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城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电影城

对话张建亚:电影就是电影,要建立电影本体思维

张建亚: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汲取上影前辈及国外导演创作精髓,敢于尝试,善于突破。对灾难类型电影的把握和掌控,对电影数码特效的运用和开掘,对喜剧电影的探索和堅守,充分体现了他的创新意识、艺术才华和审美价值,堪称中国电影“技术派”领军人物。2005年在“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电影艺术家”评选中荣膺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的“优秀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主要电影作品:《印度奇游》《钱学森》《爱情呼叫转移》《三毛从军记》《紧急迫降》《开心哆来咪》《极地营救》《绝境逢生》《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东方大港》《冰河死亡线》《少年的磨难》《义胆忠魂》《绑架卡拉扬》《挑战》等。现为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

张建亚导演在“第五代”导演中独树一帜。他不仅勇于实践电影技术上的创新,在类型片的创作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影片题材横跨爱国主义献礼片、讽刺喜剧、灾难动作、儿童片,既有海派气质,又具历史情怀。

问:您是从科影厂出道的,是吗?

答:那是1960、1961年,我小学三四年级左右,有幸被科影厂杜生华导演选去参演《知识老人》(上、下集)。进了科影,像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那时候正是中国电影拍摄科教片最鼎盛光辉的时期,科影厂当时拍出了许多高水准的科教片。举个例子,为了拍《不平静的夜》,就养一群猫头鹰、田鼠,边驯化边拍摄,还有几天几夜逐格拍摄植物生长。我最喜欢的就是模型车间,看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微缩模型:建筑、飞船、火车、飞机……在镜头里跟真的一模一样。我知道了电影是一个大游戏:用一堆假的东西制造出具有真实感、令人惊叹的效果。那时就种下了我的电影梦,就想将来一定要拍电影!后来赶上“文化大革命”,1967年就参加工作,当建筑工人,做了七年木匠。

问:您曾经在上影厂做学员,学表演?

答:是的。1975年进了上影厂,在演员剧团待着学表演。不过,那时要当主演要求极高,机会很少,对做群众演员、跑个龙套的机会也很珍惜,一点一点地积累。

问:您学了那么多年的表演,也做了演员,怎么会考导演系呢?

答:“文革”结束有考大学的机会,那肯定是要考的,非常幸运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文革”中曾有过一次进上海戏剧学院的机会,最后因为家庭出身原因被刷掉了,不然该和潘虹、奚美娟是同学。也幸亏没有进,否则就不会去考导演系了,一则因为那时候我已经27岁了,年龄受到了限制,不可能考表演了。更主要是因为在上影厂几年待下来,耳濡目染,我觉得导演是最具创造力的,只有做了导演才可以实现自己的创意想法。真的很庆幸考上了导演系,遇到了好时期、好老师、好同学,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问:在“第五代”中,您是比较早就有独立拍摄机会的导演吗?

答:我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已经工作十年了,所以是带薪学习的。1982年毕业又回到上影厂,跟了几部戏后,1985年吴贻弓破格提拔任命我担任了第三创作室主任,跟以前熬很多年的人相比,我的机遇好多了,除了管理组织创作生产,我和同辈彭小莲、江海洋也较早就独立拍戏了。

问:1986年的《冰河死亡线》是您第一次独立创作吗?

答:《冰河死亡线》是在上影厂第一部独立拍摄的电影。当时真是年轻呀!我年轻,我的制片主任李电亮,摄影沈星浩、黄仁忠,美术邱源,录音詹新,也都是第一次独立创作。剧本蛮好的,是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的。一艘渡船在黄河上遇到流凌(巨大的冰凌),后来被冰封住了,乘客就只能在被封冻在黄河上的船上过夜,两岸的人没有办法施救,非常危险,后来解放军出动直升机去营救了他们。

问:您是如何获得这次独立拍摄的机会的?

答:当时是上影厂金牌编辑丁玉玲组稿,郑义写的剧本。厂里看了的人都觉得故事好,但是认为实施难度太大,寒冬腊月在黄河中拍戏已属奇谈,还要在流凌之间,还要直升机悬停营救,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实际上,那个时候在上影厂是“僧多粥少”,所有人都在抢机会。但凡实施可行性高一点,根本也轮不上我们。而我对刻画极端危情下的人性情有独钟,也觉得自然灾害的震撼场面充满画面感,所以请命领衔,由此厂里同意我们一帮小鬼当家,独立了。外景地在山西、陕西、内蒙古交界的河曲县。在一段弯曲的黄河边,景色非常美。但是当时很穷,上海话讲简直穷得一塌糊涂,所以刚到驻地,就一片抱怨,因为摄制组大半是上影厂老职工,觉得生活条件太差。但由于是我们选的景,而且是我们自己争取来的机会,我和制片主任李电亮就召集核心主创开会:自己人不许叫苦,我们是来拍戏不是来旅游的,如今我们是带队的,要凝聚队伍,谁要怕苦就滚蛋!主创齐心了,队伍就稳定了。就这样开始,我们这伙年轻人在上影厂踩出了自己的地盘。

问:这部电影是您的处女作,也是开启您影片风格的奠基之作吧?

答:要说处女作是和田壮壮、谢小晶合作的《红象》,这是我回上影厂的第一次独立导演。毕业回上影厂后,我跟过白沉的《大桥下面》、桑弧的《邮缘》做场记,又跟过谢晋筹备《赤壁大战》,当副导演(工作半年多后项目下马了,未拍成)。这几位大导演都是才学超群、艺术成就斐然的前辈,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作品的鲜明个人风格,虽然每部影片主题、内容大相径庭,但都有独特的艺术个性特征。这让我学到的是,没有个性就没有作品,没有作品也就没有导演,当一个导演要追求的就是鲜明的、不可替代的个人风格,就要有鲜明的个性印记。但是,当时要说个人风格太早了,只能讲从一开始,就比较自觉地想做跟人家不一样的东西,做人家做不了的东西。

拍《冰河》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在想办法要怎么做得和人家不一样,要做人家做不到的事情。在山西外景地的窑洞里,我把我的想法写在导演阐述中,我们的美术邱源说:太好了,我要写成一个标语,我们拍电影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想象变成现实!”

在河曲,我们按照1∶1的比例造了一条几十米长的大船,是真的黄河边造船工匠造的。立主桅的时候,我们主创都去放炮披红,祈拜平安,站在那么一条为我们拍电影造的近两层楼高十几米长的大船上,兴奋激动坏了!真觉得拍电影太牛了,可以将凭空的想象变为现实!为了拍摄方便,另外又按比例放大25%,在岸边陆地上建造了上下两层的船舱,那时的摄影器材比较庞大,真实的船舱太狭小了,我们那部戏预算总共40万元,为这条船花了两万。船造好后放在哪里呢?按黄河水文站历年的统计,有个拐弯段是常年不结冰的,我们就把造好的船放在那个地方了。结果我们人还在上海,电报来了,说今年特别冷,整个黄河冻上了,整个一条船就冻住了。

厂里都知道大家拍得很辛苦,但是,对头几批样片最大的意见就是这个船怎么不动啊?其实,我们也是想尽了办法。在冰上铺轨道,但轨道根本上不了船。那个时候没有条件,就是靠年纪轻,生扛,在上面铺木板,推船移动,硬拍。晚上的夜戏也全部是实拍的。黄河边上的夜晚太冷了。后来厂里意见还是说黄河怎么会看不见冰凌啊?黄河冰冻上了以后完全像镜子一样。我们想不行就炸,把黄河炸开,一炸不就见到水了吗?

