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发展探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章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银行保险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并有效推动了寿险市场的扩张进程。但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银行保险业务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银保合作市场的发展情况,对现存于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从客户关系管理、合作模式、业务定位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银行保险发展探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行保险发展探究论文 篇1:

我国商业银行跨业经营保险的动因探究

摘要:我国的银行保险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并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从外部看,消费者的多元化金融功能诉求是我国商业银行涉足保险领域的动因;从内部看,增强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客户忠诚度是我国商业银行跨业经营保险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多元化金融功能诉求;盈利能力;经营风险;客户忠诚度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经济自由化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范围内银行与保险之间出现了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型业务关系,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融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经营保险日益受到重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保监会2010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显示,银行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503.79亿元,占保险兼业代理实现保费总收入的64.12%①。中国商业银行跨业经营保险的动因何在?我们通过金融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和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分析做出深入探究。

一、我国消费者的多元化金融功能诉求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追求金融产品功能的全方位整合。近年来,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个人财富迅速增长②。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资产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只有储蓄存款和现金两种形式,而到2005年底,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存款占72%,现金占9.8%,证券占8.6%,保险准备金占8.8%,其它金融资产占0.9%,金融资产多元化初显端倪③。

未来中国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将会怎样变化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届时人均GDP将达到3500美元左右。据史料记载,日本的人均GDP在1966年达到1000美元,1973年超过3000美元。考察20世纪60年代中至90年代末的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构成情况,可以看到,安全资产比例一直稳定在60%左右;保险和退休金等的比重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达到20%以上,领先于债券和风险资产等其它家庭金融资产。得益于“二战”对经济发展的推动,美国的人均GDP早在1942年就达到1000美元,1962年实现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跨越。这一时期美国的家庭金融资产构成变化较大,表现为:在20世纪50、60年代,安全资产一直占据20%左右的份额,80年代以后,安全资产占比开始下降,风险资产的变动也出现类似情况,唯有保险和退休金等的比例稳步上升,超过20%。分析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也可发现同样的情况,即保险和退休金等的比重相对稳定,且呈上升态势(参见图1)。不难看出,在这些国家中,家庭金融资产多元化的趋势较为明显,而且保险已经成为其它安全资产的“替代品”。

因此,未来中国消费者将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以存贷为主的银行产品,而将产生包括保险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消费,并由此引发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更快的调整。一方面,保险产品可能逐步替代预防性储蓄。据教育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将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达到35%,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1年,而且保险教育将被纳入中小学课程。随着保险知识的普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风险意识的增强,人们将会逐渐认识到保险和储蓄一样,可以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实际上,根据金盛人寿保险公司发布的《安盛生活信心指数调查》 ,中国受访者对于子女的教育计划准备和自身的退休规划准备都非常不足⑥,且选取的主要方式是储蓄。一旦认识到非正式保险安排只是次优选择,目前居民储蓄中相当部分出于“攒教育费”、“养老”和“防病、防失业或意外事故”等原因的预防性储蓄,将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社会各阶层保障财富安全、增加财富收益的要求将更为迫切,财富管理将成为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这同样会对未来中国保险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一是随着消费者对房屋和车辆等财产需求的增长,财产保险对于房屋和车辆的损失补偿功能,传统寿险保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者生命风险的功能以及信用保险在居民贷款购房和购车中的作用,将重获重视。二是一些新型寿险将会成为居民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的选择之一。三是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将带来居民财富的积累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兴起,由此引发新的保险需求。根据中国市场营销中心数据库提供的调查结果,中国民众的人身保险投保率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状态,是倒“U”字型曲线⑦,这从另一角度提醒我们,中间阶层的形成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消费的主要力量⑧。

有调查显示,约有80%的银行客户表示愿意在银行购买包括保险产品等非银行金融产品在内的个人理财产品,约有33%的银行客户迫切要求银行提供关于各种不同金融产品的信息咨询服务⑨。在金融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客户的需求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经营保险可以在不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前提下,分流预防性储蓄,减轻自身压力,极大地满足银行客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业经营保险的动机分析

响应消费者的金融功能诉求是商业银行涉足保险的重要动力,但也会考虑自身的经营状况。随着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还是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都不得不与同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展开角逐,特别在国外大型银行依靠金融集团背景、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巨大竞争压力下,如何增强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客户忠诚度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中之重。

