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电影赏析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黑客帝国电影赏析(精选6篇)

黑客帝国电影赏析 篇1

这个精彩的故事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宗教意味,此时的系统仍然在按计划进行对人类每隔几代例行的剿灭活动,因此人类世界zion和机器世界Matrix同时面临危机。 机器是人创造的,而一旦机器取得了自由意志,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抵御机器的剿灭;程序是机器制造的,而一旦程序取得了自由意志,机器也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抵御程序的破坏。各自为战,人与机器将会同归于尽。

结尾的地方最是意味深长,建筑师和Oracle达成了共识,决定给予Matrix中的人类以自由意志,可以选择在机器中享受虚拟的平静和快乐或者选择现实的残酷和真实。这是个教会新教当中非常重要的命题,上帝以其全知全能当然知道亚当和夏娃可能在蛇的诱惑下会吃伊甸园中的智慧果,但上帝仍然选择在造人的时候给他们自由意志,不对他们的选择加以干涉,因为上帝认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但是同时可能带来罪恶的世界,要比一个没有罪恶但同时也没有自由意志的世界更符合他的期望。正是这种认识强化了西方文化中对自由的追求和认同,成为现代西方普世价值的核心。

卓斯基兄弟俩用程序解释了:宿命论(客观唯心主义)、因果论、人性论、相对论、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换句话说人类哲学世界的几大体系,都被这二位用电影诠释完整了。

人总是能听进去自己想听的话尼奥第一次见到先知时,最想听的话是先知说你不是救世主。崔尼蒂见到先知时最想听的话是先知说你会爱上救世主。墨菲斯听到先知说自己会找到救世主结束战争就把它当成了信仰。你认为世界是什么样,世界就会变成你想要的那个样子,先知这个程序是给予人类希望的答案的程序。人性的本能选择就是选择那些自己能够接受的事情,选择那些自己能够接受的话,从而用这些话或事印证心底的那个声音。

黑客帝国电影赏析 篇2

关键词:黑客帝国,母体,探寻,回归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该走向何处?《黑客帝国》塑造了一个荒诞不羁的梦,人类只是计算机操控系统的一部分。

一.感知母体

母体(Matrix)原初涵义为子宫(拉丁文),和母亲同属一个词根Matr。这个词当作“母体”来讲,犹如一个母亲给孩子创造出的童话世界,搭起的遮阳伞,代表着一种无私的呵护与关爱。影片中所表现的母体就是遮盖丑陋、虚化真实、极力保存一方纯净的人间心灵净土。机器世界中构筑的母体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的互动电脑虚拟现实系统,它给每一个人身上装上插头,操纵人类接受由电脑系统发射出来的信号刺激其接受任务,遵守一系列规则,以达到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模拟。它象征着一种禁锢、犹如迷洞般捉摸不透,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无法想象的黑暗地洞,迷惑人们安于被控制,机械地、单调地复制每天的生活。母体中有无数透明的高塔,里面呈现着众多赤裸裸的肉身,他们身上布满导体线,这些东西就是控制人行动的第一步。其他在这个故事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比如人群的流动,他们在现代城市的蜂窝中过着单调而又狂乱的生活,一切都只不过是现象、梦、幻觉而已。彼得·安格发表于1975年的《Ignorance》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假定,即在我们周围的世界存在着椅子、书籍和其他类似的物体这种共同的信念只不过是由一个邪恶的科学家在我们大脑里精心制造的一种性假象,一个超级神经专家,他运用电脑产生电子脉冲,然后转化成电极强加于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部位上[1]。他认为这是一位心机不纯的科学家灌输给人类的谬论。可见,眼见不一定为实,存在不一定被感知。

母体是电脑模拟的梦世界,是一个有巨大破坏性的消极工具,是计算机企图征服人类的预测性尝试。在母体内,人类被电脑系统主宰着,它构造的虚拟世界给人类提供了一个优越于自我存在的视域,他们可享受着和真实世界一样的安逸;亦或常常经历几场起死回生的奇迹,并认为人是万能的,没有他们战胜不了的困难;而且每天都在进行冒险,时刻准备向一个黑暗的星空宣战,他们可以随时释放自己身体中潜藏的巨大能量等等,不得不说这就是高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刺激。母体创造了一个异己的世界,Neo原是一个年轻的电脑工程师,同时也是网络黑客。当有一天他被告知自己一直生存的环境是虚幻的,他不过是电脑制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程序,他一步步地卷进了机器王国,成为一颗被摆弄的旗子。特工史密斯也是一个代码,他可以大量的复制自己并且拥有被复制者的特异功能,为获取真正的个人自由和Neo进行一次次的交战,他们都是机器世界里最大的敌人。异化现象常常是一股邪恶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一切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力量或物化力量,都是他们批判的对象:“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和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我们的主人,这是马克思所未能预见到的:可是没有什么比下述事实更加突出地证明他的预见性,在今天全人类都成为他自己创造出的政治制度的囚犯,心惊胆跳的人类正焦急的盼望是否能从自己所创造的物的力量中拯救出来……”[2]人类需要解放自己,Neo就是他们的救世主。可是也值得怀疑或者过于冒险,有这么一个情节:Neo需要作出一个顾全大局与个人私利的抉择,他放弃了走升级母体的常规路线。如果没有按照这个步骤去做,将会导致灾难性的系统崩溃,这会杀死连接在母体上的所有人附带Zion的毁灭,这也意味着全人类的灭绝。当Neo面前有两扇门可以去的时候,他没有通往Zion,为人类争取自由;而是为了爱情去帮助崔妮蒂,这就是真实的人类情感体验。费尔巴哈认为作为自然的人的本质是感觉、欲望和爱,他把爱理解为人对人的爱,即人对人的一种情感,其含义广泛,如爱情、怜悯、友谊、舍己精神等。他强调在广泛的爱之中,“爱必须是双方的,即是以爱易爱”[3]。这是母体中浪漫动人的画面:没有道德评判;没有刑罚;它不是冷冰冰、黑暗的狱所;母体也是有人性的。机器的发明创作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必然无法逃脱关注人的欲求,人都是感性动物。因而,我们感知的母体具有双面特质。

