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毕业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视域下,笔者对浙江万里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将选题主要分为四方面:中国文化研究、西方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中西方文化批判性认识的研究(此处文化包括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方文化毕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方文化毕业论文 篇1:

加快人才培养, 适应发展需求

摘 要: 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西方文化概论”的改革探索为例,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取得的成绩,总结陕理工历史学专业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发展需求 历史学专业 课程改革

在当前全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须在专业课堂上采取新的措,实现人才教育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为社会服务,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1](36)。陕西理工大学历史系积极探索历史学专业课程的改革发展,适应当前“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课程改革中主动融合各学科、各专业学生未来发展需求,选择“西方文化概论”专业必修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由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向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逐步拓展,服务的对象由历史学专业学生逐步扩大为全校广大文、理、工各科学生,将较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转变为紧跟时事变化、加强古今中外对比、介绍最新知识的创新型公共选修课程。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陕西理工大学历史系“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既注重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又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实际,为学生的论文撰写、考研、招教考试等创造有利条件,具有良好的示范教学作用。本文以陕理工历史学专业课程“西方文化概论”的改革探索为例,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取得的成绩、推动的改革、未来的趋势,总结陕理工历史学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一、课程建设改革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系“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建设、内容改革建设、师范技能建设、教学科研建设五个方面入手,全面推动课程建设、改革、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课程、学生、教师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

1.师资队伍建设。部分地方高校一些教师往往根据读研、读博时的研究方向讲授课程,且存在多年主讲一门课程的现象。但公选课与专业课不同,选课学生多,开课门次多,承担课程任务的教师必须随之增加。陕理工历史系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了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师德师风过硬的“西方文化概论”师资队伍。“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现有教师5名,硕士、博士学位达到8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达到80%,课程组由博士、硕士、本科学历,教授、副教授、讲师构成,职称、学历结构合理。课程组成员年龄最大不超过55岁,最小不低于35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师资力量较强,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科研实力雄厚。以一支富有朝气、勇于进取的师资队伍推动历史学专业课程改革步伐。

2.教学大纲建设。根据學校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因此陕理工历史系针对“西方文化概论”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修订全校公选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进行了两方面的修改:一是更新参考资料,尽量推荐学生使用2020年以后出版的学术价值较高的资料,特别是史料性质的资料;二是重新改革课程内容,加入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在课时安排上,适当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符合时代特色的内容,大量删减相对陈旧的内容,力图使大纲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操作性。

3.内容改革建设。在“西方文化概论”专业课程向公选课程转变的过程中,陕理工历史系改变以往的西方文化教学中只单纯讲授西方文化内容的做法,加入了大量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的内容,在对比中突出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了西方政治思想、宗教影响、经济流派、社会沿革等西方文化涉及的各个方面,力图全面诠释西方文化的概况。加强对当代西方文化的讲授,不拘泥于历史,而是着重讲述由上古至今西方文化变迁的过程脉络。

4.师范技能建设。无论是面向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还是面向全校文、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公选课,陕理工历史系“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关知识外,还把学生师范技能培训当作重要的任务。通过上课互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发言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胆量与口才;通过课程组教师相互“串讲”这一方式引领学生观摩不同教师讲授相同内容时各自的风采和特色;通过讨论课组织学生锻炼师范技能,增强讲课、板书书写、课堂组织能力等。通过课程讲授增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非师范生的基本师范技能。

5.教学科研建设。陕理工历史系以“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涉及的内容为方向,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课程组各位教师结合各高校世界史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及教师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专长,在讲授时增加了文学史、艺术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等内容和历年相关考研试题的讲解,为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考研创造了条件。同时,课程组各位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科研项目,以科研促进教学,特别是利用教改研究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方法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科学,因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学生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2](193)。陕西理工大学历史系“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在讲授课程时主动寻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对比式、多媒体、网络式等教学方式和直观的情境改革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流于形式等问题,成功地将历史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转变为适应全校学生的公选课教学方式。

1.对比式教学方式。陕理工“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在授课时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著作、影视作品、文学成就、艺术创作、军事冲突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在讲述每一章节内容时教师都有意识地加入大量比较内容,如“侠”文化的比较、中国近现代时期中外军事冲突的比较、基督教文明与儒家文化和佛教文明的比较等。用对比式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不同传统文化间异同之处的认识。

