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生命的奇迹

2023-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命安全生命的奇迹

“生命至上”视域下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威胁到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极大影响,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尊严等教育亟待在小学开展。“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底色,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养分,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以疫情为教材,及时化解儿童的“安全危机”“生命困顿”,构建体育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多学科渗透的策略,全面提升生命韧性与力量,培植儿童的生命安全观。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传统文化;多学科渗透;小学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成为无数人痛苦的记忆。目前国内累计病例多达数万,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更是超过一亿。疫情中众多鲜活生命的逝去,给人们带来了无尽伤痛,与此同时,也让人倏然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与脆弱,“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面对这场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特殊时期举国同心,持续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尽最大力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正如河南省教育厅郑邦山厅长“把疫情把灾难变为教材”的讲话号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生命至上”“儿童为本”“生活即教育”等生命教育理念,做儿童价值观的领路人和心灵的守望者,携手并肩,共克时艰,引导儿童塑造健康、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一、“生命至上”理念的三重意蕴

“生命至上”的理念并非无根之萍,从时间维度上看,它既天然地带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地人的探究,又饱含着近代知识分子在苦难年代对个体真正价值的思索,更蕴含着当代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发扬。

(一)古代朴素的人本理念

《周易·系辞传》中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1]。孔子对此作出诠释,指出生命的孕育乃是天地间最大的美德。《说文解字》中指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老子曾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执政者行事的标准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孟子在施仁政的主张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是对人本理念最好的生发。

人本理念进一步被诠释为“人道”,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贵生、法家的利民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道主义进行论述[2]。相比现代人道主义内涵,中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偏于形而上,是与天道相对应的关系,主要侧重于人伦道德层面。《礼记》中曾提及“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对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进行阐述。仁义礼智信凝结的道德作为人道的核心,对现代人道主义思想有指导价值。

(二)近代尊重和发扬个体生命价值的理念

近代以来,“欧风美雨驰而东”,中国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危难之际,人的价值被重新发掘,生命的意义被重新定义,其中以梁漱溟、陶行知等知识分子为代表。陶行知[3]基于对于生命的重视,提出以人的生命为中心,通过能动的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人生观,满足人生命成长的需求,养成完满的人格。梁漱溟作为近代又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乡村运动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他提出“伦理主义,人生向上”的主张。这一主张包含了梁漱溟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认知,以个体生命为焦点,与他人生命连接形成网络,最终共同建设以发展人生为目标的情谊化的组织。他在《述吾乡之小学教育及民众教育一文编后记》中指出:“以我之一点生命,引发开动他人之生命,齐呈活气,天地间至可贵之事,殆无逾于此者矣。”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动生命力,激发他们对于人生的热情。自爱和爱人贯穿教育和生活的始终,饱含着对国民生命的尊重与期待。这背后反映的就是对生命主体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再塑[4]。

(三)当代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切实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自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及“以人为本”核心以来,党和政府更加明确服务于人民的根本需求、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的理念。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体现出国家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更加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学校教育层面,更是应当全面贯彻,让生命重新返场,重构充满生机的教育场域。

二、“生命至上”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

“生命至上”是抗疫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贯彻的核心理念。生命安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学校培养儿童安全健康意识和生命价值观念的全人教育。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将防疫活知识、战疫先进事迹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在线学习。”[6]这彰显出党和国家对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对生命安全教育的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安全教育依然存在零散化、形式化、教条化等问题,学校生命教育教学的执行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开展形式也较为单一,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关注较少。因此亟待确立科学的生命安全教育基本原则,助推相关课程活动有效开展,及时化解儿童遇到的“安全危机”和“生命困顿”问题。

(一)情境创设与情感生发相结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素材创造一定的背景,引发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共鸣,继而达到既定目的的教学手段。疫情期间最凸显的主题毫无疑问是“生命”,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需要是最为基础的需要。人类自然生命的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达成幸福生活的前提,离开自然生命之安全健康,其他一切成长和发展均无从谈起。对于儿童而言,其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模拟真实情景进行体验,继而激发潜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疫情下塑造“生命至上”的理念,使用典型形象传播正能量故事,通过了解抗疫中涌现的感人故事,学习医护人员等抗疫英雄无私奉獻的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对于儿童走出心理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情感的内在生发是儿童自己答疑解惑的金钥匙,能帮助儿童建立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的科学知识体系,解决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问题。

