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税函[2008]264号第三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的规定,有助于企业提供相关、可比、可理解的会计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多层次的需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对这些公司未来业绩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却是微乎其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论文 篇1:

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浅析

一、职工福利费余额税务规定

2008年以前执行的福利费标准是《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6条第三款: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02008年以后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40条,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国税函[2008]264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第3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0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二、职工福利费余额财务规定

根据《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4号)规定:“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按照该规定,《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即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对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三、职工福利费余额财税差异协调及实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9条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0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因此在处理职工福利费余额差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税法和会计都有规定的,在纳税问题上会计服从税法,但不必改变会计记录,即“调表不调账”原则。(2)只要会计处理与税务规定不一致,就必须调整。(3)如果税务没有规定而会计有规定的,会计规定构成税法的组成部分。

实务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工资总额14%提取福利费,但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但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应当按照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转化为税务核算处理,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又做了调增处理的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而应根据最后计算出来的税法上的结余来处理,而不论会计上是如何计提的。即在2008年以前,实际会计处理是按工资总额计提的,汇算清缴时已做纳税调增,税务上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要与实际支出数比较。如果是允许扣除的多于实际支出的,则形成了结余,但该结余不是会计核算账户中“应付福利费”账户里的金额,而是作为2008年以后税务上职工福利费支出首先使用的金额。

[例]兴达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企业。企业实行计税工资的税前扣除方式。相关数据如下:2005年计税工资5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8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0万元(80-500×14%);实际使用了30Zr元。2006年计税工资6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10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6万元(100-600×14%);实际使用50万元。2007年计税工资8007#元,新准则要求不再计提职工福利费。全年实际使用福利费80万元。税法上税前可扣除的金额112万元(800×14%)。截止2007年12月31日,会计上职工福利费账户余额为20万元(80+100-30-50-80)。

为进一步说明2008年的职工福利费后续处理,假设该企业2008年实际使用福利费120万元。2008年的工资总额为900万元。

2007年企业税前可扣除的金额为112万元(800×14%)。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不在《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附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填表说明:附表十二《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中第三条第三款:“第3列第1—5行,填报纳税人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中填列;企业应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第17行中纳税调减112万元。

2008年初税法上确认的“应付福利费”的余额为106万元[(500+600+800)×14%-30-50-80],不同于会计上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20万元。2008年税法上应确认的计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4万元(120-106),而会计上计人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2008年末,企业会计账上应付职工福利费为0万元,另外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应做纳税调增86万元(100-14)。

(编辑 熊年春)

作者:张 辉

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论文 篇2:

职工福利费 余额处理及其影响

国税函[2008]264号第三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的规定,有助于企业提供相关、可比、可理解的会计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多层次的需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对这些公司未来业绩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却是微乎其微的。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以及2007年财政部发布施行的《企业财务通则》,对现行的应付福利费处理作出新的规范,从一定程度上看,新准则改变了以前按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的做法,而是采用按实列支的处理办法,超过税法规定允许列支的部分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取消应付福利费的计提,职工福利性质费用据实列支,不再允许有余额,其实质是国家、股东、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重新分配。

税务规定

1.2008年以前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137号)第六条第三款:“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

2.2008年以后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3.福利费余额新旧衔接:国税函[2008]264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第三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会计规定

1.根据《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等相关文件规定,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途径:

(1)2007年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

(2)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一)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二)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2.根据财政部下发的《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4号,企业将不再执行《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如下规定:“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按照[2008]34号新规定:《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也就是说: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3.对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财税差异协调

会计与税法对同一涉税事项规定有差异时,企业应遵循:

1.税法和会计都有规定的,在纳税问题上会计服从税法,但是不必改变会计记录。即常说的“调表不调账”原则。

2.只要会计处理同税务规定不一致,就必须调整。

3.如果税务没有规定,而会计有规定的,会计规定构成税法的组成部分。

实务处理

实务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资总额提取14%福利费,但是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但笔者认为:国税函[2008]264号解决的是按照税法核算形成余额的问题,而对于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资总额提取14%福利费,但是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等问题,应当按照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转化为税务核算处理,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而是应当根据最后计算出来的税法上的结余来处理,不论会计上是如何计提的。换句话说,在2008年以前,实际会计处理上是按照工资总额计提的,汇算清缴的时候做了纳税调增,那么税务上就没有欠账了,税务上允许税前扣除的多少就需要与实际的支出相比。如果是允许扣除的多于实际支出的,则形成了结余,这个结余不是会计核算账户中“应付福利费”账户里的金额,而是作为2008年以后税务上职工福利费支出首先使用的金额。