二.虐性的探寻

网络能手Neo在电脑前迷糊地扒着睡了一觉后,醒来却看到电脑屏幕上一条诡异的指示(The matrix has you……Follow the white rabbit.),然后他听到“咚咚”地敲门声,寻声而去,随后迅速完成了一笔惯常的交易,而那个白兔的纹身驱使他去了酒吧。一个叫崔妮蒂的女人和他进行了一场似是而非地谈话,此时他的生活已经与机器世界连在一起了。崔妮蒂告知他最近会有坏事临头。第二天,果不其然,Neo正上班时邮递员递给他一个邮包,他并不知道是什么,打开后看到一部黑色手机,紧接着电话响起,他疑惑地按下了接听键,那头传来一个浑厚的男音,他实则是莫斐斯(一个即将与他紧密联系的神秘人),告知Neo涉嫌犯罪,特工正往他的方向走来。如果Neo马上按他的指令逃走方可摆脱危险。Neo将信将疑,逼近窗口,在跳窗的那一刻失掉了手机,断了与莫斐斯的联络,恐惧感让他止步,最终被一群人抓走关入审讯室,遭受暴力的逼供。一场虚惊之后,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刚才那只是过度恐慌之下做的噩梦。剧情才刚刚进入,Neo再次与崔妮蒂相遇,在车上崔妮蒂从Neo的肚子里取出来梦境中的跟踪器后,引领Neo进入了指挥舱。莫斐斯与Neo进行了私人会谈,并给了他两颗药丸,一颗红色的(留在幻境),一颗蓝色的(离开幻境)。Neo相信了母体无处不在,这一直是悬在他心头无法解释的困扰,他想去寻求真正的答案。好奇心指引他吞下红药丸,莫斐斯把他带到总指挥基地观摩,之后为他复制了躺在椅子上的新人体,让他置身于一个布满红色液体的黏膜性夹层里,机器触角在他赤裸地身体上肆意裹挟着并从他身体上穿过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插孔,Neo最后掉落深渊中完全浸润后被抛出来,洗心革面般回到指挥舱,他已经丧失了之前全部的记忆。莫斐斯带Neo进入一个电闪雷鸣的虚拟镜像内,试图唤醒Neo建立对世界的全新认知。莫斐斯告诉Neo真相是人类一直依靠电脑生存,科技可以使人类不再从娘胎出生,人类可以被培植出来,母体就是这样一种规律的运作,人类的归宿就是都要转化为一种生物电能。Neo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慌,他已经无法回到从前的意识状态,他的思维模式被彻底颠覆,他感到生存其中的“现实”失去了它真实的个性,变成了一个专横规则,由Matrix强加的领地……浑身上下插满着金属导管,这是对母体的虚拟,母体虚拟幻境掩盖人类被奴役的真相。

莫斐斯:什么是真实?你怎么来定义真实?如果你指的是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那么真实只不过是大脑所解释的电子信号而已[4]。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论调。影片中英明的领导者莫斐斯就以西方哲学史上所谓的视觉上的隐喻表达了他的训诫和分析性观察。莫斐斯说Neo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囚犯,生活在一个无法感知的世界里,那就是“一个心灵的牢笼。”但是他能够看到这个牢笼-从窗户外面就可以看得到,甚至到处都是像莫斐斯所表达的那样,母体是一个无法逃脱掉的虚拟世界,它制造假象,蒙蔽真相。然而,不考虑母体的这种普遍深入的视觉上的欺骗,莫斐斯鼓励Neo用他的眼睛在更高的认识论的层次上-超越幻象看到真相、明白真相。Neo只能遵循这样的生活轨迹相信残酷的真相:真正的人类世界早已成为一片废墟,成为“真实的荒漠”。Neo承受不了这种荒诞的解释,身体在被控的环境下瞬间产生巨大的压力,激起强烈地呕吐昏厥过去,他需要麻痹自己休息片刻。在恢复体力后又接受了新一轮的密集训练,在与莫斐斯交战柔道之后,莫斐斯坚信寻求到的真正救世主就是Neo。

当Neo从高空跳跃没有成功的时候,他触摸到了从他的手指上浸出来的鲜血,并且感受到一个虚拟的经历,也可以引起身体上的伤害,这揭示了被捆绑固定在椅子上的肉体与精神是相通的。流血与身体上的变化是视觉与触觉之间的转换,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也就是说肉体和灵魂之间存在着协调一致性。

Neo想了解自己究竟是谁?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唯一可以给他答案的人或许是那个隐秘的人物-先知,他去到先知的住所,一进去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一个小孩用目光扫视勺子能使其弯曲。Neo感到十分震惊,他傻定在了那里,无法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莫非产生了幻觉?直到小孩很认真的把勺子递给他,不经意间,从小孩口中不紧不慢地吐出一句哲理性的名言:“事实上这里没有勺子,你所看到的是你自己弯了”,颇有深意。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当我们对这些限制和障碍视而不见时,我们就会战胜它们,甚至改变它们。外部事物存在于客观世界,而人类自我存在于主观世界。我们的思想正是我们最大的桎梏,解放思想,打破禁锢,也许我们会获得真正的自由。汤匙本只是一个镜像。在某种意义上,就像汤匙不存在一样,镜子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在镜子里被发射出来的那个世界只是一个镜像,一个幻觉而已。即使是我们站在镜子前看到我们自身,我们的镜像也并没有传达出我们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如果汤匙不存在,那么Neo也不存在。这种没有自我的观点在佛教上被称为“无我”之境。因而,我们可以错误的方式来使用镜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加强自我的幻想。在我们不真实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镜子来重申自我幻想和分离。