(二)理念习得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命安全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两种教育相结合,形成既有生命价值的取向,又有生命保护实践的教育活动[7]。从理念层面,生命安全教育在内心深处建立起生命至上观念,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统合与协调人文生命和自然生命。从实践层面,生命教育是由知到行的过程。生命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知识介绍、灌输安全要求等教条化的教学阶段,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而应“看见儿童的生命”,使“教育回归生活”。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刘慧教授[8]指出:“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追求成为优质的自己,是学校生命教育目的所在。”进一步讲,生命安全教育倡导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健康呵护行动和以安全教育为主线的生命关怀实践。

(三)静态体悟和动态生成相结合

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9]作为一种长期可持续的事业,生命安全教育以人为根本,针对的并非是儿童的某一阶段,而是整全人生的引领。这需要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体——师生能够像踏青的伙伴一样,一路走走停停,既能够不避艰险跋涉向前,有领略山巅无限风光的决心,又能够驻足静静欣赏角落处开的风景,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样做,一者决定生命安全教育的长度,二者决定生命安全教育的宽度,一动一静,合乎万物生长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正需要这样变化的节奏。

三、基于“生命至上”理念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实施策略

基于“生命至上”理念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应立足于个体生命的整体需要,结合“情境创设与情感生发相结合、理念习得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静态体悟和动态生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关注个体的生命发展。采用“一理念三结合渗透式”统整小学的生命安全教育,“一理念”是基于“生命至上”的基本理念,将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实现人文生命教育(重在生命教育)与自然生命教育(重在安全教育)的协调统一和均衡发展;“三结合”即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渗透,建构生命安全教育统整式教学体系[10]。下面以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的区域生命安全教育经验为例,他们在拓展儿童生命的长、宽、高,促进儿童身心灵的全面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结合体育课程,守护生命的长度

学校教育需要加强对于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视,灵活地将“身体教育学”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生命至上、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在提高儿童体质的基础上,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通过自然生命在安全与健康两方面的努力,延长每个儿童的生命长度。

1.突出运动乐趣,倡导身心合一体育

健康第一,将健康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根本要求。洛阳市西工区开发“爱和自由”体育课程,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生命,身心合一,完整成长。例如王城小学开展的KDL体育课堂,让儿童“懂运动文化、有运动能力、热衷于运动”。设计耐久跑趣味主题体育活动,通过“我到银行去存钱”“捕鱼游戏”“8字跳绳和计时分组跳绳小比赛”“我们都是木头人”等活动,从易到难展开,打造综合体能,尽享运动乐趣。区域体育特色活动“静心训练”,充分运用每天上午40分钟大课间的最后5分钟,全体师生在完成大运动量的热身运动、校操和自由舞蹈后,都要进行放松冥想活动,当一个人的身体得到自由解放,他就能更好地觉察到自身的生命状态,这暗合道家“内视”“虚静”的理念。

2.普及防疫知識,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疫情资源,针对预防疫情的实际措施,教会儿童正确科学的洗手方法和戴口罩等防护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而引导儿童向新冠肺炎疫情学习,懂得敬畏生命,学会紧急避险与自我保护,注意身体保健。运用洛阳师范学院与西工区教体局联合开发的《共克时艰 健康成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生命教育》读本辅助体育教学,渗透敬畏生命的理念,提升师生疫情防控能力。如“科学锻炼 维护健康”专题,从新闻报道中武汉方舱医院的“八段锦”锻炼引导儿童懂得锻炼身体与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用《提高免疫力》《终极细胞战》等文本视频资料强化儿童对于传染病防控的认知,继而在成长训练营的环节导入日常体育运动。

(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拓展生命的宽度

2019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将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建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可见,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结合是大势所趋。教师应学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1.帮助儿童接纳情绪,积极调整心理问题

疫情等公共危机事件的暴发,容易导致群体性的心理问题。儿童易受到外界影响,教师需要协助儿童正确看待情绪,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纾解和环境适应的方法。西工区西下池小学开发“爱的表达”课程,采用三段递进式——“给情绪命名”“允许情绪发生”“拥抱,表达爱”,使儿童能够先正视情绪,再宣泄情绪,最后平息情绪。正如西下池小学校长武伟伟所说“这是对孩子生命的一种滋养,可以让他保持平静和喜悦”。

