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虎城:美方应诚信执行世贸组织裁决纠正错误做法世界贸易组织7月14日裁定,美国对来自中国和印度价值72亿美元的进口钢铁和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关税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两件案子已调查两年之久,案件的争议在于美国政府实施“反补贴关税”的方式以及计算中国很多商品补贴的方法,而根据WTO规定反补贴关税仅适用于出口商为“公共机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国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国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和财政政策实施的现状进行审视,在吸取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精华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探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循环经济 财政政策 专项基金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是以人为本,贯彻和落实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循环经济的财政拨款仍显不足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少排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西方已有28个国家把节能支出列入公共财政预算。日本政府2000年用于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费用达6122亿美元,居国际能源机构( IEA)成员国首位,2004年给非盈利组织开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宣传、普及活动补贴1513亿日元,地方节能宣传普及活动补贴1811亿日元,用于国际能源之星标识推广的经费为212亿日元。

为推广有“能源之星”标识的节能产品, 2001年美国联邦财政支出3500万美元。2003年在美国能源部,管理联邦政府节能的机构有26人,经费3090万美元;管理家用耗能器具能效标准标识的机构有40人,年度经费800万美元。用于工业节能技术和电力技术研究开发预算分别为1138亿和3194亿美元。

2007年,加拿大联邦政府预算决定在今后的7年里,投入20亿加元用于支持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可再生燃料研发和生产。加拿大安大略省预算草案中,财政投资1125亿加元用于支持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绿色社区建设和保护自然资源等计划,具体为安大略省居民住户提供住宅节能补助,实施推广节能灯项目,免费提供节能灯泡,拨款给安大略省植树基金会开展植树活动,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

另据统计,2009年,我国中央财政支出45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但这些资金分散到地方之后,投入强度不足的问题就明显的显露出来。我国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支出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总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大约是0.91%,所以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我国各级财政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大体维持在1.2%左右,属于投入偏低的国家。以这种比例的财政投入,很难有效遏制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趋势。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 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只占经济刺激计划总额的5%左右,可见政府财政投入的数额并不大。

(二)没有建立专项基金

节能基金通常是政府建立的一种循环基金,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节能资金渠道。已有29个国家设立节能创新基金,泰国政府1992年创立的节能基金目前已达50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节能基金之一。基金主要来自成品油税收,目前每年注资6000-8000万美元。基金主要用于泰国政府推行的需求管理计划。截至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相关循环经济产业的投入散在企业技改资金和高新技术发展创新项目资金中,使政府在循环经济投入上处于相当不稳定的状态。

预算安排数额时而多时而少,极其不稳定,缺乏保障机制。而且,政府的直接投入只局限于研发和生产(技改)领域,在循环经济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信息传播等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财政支出在产业结构上失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工业本位思想在很多地方十分严重,很多省、市都提出“工业立省(市)”的口号,财政支出偏向重化工业,削弱了对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持。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投入,使全国财政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历史最高点13.43%逐年下降至2007年的8.07%。这一方面导致三次产业结构的失衡,特别是服务业比重依然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较快,2007年中国财政农业支出达到4318亿元,是1978年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28倍,是1990年的14倍。2011年以来,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额虽然逐年提高,但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却是有波动,总体上看,该比例呈下降的趋势。2007年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71%,这一比例与1978年相比低了4.72个百分点,比1990年也低了1.27个百分比。另一方面,统计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只有3年的财政农业支出同比增幅超过了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增幅,这10年中,财政农业支出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8.87%,低于19.9%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出政策设计思路

(一)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财政投入力度

在未来的公共财政改革中,预算内投资要改变过去投资范围太宽、包揽太多的格局,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中逐步退出,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由于以上公共设施建设的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所以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此外,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政府也应加大投入力度。政府为了发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作用,应该安排必要的财政投资。

(二)在消费性支出方面,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绿色采购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政府办公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如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照明设备等室内办公用品,各种车辆、小型船舶等室外办公用品以及办公建筑等。