Neo是一个富有传奇英雄色彩的人物,Neo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自己是谁?母体终究是什么?他所经历的一系列充满戏剧性的遭遇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为人类寻求出路,解答心中疑团的故事。

另一个人物塞佛通过被插入母体,塞佛就会从莫斐斯那里获得解放。但是他真的就自由了吗?也许有人会说“No”,因为在母体内,塞佛依然不会操纵别人。他与电脑人史密斯在母体内的一家虚拟的豪华饭店里进餐。塞佛尽情地享受着一块烹调得极好的牛排。在受到食物的诱惑后背叛史密斯,将莫斐斯交给电脑人史密斯处置。他想要的是忘记自己的过去,重新在母体设计的程序内生活。因为这个程序能够提供给他需要的舒适,当他以一种表面上看来十分友好的方式拿了一杯自制的烈酒给Neo的时候,同时也诙谐地破坏了他的信心,即相信Neo就是“救世主”,是莫斐斯认为被派来拯救世界的那个人。《黑客帝国》第三部结尾,建筑师和先知的对话让我们隐约感受到,这一切不过是母体的进一步完善而已,不是排除异己而通过允许异己的存在来增强自身免疫力。

在超真实的拟像世界里,人类永远都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因为有一种抗衡的力量始终在威胁人类的生存。当差异被取消,当对立被取消,当敌人被取消,当实在被取消,超真实完全代替真实的时候,人类最终无法避免毁灭。

三.真实的回归

如果母体消失,人类会生活在精神文明高于物质文明的社会。心理学家B.F.斯金纳主张,我们应该放弃人类具有自由意志这种观点,以及人们应当因他们所做的事情而受到表扬或受到责备这种观念。在一个已经被因果决定了的世界里,是没有所谓的对错的[5]。如果真实的世界是这样一个世界,那么生活在它里面的那些人就不能被认为比生活在母体内的那些人状况要好。

《黑客帝国》呈现给我们两个世界:Matrix和Zion。Matrix是一个以机器为载体的虚假世界,它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时期,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各种必然和规则;Zion是真实的人类世界,但它却是荒凉的地球。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真正的自由。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其实,人和机器最佳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而不该是敌对的。即便是我们对自己进行传统观念改造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与“聪明”的机器世界更好地相处,以此创造一个更完美的拥有真实感觉和自由选择权的Matrix.

四.结语

影片在表现人类与计算机激烈争斗的过程中,也以一幅幅唯美的画面表现了其他的主题:爱情、信任和友谊。Neo与崔妮蒂的爱情:当Neo处在死亡的边缘,在他与电脑人最后的决斗中要被打败的时候,在尼布加尼撒船上凄凉的气氛中,崔妮蒂给了Neo一个赋予生命的吻。Neo渐渐苏醒过来,恢复了往昔的能量,最终解放了被禁锢在洞穴里的人。Neo与莫斐斯的合作关系,患难之情同样受人感动:当电脑人史密斯追上Neo一行人的时候,莫斐斯留下了自己与敌人周旋,但一定要保护他认为先知预测到的关键人物Neo;而Neo安全逃离之后不顾生命危险,执意要去救助生死之交莫斐斯,并且最后成功了,这些都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给影片带来了清新暖热的气息。

《黑客帝国》三部曲对我们的独特冲击并不存在于它的中心理论,而是存在于它的重要想象。每个人都可能患幽闭恐怖症,当一些人从由Matrix控制的虚拟现实中清醒过来时,也并没有对外部现实巨大空间的渴望;而是首先感知到这种封闭的可怕,这种绝对的被动性是一种绝对荒谬幻想的体验。人工智能本是人类拼命实现的未来构想,最终却成为人类无法逃脱的囚笼,值得人类反思。

参考文献

[1]金二.”接入”黑客帝国[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赫伯特·马尔库赛等.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4](美)威廉·欧文.黑客帝国与哲学: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黑客帝国电影赏析 篇3

【关键词】黑客帝国 宗教符号 象征学

【Abstract】As a very successful science fiction, The Matrix is famous for its deep ideas apart from the computer-generated special effec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signs and its symbolic meaning in the movi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In The Matrix, every character, every symbol and .many scenes have sorts of metaphor and allusion of religion, including Christianity, Buddhism and Gnosticism. While this paper mainly focus on the symbols of Christianity, which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discussions.

【Key words】The Matrix; Religious symbols; symbology

The Matrix,a science fiction thriller that full of tension, excitement and intelligence, is a very successful movie by using elements like gunfights, shadows, slow motion and quick cuts to excite the audience eyes and quicken their pulse. But what really makes The Matrix stand out in its field is its rich connotation of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This essay will look at the religious symbolic aspects of the first movie of The Matrix, though it is a trilogy. As the last two films focus more on the philosophical aspects, only the first Matrix film will be concerned in this paper.

The holy scripture of Christianity is the Bible, which has two sections: Old Testament and New Testament. The Old Testament is what the Jews believe to have happened, they call it the Torah; it is their accounts of their history and of their God; it is the events before Christs coming. The New Testament is the accounts of Christs birth, death and resurrection and His revelation. The orthodox Jews do not believe in Christ as Lord God as Christians do; they are still waiting for their Messiah to come. But Christians believe in both Old and New Testaments and their prophecies and revel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s that The Matrix refers to Old and New Testament facts and events to drive their story of Neo being the savior, relating him to Jesus.