问:真的炸开了黄河吗?炸到什么程度?

答:爆炸在空气中形成的冲击波把沿岸民宅的玻璃全部震碎了。赔玻璃赔了几千块钱,那个时候的东西还是比较便宜的。但是,我们唯一没有想清楚的是,炸开了以后,必须得把碎冰清理掉,可我们并没有清理冰的设备,这些碎冰根本拿不走,第二天早上又结成冰了,变成高高低低的冰层,蛮崩溃的。结果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做了模型,又做了三米长的小船,我们开车几十公里,到下游一段不封冻的黄河上拍摄行船的大全景。船模做得很像,上面的小人裹着棉衣围巾,完全能以假乱真,所以我从第一部戏就开始做模型用特技了。

问:除了在冰封的黄河上拍摄行船的戏份,拍飞机营救的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吧?

答:直升机营救是高潮戏,重头戏,再难也要拍好的,共用了两架,一架直五是演戏的,另一架黄蜂是拍摄工作机,那阵仗场面挺大的,厂领导还特意从上海赶来了。

问:您怎么找到直升机的?大大增加了你们的预算吗?

答:那个年代请军队拍戏是不用付钱的,但需要报军事预算。报给军委审批,批准了就可执行。我们的这部影片是宣传解放军营救老百姓的,空军同意配合拍摄。我和制片主任去北京跑空军大院跟各个部门谈,最难的是报军事预算,要十分精确,几个架次、几个动作、什么时间起飞、什么时间降落,但是当时剧本还在审定中,分镜头根本没出来,我就当场在北京写,为了保险就想鸡贼地多报点,但是多了人家根本就不批,又求又磨,定下给我们飞五个架次,每次40分钟。

因为河曲没有机场,所以飞机从北京来以后停在五寨机场,距离我们百十公里,团长带着飞行员到现场勘查,感觉降落条件不好,不具备现场加油充电的条件,所以决定不在景点降落。这就是说,每天从五寨飞过来,必须抓紧拍,不到一个钟头就要回五寨。当时我就是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我们毕竟是新手,换个角度换个镜头都要好长时间。刚开始,手忙脚乱地才拍了两三个镜头,团长就说油量不足了必须返航了。后来我们就调整,每天晚上仔细讨论明天的镜头,团长是现场指挥,和我们一起住在河曲,天天参加我们的镜头会,也给我们专业的建议、指导。这样一来,再拍摄就顺畅了,关键是团长和飞行员们跟我们变得很亲密。他们觉得我们年轻人头一次不容易,而且理解这部戏的成败关乎我们的前程,团长跟我们讲:一定会配合帮助你们拍好,到你们满意为止!我激动得快哭了,否则五个架次怎么拍得完啊!解放军说到做到的,真是为我们尽了全力。举个例子,戏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单边悬停:一个轮子轻搭在船帮上,便于百姓上飞机,但整个飞机是悬停的,悬停对直升机飞行员要求极高,特别是始终保持高度位置不变,他的注意力要非常集中,全部在单手操纵杆上。为了保证安全,条例规定训练悬停是最长六分钟要起来盘旋一下,再做第二次,但是五六分钟对那时的我们太短促了,为我们飞行的大队长每次都为我们悬停十来分钟,最长的一次将近20分钟,位置几乎不动!大冬天的每次都是一脑门的汗。我记得团长夸他:艺高人胆大!还有一个镜头,我们想拍巨大的落日中直升机的剪影,但是我们报的计划里没有夜航,飞行条例规定太阳落山机轮必须在地上。团长给我们出主意,让我们到五寨机场,我们用600长焦选好太阳的角度,直升机离地,让我们拍到了特别漂亮的镜头,也没有违反条例,因为太阳还剩半个在地平线上时,飞机已经在地上了。后来开春黄河化冻,他们又出动一架次,带我们沿着黄河航拍流凌的壮观场面,一直拍到天快黑了,带的胶片全拍完了,团长说:导演,这回玩够了吧!我抱着他说谢谢。

真的非常幸运,遇到这么好的空军帮忙,我们报的军事预算都超得没边儿了,全仗着他们给我们顶着,我们成了特好的朋友,后来拍《少爷的磨难》时,他们又帮我们在慕田峪长城航拍了一次。

问:这部影片的反响不错,你们一战成名!

答:的确,这部戏拍完了以后,反响很好。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也就被上影厂认可了,摄制组的年轻人就开始拥有独立创作的资格,包括我在内,还有我们的摄影、录音、美术,各个部门。实际上,都是在自己的本行里尝试创新和突破,我感慨颇多。《冰河死亡线》的拍摄非常之苦,但我们非常团结。我们十月份去河曲,在那里过了元旦,过了春节,一直等到黄河开始化冻,开始流凌。在那里待了四五个月,离开时老乡和摄制组很多人都哭了。这是我创作中很开心的一个经历。

问:您现在身兼多职,不仅经历了电影创作的变革,也参与到了电影体制的改革中。

答:说来话长。当年,为了组织剧本《人鬼情》去陕西跟剧团下生活,都已经到西安了,我说得去看一眼吴天明。吴天明说,你赶紧到我这儿来,壮壮、凯歌、艺谋都来了,还有好些同学在这儿,你也赶紧过来吧。我说来不了,我是来取经的,西影厂改革的势头很好,吴贻弓让我来学习,希望上影厂也能够有一番新的创作景象,开拓新局面。天明跟我说什么时候想来就来!实际情况呢,去不了有兩个原因,一则吴贻弓委我重任,我就不能辜负他的信任,当时雄心勃勃地跟随吴贻弓就是要“重振雄风,再塑辉煌”。二则是觉得同学扎堆,又像回学校了,我们应该在各自的平台上走出自己的路来,我既然回上影厂了就该拍上海的电影,毕竟是上海长大的,对西部农村真不熟。

问:当时上影厂是什么样的状态?

答:当时吴贻弓提出了“创作集体”的体制,至今我还是非常怀念那个时期的。吴贻弓的电影理念是非常前卫的,是很纯粹的电影思维,他的梦想是要以真正的电影让上影厂这块金字招牌再度辉煌。我们那个时候做过很多学习研究,当时理论界也有一批新锐急切地研讨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我们对中国电影的历史、现状、未来反复研讨,期盼上影厂凤凰涅槃,走出一条新路。由于长期以来电影一直被当成最重要的宣传工具,所以绝大多数的电影作品从创意初始、萌芽状态开始就是依附其他载体的,或者戏剧戏曲,或者新闻报道,或者小说故事,甚至是宣传口号,实际结果是那时的很多所谓电影就是个记录载体——“有画面的广播剧”、“平面版的戏剧”、“图画版的小说”、《人民日报》胶片版、或者《新民晚报》胶片版。吴贻弓提出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电影就是电影,要建立电影本体思维,不能永远依靠拐杖,电影思维以声光画、时间空间的形象化思维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形象思维,有独特的规律和美学,才让其成为“第七种艺术”,这是我们要努力攀登的高峰。所以,组建“创作集体”是导演中心制的体制保障,是推行电影化思维创作的具体实践,但是也是至今为止的最后一次。当然有个别的导演中心的创作个案,然而这种规模化制度化的实践再也没有过了,而后来的“制片人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制作人,越来越荒腔走板成为“金钱中心”“资本家中心”了。创作集体制是由导演、文学编辑、摄影、美术、制片主任组成的,在集体里又以各位导演和趣味相近的主创构成组合,可以形成创作概念,然后发展成为作品构想,再根据设想邀请作家、作者撰写剧本,进而制作影片。目的就是要以电影的特性构思制作,希望造就一批摆脱依赖其他艺术门类形态思维的电影导演,并不是说其他艺术形态思维不好(事实上那个时期主要仍然是这样的创作),而是要有真正的会按照电影规律特性创作的导演,唯有如此上影厂才可能在全国的电影格局中走在前列,才可能重振雄风。只有吴贻弓具有这样的远见卓识,能够在这样的高层面、高水准上设计上影厂的未来!20世纪80年代初真是中国电影也是上影的一段辉煌时期。没有实现其实有各种原因吧,挺令人遗憾的!但后来的所谓改革基本是被窘困驱赶,疲于求存,离电影本体越来越远了。