2.引导儿童传递温暖,隔绝病毒不隔绝爱

生命安全教育是有温度、有慧度的教育,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感情需要保持连接,增进沟通。让儿童居家传递温暖给一线抗疫的“战士”,满足疫情期间儿童情感上沟通与倾听的需要。疫情期间,洛阳市实验小学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给抗疫一线英雄们写一封信。在信中,孩子们表达出对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感激与敬意,把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叔叔阿姨称为“打怪兽的奥特曼”。这种情感上的“链接”带来的温暖和爱意会汇成一泓甘醇的泉水,浸润儿童人生的底色,也从深度上保障了生命安全教育的有力实施。

(三)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生命的高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生命安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能够帮助儿童树立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专题活动、讨论课等形式进行专题解读,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依据抗疫素材,理解生命意义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将生命安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教师可以让儿童搜集疫情中生命安全相关的新闻热点素材,例如在疫情期间大量医务人员逆行抗疫、奋不顾身挽救生命的事例等。鼓励引导儿童运用素材,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相互讨论,加深对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理解,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生命价值。洛阳市西工区以“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为主题,精心设计班级主题作业,通过直接推送、自主查阅文字、视频素材,引发儿童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一名儿童画了这样一幅画:一位白衣天使手持针筒对着新冠病毒,衣服正面写着“中国加油”四个大字。画的左上角是地球,右上角是一道彩虹。在旁边还写道:“希望2020年的所有不好的事全部变没,更希望2020年是健康的年,把所有病毒都变走。”朴实的愿望展示了儿童对于美好生命的期待。

2.学会珍重生命,争做世界公民

“生命至上”是将生命与健康放在首位,是对生命的珍重。强调保护生命,不仅仅只是针对人类的生命,还包括动物、植物和一切事物的生命。当前各个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已经紧紧联系成为一个共同整体,所以拓展国际视野、培育民族情怀、塑造世界公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学校专题讨论课、班队会课、社团活动等中间融入与敬畏生命相关的主题资源,对儿童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渗透,让儿童学会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關系,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洛阳市西工区小学的“讨论课”深受儿童欢迎,在新生开学伊始便开设“讨论课”,选用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元素的试听媒体资源导入。比如“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不能重来”专题,一二年级准备绘本《小种子》和《小威向前冲》,三到六年级观看视频《鹰的蜕变》和《鹬》,这些素材都展现出自然生命的可贵与持续生长。在自由讨论环节,针对读(观)后感、生命认知、生命挫折、珍惜生命等话题,让儿童展开讨论。总之,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实现儿童人文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协调发展,真正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四、结语

“生命至上”理念下的生命安全教育意义重大,在小学需要常抓不懈,时刻保持警惕,以此来保障儿童的人身安全和生命质量。生命安全教育不应局限于专题讲座、技能训练等方式,应配合其他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开展,以学科渗透的形式,从不同层面让儿童形成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生命安全习惯。以“一理念三结合渗透式”教学策略,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教学体系,循序渐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生命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江畅.“人民至上”与“生命至上”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意蕴[J].伦理学研究,2020(4):8-15.

[2]王丽珍.“人道”与“孝道”儒家核心伦理的省察[D].天津:南开大学,2014.

[3]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2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 梁漱溟全集(第4卷)[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董振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向.http://theory.people.com.cn,2018.

[6]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http://www.gov.cn,2020.

[7]赵丹妮. 师范生生命教育(慕课版)[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8]刘慧.让生命回到教育的主场[J]. 人民教育,2020(7):28-31.

[9]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0.

[10]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标准.http://wenku.baidu.com.cn,2014.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洛阳,471934)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作者:赵丹妮?王清芬?曾育松

第2篇:生命视野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研究

摘要:生命安全教育是一种指向人性的教育,指人们在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基础上能够理解生命的意义,追求人生价值。生命安全教育在可以在基础教育中广泛应用,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能够让他们提高对生命安全的重视和关爱程度,还能够让他们进行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笔者依据自身多年体育教学经验,并结合体育教学实际,指出小学体育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渗透;策略

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传授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提升他们对危险的认知以及应对能力,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和情感。生命安全教育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人们尊重他人生命、保持高尚品德,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课程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利用体育课程,传授生命安全理念

