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镇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在区域发展的梯度中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等处于劣势,在长江三角洲城市面临“特色危机”的时候,镇江必须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才能在长三角中脱颖而出,赢得城市可持续发展。该文通过低碳生态城市概念和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及对镇江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现状分析,提出镇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对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篇1:

推进福建省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思考

摘 要:低碳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個国家部委将6月15日定为全国低碳日,宣传主题聚焦于“低碳城市 宜居可持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福建省在促进城市运行低碳化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低碳城市建设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政策体系不健全、实施过程形式化等问题。建议该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理念,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强规划引导、试点示范和舆论宣传,大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使城市走上宜居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城市

1 低碳城市的背景与意义

低碳城市是指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为导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高碳运行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提出的,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城市化进程加快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已全面进入城市化时代,联合国于2014年首次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多于乡村,并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的2/3将生活在城市。从我国情况看,1978-2013年我国城市从193个增加到658个;2014年末城镇常住人口达7.5亿人,城镇化率为54.8%,到2020年将达60%,到2030年接近70%。从福建情况看,1978-2013年城市从6个增加到23个,建制镇由62个增加到612个;2014年末城镇常住人口达2352万人,城镇化率已达61.8%;到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将达2700万左右,城镇化率将达67%。

1.2 城市高碳运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城市人口消费的能源是农村人口的3.5~4倍,城市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5%左右,制造出全球80%的污染。我国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的90%,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的98%,地级以上287座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2%。高碳运行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能源利用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我国东中部城市地区屡屡出现的大面积雾霾,以及许多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噪声扰民、垃圾围城等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1.3 低碳城市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过去那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外延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着力点,也是解决我国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案,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有力武器,是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与实践

我国高度重视低碳城市建设,把促进城市低碳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低碳城市、碳排放权交易、低碳城(镇)、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

2.1 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2.2 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201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确定了2个批次6个低碳省区试点和36个低碳城市试点,全国各省份除湖南、宁夏、西藏和青海以外,至少都有一个低碳试点城市。各试点城市初步探索了碳排放报告制度、碳排放管理平台、碳目标逐级分解考核评估、投资项目碳评估、产品碳认证等体制机制创新,倒逼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使得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3 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碳排放权交易是以市场机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等7个地方开展区域碳交易试点工作。目前,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均已上线交易,配额总量约12亿吨,控排企业超2000家,成为继欧盟之后的第二大碳交易体系。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被中央深改办列为近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按照相关部署,我国将争取于2016年底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4 推进低碳社区试点

201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国低碳社区试点争取达到1000个左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低碳理念统领社区建设全过程、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建设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营造优美宜居的社区环境、培育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方式、探索推行低碳化运营管理模式。

2.5 推进低碳城(镇)试点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选择一批新建产业园区和新城,开展低碳城(镇)试点,以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服务为重点内容,以探索城(镇 )规划和建设新模式、打造低碳生产和生活综合体、创建低碳发展政策试验田、形成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高地、探索城(镇)低碳运营管理机制、建设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平台为主要任务,使试点城区成为产业发展和城区建设融合、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集约利用、基础设施低碳节能、生产低碳高效、生活低碳宜居的国家低碳城(镇)。

3 福建低碳城市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福建省高度重视低碳城市建设,在产业、交通、建筑、能源、技术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城市运行低碳化,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效。厦门、南平相继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泉州市入选2011年全国十佳低碳生态城市,福州市、厦门市入选2014年全国低碳城市十强。

3.1 规划先行

厦门在成为低碳试点城市之前就开始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2009年6月,邀请国外专家做成了低碳城市总体规划模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唯一的。2010年1月,《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从占碳排放总量90%以上的交通、建筑和生产三大领域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使厦门成为全国首批有计划、有步骤开展低碳建设的城市。

3.2 产业低碳化

厦门着力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服务业及低能耗工业增加值占该市GDP比重达到60%左右;节能灯产销量占全国30%左右,产业化及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拥有我国第一个光电产业集群,新能源客车出口位列全国客车行业前列。南平凭借武夷山的丰富资源,努力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基地,探索创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打造活性炭和生物质发电等世界级的专业基地。泉州文创低碳产业园将建成低碳、生态的光电产业基地,引进应用新能源技术的电子产品,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

3.3 交通低碳化

厦门全国首创全程高架的快速公交专用道,万人拥有公交数达到24.9辆,远高于福建省其他城市;步行、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出行比例超过43%,常规公交、BRT和农村客运线等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1%,在国内同规模城市中属于较高水平。福州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公交,清洁能源公交车总数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约33%、占全省清洁能源公交车总量55%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鼓楼区着力构建“15分钟低碳生活圈”,使区内居民能够在15分钟内实现入学、购物、就医、休闲健身、再就业。南平被交通部列入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区域性试点,从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新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智能交通运输体系、运输组织体系和交通能力监管体系、推广应用节能环保运输装备等六个方面推进建设任务。

