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先争优活动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党的建设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而部署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作为基层检察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就结合基层检察的工作实际,论述创先争优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以及检察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思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检察院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检察院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篇1:

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 提高司法公信力

摘 要: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司法独立性大大加强,促进了司法公正;克服了人少案多的不足,司法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不规范的司法行为还一定程度存在,司法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作用,加强检察监督作用,高度重视律师监督作用,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科学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关键词:司法改革;司法权监督机制;公信力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各级司法机关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出了许多司法便民、司法利民、司法惠民新举措,克服了多年来人少案多的不足,实现能动司法,大大化解了许多人民内部矛盾,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这些年来我国司法效率虽然大大提高,但司法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一、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司法改革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1]多年来,我国各级司法机关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司法独立性大大加强,促进了司法公正

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照《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近年来,

我国加快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坚持从国情出发,注意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从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入手,以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推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开,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自1979年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以来,律师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律师队伍由1979年的212人发展到今天20多万人。广大律师依法执业能够协助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促进了司法公正。

(二)克服了人少案多的不足,司法效率大大提高

“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法院和检察院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加快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坚持从国情出发,以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推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开,大大提高了司法效率。如2008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案件10711275件,审结、执结9839358件,受案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2]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867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5%,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1220.4万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9%。[3]这些数字表明,这些年来,人民法院作为

国家司法机关,克服了人少案多的不足,实现能动司法,大大提高了司法效率。

二、现阶段我国司法机关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司法改革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各级司法机关在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司法公信力。

(一)不规范的司法行为还一定程度存在

尽管各级司法机关在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重视法官、检察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但在少数司法机关和少数执法人员身上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司法行为。如在司法文书的制作方面,机械复制,张冠李戴,办案人员没有认真校对就送达给当事人;一些案件大大超过法定的办理期限,久拖不决;一些法官、检察官不遵守司法礼仪,执法时不拘小节,不穿工作服,开庭时随意接听手机,甚至在当事人面前说脏话;自由裁量权滥用,同类型案件司法裁判不统一;执行案件一些法官存在不作为现象,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公、检、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强调联合,淡化相互制约和监督,冤假错案时有发生;严重违反诉讼程序,律师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行政案件原告方立案难、胜诉难、执行难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均是我国专门化的执法机构,法官、检察官是具有权威地位和知识精英素养的职业群体,司法是一种以专门知识和经验裁断涉及生命财富、国计民生纠纷的国家行为,上述不规范司法行为尽管不具有普遍性,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司法的权威,削弱了司法公信力,必须予以规范。

(二)“干预”有余,“监督”不足

司法独立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重要尺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仅是我国根本大法《宪法》的要求,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要追求的目标。当前我国影响司法独立的因素还较多,既有来自外部的行政机关、党政领导、舆论媒体等因素干预,又有来自内部的隶属关系、审判委员会和熟识同事等因素的干预,使得我国司法机关难以充分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相反,关于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尽管很多,如既有司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又有诸如人大政协监督、检察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律师监督等外部监督。但这些监督的力量均力不从心,公权力的监督存在不作为情形,如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民事、刑事、行政审判的监督很少;律师作为私权利的代言人对司法行为的合法建议一些司法人员视而不见。这种“干预”有余、“监督”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司法权的充分发挥,必然影响司法公信力。

三、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所以,司法机关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在我国,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国家机关,肩负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惩治违法犯罪、调处矛盾纠纷、裁判是非曲直、维护合法权益、申张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神圣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如上所述,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司法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但司法公信力还有待加强。西方一法谚说:“法院不受尊重,国家走向消亡。”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的终极目标,而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4]

(一)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作用,提高司法公信力

在现代国家,司法机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权利,裁决违法犯罪与否和惩治罪犯的最终防线,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最后屏障。因此,实现司法活动的终极目标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须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作用,提升内质。首先,要充分发挥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监督作用和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审判委员会和检察委员会对个案的监督作用;再次,要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的审判监督作用,减少错案冤案,实现司法公正。最后,要提高法官、检察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受群众尊重的法官、检察官队伍,教育法官、检察官时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遵守司法礼仪,引导法官、检察官注意慎独、加强自我监督。

