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2023-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建民族团结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创建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调研报告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民族地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既可以激活民族地区的发展活力,也可以为我国的民族工作不断摸索可靠经验。富裕县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拥有可供其他民族地区借鉴、参考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探讨、研究富裕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地区;富裕县;民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地富强起来,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增强也就理所应当,从实践、“形而下”的角度来探寻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也不失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做贡献。

一、富裕县的基本概况

富裕县是黑龙江省西部的一个特色县城,依托嫩江发展,南面临近齐市和大庆市,占地面积40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有230万亩,草原有176万亩。全县总人口是30万,拥有4乡6镇、90个行政村,在这当中,包含2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2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有汉、满、回、蒙、达斡尔、柯尔克孜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5%。

富裕县坚持以“创新思路、突出特色、谋划发展、弘扬传承”为方针,主动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作为,努力开创富裕县特色经济发展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不忘记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富裕县寻求各种机会来壮大自己。本次调研地点主要是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满族村、富裕县友谊乡五家子柯尔克孜民族村、富裕县励志民族中学、三家子学校、柯尔克孜族历史博物馆等,它们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人口集散地和好去处,也是该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所依托的重点区域,上述地点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同时也是富裕县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点区域。

这次调研活动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进展如何,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否可以实行大范围的推广和试点,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经过全体调研组成员的讨论和努力,为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以使富裕县朝着更加稳妥的道路迈进。

二、富裕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要经验

富裕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城,富裕县县政府和民宗局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长时间的实践和磨练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接下来将会在这部分集中论述富裕县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

(一)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关机制

近些年来,富裕县坚持把“团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本着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思路,坚持不懈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解难题、办实事,不断拉近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经常性地组织帮扶部门到民族乡村调查研究、了解民情、现场办公,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首先,富裕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地区脫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的目标,拓展精准扶贫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推动少数民族增收致富。其次,创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资金使用理念。富裕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理念,增强其“造血”功能的发挥,集中使用工资,在项目引进、技术推广和资金物资投入上进行全面扶持,有效支持产业项目的发展。最后,扎实推进少数民族村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二)注重少数民族人才培育,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之文化基石

从人才教育着手主要需要做好这两点。第一是认真落实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富裕县财政会根据全县民族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年安排适当额度的民族教育补助资金,做到了专款专用。将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高中招生对聚居地方的少数民族生照顾20分,对其他散居地方的少数民族考生照顾5分。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科技普及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效的促进了民族事业的发展。第二是重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富裕县把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都列入重点培养、选拔对象,并在联系、培养、选拔、使用、推荐五个环节上做足了功夫,认真贯彻实施了少数民族干部培训规划,经常举办县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三、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富裕县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民族工作方面都崭露头角,发挥着榜样示范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需要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一)民族文化保护流于形式化

民族文化是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精神内核,是突出自身特色的重要一环。从富裕县民族文化保护状况来看,并没有彻底领会民族文化保护的深层意义,只是单纯地建设民族博物馆,各个民族博物馆的藏品都大同小异,如民族服饰、耕作农具、生活家居之类,毫无特色之处,大都是“复刻版”的存在,少数民族村的大部分村民大都已经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不会写本民族的文字,一些民间独门绝技随着老一代艺人离世而濒临灭绝,一些特色民族传统文体活动正在乡村消失,刺绣等民间工艺和一些民族乐器演奏技艺出现断层,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后继无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民族文化保护流于形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有待加强。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富裕县的部分单位和地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缺乏监督力度,缺乏群众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存在“走马观花”的态势,没有明确的有效措施的保证,对工作方案缺乏进一步的细化、量化,对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创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个别单位和地区不能正确处理好开展创建活动与做好日常工作的关系,虽然名义上制定了创建活动的安排意见和实施方案,但总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影响了创建活动的开展进度,创建活动重安排、轻落实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持续关注和重视,没有很好地为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保驾护航。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思想之源,任何思想性的东西和措施,最终都要付诸实践,经受时间的考验和证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也不例外。

四、开拓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新局面的路径

民族工作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必修课,一刻也不得懈怠和放松,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有经验可循,也有亟待加强和继续努力的地方,要想使富裕县的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必须积极开拓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创新路径,力争富裕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广到全国其他的民族地区。

(一)坚持扶贫开发,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的物质保障。马克思曾说过:“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1]而要使他们利益一致,就必须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因此,富裕县应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增强当地经济发展活力,使各族群众真正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第一,充分利用富裕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当地政策支撑,积极打造少数民族特色发展模式,突显少数民族独有的风土民情,集中创办民族企业,有效解决该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第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涉及的广度,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基石,重点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极践行者,不断完善民俗博物馆、展览馆、创意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聚焦民族文化,拓展民族团结文化属性

民族文化是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精神内核,是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在动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懂得因时而化,顺势而为,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换和跨越式发展”。要想解决好富裕县民族文化保护和建设流于形式等问题,需要从政策法规上积极引导,将党和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相关政策法规真正贯彻好、执行好,不能让政策法规只是出现在文件上和报告上。要将富裕县民族文化保护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法规一一对照,查找差距,逐条落实,将民族文化保护指标和成果纳入考核体系;要着力保护好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文化载体及其生境;同时,还要通过行政力量配备一支具备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艺术、法学等专业知识的专家人才队伍,对民族文化的内涵、实质、价值进行挖掘和提炼,在此基础上实现传承和发展。

(三)抓好阵地建设,创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宣传氛围

针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覆盖面不平衡的问题,各个乡镇、村的宣传部门要精心安排好创建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开辟专题、专栏,宣传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驗等多视角、多领域、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 政府网、广告牌和宣传栏等主要媒体的作用,扩大宣传面,增强引导力,传播正能量,发挥正效益。同时还要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用,更好地发挥舆论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各部门也要自建阵地、自创渠道,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使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感促进创建活动各项措施的落实。

“十九大”之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踏上新的征程,富裕县要深刻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才能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局面。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9.