问:您从哪部电影开始了真正的商业片创作?

答:商业片是一个伪概念,电影就是商业,拍电影哪一部不希望更多的观众看到?哪一部不希望票房盈利?特别在那个僧多粥少拍片机会金贵的年代,谁敢说我要拍非商业片?亏损一两部戏很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了。上影厂又是非常注重经营管理的大厂,成本核算制度严谨,所以在上影厂当了导演就要给厂里挣钱,责无旁贷的,有艺术追求更要把艺术想法做成观众喜爱的产品,这才算真本事。

1987年的《少爷的磨难》是吴贻弓任总导演、我当导演的一部喜剧,是根据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改编的,由西德的制片人杜尼约克与上影厂共同投资,算是最早的合拍片吧。吴贻弓时任上海电影局局长兼上影厂厂长,事务繁多。因此他掌舵,我操作。那时候,电影的定位仍然是宣传工具,创作的基本形态就是“不求艺术上有功,但求政治上无过”,大部分是平庸之作。吴导和我都希望能有所突破,做一个纯粹一点的东西,而不是“二半吊子”遮遮掩掩的假喜剧。坦白讲,其实这不过就是一次遵循创作规律,以电影本体思维的尝试实践,就是按类型片的创作方法,走到极致。我们观摩了几部好莱坞的参考片(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研究其中带规律性的原则手法。比如喜剧就是要极其认真地做荒诞不经的事,比如线索不能单一但要相互作用有机交叉,比如场景要气派并且多转换、多变化,比如化服道必须讲究精美……

他问我想找谁演。我说:陈佩斯!其实,那时我并不认识陈佩斯,只是特别喜欢他的小品,他是当时喜剧演员的尖子。至于担忧陈佩斯不像上海人,桑弧导演拍《子夜》用李仁堂时就回答过这个诘问,他说上海的资本家很多本来也不是上海人。我去八一厂邀请陈佩斯,他看了剧本特别吃惊:啊,还能拍这个啊?!那个年代题材还是很狭窄的,他欣然接受了,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每天现场充满笑声。很多年以后,他还说非常怀念这部戏的拍摄,那才是真正地在创作!在筹拍的时候,我还看了十多场滑稽戏,专业的业余的都看。发现有个小孩非常好,喜剧节奏韵律非常独特,叫周立波,我立马定下他演陈佩斯的跟班。排了三天戏,佩斯跟我说:建亚,这个大概不成。我说这个孩子最像上海小滑头了。陈佩斯说,坏就坏在太像了,我不像上海人可以努力,可再努力也架不住你找个上海人精在我身边比着演,太露怯了!后来就逆向地找了傻愣憨厚慢半拍的姚二嘎,佩斯和他搭配特别有喜剧效果。周立波后来演了《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问:票房大卖吧?

答:当时也是票房纪录。我们成本是114万,卖了1000个拷贝就是一千多万,成为那两年影院的最大热门影片,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电视上还经常在放,现在还能在电视里看到。

问:《紧急迫降》是您回归到类型片创作的影片吗?是对电影特技要求很高的影片。

答:怎么叫回归?我一直在做风格化、类型化的电影啊,当时的创作口号是“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而我一直做的是“多样化的主旋律”。

最早接触电脑特技是在1995年,上影厂、北影厂和珠达公司合作《大闹天宫》,计划要投资一亿。那个年头可是惊天动地的大项目,花了三年时间筹备设计制作,可惜最后珠达公司资金链断了。虽然没完成,但是设计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懂了很多,数字技术真的让我有如虎添翼的感觉。我们的前期设计真的非常棒,但无缘实现,我挺伤心的,回到上海,就鼓动在上影厂建立自己的数字中心。我当时的目标就是要制造视觉奇观,好的故事、好的人物更要好的视觉效果!电影院一定要给观众从没体验过的视角,给观众视觉震撼,这样观众才会有进电影院的冲动。你拿台机器就拍几个人讲废话,观众在马路边天天见到,为什么要花钱到电影院去看?前面不是做过《大闹天宫》吗,我和造型设计、服饰设计、场景设计想了很多绝妙的点子,得意之余唯一小遗感就是觉得妖怪总归是妖怪,没有现实的对比,所以很想拍个真实的故事,这样出现的特效场景令人感同身受,效果更加振聋发聩!正巧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紧急迫降的事,我就跟厂长朱永德讲,拍这个!当场就定下,第二天就去采访当事人了,我说拍真实事件必须拍得很逼真,但是要用电影效果创造更惊人的真实。因为太真了,审查时还有个小插曲,上海的主管部门希望我把飞机冲撞机场上的“上海”改掉,改成东海或临海,我说就是要拍上海,这样观众才会有紧迫感,虚构的城市谁会在乎?况且都快21世纪了,电影观还那么陈旧。后来送北京,当场定为国庆50周年献礼片。

问:您还是很传统的上影厂的导演。

答:当然,我1975年进上影,迄今40多年,我以我是上影厂导演为荣。在电影学院读书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上影厂当导演,能导上几部电影。全国十几亿人,年轻时的梦想能实现的有多少?我就算命运的宠儿了,所以我很珍惜这个上影厂导演的饭碗。当然有过其他机会,去民营公司、去国外。但我的回答是,我生是上影人,死是上影死人。我在导演协会任三届副会长,一直是体制内导演的代表。我是上影厂培养的电影人,理应报效回馈上影厂。1998年起,我担任了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给了我一个为上海电影工作者服务的机会,上海的电影工作者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是巨大的,历史不会忘记这点。

问:作为一个成功的导演,您对年轻人有什么寄语吗?

