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认为学生满意度是检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并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6个方面入手,选择24个评价指标,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理论,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提升策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实践教学旅游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践教学旅游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实践教学理论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分析

【摘要】虽然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层较小,但是他们在毕业之后却需要快速进入社会工作与实践之中,所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中职学校教育实现教育改革突破的一个重要入手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便是为了向旅行社、旅游景区、展览馆等行业企业输送合格的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基础的,所以教师便要重点培养与提升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作为本专业的基本教学理念。本文将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学习任务、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学生参与实习的制度规范三个角度分析基于实践教学理论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中职 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理论 理论分析

客观来讲,中职生是一群年龄处于16-19岁之间的青年,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却同时承担学校学习压力与未来就业压力,虽然有一部分学校依然坚持分配工作,但是许多行业企业由于中职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差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出了质疑。为了重新树立学校品牌,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教师也必须以实践教学理论为指导,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的无缝衔接,以学校教育培养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一、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学习任务

一直以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以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教学依据的,对本课程所展开的教学评价也是根据中职生在专业理论考试中所考取的具体成绩为基本标准展开的。这种只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局面导致中职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很差,降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探究任务,将理论课程与实践培训结合起来,以实践任务唤起中职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

中职生在以往学习经历中感受到的失败经历较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学习,即便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也很难静下心来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认真学习。但是,中职生的内心十分热血,好胜心与求胜欲很强,所以教师便可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设计成实践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联系旅游管理工作现实分析专业知识,以任务驱动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丰富学生理论知识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双赢。在设计实践学习任务时,教师也应该主动分析中职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水平,保证实践任务的难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原有认知水平。

二、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中职学校所建设的实训基地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落实实践导学理念的物质条件,实训基地的实验设备、工作模拟环境越接近真实的工作特点,越有利于提升中职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行业特征与行业技术购入相应的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基地,优化中职生的实训环境。

现在社会具备“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各行各业都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组织本行业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利用互联网与计算机创设虚拟实验室,让学生们在电教化、数字化的实训基地中模仿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与社会接轨,用实践经验与体会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旅行社、展览场馆、博物馆、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各有侧重,教师应让学生多体会各个行业的虚拟角色扮演,帮助中职生细化自己的人生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使学生们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与实训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三、完善学生参与实习的制度规范

实习是中职学校的基本教育活动,多数学校会向本校合作企业推荐本校优秀人才,让学生们在真实的社会工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人们却发现即便通过学校实习,学生们也并不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无法达到社会企业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有部分企业虽然会与中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但是却只让参与本企业实习的学生做最基本的工作,导致学生们的实践水平与理论知识储备脱轨,不利于中职生的长远发展。而且,中职学校虽然强制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培训,但是并不看重中职生的实习成长,依然以纸笔测试评价学生,导致学生并不重视企业实习活动。

为此,中职学校需要制订完善的实习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任务,也要将实习报告与企业工作人员评价行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结业成绩,从根本上改善企业、学生被动应付学生实习任务的消极局面。为了彻底优化中职生的实训体验效果,教师还应与企业工作人员合作,实时监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行为,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工作难题。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促使人們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以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为了让旅游管理与服务行业的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始终贯彻实践教学理论,综合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质与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吕晓燕,邓晨.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旅游专业实用型人才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238-239.

[2]邓冠敏.基于主体需要的中职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王冬梅

实践教学旅游管理论文 篇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学生满意度测评及提升策略

【摘 要】本文认为学生满意度是检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并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6个方面入手,选择24个评价指标,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理论,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实践教学 学生满意度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长期以来,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的评价,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和各高校的自我教学评估,评估的目的主要在于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高低应具有评价权。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是对教学活动的感觉或态度,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满足的程度。学生的满意度可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基于此笔者进行了本研究,旨在引入“学生满意度”,从学生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观感受和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一个基于学生角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的选择

由于学生只是高职教育服务的对象,而非专业评判机构,所以并不要求学生对实践教学质量做出价值判断,只是让他们作为评价主体描述和表达自己对实践教学的感知情况。笔者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并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收集广西生态职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制定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该体系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6项作为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再对准则层进行细分,得到24个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上述指标涵盖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软硬件环境、师资力量、教学组织与方法、与行业职业岗位的对接等内容,重在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对实践教学满意度进行测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的权重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目前,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專家打分的方法来确定。但这种方法与本研究的“评价主体”—— 学生的真实感受通常不尽一致。本文在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的权重时,借鉴前人做法,让学生自主评价测量指标的重要度,这可真实反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感知。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理论,选择“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邀请广西生态职院旅游管理专业2014级、2015级、2016级的50名学生,对各判断矩阵进行赋值,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各层指标权重,并计算出一致性比率CR值小于0.100,表示通过一致性检验。各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二)准则层权重分析