The film is about a futuristic world where the machine has controlled human. To keep them incarcerated, the AI created the Matrix, which is basically a computer program controlled by the machines, to which the humans are connected to through their brain. Within the Matrix there is a computer programmer Neo who is not satisfied with his existence and he is groping for an answer. Then Morpheus and Trinity find him and explain to him that the world he is used to is a fabrication. They believe that Neo is the One and he will free the mankind from the machine finally.

The Matrix is related to Christianity in a variety of ways. One example is that they talk about Neo as the ONE.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Old Testament where God foretold about the coming of the Messiah, Jesus of Nazareth. Neos name in the Matrix is Thomas Anderson. Thomas means “twin”, implies about his double roles. And Anderson means “son of man” in Hebrew language, which is a messianic tile, and “son of man” is another name for Christ. There is also a scene when Neo has to decide whether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the Matrix or be blissfully ignorant, he chooses the red pill. The choosing of the red pill represents Eves choosing to eat from the fruit of the forbidden tree (the tree of knowledge).

Films real world can be related to our real world, too, and the concept of Heaven. Humans are trapped in the Matrix as we perceive the same, and going up to heaven is like being freed from the Matrix. Another corresponding example is when Neo is finally freed from the Matrix, he comes out naked and through a canal, representing the birth canal and, thus, rebirth. Biblically when you receive Christ as your Savior you are considered born again. Neos way of leaving the Matrix represents him finding the truth as it does in Christianity.

In film, the characters drive the plot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is film had impacting symbolism accompanying them. For the first powerful character there is Morpheus, captain of the hovercraft Nebuchadnezzar. Morpheus believes in The Oracle's prophecy, and he believes he will finally found the One. He acts as Neo's mentor and is the one of the persons who never doubts Neo as the One. We can find the same character in the Bible as John the Baptist that John never doubted Jesus as the Messiah. And when Morpheus chose to give his life as a sacrifice to Neo, we can see that John did the same thing for Jesus.

With Trinity being the prominent female figure, there is also a correlation to the Bible. It is said Jesus had a love interest with his disciple Mary Magdalene. And Trinity was the one who was the first to see Neo come back to life, Mary Magdalene was the first to see Jesus when He rose from the dead. As for her name trinity, the reference here is to the biblical trinity—God the Father, God the Son, and God the Holy Spirit.

Agent Smith, the main adversary to Morpheus' plan, is a sentient program in the Matrix; Smith is able to do almost everything Neo can. Agents are supremely powerful, and no one has ever survived before except Neo. Agent Smith could possibly symbolize Satan who is the enemy of Christ and thus the enemy of Neo.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he tricks Neo into believing that Morpheus is a criminal that should not be trusted. But Neo doesnt fall for this deception. Yet this can be correlated to Christ roaming through the desert for 40 days and nights, being tempted by the devil, but rejecting him. Agent Smith is the antagonist throughout this film as Satan is throughout the Bible.

Cypher is the classic betrayer, the Judas Iscariot. The word refers to a mathematical symbol denoting an absence of quantity, a zero and someone with no value, a nonentity. It's also potentially related to Satan as it is a shortened version of “Lucifer”. Cypher also has a goatee and wears red early in the film, which relate to the popular images of Satan. So this character represents the Judas betrayal of Christ

As the story goes along we confirm more illustrations connecting the film and Christianity, so more works should be worked on. More semiotic elements are reflected in the film like 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Edwin Abbotts Flatland, the experiment of Brain in Vats hypothesis, Descartes Evil Genius and Nietzsches Overman and so on. The combining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s always a great challenge for a movie. In this movie, the characters, dialogues and even the scenes are sorts of metaphor and allusion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Thus its rich symbols will inspired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examine this movie.

References:

[1]Grau,Christopher.Philosophers explore The Matrix[A].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Irwin,William.The Matrix and Philosophy: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M].Pub Group West.2002.

电影美学基础相关电影赏析资料 篇4

《骗中骗》:迷恋的,不仅仅是完美的骗局

电影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质感,比如今天的影迷,更留恋光影中的磅礴气势、逼真声效和视觉轰炸。

似乎电影在其早年所形成的一种更温和、更圆润的质感早已一去不返了。在那个时代,光是柔和并充满了表情的、音是温柔地抚摸人心的、表演是含蓄而灵动的。那是电影的黄金时代,一大批真正的表演者和艺术家在银幕前展示着自己的天才,那时的电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如今,它不过是某种光影特效的代名词而已。

拍摄于1973年的好莱坞影片《骗中骗》,是乔治•罗伊•希尔最著名的两部作品中的一部。这部获得第4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等七项大奖的影片正符合了电影黄金时代的应有特质,它的迷人之处超越了故事、形式而上升到一种对趣味的流连。

那时的电影不故弄玄虚,不会像现在的电影那样无谓地设置观影障碍,好像生怕观者产生疏离感,《骗中骗》采取了小节式的结构,了解剧情只需记得以下几个节点即可:赌徒、圈套、下饵、设套、赌马、出击、上钩,整个故事便如行云流水,任意自然。

骗子的故事总能提起人们的兴趣,然而银幕上的骗子虽多,但能够像《骗中骗》这样完美、豪华、温情的骗局却寥寥无几,有的虽有几分形似,却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想想看,也许是一种骗亦有道的情怀。