(一)经营保险业务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在国内几家大型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之后,经营模式转型、改善盈利结构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改革的新重心⑩。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就已开始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但其收入在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仍然偏小,存贷款利差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从1995年开始,国内银行出现存差,并呈现逐年扩大之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0年8月,国内金融机构的存差已经达到22.96万亿元,比2009年增加3.16万亿(参见表1)。巨额的存差,过剩的流动性,不断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未来一段时期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使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率不断下降,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追求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约为8.8%,而同期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约为45.8%,小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约为24.0%;欧盟大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平均占比稳定在50%左右,中小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稳定在30%左右;亚太地区其它国家如韩国、泰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的第一大商业银行的该比率均超过20%,其中最低的韩国国民银行约为20.6%,最高的东京三菱银行甚至达到56.6%@。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中国商业银行,今后将可能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此外,专业市场研究公司TNS发布的2007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显示,我国银行网点的柜面业务结构十分单一#,利润最低的活期、定期存款业务占据了柜面的绝大多数比例,成为导致银行收益率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促使国内商业银行一改往日的消极和被动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分销保险产品,提高网点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保险业的高成长、高利润本身对银行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据Sigma(2007)对全球保险业的统计,2006年中国保险业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指标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正是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实际上,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预测,2020年中国的保险深度将提高到4.9%,保险密度将增长至1982元(参见图2)。通过与保险融合来分享保险市场的快速成长,通过“制造”保险产品增强自身盈利能力%,不失为商业银行的明智之举。

(二)经营保险业务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较为单一,主要资金运用大量集中于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统计,尽管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主要资金运用中“各项贷款”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居60%以上;“有价证券及投资”所占比重约为10%左右;“金银占款”、“外汇占款”和“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等其它项目的占比总和不足30%(参见图3)。显而易见,商业银行这种高度集中的资金运用结构潜伏着巨大的风险。通过涉足与自身具有不同经营特点和业务功能的保险业,拓展新的业务内容和产品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降低收入和利润的波动性,在维持相对稳定的收益的同时减少经营风险。

(三)经营保险业务可以提高客户忠诚度

国内商业银行经营保险的另一主要动力源于提高客户忠诚度。所谓客户忠诚度,是指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从而体现于其购买行为上。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客户忠诚度体现为一个客户对该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持久的使用或消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金融机构获得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客户忠诚度无疑成为金融机构的致胜关键^。提高客户忠诚度,将非常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增强竞争优势。

然而,专业市场研究公司TNS发布的2007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显示:在中国,客户对零售银行的满意度较低&。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虎视眈眈的不仅是高端客户市场,还包括风险相对分散、盈利相对稳定的中国零售业务市场。近年来,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也逐渐认识到零售业务的重要性,纷纷提出“打造国内最大的零售银行”、“建设国际一流零售银行”等理念。随着零售业务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金融意识的增强,金融产品可替代性的加大,未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对于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范围等要求将越来越高,客户忠诚度还有可能不断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如何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从成本的角度看,切实提高客户忠诚度,防止客户流失是其中必须考虑的一点*。据Schroder Salomon Smith Barney咨询公司对12个欧洲国家30000名零售银行客户进行的调查与研究,银行对于包括人寿保险在内的长期储蓄产品的销售率,欧洲12国平均达到27.9%,仅次于存款和信用卡两类产品,最高的国家丹麦达到50%,最高的银行Deutsche达到62%。银行保险在提高银行客户忠诚度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同样地,国内商业银行如果经营保险,能更加有效地针对客户需求,在银行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方面与保险公司充分合作,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发布于2011年3月2日的“2010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报告”。

② 据统计,1984年,我国城镇居民户均金融资产仅0.13万元,而2002年6月末已增至7.98万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约为20.9万亿元,比1978年的376亿元增加554.8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9.3%。

③ 但总体上,将大量金融资产用于银行储蓄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储蓄存款占比长期稳定在7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即使在股市较为红火的情况下,2007年第一季度居民拥有的最主要的金融资产仍为储蓄存款,花费在保险和其它金融消费上的金融资产比例不高,数量有限。

④ 日本:安全资产包括现金和存款、信托(贷款、货币、退休金)等;风险资产包括股票和其它证券、投资信托、国外存款、保险和退休金等,其中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寿险、非寿险和退休金;债券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上市公司债券、银行债券以及企业债券等。

