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地方应用型高校有必要进行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分析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3方面提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摘 要:目的:探索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做法:修订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启示:找准专业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把握服务面向(就业去向)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强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任;多专业方向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 启示

在国内理论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等诸多方面还未形成统一意见,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了在未来10年,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類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办学六年来的经验总结,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和我院2012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再一次进行论证和修订。

1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基本特征

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实际上是要解决培养什么类型人才的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传统本科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它承担着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他们的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甚至综合素质都相对弱一些。[2]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应用型本科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性、职业型、岗位逼近型、务实、创新、有潜力。从人才培养上看,应用型本科更加适合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应用型本科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2 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实践

2.1 具体做法

2012年10月~11月,我院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每个专业分别邀请国内兄弟院校各专业的同行专家、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3~4名,和我院专职教师一起组成不少于5人的专家组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

2.2 目的

在我院应用型本科办学六年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使我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使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的实际,为我省其他兄弟院校举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2.3 特点

(1)邀请的专家数量多,规格高。全院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共计邀请来自兄弟院校和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26人,在这些专家中,有网络工程专业的开山鼻祖,来自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陈鸣教授;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马会娟教授;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玲莉教授,来自云南大学的杨桂华教授等。

(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体现“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3)根据各专业服务面向(就业去向)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明确划分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模块图”,并对各模块进行能力要素分析,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4)以“模块”为框架进行课程设置,对同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既考虑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又不拘泥于学科的系统性,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5)突出实践教学的分量。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25%~35%;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每年一次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如第一学年为期两周的行业考察;第二学年为期两周的专业社会实践;第三学年为不少于一周的专业综合实训;第四学年为期五周的毕业实习。

(6)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基本素质模块变成五个组成部分: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语言运用能力及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增设职业素养为公共选修课,并将学术报告、知识讲座和来自行业企业的专题报告列入选修课范畴记学分,促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活跃学术气氛。

3 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启示

3.1 找准专业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理清办学思路,确立办学宗旨,明确发展目标,把握发展方向,确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应用性的学科专业建设,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集中体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专业目标定位决定人才培养规格,也直接影响办学的特色与质量。我院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根据专家的意见,都对各自专业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逐字逐句反复推敲和斟酌,形成一致意见后,与其他教师见面并征求部分学生代表意见后定稿。这样修订后的培养目标更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更受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欢迎,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定好规格,走出关键的一步。

3.2 把握服务面向(就业去向)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服务面向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应用型本科必须明确“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地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尽力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我院各专业都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做文章,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3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课程体系,而需要构建充反映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应用课程体系。构建应用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基础理论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要防止因突出应用而使专业设置缺乏学科支撑进而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各专业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模块,以及对各模块的要素分解进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解决行业企业需要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3.4 强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工程、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实践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就更为重要。我院在“关于制(修)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人文社科类不少于25%,农学理工类不少于35%。除此之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保证。

3.5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任

由于原普通本科教学计划中老三段式的课程设置,以及个别教师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失偏颇。《纲要》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1]

3.6 多专业方向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出路所在

如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四个专业方向,这既有益于因材施教,有益于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最终有益于学生就业。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办学模式还处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当中,本文通过对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举办的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探索,初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应该是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同时,提出了找准专业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把握服务面向(就业去向)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强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任;多专业方向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07-29.

[2] 顾永安,何东亮,费振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2):12-14.