体育相比其他科目,是非常適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本就是一门旨在让生命充满活力的课程,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展示自身的生命活力。因此,从课程的直接目标考虑,体育课程非常适宜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从体育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育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良好平台,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也要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如运动时的身体防护、关爱他人、养成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因此生命只有一次,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临。我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活好当下,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真正明白生命,我们才能昂起头,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挑战。

二、组织体育活动,强壮学生身体素质

跑步是最基本的体育活动之一,也是中小学生进行日常锻炼的最基本方式。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跑步训练,跑步需要腿部有力量、有节奏的蹬地向前,所以需要腿部具有足够的力量。在方法上可以进行蛙跳、爬楼梯等练习来加强腿部的力量,还可以进行变速跑、加速跑、上坡跑等加强跑步力量的练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跑步方法,从而通过跑步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另外,跑步机是是常见的家庭健身器材,在家使用跑步机进行跑步是非常方便、高效且安全的锻炼方式。对于喜欢在家庭中进行运动健身的学生而言,通过跑步机可以完成慢速跑、快速跑等多种速度练习。除了跑步之外,各式各样的球类运动也非常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爱好,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千篇一律的进行单项活动,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支持,使更多学生能够更加投入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的效果。

三、预防伤害事故,合理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是进行体育活动前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身体中的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组织如果突然进入高强度的活动之中,不仅会出现不适应、排异等反应,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之前,要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使学生的身体机能逐渐适应运动的状态。

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学生的运动量,如果运动量过小,则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如果运动量过大,超出学生身体所承受能力的极限,则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安排学生进行运动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点,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同时注意对学生的观察,并要求学生如果感到不适要立即报告,及时退出体育活动,避免出现更大的安全问题。

四、开展体育游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与感悟,是一种通过人主动思考与学习而获得知识与情感的教学实践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体育课程中,体育游戏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体育游戏的形势和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使之具有丰富的内涵,“距离产生美”,这句话放在今天无疑是正确的,体育游戏活动也是如此。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三个高度不同的单杠面前,让两个学生结成一组,每个人需要完成三个单杠上的引体向上,每个单杠五次,共十五次,由于最后一个单杠较高,很多学生做起来比较费力,因此可以在最后一个单杠使用“帮助”功能,可以由同组队员进行抬举帮助,来完成15个的目标,但是由于获得了额外帮助,要扣掉一分,满分为14分;对不需要组员帮助可以独立完成的同学,得到15分,在最后较高的单杠完成超过五次的,每多两次,多加一分。通过这样带有一定竞争性的双人合作游戏,能够通过引体向上这样的游戏活动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培养他们热爱锻炼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要求,提高对生命安全教育育思想的重视程度,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合理、有序的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要做出良好的榜样,提高自我要求,以自身对生命的重视和关爱区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充满关爱和尊重生命的环境中成长,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鲁国斌,王迪.生命安全教育:学校体育的诉求与契合[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03).

[2]王子朴,李晓天.我国学校体育实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01).

作者:杜娟

第3篇:生命安全教育

摘 要:文章基于学校体育生命安全的视角,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出发,论述了学校体育对生命存在、生命安全、生命维护、生命发展的“源本性、应急性、生活化、健康性”诉求;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契合的措施,阐明学生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下,学校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必须作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发展,构建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生活化、情境化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诉求;契合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本源就是为其生命存在、生命延续、生命传承、生命安全、生命健康而产生发展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都是以“体质教育”、“运动技能教”为目的的,这种“一维”体育思想观可谓根深蒂固,2003年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教育为基础的“三维体育观”得以体现。但纵观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学校体育教育同样没有冲破“运动技能”的羁绊,学校体育迫切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诉求建立以运动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源自生存教育、生命安全、生活化体育的多维体育教育的实施,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契合,这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我国学校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1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内众多专家普遍认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化育人”教育活动。在国外,学者们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视为预防毒品泛滥、艾滋病、暴力、自杀等方面的教育。如果从安全教育层面讲,它的内涵与定义范围更为广泛,生命安全教育属于安全类教育,二者是从属关系,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与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既相同又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2]。关于生命安全课程,应该是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预防自然的、人为的安全问题的态度,认识生活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防御的理论和实践科学知识体系。