2.多媒体教学方式。陕理工“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在授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搜集大量西方文化的图片、文字、影视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使用PPT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采用历史重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走进历史”,加深对文化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课程组适当增加了讨论课的内容,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解决了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多、更新快的矛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网络式教学方式。在当前网络时代大背景下,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不可能脱离网络。陕理工“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后主动上网,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补充课外知识。课程组目前已完成“西方文化概论”在线开放课程的制作工作,课程共包括:绪论、伦理思想概论、政治制度概论、犹太历史概论、经济思想概论、国际关系概论等内容环节,总计6章12节,每节课的时间安排均为30分钟左右,时间共计360分钟左右。在“西方文化概论”在线开放课程的制作过程中,陕理工历史系教师突出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特色,突出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特色,突出由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在线开放公选课程的特色,力图适应各学科的学生需求。目前“西方文化概论”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站依托陕理工校园课程平台,已上传相关课程资源,包括“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视频与内容简介、平时作业与考试试卷、“中西伦理传统与全球伦理”“伦理学纲要”等相关资料,可供更多的学生在线学习并获得相应的网络选修学分。

三、课程改革效果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系“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经过连续10年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探索,“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已经由专业必修课程转变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全校公选课程之一,课程建设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显著的效果。

1.师资素质明显提高。除了“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之外,陕理工历史系教师还注重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学素质。如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选择“西方文化史”“西方文化概论”“西方文明史”等课程进行培训并相继取得证书,为今后教学开阔视野。

2.学生选课反应热烈。根据陕理工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学校网上评教反馈意见及历史系组织的学生调查活动的统计,“西方文化概论”公选课程一直被评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网上评教平均分数达到96分以上。自陕理工历史系“西方文化概论”公选课程开设以来,全校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尤其是近3年以来每年都有2000多名学生选修该门课程,约占同级学生总数的2/5以上。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上选择西方文化方向的约占40%,学生的选课积极性持续高涨。尤其是自“西方文化概论”在线开放课程上线以来,学生反应热烈、点击率高、效果良好,选课学生开阔了应试教育局限的视野和打破了传统学习方法,通过网络学习对西方文化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有了初步的认识,课程前景广阔。

3.教学科研效果明显。陕理工“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组教师以课程内容为重点突破方向,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与“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成绩都很突出。课程组以“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内容积极参加各类型的竞赛并获得多项殊荣,连续获得20余项各级各类教学奖项。同时,课程组公开发表与“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改革相关的论文6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教改类论文20多篇,主持和参与相关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出版《西方文化概论》教材,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四、结语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系紧密融合当前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求,将“西方文化概论”专业必修课程积极拓展为全校公选课程,以培养学生“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富于创新精神”为目标,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统一、传统教学与现代手段相统一”为指导思想,以新的教学理念抓课程建设,紧密聯系当代世界的各种风云变幻,培养全校公选课学生的创新思维,摆脱历年应试教育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将学生的思想和知识体系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时时留心校园之外的变化,在学习中紧跟形势、在思想中保持创新、在实践中有的放矢,指导学生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在历史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闫向莉.就业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2]温艳.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圈,2007(10).

陕西省教育科学2020年度课题: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与陕南地区历史文化产业发展融合性研究(项目编号:SGH20Y1194);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YYJ2019—15);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

作者:刘鹏 贺露

西方文化毕业论文 篇2:

文化自觉视域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与反思

摘 要:在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视域下,笔者对浙江万里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将选题主要分为四方面:中国文化研究、西方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中西方文化批判性认识的研究(此处文化包括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研究结果表明:西方文化研究长期占主导地位,中国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中西方文化批判性认识的研究应引起更多关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四方面的选题情况反映学生的文化自觉能力,因此,应从各种途径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文化自觉能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文化自觉;调查;反思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性环节。前人已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做过多项研究,主要涉及論文写作的现状、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论文选题的问题与对策等。而笔者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研究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尚属新视角。

文化自觉的概念由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同时,他对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十六字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内涵既包括对母语的“自知之明”,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批判性接受和在认识已有的中西文化精髓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在“丝绸之路”背景下,外语教育中对母语文化的觉悟与信心更是重要,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症。