(二)加强检察监督作用,提高司法公信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另外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三大诉讼法律中均明确了人民检察院有权依法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检察院多重视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件的侦查和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逮捕、提起公诉工作,对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活动及人民法院的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的审判和执行活动是否合法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2012年《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修正完善了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民事诉讼的监督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不仅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也增加规定了对执行活动的监督,在许多地方要求人民检察院要及时提出检察建议,以监督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活动。所以,人民检察院要认真贯彻实施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在检察监督方面真正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检察监督作用,提高司法公信力。

(三)高度重视律师监督作用,提高司法公信力

中国律师是法律人的一个组成部分, 30多年来,中国律师工作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律师通过向社会提供诉讼法律服务,协助司法权力使失衡的利益关系得以恢复;律师通过向社会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对行使权力和权利的行为形成制衡,以确保公与私以及私与私之间的利益均衡。原《中国律师》总编刘桂明说:“律师对公权力进行制约,对私权利进行保护。律师担任公职,可以帮助政府如何守法行事,可以提醒有关负责人如何依法办事,可以协助政府与民众如何进行沟通。而律师在担任百姓代言人时,则可以帮助百姓监督政府,可以帮助百姓保护自己的权利,还可以帮助百姓实现自己的权利。”最近,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说:“要紧紧依靠学术界和律师界携手建设司法。律师和法院对立,法律根本不可能健全。”但是,如上所述,司法实践中,律师作为私权利的代言人对司法行为的合法建议一些司法人员视而不见,“你辩你的,我判我的。”这也是一些冤假错案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之一。法院、检察院最直接的监督来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事人,而当事人的最专业的代言人是律师,保障律师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将使法院和检察院受到最强有力的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最近说:“要充分相信绝大多数律师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是理性、客观、公正、中肯的,是人民法院可以依靠而且应当依靠的重要力量。”[5]因此,重视律师在参与具体诉讼案件中的监督作用,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四)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权重位尊”的地位,依法行使监督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我国法院、检察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均由各级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的司法监督,主要是对审判、检察机关和司法人员公正司法的情况进行监督,受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申诉和对司法人员的控告,督促他们依法办理。近些年来各级人大代表对“两院”工作报告的赞成票减少,反对票和弃权票增多,值得我们司法机关反思。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对我国司法机关进行民主监督,广大政协委员对司法机关建言献策有利于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我国各级法院、检察院要自觉接受各级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不仅仅表现在每年一次向人大做工作报告方面,更重要的是平时多与人大和政协联系,主动接受监督,主动纠正错误的司法行为,积极采纳科学的提案和建议,减少冤假错案发生,提高司法公信力。

(五)科学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司法公信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无处不在,广大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发表自己的意愿及看法,对国家各方面工作及社会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的监督,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人们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社会力量。就司法而言,它具有相对独立、封闭的特性,不希望受到外界的干扰,自然对新闻媒体具有天然的排斥性。但是,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必然也必须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和监督。然而,新闻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没有掌握好舆论监督的尺度,往往就会干扰司法活动,侵犯司法独立、损害司法公信力。因此,到底如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找到一种最佳途径来协调它们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平衡与契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我国,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早已引起了广大新闻界、社会学界和法学界学者的注意,许多论文专著纷纷发表,针对如何平衡媒体与司法独立、协调两者关系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立法建议。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最近说:“现在制度规定应当说比较完善了,关键看我们敢不敢于拿起法律制度武器,敢不敢于坚持原则。这不仅仅是个法律职业素养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品质问题。同时要看到,法律制度才是我们法院和法官真正的护身符、保护神。如果我们放弃原则,冤假错案一旦铸成,没有谁能够救得了我们。”[5]所以,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要科学对待,千万不能放弃原则、违反法律规定而一味地迁就新闻媒体,出现“新闻审判”、“舆论裁判”现象,要高度警惕一些媒体工作人员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以新闻自由为借口妨害司法权的行使。但是,司法机关不能拒绝新闻媒体监督,要科学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倾听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司法的声音,不断规范司法行为,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提高司法公信力。