答:现在的大环境改变了,不是一个话语体系了,所以我也说不出什么寄语,关键是人家也不在乎你说什么,你又不是他老板。现在的青年导演要面对的跟我们完全不同了,他困惑的、焦灼的、痛苦的跟我们是不一样的问题,再也不是我们那个比较简单的年代,目标就是拍电影,拍很牛的电影,其他不用操心。

然而,无论怎么变化,有两点是要坚守的,一个是创作态度,就是要有个性,不能随波逐流赶时髦,丢掉了自我,没有独特性也就没有价值了,随便什么人都能取代你,没有个性哪里还有艺术呢?眼下就是急功近利地复制名作、拷贝成功,不仅资本家如此,主旋律也如出一辙,所以同质化的垃圾成堆。

第二个是创作方法,要重形象轻概念。电影传递的概念是由形象构成的,而不是文字或其他。搞評论、搞管理的读剧本是朝上的走向,抽象抽象再抽象,然后提炼出概念,以概念为材料做文章。但导演应该是反向朝下的,要具象具象再具象,具体到细枝末节直到汗腺毛孔。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要考据准确,然后呈现出来,我们拍《贞观之治》时做了考古式的研究,力求准确还原初唐样貌,不管大环境如何变化,恪守这两点,就离电影本体不会太远。

问:现在年轻人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作品水平参差不齐。

答:年轻人不易,有机会就拍吧,没什么好不好。我遗憾的是他们缺少了一个行业传承。我们这代人,不仅受了高等教育,进厂后又跟过师傅。这个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导演的个人修养,可以学到很多,比如他怎么处理戏,怎么指导演员,怎么应对各个方面的意见,这是在学校里书本上学不到的。读书学理论,跟组学人伦,没有行业传承也就没有行业伦理了。当然学也要聪敏,不是照葫芦画瓢,照抄艺术处理,如果有人说我的片子像桑弧,我没有什么高兴的,我是希望自己的学养、人品能像桑弧,但电影作品不能像他的,像就没有意义了。创新是以继承为基础的,为坐标系的,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传统,谈何创新。

作者:詹新

第2篇:第八届ELLEMEN电影英雄让电影成为电影,让梦真实

虽然英雄这个词有些夸大,但是2020年第八届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评委会主席曹保平导演还是愿意用这个词形容电影行业的幕后工作者,在他看来隐藏在这个豪迈词汇背后的是对电影专业技术人才的褒奖。

电影美术指导曹久平,一直“躲”在银幕后面,他曾担任过美术指导的電影,今日依旧光辉熠熠,他把自己“藏”在中国电影耀眼的90年代里。在他看来,只有电影好,才能说美术好,美术永远都是为电影服务的。

如果不是自己的作品被影视化改编,小说家双雪涛之于电影只是观众,他看到的只是成品。而深入其中之后,他惊叹于有这么多专业人士在为了一部作品的成功努力,相比之下作家的工作只是自己和自己较劲。

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王义之说自己是“幕后的幕后”,他为全行业服务。在他看来做电影不是一个投入与收益比高的职业,这个行业充斥着英雄主义。

如果武断地说,真正站在“幕前”的只有演员,剩下的绝大多数都只能在幕后,演员咏梅则可以细数这些她在片场接触过的所有:从导演到摄影,从灯光到服道化等等。在咏梅看来,幕后和演员之间的关系是高度合作的,无论是何种工作都对演员最后能呈现出怎么样的表演至关重要。

他们五位共组了2020年第八届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评委会,大家将集体致敬电影背后的专业人士,致敬这些幕后工作者让电影成为电影,让梦真实!

已延续八年的评选再次出发,感谢每一位为了电影辛劳的人,让观众愿意再次相信电影。

华语犯罪类型电影领军人物,因执导多部影片的主要演员均斩获国内外电影节重量级奖项,媒体封号“影帝制造机”。代表作品包括《烈日灼心》《追凶者也》《李米的猜想》《狗十三》等。曾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最佳影片奖”、第56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等。担任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作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导演,他的作品关注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与动因,对于人性的深入探讨是他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目前有作品《她杀》(暂定名)和《涉过愤怒的海》(暂定名)正在后期制作中。

导演、编剧 制片人 曹保平

曹保平拿起给他拍摄用的道具胶片仔细端详,拍摄结束他还多看了一会。“拍得还不错”,他说着笑了起来。

在疫情期间,曹保平除了给自己的新片做剪辑,他的工作之—就是给学生上网课。他享受这样的身份,他觉得跟未来式的导演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真正教学相长的过程。他可以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在新的创作者心中什么是最新潮的、最锐利的东西。

担任2020年第八届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评委会的主席,曹保平导演看中的是这个奖项的出发点,奖励的是电影背后的专业技术工作音,“这填补了某些空白”。

曹保平对于电影还是乐观的,即便疫情似乎让整个行业停摆:“既然来了,我们就得接受,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走过去这段时间。”

Q:作为导演,你觉得导演和幕后工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A:

因为电影是一个集体工作,大家的关系首先是相互成就的。但可能还是会有些不一样,因为但凡是集体性质的群体合作工作,总是需要有一个聚拢点,导演其实就是聚拢的那个点。相对意义上导演肩负的责任更大一些,或者说是作用更大一些。

Q:你会亲自挑选、搭建幕后团队吗?

A:

因为剧组有大小不同,可能有五六十号人的,也有可能好几百号人,甚至上千号人的剧组。不同戏的规模和题材,导演的工作范畴会不一样。我在刚开始入行去做自己的第一和第二部短片的时候,就会事无巨细,对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很熟悉。因为它很小,当时的资源很有限,导演就要做更多的事。但是对于很庞大的剧组,比如况我后面的几部长片的剧组,规模可能有好几百号人,就会抓重要的一些环节,其他的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Q:这次的评选对于全行业来说意义是什么?

A:

我觉得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个奖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看到了一般的电影节没有看到的部分。当然不是说其他电影节的奖项设置不好,大家都是出于各自的目的来做这件事。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基本上关注的都是幕后的工作者,在名字和思路上其实和一般的电影节设置上就不一样了。

Q:你曾经说过,电影要有表达。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表达”,这种表达是直接针对现实的吗?

A:

首先,我说这个话是针对我自己的创作提出的标准,而不是非要对所有电影做出的要求。能够有所谓表达的电影微乎其微,或者说大多数电影侧重的方向不在此。每部电影都有表达是我理想中的状态。

Q:你的很多电影都是指向现实的,如何理解电影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A:

电影和现实肯定有关系,因为现实主义肯定是很多电影或音说是大多数电影的样子。但是电影还有很多的样子,还有很多和现实完全没有关系的样态,它们是想象的,或音说是虚构的,是纯粹意象化的,是飞扬的,也是邪魅的,这都是电影。

Q:你在电影学院任教,也有不少学生加入到你的团队,有评论说你是“硬核老师学院派”,你自己怎么看这种评价?

A:

硬核是怎么个硬核法我不知道。但是在身份上,除了导演,我是一位电影学院的老师。这重身份对我很重要,我需要在和学生的沟通中,知道新一代创作者心中年轻的、锐利的、新鲜的东西是什么。否则我觉得作为导演来说特别容易固化,因为到了一定年龄,又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你的创作会一部接一部地不断往前走。这种情况下,创作者就没有时间去接受新的东西。对我来说,在创作中停下来,然后在阶段性的教学中和学生产生关系,我觉得很好。

Q:你觉得你和未来将成导演的学生们有什么区别?

A:

我觉得没有任何区别。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适合的人,以及适合表达的环境。环境在变,人也在变。电影的发展规律就是,在适合的时代产生适合的创作音。

Q:你觉得现在对整个行业来讲,是一个比较艰难的时刻吗?

A:

我觉得谈不上。这个问题要看我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刻度是什么,疫情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上是一件太小的事情。我们只是在这个阶段碰上了这个事,但还有可能会有更大的事,或音之前之后都会出现。比如说疫情让很多人改变过于忙碌的生活节奏,会安安稳稳地过生活、过日子,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有的人会停下来写剧本,会有大量的时间为接下来的创作做准备等等。

Q:有人说你是最会拍类型片的作者导演,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评价?类型片和作者电影是冲突的吗?