案例解析

兴达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企业。企业实行计税工资的税前扣除方式。相关数据如下:

2005年计税工资5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8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0万元(80-500×14%),而实际使用了30万元;

2006年计税工资6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10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6(100-600*14%)万元,实际使用50万元;

2007年计税工资为800万元,新准则要求不再计提职工福利费,全年实际使用福利费80万元。税法上税前可扣除的金额=800×14%=112(万元)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会计上职工福利费账户余额为20万元(80+100-30-50-80)。

为进一步说明2008年的职工福利费后续处理,假设该企业2008年实际使用福利费120万元。2008年的工资总额为900万元。

2007年企业税前可扣除的金额为800×14%=112(万元)。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不再《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附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填表说明:附表十二《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中第三条第三款:“第3列第1~5行,填报纳税人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中填列;企业应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中第17行中纳税调减112万元。

2008年初税法上确认的“应付福利费”的余额为:(500+600+800)×14%-30-50-80=106(万元),不同于会计上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20万元。

2008年税法上应确认的计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4万元(120-106),而会计上进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

2008年末,企业会计账上应付职工福利费为0元,另外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应做纳税调增86万元(100-14)。

据统计,截至2006年末, A股上市公司应付福利费余额合计为212亿元,比2005年末的203亿元增加9亿元。应付福利费为借方余额(红字余额,表示实际支出多于提取的福利费)的仅有七家公司,合计758万元;另有49家公司余额为零。

可见,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后,对未来业绩的负面影响却是微乎其微的。

新准则将几乎所有的职工薪酬按受益对象处理,有助于企业正确核算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从而提供更为可靠的成本等信息。而且如此统一的福利费确认和计量有助于企业提供相关、可比、可理解的会计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的多层次需要,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作者:秦文娇

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论文 篇3:

浅议军工科研院所职工福利费的会计处理

摘要:基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旧对比,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职工福利费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并对军工科研院所的职工福利费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职工福利费

2013年12月7日财政部重新修订并颁布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与2012年颁布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共同形成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新的财务核算体系。新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更趋近于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使得军工科研院所核算体系的特殊性与市场化需要更好的融合,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就新制度下军工科研院所职工福利费的核算展开了思考。

一、职工福利费的含义

根据《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的规定,企业职工福利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二、企业会计制度职工福利费的变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下称新准则),将在企业任职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职工从企业得到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列为职工薪酬统一核算,同时明确了职工薪酬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职工福利费。从而改变了原有会计制度关于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等相关内容的会计核算,尤其是职工福利费的核算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把职工福利费纳入到职工薪酬项下二级核算,并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按照受益对象据实分别列支于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当期损益中,总额不受限制,改变了原有职工福利费独立核算且按职工工资总额14%计提为最高限额列支于成本费用中的做法,从而有可能扩大资产成本、产品成本,降低当期收益。新准则没有给出职工福利费的具体内容,而我国企业财务通则将职工福利费分为法定职工福利费和非法定职工福利费两种,并对法定职工福利费的内容作出了规定,但没有规定任意职工福利费的具体内容,从而使企业职工福利费的核算变得比原来简单的多。这种简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无需对属于任意职工福利费的费用进行判断(因制度没有要求)。二是职工福利费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据实列支,从而简化了核算工作。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职工福利费变化,对与企业会计制度日益趋同的军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新旧制度职工福利费财务核算对比

1、归集来源不同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工字[1997]384 号)(以下简称旧制度)中规定,职工福利费是在净资产下的专用基金中核算,资金来源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 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和从结余分配中转入,即“先提后用”。新制度规定职工福利费据实开支,即“不提只用”。

2、使用方向不同

旧制度中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亲属统筹医疗费超支补助、职工医疗费的超支部分按规定由单位负担的费用和其他必要的福利支出,其收支差额作为企业积累在净资产中反映。旧制度中规定的职工福利费,既可以用于集体福利,也可以用于职工个人的福利开支事项。新制度下,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开支事项。

3、会计核算方法不同

在旧制度下,职工福利基金除了计提业务外,几乎不存在日常开支的业务发生。各项福利开支均是在“应付福利费”科目下核算,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计入相关成本费用。而新制度则规定,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支出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归集后,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四、新制度下职工福利费的会计处理

