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引智研究报告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才引智研究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才引智研究报告范文一:

柔性引进人才智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从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出发,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不改变原有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以智力服务为目的,突破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工作方式限制。引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智力、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我省柔性引才引智工作,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提出解决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一、坚持转变人才观念,理性认识定位柔性引才引智工作

做好我省的人才工作,稳定和用好省内现有人才是基础,引进人才是补充.用好柔性政策是关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实施“候鸟工程”,通过接收中央国家机关和兄弟省市挂职干部、聘任、科技项目招标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先后引进1000余人次国内外优秀人才智力到**创新创业,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关践证明,采取柔性流动的办法,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和提升我省相关产业与专业领域的科研水平.推动工作发展,而且可以为**培养一批科研和管理人才。

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加强柔性引才引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重新认识和定位柔性人才引智。一是定位在“开放”基础上的认识。要把开放的意识和办法贯穿于柔性引才引智工作的全过程,在柔性引进人才智力的过程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适用就行;在人才流动上,不设壁垒、不限制、不阻碍,来去自由,积极推进人才资源从以单位、部门所有为主向社会所有为主转变,人才的流动从以封闭的体内循环为主向开放的多渠道循环为主转变,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柔性引进人才智力的作用。二是定位在“差异”基础上的认识。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双重限制,我省不可能用优厚的待遇全面引进高层次人才。但可以发挥与发达地区间“差异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以“优惠的柔性引进政策、保护各类优秀人才智力创新创业热情”的软环境差异,以“人无我优、人有我特”的特色产业平台差异,以“需要为目的、适用为尺度”的人才类型和人才素质差异,努力探索和实践适合我省实际、成本较小的柔性引才引智途径。三是定位在“供需”基础上的认识。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使得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人才短缺”必然导致人才以其特有的价值配置需求向能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区域流动,这就需要我们用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和满足这种供需平衡,吸引全社会各类人才为我所用。

二、坚持按需引进,集聚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智力

“因事找人”是柔性引才引智的根本前提。近年来,我省立足矿产资源开发、高原医学、中藏药、特色农牧业等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省内外人才资源,把省内人才和省外人才结合起来,通过柔性引进方式,聚集和培养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优秀人才智力。如:西部矿业副总裁邓吉牛博士把成矿理论应用到找矿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提升了西部矿业经济效益,建立起**省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带动引

进高级工程师5名、博士12名,逐步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的专家链、博士链和产业链。实践证明,只有立足需求,积极为引进的人才智力搭建良好的事业平台,才能发挥省内外“两种资源”的共生效应,不断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针对目前柔性引进人才智力工作中因需求不清导致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盲目性的问题,今后,要着力在科学统筹柔性引才引智需求,加大市场配置资源上下功夫。一是明确需求主体。企业是柔性引进人才智力的重要载体。要完善企业发展规划,促进企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将企业申报科技课题、科技攻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科技创新工作目标化,并将其纳入企业考核内容,作为企业参与重大工程招投标的条件之一,激发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和积极性;通过政府牵线搭台,适当补助资金,鼓励企业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中心,吸引省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工作或兼职服务。二是突出需求重点。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紧紧围绕特色农牧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业、资源循环综合开发利用以及金融运作等行业、产业及重点建设项目对人才智力的需要,分行业、分领域进行人才需求分析研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柔性引进一批省外、国外专家学者,为**建设服务。三是发挥市场作用。市场化是柔性引才引智的发展基础。要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完善省、州、县三级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建立公益性交流平台,提供公益性、权威性的人才政策信息、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为供需双方和全社会服务,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北京、辽宁等省市及西部其他省区人才网络互通,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的层次和水平,吸引企业通过市场中介引进人才。

三、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柔性引才引智体制机制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柔性引才引智的有力保证和动力源泉。近年来,结合**实践,我省出台了《**省关于柔性引进人才智力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柔性引进人才智力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具体方式和待遇保障。省上对原有的省属25家科研机构进行了行政和管理体制改革,18家直接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科技服务型企业,为柔性引进人才智力营造了更加直接、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氛围。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也只是建立在初步实践的经验基础之上,专门针对柔性引才引智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实践证明.深入推进柔性引才引智,迫切需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对这项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柔性引进人才智力的经费投入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和管理使用机制,从而实现对追求人才本身的拥有到对人才所掌握知识才能的有效利用的转变。