美国:安全资产包括存款(不含国外存款)、银行个人信托投资等;风险资产包括公司股票、非公司业务股权、共同基金份额、国外存款等;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寿险准备金和退休金准备金等;债券包括信贷市场工具、货币市场基金等。

英国:安全资产包括现金、在英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存款、小额信贷机构以外的存款等;风险资产包括股票、共同基金份额、在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的存款等;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寿险技术准备金等;债券包括发行的债券等。

法国:安全资产包括现金及其它可转换存款、其它存款等;风险资产包括股票等;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家庭对寿险准备金和退休金的净所有者权益等;债券包括短期证券和债券等。

德国:安全资产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建筑和贷款协会的资金等;风险资产包括股票和投资基金凭证形式的资产等;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在保险企业的资金等;债券包括货币市场票据形式的资产和债券等。

⑤ 这项调查是金盛人寿外方股东——安盛集团继在全球连续多年开展《安盛退休角度调查》之后,于2007年8月在亚洲地区首次开展的一项调查。 本次调查针对亚洲地区富裕人群,涵盖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8个主要市场。中国内地调查采样于上海、北京和广州三个城市,受访者为25岁至50岁、个人月收入高于4000元人民币的富裕人群。调查通过对受访者在事业、家庭、健康和退休4个核心生活层面的研究,提炼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指数。

⑥ 受访者中仅有23%开始为教育金计划做准备;仅有31%开始着手准备退休规划,平均起始年龄为37岁。

⑦ 具体而言,2006年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购买保险的比例偏低,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者购买保险的比例也偏低,唯有家庭月收入在2000-20000元之间者购买保险的比例偏高。

⑧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2005年的5.04%扩大到45%;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测算,2010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将有1亿个,户均收入15万元,户均资产60多万元;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则认为,中国中产阶级将经历两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下层中产阶级的壮大,2011年其人数将增至2.9亿人,并在2015年增至峰顶;第二次是上层中产阶级的扩张,包括吸收部分收入攀升的原下层中产阶级的成员,2025年其人数将高达5.2亿人,超过中国城市人口的一半。尽管这些研究机构对于中国中产阶级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识是中国社会的收入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中间阶层的兴起,将是未来中国保险消费领域潜在的巨大资源。

⑨ 赖荣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讨[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23-28。

⑩ 杨有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P114-173。

!即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大于各项贷款的差额不断扩大。

@王家强.亚太地区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特征、成因及其前景—基于全球视角的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7.P30-35。

#在调查中,TNS选取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1500名零售银行客户以及900名信用卡用户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87%的柜面业务为活期、定期存款业务,仅有7%为投资理财业务,3%为借记卡业务,2%为信用卡业务,1%为贷款业务。

$2006年的保险深度,中国为2.7%,世界平均水平为7.52%,其中美国8.8%,英国16.5%,德国6.7%,法国11.0%,日本10.5%,韩国11.1%,南非16.0%,台湾省14.5%,香港10.5%;2006年保险密度,中国为53.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554.8美元,其中美国3923.7美元,英国6466.7美元,德国2436.8美元,法国4075.4美元,日本3589.6美元,韩国2071.3美元,台湾省2250.2美元,香港2787.6美元。

%对近年来国内保险公司内涵价值的测算表明,保险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约为保险销售环节的1.9至3.9倍。

^Frederick F.Reichheld&W.Earl Sasser(1990)的著名研究表明,在银行和保险等服务行业,客户忠诚度每上升5%,企业利润的上升幅度将达到25%到85%;而金融机构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仅仅是获得一个新客户成本的1/10。

&大多数银行的客户流失率高达40%左右,客户关系中仅有31%为“信徒”类型,即既满意又忠诚;18%为“雇佣兵类型”,即虽然满意但并不忠诚;24%为“人质”类型,即虽然忠诚但并不满意;27%为“恐怖分子”类型,即既不满意又不忠诚。

*国外有研究表明,只在银行开立一个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脱落率高达100%;开立一个定期存款账户的客户脱落率约为50%;而如果同时在银行开立一个活期与定期账户,则客户脱落率降为10%;如果在银行开立一个活期账户的同时还接受其它金融服务,则客户脱落率仅为1%。

参考文献:

[1] 赫国胜.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创新的对策[J].中国金融,2007,(1):P28—29

[2] 陈秀良.银保合作:问题与对策[J].中国保险,2009,(3):P40—42.

[3] 崔勇.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因素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4):P36—38.

