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科学测评体系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关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所从事的服务行业,更多职业成功与需求对接来自于职业关键能力高低。构建基于工作情境的酒店专业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测评体系,有利于符合市场人才需求,有利于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对实现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 篇1:

市场导向下的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据有关组织研究表明,我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旅游大国,这对我国的酒店业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值得教师关注,就市场导向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诸位带来一点启发。

[关 键 词] 市场导向;中职酒店管理;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面对酒店行业日益发展的需要,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现阶段,我国对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如何更好地培养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一、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偏杂”和“偏高”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时常出现的状况,“偏杂”一般是指有一些中职学校将其他相关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相融合,号称既可以培养酒店行业需要的“一线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人员”,又能培养其他多种行业所需要岗位的人才。“偏高”则是指学校明明是本着培养“一线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人员”的理念从事教学活动,但却把培养的重心放在酒店管理上,忽视了对学生对“一线服务岗位”能力的需求,这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发展很是不利。

(二)课程缺乏职业性

大部分中职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偏重于文化课的学习,这就导致了专业技能课课时的减少,中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知识水平就较为薄弱,这种师资力量向文化课倾斜的行为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本专业的兴趣。

(三)师资队伍不合理

我国在职业学校教师领域一直面临着人手短缺的情况,这就导致了中职院校中文化课教师远远多于专业类教师,而酒店管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理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习,但如今大部分中职的教学队伍都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

为了解决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究竟需要哪些知识?”中职院校可以对酒店管理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当前市场环境下用人单位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此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应围绕着工作这一任务来进行,让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真正掌握所需要的行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实现从中职院校到就职岗位的无缝衔接。

(二)以职业需求创建课程体系

职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专业课实践的缺乏与文化课所占比重过大这两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分别从这两方面入手:(1)实行“工学交替”。在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每天花费半天时间到酒店进行实践式教学,另外半天再回到学校进行文化课方面的学习。这样不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程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但中职院校的学生本身文化课水平就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可以预见的,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模拟一个场景让学生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加快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进行教育,还要求其有能力进行实践式教学,但目前我国这种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实在太少,加快“双师型”教育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该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加快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1)加强现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在完成工作后到企业兼职,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又能了解到最新的行业资讯,可谓一举两得。(2)扩大兼职教师队伍。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面向社会的学科,只有学校本身也面向社会,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的劳动者。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经常聘请酒店管理方面的相关专家、酒店的高级从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加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总之,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中职院校的社会关注度较低,但这并不能抹杀中职院校在对我国目前紧缺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所创造的价值。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不断发展,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呈现一片光明,但只有真正掌握酒店管理相关知识、真正具有职业素养的学生,才能在酒店管理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这就对我国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莉.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沈朝晖.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作者:班晓燕

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工作情境的高职酒店专业职业关键能力测评体系建构

摘要:科学测评体系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关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所从事的服务行业,更多职业成功与需求对接来自于职业关键能力高低。构建基于工作情境的酒店专业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测评体系,有利于符合市场人才需求,有利于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对实现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酒店专业;关键能力;测评;工作情境

作者简介:张建庆,男,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当前测评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时,关键职业能力已逐步成为主要测评指标。关键职业能力如何测评,是高职高专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高职酒店专业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测评,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学生在职业活动绩效的有效证据,并把这些证据对照特定职业关键能力标准,从而判断酒店职业关键能力水平的过程。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是一个服务行业,职业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越来越成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成才最重要的因素,而成为职业成功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的测评按传统的测评方法,已无法衡量一个学生的关键能力掌握标准和程度,尝试在工作情境中测评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是当前测评学生关键职业能力的测评方法。

一、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传统测评现状

高职教育通过20余年的发展,对学生的测评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但基本沿用传统本科生测评方式,偏重理论加单项技能的测评,培养出的学生远离企业员工需求,岗位贴近度较低。在关键能力的测评上,无论从测评内容、测评者、测评手段方法上等都是脱离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的简单测评,这种测评模式已严重制约着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一)测评关键能力未能体现工作情境