政府要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确立绿色采购的基本理念,绿色制度供给应当具有公平性、效率性、可操作性。 确立公开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 。按着国际通行的做法,政府采购应当具有相当的透明度。信息透明主要是通过绿色采购清单制度实现的。绿色采购清单是政府有关部门认证的环境友好与节能产品为依据所编制的政府采购产品的清单。绿色采购清单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制度,包括强制性和指导性清单。《循环经济法》中可以纳入以下政府绿色采购内容: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公共机构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节材产品以及环境标志产品和再生产品,并达到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的比例。

(三)投资性支出方面,利用政府直接投资方式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确定政府重点投资的范围。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我国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由于以上公共设施建设的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所以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此外,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政府也应加大投入力度。

利用政府直接投资方式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对在市场培育阶段的节能环保产业,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可以实行直接投资的方式鼓励产业做大和市场的形成调整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结构,加快对循环经济项目的立项审批进程。

(四)设立专项基金

循环经济是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各个方面与领域, 政府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相关机构的建立,动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基金经费来源可通过财政专项拨款、资源税费改革的专项利用、社会捐赠等途径来解决。专项基金主要投向于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支持中介服务、鼓励居民循环消费等。

参考文献: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上

海:东方出版社,2002.

[2]美D·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04 (2).

[4]蔡 林.我国垃圾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财税政策调整问题

[J],环境经济,2003(6).

[5]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芦运莉

外国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篇2:

财经要闻

高虎城: 美方应诚信执行世贸组织裁决纠正错误做法

世界贸易组织7月14日裁定,美国对来自中国和印度价值72亿美元的进口钢铁和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关税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两件案子已调查两年之久,案件的争议在于美国政府实施“反补贴关税”的方式以及计算中国很多商品补贴的方法,而根据WTO规定反补贴关税仅适用于出口商为“公共机构”。多年来,美国一直在针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调查,美方表示这些企业受益于过度隐性补贴,不公平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然而,WTO的裁决称,根据WTO使用的狭义定义,美国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中国国有企业属于“公共机构”。有关中国出口产品的裁决也否定了美国政府利用基准(而非实际交易)来确定中国出口实际成本的做法。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7月17日就中国诉美国WTO争端解决案件发表谈话,敦促美方诚信地执行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及时、全面地纠正滥用贸易救济规则的错误做法。高虎城说,自美方2006年针对中国输美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以来,中方持续与美方交涉,并强烈质疑美方做法与其国内法的一致性、与世贸规则的一致性。七年多来,中方在WTO针对美方实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提起了一系列诉讼,裁决结果已经证明,至少是美方在2012年3月以前针对中国产品实施的26项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没有一项是完全符合世贸规则的,美方相关的国内贸易救济立法也存在与世贸规则不符的重大嫌疑。

他说,美方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国政府对此不仅严重关注,而且不会坐视。中方在WTO对美方提起系列诉讼,就是要充分行使成员权利,用规则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中方的做法也是在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性和规则的严肃性。

高虎城强烈敦促美方,正视其在贸易救济领域长期、系统性存在的违反世贸规则的立法和实践,诚信地执行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及时、全面地纠正滥用贸易救济规则的错误做法,努力做严格遵守规则的样板,不要成为破坏规则的负面典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之际,美方更有责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他说,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健康、稳定发展的经贸关系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建设、共同呵护。希望美方多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正能量。

· 本周主题词 / KEYWORDS

南海FLNG

据路透社消息,中海油正在研究建造一艘浮式液化天然气(FLNG)设施的可行性,这项尚未尝试过的技术有可能被用来在中国南海生产天然气。业内人士称,中海油准备正与全球工程公司就联合设计该装置进行商谈。

FLNG设施实际是位于海上的天然气液化装置,可以安置在具有开发价值的天然气矿藏的海域上,对开采获得的天然气经海底管路直接进入FLNG进行冷处理,然后将之灌入LNG船投入运输。业内人士称,随着中国致力于提高海洋能源产出,这类设施将成为中国南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那些有争议的水域。