2 我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特征

我国学校受传统教育认识的影响偏差,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各类学校虽然也很重视安全工作,比如利用墙报、广播向学生宣传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但一般是纯理论方面的内容。少数部分学校也会定期地组织1-2次流于形式的特殊自护避险、应急自救的安全演练。为确保学生安全,有的学校还实行了责任到人,学校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对教学设施的维修,学生进校、离校秩序的维护实行值班制度,有专人负责。在一些相关节假日前后下发一份注意安全的通知,对学生教师进行安全提示,学校还有一些形同虚设的安全管理规则制度等等。应该承认,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正在起步,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更大部分的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是零散和随意的,主要是“说教式、表演式、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预案,突出的问题是当中小学生遇到危险时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在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只是确定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限定了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只是狭义的运动安全,即体育课堂的运动损伤预防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生命的珍爱、生存安全、生活安全等根本没有涉及,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和内涵过于狭隘。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相应的载体,安全教育本身存在着误区,被学校、教师错误理解为安全管理,领导、老师唯恐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麻烦承担责任,教学中删掉了认为不安全的课程内容。同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纲,体育教师对课程安全教材开发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教师角色转换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难以避免,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安全是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在法律方面也不尽完善。同时,体育教师本身对安全教育的技能缺乏,处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和急救知识的能力亟待提高。

3 我国学校体育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诉求

3.1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源本性诉求——生命存在

新体育课程改革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多功能体育教育思想得以体现并引导着体育教师,但学校体育依然没有回归学校体育的本质。有学者提出,要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育价值。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或本能分为低级需要和本能、高级需要和心理潜能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步变弱的需要或本能[3]。他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提到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安全及其他本能)就是这一类。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正是源于对生命生存、生命安全的延续传承和维护强化。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祖先们将人类的行走、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水、平衡等基本动作代代传承,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能力。可以说人类体育之源、体育之本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繁衍的动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追根求源,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可谓返朴归真。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人为安全事故,学校体育都应该首先以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安全为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的。

3.2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应急性诉求——生命安全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急避险是对突如其来的对生命带来伤害的外界环境变化本能的躲避反应[4]。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进步,一方面强化着人的智商发展,使人类的智慧能力有了无限地延伸,也获得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层次方面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弱化了人的体能,在无形的不注意中束缚着人的肢体、感官的能力,反在人的本能方面失去了许多。智慧的人跑不如马,跃不如驹,跳不及豹,猛不如虎,目不如鹰,嗅不如狗,力不如熊,灵不及猴[5]。社会文明的发展弱化了人类对“急险”的本能反应,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因素造成了极大隐患,人们对于中小学生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天灾人祸面前的生命安全更是感到忧患。现在世界各国都将学校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素质扩展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但我国将生命安全教育形而上学地理解为安全管理。学生不是物品而可以被封闭保存起来,要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训练、体验、积累生存的本能,这才是真正的安全之道。我国现阶段的每个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社会、家庭都是极大伤害,“安全为天”、“安全第一”是学校体育对生命安全的应急性诉求。我们都不能祈求上天保护苍生,在一片呵护中保求学生的平安,我们需要主动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训练学生防御适应生存的能力才是根本途径,也是体育教育的神圣职责。

3.3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生活化诉求——生命维护

教育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一度寻找“体育教育生活化”的良方苦药,但往往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义,甚至出现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3]。当前,国际主流体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草根体育,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国家和民族荣誉为指向的竞技体育,形成了“体育=奥运=金牌”的偏执错误观念,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本脱胎于生产与生活,学校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夺金牌或考高分。学校体育诉求生活化教育,诉求对学生生命维护的教育,体育可以结合人们对生活自然场景的预判,对应急救险能力的准备,对生存与生活的实际进行。例如生活中发生台风、洪水、雷电、火灾的安全,步行、穿越马路时的交通安全,避免成为犯罪受害者的防范安全,还有网络安全、运动安全等等,将这些生命安全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中,设计创作为情景化、生活化的体育教材,改进“说教式”方式,脱离呆板的文本教条更是条理所当然,经常性在这种特定的空间里寻求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迁移,无疑对维护学生生命,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大有好处。

3.4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健康性诉求——生命发展

2012年在全国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晕倒的学生众多。大学生体质如此羸弱令人瞠目,但其根源并非肇始于大学,近些年我国中小学的“眼镜生”、“胖墩生”人数持续攀高,学生体质指标不断下降,令许多人士极为堪忧。今年的一场中韩两校少年足球友谊赛上,仅35分钟,中国少年队便以0:6惨败。赛后韩国队学生有说有笑,轻松自如,而中国队学生则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显然,学生体质与健康如此之差,都是教育“应试体制”造的孽。有道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被甩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绝不能重新拾起。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但这些文件都是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上,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风声大,雨点小,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人们不仅要批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要拷问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干预力度。生命与健康是一对相行的伙伴,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性的诉求,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十分迫切,我们务必顺应时代,切实提高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康水平。