酒店管理专业的关键能力主要围绕着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协调、适应社会而得到体现,而这些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才能得到展现。没有真正的根据酒店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关键能力来进行真实性测评,其测评结果与酒店实际需求也背道而驰、相去甚远。尽管当前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实训场地,校企合作,相比于真实的工作情境还是有较大差距。随着高职教学项目化课程的推进,逐步体现以任务导向的测评模式,但脱离于真实工作情境的校园内测评工作无法体现关键能力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测评内容未能体现关键能力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测评未有统一的标准,各院校各自确立测评标准,政府、行业、企业等参与度不高,衡量标准随意性大,测评内容基本以高职院校自行确立的标准为主。这些标准在真实的酒店企业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脱离了真实工作情境的测评也不是酒店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另外,因实践性不强而导致测评内容的片面,未能真正把职业所需的关键能力得到有效的测评。这样的测评内容,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就业“无缝对接、零距离”的目标将越走越远。

(三)测评者单一,关键能力把握不一

无论是课程考核还是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考核基本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尽管有部分企业指导老师参与,但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测评环节中。由于任课教师水平参次不齐,对关键能力的把握也有高低,完全由单一的测评者来测评学生的关键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能力追求,导致测评的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全方位偏离。脱离了行业、企业人员等参与的测评主体,对关键能力的测评只能是一种片面性的测评,与实际岗位需要标准是有较大差距的。

(四)测评方式的过程性缺失

职业关键能力获得,不是一次考试、一次操作就能形成,目前测评形式基本以结果性测评为主,忽视了学生职业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种测评方式与关键能力的获得方式相背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的获得是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情感积累、个体发展相结合的过程。单项的静态的职业能力测评,在变化无穷的实际岗位工作中是有区别的。测评方式的过程性缺失,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过分看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学生测评,成为阻碍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酒店专业职业关键能力构成

德国的梅藤斯,在1974年发表的《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提出,关键能力是指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意即在一定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提炼,与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重新融合提升而构成的综合职业能力。[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突破了其所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要求范围,而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具备跨专业的职业行动能力。现在酒店在招聘、选拔新员工时,关注个人气质、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等,把这些职业能力看作是一个优秀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专业技能一样,是不可分割的。而酒店看重的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一)高职酒店专业学生的方法关键能力

方法关键能力,是指从事酒店工作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科学思维模式和基本技能。方法关键能力是一种发展能力,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单纯从课堂讲授过程中获得,更多是在工作实际的情境中,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习得。通过实践的感悟和知识的交互学习,逐步形成每个人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酒店工作某一计划制定、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实际操作水平、碰到难题时的问题解决措施、对结果的思考总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当前酒店普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方法能力不仅可以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尤其对真实工作情境中的现场处理水平具有实用性和合理性,具有触类旁通的效能。方法能力对学生成长过程中职业规划和职业行动具有调整和优化的能力,对创造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

(二)高职酒店专业学生的社会关键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能力是指学生其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通过自身习得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团队协作、创新创造、自我认知、心理承受、社会责任感等多种能力交融在一起后,表现出来的最大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酒店管理专一学生生存发展必须的职业关键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关键能力,才能实现职业工作目标和职业环境适应。借助真实的工作情境锻炼,学生不断学习、模仿、交流、实践,可以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社会能力。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锻炼,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决定个性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在工作情境中的合理测评,不断纠正、引导、提升学生社会关键能力,积极主动适应变化企业和社会环境,才能有效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适应期。

上述两大类职业关键能力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合酒店行业的需求,可以把方法关键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的指标进行细化,使指标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酒店人才需求目标,又能从不同角度量化不同学生能力特点和水准。

三、基本于工作情景的酒店专业职业关键能力测评体系

关键能力的体现,离不开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工作任务,所以职业关键能力的测评也离不开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测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测评改革,如何打破以往的测评方式,构建在真实工作情景为测评核心的测评体系,是当前酒店专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中重要环节。

(一)确立多元化的高职酒店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测评机构

职业关键能力的测评机构,不能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学校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如果再承担监督者的主体角色,将会导致测评结果的失效与局限。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有效的测评机构应该是多元化的组织或个人组成的机构,可以由旅游局、旅游饭店协会、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院校相关专业教师按一定的比例组成测评机构。该机构作为第三方,独立于高职院校有效的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测评工作。这样多元化而独立的测评机构,既体现了测评的权委性,又能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当前酒店人才需求,无论对学生职业的提高还是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都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开发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酒店职业关键能力测评内容

基于真实工作情境执行的测评模式是酒店在职培训最常用的模式。这种测评模式所需的证据,主要来自对被测评者在真实工作的现场观察记录或其他操作记录(如产品、录像、服务追踪调查等)。[2]测评内容的选择以现场酒店工作的任务为样本,以学生完整地完成任务过程中考察其职业关键能力。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体现的职业关键能力设立相应的测评点。注重测评指标能涵盖酒店工作岗位,注重指标的全面性与合理性,保证每个测评指标都体现相应的酒店职业关键能力点。在测评点的设置上考虑相应的权重,以区别不同酒店岗位的特点进行测评,体现出客观性和全面性。努力简化测评指标,提高测评的工作效率。在设计测评题目时尽量做到可量化的定量指标,以便采集和统计。