A:首先谢谢这样的评价,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它们两者当然不冲突,好的类型片是会有变化的,如果类型片固化成一种完全不变的模式,这种类型就要死掉了。作者化就是类型片可能会发生变化的一种可能,不同的作者会带给类型片不同的变化,也能让某种类型片变得重新有生命力。

Q:近几年来,指向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是否市场对于这类电影的接受度提升了?

A:

我觉得市场接受度永远在那,各个方向的市场接受度是都存在的。只不过是我们的作品唤醒了某一部分的市场接受度,近几年的动画片也是唤醒了那一部分的市场。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与创作有关系,只要我们有好的创作,哪一片天都是亮的。

电影美术指导,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曹久平

曹久平一开始甚至都没把电影当作艺术,那时候痴迷美术的他认为,充其量电影就是个“亚艺术”。

后来因为机缘巧合,他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吴天明执掌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辉煌。他曾在《秋菊打官司》《活着》《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多部影片中担任美术指导。

曹久平深知电影是个集体工作,不能单独品评美术的好与坏,高与低,只有电影是好电影,其他部门的工作才谈得上有意义,美术才有被谈及的必要。

Q:在一部电影中,美术指导扮演何种角色?什么是好的美术?

A:

电影中,美术的视觉呈现其实是一种沉默、无声的“表演”。它一定要和电影的风格、主题、故事相关,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制作恢弘、色彩斑斓。

一部电影中,美术要呈现出视觉上的美感与吸引力,美术指导是银幕的造型师。即便真的要去拍摄那种杂乱的、看似热气腾腾的“经济生活”时,美术师还是要因势利导,要有所选择。之所以叫电影艺术,就没有真正“原生态”。

Q:美术指导和导演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A:

一部电影要诸多的人来分工合作,那么多部门、不同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做着各自的专业,贡献着智慧。当然,不同的工种是在导演的统领之下进行工作的。导演对整部影片需要—种艺术的把控,犹如交响乐队指挥。

Q:你是如何与电影结缘的?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契机和时间节点?

A:

我是77届西安美院的美术生,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报录比例差不多是2万人中取50人。我一开始觉得美术、音乐这些古老的艺术才叫艺术,不认为电影是艺术。那个时候虽然自己有喜欢的电影,但还是认为它是个亚艺术。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自然也没有想去从事电影工作。但当时我的女朋友,同时考上了西安美院油画专业和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她选择了后者,这促使我重新看待电影和电影美术。之后看电影,就比较在意这一块,我们之间开始有大量的电影交流,这是一个变化。假期见面,我也会仔细看当时电影学院珍贵的手工刻蜡版的油印教材。

Q:美術和电影是两种艺术门类,在你看来它们有怎么样的联系?你如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A: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电影间歇的时候,我跟画画的朋友聊天,话题会不自觉地拿美术和电影进行比较。

绘画确实是最古老的艺术。它是人性中的一种本能表达,是对周边世界观察以后的一种形式表达,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元素组成了这门艺术。电影相对于其他古老艺术形式来说,还是新媒体艺术,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视听表达。但电影是依托于技术进步的未来艺术,还在动态发展中,可能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一切都是未知的。视听艺术的最高形式就是电影,它会和人类一起进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是永存的。

Q:你陪伴中国电影走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现在回头看,你觉得那个时期是否是艰苦的?

A:

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的延续,是一帮已经登上电影最高舞台的中青年,继续再冲刺。上世纪90年代《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佳作频出,是电影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拍电影,我们从未觉得艰苦。

《红高粱》拍摄时,主创团队合住在高密招待所的楼上。《秋菊打官司》讨论剧本时,主创人员两人、甚至三人一间房,但我们只晚上回去睡个觉,余下的所有时间都聚在张艺谋房间里讨论电影,墙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讨论出的剧本结构,也有很多革命性的概念。

作者:张笑晨

第3篇:世界电影 电影中国

所谓场面调度,原指在戏剧舞台上处理演员表演活动位置的一种技巧,场面调度被引用到电影艺术创作中来,其内容和性质与舞台上的不同,它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调度,而且还涉及摄影机调度。这里,主要谈一谈电影《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战争大场面调度。

电影《战狼2》和《红海行动》故事背景都发生在国外,一个是解放军英雄孤胆救援同胞和难民的故事,一个是解放军海外紧急撤侨的故事。前者导演是吴京,后者导演是林超贤,林超贤之前拍摄电影《湄公河行动》火爆场面已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次《红海行动》更是将这种火爆场面发挥到极致。《红海行动》从头打到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巷战、狙击战、沙漠战、汽车战、直升机战、坦克战、各种战斗场面应有尽有。电影气势恢宏、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一场场殊死鏖战演绎敌我双方的厮杀与搏击,大大增强电影战争场面的精彩度和观赏性。《战狼2》表现的是一名退伍战士冷锋为主人公的国际救援行动过程。在祖国与人民需要的时候,召必回,他为拯救深陷屠杀的同胞和难民勇闯战区。电影的动作场面更是恢宏,从开头的水下激战,到冷兵器的近身格斗,直到最后的坦克大战,用扣人心弦都不足以形容场面的激烈! 如果说《战狼2》制作水准已经接近好莱坞水准,那么《红海行动》就是达到好莱坞高度。

首先说《战狼2》场面调度,电影开场的一段6分钟的水下长镜头打斗的戏,整整拍了半个月,吴京连续26次跳水尝试,面对洋流、大雾、体能、各部门密切配合拍摄,才有一开场一气呵成的电影画面,这是以往中国电影很少拍出的。

接着是电影的打斗场面调度,从快速的剪辑可以看出,吴京想把无限制格斗和快速剪辑结合起来,营造出打斗中的凌厉感。这些镜头调度犹如好莱坞电影《谍影重重》系列和《飓风营救》系列电影镜头,每个镜头不超过一秒,加上快速剪辑的处理,使吴京的打斗画面调度快捷迅速,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没有时间眨眼。

就功夫片来说,吴京这次的打斗戏的处理调度有很大突破。以前的国产功夫片为展现武术套路,都是在固定位置用较长镜头来拍摄的,给人动作华丽的感觉之余,很难体会到格斗中生死相搏带来的紧张感觉。吴京这次用好莱坞的工业手法展现格斗打戏,算是国产功夫片的突破尝试,这种突破和当年徐克导演用梯子、竹竿拍摄《黄飞鸿》电影系列中,武打场面调度是异曲同工之意。