4 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4.1 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性、休闲性、生活化体育的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没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谛。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视学生内在情感和精神品性,只是将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

4.2 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 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还有其社会性。当前,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有人认为安全教育属保卫部门的事,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心理教育方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体育部门只负责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出安全事故。由于对生命安全教育在认识上的狭隘与偏差,所以事实上形成了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统筹管理,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的“零散式”和不落实的局面。生命安全教育究竟由谁来具体负责?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共识:体育教师。理由是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特点又同属户外运动,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7]。体育教育担当生命安全教育责无旁贷,更为重要的还是学校各部门的整体契合。要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体育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医疗部门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科学制定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案,保障其生命安全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常态化。

4.3 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如何践行以生命安全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现实和体育课程契合,首先应该强调统一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契合,建立一种科学化的课程生成机制。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过于狭窄,应该尽快适时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在各个不同水平上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使之分学段、分层次、有计划的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新课程目标。也可以探索性地“另起炉灶”,通过尽快在中小学校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

4.4 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我国现行的教育,高考和中考成绩仍将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唯分是举”的教育“缺钙”现象相当严重。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如何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契合是最好的方案,毕竟体育课程能受到体育法规的保护,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二者的目标和作用具有极其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也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安全教育的名称不同、形式手段不同,但所选择的途径与平台高度一致,那就是体育课程共同的平台。体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视角,把体育课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相契合。

5 结 语

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事故与灾难频发,人类经受着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以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曾经被忘却和摒弃。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多方契合。构建以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本源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校体育内核与精髓,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标,才是学校体育“多维”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现实的诉求与契合的成功标志。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研究》 项目号:2013B080)】

参考文献:

[1] 叶 进. 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的生命关怀[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0(8):103-105.

[2] 王子朴,李晓天. 我国学校体育实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10-114.

[3] 王 帆,杨雪芹等. 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9(1):78-81.

[4] 周波. 承担应急避险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义务[J]. 新课程研究,2009(4):184-185.

[5] 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1):27-35.

[6]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7.

[7] 鲁 洁. 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4.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作者:李万虎等

第4篇:珍惜生命——读《生命的奇迹》有感

今天,我读了《阅读年选》上《生命的奇迹》这篇文章,深受感动。这篇文章讲了“我”在一年严冬,独自开车到可可西里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口。那里只有雪白的冰块。“我”在车子里突然看到一群藏羚羊向前走,“我”后来才知道,它们是去寻找水源,这时,一只藏羚羊倒下去了,接着,一只又一只的藏羚羊倒了下去。正当“我”认为这群藏羚羊没有任何希望时,有一部分藏羚羊停了下来,用嘴贴在身下厚厚的冰层,从鼻腔中喷出一股股热气,嘴里也流出一滴滴唾液,来融化冰,以便能喝到水。可是,它们喷出的热气,太有限了。那冰不仅没有融化,当热量喷出时,反而化成了水汽,进而又凝成了冰。这时,一只藏羚羊用嘴在冰上舔舐着。最后,它喝到了水,但它的嘴里已经鲜血淋漓。接下来每一只都是。

在现实生活中,动物也是爱惜自己的生命的。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上海旅游,走的太匆忙了,忘记给我们家的小狗小白留食物了,可是我们要旅游十天才能回来。我当时旅游一回来,就立马冲回家,发现小白浑身脏兮兮的,身上的毛还湿答答地粘在身上,还瘦骨嶙峋、可怜巴巴地待在门口。我就觉得很奇怪,后来,邻居告诉我说:“你家的小白,饿了好几天了,还自己去找吃的。还知道自己去垃圾箱找,垃圾箱里找不到,就到马路上,吃别人扔的东西,甚至有时候还吃纸。而且它还在危险的河边喝水。上次为了喝水,还掉到河里,幸好它使劲在水里挣扎,我才发现,把它救上来的呢!你们家的小白可真能干,自己能够想办法生存下去!”