(三)在工作情境中进行过程性测评

传统的测评方法以笔试或书面的形式,不能反应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也缺乏过程性的测评。只有把学生的测评体现在工作情境中,体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能全面反应一个学生的真实职业能力。在真实的情境中既可以测评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更主要是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些关键能力得到有效的测评。把各项关键能力测评指标融入相应工作任务,融入真实情境,再配以现场模拟类测评,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将全面体现。这种真实情境的测评,有效的减少了单一测评的片面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测评的优势。

(四)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测评

学生都具有个性化和差异性,测评的目的也不是要求学生都具有同样高度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测评指标和标准具有开放性、多元化,测评机构和学校不能单纯从某一个情境任务中来确定个体的能力,而是从更多的信息收集中来全面衡量学生的关键能力。测评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具备相同的关键能力,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所以注重个性化的测评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符合酒店各岗位人才的需求。

(五)日常课程测评应体现职业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高职2~3年中不断的强化。高职酒店专业在日常课程的考核中要融入职业关键能力的测评,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尽量使用实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测评,使学生能更多的利用环境、各类信息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背景设计授课、考核方式,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日常教学评价过程中,还通过测评后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的评价,特别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提高职业关键能力,这种及时、连续的信息反馈,将有助学生关键能力的循序渐进,最终培养出酒店需要的人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只有完善测评机构人员组成、测评内容不断提升和深化,不断借鉴国内外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设计出合理的科学测评体系,才能有效的提升酒店专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琼梅,左晓琴.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构成与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1(29):185-187.

[2]杨永娟,宣仲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100-102.

作者:张建庆

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 篇3:

基于职业能力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优化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酒店行业职业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课程教学上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提出了优化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即课程设计职业化、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环节情景化、教师结构职业化、教材选用经典化,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

[关键词]职业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 课程教学 优化

[作者简介]王华(1967- ),女,广西荔浦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王金叶(1965- ),男,甘肃民乐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广西 桂林 541004)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出行方式及对旅行食宿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酒店行业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单一旅游度假型为主向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商务、自助等多种类型共存发展转变,为人们出行提供更为方便、舒适、专业的服务。酒店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专业的要求,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作为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根据行业需求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专业型的复合人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上应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改革,全方位优化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接轨,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课程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科学、专业、系统、完善的课程教学对于专业培训目标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酒店管理专业必须在课程教学上基于行业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改革,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酒店行业职业能力构成及特点

职业能力通常包括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众多能力的综合。个人素质是人们在一定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形成的个人能力,是人们从事某职业的素养条件,决定了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和本能的职业判断力;专业能力是与人们从事的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人们从事自身职业活动的必备条件,是人们成为行业专家的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通常与人们从事的专业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人们工作及职业的后续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被称为综合能力。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越强,其发展潜力越大,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空间越大,个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越强。酒店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服务行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与其他行业不同,其职业能力更强调从业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忠诚能力及社会责任能力等,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个人职业素质。个人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决定了人们职业能力的水平,决定了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成就;强调从业者的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感及职业承受力等。在对酒店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的访谈中,总监们普遍反映在酒店行业里,员工对酒店职业的热爱、从酒店服务中获得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找工作乃至生活的乐趣的个人能力是酒店行业发展及员工个人发展的原动力,这样的个人职业素质才是当今酒店最看重、最需要的人才素质。酒店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从业的经验,强调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才能在酒店行业有长足发展,这都要求从业者有很好的个人职业素质。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职业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成为行业能手的一种能力。专业能力是酒店从业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服务的核心能力。酒店行业发展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使酒店企业对员工专业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酒店企业越来越希望员工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成为既懂操作又懂管理的专家型复合人才。

3.学习能力。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和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人们有越来越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核心内容,学习能力也是酒店行业对员工的一种新要求,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让酒店从业者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形成新思路。随着客人对酒店在信息管理、技术革新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酒店员工需与时俱进,持续学习,提升运用计算机能力、数学和统计方法的能力、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等学习能力。