总之,正如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阿克顿所说:“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因此任何公共权力的正当行使都离不开一定的监督机制,司法权的行使也不例外。司法独立与对司法权的监督并不矛盾,一方面各级司法机关要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但要坚守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持司法独立;另一方面各种监督力量对司法权的监督要做到尽职但不越位,监督而不代替,不能把监督变成非法干预,要为实现司法独立最终实现司法公正而监督,只有构建科学的司法权监督机制,才能提高司法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1.

[2]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9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人民法院报,2009-03-18.

[3]王胜俊.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2年3月11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N].人民法院报,2012-03-1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28.

[5]沈德咏.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N].人民法院报,2013-05-06.

(责任编辑 俞木传)

作者:周平

检察院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篇2:

创先争优的理论思考

[摘 要]创先争优活动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党的建设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而部署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作为基层检察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就结合基层检察的工作实际,论述创先争优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以及检察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创先争优;基层检察;科学发展

创先争优活动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党的建设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而部署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化和继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活动总结大会上,要求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作为基层检察院,在检察系统中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在办案实践中更加的坚定检察工作的政治方向,更加有效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地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创先争优的理论内涵

所谓创先争优,就是要在工作生活中树立先进典型,争取优秀荣誉,以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为基础,扎实开展推进好各项工作,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来获得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创先争优活动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党的建设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而部署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作为基层检察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创先之“创”,是创先争优的前提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先争优和之前所讲的争先创优相比,把“创”字放在了第一位,突出了“创”是创先争优活动的前提和条件,体现了创先争优活动必须要注重创造性,在创建起来的基础上科学的展开活动。

(二)创先之“先”,是创先争优的前进方向

创先争优活动之“先”字,既要求我们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体现先进性,又体现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前进方向。创先之“先”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检察工作中时时体现先进性,处处实现先进性,在工作中紧密联系群众,进一步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争优之“争”,是创先争优的方法手段

“争”字体现了竞争性,贯穿创先争优活动的全过程,是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方法和手段。只有通过竞争,切实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在日常检察工作中不断争优,促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四)争优之“优”,是创先争优的根本目的

“优”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所在,创先争优,重在服务。“优”字实现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强化基层组织,推动事业发展,真正做到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实现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创先争优活动的现实意义

创先争优活动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党的建设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而部署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作为基层检察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创先争优活动是对党组织驾驭能力和工作水平的现实检验,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素质、水平、精神状态的具体考察。检察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准确把握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基层检察院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组织保障。对于检察机关来说,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利于鼓励先进,提高中间,鞭策后进,激发党员干部的进取精神,形成创先争优、优而思进的良好氛围。

三、关于检察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几点思路

如何抓实抓好创先争优活动,务求实效,作为基层检察院,要按照党委和上级院的安排部署,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全力抓实抓好创先争优活动。

(一)从地区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入手,开展创先争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当前,作为海峡西岸龙头城市的厦门市正处于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相应的,湖里区作为海西重要中心城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机遇。检察机关作为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司法机关,无论是从上级的要求来看,还是从自身职能的角度来看,都必须把法律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服务地区科学发展新跨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切实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实践,通过提高、完善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观念、思路,把思想统一到地区的中心工作上来,在创先争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二是要从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入手。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好职能,

通过加大打击犯罪特别是职务犯罪的力度,推动解决涉及到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的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

(二)从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入手,开展创先争优,加强队伍建设

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最根本的是要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通过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提高干部素质,提升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要结合检察机关正在开展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忠诚教育,铸造检察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的忠诚品格和理念。同时,在开展活动时注意创新活动内容、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效果。二是要完善人事激励制度,以工作实绩和考核结果为基本依据,强化对检察队伍的科学管理,营造科学合理的用人环境。