结尾,吴京与雇佣兵头目“老爹”展开肉搏大战、坦克大战。吴京和“老爹”的近身格斗堪比好莱坞电影《敢死队》系列,拳拳带劲,腿腿碰硬。在废旧工厂内,吴京扮演的冷锋要保护侨民,又要和敌人枪战,最后还来一次坦克大战,电影场面调度从巷战,到坦克飙车、并排相持的激烈场面,更是出现好莱坞式的逼车侧撞、漂移追逐镜头。最后当冷锋等人将同胞救出途经主战区,暴乱分子已将枪口对准车队时,冷锋用胳膊做旗杆,撑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时沸腾的不只有电影观众,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里不再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画面呈现,而是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渲染,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接下来说一下《红海行动》的场面调度。从开场的海上军舰临检缉拿海盗,到城市激烈巷战,到荒漠高山突围,到高潮的沙漠小镇渗透,最后是收尾的戈壁荒原坦克大战,以及首次出现的解放军攻防一体的作战体系展现,林超贤导演有条不紊按照战争场面推演调度完成这部电影。影片开始出现的是索马里海域,中国的一艘商船遭遇海盗劫持,船员沦为人质。解放军接到任务后,迅速潜入商船进行营救,最终成功解救全部人质。在返航途中,战舰接到上级命令,因非洲北部共和国发生政变,当地华侨面临危险,要求他们改变航向,迅速前往伊维亚执行撤侨任务,进入伊维亚,第一人称视角镜头,一直跟拍解放军,代入感极强,然后在枪林弹雨中狙击手对决、拆弹、反突围又是同时完成,整个场面震撼,贴近现实。从遭遇埋伏,遭受迫击炮猛烈打击,到组织防御,建立支撑点,最后摧毁敌人阵地消灭敌人,整个过程,紧张感十足。和好莱坞电影《黑鹰坠落》一样开场就让观众进入规定情境,不给观众留一丝喘息时间。

接着《红海行动》进入燃烧模式,解放军护送难民遭遇恐怖疯子袭击,在荒漠戈壁地带,前无道路,后无蔽所,一枚迫击炮爆炸开场,所有解放军进入战斗模式。这样的大格局场景,从远处的山脉,到近景的车队,和每个解放军的局部战斗场面。队长指挥队员一边寻找掩护,一边还击埋伏在远处的恐怖分子,同时迫击炮击中有难民的大巴车。这种战斗场面和好莱坞《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中的沙漠遭遇战没有什么上下。这种大场面调度的渲染,以及各种复杂战术的应用,是最能突显剧组创作力的地方。既要让观众看得新鲜,感到高大上,又要能看得明白,有代入感,又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随着任务的不断升级,8人突击小组要去解救一名人质,突击队渗透到恐怖分子的营地,这是一场团结和协作的战斗。每个队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快捷迅速地救出人质,最后还是和恐怖分子遭遇,为了给人质争取撤离时间,这时剧情上演荒漠戈壁坦克大战,又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坦克大战,解放军一对三坦克大战,滚滚沙暴,坦克追逐精彩刺激。《红海行动》远超预期的猛烈和狂暴,火力密集,血肉横飞。战争场面非常刺激,任务一场接一场,几乎从头打到尾,高潮迭起,而且是让人始料未及的那種,尤其是片尾的惨烈决战,炮火中乱飞的残肢断臂、被打烂的脸部、被炸成肉泥的士兵,与《战狼2》中永远打不死的冷风成强烈的反差。

总的来说,《红海行动》视听效果精湛,叙事从头燃到尾,巷战、偷袭、突击有条不紊、坦克大战、054A护卫舰,各种武器争相登场,战斗场面热血澎湃。解放军突击队不断遇到障碍,碰上麻烦,反派的战力和正派战力相当,剧情发展不停地战斗,影片中,每一关的打斗都是在最后才分出胜负,尤其是我方解放军战士牺牲得也很惨烈,让人觉得这是真实感人。影片中宏大战争场面,每个关键场面都真实再现惊心动魄令人信服的效果。影片中虽然展现的是现代作战场面,但给观众的感觉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真实场景。《红海行动》燃到爆,不需要文戏,直接开战。没有《战狼2》一般的煽情,只有小分队的协同作战。在真实度还原上,达到国产影片从未有过的高度。

林超贤早期作品《重装警察》的爆破场面、枪械实战调度受到一些军迷的追捧,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林超贤在这方面的展示非常专业。《红海行动》中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战斗,敌我双方对比,又是偷袭又是反偷袭,这些场面被梳理得有条不紊。《红海行动》军事元素丰富,尺度大胆,摄影、剪辑、节奏、配乐恰到好处,探讨战争、人性、希望的主题,并且充满感动,直击心灵。没有重男轻女,没有弱化敌人,没有宣扬战争,没有强行牺牲,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尴尬生硬的段子,没有矫揉造作的爱情,有的只是庄重、克制、真诚、写实。

《红海行动》形象化艺术地再现解放军在国际恐怖主义面前不畏强敌、浴血鏖战、勇往直前的铁血军魂和牺牲精神,令人深深震撼、感动。解放军之所以被称为“钢中之钢”,就在于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演习,更经过血与火的实战检验。《战狼2》和《红海行动》被《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等多次予以充分肯定和好评,其意义已经超过它本身的价值。

《战狼2》和《红海行动》标志着中国电影真正开启探索和制作重工业商业大片时代。

作者:艺绥德

第4篇:金逸电影城

金逸国际电影城 3月7日播映:3月8日播映:

逆世界

悲惨世界

西游降魔篇

劫案迷云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特警判官

午夜微博

杨光的快乐生活

萧红 逆世界悲惨世界西游降魔篇劫案迷云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特警判官 午夜微博杨光的快乐生活

第5篇:电影城开业致辞

在中影万泉国际影城起航仪式上的致辞

苏泉

(2012年8月27日)

尊敬的伍部长、李主席、方校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地能邀请到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参加中影万泉国际影城的起航仪式。在这里,我率中影万泉国际影城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一直关心、支持影院筹备工作的所有领导、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中影万泉国际影城欣逢盛世,正好赶上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劲东风,正好赶上了娄底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时机,是娄底市今年5月份在第八届深圳文博会上成功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是中影集团和娄底市鼎力支持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影城总投资万,占地面积将近平米,按照五星级影院标准建造,是中南地区唯一一家开设在一楼的影城,娄底首家应用TMS全自动化中央管理系统,娄底首家应用11.1杜比环音技术,娄底首家拥有SVIP厅、情侣厅的全数字3D影城。影城共设有9个豪华影厅,包括巨幕厅1个,情侣厅1个,SVIP观影厅1个,

影城采用GDC被动式3D系统,施行私人3D眼镜服务,解决了娄底以往观众对3D眼镜清洁卫生、使用押金、佩戴笨重等烦恼。这里拥有舒适的环境,设有专业的影院座椅和贵宾沙发、中央空调、高清放映设备,拥有高清晰无缝银幕和震撼的环绕音响效果,能刺激您的每一根感官神经,让你拥有舒适的梦幻体验。

中影万泉国际影城今天起航之后,我们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提升影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将在9月底举行盛大的开业庆典、举办大型演唱会和明星见面活动。在未来的日子里,影城将聘以“高标准的放映设备、高品位的观影环境、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为理念,为广大市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给娄底观众带来了高享受的影视生活,为建设文化强市添砖加瓦。恳请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一如既往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影城发展壮大。

最后,我代表影城全体员工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广大观众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6篇:试题《影视》电影制片、电影导演、电影编剧、电影编辑

电视创作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导演和剪辑的责任难以分开,因为电视的素材基本来源于现实,对这些真实的但缺乏情节的零散的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并且提炼主题,是十分细致的工作,无论是在前期采访拍摄还是后期剪辑过程中,创作者个人判断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编导必须承担后期剪辑结构的任务,同时,他又必须参与前期的策划,在采编合一的情况下,他还须参加现场拍摄工作,既是记者又是编辑。

制片人(Producer),也称“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资人或能够拉来赞助的人。影片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制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权决定拍摄影片的一切事务,包括投拍什么样的剧本,聘请导演、摄影师、演员和派出影片监制代表它管理摄制资金,审核拍摄经费并控制拍片的全过程。影片完成后,制片人还要进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场进行宣传和推销。制片人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

制片就是对原有音像、图片等作品进行制作,加工和修改整理,成为满意的作品,进行此项操作的就是制片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来说,是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和管理者!