从表2可知,各准则层的权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别为:实践教学内容(0.2558)>实践教学指导教师(0.2439)>实践教学方法(0.2438)>实践教学组织(0.1175)>实践教学条件(0.0996)>实践教学考核(0.0394)。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是评价者感触最深的因子,他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对行业的了解来判断实践教学内容是否“有用”,即是否符合行业职业岗位需要,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投入程度。“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权重排第二,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因素,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教学考核等,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且与学生密切接触,是评价者感触较深的因素。“实践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能,是学生较易感知的内容;教学方法运用得好,则会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使其收获美好的学习体验。“实践教学组织”是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总体安排和谋划,因评价者并未参与到这种安排和谋划中,因此对此内容感触不是很深。“实践教学条件”的权重值不高,这与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场所及条件的依赖程度较低有关,但该层指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充裕”的权重值较高,说明评价者对参与实践的机会较为看重。“实践教学考核”是准则层权重最低的因子,说明评价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考核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该层的4个指标中,评价者认为考核成绩评定公平、公正比较重要。

(三)指标层权重分析

从表2的指标层权重可以看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在前列的分别是:重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实践教学内容符合行业职业能力需求;指导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职业岗位对接紧密;教师教学态度端正、工作责任心强;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强,水平高;引入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充裕;利用情境再现等方式进行模拟训练;协助学生考取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

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职业岗位对接不仅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也是评价者较为看重的因素。同时,评价者还看重自身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能不能得以体现,即是否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实践锻炼。另外,在上述10项内容中,有3项是关于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且排名靠前,尤其是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排第三,说明评价者较为看重指导教师的执教素养及与学生的互动,将其列为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者对实践教学方法也较为看重,更倾向于情境模拟、任务驱动等实践教学方法。评价者将实践教学能否协助学生考取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列为重要评价指标。“导游资格证”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导游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提升策略

根据前文的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提升可以从权重值高的评价指标入手,因为这些指标都是评价者—— 该专业学生较为看重的因素。

(一)注重社会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

首先,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社会时代特征及行业需求变化,根据社会及行业对旅游人才的新需求,调整或新增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职业素养能够满足行业岗位的需要。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者及教师,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避免出现闭门造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例如,结合时下“互联网+”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对网络旅游平台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调研,在相应的课程中增加旅游网站设计与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结合国家旅游局对全域旅游的推动,增加旅游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结合新时代对旅行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增加旅游公众号运营与管理的实践内容;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导游新形象树立的需要,增加个人社交媒体形象管理的内容等。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引入行业规范与标准,作为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评价标准,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练习中主动向行业要求靠拢,最大程度地提高所培养人才与行业需求的契合程度。

(二)尊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者在制定实践教学政策时,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尊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建立弹性化的选择机制,如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课教学指导教师,教学管理者负责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及相应的监督;重视学生的评教结果,并把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感知价值,学习效果自然得以提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调整实践课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等措施,改变以往的观摩多于练习或练习机会不均等的状况。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练习机会,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三)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执教素养

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有着密切的接触,他们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沟通能力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学生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往的研究也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印象和评价相当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过程中他们和教师的接触、沟通。因此,提高教师的执教素养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及学生满意度至关重要。

应重视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的技能水平决定着学生對于实践教学中的感知质量,技能水平高的教师才会让学生心生钦佩,迸发模仿和学习的热情。可以加强教师与旅游企业的交流,既要把校内教师送出去锻炼,也要将行业企业专家引进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路径,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另外,在前文的评价指标体系里,评价者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沟通交流水平非常看重,这两项指标的权重值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学能力。说明学生非常看重指导教师的职业精神和沟通能力,而这些恰恰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需要仰仗的软实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四)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及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可利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以“某景区规划与开发方案”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由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方案”,随即装订成册,组织方案汇报会,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方法与行业工作紧密接轨,使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状态。导游解说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赛促教的方法,组织班级导游服务技能比赛,学生们分组练习,教师全程指导,最后以比赛的形式结束实践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另外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可带领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全真模拟练习,使他们感受职业氛围,提前适应工作环境。