作者:姬卿 潘贤丽 康由发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篇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摘要: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地方应用型高校有必要进行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分析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3方面提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资队伍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在不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成为高等教育本科中最大的专业。至2006年底,全国847个本科院校中,有598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已达到40余万人[1]。然而,2009年6月中国首部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提到,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居第二。分析其中原因,我们认为目前中国计算机本科教育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存在严重偏差,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忽略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最终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出现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为了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我们必须加强该专业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

1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国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新阶段,如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2007年年会提出了“全球合作塑造未来”的主题,会议围绕3个当代热点问题进行研讨:1)发展全球工程教育研究;2)提高全球工程教育的创造性和实用创业性;3)保证工程师培养质量和全球流动性。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更明确、更急迫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求。而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作为当前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全过程。基于当前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该教育模式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作为一种指导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课程设计的框架体系,CDIO符合现代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

按照中国教育部部署,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承担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发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专业发展建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可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鼓励不同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纪宝成教授在2006国际IT人才教育培训高峰论坛上谈到:结构调整主要是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2]。基于地方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是应用技术型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质量人才[3]。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和满足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需求,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实践需求的教育,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服务经济建设一线的、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和理念,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确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则要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注重“应用”特色、强化“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IT预备工程师,即为“适应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具有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实际问题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明确后,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及教改、实践性教学等人才培养环节都应紧密围绕目标和定位进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一支具备良好师德修养、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美国教育家毕比(Beeby)说“教育的质量是教师质量的反映”。没有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队伍,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

应用型本科有着本科教育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学术性、理论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决定着应用型师资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除必须具备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水平等素质外,还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应用性素质。CDIO教育模式强调,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讲授融和了学科知识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的课程,那么他们自己必须熟练掌握。作为工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教师应用能力的要求则更高,为了能使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就能与工作岗位“零距离”,该专业非常强调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教师需要有在工业环境中的工程实践经验,有完成一个实际产品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经历。

然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建校时间不长,虽然教师队伍呈现出高学历化的趋势,但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忽视专业适应性等问题,其中教师实践能力素养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是在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他们虽是学科和领域专家,但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知识面不够宽,工程应用经验缺乏,也没有经过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少教师无法完成一个实际产品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这样的师资队伍难以对学生在锻炼工程能力方面形成有效指导,因此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问题是,“动脑的不会动手,动手的不会动脑”,其根源在于“教动脑的不会教动手,教动手的不会教动脑”[4]。

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工科专业来说,如何提高教师工程能力和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使他们成为学生面前的当代IT工程师的榜样,已经成为能否切实保证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

3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我院通过以下方式不断努力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3.1借助国际合作项目,加快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和知识、技能更新

从2003年起,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际合作办学,为专业教师提供了认识和实践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的机遇。学院先后派遣5人次前往QUT学习访问,有22人次的教师直接参与校内QUT项目的合作教学。经过6年的探索和学习,教师们逐步接受了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并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我国IT行业发展现状,借鉴QUT的工程教育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制定了具有应用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并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管理办法开展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研究课程质量管理办法,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006年以来,学院与全球最大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印度NIIT公司联合办学,采用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NIIT课程模块的方式培养国际化的软件工程师。NIIT项目的课程体系的优点在于采用模块化教学法(NES),课程设置参考严谨的产业调查结果,重视以软件订单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开发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强的软件人才,职业指向性强;课程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多样,并且贴近社会实际需求。通过参与NIIT合作项目,学院有20余人次参加了企业实际应用的.Net和Java平台上最新技术的培训,加快了自身知识和技术更新,促进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3.2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项目为抓手,提高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学校以“高级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在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院通过科研建立校内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嵌入式综合实训基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实践项目的内容一方面来源于校企合作的企业项目,一方面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综合实践项目是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环节,教学过程本身就内含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

教师参与科研后,逐渐拓展了视野,接触到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技术,从而促进更深层次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有意无意间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使学生能及时、全面地了解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3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教师“双师”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有着极其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纽带”就是教师,“双师”型教师则是联系“纽带”的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也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满意。事实证明,有社会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更能够凭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他们在讲析工程理论知识时游刃有余,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尤其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更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提供工程师榜样,更能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特色的目标。

因此,学院必须在保障教师学术发展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校和企业达成的共识。在具体培养措施上,我们要注意“走出去”和“请进来”。