3.4 建筑低碳化

厦门2010年被列入全国建设领域碳交易试点城市,制定了新建建筑从设计、施工、监督到验收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对旧建筑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建筑比例达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福州成立了福建省绿色建筑创新联盟,融合绿色建筑产业和市场需求,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形成了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意设计产业楼、东部新城商务办公区等示范工程;绿色建筑由单体推向规模化,福州海峡奥体片区为绿色生态城区,引入“低冲击开发”建设理念,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100%。南平出台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明确绿色建筑工作目标和实施范围,保障资金投入,加强工程监管;武夷新区成为福建省唯一申报全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示范区。

3.5 能源低碳化

莆田拥有LNG产业园,该市清洁能源比例达到63.2%。漳州13个光伏发电站并网,该市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已达20.61%。宁德、福清等核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仙游、厦门等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莆田平海湾、漳浦六鳌、宁德霞浦等海上风电场建设有序推进;莆田、晋江和厦门三个燃气电厂全面投产,一条长达356公里的天然气主管网为福州、莆田、厦门、漳州、泉州5个城市输送天然气;各地市积极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分布式能源系统。

3.6 发展低碳技术

厦门大力开展减碳技術创新,拥有钨废料回收利用、含银固体废物综合开发技术等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城市环境、微藻固碳产油、海洋碳汇等低碳领域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福州垃圾焚烧设备、生物降解塑料、废气净化处理技术、紫外线消毒技术、LED光电应用等环保技术领域居全国乃至国际领先地位。

福建省低碳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些部门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等认识不到位,存在“高碳锁定”①思维,认为碳减排会影响经济发展,从而对低碳城市建设积极性不高;现有低碳城市政策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缺乏系统性的安排和统一的权威性、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一些城市的低碳建设仅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4 加强福建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福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理念,积极借鉴先进的低碳城市建设经验,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强规划引导、试点示范和舆论宣传,大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使城市走上宜居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4.1 借鉴先进经验

欧洲的许多城市一直是低碳城市实践的典范,其低碳发展理念值得借鉴。一是提升城市“机动性”,依靠地面轨道交通网络,包括区域通勤火车和城市有轨电车,解决低碳出行问题。二是打造适宜步行的空间,通过功能丰富、景色宜人的步行通道连接主要城市组团,并形成一张有机的网络。三是打造“生物本能型城市”,为照顾人类接触大自然的生物本能创造基础,建造数量众多、面积广阔的城市公园和绿地,形成完善的区域绿色空间体系。四是推广“正能量”建筑,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使建筑产生的能量大于建筑自身能耗。

4.2 发挥市场作用

根据国家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统一部署,尽快制定推进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送、核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引导重点用能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企业加快低碳产品研发,引领产业向低碳转型。

4.3 加强规划引导

将低碳化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根据每个城市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在摸清主要的碳排放源的基础上,明确低碳城市发展定位、目标、原则、方向,从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体系、建筑与基础设施、自然生态格局等方面入手,通过系统规划、阶段性实施、实施后评估与规划修订等环节,持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4.4 加强试点示范

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住建部等国家部委支持,在福建省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低碳城市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争取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继续推进厦门、南平2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树立该省低碳城市示范标杆。通过试点示范,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低碳社区。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完善支持试点示范的配套政策。

4.5 加强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从低碳出行、低碳生活、低碳办公等方面深入宣传低碳理念,开展低碳教育。开展低碳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等创建活动,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支持各种环保组织的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

注释:

①“高碳锁定”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建成的生产设施具备资本密集度高、排放强度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一旦装备了低效率、高排放的技术,其高排放的特性将在很长时间内被锁定,否则将导致巨大的重置成本。

作者:叶小敏

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篇2:

镇江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初探

摘要:镇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在区域发展的梯度中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等处于劣势,在长江三角洲城市面临“特色危机”的时候,镇江必须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才能在长三角中脱颖而出,赢得城市可持续发展。该文通过低碳生态城市概念和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及对镇江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现状分析,提出镇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镇江 低碳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1]。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模式[2],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

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2009年在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3],其内容包含了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内涵。低碳生态城市是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整合,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4]。

1 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研究

目前,不少国外城市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在建设生态城市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德国的弗赖堡堪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他首先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从制度上保证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顺利实行;其次鼓励市民与领导人的充分参与互动,实现生活多方面的低碳化与生态化[5];日本的生态城市建设特别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包括推广节能设施,回收废弃物,改善交通系统等;阿根廷、英国、丹麦、瑞典、新加坡等国家也都开展了城市或生态城规划建设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和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

国内自1986年江西宜春率先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之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规划建设中。曹妃甸生态城,主要從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新途径[6]。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2 镇江市概况

镇江在区域发展的梯度中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等在长三角处于劣势,而卓越的山水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城市结构展示出城市的个性魅力,是镇江根本区别于其他城市并且明显优于其他城市的绿色资源,在长江三角洲城市面临“特色危机”的时候,镇江的这一优势将会越来越突出[7]。因此在资源紧缺以及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镇江的生态优势条件,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生态城市的道路,就能突显镇江的优势,使镇江在长三角的城市中脱颖而出,赢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镇江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已具备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镇江在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方面已具备了充足的条件:镇江市已于2012年12月16日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8]。这表明镇江在单位GDP能耗、噪声环境质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约束性指标方面已经达到了国家生态市的标准。