下一步.要以“求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探索建立柔性引才引智长效机制,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新活力。一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市场主导、政府鼓励、单位自主、逐年递增”的柔性引才引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资金主要用于:提高柔性引进人才待遇保障水平,如:对“博士服务团”成员和挂职干部的高原津贴补助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设立科技创新风险资金,严格申报、审批和执行制度,有重点地遴选引进并支持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参照“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使用办法,将现有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经费集中捆绑使用,逐个建立,同时,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加经费投入。二是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突出用人单位的评价主体作用,建立柔性引进人才智力评价体系。在柔性引进人才智力前,提出符合需求的有关要求和条件,对将要引进的人才认真加以区分和甄别,把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智力纳入引进视野;在采性引进人才智力时,要积极提供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服务和帮助,放手大胆使用;在完成柔性引进任务后,要科学评价和考核其做出的成绩,参照市场规则,兑现相关待遇和政策。三是完善管理使用机制。建立柔性引才引智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柔性引进人才需求的、资金项目的监督审查和对柔性引进人才的管理、评价及考核。健全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库,由组织人事部门直接联系掌握一批行政调配和省级重大产业项目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等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对通过市场柔性引进的人才登记造册,积极提供人事等相关服务,兑现有关政策。

四、坚持讲求实效,不断改进柔性引才引智方式

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柔性引才引智工作的根本目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我为主,讲求实效”,先后以“候乌”形式特聘121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我省科技顾问,从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引进223名专家来青进行短期服务;以挂职形式协调争取99名中央国家机关博士和领导干部来青服务锻炼;以聘请形式引进清华大学、湖南广播电视局等单位高层次人才担任我省相关单位负责人,邀请杨振宁、李昌钰、沈荣华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青传道授业;以科技项目招标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引进545名高层次人才参与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以适用为目的,大胆突破传统的人才体制障碍,不断创新人才智力引进的方式方法,是解决**发展人才瓶颈制约的重要途径。

今后工作中,要在巩固现有工作方式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以更加灵活务实的办法,进一步改进和拓宽柔性引才引智的方法与途径,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是以岗位租赁人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通过合同契约,以服务购买的形式,拿出一部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岗位,面向全国公开引进一批高层次社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大力支持科技入股。在注重对柔性引才引智可能引发的科技人才原单位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的前提下,引进一批掌握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我省重点发展领域关键技术的高层次研究开发专家,以兼职、科技入股的形式与企业结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共同体,推动科技人员来青创新创业。三是完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招标制度。加强与国内重点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交流,支持企业通过校企联合、企企联合等方式,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鼓励联合攻关,完善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优秀智力,不断突破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难题,带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四是发挥现有“候鸟”作用。完善省政府科技顾问、特邀研究员专家库,按其从事领域和研究方向,通过有重点地遴选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科技顾问专家作用。五是加强现代网络建设。支持工业、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网上工作平台,进行智力远程服务。

五、坚持合作交流,拓宽柔性引才引智渠道

建立开放的合作交流渠道是柔性引才引智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开放政策,主动融入人才区域开发合作格局,先后与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建立了人才开发合作关系,初步构建起了开放的人才工作格局。如:西宁地区各大医院与北京11家重点医院建立起了对口支援制度,有效提升了全省医疗卫生科技水平;积极拓展与国外的人才合作交流,每年实施引智项目30多项,引进国外相关领域专家近50人次,为全省重点科技课题的顺利实施引入了国际前沿科学理念。实践证明,只有敞开大门,拓宽视野,不断加强与省外、国外的合作交流,才能做到才为我所用,智为我所谋,业为我所兴。

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柔性引才引智新模式。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与中央部委的沟通协调,认真做好中央支持西部的“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高层次智力援西工程”、“春晖计划”等人才智力引进项目的落实衔接工作,努力在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向我省倾斜方面,达到与西部地区兄弟省区相比比较*前的位置。二是扩大合作交流渠道。认真落实“西安协议”,加强与西部地区的人才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北京、辽宁和长三角地区各省(区市)间的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人才对口培训、互派交流和多边横向交流,逐步完善双方人才开发合作交流的信息资源贯通机制、项目开发合作机制和政府部门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省外优势科研、培训、设备和资金等条件,不断加强我省科技创新和攻关能力。三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积极利用**情结,以“青洽会”、“环湖赛”、“郁金香节”等各类重大活动的举办为契机,通过建立各种学术协会、专业组织等形式,同**籍或曾在**工作服务过的各类人才建立联系交流机制,动员和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建设发挥作用。四是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外智力资源,积极争取外专智力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的支持,逐步建立与国外专家顾问团定期联系的长效机制。完善海外留学人员来青服务工作制度,落实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和外专项目地方匹配资金。