强尼•虎克原本是一个烂赌无品的骗子,为了给搭档路德报仇,同时也是给自己解套,找到亨利•康夫,这又是一个失意落魄的人物。两个人先是设下一个豪华的骗局,所谓豪华不是指场面,而是所招募的人手之多、情节之繁复让人瞠目。当黑社会的头目德利•隆根一步步陷入他们设计好的陷阱时,另一条线索也逐步展开,这即是所谓的“骗中骗”,它存在的目的一是保持悬念让观者紧张,一是让整个骗局能完美地收场。这种双重格局的电影以此片为集大成,观影的幸福感也由此碧波荡漾。

罗伯特•雷德福一直是被低估的,作为导演,他可以拍出优秀电影被奖项和观者所认可,但事实上作为演员的他同样出色,对虎克这个角色的把握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点油滑,又有一点稚嫩;有一点怒其不争,又有一点令人钦佩,这种内心的转变自然生动,一座奥斯卡影帝的提名当之无愧。

电影的配乐,让我们的完美感受,在精巧、灵动的钢琴配乐下,一股令人舒畅的韵律跃动而出,让人陶醉难忘。

乔治•罗伊•希尔的《骗中骗》,对于喜剧电影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和创新,这个据说只拍商业电影的导演,在最商业的类型片喜剧上拍出了无法复制的艺术感。

《骗中骗》剧情简介

《骗》是好莱坞经典影片。本片以趣味手法,故事发生在1936年的约里略特,呈现出1936年芝加哥黑社会的生活。保罗.纽曼与罗伯特.雷德福合作,出演本片主人公。胡克的骗术老师卢瑟被黑社会头目朗根杀害,胡克发誓要报仇。他找到卢瑟的朋友、骗术大师亨利.冈多夫。亨利.冈多夫扮成阔佬、用偷来的朗尼根的钱与朗尼根下赌注,并赢了朗尼根。朗尼根不服输,想在赛夫马赌博中报一箭之仇,但他所来到的赛马场却是胡克与冈多夫布置的骗局。冈多夫在给了朗尼根一些小甜头后,郎尼根下了50万美元的赌注,结果输得精光。正在此时,胡克和冈多夫的警察朋友闯了进来,假装开枪打死了胡克和冈多夫,郎尼根吓得落荒而逃。胡克和冈多夫终于骗到了这50万美元。

《骗中骗》影片意义

除了伊朗社会的特定矛盾,影片探索了人类众多共有的道德和法律困局――真诚与谎言、人情与法律、父母与儿女、婚姻与自由、移民与留守等等。影片试图用让人应接不暇的情节说明,人们面对的矛盾不是简单层面的谁对谁错,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混合体,每个人都无法保证绝对正义。

《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评价

情节像侦探片一样巧妙展开,每个人物都面临挣扎和抉择,画面和叙事十分紧凑,总之你在两小时内根本没时间走神,情绪完全被剧情吸引。

一句话评论

写实镜头下的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

电影通过鲜明的人物表演来讲述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问题看似只存在于某一个家庭中,却影射了社会群体的普遍问题。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影片充满了娴熟的掌控力、张力和内涵,这部影片发人深省,每个剧情转折都让人紧张得屏住唿吸。

Q:我也发现影片的剧情有很多留白,比如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什么该给观众看,什么该隐藏,你如何选择?

观众都是有智慧的,他们有能力去发掘、体会的东西,我不会直白地表现。那种完全不留白的电影,能传达的东西反而是有限的,导演不应该一字一句地告诉观众。

阿斯哈将一条条情感线与复杂的社会背景编织在一起,驾驭能力从情感因果递进的纵向关系就可见一斑。影片最初的情感矛盾是伦理,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一个“孝”字,引出这个矛盾的是对社会环境的质疑;伦理问题引起了家庭纠纷,从而让亲情和爱情遇到了考验;这间接导致了意外的发生,于是又引出了社会贫富阶级的意识矛盾和道德的拷问。如此复杂的纵向线,阿斯哈还能再让其平行交叉发展,且脉络清晰、深浅得当,简直就是优秀的编织艺术家化身。

阿斯哈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设置的丰富而立体,将人性、道德、信仰、情感交织的痛苦一层层剥开呈现在镜头前,不急不躁,甚至在表现最激烈的争吵时也抻得住。还有一些富含哲理的台词,也会让观众暂时跳出故事,用这种短暂的抽离调整影片节奏。

《别离》里的电影语言也很讲究,但它们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影像的作用就是叙述,没有隐喻,不追求风格化。电影本身力量强大到已经不需要形式来画蛇添足,这,才是真正的电影。

商业电影

1.重视重视娱乐不重视现实

2.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3.植入广告。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管道才能看到电影.但是并不会觉得这些广告突兀,4.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艺术电影

1.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现了艺术电影全新的形式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观众作为对象。

2.它的市场战略是达致许多国家的相对较少的文化精英观众,而不是针对地区性市场。

3.具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差异性,4.以本文状态为其标志,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区别

什么叫艺术片,是不是可以简单的将其定义为“绝大多数人看不懂的电影”,应该说看不懂的肯定的是艺术片,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能让大众看懂的艺术片。

可以从导演的目的来判断一部电影到底是不是艺术片:如果导演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票房,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到的想表达的一些东西,那这部电影就可以算作是艺术片,当一个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到观众的感受.绝大部分的艺术片都不具备这要素,所以票房很惨。但也有些艺术片碰巧很有戏剧性又兼具视觉效果,那就会成为一部卖座的艺术电影。还有这么一群高素质观众,他们花钱进电影院想获得的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这也正是艺术电影所能给的,随着人们影视素养的不断提高,对电影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我相信商业电影会“越拍越艺术”,简单的声画刺激已不能满足大众对电影的需要,观众还要内心的感动。

判断一件东西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是看它是否具有感染力。如果一部电影就是奔着票房去,他的目的就是钱,但是他又碰巧做的很有感染力,那也是一种艺术成就。