中海油专家称,中海油考虑建立一个年产能最高达240万吨的FLNG,水下作业深度可达1500米。业内消息人士称,中海油有可能首先建造一个年产量为100万吨的较小设施。此外,中海油和中石化均表示,在接洽外国企业,探讨联合设计FLNG的可能性。中船协则表示,对于这类装备在中国国内的制造环节,政府准备提供研发资金和税务优惠。

· 图片新闻 / PICTURES

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7月15日裁定,中国三一重工集团在美国的关联公司罗尔斯公司在起诉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CFIUS)一案中胜诉。判决书说,奥巴马的禁令违反了程序正义,剥夺了中方的合法权益。美国政府应遵循相应程序,公开相关决定所依据的非保密信息,并给予中方企业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回应的机会。

2012年9月,罗尔斯公司欲收购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海军军事基地附近的4座风力发电厂项目,但奥巴马政府和CFIUS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

· 全球财经 / GLOBAL

? 欧盟设立循环经济发展新目标

欧盟委员会日前通过了一项旨在进一步促进欧盟成员国发展循环经济和注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新立法提案。新立法提案提出了欧盟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目标,要求欧盟成员国到2030年回收70%的城市垃圾和80%的包装废弃物,到2025年禁止在垃圾填埋场填埋可回收的废弃物(包括塑料、纸张、金属、玻璃和可生物降解的废物)。

欧盟有关循环经济新立法提案主要针对欧盟现行的《废弃物框架指令》、《填埋指令》和《包装及废弃包装材料指令》,旨在对上述3项指令修改更新,使这些指令能够与时俱进。欧盟委员会同时还提出了《绿色就业倡议》、《中小企业绿色行动计划》和《建筑行业的资源效率机会》等3项通报。有关通报提出的一揽子计划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框架,以使相关政策法规相互协调且更加灵活有效。新提案提出要通过加强研究与创新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循环经济领域的投资,让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鼓励消费者参与进来。新提案提出,欧盟应根据原材料消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来计算资源生产率,并且到2030年将资源生产率提高30%。

欧盟委员会负责研究、创新和科学事务的委员奎因指出,研究和创新是成功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循环经济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而且也表现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因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深层次协调。新立法提案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利用、维修和回收将成为一种常态,废弃物成为过去。新立法提案期望通过市场创新来回收材料,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生态设计和工业共生,最终建立一个零废弃物的社会。

新提案明确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鼓励企业生产经久耐用的产品,提高产品使用寿命;提倡使用替换材料,减少使用危险或难以回收的材料;通过制定标准和政府采购的方式鼓励再生材料市场发展;鼓励生态设计,开发更易于维修、更新升级和回收再制造的产品;鼓励消费者减少废弃物并正确分类废弃物;资助建立废弃物分类和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费用;促进工业共生和产业集群的副产品交换,以防止副产品成为废弃物;提倡新的商业模式,让消费者通过租用或租赁而不是购买拥有产品的方式消费。新提案要求,最大限度回收利用废弃物,以使欧盟人均废弃物总量呈下降趋势,最终淘汰填埋废弃物,焚烧仅限于不可回收材料。

· 重大事件 / EVENTS

? 美国谋划制裁俄罗斯能源金融军工巨头

美国总统奥巴马7月16日宣布,美国决定对俄罗斯能源、金融、军工行业多家巨头实施制裁。虽然媒体纷纷形容“这是美国迄今对俄发动的最严厉制裁”,但白宫高级官员透露,美方依然留有“后招”,以防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