(三)从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入手,开展创先争优,以日常的实际行动服务好基层群众

实现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要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倡导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工作的开展和效果的落实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作风、提升工作实效。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开展检察服务进社区、检察长接待日等活动,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认真面对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用检察机关实际的行动让群众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维护好群众的利益。

(四)从基层党建工作入手,开展创优争先,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

检察机关要准确把握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目标,重视服务和协调,提高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发挥党支部在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的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力,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载体建设,以典型引路,认真组织开展向全国模范检察官学习活动,在先进中学先进、赶先进,积极营造创先争优、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队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升检察工作实效、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生动实践,是一项经常性、系统性的工程。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在检察机关形成创先争优、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为地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作者简介]刘斌、黄鹏,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检察院。

作者:刘斌 黄鹏

检察院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篇3:

检察发力,群众满意

近年来,大新县检察院在大新县委的坚实领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县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始终通过综合运用打击、保护、监督、预防等手段,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狠抓队伍建设,令执法的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在县委政法委组织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大新县人民检察院名列前茅。

据统计,几年来大新县人民检察院两次蝉联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市先进检察院、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区“先进检察院”、“广西百家人民满意政法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三星级绿色机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取得如此成果,大新县人民检察院是否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经验呢?记者通过该院的宣传部门了解到,大新县人民检察院定位于“全面正确履行检察职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工作方针,加强检察工作的风尚学习,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检察工作人员从中获得责任感和成就感。

大新县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首先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活动,扎实做好检察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从严从快批捕和起诉杀人、强奸、爆炸和抢劫、抢夺、盗窃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刑事案件等暴力犯罪。2010年以来共批捕365人,审查起诉共490人,起诉到法院后法院均作有罪判决。

其次,全面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妥善处理准确适用法律与严格执行刑事政策以及办案数量、质量、效率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决定依法从宽处理,不批准逮捕,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原则。

再次,围绕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努力在深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上下功夫、求实效。2010年以来共立查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36人,位居全市前列。立查侵权渎职犯罪案件5人,起送法院起诉后,法院均作有罪判决。

2010年以来,累计有3件渎职侵权案件入选全国反渎成果展广西巡展案例,查办的1件案件入选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30件精品案件”,这是我区惟一入选的参评案件。与此同时,结合办案开展预防调查65次,开展犯罪案例分析85次,提出预防建议85件,开展警示教育45次,预防咨询156次,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352次。

與此同时,大新县人民检察院还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把“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准确监督”贯彻始终,以监督保障公平,维护群众利益,确保法律正确实施;坚持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贯穿执法办案的始终。

2010年5月9日,该院驻所检察人员通过看守所监控网络视频,大新县人民检察院对一起违规行为依法提出纠正意见,此举不仅促进了监所依法、文明管理,而且也保障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2010年以来,大新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来信来访136件,其中来信71件,来访65件。检察长接待来访群众56人,接待案件52件,批办34件。2010年,成功化解了1起由饮水问题引发的联名上访事件。2011年,成功化解了1起因故意伤害索赔问题持续9年上访缠访案件。

除此之外,大新县人民检察院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意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阳光执法、执法为民观念,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一是严格执行扣押冻结款物管理、办案安全防范的规定,提高案件管理科学化、执法规范化水平;二是全面落实和完善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坚决防止违法违规办案;三是结合最高检相关文件和本院实际制定检察官职业行为准则,规范检察官职业行为,防止产生不公不廉现象。

最后,大新县人民检察院加强检察工作风尚学习,通过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树立良好执法作风,取信于民,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一是强化执法为民观念,根除对群众颐指气使、冷硬横推的霸道作风,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推诿扯皮、久拖不决、文过饰非、对群众漠不关心、不负责任的官僚习气和衙门作风。

二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强化程序意识和效率观念,及时、高效、公正地处理有关案件。

三是坚持文明执法,注重人文关怀,营造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展现大新检察官的良好形象和提升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满意度。

作者:黄英泽

上一篇:数字化医院电子信息论文下一篇:创建学习型社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