如果把电影和文学做个比较,商业电影就像是畅销书,文艺片就像是偏学术性的书,水平高的人读起来不亦乐乎,没欣赏能力的人自然看都懒得看一眼。

艺术电影的艺术可以表现在多方面,故事本身的文艺性,叙事手法上的艺术,画面的艺术。商业电影大多没有一个很比较文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注重的是戏剧性,而艺术的东西大多没有戏剧性,平平淡淡的。电影叙事就是一个故事该如何去用镜头的组接去讲述的方式,你可以用长镜头一拍到底,也可以分镜头跳切。文艺片多青睐长镜头,好莱坞钟情于蒙太奇,蒙太奇可以很好的说清楚故事,并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主要还是可以保持紧凑的节奏。蒙太奇在很好的讲故事的时候不能让观众参与到对故事的思考中,这也就等于放弃了电影的最大优势,长镜头可进入到主角内心,不需要多少对白的叙述,给一个画面,长长地镜头真实的反应着故事的一切。每个观众都可以参与到思考讨论中来。

艺术电影有责任感,她关注人生重大问题,商业电影就是寻求刺激,艺术电影关注心灵,作用心灵,看艺术电影如同精神上享受.商业电影只作用视觉。

艺术电影讲究克制,能一个镜头表达千万别用两个镜头,镜头调度,人物调度及运动得有原因和含义,而商业电影恰恰相反,他讲究泛滥奢华,能用多镜头千万别用单一镜头。

商业电影人物是平面的或者说是扁平的,是类型化的人物,要跨越那类型对导演来说是个挑战.艺术电影的人物却带有两面性.商业电影讲究速食,属于快餐文化,而艺术电影给人反思,让人思考我们生活的意义.艺术电影充满悲悯情怀

艺术电影以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表现力为主,编导不以商业上的成功为创作的出发点,主要考虑的是实现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而商业电影则以商业考虑为主,以追求最大票房价值,因而在影片中充满了吸引观众眼球的情节。

商业电影追求的是利益,电影只是一种娱乐手段和赚钱工具,有一整套的商业运转模式,服从于市场需求,而艺术电影是指以电影为载体追求艺术效果或是艺术表达,体现的是对美的追求和人性思想,人文理念的塑造,一般这类作品多为独立制片人或导演的自由创作,不太考虑票房。

艺术电影

所谓艺术电影即,最为广义的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艺术电影是电影的拓荒者:跨越规范,冒犯常识。毋庸讳言,其探险与拓荒多有落败,甚至迷失,但正是他们在不断地拓展电影世界的疆土。而当艺术电影的实践一经成功,主流商业电影便立刻将其经验吸纳。

艺术电影含义

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我们从绘画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构图,从音乐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配乐,从文学和戏剧的角度分析电影中情节

商业电影

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的艺术地位渐渐确立,但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商业经营效益.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商业电影,一般指为营利而制作的影片。私人的电影工业大都以营利为主,因此生产的影片大都属于商业影片。在西方则以美国好莱坞为商业影片的大本营,重娱乐而不重现实。电影需要大量的观众,且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渠道才能看到电影。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篇5

吉林财经大学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黑色电影人物形象研究

学院:税务学院 专业班级:财政学 1579 姓名:杜勐 学号:0103157927 指导教师:胡泊

2016年6月22日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摘要:论文简单的介绍了黑色电影的特点,定义。主要分析了几个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主要说明了电影调子阴郁、情绪悲观、表现愤世嫉俗和人性危机。

关键词:调子阴郁、情绪悲观、愤世嫉俗、人性危机

黑色电影简介:黑色电影是电影界用语,多指好莱坞侦探片,特别是强调善恶划分不明确的道德观与来自于性的动机的题材。黑色主要用来描述该类风格晦暗、悲观且愤世嫉俗的此类型电影,这类电影通常将背景放在犯罪舞弊丛生的底层社会,充斥着被过去羁绊,对未来欠缺安全感正邪角色的无法自拔。

黑色电影特点:

1.黑夜的场面特别多,无论是内景或外景,总给人以阴森可怖、前途莫测。有危机感;

2.采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以古怪的深影和阴沉的影调来造成一个梦魇世界的幻觉;

3.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双重人格、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失望孤独、最后在死亡中找到归宿的叛逆人物;

4.惯常采用倒叙法或第一人称叙述法作为描写心理的手段。因此,黑色影片可以说是美国的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

黑色电影定义:最早经典黑色电影的五点定义包括梦幻般的,奇怪的,性欲的,爱恨或善恶交织发生予盾的,以及残酷的,但是这种定义又被认为太简化了,不能定义黑色电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阴影、尤其是经由百叶窗或是缓慢的电扇投射所造成的阴影、下雨、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私家侦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丽又危险)女主角、烟雾弥漫、摄影机的位置较低,男主角的独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电影的特征,这些手法产生一种虚无、悲观、与颓废的气氛。

黑色电影中有许多电影类型,如黑帮电影,警察电影,社会问题电影等,并且运用许多传统与非传统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影评人认为黑色电影本身是一种电影类型,也有许多人认为根本没这回事。黑色电影常常是发生在都市里的,但是有时黑色电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发生在西部一样。同样的,传统上黑色电影以私家侦探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丽又危险)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电影并没有这两个角色,所以黑色电影又不像黑道电影那样可以用角色来定义。

黑色电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灵异事件的恐怖片、时光飞进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义。黑色电影比较像是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电影类型 的脱线喜剧,其定义只是一种概括的特质,但有一些组成的要素。这类型的电影中一定可以发现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会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