[4] 王玉芬.搞好当前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相关举措[J],探索,2010(4):32-33.

[5] 李保堂.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重要位置[J],西藏教育,20l0(2):32-35.

[6] 西林.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新疆社会科学,2009(3):42-46.

作者简介:

张鹏利(1992—),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鹏利

第2篇:做好“创建+”文章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民族团结进步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视,对新时代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恩施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在“创建+”上下功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提质扩面,创建工作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强,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干劲越来越足,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一、实践背景

恩施州建州于1983年8月19日,是我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下辖恩施、利川两市,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国土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402.1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54%。恩施自古就是一道西南边疆地区通往中原的族群迁徙流动的重要走廊,也是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的发祥地,长期而频繁的族群流动,逐步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一体多元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优良传统。

恩施州也是全省唯一被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和唯一的全域贫困地区。首先,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恩施州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较大差距。即便与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武陵山周边地区相比,恩施州主要经济指标大多处于中间位次,全州良好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从社会稳定层面来看,恩施州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多发,各类新情况、新问题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2013年,恩施州被国家民委纳入全国首批示范州(市、盟)试点之一, 2016年8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尔后,恩施州着力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全域创建走深走实。截至2020年,恩施州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区示范单位示范教育基地15个(示范州1个,示范县8个,示范乡镇2个,示范学校1个,示范企业1个,示范教育基地2个),创建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08个,全域创建位居湖北全省市州之首,全国30个自治州前列;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家、模范个人6名,7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获共和国建立70周年勋章;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8家、先进个人9名;全州民族团结进先进集体70家、先进个人98名。

二、践行路径

(一)坚持“创建+总体发展”同步谋划

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2016年12月,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的基础上,州第七次党代会作出建设“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的战略部署,把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升到州级战略,升格为“一把手工程”。2020年12月州委七届九次会议接续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列为“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建设战略部署,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为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六纳入一建立一加强”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形成了“定期研究、统筹协调、领导包联、互观互检、问责问效”工作体系。

(二)坚持“创建+产业振兴”同步施策

为加快培育全州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优势,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等工作,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全州已形成1处世界文化遗产、2家5A级景区、17家4A级景区的发展规模,年游客接待量超过7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全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政策倾斜、“616”工程和东西部对口支援等政策帮扶,已先后落实了一大批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为全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三)坚持“创建+社会治理”同步推动

发挥民族自治优势,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加强自治。在聚力脱贫攻坚战中,2万余名州县干部组成2438个“尖刀班”,创新实施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机制,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矛盾纠纷层级调处”“背包组长”等治理模式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推广。二是厉行法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地方自治法规20多部,其中《山体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条例》《恩施州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条例》等,依法保障新业态健康发展。创新实践的“律师进村 法律便民”成为依法治理的典范。三是推行德治。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先后挖掘出张富清、王光国、林丽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树立起了崇高的新时代精神标杆。持续开展“最美系列”“感动恩施”评选,提升精神文明素养,不断强化德治约束教化作用。

(四)坚持“创建+文化传承”同步开展

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仅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百余项。以党史为题材,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库,组织美术、书记、摄影、歌曲、舞蹈等优秀作品创作和展出展播,推出了南剧《本色》、歌舞剧《深山老兵》、纪录片《看万山红遍》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艺术精品。同时,加强本土民歌民谣等特色艺术形式的收集整理和策划宣传,本土民歌《龙船调》《六口茶》《黄四姐》,民俗舞蹈《摆手舞》《傩戏》《板凳龙舞》,以及民族节庆女儿会、牛王节、摆手节等,脍炙人口,响彻五湖,成为恩施的重要城市名片,也成为外地人来恩施的重要念想。

(五)坚持“创建+区域联动”同步推进

围绕共建共享发展,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和“八个全覆盖”活动,成功培育出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国网恩施供电公司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点”,探索出建始县红岩寺镇—高坪镇联动发展“示范线”,并建成“来凤—龙山”省际团结协作“示范面”,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发展态势。近年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海内外100多批次党政干部、民族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来恩施交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2019年,恩施州与新疆博州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并开展多形式交流活动,在深化边疆与内地少数民族交流方面先行先试。2020年9月,与浙江省民宗委开展了民族团结共建、东西部劳务协作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少数民族观众团等活动,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三、启示

(一)有利于创建工作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恩施州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域创建,州本级和8县市第一轮全部获得国家民委示范区命名,第二轮全域创建已全面启动。目前,恩施市已被第二轮命名,其他单位将陆续申报。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在“七进”基础上,探索推进易迁点等新型社区、居民小区和示范大院、示范经营户等微创建,创建工作更富时代性、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手段载体推陈出新,“创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深入推进,在相关行业领域选取获得国家、省命名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示范單位,借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经验,采取立项、推进、评估,制作成创建工作标准化模板,形成了在全州复制推广创建工作案例的项目体系,有效推动提质扩面。

(二)有利于区域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州2万余名干部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拔穷根、摘穷帽。2020年4月,全州8县市全部退出贫困县,108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州贫困发生率由五年前30.61%下降至0.2%,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通过实施10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2个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一大批落后的民族村寨,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美丽村庄。2019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大关,达1159.37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03元,同比增长9.7%,增速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