1、期初余额的会计处理

旧制度下,可以按照财政补助结余不超过40%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显然,职工福利基金计提属于结余分配范畴,对应于企业会计中的提取盈余公积。如何处理应付福利费的年初余额是执行新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种做法:将负债类科目应付福利费余额全部转入权益类科目专用基金的二级科目职工福利基金中。这种做法会使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发生较大变化,对报表信息使用者准确衡量当期的偿债能力并做出合理决策造成一定干扰。但是,对于单位本身,在利润预算指标能够完成、对EVA影响较小的前提下,其转换期的偿债能力较大提高将有助于当期的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第二种做法: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直接转换为应付职工薪酬的二级科目应付福利费的余额,在以后的会计期间里继续使用,直至用完为止,再在工资总额的14%限额内据实列支。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符合会计处理的延续性和一致性要求,但是,相比旧制度而言显著地增加当期利润,甚至根据余额的大小能显著影响以后若干期间的损益。

2、后续计量

新制度规定单位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归集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支出,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职工福利基金用于开支单位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建设支出或补助、集体福利待遇等,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可由职工福利基金开支的其他支出。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支出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归集后,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区别“集体”和“个人”除了按照制度规定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实务中,为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存在两种极端的可能。一是由于利润预算目标完成难度大,而把职工福利费全部在“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中核算,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新制度的规定。二是为了利润预算执行准确性,便把职工福利费全部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计入相关成本费用。这种做法属于不完全合规的降低利润的盈余操作。

五、思考及建议

1、健全制度、核算规范、统筹管理

各军工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制定职工福利费的管理制度,明确规范职工福利费的开支项目、标准、审批程序以及审计监督。各单位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准确反映开支项目和金额。企业应当统筹规划职工福利费开支,可以实行预算控制和管理。职工福利费预算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纳入单位财务预算,按规定批准执行,并在单位内部向职工公开相关信息。

2、优化工资总额策划

虽然央企下属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有着严格的工资总额预算控制,但是这不能成为四处“隐藏”工资的理由。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具备天然的高科技企业的属性,应当充分挖掘优惠政策,享受高科技企业的政策红利。

3、合理增加职工福利费的开支

有些单位工资总额上涨,福利费也应该同时上涨。职工福利费是确保全体职工生活水平上涨的保证,能够提高职工整体的生活水平。在一个单位里发放福利费不会差别太大,不会像工资薪金那样,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建议有关部门在按照中央精神上涨工资同时,适当考虑福利费的上涨,可以将工资上涨的部分截留在福利费上,即将工资上涨的比例下降14%,补贴在职工福利费上,与单位发放的福利费的规定保持一致。至于福利费的列支依据问题,建议军工事业单位依据要求有发票做依据,并且在管理上一定要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几类“福利”容易混淆,即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需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需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4、确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列支额度区间

职工福利费是职工为单位服务而享有的一项权利和待遇。对于法定福利,单位不得对本单位职工实施差别政策。法定福利以外的福利—职工福利费,是由单位自主决定的,因此,单位可以依据自身条件自行决定职工福利水平。为了保护职工的福利待遇及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军工科研院所必须规定职工福利费支出的最低数额和最高数额,具体可采用与单位所得税法相同内涵的工资薪金总额为依据,确定一个统一的支付比例区间,强制要求单位必须为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且不得低于区间的下线,也不得高于区间的上线,单位依据其经营状况在区间内自行决定职工福利费具体比例,这是单位应尽的法律义务。这样既能维护职工利益,又能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5、加强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学习

央企下属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包含大量的科研院所,而这些科研院所在2015—2016年会迎来蓄势已久的转企高峰。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汽车、节能环保、通信网络等等产业重点突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势在必行。这些优质资产势必会进入军工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里,提高军工资产的证券化率。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再到上市公司,这自然造成会计准则适用性的重大调整。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目前适用的会计制度,而应当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展开对比学习研究,为单位今后的各项财务战略决策包括盈余管理需求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Z].1997.

[2] 财政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Z].2012.

[3] 财政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Z].2013.

[4] 吴虹颖:央企下属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职工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5(12).

[5] 张娟:探析科研事业单位如何加强职工福利费的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11(3).

[6] 赵瑱:职工福利费核算的变化、问题及完善措施[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7] 白文华:职工福利费问题研究[J].管理视窗,2015(39).

(责任编辑:晓彤)

作者:刘娟

上一篇:自查自纠方案三篇下一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计划(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