但是比起脱线喜剧,黑色电影有更广泛的题材与内容,因而更难定义。有一些电影学者,比如汤马仕‧夏兹(Thomas Schatz),将黑色电影看作是一种风格,而不当作是一种类型。另一位黑色电影主题著作最多的亚连‧施尔佛(Alain Silver)虽然认为黑色电影像一般电影类型一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与主题密码,但他仍将黑色电影当作一种循环与现象。其他的影评家把黑色电影当作“情绪”,“运动”或“序列”,或将某一些电影归入一个“时期”,至今尚无共同的定论。

黑色电影人物分析:就拿马丁·斯科塞斯拍摄于1976年的《出租汽车司机》为例,片中的主人公特维斯就是这种孤独者的典型。1976年,对美国来说绝对算是个混乱的时代.青年士兵从越南返乡,加入到那个时代的洪流当中,激烈,叛逆,敏感,这帮崇尚自由,公路文化,暴力,性开放的青年人笃信着坚定一种理想就是放弃一切理想的嬉皮信条。特维斯就是这样一个从越南归国的退伍士兵,他带着满身的肌肉和脆弱的神经,整夜整夜在纽约的黑暗中失眠,于是他干起了开晚班出租车的工作。影片的最开始特维斯绝对算是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期望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渴望真挚的爱情,然而他的这种善良却与当时社会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喧嚣而浮躁的大背景相违背,同时爱情生活的失意也使他的理想彻底破灭,无奈最终走向了刺杀政客,以暴制暴的犯罪道路。特维斯绝对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形象,一方面他心存正义之心,但是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周遭的环境却使他的这种正义理念难以真正地实现,他是孤独的小人物,无论是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同行圈子中的小环境都很难找到容身之所。片中的政客和特维斯的女友象征了这个社会的管理阶层,他们起初代表了特维斯理想归宿,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现实证明像特维斯这样的蓝领阶层是不可能融入他们的阵营的,他们虚伪而做作,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社会迂腐而黑暗的现实。于是特维斯成为被社会遗弃的对象,成为彻底的孤独者。电影的结尾颇具黑色幽默,特维斯刺杀政客失败,转而杀死了几个从事色情非法交易的犯罪分子,拯救了一名年轻妇女而成为社会的英雄。然而这只是一个看似光明的结尾,因为此时的特维斯由于已经拿起了暴力的武器,捍卫了自己的信仰,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也会更加坚持这种以暴制暴的单纯理念,游走于社会的边缘,成为一枚影响社会和谐的定时炸弹。罗曼·波兰斯基的经典影片《唐人街》中的私家侦探杰克·吉蒂斯(杰克·尼克尔森饰)也是这一孤独者形象的典型代表,影片的初始,观众对他的第一印象普遍停留在一个衣冠楚楚又有些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层面。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我们发现他的内心却是一个嫉恶如仇,注重细节,执着而又冷静的执法者。但他的职业——私家侦探,又限制了他作为执法者而存在的合法化。多数时间,他只是一个在暗地里收集线索,为雇主卖命,甚至不惜采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的边缘人。在接受拉莫雷太太的委托前,杰克可以说是一直在压抑着内心正义感而做一些有悖自身道德的金钱交易。随着调查的深入,杰克发现他所面对的不单单只是一件简单的外遇兼谋杀案件,而是涉及政治和金钱的一桩罪恶交易,杰克深知拉莫雷太太会被卷入这一阴谋而惨遭牺牲,于是采取了大量的合法及非法手段予以揭发和惩治。然而在强大的政治势力面前,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面对着拉莫雷太太在他面前被杀害的残酷现实,杰克只能选择妥协和沉默。杰克的侦探生涯是悲剧的,他唯一一次维护正义与道德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这一结果必定会导致他愈加的边缘和孤独。

在很多新黑色电影中,出现了崇尚绝对自由化一类人物,他们将自由主义无限放大,蔑视一切制度和准则,一定程度上讲,他们只活在自己世界之中,仅仅追求欲望的宣泄与满足,而宣泄的方式大多采用暴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力的渠道,虽然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过度的施暴,无视人类的社会属性,使这种信奉绝对自由主义的人物出现了动物性压过社会性的趋势。一个典型人物就是《低俗小说》中的拳击手布奇(布鲁斯·威利斯饰)作为一个已故越战老兵的后裔,布奇具备了父亲的勇猛与坚强,选择拳击作为职业印证了他对暴力的渴望与向往。地下拳击手本身就是一个非法的职业,他们受雇于形形色色的黑帮人士,后者才是实际上操作拳赛结果幕后集团。同理,布奇也同样受雇于黑帮,但天性的自由使他很快冲破了这一职业限制。在一次拳赛中,杰克打破了幕后集团计划好的比赛进程,使雇主的利益遭到严重损失,而在躲避黑帮的过程中杰克同样采取了大量的暴力方式逃过了追杀,最终走上了自由的康庄大道。杰克这一人物依靠暴力手段而生存(拳击),同时也依靠暴力手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自由的向往,这种自由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社会与法制的限制,成为新黑色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同类型的人物还有奥利弗·斯通拍摄于的1994年《天上杀人狂》中的米基(伍迪·哈里森饰),他通过杀戮释放心中的压抑,通过暴力颠覆监狱这样的国家机器。而更为讽刺的是在片中米基竟然成为举国上下青年群体的偶像,在电影结尾竟然为所有的暴力行为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声。导演不仅表现内容上作出了悖逆传统的大胆行为,在整部影片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体现出导演不同寻常的思想和功力。这种挑战传统的影片风格张扬着后现代主义的激情,成为新黑色电影中的奇葩,而米基也成为一个暴力代言人的典型。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参考文献:浅析美国新黑色电影的人物形象