制片人(Producer)和制片(Production Manager,可直译为制作经理),前者是影片的投资人,又称出品人;后者是电视制作中的中层职位,负责具体的运营事务,向导演和监制负责。

导播

1.电视导播是决定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成功与否的重要创作人员

2.电视导播是大型节目直播和各类节目录制中非常重要的统帅人物,不可代替的指挥者。

1、协调指挥演播室各个系统,通过导播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口令,让各个系统按照节目程序有机的进行整体合作和录制。

2、创造性地通过调机和切换,用电视镜头精彩完成节目的电视录制或直播节目。

导播的职责跨越在了节目创作艺术与技术的双重领域,他应是了解节目规率又精通转播技术手段的人从而成为节目创作组与转播技术组之间的良好沟通者。

导播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素质:

1、要具备导演的解读领会节目的能力和掌握蒙太奇镜头语言的技能。

2、要具备舞美、灯光、录音、音频、视频、造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巧能力。

3、要具备把控和协调全局节目的录制能力(1)组织能力(3)指挥能力。

4、要具备高度、迅捷的判断能力和机敏的应变能力和具备口齿清晰、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5、要具备整体布署机位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设计能力

第7篇: 电影城工作总结

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中,我们大通电影城经营团队自3月份组建之时起,在公司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市文广局、公司制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方针,紧密团结在公司领导班子周围,以“多快好省地搞好基建工作、勤严奇信地创造经营业绩”为主要工作重心,经过近十个月的努力,不仅用最少的时间完成了大量艰巨的基建任务,并通过初期的磨合与探索,使影城迅速走上了良性运作的经营轨道,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 多快好省地搞好基建工作。

今年3月我们基建班子成立之初,现有场地仅仅签订了租赁协议,整个影城的布局也只停留在设想中,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从图纸设计、上报立项到选择队伍、采购材料以及最终的开工建设、审批开业等一系列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任重道远。为了按时完成公司制定的目标,我们几位同志以工地为家,放弃了绝大部分的休息时间,日夜坚守在基建现场,在公司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只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即完成了大通电影城的基建任务。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做到了“多、快、好、省”这四点。

1、多。四个月的基建工程期内,我们几位同志分工合作,联系杭州设计院不下数十次,接触各路施工队伍十余支、牵头召开施工协调会议近十次,自主采购原材料8大件总价值超过 百万元,整理申报工程建设及完工开业等涉及七个政府主管部门的材料

百余份等等,其工作任务之多是不言而喻的。

2、快。大通电影城基建工作最主要的矛盾是任务重而时间紧,为了给工程建设多节约一秒钟,我们在做任何事中都体现了快节奏的原则。确定内部装修施工单位用快速高效的议标方法,从制订方案到最终确定只花了12天时间;开协调会要快刀斩乱麻,直奔工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马上拿出方案并付诸行动;跑主管部门要快进快出,用最短的时间拿出最理想的结果;甚至连走路、吃饭也要快,那样才能为工作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整个基建工作才能按局领导的要求提前完成。

3、好。任何建设工程质量永远是第一,更何况大通电影城从设计之初即定位在国内一流的水平。因此不仅影城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内部设施是的,最关键是从工程开工之日起,我们就紧紧盯住工程质量不放松,大到电器线路是否按图施工、地面墙面是否平整光洁、顶面管线是否达到标高要求,小到钢筋水泥是否符合规格等,我们都做到现场把关、有错即改,决不放过任何质量安全问题。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大通电影城的工程质量可以达到优良以上。

4、省。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如何节约工程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是核心问题。大通电影城基建装饰工程预算造价372.9万元,经过局、公司领导同意,我们采用了分块包工、大件自购的方法,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同各施工单位协商定价的方式,实际造价仅为199万元,为国家、集体节约资金超过173.9万元。

在整个基建过程中,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把关,多次参与协调各方面关系,及时解决最难最关键性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工程进度,为我们全体参与基建工作的同志作出了表率。应该说,大通电影城顺利的建成开业,凝聚了公司领导和我们基建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是公司继鲁迅电影城后自主投资建设的亮点。

二、勤严奇信地创造经营业绩。

如果说基建工程就如同万丈高楼打好了桩基,那么良好的经营业绩就是那光彩夺目的楼身。大通电影城自7月16日开始试营业至今的近五个月,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已放映6998场,观众超过112657人次,实现票房收入261.9万元,包场收入(场租、情侣座设施费、两片连映、广告收入等5.7万元),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卖品部5个半月收入为490433元,占票房成绩的18.15%。总体来说,我们主要体现了“勤、严、奇、信”这四方面。

1、勤。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大通电影城作为一家在外地新开的影院,是公司前瞻性发展跨出的第一步,各项工作都要从头开始。我们负责经营的几位同志以我为首,每天从早上九点开早会起,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最后一场电影结束,做到有事能随叫随到随时处理,时刻站在经营第一线,以身作则,为影城的全体新员工们作出了良好的表率。

2、严。大通电影城的基层员工都是新手,虽然经过了一定的业务培训,但毕竟时间还短、缺乏工作经验。因此,要打造一支高

素质的职工队伍,就需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四个多月来,我们每天坚持学习不放松,从员工守则到操作规范、从着装举止到微笑服务,都严格按照公司制订的标准规范来做,力求在经营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上、每一位员工都能做到尽善尽美。目前,影城各岗位的员工都已熟练掌握相关业务技能,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微笑服务、热情待人逐渐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3、奇。上虞属于县级市,城市规模不大,大通电影城所在的城北又是新开发的商业区,周边常住人口较少,更有576个座

第8篇:电影城南旧事简介

电影《城南旧事》内容简介

本片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沈洁 饰)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张闽 饰),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张丰毅 饰)。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英子而去,表现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第9篇:电影城营销定位宣传策划方案

XX影城dd店营销定位方案

 XX影城市场定位:

好吃好玩又好看,XX影城玩一天(广告语:XX影城,不仅仅可以看电影。见朋友,喝咖啡、吃东西、玩游戏,一起玩一起渡过休闲时光)让商务人士可以在咖啡区洽谈,让大中同学可以在一起聚会,让朋友可以在会员区玩牌。XX影城,一个好玩的地方,而不是匆匆来匆匆去的一个地方。

 营销目标:

全年票房目标(1148.7-71.62)1077万。开业第一个月(2015年2月份)票房136万,卖品23万,广告场租收入5万,总收入164万。

 目标客户群:

1、3-5公里附近居住的人员结构,高档小区,顾客群体;

2、电影消费者,吸引对4D有认知的人群,培养固有人群并带动未知人群;

3、目标人群:家庭成员、公务员广场散客为主,潜在人群:(18-45岁)学生群体、白领服务人员。

 影院卖点:

XX影院,不仅仅为顾客提供dd市首家全景声放映技术、dd市第一的高坡度座位,大上海经典剧院头等舱观影体验,更重要的是,XX影院为岛城观众提供了一个过慢生活的好去处。 dd市最宽敞的影城大堂,最舒适的会员区,见朋友,喝咖啡,吃点东西,玩玩游戏,看看电影,从容不迫。一站式休闲娱乐。到XX影院看电影,不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卖点一:宽敞的大堂上设置了3*6米的LCD互动游戏大屏。使年轻人可以在大厅观众之下展现自己。更有两块小屏,可以让顾客玩BOX360互动游戏。

1 卖点二:CINEMABAR不仅销售影院常见的爆米花,可乐,以及瓶装饮料;更多的是现制小吃——可以饱腹的小吃——手抓饼,肉夹馍,三明治。

卖点三:影城大堂区左侧专设咖啡区,中央设置会员吧台,台球桌,会员持卡免费进入,购买咖啡后可以在场外消费,也可以到场内消费。场内同样设有免费的游戏机、棋类、扑克牌。配合全年无限次观影卡,全天候观影。

影城观影的独特卖点:全景声、座位第一高起坡、厅内再现老上海经典剧院头等舱VIP软包座椅;春节后4D登陆!