[4] 黄友松.“十二五”时期银保渠道转型发展之路[J].中国保险.2011,(6):P34—36

[5] 吴海波.银保合作:现状、问题和对策[J].上海保险.2011,(8):P43—46.

(编辑:何乐)

作者:张青枝

银行保险发展探究论文 篇2:

我国银保合作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文章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银行保险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并有效推动了寿险市场的扩张进程。但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银行保险业务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银保合作市场的发展情况,对现存于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从客户关系管理、合作模式、业务定位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银保合作;战略发展;措施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银保合作在欧洲兴起。在我国,银保合作起步较晚,但却获得了飞速发展。受国情以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分业监管以及分业经营仍旧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运营模式。当前,我国的银保合作模式还处于低级阶段,即协议代理为主要的合作模式。另外,在银保合作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技术水平低下、产品结构不够完善以及市场恶性竞争等等。因此,为了对现存于银保合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继而推动其稳步飞速发展,我们就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探究。

1 现存于银保合作市场中的主要问题

1.1银保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银保双方地位不具平等性。当前,“代理协议”模式依旧为银保合作的主要模式,因此,在签订协议的时候,银行往往凭借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拒绝加入相关条款规范,或是拒绝签订相关协议,面对这种情况,保险公司只能被迫接受。其次,银保合作的时间较短,短期化现象十分严重。银行和保险公司平均一年签一次代理协议,并且存在着签约多、合作少的问题。不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将对方当成了短期合作对象,并都试图在短时期内对对方的利用价值进行挖掘,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再次,银保合作不具深度性。在银保产品的开发方面,银保双方并未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也没有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因而就导致了银行产品和银保产品无法实现互补。最后是小型保险公司和银行缺乏参与积极性。一般而言,大型保险公司和大型商业银行为银保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受人员物资少、市场占有份额低以及网店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小型银行和保险公司就不具备参与银保合作的优势和能力,因而他们只能依靠手续费率的提高、给予合作银行优惠来完成银保合作。

1.2银邮代理成为了保险退保的主要方法

对福建省的各个人身险公司提供的预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在2013年,全省通过银代渠道退保的金额大约占据了总退保金的70.4%。在2013年上半年,在寿险总退保金额中,银邮渠道退保约占74.6%,而在全年银代渠道预测退保额则占有45.9%。通过银代渠道退保的概率达到31%,已严重超出了11.7%的行业累计简单退保率的2倍。人们的退保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受资本市场数年持续低迷的影响,消费者并未从保险投资中得到可观的收益,因此他们就选择了退保,并将资金投入到其他渠道中去;第二种情况是一些银保产品短期化,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销售渠道对一两期的产品进行推出,而这就导致了客户资金的快进快出。第三,营销员存在不合理的销售行为,使得客户对保费缴纳存在意见,继而导致退保情况的产生。

1.3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首先,是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当前,简易型寿险是银保产品的主要部分,产品侧重于分红型以及储蓄型,保障性产品较为缺乏,这就导致了客户的多样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在和银行的储蓄产品进行竞争时,银保产品也不具优势。其次,缴费结构会给保险公司的稳步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当保险公司面临利差损失以及退保损失时,相较于夏缴保费业务,期缴保费业务所承担的风险会小很多。但对当前的银保业务进行分析可知,夏缴依旧是最为主要的缴费方式,夏缴一方面会使保险公司得不到充足的现金流入,另一方面还会使保险公司的手续费支出得到增加。另外,银行希望能从中间业务中一次性获得收益,而保险公司为了提高资金收益率则希望获得更充足的可运营资金,而这就造成了新单缴交业务比重的提高。

1.4售后服务有待完善

首先,保险公司的网店覆盖范围不够全面。银行仅仅充当了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角色,客户在进行索赔进而退保时,还是需和保险公司进行联系。其次,银保业务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升。在对承保流程进行处理时,一些保险公司还存在处理时效低的问题;在进行电话回访时,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也较差。另外,客户信息校验功能的不合理、银保业务系统的不完善也是阻碍银保合作业务得到稳步发展的因素。

2 促进银保合作市场发展的相关措施

2.1对银保业务进行合理定位

在我国,许多大型的保险公司都拥有完善的网络体系、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产品线、大量的客户资源以及多元化的销售渠道等。因此,保险公司就具有丰厚的条件在客户、资金以及网络等方面和银行进行合作,并完成协同效应,进而在和银行的合作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但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下,中小保险公司要想在银保合作中取得平等地位,继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需先进行自我定位,并从产品设计、客户需求、售后服务等方面着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自我提升。