本文从实践教学内容、条件、指导教师等6个方面入手,选择24个因子,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充分尊重学生作为高职教育评价主体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提升的4大策略,以期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蕙,张武强.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李小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3]杨晓明,龙文碧,吕路平,李虹,王晓晓.基于高校学生满意度的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宿爱云,胡小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满意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

[5]孙友然,杨淼,江歌.基于结构方程的高校实践教学满意度模型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6(1)

[6]高月春,孙孟瑶.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提升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6(5)

[7]郑谦,胡月英,赵伟峰,程淑平.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提升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57);2015年度“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课题(TYETP201551)

【作者简介】黎 森(1977— ),广西贺州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教育,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责编 丁 梦)

作者:黎森

实践教学旅游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动态知识转化模型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优化探析

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特色环节之一,受到旅游教学研究的关注。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从知识传递这一教学本质出发,将旅游本科实践教学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螺旋动态转化提升的教学过程。借助动态知识转化模型,分析模型中知识转化过程(SECI)、场(BA)和知识资产(KA)三个要素对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知识转化模式及其要点。实践教学知识转化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等方面需要做出调整和转变。

关键词:动态知识转化模型;实践教学;旅游本科;SECI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教育审核评估[1]。在同时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中,对实践教学有明确要求,无论第一类还是第二类审核评估,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少于15%,理工农医类专业则不少于25%。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实践性突出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着旅游本科培养的质量。但在专业培养的实际过程中,实践教学却常常处在矛盾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实践教学被当作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和专业特色,是不能被淡化的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由于学时设置、设施配置、师资配备、过程实施、师生认知等各种因素,往往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愿望,甚至很难匹配行业技能要求。针对这一现象,学术界已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旅游本科实践教学展开了丰富的讨论,为优化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参考。作者认为,教学研究应当回归教学本身,明确教学活动是知识传递转化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从知识转化角度分析探讨旅游本科实践教学,试图找到优化路径。

一、已有研究综述

(一)旅游本科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从已有研究看,讨论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质量优化提升和对旅游本科实践教学认识等方面。首先,实践教学常被看作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尤其与国外旅游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对比后[2-3],许多研究者认为实践教学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解决旅游本科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从教学产出[4-5]、职业能力塑造等[6-8]方面提出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构建、教学设计等优化对策,此类研究较为多见。其次,如何认识旅游本科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曹国新研究发现,从实践教学的课程研究上看,形成了“产业本位”“人文本位”和“学科本位”三种意见。“产业本位课程”认为旅游实践教学应以产业实践为主,学生应多了解各类旅游企业及其工作特性;“人文本位课程”从旅游整体和旅游者實践出发,强调对旅游活动的“体悟实践”,常用的方法有见习和模拟,重点在于“构建师生对于旅游活动之社会文化本质与机制的认知”;“学科本位课程”则认为实践教学应当“超越具体技能和感性经验”,从一般规律高度反思和剖析问题[9]。正是因为对旅游本科培养层次应实践何种内容存在理解差异,导致本科实践教学产生诸如认知与求知[10]、技能与能力、操作与管理[3]等方面的矛盾。而在事实上,实践教学并不简单等同于实习、见习或技能操演[11]。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培养创新能力、塑造职业能力,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路径。教育部2012年发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12],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实践教学与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一样,是知识的传递转移甚至创新超越的过程。因此,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优化也应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如白凯、吴成基以知识的迁移理论为基础,认为旅游本科实践教学应由“一”字型向“T”字型深化,并构建了CRP实践教学递进模式[13]。孟麗在对学生学习风格类型化基础上,结合学习周期理论,构建了阶梯式实践教学框架和层次化校企合作平台[14]。这些从知识学习规律出发的研究,为理解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深层机制提供了启示。

(二)实践教学与知识转化

波兰尼(Polanyi)1958年将知识区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两个类型[15],受到广泛认可。知识的转化就是指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创造新知识的过程[16]。其中,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人化,难以被形式化地准确描述的知识,比如个人的洞察力、直觉、经验甚至预感。显性知识则是指可以用系统化语言清晰表达并容易分享传递的知识,比如数据、公式、规章制度、操作手册等。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大量隐性知识的传递[17]。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是知识传递和转化的过程,必然会涉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在知识转化研究中,野中郁次郎(Nonaka)等提出的动态知识转化模型(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具有广泛影响。该模型由SECI 过程、场(Ba)和知识资产(Knowledge Assets)三个要素组成。尽管动态知识转化模型是针对企业知识创新过程构建而成,但对教学同样具有借鉴意义[18-21]。

