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社会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社会学一词出现以后,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深入,相关学者开始反思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并不断检讨教育社会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教育社会学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中的困境及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以期为教育社会学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教育社会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教育社会学论文 篇1:

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评析

【摘要】至1971年,英国社会学者杨和伯恩斯坦等人出版《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这一专著起,拉开了新教育社会学流派的序幕,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以学校的教育为重心。新教育社会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是遵循“泰勒原理”,并把理论知识当成不可置疑的客观存在整理,着眼于技术层面,重点考虑课程的逻辑结构和心理学编制内容。

【关键词】新教育 会学 课程 理论 评析

新教育社会学要求提倡课程社会学研究。《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一书的作者杨认为,教育社会学应当关注整个课程的知识内容。而伯恩斯坦则认为:课程社会学应以有关的课程知识控制和管理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杨、伯恩斯坦和其他學者一起探讨后具体分析了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过程并渗透了权利和意识等形态。而课程知识到底是怎样组成的,关于此课程的传递,而新教育社会学派认为: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就已经有所分化在传递过程中形成再分化。课程知识的分化与分配差是阶层社会的产物,本文就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进行深层次的评析。

一、新教育社会学课程的理论

社会学课程理论的分化与分配差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与权力、资本、文化等因素的分配密切相关。社会学者艾普尔表示:知识是不均匀的分配于各个阶段、职业团体和权力层次的。某些阶层能接触到其他阶层无法触及的知识,而某些团体却只能接触到其它团体分配剩余的知识。因此,在新教育社会学课程理论中认为,此团体是否拥有某种政治或经济权利是由其对知识范围的拥有程度决定的。

新教育社会者认为,社会学课程理论的课程评价并不是纯技术的评判活动。课程评价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维持社会现状、强化社会制度和准则,使得社会学体系能具有价值性,成为强有力的机制。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活动关系密切。

二、对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进行深层次的评析

新教育社会学课程理论是教育学的新生面,它全面科学的对社会学进行评析。在我国,社会学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其发展的内在因素来看,其产生环境和理论原则、自身发展的合理性予以评析。

(一)从政治角度进行评析

政治色彩是社会学的独特内容。在社会主义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大多数学者本着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的原则,对资本主义的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进行抨击,揭示了资本主义表面民主、平等但实际在课堂教育中却反应资产阶级价值标准、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化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潜在课程传递了不同的知识理念,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分化并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新社会教育者们试图把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消除,从而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但是“思想的批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社会。

(二)从其发展的科学性进行评析

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新教育下的社会学对传统社会学教育的不足进行了批判。但新教育下的社会学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劳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仅仅是做出了一些合理的探索。新教育社会学者试图将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分析,从而深层次的解释社会学的本质,在这方面比传统的社会学教育理论有所进步。新的社会学教育课程理论从概念范畴到研究范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供借鉴性。打破了传统社会学教育中“价值中立”的观点。

(三)从其自身的理论缺陷进行评析

就新教育社会学自身而言,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存在着不足的方面。

1.理论缺乏验证

社会教育的理论缺乏验证性直接影响了理论教育的深度。社会学理论研究者虽然集合了新教育的社会学,但由于缺乏彼此认同的核心概念和范畴,使得研究范围和研究形式各不相同,不利于社会学的理论性研究。新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背景和框架也存在不同,这些差异使得对理论的概念、范畴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定性。社会学者在对新教育社会学进行理论研究时,并没有进行合理的验证,使得这些理论的可靠性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2.知识、课程与意思形态的关系分析上存在不足

社会学者在进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着重强调知识的社会性,从而忽视了客观性和真理性。把课程理论局限于意识形态中犯了极端的本本主义错误,没有与社会实践经验联系在一起。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学生在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中反复的从事着其职业内容,面临较长的空余时间,学校应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接触优秀文学、艺术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创作,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水平,从而创造出更符合美的要求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参与各种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在为社会的服务中提高自身的自信度、明确自身的公民责任感,懂得帮助他人。

参考文献:

[1]李枞,邹明明,刘利丹等.临床医师对医学人文认知的社会学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联合调查之二[J].医学与哲学,2013,34(15):18-22.

[2]武秀霞,高维等.教科书“社会本位”取向的嬗变——对小学语文“经典课文”变迁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导刊,2009,(6):46-48 009.06.015.

[3]胡广丽.论布鲁尔SMK思想及其对当代数学教育的意义——以其对“2+2=4”的社会学分析为例[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8):95-97012.08.039.

[4]黄聚云,李迎,查安妮等.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6):7-1313.06.002.