2.2对银保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进行深化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客户对金融产品也随之有了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国内许多大型保险公司和银行都十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但对当前银保合作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知,数据管理机制缺失、业务系统不完善以及客户信息散乱等问题依旧存在。所以,在对银保客户关系管理机制进行重新建立时,就需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险公司一方面需对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还需对银行客户信息管理机制的相关模式进行关注。其次,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银保双方客户细分的模式将会出现变化。因此,保险公司就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细分模式里面对结合点、相同点进行找出,进而对相关的产品进行设计。最后,为了使客户细分模式能满足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共同需求,使科学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得到建立,保险公司就需对银行进行协助,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促进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协同营销的完成。

基于自身的商业价值保密工作以及监管准则,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十分注重客户的信息保密工作,但合作发展的经营模式却决定了保险公司和银行需在客户需求分析工作上进行通力合作。然而,银保之间的合作机制却依旧不具科学合理性,因此,双方就需在严格依据规章准则的基础之上对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制定,并对消费者的隐私进行维护。

2.3注重产品创新、调整业务结构

当前,协定合作关系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主要合作关系,所以在客户资源共享方面,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还很难达成共识。另外,在银保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和保险公司也缺乏密切合作,主要表现在未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完成市场种类细分,使银保产品市场同质化问题出现。所以,银行和保险公司就需加强合作,并对银保产品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对新产品进行创新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需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在欧洲,银保产品十分发达,不仅涵盖了财产银保产品,还包括了人身保险产品。另外,银行保险产品也极具多元化,即寿险品种除了投资型寿险产品以及理财型储蓄以外,还包括了保障型寿险产品,例如住房抵押信货、储蓄账户、信用卡、消费信货、意外险、终生寿险、养老金保险以及健康险等险种。与此同时,财产保险的品种也多种多样,主要涵盖了信用保证保险、财产损失保险等险种。所以,我们就需对国外的薪金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并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保险产品的种类和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需从市场需求出发,对产品多样性进行注重。对国外的银行保险产品种类以及我国的主要银行保险产品类型进行分析可知,我们还可对与银行业务相关的险种进行创新开发,进一步使银行保险产品的各种功能,例如投资、保障以及储蓄等功能进行开发,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和选择。一般而言,市场需求就是银保产品进行创新开发的内在动力。因此,对银行保险产品进行开发之前,就需先进行市场调查、确定市场目标、细分客户,进一步使银行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得到满足。

2.4金融控股公司是银保合作的最终选择

一般而言,银保合作的发展特点是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受我国现行分业经营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协议合作模式依旧是银保合作的主要模式。但对当前银保合作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知,传统的合作模式已无法对金融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满足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一方面可依靠优化资源配置对银行、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进行提升,另一方面还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在具有合作关系的金融机构之间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建立,可帮助我国金融业完成转型,由分业经营变为混业经营,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一体化的联合驱动下,实现银保合作是必然趋势,而且银保合作满足了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加强创新合作仍是我国银保合作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实现双赢是银保合作的最终目的;而实现利益共享是银保合作的本质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扩大盈利范围,推动银保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银保合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覃宇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综合经营模式评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11(41) .

[2]马婧瑶.我国银保合作困境及解决思路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05).

[3]曹阳.中国银保合作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13).

作者:赵大明

银行保险发展探究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问题与对策探究

摘要: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作为银行业和保险也来说也不利为,具体来说,单一的金融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各个国家的金融业发展开始走向了混合型的发展经营模式。本文基于此指出了银行保险的相关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究了促进商业银行与保险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保险合作 问题 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不同企业之间经济发展的相关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1]。在这种情况下来说,单一的金融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各个国家的金融业发展开始走向了混合型的发展经营模式。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但是由于二者之间的运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商业银行加强与保险的合作,对于实现产品多样化,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银行保险的概念

本文认为银行保险的主要含义是指银行与保险公司进行良好的合作,进而借助于银行的相关销售渠道对相关的消费者提供大量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银行保险在本质上是一种共赢的行为,是指保险公司借助于银行实现自身的良好的发展,而银行丰富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已步入正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一)模式单一且合作不紧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对于银行保险的发展越来越认可,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实现二者之间的良好合作与发展[2]。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虽然如火如荼,但是其合作的模式比较单一,不够紧密,这样就导致了其合作的质量不高。举个例子来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所采取的主要模式是销售协议形式,这种合作模式与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相互控股、共同提供银行保险产品等合作模式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这种单一的不够紧密的合作方式,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面对重大风险时分道扬镳。