一方面,通过与行业系统建立正常的联系,为教师提供稳定的活动平台。采取合作研发、企业实践等多种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勇于、善于走向经济主战场,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教师参与或独立完成企业产品或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全过程,将自身的学科知识融入到产品或系统的构建能力当中,学会从社会需求大背景的角度完成构思活动。专业教师通过实践,把相关岗位的专业技术素质转化为自身素质,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专业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真切感受到实践与教学的差距,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生产、管理一线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正确理解本专业相关岗位群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的要求,正确认识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贡献度;认真审视自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确定进修、提高的具体计划并进一步落实。

另一方面,学院聘任来自行业、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建立一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让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应用性专业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发挥他们懂技术、知工艺、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了解生产岗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专业技术人才还可以指导和带领青年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共同研究,开展科研攻关,激发教师的创新灵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4结语

通过对国外先进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学院更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工程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和道德,增强学生的持久竞争力。借鉴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实践经验,学院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保证方案有效实施,学院正视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着手以国际合作及产学研合作为契机,重点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双师素质。实践证明,学院的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2009年11月,本专业2009级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为83%,与前一年相比,同比增长60%。这个结果大大好于《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报告中对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整体现状分析,这个成绩与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探索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它将鼓励我们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道路上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0.

[2] 李焰. 论培养IT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26-27.

[3] 李晟,闫大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研究[J]. 福建电脑,2009(9):30-31.

[4] 丁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透视及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95-97.

Analysis 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SHEN Qi, ZHANG Yan, LI Jua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编辑:彭远红)

作者:沈 奇 张 燕 李 娟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篇3:

中职计算机专业对口升本人才培养探究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中职对口升本的政策和生源情况,提出建立中本衔接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本科院校制定中职对口升本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建立就业与升学及终身学习的多元人才培养观等中职—本科有效衔接的建议,并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中职对口升本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中职升本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中职—本科衔接 对口升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中职升本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贯通的一种有效尝试,它是面向中职毕业生开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的组成部分。为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深化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 年开始,广西在普通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

一、中职对口升本的政策分析

目前,中职升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职学校和本科高校联合开展的“中专+本科”分阶段培养模式;二是中职对口升本模式,中职和本科分别实施人才培养。广西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

最初,面向的是广西的 32 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优秀毕业生,由中职学校校长推荐,高等学校采取自主招生办法择优录取。首批试点的高校有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梧州学院。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试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考核的方式也更为规范。首先,招生的范围扩大了,考生面向全区中职学校,而不仅局限于原来的 32 所;其次,试点的高校增加了,2018 年共有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等 9 所高校参加了试点;最后,考核方式也有原来的自主招生改为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由招生院校联合组织的考核,考核形式更为规范。

二、中职对口升本的生源分析

对口升本的生源在中职毕业生中属于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学习刻苦努力,多数参加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并获奖或具有文体等方面的特长,专业操作能力较强,有强烈的继续升学和学习的意愿。然而,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学生进入中职的起点普遍较低,中考成绩普遍在中等以下,文化课特别是英语、数学等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以操作能力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以专业学习为主、文化课程为辅,文化课和理论课程的教学不深入。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难度要低于普通高中,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

从在试点高校调研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高校对中职升本学生的专业能力比较肯定,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能力较强,专业课的学习入门也比较快。由于经过顶岗实习的锻炼,学生学习的目标比较明确,团队合作、待人接物等综合素质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受文化基础的限制,理论课的学习比较吃力。特别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这类理工科的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普遍反映难度较大。这也导致了专业的深度学习受到影响。

三、中职—本科有效衔接的建议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政府在中职对口升本中,给予的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社会、中职学校和学生对中职升本的政策也非常欢迎。但本科院校在试点过程中,普遍反映中职试点班级存在如下问题:各中职学校课程开设情况不同导致学生基础不一;本科与部分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重叠现象;中职升本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如何让中职—本科能够有效衔接,减少课程的重置现象,发挥中职对口升本的优势,并让中职学生更快适应本科段的学习,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中本衔接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从广西 2018 年本科对口中职自主招生联合考试职业技能测试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来看,该测试以教育部发布的现行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核心技术技能为基本依据,参照初级工技术等级水平要求进行测试,分为专业综合知识测试和技能操作测试两部分,占比分别为 25% 和 75%。然而,考核的内容仅为专业教学标准核心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部分,相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较为简单。从占比较大的技能操作测试可以看到,考试模块分别为文件(网络)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相当于本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难以完全体现中职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优势。