(三)有利于社会治理状况不断改善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恩施州找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通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有效凝聚了共识,增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治理状况的改善。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平安恩施”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团结,无论是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还是参与今年的抗疫保供,各族群众均积极踊跃,群策群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发展合力。

(作者为湖北省恩施州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

作者:向莉萍

第3篇:高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云南民族大学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各类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开辟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途径,对高校的民族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示范创建;民族团结

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和各类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活动是推进民族工作的有效举措。近年,云南民族大学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各类基地建设为载体,开辟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途径,对高校的民族工作产生了示范作用。

一、以健全完善机制为保障,多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取得实效

高校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以保障多层次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一)建立协调机制

高校应按照“党委领导、宣传部门协调、各学院单位积极参与、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群和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延伸到基层党团组织和班级、宿舍,形成“各族师生广泛参与、创建成果集体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工作机制

高校应制定下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意见》,明确创建的阶段性目标、长远规划以及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工作和具体要求等。同时,配套出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考核办法》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评选标准,形成一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使创建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能检验。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情况纳入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采取专项检查、重点抽查、适时复查的方式评估,及时解决创建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长效机制。

(三)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的各学院、各单位要定期汇报开展创建工作的情况,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并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典型引路、经验推广来进一步深化创建活动。每年组织评选表彰校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并积极参加全国、省、市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的评选活动,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创建局面。

二、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立体化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校园氛围

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营造立体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校园文化氛围。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要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组织力量编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教材,推进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模式生活化,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理论教育和国情教育,提高各族学生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掌握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广泛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要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民族风情周活动、“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活动等。运用校园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在高校网页、校报、校园广播上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栏,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报告会。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宣传和组织方面的重要载体作用,在少数民族节日组织开展各种庆祝、交流活动,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书画、摄影、邮品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包容尊重、互助协作、开放进取的现代文化精神,不断增强各族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加深各族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和感受,不断增强他们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坚定他们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还要让各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以及各民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新风尚,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内化为他们的主动意识,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夯实高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基础。

三、以各类基地建设为载体,全方位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

高校应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管理、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各类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全方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

(一)建设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咨询基地

高校应整合民族类学科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建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依托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民族文化研究院、民族研究中心等机构,建立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基地。其中,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建有云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西部民俗研究中心等,完成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世纪之交世界民族问题背景下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比较》等一批国家级、中外合作研究项目,为党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咨询和理论支持,为中国的民族学科建设和民族理论创新做出了贡献。

(二)建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示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以民族博物馆为依托,建立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示基地,并通过免费向社会开放,广泛宣传和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获得了良好社会声誉。该馆于1981年10 月26日正式开放,是云南省建立时间仅次于云南省博物馆的第二座专业博物馆。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文物,其中有不少罕见的珍品。建馆以年来,共接待了来自世界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宾客22万多人。同时,该馆还是云南省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三)建设民族高等教育成就展示基地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史馆、档案馆来展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云南民族大学以校史馆为依托,建成了民族高等教育成就展示基地。该馆以“回眸历代‘民大人’艰苦奋斗、共生共荣的创业足迹,展示云南‘民大’与时俱进、不懈追求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布展,具有存史、教育、宣传的功能。它以丰富的图、文及实物资料展示了云南民族大学建校65年来的建设、发展以及各级领导对学校和师生的亲切关怀,展示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对外交流、校园文化和党的建设方面的成就,是团结和凝聚各族师生力量、引起全体校友和社会各界对民族高等教育关注与支持的具象,更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载体。

(四)建设少数民族艺术研习基地

高校可整合相关院系和现有资源,结合民族与地方特色,大力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及研究工作。云南民族大学以艺术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授权点、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团为依托,建立了少数民族艺术研习基地。其中,艺术学院以“主流化为基础,民族艺术为特色和优势”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在全国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比赛中屡获大奖。其中,《打歌》荣获第六届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表演银奖;《跳弦》荣获第七届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作品铜奖;《烟盒》荣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等。

(五)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高校可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云南民族大学以体育学院为依托,建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目前,该院已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和运动竞赛的特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和训练中心,并专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硕士研究生。该院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长年训练项目,曾承办全国民运会,多次承办和参加云南省民运会;还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公共体育课,开设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等课程,并获得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成果奖,制作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媒体教学光盘,出版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规划教材和研究专著等。

(六)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基地

高校可依托民族语言专业来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依托民族文化学院,打造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目前,该院有1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和2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涵盖了彝族、傣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壮族、苗族、哈尼族共11个民族的12 种语言文字。该院还有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编著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教材”曾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建院以来,共培养少数民族语言人才5000余人。近年,该院积极探索“学校+政府”订单式培养模式,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从2009年开始,学校与云南省委政法委员会合作,建立了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懂得民族语言的专门法律人才。

(七)建设民族药资源研究开发基地

高校可依托生物技术、医药学等专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药研究开发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以民族医药学院为依托,建立了民族药资源研究开发基地。该院充分发挥“民族药资源化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在民族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

(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高校应该集中学科优势力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以教育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为依托,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职责包括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和民委系统研究制定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协助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培训等,主要培训对象为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长、政教主任、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者、思想品德课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

(九)建设少数民族文献基地

高校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整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少数民族文献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依托校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致力于建设少数民族文献基地,如今已拥有民族古籍和线装书书库、古旧书书库、民族地方文献书库等,正在积极申报少数民族文化古籍保护单位。该馆主编的《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馆藏民族文献联合目录》《民族文献提要》等获得多项奖励。该馆的中国西南民族特色文献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对民族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修复、翻译、出版和数字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民族文献开发人才,加强了民族文献资源的互借和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建设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基地