美财政部随后披露了详细制裁清单,显示美方决定对两家俄罗斯金融机构、两家能源公司、8家军工企业以及4名俄罗斯政府官员实施制裁,冻结这些公司和个人在美国司法管辖范围内的资产,禁止美国公民或实体与之进行交易,并对相关官员实施签证禁令。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最大的独立天然气供应商诺瓦泰克公司、俄罗斯第三大银行天然气工业银行以及俄罗斯发展及对外经济事务银行都被列入制裁清单,美方禁止本国公民为这些银行和能源企业提供新的融资,制裁力度显著加大。美方还决定制裁8家生产小型武器、迫击炮弹和坦克的俄罗斯军火公司,财政部表示已切断这些公司与美国金融系统的联系。

欧盟各国领袖于当地时间7月16日召开特别会议,会中决定对俄罗斯扩大制裁,包括对俄罗斯官员与企业的制裁,第一批名单将在月底前确定。欧洲理事会也要求欧洲投资银行暂停提供融资给俄罗斯新的公共部门投资项目,欧盟各国也将一致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理事会上建议,暂时中止对俄罗斯新投资的资金协助。同时,欧洲理事会也希望欧盟执委会能重新逐项评估与俄罗斯间的交流,暂停双边与区域多边合作项目。

· 上海自贸试验区 / C(S) PFTZ

? 上海自贸区条例7月25日三审表决

上海自贸试验区条例将在7月25日迎来三审表决,并确保8月1日开始实施。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伟在7月17日举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关于适用仲裁案件司法审查和执行的若干意见》解读咨询会”上表示。

一个月前的6月17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三次会议,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进行二审。从一审到二审,上海自贸试验区条例草案进行涉及28个方面内容大幅修改,以至于上海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长达18页。

丁伟说,二审后围绕各方意见,对草案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修改完成的条例,已经把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总结出来的可复制可推广内容全数纳入其中。而对于接下来制度创新中可能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内容,也给制度创新留下了相应的空间。

提交二审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条例草案修改稿提出的三原则之一,就是预留制度创新空间,处理好改革的阶段性与法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既要把已经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内容放进去,也要考虑到未来几年的进一步探索,所以条例不能规定的过细就是这个道理。”丁伟说。

外国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篇3: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法律对策研究

摘要 通过分析循环农业的概念、现状、外国循环农业的法律现状,总结我国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从立法、执法、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法律对策,以促进循环农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关键词 循环农业;问题;法律对策

1 循环农业概述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1]。它突破了传统工业的“自然资源到产品再到废物排放”的线形流程模式,是一种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农业遵循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运行的基本规律,追求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绿色GDP核算为标准,以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2],注重在农业生产的体系中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运用能量高效转化原理和物质高效循环原理,通过调整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最小污染,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3]。与传统农业相比,循环农业有其独特的优势[4]:①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而循环农业则是“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②传统农业表现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能等特征,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但是循环农业循环持久地利用农业资源,具有低耗能、高效益、低污染等特征,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③实现了农业清洁生产,转变了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④是生态农业,遵循生态规律,寻求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⑤是产业化农业,实现循环农业需构建合理的农业产业化体系。⑥是精确化农业,以优化农业生产系统管理为基础,因地制宜,不同水平的生产要素投入不同。⑦通过构建农业生产的循环系统,遵循资源的低投入和循环利用,尽可能地减少投入的资源和废物的排放,最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2 外国循环农业的法律现状

目前,国外已将循环经济应用于农业,并有专门的循环农业法律和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循环农业的实施与发展[5]。

日本已经建立完善的循环农业法律法规,如《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20世纪末颁布了《可持续农业法》,该法的核心目的是引进高效益与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方式,确保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堆肥品质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农业生产使用标准化、高效减量的肥料、农药等。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并开始建立相关法制的国家。德国曾经是世界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国家,环境污染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德国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法律法规,对农用地、水流、耕作制度、农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严格规定。

瑞典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施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以 “生产者责任制”为根本原则。20世纪末,瑞典颁布了《农业环保法》,对化肥、除草剂、除虫剂、水资源等的使用做出了规定,明确了污染者补偿、保护生态原则。并在法规中强调政府的监督作用,现在瑞典的农业活动都必须遵循环保法的规定。

