保应用的一致性。

4.5.17.3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需要,自己制定检验检测方法的过程应有计划性,并应指定资深的、有资格的人员进行。提出的计划应随着制定方法工作的推进予以更新,并确保有关人员之间能有效沟通。当使用非标准方法时,应遵守与客户达成的协议,且应包括对客户要求的清晰说明及检验检测的目的,所制定的非标准方法在使用前应经确认。

4.5.17.4 无规定的方法和程序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开发特定的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如果检验检测机构认为客户建议的检验检测方法不适当时,应通知客户。使用非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至少应该包含下列信息: a)适当的标识; b)范围;

c)被检验检测样品类型的描述; d)被测定的参数或量和范围;

e)仪器和设备,包括技术性能要求; f)所需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

g)要求的环境条件和所需的稳定周期; h)程序的描述,包括:

——物品的附加识别标志、处置、运输、存储和准备; ——工作开始前所进行的检查;

——检查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时,在每次使用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 ——观察和结果的记录方法; ——需遵循的安全措施;

i)接受(或拒绝)的准则、要求;

j)需记录的数据以及分析和表达的方法; k)不确定度或评定不确定度的程序。

4.5.17.5 方法确认是通过检查并提供客观证据,判定检验检测方法是否满足预定用途或所用领域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应记录确认的过程、确认的结果、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结论。

4.5.1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应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地检查。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验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 a)对使用者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形成详细文件,并确认软件的适用性; ——相关硬件或软件的定期再确认; ——相关硬件或软件改变后的再确认; ——需要时,对软件升级。

b)建立和保持保护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的处理;

c)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验检测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4.5.1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需要对物质、材料、产品进行抽样时,抽样的计划和程序。抽样计划和程序在抽样的地点应能够得到,抽样计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当客户对文件规定的抽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时,这些要求应与相关抽样资料予以详细记录,并纳入包含检验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同时告知相关人员。当抽样作为检验检测工作的一部分时,应有程序记录与抽样有关的资料和操作。

4.5.2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用于检验检测样品的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清理的程序,包括保护样品的完整性、保护检验检测机构与客户利益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样品在检验检测的整个期间应保留该标识。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应确保样品不会在实物上或记录中和其他文件混淆。如果合适,标识系统应包含样品群组的细分和样品在检验检测机构内外部的传递。在接收样品时,应记录样品的异常情况或记录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应避免样品在存储、处置、准备过程中出现退化、丢失、损坏,应遵守随样品提供的处理说明。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这些条件。当样品或其一部分需要安全保护时,应对存放和环境的安全作出安排,以保护该样品或样品有关部分处于安全状态和完整性。

4.5.21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区分检验前过程、检验过程、检验后过程的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监控检验检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偏离预先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这种质量控制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检验检测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检测; d)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验检测;

e)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5.2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能力验证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资质认定部门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加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并将相关结果报送资质认定部门。

4.5.23检验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并符合检验检测方法的规定。结果通常应以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形式发出。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标题;

b)标注资质认定标志,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适用时);

c)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和地址,检验检测的地点(如果与检验检测机构的地址不同);

d)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结束的清晰标识,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硬拷贝应当有页码和总页数; 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所用检验检测方法的识别;

g)检验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

h)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重大影响时,注明样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验检测的日期;

i)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提供检验检测机构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j)检验检测检报告或证书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检验检测机构应提出未经检验检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声明;

l)检验检测结果的测量单位(适用时);

m)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

4.5.24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时,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验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b)相关时,符合(或不符合)要求、规范的声明;

c)适用时,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声明。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的指令中有要求,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要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d)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

e)特定检验检测方法或客户所要求的附加信息。

4.5.25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作解释时,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抽样日期;

b)抽取的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当时,包括制造者的名称、标示的型号或类型和相应的系列号);

c)抽样位置,包括简图、草图或照片; d)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

e)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f)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标准或规范的偏离、增加或删减。

4.5.26 当需要对报告或证书做出意见和解释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将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形成文件。意见和解释应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清晰标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意见和解释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对检验检测结果符合(或不符合)要求的意见; b)履行合同的情况; c)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 d)改进的建议。

4.5.27 当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包含了由分包方所出具的检验检测结果时,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4.5.28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或电磁方式传送检验检测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对数据控制的要求。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格式应设计为适用于所进行的各种检验检验类型,并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若有要求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结果发布的程序。

4.5.29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签发后,若有更正或增补应予以记录。修订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标明所代替的报告或证书,并注以唯一性标识。

4.5.30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

4.5.31检验检测机构的活动涉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应识别、评估、实施的程序。应制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提出对风险分级、安全计划、安全检查、设施设备要求和管理、危险材料运输、废物处置、应急措施、消防安全、事故报告的管理要求,予以实施。

4.5.32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包括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遵守从业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等内容的报告,以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

4.5.33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a)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发生变更的;b)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的;c)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取消的;d)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检验检测方法发生变更的;e)依法需要办理变更的其他事项。

上一篇:主题班会策划材料下一篇:和谐企业工会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