要发展低碳型生态城市,只需要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当中,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第三产业占GDP比率等参考性指标的比率。

虽然镇江在生态城市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成绩,但要发展低碳型生态城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产业结构方面:据初步统计,至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3∶55.2∶40.5,服务业占GDP比重的41.1%,这离国家生态市标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45%还有一定的距离。产业布局方面:污染企业相对集中在城区,特别是在镇江的东部,它们排污量大,又常年处于镇江市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对市区的空气环境带来危害。

(2)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完善。公交车方面:镇江市公交车虽然从今年10月开始实行刷卡五折的优惠政策,但是公交夜间服务结束太早,绝大部分公交在19点以前就已经停止服务了;慢行道方面:有的街道路面窄,没有非机动车道,这样即不安全,也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3)公众对低碳的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据我们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市民认为低碳建设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

低碳生活在很大一部分市民的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对于低碳这一话题很不重视,也有极少数市民的观念与低碳城市建设是背道而驰的。

4 镇江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一些建议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产业规划方面:调整产业结构,调高调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利用镇江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行业,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2)交通方面:一是合理的城市规划;二是减少私家车出行,提倡公共交通,可采用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相结合、增加公交班次、延长公交夜间运行时间等措施;三是充分利用镇江的山水资源,在城市道路设计时,有意识地引导道路景观与山体景观相结合,因地制宜,为居民提供通勤、休闲、游憩、健身的连续慢行通道;四是加大交通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降低汽车能耗和碳排量。

(3)公众参与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同时相关部门应该拓宽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渠道,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尊重公众的意愿,从而调动公众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积

极性。

(4)政府方面:以上几方面的顺利实施都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重视环境和质量问题,重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正力度,确保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参考文献

[1] 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3):33-35.

[2] 鲁敏,李英杰.生态城市理论框架及特征标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17-120.

[3] 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4):23-29.

[4] 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

57.

[5] 曹艳梅,丁冬梅,马晶.城市化进程中西部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初探—以宁夏银川市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35-37.

[6] 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7] 王根生.试论如何塑造镇江滨江山水型生态城市特色[J].城市规划,2005(2):70-73.

[8] 镇江顺利通过生态市“国考”[OL].中国江苏网,(2012-12-17)http:见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12/17/015587512.shtml.

作者:周卫红 梅亮

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篇3:

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摘 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及瓶颈突破的制度模式建构》是一部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湖南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的著作,它全新认识了湖南低碳经济发展,全面评价了其低碳发展水平,针对性提出了湖南实现低碳经济的路径,系统构建了其瓶颈突破的制度模式,为湖南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著作。

关键词:低碳经济;瓶颈;制度模式

近年来,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危及到能源、生态、水资源以及粮食等方面的安全,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共识。我国党和政府不断地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低碳经济建设模式。2009 年中央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中,构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提出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2015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第一次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湖南省作为我国的中部经济区,面临着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的双重矛盾、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压力。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实现湖南低碳经济发展?阳玉香适时出版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及瓶颈突破的制度模式建构—以湖南省为例》一书,该书重点对湖南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面临瓶颈、实现路径及及制度模式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解析,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为湖南省实现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指明了方向。具体表现在:

一、湖南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全新认识

本著作从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效应出发,整理了2005-2013年湖南省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数据,在此背景下提出新常态下湖南发展区域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再考察近年来湖南发展区域低碳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归纳阻碍其发展的瓶颈,然后梳理发展区域低碳经济的基础和条件、面临的新机遇,设定“十三五”期间发展原则、目标和思路,如此一来,湖南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就有了明确的框架,从而揭示了区域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向。

二、湖南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评价

发展区域低碳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等多方面,更困难的是需要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利用科学的统计数据、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客观评价其低碳经济发展程度。本著作从低碳能耗、低碳技术、经济发展、社会支撑和自然环境五个方面共23项指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一套自身独到的见解。

三、湖南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实现路径的理性应对

建设两型社会,实现湖南区域低碳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著作从能源、产业、低碳城市、森林碳汇和低碳政策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湖南省发展区域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能源结构中,优化发展化石能源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产业结构中,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低碳城市建设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促进低碳消费、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

四、湖南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制度的系统构建

湖南区域低碳发展瓶颈的突破,发展途径和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制度体系的建构,本著作系统地构建了低碳发展制度,理念性制度保障是导向,解决认识问题;规则性制度保障是规范,解决依据问题;体制性制度保障实施机制,解决谁去执行问题;运作性制度保障是实施机制,解决怎样执行问题。

低碳研究成果很多,但从一个典型省区角度研究的实不多见。全书构架站位高,作者并没有把著作的重心放在一般理论或概念的讲解与阐释上,而是在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构建合理的模型评价湖南区域低碳发展水平,构建突破发展瓶颈的制度,为湖南发展低碳经济指明方向和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该著作的另一可取之处在于资料丰富、数据翔实,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科学,内容完整,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优良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气质,值得肯定。

作者:肖黎

上一篇:学习自查报告下一篇:销售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