(二)投诉率居高体制不完善

首先,对于相关职能的划分不清楚,管理的效率不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采取的是独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分散的管理体系相互结合的方法来防范风险的发生,保证银行的安全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相互结合的管理方法往往导致相关职能的划分不清楚,信息的沟通不畅,执行的能力受到不良影响,最终导致管理的效率的下降。其次,制度建设滞后,执行力不高。对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来说,建章立制是必要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存在着问题,很多的业务都是先去办理,然后再补充相关的制度条款,这样就使 得银行内部的风险问题增加。另外,部分商业银行现有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这样就使得制度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后果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导致目前商业银行的退保率和投诉率居高不下,这都是机制体制不完善带来的恶果。

(三)技术薄弱法律规范欠缺

首先,从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机制来看,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很复杂,不同的部门都会参与到内部的身价过程中来,而各自的职能划分又不明确,这就使得其内部监督难度增加。同时大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垂直监督和实时监督体系,使得其监督的范围和力度都受到不良影响[3]。其次,从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来看,主要是靠外部审计的方式进行监督,但是外部审计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往往没有办法获取商业银行的真正的核心的数据和信息,因此无法对商业银行的相关运作情况进行真正的深入认识,这样也就导致其不能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发挥实质性的监督作用。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信息技术建设水平不高,这样就使得其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产品和市场信息,也不能实现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对接,无法准确及时地推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因此非常不利于实现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良好合作。

三、促进商业银行与保险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与意见

本文认为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健康发展并非易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采取有效措施:

(一)深化改革合作模式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常情况下来说,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综合性过程,就目前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合作水平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4]。另外,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合作模式也比较简单,不利于二者的长期发展。因此作为银行业和保险业来说,应当根据二者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体来说,首先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要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在二者的资源互补、产品开发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在客户资源共享、多维合作等方面的有效突破和创新。其次,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要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包括二者之间的资本相互渗透、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多个方面的内容,使二者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融合以及相互促进,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完善监管体系促进银行保险合法健康发展

对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发展来说,其经营管理的关键和根本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完善的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具体的员工。我国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也是这样的,而且为了有效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还将内部控制引入到了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去,建立了监管部门[5]。而且我们还要保证监管部门要保持绝对的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的约束。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仅仅依靠外部监督机制或者是内部监督机制,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将两者的力量 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才能真正做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相对于内部的审计监督来说,外部的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力度更大,立场也更加客观,因为他们是站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以獨立的身份来进行风险的评估和监督的。内部审计监督也有其优势,因为他们对银行的内部运作更加熟悉,掌握的信息也更多。所以我们要将两者积极联合起来,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另外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要正确认识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监督部门反馈的信息,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对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银行体系的正常稳定运转。

(三)加快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完善机制考核体系

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比较特殊,代理人往往会因为片面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委托人的利益,所以容易出现风险和懈怠等不良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主体缺位的问题,本文认为我们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具体来说,我们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代理人适当的索取权和控制权,这样就能够实现对管理人员的长期激励,尽量避免恶意的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6]。除了关注银行的管理者之外,那些直接操作银行基础业务的员工更加值得我们重视,对于这一部分员工我们也要将他们的绩效工资和银行的业绩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通过激励机制使得银行的员工不再将目光紧紧盯在当期的短期利益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银行的未来发展,这样能够有效避免银行员工的短视行为所带来的操作风险。这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实现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良好合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模式单一且合作不紧密、退保率和投诉率居高不下、机制体制不完善、信息技术薄弱、监管及法律规范欠缺等。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深化改革合作模式,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监管体系,促进银行保险合法合规健康发展;加快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完善机制考核体系及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商业银行与保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家勇.加快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3).

[2]曹文禹.我国银保业务创新发展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6.

[3]吕克.中国银行保险合作模式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5.

[4]部伟滨.“网银保险”系统的设计与实施[D].吉林大学,2014.

[5]赵蕊.中国银行保险合作模式及其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6]朱平平.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模式研讨[J].现代管理科学,2013(08):87-89.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昆明市官渡支行

作者:叶青

上一篇:安全生产检查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班干部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