然而,在以该模型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中,大多都只分析SECI过程,甚至将SECI过程替代整个动态知识转化模型,窄化了对原有模型的认识和应用。SECI过程、场和知识资产三要素相互作用,促进知识转化生成并完成创新超越,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有必要从完整模型出发,结合教学特征予以分析运用。

二、动态知识转化模型

如前所述,动态知识转化模型是诸多知识转化模型中的一种,由野中郁次郎等学者研究企业知识转化创新后构建而成。野中等人认为,知识与一定情景(context)相联系,是一种动态螺旋的生成过程,知识的产生需要人际(包括人与组织和组织间)互动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互动[22]。因此,SECI过程、场和知识资产是知识动态转化模型的三个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创造知识的知识螺旋(the knowledge spiral)。

(一)SECI过程

SECI过程是知识转化四个步骤的首字母缩写。知识创造需要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转化,两种知识的相互转化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阶段来完成。社会化是通过在共同场景中工作或生活,从而将隐性知识通过经验分享完成的转化过程,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传递,建立移情或能够感同身受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外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常用隐喻、类比、做模型等方式将不容易明确描述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正确表述是外化阶段的关键。整合是对组织内外新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编辑或加工,形成方便向组织成员传播的材料。内化是SECI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习得知识的再实践,显性知识将再次转化为隐性知识。社会化、外化、整合和内化四个步骤形成螺旋循环,促使知识在转化中不断生成(如图1)。

(二)场(Ba)

野中等人一直强调知识与具体情境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动态知识转化模型中,场(Ba)被定义为“信息被解读为知识的地方”[23],是知识存在和产生的各种情境。由于社会、文化、经历等因素,每个人解读处理信息都有自己的视角。因此,需要搭建一个可以分享不同人(或人群、组织)信息的空间,信息在分享中通过SECI过程不断促进新知识生成。场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互动的场所,它可以是一个物理空间也可以是虚拟甚至精神空间。野中等人根据互动主体(individual/collective)和互动媒介(face-to-face/virtual)的不同将场分为四类:原始场(Originating Ba)是发生在个人层面的面对面互动情景;对话场(Dialoguing Ba)是发生在集体层面的面对面互动情景;系统场(Systemizing Ba)是发生在集体层面的虚拟互动情景;实践场(Exercising Ba)则是个人层面的虚拟互动情景。“场”成为SECI过程的发生平台,知识也在不同场的互动中螺旋生成(如图2)。

(三)知识资产(Knowledge Assets)

知识资产是能为组织创造价值的独特知识资源,是动态知识转化模型的第三个要素。野中等人将知识资产同样分为四类,分别是由经验、情感等隐性知识构成的经验型知识资产(Experiential knowledge assets);由图表、符号和语言等显性知识构成的概念型知识资产(Conceptual knowledge assets);由已被整合和系统化的显性知识构成的系统型知识资产(Systemic knowledge assets);由已被嵌入和实施的隐性知识构成的惯例型知识资产(Routine knowledge assets)。这些知识资产既是SECI过程的知识投入,也是SECI过程最后的知识产出。同时,知识资产还在调和“场”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的平台作用。

综上,根据知识动态转化模型,SECI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互动过程,知识场(Ba)是知识转化发生的情景,知识资产(KA)会影响不同知识场(Ba)的效用且作为知识的投入和产出参与SECI(如图3)。

三、知识转化模式下的旅游本科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与知识转化

旅游专业培养之所以强调实践,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一是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需要熟练的技能,这些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二是旅游活动发生过程存在众多利益相关者和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处理相关问题所需的能力和经验要靠实践来积累。旅游本科培养中的实践争论也和上述两个原因有密切的联系,过分强调技能训练会降低旅游本科培养的高度和深度,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又不足以用于累积经验,造成实践教学流于表面的现象。知识动态转化模型为旅游本科实践教学提供了优化的框架和依据。旅游本科实践教学不应当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或简单的理论联系实际,而是促进知识迁移、转化甚至创新生成的活动。借助动态知识转化模型的框架,实践教学也由知识转化过程(SECI)、知识转化场(BA)和知识资产(KA)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使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传递转化甚至创新生成(如图4)。