是啊,生命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每只动物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不可能有了,所以,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别人的生命,一起奋斗,一起向理想前进吧!

靖江市城北小学五(4)班四年级:孙婷炜

第5篇:《生命的奇迹-生命的定义》观后感

——用科学定义生命

视频由讲述蜻蜓在水下生活5个月,以及其捕食的过程和极具活力的成虫期行为作为开端,引出对生命的思考。蜻蜓早在恐龙出现之前便生活在地球上。自然选择赋予了它们在飞行中捕食的生存技能和360度的视角。蜻蜓是生物学的杰作,是精妙而复杂的机器。但是短暂的生命一旦结束,活力也就此沉寂。故而提出了三个问题:是什么让生命存活?生命是如何开始的?生和死有何区别?

视频中,布莱恩教授拜访了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Ring of Fire)的东南亚地区。在这个世界上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他检验了生与死的一线之隔并提出了最古老的问题:什么是生命?传统的答案往往牵涉到神灵;这在菲律宾山区每年的“亡灵节”(Day of the Dead)庆祝仪式中可见一斑。 当地人人们依旧十分相信神灵的存在,相信前世今生。“人们难以接受死后自己的生命、本身不复存在,故而相信灵魂,相信转生。”所以,科学有义务回答,“是什么赋予我们生命?”直至今年,科学才开始试着解答这些深奥的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从物理、生物、化学等方面去看待宇宙和生命。“生命是一个过程,是物理与化学定律中,物质与能量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不过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团”,生命的进程,也就是“生命如何运用能量”的过程。布莱恩教授认为“能量即时空矢量在时间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这里所说的能量,遵循着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能量是永恒的,守恒的,它永不枯竭,以不同的形式相互转化着。宇宙的演变进化,只不过是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的过程。

生命并不是一个“事物”;它是一个化学过程,这个过程利用了在宇宙中流动的能量并通过DNA的精妙化学运作而代代相传。与神秘的说法相去甚远,生命的出现也许可以看作是物理学定律的必然结果。布莱恩教授将“质子梯度”称为“生命之花”,并讲到“所有形态各异的生物都有着共同的祖先,而它们的祖先是生活在古老海底喷口中的一种生物”,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是当时将祖先冲出海底的能量,转化成了我们的生物能。

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和一些科研数据以及现实实验现象,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所定义的生命。它不再是有关乎各种信仰、宗教、神灵的传说,而是变身成为了一个个可以验证的物理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相比之下,后者的神秘度减少,但科学性有了极大的突破。相信,此后我们对于生命的探讨和认识,将有更深一步的发展。生命是伟大的,因为它未知,所以对于生命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对于过去,对于历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类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名无神论者,我不相信世界上有所谓的鬼魂亦或是神灵的存在。对于哪些目前无法解释的谜题,我不将其归因于迷信,我反而觉得,那是我们的科学不够发达,还不足以涉足到这些地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变,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些困扰人类的疑团终将解开。所以说,当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去定义生命,生命才能不断进步。反之,将止步不前。

13财务1 项秋霞

第6篇:生命的奇迹

唐山市开平小学

五七班

郑魏润琪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是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只其貌不扬的毛虫,将蜕变成五彩斑斓的彩蝶。每一人的生命都可以歌咏出生命奇迹的奥秘,因为生命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感到了生命的奇迹,我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不屈的生命力。

一天傍晚,我和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楼底下石缝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嫩芽。它有米粒那样大,嫩嫩的,绿绿的。我想,它在没有土,没有水,没有养分的石缝中能够继续生长吗?我真替它惋惜:“刚生长出来,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唉,小可怜。”

两天后我和小伙伴们在楼下玩捉迷藏,我藏身的地方正好就是上次发现小嫩芽的地方。“呀!小可怜居然没有死。”而且它居然还长出了两片翠绿的叶子,也长高了,大概有一根手指那样长,绿油油的茎上还有细细的绒毛。可是我想即使你能长出叶子,也能长高,可是你不一定能经受住烈日的炙烤吧。这个脆弱的生命,明天可能就枯萎了。

生活的脚步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停下,我每天继续上学。就在三天后的一天下午,我不经意一瞥。呀!它竟然长出了一个那个红色的小花苞,豆粒那样大小,茎也变粗了,有竹签那样粗细,并且又长出了两片新的叶子。一阵风吹过,它摇曳着那柔美的身姿,像是在向我炫耀:“不要瞧不起我,看我就要成为花中一员了。”