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奠定了表现主义电影的基本视觉风格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第160页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第171页

雷蒙德.钱德勒:转引自《黑色电影札记》 保罗.施拉德 《世界电影》1988年1期 第72页

保罗.施拉德:黑色电影札记 《世界电影》1988年1期 第69页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第270页

爱.巴斯科姆:有关作者身份的一些概念 《世界电影》1987年第6期 第49页

奥森.威尔斯:转引自《奥森.威尔斯论评》安德烈.巴赞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第57页

法律电影赏析作业 篇6

——《一级恐惧》观后感

班级:

学号:

姓名:

课程时间:7到14周周日5、6节 日期:2013.11.28

法律电影赏析

——《一级恐惧》观后感

《一级恐惧》是美国导演格雷戈里·霍伯利特于1996年执导的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影片没有宣扬美国人最最值得称道的法律制度所应代表的正义,反而向观众赤裸裸地展示了法律的另一面——庇护罪恶。艾伦最后的话是整部电影的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你会感激我的,你总会变得心狠手辣。”它暗喻了艾伦自己,也暗示了威尔往后可能的命运。总之,它就表现了一点,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法律所代表的正义是微不足道的,可怜的。

影片开头,大律师就说过:“真相,就是我告诉陪审团并且使他们相信的东西。”也就是说,只要他愿意并且有这个能力,他可以为任何人开脱罪名,不论这个人是否真的有罪。事实上,他也确实为一个“杀人犯”辩护。但是大律师还是代表着社会上的正义的,所以当他在电视里看到年轻的艾伦无辜的表情,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清白的。尽管社会上所有人都坚持艾伦有罪,但是他是从地方检察院出来的,他知道那个地方的作风,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孩子是无罪的,所以他力排众议坚持要为艾伦辩护,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后他也胜出了。只不过他错了,艾伦真的是个杀人犯。法律本身创造出来维护社会正义的,但这次它却站在了正义的反面。由此看来,法律中的真相的的确确就是律师口中的正义,法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输了。而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身为一个以正义为信仰、一直在为正义辩护的职业律师的威尔此时要面对良心的拷问。而艾伦或者罗伊最后留给他的那句话才真正显示出它的重量。威尔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所认为的正义,就是以人性为评判标准判断孰是孰非,但是这一次的辩护却使他产生了动摇。到底是坚持有情的人性还是坚持无情的法律,他已经迷失了。

人性和法律究竟该怎么抉择,这是电影中威尔遇到的难题。选择继续站在人性一边,他就要面对经由自己的手放走了一个冷血有残酷的杀人犯,并且今后还有可能继续再犯这样的错误。而选择站在法律一边,他就要做到罗伊所说的心狠手辣,即使自己内心在怎么相信这人是无辜的,也要毅然决然地置之于死地。而最后要是证明他是清白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无论怎么选择都会受到内心的煎熬,那么就只有最后一条路了——那就是推出律师行业,向残酷的现实低头。

再来看看艾伦,本案的凶手,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尾他一直都被渲染成一个被害者的可怜人的形象,长期流浪,自小接受家暴,胆小懦弱,说话结巴,被教父逼迫做一些不愿做的见不得人的事,不能保护爱人,一直受到各方的欺凌,致使最后换上了“人格分裂症”。赚够了观众的同情,尤其是他那逼真的无辜者的眼神,不仅骗过了所有的观众,而且骗过了身为大律师的威尔。他的弱势群体的形象一直保持着,骗过了法官,骗过了检察官,骗过了公诉人,骗过了陪审团,更不可思议地骗过了研究心理学的资深心理医生。但这一切都是假象,所有人都是在最后一刻才明白,并感到震惊。因为所有人都站在了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

问题,而这恰巧也是关键所在。没有一个人站在法律的立场上看待这件事。即使是想置他于死地的人也没有逃离人性的领地,他们或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别人的利益想让案子尽快结束,还是受到了人性中欲望的驱使。法律只是成为了他们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的工具而这个工具也是存在缺陷的,它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人性,而人性本善。在流浪的时期,在社会的最底层混迹了多年的罗伊自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便装可怜,博取同情,博取律师的同情,博取心理医生的同情,博取法官的同情,博取听审的群众的同情,进而博取社会的同情。并不仅仅是这样,他还一步一步引导威尔搜寻对自己有利的证供。罗伊利用了人性的善良,也利用了法律的权威。在这里法律又输给了人性。

那么,法律就真的赢不了人性吗?答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但至少在我看来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中也不乏法律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义的例子。只不过是法律在制定之初便是为人性服务的,为了保持个人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法律诞生了,为了保证市场上钱财交易的秩序,法律产生了,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利益法律诞生了,为了对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性的期望法律产生了,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他从诞生之初便是为人的欲望,为了人性而存在的,它所维护的正义也不过是人性所认定的正义。但也不可否认,法律的客观存在,它在为人性服务的同时也确实彰显了社会正义。惩处坏人,保护好人,因为人性的深处是这么希望的,而这也可能法律存在于世的原因吧。

而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法律也的确成为了人性的奴隶和工具。俗话说“钱能使鬼推磨”,在中国多数地方,法律确实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富人和穷人发生冲突,富人请好律师,穷人没钱请律师,或请能力不高的律师,法律就成了富人和其手中挥舞的棒子,随意的殴打穷人。而中国的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不就是这么对待业主的吗。有权利的人掌握着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底层人民对于法律只能遵守,甚至权利可以高过法律。上海的法官被偷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法律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随意解释,错案冤案频频发生。中国一直说要建立法治国家,但是法律却没有那么高的权威性,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上一篇:小木偶奇遇记续写作文下一篇:“强责问效”对照检查阶段实施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