1. 实践教学中的知识转化

旅游实践领域存在大量隐性知识。简单的观摩无法有效吸收旅游实践领域中富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实践教学要帮助学生捕捉并吸收转化隐性知识。因此,SECI过程成为实践教学实施中的知识转化环节。学生在“社会化”阶段用观察、模仿或模拟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在“外化”阶段将社会化阶段的成果和心得用语言、图示予以表达。进入“整合”阶段时,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促进知识由具体转向抽象,提升知识的适用广度。最后通过再实践或情景模拟,使学生进入知识“内化”阶段,巩固知识的吸收效果。

2. 实践场景的构建

知识转化生成过程不能离开具体情景,实践教学中情景设置十分重要。首先,如果实践教学在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内开展,现场环境的休闲特征会给教学带来一定挑战,此时就需要给教学活动搭建合适的情景,明确实践情景的边界。其次,实践教学要重视“场”的形成和衔接,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实践导师、教师、同学、其他群体间(如旅游者)的互动应该有较明确的安排和反馈。“场”的搭建与衔接,也是SECI顺利进行的保证。第三,依据教学目标,实践情景设置可以具有一定变化,如在促进知识内化的阶段既可以在原有情景中通过再实践吸收知识,也可以增加变化情景或增加情景复杂度来促进知识提升。

3. 实践知识基础的准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情景的了解程度等将作为知识资产参与实践教学知识转化。知识资产进入知识转化过程,产生新知识,又成為新一轮实践的知识资产。知识资产既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实践的产出成果,以及后续实践的准备。

(二)知识转化模式下的实践教学转变

1. 实践教学目标的转变

无论是技能的获得还是管理能力的实现,都有依赖知识的转化提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将已有知识与具体情景结合,通过与自己、与他人或与集体的各种互动,吸收内化了他人的经验,学习具备了超越自身原有界限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目标将从训练或锻炼变为促进知识的吸收、转化和创新。

2. 实践教学过程的转变

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对过程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实践发生环节,如参观、调研、操作等。注重实践实施这一单一环节,一方面可能导致学生陷入具体的操作细节,而缺乏对实践意义和过程的思考;另一方面,受本科实践学时分配的影响,实践环节可能产生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和形式主义等不良影响。实践教学采用知识转化模式后,实践环节将起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基础,做好与学生知识资产的衔接,为实践后的知识产出做准备。实践发生环节被具体分为社会化、外化、融合和内化四个过程,学生在参观、调研和操作时应该加入讨论、分析、思考和抽象等活动,使实践的具体行为转化为抽象知识。以上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在具体情境里获得的经验转变为知识后,这些知识将再次通过设置相同或更复杂的情境得以吸收内化或超越创新。由此可见,单一的实践实施环节被转变为“知识基础-实践-抽象-再实践-知识更新”螺旋上升的多重环节。

3. 实践教学设计重难点的转变

在传统模式中,实践开展的地点、时间以及环节如何安排是实践教学设计的重点。在知识转化模式下,除实践具体安排事项外,实践教学设计的重点还包括构建知识衔接和互动的场,即Ba的构建。知识动态转化模型中,共有原始场、对话场、系统场和实践场四个类型的知识转化场,涉及参与者自身、参与者与他者之间知识经验的转换和互动。原始场主要在于建立对场景和知识的经验性感知,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的发生场景。在原始场阶段,要求建立学生与不同主体实际接触的机会,比如技能实践中使学生观摩技师的操作,在规划实践中使学生感受规划的具体情景等。对话场是隐性知识外化的场景,参与主体将用语言等形式分享经验和技术,隐性知识在这个情景中转变成容易被复制传播的显性知识。如实践中教师或演示者等对经验和知识的表述。系统场是显性知识整合的阶段,知识被整合抽象为书面形式,如实践中对要点的记录或生成实践手册。实践场则是系统化显性知识再度通过实践内化为隐性知识的环节,参与者在这一场景下将更新的或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如实践中的再操作等。可见,构建有效的“场”,成为实践教学设计的新重点,而将不同的“场”纳入实践环节并促进其衔接,是新模式下实践教学设计的难点。

实践教学知识转化模式与一般模式对比如表1。

(三)旅游本科实践教学优化建议

动态知识转化模型下,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的目标、过程、教学设计都有所转变。在具体操作中因课程内容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有一些共同点需要引起关注。