因此,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由经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建立中本衔接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中职和本科段各学段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内容和要求,提高本科对口中职招生的专业门槛,从而充分体现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优势,避免中职生与普高生同质的现象。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科院校开设课程與中职重置的情况,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二)本科院校制定中职对口升本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对口升本对本科院校来说,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长期以来,本科院校的生源基本上来源于普通高考,且大部分为普高毕业生。在普通高考这一指挥棒的牵引下,生源的素质和经历比较接近。

中职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针对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本科院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简单的独立分班。因此,在中职对口升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科院校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主要要考虑与普通本科生的差异性,其次还要考虑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对于中职对口升本这一新的招生形式,建议本科院校组建专门的专业建设团队,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学生的管理、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积极与中职进行衔接,开发独立的、有针对性的、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中职学校建立就业、升学、终身学习的多元人才培养观。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同时,受生源质量的影响,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不够深入。然而,随着中职对口升本这一新形势的要求,中职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对升学的要求。

建立就业、升学、终身学习的多元人才培养观,应在不减弱就业质量的前提下,加强中职学生学习短板的培养。显而易见,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中职学校可从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出发,建立就业、升学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课和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中职学校应主动对升学的毕业生进行追踪,掌握中职对口升本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积极做好中职—本科的有效衔接。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职学校应避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出现中职培养普高化现象。

四、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在中职对口升本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是广西首批中职对口升本的学校之一。从 2013 年起,对升入本科的学生进行了持续的追踪,到本科院校调研,并与高校教师座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中职—本科的衔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主动到本科院校调研,制定中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升本学生比较集中的试点院校调研,了解中职本科衔接现状。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优势及心理状态。第二阶段,与本科院校进行集体调研,针对对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中职学校的见解,并修改中职的专业教学方案,设计相关的德育活动。根据调研的结果,制定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在该方案中,明确了中职本科一体化衔接的中职阶段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素质德育活动方案等。

(二)对有升本意向的新生独立编班,定向开展中本衔接的教育教学活动。开设对口升本班,招生阶段对有升本意向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引导报读该班。升本班有中职本科衔接的独立的实施性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由于设置了入学门槛,且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较强,升本班在普通班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入地开展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同时,对于该班的德育工作,制定了中职本科衔接素质德育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高校学生管理的形式,从而帮助学生对口升本后能够尽快适应本科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充分利用 0.5 年专业限选课时段,强化中职升本文化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衔接。目前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乃至全区大多数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采用“2+1”的学制模式,即 2 年在校学习,1 年参加顶岗实习。在教育部发布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中,顶岗实习的时间要求为 0.5 年,另有 0.5 年可以由各地灵活安排顶岗实习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升本班和普通班进度一样,完成 2 年的校内学习后,安排进入企业参加 0.5 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期满,由学生自主选择继续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回校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考前的强化学习。考前强化主要针对当年公布的本科对口中职自主招生联合考试测试方案,结合学生在前 2 年校内学习的薄弱环节,强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从而帮助学生对口升本后能尽快适应本科院校对学生学习基础的要求。

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是我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因此,对口的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甘金明.梧州學院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13(3)

[2]杨玉强,韩丽艳,钟奇澎.中职本科生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中职— 本科教育有机衔接的实践与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2015A016)。

【作者简介】马 翀(1979— ),男,理学硕士,广西招生考试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刘 凌(1979— ),女,教育硕士,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教育。

(责编 刘 影)

作者:马翀 刘凌

上一篇:检察院中层干部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支行行长职务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