因此,抛开前人的选题分类视角(文学、文化、语言学、教学、翻译、ESP等),本研究拟以浙江万里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为例,探讨论文选题是否践行“文化自觉”的理念,做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要是英美文化)的“和而不同”;调查选题中文化自觉体现的四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对西方文化的掌握、跨文化交际以及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此处文化包括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

一、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文化自觉的调查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方案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纵向研究。研究对象为近十一年来(2008届-2018届)浙江万里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这部分研究笔者采用对已有的十一届毕业论文选题按照研究或宣传的主要对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及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四方面)进行分类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涉及的具体问题主要为:

近十一年来,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及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四方面选题的比例如何?选题比例是否有所变化?原因是什么?

为探求原因,笔者还结合对十一年来一直任教的10名论文指导老师进行了访谈。

第二部分为横向调查。调查对象为浙江万里学院英语专业2018届本科毕业生与论文指导老师。这部分调查采用对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的方式进行。自编调查问卷发放给随机抽取的100名2018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94份。对10名论文指导教师(与纵向研究中同批)的访谈也与问卷调查同时进行。研究涉及的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2018届毕业论文中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及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四方面选题的比例是否认同?

2. 毕业论文选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 毕业论文四方面选题的比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总体上能反映该届学生四方面能力的强弱: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及英文表达能力、对西方文化的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中西文化批判性认识的能力?

4. 英语专业教育中,上述四方面能力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哪些?

(二) 数据收集和分析

1. 纵向研究

对浙江万里学院近十一年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整理分类,所得数据如下:

表1的数据显示,浙江万里学院毕业论文选题以西方文化研究为主,中国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中西方文化批判性认识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小,另外,个别选题与中西文化相关性不大,则划入“其他”一列;十一年来,2009届、2017届、2018届中国文化研究比例稍高,2009届前后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中西方文化批判性认识的研究比例较其他届稍高,且近两年来中国文化研究比例较为显著超越跨文化研究、对中西文化批判性认识研究的比例,但仍远远低于西方文化研究比例。

基于对这十一年来一直任教的10名论文指导老师进行的访谈,笔者梳理各种观点,结合论文选题实际情况,发现:目前,英语教学以西方文化教学为主,涉及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批判性认识的较少;2009届关于中国文化选题的突增,与2008年8月举行的奥运会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受奥运赛事的影响,2008届前后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中西方文化批判性认识的研究也相对较多;而2017届与2018届中国文化选题的突增,则与浙江万里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政策引导密切相关-“丝绸之路”背景下,要求降低西方文学写作比例,增加商务方向的写作;另外,这十一年来,在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与对中西方文化批判性认识三方面的选题中,中国文化研究的选题比例从最低,到超越其他两方面选题的比例,这说明英语专业师生与学院领导在加强中国文化传播方面逐渐提高意识,给予更多关注,这与“丝绸之路”政策的逐渐深入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密不可分。

2. 横向研究

在此研究中,经过对浙江万里学院英语专业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有效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得出数据如下:

一、 对2018届毕业论文中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及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四方面选题的比例认同方面:

从表2可以看出,在此方面,学生不认同(“不太同意”与“很不同意”)57.4%稍胜认同(“基本同意”与“非常同意”)43.7%。根据学生在调查问卷上说明的选择理由,不认同的学生大都表示应该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和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这三方面的选题比例,西方文化选题的比例可以稍微下降;而认同的学生基本表示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学习西方文化为主。而在对10名指导教师的访谈中,2名“基本同意”,7名“不太同意”,1名“很不同意”。可见教师更多偏向于不认同。教师认同与不认同的原因与学生大致相同。

可见,师生都意识到四方面选题的比例要更和谐,不能西方文化一门独大。

二、 在影响毕业论文选题的因素方面:

影响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因众多,在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本人提供8条原因可供學生选择,并表明可以多选。这些原因是:1)导师推荐;2)课程涉及;3)资料多少;4)个人兴趣;5)相关经验;6)社会热点;7)选题价值;8)其他。

表3反映:资料多少、个人兴趣、课程涉及与导师推荐是影响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主要原因。而对教师的访谈了解,教师均认同这些原因。可见,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选题影响较大,学生对导师与资料依赖性较强,但不可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

三、毕业论文四方面选题比例与该届学生四方面能力(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及英文表达能力、对西方文化的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能力)强弱的关系:

从表4可得,大部分学生(67%)同意毕业论文四方面选题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总体上能反映该届学生四方面能力的强弱。经过对教师的访谈,6个教师同意此观点;不同意的教师则认为:学生选某个选题可能是因为个人兴趣、导师推荐、资料充足等,但未必是最擅长的。但总体上,大部分师生认为学生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选择会倾向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四、英语专业教育中,该四方面能力中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是(此题可多选):

根据表5,学生认为应给予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及英文表达能力、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西方文化的掌握。教师在访谈中也表示,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及英文表达能力和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能力尤其需要提高。

这一结果表明:目前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缺失或边缘化,英语文化处于统治地位;但广大师生已经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并且意识到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代,对中西文化需要有批判性思维,了解各自优劣,对个人身份与定位保持清醒认识。

二、 基于调查的反思

通过对浙江万里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笔者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了更为全面与深入的认识,也对选题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这对英语专业教育的改进与完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目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西方文化研究长期占主导地位,中国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中西方文化批判性认识的研究所占比例虽有渐长、仍相对较小。而这与“丝绸之路”中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不符。因此,英语专业教育就更应该强调本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自觉性的培养,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症。体现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则是四方面选题中可稍降低西方文化的比例,稍增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与对中西方文化批判性认识三方面的选题比例,如此,选题更加和谐健康,顺应时代发展。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受到学生自身知识与能力、兴趣、参考资料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相关能力——一个外语专业毕业生语言能力、知识含量、思维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基本素质都能在毕业论文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毕业论文选题四方面的比例调查表明学生的文化自觉性有待提高。是以学生要践行文化自觉的理念,自觉维护并发扬光大自己文化的历史与传统;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时,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因此,学生文化自觉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的责任与任务之一。英语专业教育中,加强文化自觉的途径主要有:

首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强化文化平等意识,增强民族文化信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要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心。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代,对待西方文化要不卑不亢,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繁荣。

其次,深入领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输入,加强中国文化修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客观对待中西文化。根据人才培养教学目标,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应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转向兼顾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适量增加有助于学生培养汉语文化素养的课程,更好地了解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性,提升文化自信,建立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同时通过读书、读报,利用网上资源与时俱进了解中西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民族文化中心论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另外,大力加强教师文化自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失语的危害性,自觉加强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并有良好的英文表达能力,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批判性思维并有所创新。如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发展文化自觉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丽英.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0(6):90-91.

[2]朱艳敏.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66-167.

[3]郑秀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36-440.

[4]费孝通.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70.

[5]袁小陆,赵娟,董梅.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自觉培养现状与归因研究[J].外语教学,2017(3):56-61.

[6]杨宇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反思[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3):108-112.

作者简介:叶珊珊,浙江省宁波市,浙江万里学院。

作者:叶珊珊

西方文化毕业论文 篇3:

英语教学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加以调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举例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其成因,介绍了中西方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提出了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冲击与调试

【作者简介】段巍(1981-),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本科,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与原因

1.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1)个人隐私。对隐私的认识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西方社会中,公民个人的隐私不愿被人公开和干预,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这些在英语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我国的社会文化是关怀式的,彼此关心和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与别人分享生活琐事和讨论工作也是一种友善的行为。

(2)感情表达。社会文化的形成受到当地民族、风俗、礼仪和交流方式的影响,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点。在表达感情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西方人坦诚直率,中国人谦虚谨慎。中国人认为与人交往要谨言慎行、谦虚礼貌,交流过程中会注重委婉和含蓄。比如当别人对自己表示感谢或赞扬时,我们一般会说“不客气”“没事”等,这是谦虚谨慎的表现。但在西方文化中,谦虚的表达会引起对方的误解。比如在英语交流中,如果对方说“你的英语很流利”,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会回答“我讲得非常一般”,如果对方是西方人会认为这种回答是对他判断力的质疑。

(3)交流称呼。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对他人的称呼会根据两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比如对家人不会直呼其名,工作中的交流会使用“姓+职务”的方式来突出对方的社会地位,表达尊敬之情等。但在西方文化中,较为熟悉的人彼此之间的称呼一般使用对方的名字,在正式场合或书面则使用对方的“Mr/Mrs+头衔的方式”。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历史背景都是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加以调节,就必须认识到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