第二天早晨,我拉开窗帘发现,昨天原来下了一夜的雨,而且风将树叶刮得满地都是。我立刻想到了那颗向我炫耀的小花苞。我穿上衣服急忙跑到楼下,想欣赏一下它的惨象。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它不仅没有被风雨打到,而且那个花苞也伸展开了,开出了五个粉红色的小花瓣,上面还残留着几滴雨水,叶子更绿了。它随着晨风翩翩起舞。我被这棵已经成为花中的一员,震撼了。这棵不知名的小花,它在没有泥土的石缝中,不屈的向上茁壮成长,最后向我展示了它生命的魅力,传递给我了生命的奇迹。

这朵不起眼的小花,顿时在我眼前变得高大丰满,浓郁芳香。我感叹于小花的生命力的顽强,更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是生生不息的,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能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第7篇:舞动生命的奇迹

——“感动中国”观后感

看完“感动中国”之后,使我深受教育。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像刘胡兰那样伟大,不像黄继光那样崇高,但是他们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他们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却透露着伟大„„这些人的事迹使我们感动,振奋,流泪和佩服。

十大人物中,虽然他们都很伟大,但我还是对陈斌强流下感动的眼泪。

他,一个孝子,一个“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他只是一个语文老师,一个平凡的语文的老师。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儿子待在一起。虽然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的能力。但是,他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无论再困难都不会丢下自己的妈妈。

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勤劳的手;一颗善良的心。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虽然他们在一天天变老,但他那乐于助人的心却永远不曾改变。

作为小学生的我,深深地意识到了孝顺和行善是最不能等的事情。自己所要追求的梦想必需立刻行动。在欣赏别人感动事迹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感动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努力地感动自己,幸福地生活。

第8篇:读《生命的奇迹》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篇有关于海伦'凯勒的童年故事,令我非常感动。

事情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亚拉巴马州。海伦出生时只有9个月,因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听力丧失。

小海伦7岁的时,父母替她请来一位叫沙莉文的老师。她发现海伦身上蕴藏着对生活的强烈的追求,她决定把海伦培养成有用的人。沙莉文先教她拼单词。她高兴极了,每天在桌上,床上,地板上,墙上有手数孔。因长期磨擦手出了不少血,不久海伦又试着用笔在纸上写字,每天桌上和地上都留下了一大堆她写的纸片。

然后沙莉文小姐又教她说话和用手指耳朵听话。最后她成了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

看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我觉得海伦'凯勒是个残疾人,却以坚强的毅力,付出比常人更大的代价,最后成一名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了奇迹。

第9篇:《生命的奇迹》读后感

《生命的奇迹》就是这样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让我的心灵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如此残疾的女子,竟然能写出好几篇令人感动的文章来,真是很厉害,值得我们去学习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她。

海伦.凯勒,是一位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她集聋、哑、盲于一身,如果其中一种不幸降临到谁的身上,谁都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命苦的人。然而,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打破黑暗和痛苦。她学会了书面语言、说话乃至演讲,进而学会了法语、德语、拉丁语。你可不要小看她这个小女孩,告诉你吧!她甚至还和那些顶尖的耳聪目明的小女孩从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她还为世界的残疾人公益事业做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

以永不言败的精神,挑战自我,回报社会成为海伦的精神追求,这也是打动我的最深刻的内容。她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就降低对自己的尺度,而是始终把自己当成正常人来要求,虽然她知道,为此她付出了许多汗水,也付出了超出正常人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努力。她不怕困难,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眼前的挫折,告诉自己能做得很好,困难将会被你所打倒,海伦的精神带给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鼓励、震撼、鞭策。这或许是海伦精神经久不衰、魅力永存的主要原因了。

海伦的一生,除了海伦个人的艰苦努力外,还有许多来自他人和社会的爱心和关注。充满温情和耐心的父母、默默无闻奉献的莎莉文老师,对这样一个残疾女孩的成长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照顾。

海伦为我们缔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也在海伦的世界中受益无穷,她的精神成为一种象征,一个尺度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伦精神像一个永远都开掘不完的宝藏,一个生活在无光无色无声的世界里的她,却为生活在五光十色里的人奉献了一曲华美的生命之歌。

上一篇:创建民族团结调研报告下一篇:学生会满意度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