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挖掘资源,创新方式,着力建设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基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云南民族大学依托自身的教学、管理、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建成了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云南民族干部学院。自2014年10月成立以来,已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干部和民族工作干部2000余人。

(十一)建设民族工作成就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对外合作交流的机会,努力打造我国民族工作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云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先后接待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数十位世界政要,以及世界上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外宾。云南民族大学还是云南省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每年有来自欧美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留学生600余人。学校还先后与美国、挪威等10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在这一系列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云南民族大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成为我国对外宣传新中国民族工作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

(十二)建设网络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高校应积极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类主题网站,并力争把它建成网络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云南民族大学建设了“民族团结教育网”,该网站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成就、传播各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建设民族和谐大家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成为了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团结的网上宣传教育阵地。

作者简介:王江屏,女,侗族,中共党员,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团结教育;杨泽泉,男,白族,中共党员,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江屏 杨泽泉

第4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关系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不会有经济的繁荣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是青海各民族的共同心愿。长期以来,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将此始终作为关系全镇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性大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共同发展,形成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省委十二届四次会委审议通过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确定了“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奋斗目标,吹响了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号角。如何抓住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大机遇,推动我镇实现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必须加强五大基础、发挥七大优势

(一)彭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五大基础

1、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彭镇始终坚持把宣传教育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县情特点,因地制宜,分层施教。利用小组组学习、党校干部培训等形式,对各级党政干部进行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每年对各族群众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民族团结歌曲进校园”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多民族多宗教的情况和“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寺院法制宣传月”活动,对宗教界人士进行爱国爱教、遵规守法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事迹。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各族群众的受教育面达到了95%以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已成为各族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宗教界人士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2.具有稳定的团结基础。近年来,彭镇认真贯彻、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对影响民族团结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为主的工作方法,落实维稳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民族宗教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对影响民族团结不稳定因素的预防预警能力。严格落实和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对排查出的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建立台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做到依法及时妥善处置。近年来,妥善处置了多起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彭镇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重点做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工作,重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通过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思进,团结和睦,目标同向,和衷共济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必须着力解决六大问题、正确处理六大关系

(一)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发展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根本。大通县目前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县域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工业发展看,仍然以资源为主,能耗高、污染大,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县域内八大国有企业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县域内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依托自身投入发展的大型企业不多;经济的外向度低,出口创汇能力很弱。从投资水平看,2011年,在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1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区),青海只有格尔木市入围。大通县作为中国西部综合实力百强县,这次没有入围中国西部最具潜力百强县(市、区),说明了投资环境这两年虽然得到有效改善,但远远跟不上西部先进区县发展环境的改善速度。大通的投资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因此,要必须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等硬措施,抓好产业园建设,以产业聚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快北川工业园建设步伐。将北川工业园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园区重点要做好与省高新区的产业协调、链接、合作等工作。加快启动500亿工业基地产业规划和北川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园区管委会升级申报力度。以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平台,按照《扶持中小企业产业园实施办法》,加大信贷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杠杆”作用,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好闽台生态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引进年产5万吨福建广福铜深加工及其下游企业、产量20万吨福建奋安铝业、XX铝合金轮毂、华远太阳能和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企业等一批招商项目入驻落户,力争在3—5年内产值达到100亿元。特别要抓好福建广福铜深这些企业的入驻,填补青海省却无一家生产电力设备企业的空白;华远太阳能要力争3年内上市,有效解决西北地区农户冬季取暖问题。三是抓好青海省科技园建设。该园区由科技厅负责负责建设、运营、招商和管理,重点为生产型服务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要着力培育企业上市,力争用3—5年的时间,扶持培育5家以XX科技企业在各板块上市。该园区重点要做好与省高新区的产业协调、链接、合作等工作。四是抓好省物产园区建设。由省物产集团负责建设、运营、招商和管理。现有10万吨电解铝厂,5万吨铝棒,万吨工业仓储物流和铁路专用线及站台,现年产值20亿元。今后重点投入30万吨电解铝厂,15万吨配套阳极,20万吨多孔硝铵,民爆公司炸药库,力争产后产值达到100亿元,同时成为大通乃至整个青海的工业物流中心。五是切实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重点做好青铝投资106亿元的50万吨电解铝项目和桥头铝电的新上项目,以及宜化40万吨电石、30万吨PVC和烧碱的深加工项目。适度发展利用粉煤灰、电石渣生产建材等项目。通过抓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着力解决农业效益不高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近年来,大通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真正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20%,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

农业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基础。无农不稳。大通全县农业人口35.6万人,农业不发展,大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巩固发展现代农业“大通模式”,深入推进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养殖业、设施农业、特色生态种植业和草畜业,着力提升双新公路沿线农业园区规模和效益,着力打造特色显、机制新、效益高、辐射带动强、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和“三集中”建设工作,实施好新农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合理、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全县尚存的36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和9900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四是狠抓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积极做好返乡劳动力的再培训与再输出,坚持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三)着力解决旅游带动不强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群众增收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旅游是增加群众收入、增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信心的有效途径。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全县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在增长,但是旅游带动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留不住消费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落后、档次不高,加之宁大高速公路建成后缩短了与西宁的距离(驱车只有35分钟),加快了游客往返西宁的速度;旅游市场要素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游客除游、吃在大通,少量住在大通外,其余消费几乎都在西宁,但“吃”—没有高档的酒店和西餐厅,具有大通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餐厅、小吃一条街更少;“住”—县内星级宾馆很少;“行”—游客全部由各大旅行社直接运至或旅客自驾游至各个景区,除老爷山景区,在景区外步行距离很少;“购”—全县尚无一家正规的旅游购物中心,只有少数游客在景区周边门店购买旅游商品,除门票外其余消费几乎没有;“娱”—全县除老爷山花儿会外,缺乏河湟民间文化的大型综合类文艺节目,更没有理想的演出场地,文化旅游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