作者:胡翁

新教育社会学论文 篇2: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

摘 要:教育社会学一词出现以后,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深入,相关学者开始反思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并不断检讨教育社会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教育社会学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中的困境及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以期为教育社会学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发展;困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至今已经有三十几年的发展,在新环境下,为促进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健康发展,相关学者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及回顾,从中找出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矫正,以期为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下面就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进行分析。

1.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1)教育社会学研究战略问题

在新环境下,教育社会学面临着战略性抉择问题,如果要想保证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成熟,就需要从“体系取向”角度进行研究,如果要想提高教育社会学的实践性要求,就需要从“问题取向”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新环境下,对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人们更加倾向于教育社会学的实践性,也就是“问题取向”的方向,但是为确保教育社会学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加大对“体系取向”方向的研究,因此,当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战略应该是考虑如何实现“体系取向”和“问题取向”的全面发展。

(2)教育社会学功能问题

教育社会学承载着社会各界的压力,人们都希望通过教育社会学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实际中,教育社会学往往会令人失望,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并不是针对教育实践的问题对症下药,而是科学的阐述教育实践的内涵,真实的还原教育现象,并从因果的角度分析教育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对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解不全面,导致实践中,教育社会学没有取得想象中的作用。

(3)教育社会学方法论问题

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有多种方法论,最显著的就是教育社会学的规范性研究和教育社会学的验证性研究。其中教育社会学规范性研究是指,根据人们生活中建立的规范,对教育、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强调教育社会学的价值及具体应用。教育社会学的验证性研究是指,利用自然科學的实验、对比等对教育、社会进行研究。从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看,规范性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但从当前情况,验证性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 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如何实现规范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的有效结合,成为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困境。

(4)教育社会学价值取向问题

对于教育社会学,如何实现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对于教育社会学,其研究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及活动,因此,应该将人文主义看做教育社会学的核心价值,但是在进行教育社会学研究时,也不能脱离科学,忽视了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教育社会学的科学化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教育社会学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教育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5)教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

在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体系中,不仅中前苏联教育社会学的影子,还有日本、欧美等国家的理论框架,我国教育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学者的重视,只是简单的将国外教育社会学体系复制到我国教育社会学中,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逐渐迷失自我。如果没有处理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那么我国的教育社会学就只能看做是一种例子,去验证国外教育社会学体系,可以说我国学者所做的研究只能当做别人的研究成果,因此,如何使我国教育社会学立足于本土,结合本土文化,发展成独立的教育社会学体系,是当前教育社会学发展的一大困境。

2. 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1)指导方针的确立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一直有两种指导方针,分别是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和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社会学,这种指导方针各抒己见,相互冲突、矛盾,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持“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和西方国家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应该坚持我国的教育方式,走我国的教育道路,在构建教育体系时,应该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这部分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具备独特的教育方式,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立足于世界教育领域,才能与世界教育进行有效地沟通。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社会学”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曾经中断过,而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事业,则发展十分迅速,在教育领域上,我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教育,我国要想跟上时代步伐,立足于世界教育领域,就需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方式,取其精华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实现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这两种观点冲突使得我国教育社会学指导方针一直没有明确,这也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学科性质的选择

我国教育社会学出现以后,其学科性质就一直存在争议,其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教育社会学应该属于规范科学,教育社会学很明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社会教育实践,其研究重点是如何在社会中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社会学应该属于规范科学范畴。二是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揭示事实真相,该种观点的学者将教育社会学看做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其本质是探索社会的结构、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本质,从而形成一种逻辑紧密的科学理论。三是认为教育社会学既属于规范科学,又揭示了事实真相,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如果教育社会学仅仅是一种规范,那么其与教育学在本质上没有差异,如果教育社会学仅仅用于揭示事实真相,那么教育社会学就不会对教育实践产生指导作用,教育社会学只有集两者于一体,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由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确定上存在一定难度,导致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难以准确把握方向。

(3)研究层面的贯通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同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层面有一定差异,有的学者从微观层面对教育社会学进行阐述,有的学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教育社会学,还有的学者从中观层面上分析了教育社会学。对于微观层面上研究的学者,其主要是通过实例来分析研究教育社会学,微观层面上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情况。对于宏观层面上研究的学者,主要是分析社会活动与教育的整体关系,其研究活动是最先在我国教育社会学中开展的,通过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中观层面上研究的学者,主要是对当前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检讨,对于这个层面上的研究,其深度很有限,在实践应用中也比较少。由于每个层面都有其相应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且各个层面的研究没有彻底贯通,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

3.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要点

(1)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化阐述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中,相关学者并没有合理的疏导和评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教育社会学体系中,这就使得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阐述,并将其精华部分融入我国教育社会学体系中,从而增加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底蕴。对于教育学,并不是以发现事实,或者通过知识积累为目的,也不是以严谨的逻辑为支撑,开展科学活动,而是以阐释意义和构建价值为目的的价值科学。教育不仅具有民族特性,还具有相应的文化性格,因此,对于教育社会学,必须提高对其的文化性格认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加深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发展的根基,解决教育社会学本土化不足的问题。

(2)不同教育社会学思想的整合

我国教育社会学重建以后,大量的国外教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教育社会学思想等涌入我国,可以说,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积累已经十分深厚,这一点从近年来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书籍就可以看出来。我国教育社会学在学习、引进国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从科学体系的角度对这些知识、思想进行整合,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各种理论、观点相互抵触、混乱无章,在实践过程中无所适从,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因此,在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整合不同教育社会学思想,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需求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为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提供明确指导。