 营销策略: 为节约现金成本,开业前大量利用网络、团购平台抢票,制造吸引力 主要要素:

(1)XX品牌 + “好吃好玩又好看,XX影城玩一天”新概念导入;

(2)所有开业活动围绕会员招募:会员卡300起充值,赠票2张(3月份的全天票,或2月份白天票),每增加100元加赠票1张;

信乐卡,为打折卡,80元办卡送一张票一张小爆米花兑换券。 (3)媒体使用:微信、微博、社区行、电台、DM。 主要目的:

1.让lc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网客知晓XX影城。

2.通过提炼出的“吃喝玩的概念”与普通影城的差异,彰显XX影城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3.通过开业期间大力度优惠让更多消费者得到XX影城的好吃好玩又好看的体验。

 阶段营销及执行

开业营销宣传大主题:“不仅仅是看电影”

意为拓展延伸XX品牌在dd多元化的概念,并打破传统影院常规观影模式的理念,给顾客一个好吃、好玩、好看、好听、好文化,好社交平台的全新一站式综合体验。ddXX影城hx广场店就如同电影里的魔方,无所不有,变幻莫测,赋予电影文化一个多元、立体的新形象。

主题一:“厚惠有期,羊羊得礼”

活动1:跟随hx广场走进社区,办理卡费80元的“信乐卡”,XX影城品牌宣传,派发单页。单页设计内容,正面为品牌形象+电话地址,背面为卖品券+娱乐券等有效价值的代金券(需加盖公章)。制作易拉宝等宣传品进行社区陈列与摆放,加dd店微信、微博二维码参加XX影城抢票活动并赠送电影衍生品。时间:2014年12月30—2015年1月20日 活动2:dd店“惠员卡”(院线金卡的版面)的办理。300元入会,享受半价观影。办理入会后现场关注XX影城官方微信即可赠送2张观影券,(观影券有效期1个月,特殊节日、影片不参与使用)。“信乐卡”(新设计卡面)的办理,80元会费,一年有效期,享受半价观影。办理信乐卡后关注XX影城官方微信即可赠送一张观影券,一张小爆米花礼券。dd店两种会员卡均采用积分换礼的形式,促进顾客循环消费。时间:2015年1月24—2015年2月13日。预计票量:5000张;

主题二:“E网抢购,智慧生活”—XX影城抢票狂欢节

活动1:大众点评网、美团、糯米等团购网站上线秒杀预售,团购价格为19.9元,上线时间: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24日,每天限量秒抢100份。合计2400份。使用时间:2015年1月24—2015年2月13日

活动2:微信抢票狂欢节,微信在线购票全场影片19.9元,新用户首次购买9.9元。微信进行票价补贴。并在现场有主题地推活动。如大转盘赢电影衍生品,加二维码抢红包等活动。时间:2015年1月24日-2015年2月6日

3 活动3:猫眼、淘宝的影片在线选作的低价抢票活动(具体细节再谈);

活动4:时光网针对dd店开业的宣传推广,开业面向400万的活跃注册用户手机端推送ddXX影城开业信息,并在时光网站影院频道首页做广告支持。与时光网的精准用户做手机客户端的抢票狂欢活动,让时光网发起抢票活动。时间:2015年1月14—2015年1月30,预计票量500张(具体活动再谈)

活动5:与dd当地手机新闻媒体“掌上dd“合作,秒杀抢票活动,掌上dd是由dd报业集团制造,拥有25万的人群最关注。(目前与YY影城正在合作)。时间:2015年1月14—2015年1月30,预计票量500张

活动:6:XX影城dd店官方微博、微信的抢票活动,店内覆盖WIFI,在每个角落张贴微信、微博二维码。刺激顾客关注,等dd店微信二期开通后,即可在公众平台上实现在线选座购票。

活动上线时间:2014年12月30—2015年2月30,预计票量1000张. 主题三:“相信品牌的力量”—XX影城全民观影团

活动1:全民观影团活动,向lc区的各个职能部门发出邀请,打造全民电影文化盛宴,为全区特殊工种的优秀员工免费包场观看巨幕全景声电影,观影团体人群:环卫工人、交警、公交车司机、福利院教师、留守儿童等。目的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公益文化品牌。活动时间:2015年1月24-2015年2月13,下午5点之前的场次。预计活动票量1000张,共计约5-6场电影,拿出票送到各部门。此处注意先不要把摊子铺大,以免远远超出预估。 活动2:打造ddXX影城“信影团”影迷俱乐部的概念,与媒体,如dd早报、半岛都市报、dd晚报、dd新闻综合频道FM107.6,进行合作征集XX影城的“信影团”粉丝免费观影活动。现场可组织粉丝影迷进行地推活动。(观影粉丝免费观影门槛为详细的个人资料及加官方微博、微信的关注)活动时间:2015年1月24-2015年2月13,17点之前的场次。 4 预计活动票量1000张

活动3:新闻综合频道FM107.6广告,dd新闻综合频道是dd广播电台第一频道,覆盖全市,收听人数超过499万。我们可在17:00-18:30新闻晚高峰、气象连线、整点新闻、环球采风。活动时间:1月20日-2月20日。原价1200元/10秒,可半价600元/10秒;协调成600张电影券兑换。

活动4:“听电影”全景声活动,与ddlc区电视媒体合作,邀请残联的盲人及视力有障碍的群众,来XX影城感受一场身临其境的聆听电影活动。在公益的角度帮助盲人朋友体验电影的文化魅力,从而推广XX全景声巨幕的品牌。活动时间:活动时间:2015年1月24-2015年2月13,17点之前的场次。预计活动票量100张

活动5:“匆匆那年-寒假补课计划”,针对放寒假的学生推出寒假补课计划的课程表,学生通过微信抢每天150个观影名额,获得兑换码;持兑换码与学生证至影院后可享受影票原价的4.5折优惠(仅限白天场次5:30之前)。以拉动学生观影市场。活动时间:2015年1月16日-2月17日。

活动6:“羊光灿烂”情人节白天甜蜜主题活动,与当地婚恋网站一起合作,推出爱情约看,现场3分钟约会等主题活动。目的打动年轻观影团体。活动时间2015年2月14日(下午14:00-17:00)

XX影城dd店 2014年12月22日

上一篇:幼儿小班新生教育笔记下一篇:兴业银行社区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