要充分认识大通旅游业的特质,创新思维,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发展。一是要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打响“老爷山花儿会”、“冰雪节”等具有大通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探索“高原攀岩训练营地”、“高原养生休闲基地”等旅游载体,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通过节会带动消费。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商贸、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发展,引导扶持小微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不断做大,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让更多的消费留在大通。二是要深入实施“中国夏都生态园”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打造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胜地,推进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配置,全力打造“老爷山、鹞子沟、察汗河、娘娘山”四大主导景区。积极开发特色精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努力把大通旅游融入全省精品旅游圈。三是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重点客源城市的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联动,健全服务互补、相互促进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着力解决开放融入不够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增强活力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思想解放不到位,开放融入不够,是大通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障碍,突出反映在经济领域“资金少、项目少”,相比海西、海东各县招商引资项目年年有大手笔,大通每年招商引资项目不仅少,而且资金到位率更是不理想。其深层次原因还是缺乏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导致外部要素利用不够,发展活力不足。对外开放不足,症结在政府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创新能力,关键是解放思想不够。

开放融入是搞好县域经济,推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关键所在。如何把大通放在全省发展的大局、稳定的大局、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提高大通的区域地位,提升大通与西宁的融合度,把大通建设成为西宁的水源、农业、工业、服务业保障基地,是大通解决开放融入不够的重要途径。一是主动融入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大盘子。大通作为东部城市群西宁核心圈内的综合性城市和东部城市群向北辐射发展的重要节点,在青海省东部城市群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大通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县城发展规划,修编《大通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城市定位、功能分区、用地规划等内容,优化县域产业发展总体框架。积极申报有关项目,争取省上支持。二是主动融入西宁城市圈建设。针对目前大通与西宁城区联系不紧密、外围游离等突出问题,根据大通是“西宁卫星城市”的定位,按照集中、集群、集约和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快东部新城建设,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使大通成为西宁城区产业有序转移的承载地,有效分解西宁城区在土地、人口、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强化提升大通的区域地位。出实招,强措施,加大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和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使大通作为西宁水源、农业、工业、服务业保障基地的进一步提升。

(五)着力解决密切联系群众不深的问题,正确处理调动群众积极性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密切联系群众不深,是制约大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突出表现在:群众反映少部分机关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宗旨不够,作风建设懒散,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办事不透明、不公开情况时有发生,干部和群众交流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理性诉求。在一些走访活动中,干部的参与度不够,造成为民服务活动效果不够理想。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受大气候影响,物价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群众的承受能力,上学难、就医难、房价贵、养老难、就业难、收入低等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出。人民群众是创建先进区的主体。只有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创建先进区才有了基础和活力。一是帮助群众致富。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企业带动、党员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搭建创业致富平台,实实在在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二是保障改善民生。只有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抓住群众工作的主要矛盾。要注重对群众反映强烈、基础性的民生问题,及时跟踪改善。三是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四是加强教育引导。群众工作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服理不服人、认理不认官,只要把道理讲清了、政策讲透了,绝大多数群众都是通情达理的。越是难度大的事情,越要把说服教育、沟通思想的工作做在前面、做到位。

(六)着力解决存在老大思想的问题,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因地缘环境、资源禀赋、历史沿革、人文精神诸多因素的差异,特别是基于大通一直作为全省经济强县和全省工业基地的地位的认识,导致部分干部群众安步当车,满足于“保位”,“老大”思想突出,对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视而不见。老大思想的存在,使大通发展落后了,突出表现在三个差距:用“纵尺”比,开放型经济作用很不明显,到目前,全县外贸依存度、外资参与度均位于零原始状态,开放型经济程度很低。用“横尺”比,开放型经济在青海不领先。2012年,大通县招商引资仅为22.2亿元,增幅比海东各县还小。

解放思想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要保证,大通县只有通过解放思想,将大通进一步融入全市全省、融入全国甚至世界,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和腾飞。一是避免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克服“老大”思想,增强忧患意识。鼓励创新,鼓励突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制度设计、政策安排和资源配置。二是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要认真研究哪些机遇能够推动和促进大通发展的实体性元素,积极寻找这些机遇与加快大通发展的结合点在哪些领域、哪些产业、哪些行业上,并与大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结合起来,逐步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优势,吸引众多东、中部地区和省市域企业到大通安家落户。三是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敢于改变一切束缚大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建立健全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在认真总结和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更多的新鲜经验。特别是在工业方面,要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园区经济和配套经济,真正让工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打头阵、唱主角、挑大梁。

三、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的几条建议、几项重大举措

(一)关于加强考核的建议。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加大奖惩力度,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由于考核体系的不尽合理和大通特殊的情况,导致大通的省对县的目标考核中名次不理想,给全县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一是关于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2010年,大通在全省、全市目标考核中位居先进单位,但由于大通考核基数的提高比例过大,加之各项经济指标基数很高,近两年在海东和西宁区县排名垫底,直接影响了主要工作目标的衡量指数,工作难以完成,甚至完不成。为此,建议省市沿用增幅绝对值衡量办法进行考核,激发县级发展的活力。二是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建议从2013年起,把民族宗教工作与党建、精神文明、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一起列入省对县的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时,省委省政府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实行一年一命名,两年一复核,三年一表彰的工作思路,努力凸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成效。对连续三年命名的县,除了荣誉表彰外,给予每位干部工资晋升一级的表彰,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关于提高国家对大通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建议。大通可支配的财力支付在西宁市和海东市区县中比较高,2012年达到4.3亿元,但国家补助较少,跟湟中相比,大通与湟中两县可支配的财力支持差不多,但湟中的一般性均衡财政转移支付2012年达到6亿元,而大通仅为1.9亿元。为加快发展,近年来大通县政府贷款将近达到7亿元,每年的增长财力几乎全部用于偿还发展贷款本息,财政压力特别大。为此,建议省上和市上适当提高大通的一般性均衡财政转移支付比例,为加快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给予更大的财力支持。