4.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与人们从事的专业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是所有专业都极为重视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适应社会、跟人交往、与人合作、进行良好沟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酒店行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行业,服务人员每天都面对来自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客人,要面对客人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工作中各种难题,要与客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同时,为了酒店服务的顺利进行,酒店企业还要解决与同行业及其他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这都需要酒店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保证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保证企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有差距。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结构都沿袭传统学科专业的习惯做法,在课程构成上基本是参照公共学科制订培养方案,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及拓展课三大块。从传统的学时结构上看,核心专业课占总学时比例普遍较少,公共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学时比例最高,专业拓展课所占学时量最少,学生动手训练或实践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此外,在公共文化课中涉及国学知识的课时明显缺乏,没有将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中,导致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被称为“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同样存在,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讲,国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

2.课程设计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目前一些高校不是以行业需要设计课程,存在为教师开课,以学校需要开课,以自身资源特点及经济效益开设课程的现象,造成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课程设计的不合理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要求,从而导致本科生员工稳定性较差的局面。据资料统计,近五年,杭州市、上海市等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酒店企业首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80%,毕业五年后,仍留在酒店企业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本科生的高流失率导致酒店企业对选择本科学生失去信心,因此,旅游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

3.教学方法与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在教材选用方面都未能与行业发展需求接轨;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如果只强调课本知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一些院校的校内实验室比较简陋甚至没有,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缺乏感性认识,上完专业课仍然处于懵懂状态。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大多数校外实习是顶岗实习,学生只是对其中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实习,无法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融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同时对行业的认知也会由于不全面的实习产生偏差,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职业倦怠感,缺乏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

4.教师结构满足不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校普遍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但在酒店行业中鲜有拥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人员,因此要想从行业进入学校担任专业教师相当困难,导致许多学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拥有博士学位,但都是从学生到教师,大多数是与酒店管理专业无关或专业相关不紧密的博士,甚至完全没有行业从业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行业指导,教学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堪忧。

三、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通过对酒店行业职业能力构成特点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必须进一步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行优化教学,才能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端人才。

1.课程设计职业化。根据职业特点及行业要求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职业化及服务性。一方面,加强在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水饮料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职业化意识教学设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酒店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服务标准、服务理念及服务技巧,培养职业化思维;另一方面,设计与酒店行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使学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

2.课程结构合理化。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对课程学时和学时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及学时量,使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触专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学时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在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及专业拓展课的学时比例安排上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学时比例,在学时安排上,不必将所有的时间用于讲课,应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一些空闲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此外,增加国学知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身修养。

3.课程内容模块化。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通过模块划分的形式开展各种能力培养的训练。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调四种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核心理论模块内容、能力拓展模块内容、职业任务训练模块内容以及职业角色体验模块内容四大模块来呈现,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模块教学中。专业核心理论教学模块内容着重介绍专业基本理论、概念体系、行业知识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让学生形成较好的专业认同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能力拓展教学模块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进一步适应行业需要。职业任务训练模块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每一门课程都通过设计任务项目,由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任务,项目小组自行设计工作程序、人员分工、工作汇报等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职业感觉及个人素质方面,可以通过职业角色体验模块来培养,强调酒店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及角色分工意识,体验职业角色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职业幸福感及职业认同感能力。每一个模块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有四个模块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4.教学环节情景化。酒店行业的服务性是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对职业角色的体验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在专业教学环节中,应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性强的课程,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强度,以强化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酒店运营环境下,体验酒店角色的乐趣,强化学生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教师结构职业化。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职业感及专业性,直接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专业教师本身的职业性在专业教学和职业能力上对学生具有极强引导性和示范性,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因此,高校在专业教师结构上更应重视职业化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既有学校专职专业教师,又有酒店行业专家及酒店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双师型、多师型”教师队伍。

6.教材选用经典化。目前,我国酒店管理服务类课程教材数量繁多,但缺少权威、经典的高水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外的原版教材采用极少,与国际化教育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是从2007年开始招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较薄弱,特别是存在本专科教材差异不明显、优秀教材缺乏等问题。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需专职教师协同行业专家编写一系列可操作性强、教学案例丰富、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实用价值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材。

酒店行业较强的专业性,越来越呼唤职业从业者的出现。作为应用性较强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必须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区别于其他传统学科及专业实行全方位的优化课程教学,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才能越办越好,才能为酒店企业提供后续发展的人才资源,酒店行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薛艳,姜红.基于服务绩效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服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优化思考[J].高教研究,2012(19).

[2]吴水田,陈平平,郑晓玲. 实习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1(1).

[3]陈新开. 工学结合实践效果刍议——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作者:王华 王金叶

上一篇:试用期转正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软件年终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