1. 认识到不同类型知识的存在

要意识到旅游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不同类型的知识。旅游专业培养涉及大量隐性知识的传递和转化,但如果教学只集中在隐性知识上,会导致专业教学过于零碎松散,同时降低本科教学的深度和延展度。因此,在知识转化模式下,要意识到旅游本科实践教学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更新后的隐性知识-更新后的显性知识”不断螺旋更新的知识传递。有了不同类型的知识意识,教师才会通过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促使学生的知识不断转化提升。

2. 重视学生实践前的知识构成

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构成,即学生的知识资产。将旅游实践教学看作知识更新转化的方式后,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传统上,教师基本可以关注到学生已具备的学科知识,即对学生的概念型和系统型知识资产较为重视,但对经验型和惯例型知识资产了解不足。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和情感、对实践情景的经验和理解等,也是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和感受实践隐性知识的关键。

3. 重视知识转化场的构建与衔接

实践教学中的知识转化场主要用来激发学生将知识代入实践情景,创建学生与不同主体互动沟通的机会,最终促使学生总结吸收形成新的知识。如前所述,“场”的构建是新模式下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旅游本科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有限,在有限的学时内设计不同的“场”并安排其衔接十分不易。因此,可以考虑借助网络技术或虚拟仿真技术,拓宽“场”的设置思路。如原始场与对话场设置在真实的实践现场,而系统场可设置在课堂或线上,实践场则可借由虚拟仿真、课堂情境再现或返回现场等方式实现。

4.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转化过程

动态知识转化模型最常被提到的就是SECI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并最终产生新知识的螺旋进程。SECI过程的顺利实现,需要参与者从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积极投入和配合。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SECI知识转化过程中。除了传统实践中的观摩和参与,还需要给学生提供总结、分享和抽象知识的机会。尤其需要激励学生参与知识整合和内化的过程,引导鼓励学生将实践体验提炼成可供分享和整合的显性知识。从“经验输入”到“知识输出”是学生能否从实践教学中获得提升的关键。

四、结束语

动态知识转化模型是研究企业知识创造和更新的模型,但其重要思想对教育教学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旅游本科实践教学不是单纯地操练或操演,而是促使学生知识转化提升的复杂教学活动。动态知识转化模型中的SECI过程、“场”和知识资产三个要素,在实践教学中都发挥着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旅游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知识转化,并结合动态知识转化模型提出旅游本科实践教学优化建议。未来应当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更深入地探索实践教学知识转化模式的机制、效果和影响因素等,为提升旅游本科实践教学效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依据。

注释:

①图1-图3系根据野中等人原文相关图示简化修改而来,详图参见参考文献[2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2-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s7057/202102/t20210205_512709.html.

[2]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4

(S1):31-36.

[3]王斐斐,董志文.高校旅游管理專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2):52-56.

[4]周洁.OBE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5):79-81.

[5]曾莉莎,王子义.基于CBE模式的民办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高教学刊,2021(6):120-123.

[6]张维梅.旅游管理专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1):104-105+126.

[7]孔祥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90-292.

[8]刘霞.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5):1-4.

[9]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10]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1):99-101.

[11]李岫,王平,陈丽英.关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6(S1):120-123.

[1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

[13]白凯,吴成基.基于迁移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137-142.

[14]孟丽.基于学习周期理论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优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112-116.

[15]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London: Routledge,1962:69-140.转引自赵蓉英,刘卓著,王君领.知识转化模型SECI的再思考及改进[J].情报杂志,2020,39(11):173-180.

[16]马捷,靖继鹏.知识转化模型分析与评价[J].情报科学,2006(3):355-360.

[17]伍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基于地方服务型教育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1):94-98.

[18]钟启泉.从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8(2):7-13+23.

[19]刘霞.基于SECI模型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66-69.

[20]雷轶,陈云川,张丹平.基于SECI模型的电子政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1):111-119.

[21]曾丽艳,刘中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创新探析——基于SECI理论视角[J].科技经济市场,2013(10):101-104.

[22]谢昌醒,张强.SECI理论视角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场域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0(15):18-20.

[23]Ikujiro Nonaka, Ryoko Toyama, Noboru Konno.SECI, 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Z].Long Range Planning,2000(33).

作者:杨昆 高依晴 吕悠

上一篇:公司读书活动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模糊约束证券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