(三)关于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大通作为全省重要的水源地,生态地位日益突出,保护好大通的生态环境,等于造就了青海的一道绿色生态保障,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资源面临巨大压力,生态修复和保护任务艰巨,水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建立机构、制定规划、编制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议:一是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加大市级乃至省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确保每年安排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资达到一定比例以上,重点支持大通植树造林、水源环境监测、污水处理、节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并在环保专项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二是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每年从征收的水资源费和收取的水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生态保护和水质安全需求,实现保护区与受益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四)关于搬迁青海宜化的建议。青海宜化企业自2009年11月投入试生产以来,因环保设施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通县桥头镇毛家寨地区和长宁镇新添堡地区居民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加上企业向石山乡小沟内长期排到污渣,其附近村庄农民意见很大,经常产生矛盾。由于企业高污染,对大通经济发展弊大于利。为此,建议省上有关单位会同调查研究后,对该企业进行整体搬迁,以确保大通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关于大力推广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建议。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作为大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充分发挥了“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科技支撑、强社富民”作用,其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意义。一是建议省市县三级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引导和扶持力度,重点在基地建设、人员培训、技术推广、公益事业给予资金补助,并适时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新华农业机械社的带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有效整合捆绑农口部门项目,进行连续扶持,建设一批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决策民主、经营有方、合作成功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要探索多种融资渠道,以突破资金缺乏的瓶颈。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补贴和贷款贴息的办法吸引金融部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合作社聚集人力、资金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现有成员和其他机构、人员等多种渠道吸收更多的合作社入股资金,提升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力;二是建议省农牧厅在推广渠道上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给予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一定的组织帮助,扶持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六)关于加大对北川工业园升级百亿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的建议。今后几年,全省将着力打造15个百亿产业基地,根据省市安排,北川工业园要在2020年以前实现产值500亿元的任务。建议省市加大对北川工业园支持力度,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快北川工业园提质升级,打造省级产业园区。省上要加强协调,将西宁经济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大通产业园区内企业与企业集团通过主轴分离、生产环节分解,以产权为纽带加强联合,“拾遗补缺,成龙配套”,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同时,对招商引资来的项目,产业交叉的,可以在园区内设立园中园,相对集中加以解决。

(七)关于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帮扶力度的建议。非公企业得益于改革开放,得到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所以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共同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之中。大通作为省内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发展过度依赖国有大型企业,经济环境不景气时,对全县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发展壮大非公经济是破解我县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建议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帮扶力度,落实优惠政策,扶持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关于加快大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建议将大通东部新城建设纳入东部城市群项目库,解决新城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消大通收费站,降低大通县域内企业成本,有效解决招商企业因收费站不愿来的问题。一是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县上下应树立 “小县城、大市域”、“小城镇、大镇域”的理念,积极实施“城镇富县设市”战略,按照市的标准建设县城,按照县城的标准建设小城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心镇、卫星城镇、农村乡村集镇。二是理顺中心城镇行政体制。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及村,积极实施撤乡建镇、撤镇设办以及农转非、村改居、新型居民社区化管理工作。加大项目实施区和移地搬迁区以及“城中村”整村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大幅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比重。三是加快县城村和中心镇村城市化改造步伐,深入推进“三集中”建设,探索实施大村并小村工程,促进重点区域人口的集中居住和规模化膨胀,有力推动城市工作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覆盖。

(九)关于加大对民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由于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财政体制上对民族自治地方实行倾斜政策;二是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大幅度增加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三是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2012年国务院制定的新的扶贫计划中,西宁市只有湟中、湟源两县被列入了新一轮扶贫攻坚六盘山片区主战场范围,没有将大通列入其中,这对的大通扶贫工作带来了一定不利因素。建议省、市将大通县的扶贫工作列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设立大通县专项扶贫资金,继续加大对大通的扶贫支持力度。

(十)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建议。建议明确工作计划,按照“一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八年实现总目标”的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大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一年打基础:第一年全县20%的村(社区)创建达标,并确定8个示范点:塔尔镇塔尔沟村、极乐乡下和衷村、桥头镇人民路北社区、桥头镇园林路清真寺、东峡镇广惠寺、大通民中、县社保局、县人民医院先行开展示范点创建工作。五年见成效:经过五年努力,全县60%以上的乡(镇)、村(社区)、部门和单位达到创建标准。八年实现总目标:在巩固五年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进,经过八年努力,全县80%以上的乡镇、村(社区)、部门和单位达到创建标准,实现全市、全省乃全国至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目标。

第5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自查报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的他家庭里,各民族之间有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直以来,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凭借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利用晨会、班会、和每周升旗仪式时间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过举办民族知识知到少问答、民族团结主题班队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小学生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成立领导小组,抓好指导