六、坚持服务基层,积极促进省内人才柔性流动

坚持柔性引才引智方式是解决省内各区域人才紧缺和结构矛盾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加强农牧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及“西新”工程、选派科技特派员、选派专家服务团等,加大面向广大农牧区科技、农牧、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持,每年近1万余人次各类人才以不同方式智力服务基层,初步建立起了西宁市对青南地区、城镇对农牧区的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制度。实践证

明,柔性引才引智不是省际、国际间人才流动的专有方式,只要加以灵活运用,同样可以有效缓解省内基层边远地区人才短缺的问题,带动和培养一批服务“三农”的基层人才。

下一步,要进一步打破区域、部门和行业的限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柔性手段,及时补充和调剂地区发展急需紧缺的人才,促进省内人才队伍间的合理流动。一是完善干部交流制度。扩大干部交流范围,积极开展省内“上下”双向挂职锻炼;坚持选调优秀大学生,充实基层干部队伍;认真落实大学生进村担任“村官”和“三支一扶”计划,并通过定向选拔公务员的方式,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流动。二是完善对口支援制度。在原有对口帮扶的基础上,按照“四区两带一线”的区域发展布局,着眼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选派一定数量的农、林、牧、水等专业技术人才到农牧区县以下基层单位进行服务带培,并按带动提高当地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或完成任务情况,确定服务年限,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集聚群体.逐步建立扶贫与扶智、人才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三是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逐步扩大科技特派员规模,使有条件的县(市区)达到一个行政村有1名科技特派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采取“科技入股”的方法,与农牧民结为合作共同体,推动科技人员到农村基层创业。四是完善专家服务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家服务基层制度,通过选派专家服务团,设立专家服务基地,为农村牧区提供科技服务。破除门户之见,支持省内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聘用、任务聘用或兼职等方式到我省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成果推广、课题项目研究、科技咨询服务、讲学及志愿扶贫服务等活动。

七、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柔性引才引智良好环境

良好的人才环境是柔性引才引智工作的重要基础。**自主培养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所以能扎根高原,艰苦创业,与地方良好的创业环境密不可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创业环境建设,制定出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在青创业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如:聘请清华大学教授李健保担任**大学校长,大力推广先进的高校办学理念,改革旧的教学和科研管理体制,先后争取基建科研资金1亿多元,组建了8个重点学科,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立和营造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营造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氛围,是人才热爱**、服务**的重要条件。

今后的工作中,要着眼于为柔性引进人才智力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完善政策措施。以柔性流动方式为我省服务的外省籍人才在专家选拔、科技成果申报、项目资助、人才表彰奖励等方面,享受本省同类人员的同等待遇。以柔性流动方式来青工作的人才可申报我省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青工作期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和**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的,其子女户籍可迁入我省,并按有关规定在我省参加高考;省内跨地区柔性流动人才在青南地区工作满3年以上的,可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免试外语,并按当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申报职称。二是积极搭建事业平台。对人才本身来说,没有任何待遇比事业成功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丰厚。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项目、**优势特色项目吸引集聚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有**特色的人才“小高地”建设.努力打造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高原生态研究基地、**高原高效畜牧业研究基地、矿产资源勘探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基地、东部特色农业开发研究基地、**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基地、太阳能综合利用研究基地、高原医学研究基地和藏药开发研究基地等9个研究平台,面向全国、全世界吸引人才、汇聚人才。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党的人才政策和人才理论,积极宣传柔性引进人才在我省建功立业的事迹和经验,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广大人才创业成才、成就事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环境。

才引智研究报告范文二:

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代表的是产业链利润的“U”型分布。浦口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载体,经过15年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特点,但对照“U”形曲线多数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要想使开发区真正“笑”起来,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从制造走向创造,从投资拉动走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转向创业依托。创新发展,谁堪大任?立足开发区当前的发展形势任务,只有加快引进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产业人才,才能为新一轮跨跃发展赢得新优势。

一、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发展现状

开发区自**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浦口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园区内现有44家生产型企业,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力电器和软件研发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生物医药园2004年7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南京市浦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进驻中脉科技、先声药业、老山制药等企业18家;电力电器产业园已进驻立业变压器、三乐科技、松芝电器等企业10家;软件园现有新宁光电等软件企业4家,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软件基地落户,将成为带动开发区软件研发产业的重要支撑项目。

1、人才队伍规模壮大。至20**年底,开发区企业共有职工8311名。据统计,高层次专业人才288名,其中,高级管理型人才140人,拥有高级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中层管理者106人,参加863、973等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攻关或拥有发明专利的科研人员42人,占总人数3.4%。从产业布局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大:生物医药产业121人,占42.01%;软件研发产业57人,占19.79%;电力电器产业55人,占19.09%;其他产业55人,占19.09%。