西班牙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生态农业生产法制化,以1989年通过的《生态农业属名条例》为标志。该国关于生态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三部分,即欧盟法、国家法和地方法,规定了生态农业的发展。1991年通过的《关于生态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品标准》,规定生态农业与生态牧业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到标签的各个环节都要遵从生态化、循环化、可持续化。

3 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3.1 现状

3.1.1 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由于我国目前工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技术相对滞后,无法大规模的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提供前沿的工业设备,主要的农业生产是间作、套种,重点是节地、节水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总体而言,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还是很低,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6]:①实施循环农业的观念缺失。农民一般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重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尚不重视循环农业体系的构建,宣传缺乏力度。导致农业生产中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制约循环农业的发展。②财政支农资金短缺。由于我国的循环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但是,目前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却远远不能满足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③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循环农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控化”的原则,需要减少资源投入,加强高科技投入,具体实施中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障,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

3.1.2 我国循环农业的法律现状。

3.1.2.1 立法层面。循环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相关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受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立法水平的制约,循环农业的法制建设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虽然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一些关于循环农业的内容,但还很不全面、不系统。如我国2009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仅在第24条有关于实施循环农业的规定,且该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2012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仅在第22条有关于实施循环农业的规定,但此规定也仅仅是原则性的。我国的循环农业立法不完善,表现如下:①义务性规范多,权利性规范少。在许多立法中,比较注重规定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义务,而没有或是较少的规定他们应享有的权利。②立法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有关循环农业的立法不仅种类有限,覆盖面窄,而且数量少,可操作性差[7]。我国的循环农业立法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思想指导阶段,并未落实于实践之中,缺乏专门的循环农业法规,没有形成完备的循环农业立法体系。相对循环农业的发展,我国循环农业的立法已经滞后。

3.1.2.2 执法层面。虽然我国目前已有的一些法律条文中已经有了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究其原因,一是执法主体不明确,权责交叉导致出现空白的执法空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主管部门应当推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服务职责,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从规定可以看出,执法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这政府及其农业等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并未明确规定一个专门的执行法律的主体,主体过多导致权责不明确,出现相互推诿等情况,不利于循环农业的实施。二是执法理念的缺失。由于循环农业的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强制力弱,造成了部分执法人员执法不严,措施不当,消极执行。有的执行人员法律素养较低,工作态度不端正,作风拖拉,存在不主动、不积极的现象,既不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也不调查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因地制宜,导致盲目实施,无法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三是循环农业的发展是以政策为主导,强制力和稳定性较差,无法有力地促进发展。

3.1.2.3 监督层面。法律监督的实施有赖于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我国实施循环农业的法律监督不健全、不完善,对不依法实施循环农业的地方政府机构及其责任人及违法使用循环农业发展资金等主体都没有设定严格的行政责任及相应的刑事责任;而对骗取循环农业发展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也没有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总之,中国循环农业在法律监督层面上尚未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得相关的法律监督形同虚设。

3.2 存在的法律问题

3.2.1 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虽然中国于200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该法是一部综合性法律,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并没有针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提出具体措施,只规定了一些较宏观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条文。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经济、社会和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专门的法律作为支撑和保障[8]。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完善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只有加强对循环农业的法律规制,明确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运作程序,才能保障循环农业顺利进行、促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保障循环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3.2.2 现行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循环农业法制体系。我国已有的与循环农业有关的法律主要有五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农用薄膜对环境的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先进或者适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废农用薄膜等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章规定了有关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的内容。

从以上法律条款的规定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循环农业的规定只限于一些软性条款,只是“应当”而不是“必须”,强制力较弱。同时,这些法律也没有关于实施循环农业的具体的、详细的规定,可操作性差。因此,需健全发展循环农业的法律制度。