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年级组长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政教主任、班主任直接抓,全体老师共同抓的良好格局,保障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界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要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它们知道历史文化的夺目光彩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材,利用每月一次班会、一次团会,每周升旗仪式时间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主要做法是:学校以新华书店配发的《民族常识》教材为主,通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民族常识》读本中认识了各种民族和他们的生活风俗以及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知道了各民族历史文化是我国历史宝库中的一块耀眼的瑰宝,它吸引着世界各方人士对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的喜爱。

三、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了解民族,学习民族的历史文化,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学习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拓展了天地,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1、利用校园广播站,开展“少数民族人物故事”演讲活动。

2、以国庆节为契机,开展了“知我民族、爱我中华”手抄报比赛和黑板报比赛。

3、通过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 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让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尊重民族、团结民族意识在青少年的心底扎下根成为学校的艰巨任务,我校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

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宣和小学

第6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推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根据《xx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4月下旬,xx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对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领导机构。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调整充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17个乡镇(街道)、各部门均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上下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创建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实施方案》等方案和制度,为创建工作明确了方向,明晰了工作抓手。

(二)广泛宣传教育。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的宣传教育。一是开展了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二是面向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基本方针政策;三是面向青少年深入开展树立正确民族观的宣传教育;四是面向基层群众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教育;五是面向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六是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知识问答活动;七是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评比活动;八是在公路两侧及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张贴和喷涂宣传标语,利用电视、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发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消息,向广大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和知识读本。

(三)抓好示范建设。认真组织开展第一批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全市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州级示范单位150个,市级示范单位166个,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创建工作热潮。通过示范点建设,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注重规划引领。编制了《xx市“十三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规划实施,加大公共财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用地等方面的投入,为促进全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五)弘扬传统文化。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不断提高xx市知名度。创作了《壮乡谣》、《赤之魂》等50多部舞蹈、戏剧、曲艺、音乐作品,且通过申报,全市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州级10项、县市级9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8人。

(六)维护民族团结。制定了《xx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市对乡镇(街道)目标任务管理责任书》,并将责任制签订到全市17个乡镇(街道)、民族宗教工作重点村寨和宗教活动场所,推动示范市争创活动规范开展,同时高度重视可能引发事端的“热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排查隐患,分析问题,掌握动态,并始终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积极妥善地解决好涉及民族关系的矛盾纠纷。

调查组认为:我市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基本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良好工作格局,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体有序推进。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差距。部分单位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创建工作思路不清晰、主题不突出、目标不明确,没有把创建工作同各项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仍然限于为创建而创建,存在以文件、会议落实创建的问题,形成“两张皮”现象,甚至有部分同志认为创建工作是统战、民宗系统的事,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创建工作关系不大,致使创建工作流于形式。

(二)特色亮点不显明。部分单位创建工作方式单一,示范点的打造没有突出党建引领,对创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总结提升不够,未结合本地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产业优势深入挖掘,具有民族团结代表性、典型性的“xx故事”讲述得不深不透,弘扬“西畴精神”主题不突出。

(三)创建氛围不浓厚。部分单位外围宣传和内部教育明显不够,未能充分利用各类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广泛宣传,未能扎实开展干部群众教育,创建工作未能入脑入心,一切积极力量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度不够,宣传氛围总体营造不够,创建工作的“共鸣点”未能形成。

(四)资金保障压力大。目前,xx市脱贫摘帽任务繁重,市级财力压力较大,创建工作在宣传、示范点打造、项目配套等方面资金保障存在一定困难。

(五)示范点建设缓慢。有的示范点建设标准不高,进度缓慢,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六)档案资料不完善。部分单位未安排人员对照实施方案及考评指标体系收集文字、图片、声像等痕迹资料,对工作开展讲不清楚,道不明白,融入民族团结元素资料欠缺。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在xx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对于维护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性,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把示范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单位上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二)进一步弘扬“西畴精神”,全力打造亮点。示范点打造要突出党建工作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引领作用,要围绕弘扬“西畴精神”这个主题,突出xx的特点,把打造好、宣传好、弘扬好、运用好、实践好“西畴精神”,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树立xx新形象、扩大对外影响力的最好手段,充分展示xx各族干部群众精气神。同时,要勇于探索、充分挖掘xx本土产业特色,把握民族文化独特优势,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出新特色、创新亮点。

(三)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制作展板、张贴标语、发放资料、QQ和微信传播等方式,加大创建宣传力度,继续加强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把党的民族理论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纳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范围,民族法律法规学习列入普法内容,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对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认识,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使命感,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四)进一步整合资金,保障创建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将创建工作与各项中心工作、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配合、良性互动的资金整合机制,做到专项资金一分不留,其它资金尽量整合,真正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确保创建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五)进一步加快示范点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各示范点要尽快按照“十有”标准,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挖掘、加快推进,确保在规定时限全部完成示范点打造,从而更好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好向前发展。

(六)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料,确保顺利迎检。严格按照《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测评指标》、《xx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xx市工作实施方案》规范收集整理文字、图片、声像等痕迹,做到资料清、底子明、档案全。