(3)成功教育社会学实验的整合

为提高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实践性,在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时,要注重整合成功的教育社会学实验,首先要统揽全局,高度提炼现有的实验成果、成功经验,将其整合为有利于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材料,其次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科学、全面、客观的整合教育社会学现有资料,不断充实、完善我国教育社会学体系,从而促进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社会学的结构、学科功能、研究方法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社会学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因此,在进行教育社会学研究时,要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育社会学格局,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现代化发展。

(4)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不良倾向的避免

对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如果没有把握好方向,就会引起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不良倾向,从当前情况看,低层次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普遍集中在教育社会学界的研究,忽视了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研究,使得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于片面。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急功近利,跟随者国际上最新研究热点,对我国教育社会学进行研究,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越来越零碎,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停滞不前、杂乱无章,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严重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使得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走向极端。因此,在进行教育社会学研究发展时,要特别注重避免不良倾向的产生,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引导作用。

4. 总结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我国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对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进行深刻反思、检讨,找出教育社会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并注重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化阐述、整合不同教育社会学思想和成功教育社会学实验,避免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不良倾向,以此促进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瑞.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創新的认识论困境及突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132-133.

[2]闫引堂.教育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基于问题史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2):178-179.

[3]刁益虎.困境与挑战:教育社会学中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66-67.

[4]田春霞.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问题与困境的研究分析[J].职业技术,2014,(07):171-172.

[5]胡翁.当前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基本问题管窥[J].祖国,2014,(02):99-101.

[6]程天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生存困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1):98-99.

[7]周元宽.教育社会学的“学术之味”——关于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学科自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5):111-113.

[8]陈德胜.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可能路径:基于米尔斯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4,(12): 65-66.

[9]邵新宇,管健新,吴秀明等.关于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困境的问题调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1):20-22.

[10]吴康宁.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6):263-264.

作者:雷文静

新教育社会学论文 篇3:

教育社会学刍议

【摘要】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性。因为它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下属学科,具有人文社会性;而作为一门制度科学,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由于其源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是社会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因而具有交叉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 教育社会;功能

一、教育社会学简介

教育社会学理论源于欧洲的古典社会学理论,社会学鼻祖孔德的社会静力学与动力学、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迪尔凯姆功能主义的人的社会化理论、韦伯的解释主义教育社会学等早期理论研究,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虽然教育社会学研究发端于欧洲,但最终成形于美国。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在提高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使得西方教育学家逐渐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而西方社会学家也希望借助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于是教育社会学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來。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华德在《动态社会学》一书中探讨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并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1889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将学校视为一种社会制度,论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后来他又在《民主与教育》中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社会学的功能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于19世纪末对教育社会学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了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教育的必要性。他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指出:教育的性质、起源和功能是社会性的,该书被视为早期教育社会学的经典。20世纪上半叶,欧美社会学家主要从事“传统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它强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社会学知识,带有较强的实用性质。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研究社会为中心的“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兴起。教育社会学家逐渐把研究重点从教育本身转向分析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和与社区的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分析学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社区状况与教育系统行使其功能的关系,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事业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日益受到重视,教育社会学也逐渐被公认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基础理论学科。20世纪50~6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开始从注重应用向纯理论研究转变,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当代教育社会学已成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微观研究发展到宏观研究,跨国、跨地区的比较教育社会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由于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渗透,教育社会学已成为一个比较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西方的教育社会学主要分为两大派:一为和谐理论学派。主要由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学派组成,其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等;当代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帕森斯、英国的伯恩斯坦、法国的布迪约等。代表作包括斯宾塞的《教育论》、布迪约的《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等。该学派认为:社会犹如一台机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互相关联,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主张通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以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与此相对立的学派为冲突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鲍尔斯和金蒂斯,代表作包括鲍尔斯和金蒂斯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冲突学派认为: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功能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未来劳工被异化了的意识;资本主义的教育和经济之间有一种互惠关系;教育制度正是通过一种貌似公平、客观的英才教育机制把人们安排到不平等的经济地位上,从而使经济不平等合法化。70年代以来,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又出现了“新教育社会学派”,这一学派主张从阶级利益和群体利益的角度研究教学内容,在教育知识、教师的作用和西方教育制度等问题上持激进态度。

而从中国国内的发展状况来看,教育社会学遭遇了同社会学一样的尴尬局面。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孕育期,但在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前期,教育社会学经历了近30年的停滞沉沦,1979后才开始了重建发展。因此,当前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拥着更广的发展前景。

每一门学科的出现与发展都是某些社会功能的特定需要,而教育社会学强调的是教育功能,即人通过文化教育的熏陶形成具有某种社会特质的人,通过知识技能培训成为具有某种改造社会能力的人。教育社会学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批判的困境,以及实践取向方面表现出了这门学科的独特气质。实际上,教育社会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针对普遍的教育问题,如大学的文化、教育的公平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切入,获得独特的见解。

作者:刘颖婷

上一篇:居委会述职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总经理履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