3.2.3 缺乏配套的保障与监督法律体系。现有的法律在循环农业方面的规定原则性较多。大部分条文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操作程序、未予执行的法律责任等。因此缺乏可操作性、法律强制力与执行力,无法很好地保障循环农业的实施。目前,大多数有关循环农业的法律是在计划经济占支配地位的背景下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明显特征就是维护行政权力的权威性,体现平等、自愿的法律规范比较薄弱。同时,法律条文政策性强,规范性差。政策是制定法律的指导原则,在农业立法中,往往不能正确地将农业政策转化为农业立法,法律条文规范性差,无法保障相关法律的顺利实施。在监督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法律体系。以上的几部法律中,对于循环农业的实施与发展只是做了简单的规定,并未规定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责也未赋予社会公众的监督权利,缺乏公众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在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实施过程中缺少监督的机制,就无法保证循环农业的顺利发展。

4 加快发展中国循环农业的法律对策及建议

4.1 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条例,规范循环农业的发展 循环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一种新方法,使其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9]。要使循环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全面贯彻国家有关农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而且要促进循环农业的立法工作,争取早日制定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部门规章、条例,以便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全面规范、指导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行为约束,以便提供法律保障来发展循环农业 。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门性部门规章、条例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降低农业资源、能源消耗速度,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速率”和“协调农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积极鼓励各种高效使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各种浪费农业资源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以及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逐渐增强,并最终实现农业良性循环发展。

4.2 完善现行相关法律 通过修订、完善当前农业法律,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制定和实施促进发展循环农业的综合性法律与专项法律、法规、规章,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循环农业法制体系,发挥法律的促进、调节和规制功能,科学、合理地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预防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促使循环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循环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

4.3 建立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专门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前提[10],各地需因地制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循环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体系和主要措施,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机制,其包括循环农业规划系统、循环农业发展的行业指导、全面的产品管理系统、循环农业识别系统、激励制度、绿色生态税收制度、技术支持和示范体系、公众参与、信息披露制度、法律责任以及宣传教育制度等。

4.4 建立配套法律监督制度 要使循环农业得到快速的推广与发展,除了要有相应的循环农业促进法规来保证其实施之外,还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以及社会公众等全方位的监督。在循环农业促进法规中应当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发展循环农业的内容、渠道和方式,鼓励和支持公众的参与和创造精神,建立公众参与、公众监督和公众受益的循环农业。建立循环农业的监督制度,首先要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权责明确,防止相互推诿扯皮;其次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建立公众对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的表达和监督机制;最后要明确公众对循环农业实施的监督权利和义务。

4.5 指导、引导与惩罚等法律措施并行 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导与引导作用,积极鼓励节约和高效使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行为[11],积极鼓励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农业生产行为;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行为;积极鼓励立足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行为。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资源循环、高效、可持续利用,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在鼓励的同时也应当要有一定的惩罚制度,运用法制手段,限制、控制、禁止各种浪费农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处罚功能,制定法律规范,限制、禁止各种浪费土地、水、能源等宝贵资源的农业生产行为;限制、禁止各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行为;限制、禁止各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行为,逐步压缩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可持续发展行为的空间。对于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实施破坏的行为,应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才能有惩治力度。只有指导、引导与惩罚等法律措施并行,才能更好的保障循环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等.循环农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6):65-69.

[2] 王秀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3):24-25.

[3] 王萍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经济,2008(10):3-7.

[4] 冯长.探析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D].保定:河北大学,2007.

[5] 多淑金.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8(12):77-79.

[6] 陈卫峰.农村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4-95.

[7] 刘倩.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8] 姚天冲,张静,苏静,等.《循环农业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128-130.

[9] 谷曼.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因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6(4):36-37.

[10] 石萍.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对策[J].农村经济,2007(10):111-112.

[11] 龚介民,张秋锦,吴志冲.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法律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05(6):17-20.

作者:赵华 王玉蓉 张荣荣

上一篇:企业管理理念创新论文下一篇:国际经验我国启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