第7篇:学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

利用《州中党团建》宣传十九大精神及学校民族团结创建的重大意义,师生的创建意识得到了加强。通过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认真落实《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与途径,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为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是在“看”上下功夫。学校定期更换民族文化长廊内容,选录了55个少数民族人物图,并配有民族知识简介,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同时,学校还制作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展板,每学期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板报是班级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二是在“听”上下功夫。学校校园广播站开辟了“民族团结教育”专栏,每周一次,大力宣传各民族知识,宣传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学校每学期举办2次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民族知识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以营造浓厚的氛围,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声势,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心中。三是在“宣传月”上下功夫。在全州开展的三月份九月份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活动中,学校制订了《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工作方案》,要求每个班级开展“三个一”宣传活动,即每班一个宣传黑板报、每班一次主题班会、每人一份手抄报。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一方面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全体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为了提高教师民族团结教学业务水平,各教研组结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新课标的要求,定期组织各科任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方法。一是充分利用民族教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年级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每学期5课时,纳入地方课程,由班主任及政治历史两个学科的教师负责授课,在保证师资、教材、课时的基础上,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学科教学注重渗透。在各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学校主要采取学科知识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教研组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分解任务落实内容。三是挖掘开发校本课程。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组织教师编撰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知识、民族风俗等。第二本《共舞和谐》民族团结校本课程已进入最后校对阶段。校本教材从去年秋季开学在全校推广使用以来,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起到了较为明显效果

学校围绕 “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情怀大家抒、民族团结手牵手”的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主题活动。组织高一年级师生参观州博物馆展厅纪念“9.18”抗日战争教育图片展;二年级利用班会课观看抗战纪录片;全校印发“红歌唱响州中”歌词本,组织红歌比赛;举办喜迎十九大,“祖国我有话对您说”征文活动;“文墨溢香,我演经典”课本剧大赛、古诗词吟唱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立标兵 树榜样 促进步”加大对优秀学生的评比宣传力度,对各年级各班评出的“班级之星”、“优秀学生”、“阅读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优秀班集体”通过宣传栏、微信平台进行集中宣传,积极营造民族团进步创建的校园氛围。二是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增强家长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力度,拓宽民族团结教育范围。三是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活动。为拓宽学生民族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让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接受更为直观的民族团结教育。四是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三级结对”,即每一位校领导和每一位党员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班主任与班上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一名班干部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得到大家的关心。在教职工中积极开展“五必访”活动,2017年探望慰问教职工39人次,慰问金共计15050元。在得知张新元老师的孩子患重病后,及时发出捐款倡议书,老师们及时伸出援手踊跃捐款共计29950元。3月份举办了庆三八女职工游艺活动,5月份学校举办了教工篮球赛,9月学校举办了 “民族团结杯”教职工排球赛;10月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登高望远”登山活动;12月底举办了2018年迎新年庆元旦“舞动青春、同创和雅、共赢未来”联欢晚会,14个节目精彩纷呈,让师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岁末,以“学习十九大、展示新风采”为主题的庆元旦教职工书画、摄影、手工艺作品展,共展出在职和离退休教师作品百余件。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教职工业余生活、融洽了教职工的关系、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情感,又增强了学校教职工的凝聚力,为创建和谐校园、打造“和雅”校园文化起到的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活动,学校全体师生增长了民族知识,提高了民族意识,融洽了民族氛围,深切地感受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培育下,民族团结教育之花正开遍校园

第8篇:民族团结创建职责分工

玛纳斯镇北城社区创建民族团结模范进步社区

职 责 分 工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坚定不移地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用坚定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团结各族群众,凝聚各族群众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2、坚持注重实效原则。讲求实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工作做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结合新形势,深入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情况,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树立新观念、增强新亮点,使民族团结工作不断深入。

三、职责分工:

组 长:全面负责社区民族团结模范进步单位创建工作,安排落实县民创办、镇民创办部署的各项任务,督促相关工作负责人完成各项具体工作。

副组长:负责安排创建方案、创建申报材料及相关文件的起草上报工作;

成 员(综治专干):负责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负责做好职责范围内工作开展情况信息报送工作;完成创建方案中的相关工作。完成创建方案中相关工作;协助组长、副组长做好创建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单位开展创建活动;完成创建方案及过程中相关工作。办公室负责单位创建档案的收集、审核、归档工作。负责创建工作外宣及信息审核报送工作。

第9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版)

XX学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XXX号文件精神,根据我学区工作实际,不断深入推进校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揽,紧盯县委“六先”思路,以“精准滴灌”为抓手,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永靖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创建目标

按照XXX号文件要求,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校园团结良好氛围,使全学区教育教学发展保持强力递进态势;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从思想教育上逐步做到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三、主要任务

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按照“六先”理念,结合学区教育实际,广泛动员全体师生,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创建浓厚氛围,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

1、坚持整体参与创建。学区各校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团结、稳定中心任务,结合各自实际,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摆上重要位置,全面布局宣传创建各项工作。要把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大张旗鼓、大造声势,整体统筹推进,在全全学区形成全面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的生动局面。

2、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创建。结合师生关心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组织引导师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并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创建活动中。

3、以“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为主线,大力实施以崇德向善、文化沁润、爱心奉献、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金种子”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开展“立德育苗”教育活动,开展“爱我中华”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启蒙教育,通过讲故事、经典诵读、专题讲座、团队活动、“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民族团结模范事迹的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民族民俗博物馆等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先进事迹报告、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在校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强化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采用校园文化、文艺节目、影视作品以及卡通、动漫和现场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广播、微信、网络等新兴传媒,对民族团结“一家亲”好故事,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家喻户晓,成为学习的榜样。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先进人物评选活动。

4、以坚定共同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民族工作“八个坚持”的重大原则、指导思想以及“五个并存”的科学判断,强化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强化政策学习与实践,进一步增强民族理论自信;深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强化法治思想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民族工作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决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学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协调、监督、检查。

(二)抓好重点环节。抓实政策宣传教育,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主题、主线,广泛深入学习宣传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党和国家一系列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教育深入人心。

XXX学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为了保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的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XXX学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X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领导小组的决定,组织实施创建示范活动的各项工作,负责对各单位开展创建示范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导,保证创建示范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上一篇:食品安全培训考核试题下一篇:生命安全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