2、人才支撑作用明显。高端人才的集聚,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开发区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目前,开发区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6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生物医药骨干企业6家;开发研究机构7个,已承担国家火炬计划3项、863计划2项、973计划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项。

二、开发区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浦口经济开发区虽然有了一定的人才队伍,但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缺乏具有较高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人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为传统型人才,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高,而高层次、专业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较少,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物、行业带头人比较缺乏,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2、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不够优化。对企业人才有计划地引进、培训及激励的政策措施不够,企业引进人才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科研孵化平台和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领域发展步伐缓慢。人才引进市场化程度不够,人才市场或人才中介机构等服务环境的不完善。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得优秀人才难以造就,甚至导致人才外流。

3、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不完善。城市化程度偏低,过江交通制约和园区公共交通缺乏,园区内商务、餐饮、娱乐、教育、居住、生活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规模还不大,聚集度不高,吸引人才力度不强。人才服务软环境不够,子女入学等问题,仍然存在。

4、与开发区未来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当前跨江发展、沿江开发的加快推进,开发区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海峡两岸科工园的启动建设将放大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品牌效应,以高新技术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模;隧道连接线两侧将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现代城市化建设,以富士康软件基地为中心,加快引进总部经济、研发中心等,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桥园区将高标准拉开园区建设框架,着力引进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龙头型项目,努力打造成为全市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开发区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人才要求更高,现在的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三、开发区加快高层次人才发展对策措施

区委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南京新的人才聚集区”、“打造创新型城区”的目标,开发区作为主阵地,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即:编制一个人才规划、集聚一批产业人才、打造一个平台、创新一套机制、培养一支企业人才队伍。

1、编制人才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立足南京江北新城和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的打造,加强与全国知名高校和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拓宽引才视野,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开发的环境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才市场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坚持人才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举,与引进人才的跟踪服务并举,与人才培养并举,增强人才引进的工作的成效。到2010年,建立开发区人才资源库,各类高层次人才占全部职工比重达10%以上。

2、集聚一批产业人才。加强重点行业引智。依托开发区未来重点产业、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南京重点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形成若干个高端人才密集区,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聚集相结合,以此带动开发区人才资源整体性提升。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软件基地落户区内,该项目致力于5年内培养3万名软件工程师。创新引进人才工作机制。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建立“两栖”式的柔性人才载体,大力引进国内外智力,鼓励企业“借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柔性”研发机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建立引进国外专家智力长效机制,建立海外专家和留学人员库,通过远程服务、弹性就业、智力入股等方式吸纳国外专家智力。建立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监测制度。以重点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高端人才开发方向;鼓励企业成为“人才需求主体、开发主体、投入主体、使用主体”的统一体,努力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就聚集一批人才,建设一个项目就引进一个人才团队。

3、打造一个平台,即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众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优势,建立“政产学研金”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紧密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科技人才大厦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度,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区内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和驻宁高校等,加大科技投入,园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鼓励其他投资主体,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努力完善投融资体系。创新科技企业投融资体制,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公司,大力引进区外资金到开发区来。吸引符合台湾科技工业园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科技企业进驻,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每年重点扶持5家有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创出开发区自己的科技企业品牌。

4、创新一套培养机制。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机制。建立开发区、企业与南京高校、科研院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充分调动和使用好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丰富的中高端人才资源。建立符合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留学人员和其他高端人才引才机制,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重点吸引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留学人才。加强高端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区内外知名的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著名的猎头机构的合作,培育和发展开发区高端人才市场。推进人才服务信息化,建立高端留学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等分类基础信息库。积极将引进国外智力与培养本土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以带动本土人才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开发区人才服务环境建设。按照“园区城市化、环境品质化”的要求,加快推进隧道园区城市化建设和三桥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公共交通、商务餐饮、娱乐和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以企业为主导、开发区支持的方式,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各专业领军人才建设专家楼和研究场所等,努力为区内企业人才创造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5、培养一支企业人才队伍。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建设一支既懂经济,又熟悉专业的产业管理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能够冲破小进即满的思想障碍,发扬勇于奋发进取、敢于冒险的优秀品格,勇争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的本地企业家,带领浦口产业开创竞相创业的新局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产品研究开发与设计人才为重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调动他们为企业生存、行业发展争做贡献的积极性。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抓好工人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和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建设一支技术熟练、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加强职业营销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培训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丰富贸易、法律、文化等基础知识,适应国际国内市场要求,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职业营销队伍。

上一篇:电工电子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高校公务卡结算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