(1)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主要成因。西方文化对逻辑思维较为认可,习惯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和处理事务;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感性,交流过程中要考虑对方的立场。思维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为人处世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变,防止出现“中国式英语”。比如要表达“好好学習,天天向上”不应使用“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而是“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2)社会行为规范的差异。社会制度、法律、民族、宗教等社会行为规范都会造成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也不同,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文化差异。比如在中国轻拍儿童头部是一种表示友好的行为,但在西方社会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会引起对方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愤怒。在西方,人们的家庭观念不强,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要给对方留有一定独立的空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亲属之间的交往也较少;但在中国,亲戚之间的交往频率和亲疏远近直接挂钩,社会提倡大家庭之间的互敬互爱和彼此依靠。这些都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而造成的文化差异。

(3)价值取向的差异。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私有制,保护公民个人的利益,提倡个人的价值。西方文化认为社会的生产力和人的生活水平都取决于个体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中国文化恰恰相反,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进步,强调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价值取向的差异会导致文化冲突的出现,中国文化认为个体应该谦虚谨慎、随遇而安,否则会被“枪打出头鸟”,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但在西方文化中,“随遇而安”被认为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代表着懒惰与无能,人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二、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会导致教育形式的差异。中西方教育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班级容量的设定,国内常见班级容量是50-60人,欧美学校普遍采取20人左右的小班上课,这两种班额的课堂活跃度是完全不同的。其次,中国教育的课堂氛围相对固化,以教学为中心,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西方教育的课堂氛围较为随意,教师讲授环节的时间较短,一节课的主旨内容讲完后,学生会进行集中讨论,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索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中外学者对大学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有各自的见解,也在不断交流中取长补短。西方教育学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就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发挥创造力和产生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的过程。他们认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加高效的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中国的大学教学工作与西方差异较大,沿袭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做好笔记写好作业,考试取得好成绩,毕业取得文凭找工作或升学。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一般模式。中西方的大学教育模式差异是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生产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中国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西方的大学生追求创造力,但同时也普遍存在自由散漫地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也不能无视西方文化的差异,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英语能力提升为教学目标,消除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加以调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几点建议

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明确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等,然后换位思考,从而利用英语传递信息,这样才能将语言工具运用得更加得当。

1.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史。历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了解西方社会的历史可以有效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有效避免文化误解和偏见。比如在学习西方节日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拓展一些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包括圣诞节与基督教的关系,圣经中记载的宗教故事等。学生在了解圣经故事后,对一些文章中出现的单词就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Jesus(耶稣,圣经人物)、Christ(基督,圣经人物)、Chirsmas(庆祝耶稣的降生日,罗马神话)、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五月花号船的故事)等。这些根据圣经故事或历史事件而形成的节日,都是西方文化传承的代表。了解这些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我国春节的一些民间习俗(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年夜饭等)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但人们在节日中的情感是相通的,中国人过春节是为了辞旧迎新,代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方人过圣诞节和感恩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从表达心情的词汇就可以看出,如“full of joy”“andgaiety”“love and laughter”等。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加以调试后,教材中这些词汇和语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2.鼓励学生提高知识储备。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观看影视作品、利用网络获取相关资料等,以求达到加深对西方文化认识的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前和课后安排课外读物和科普资料给学生阅读,如外文小说、诗词、散文、电影、歌剧等。这些课外资料形象生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去了解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有效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手段。比如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有很多有关颜色的衍生词汇用法都是作者独创的,如in the red(负债)、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这些词汇都是莎士比亚本人独创的,如果不了解他的作品和历史背景,是无法理解这些衍生词的使用方法的。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一些词汇是在某个历史时期或影视作品中出现后才形成的,如小强(蟑螂)、学霸(学习成绩好的人)等。这些课外读物和媒体作品都可以帮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对英语发展历史背景的认识。另外,英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报刊、电视、网络中会不断派生出新的词汇,如walk on air(非常高兴)、on the ball(勤奋)等,这些也需要学生在不断接触外文资料的过程中去掌握。

参考文献:

[1]贾丽霞.在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文化意识教育[J].文学教育(上), 2019(11):180-181.

[2]付君.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迫切性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9):216-217.

作者:段巍

上一篇:纪委监察室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