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主观题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主观题(精选8篇)

联系主观题 篇1

(一)1、材料一:表1:我国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和居民消费率变化的情况。

年份GDP同比増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实际增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居民消费率%

200612.710.47.436.320099.29.88.535.6200714.212.29.535.5201010.37.810.934.3 20089.68.48.035.3(注: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的最终消费支出总额与当GDP之间的比例关系。目前,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平均达到62%、57.5%、75%,世界平均为61%)

右图是:2011年1月—10月我国CPI同比涨幅(%)

(注:国际上把CPI达到3%作为通货膨胀的警戒线。2011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意愿已降至12年以来的最低点; 三季度继续维持低位,仅有17.2%的 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

材料二:2011年10月25日,商务部、財政部和央行三部门发布《关于“十二五”时期 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扩大消费是“十二五”期间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求財政部门加大支持力度,钱化財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眼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突 出惠及民生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等项闻0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应如何扩大居民消费,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并指出其理论依据。(12分)

2.材料一:2011年,食品安全问趙再次深深剌痛我们,“瘦肉精”尘埃未落,“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骨”又接踵而来,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势在必行。面对这一严峻形 势,国家迅速打出“组合拳”,依法严查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又制定部署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規划,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在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的同时,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材料二:某市政协委员根据该市信用环境建设的需要,对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开展广泛调研,撰写提交了关于加快全市信用体系建设的提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提案,并从组织管现、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使该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得以 实施。目前,该市已开通信用信息的发布和查询两大系统,为实现市场和社会的信用信息 资源整合提供了重要平台。阅读材料,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结合材料一,说明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市政协委员、市政府是如何腫行职责的。(12分)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在全社会培养诚信意识的意义。(12分)

2012届高三政治高考冲刺模拟主观题专项训练

(一)1、(1)①2006年~2010年,我国GDP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但总体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且呈下降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存在一定差距。(2分)②2011年1月~10月我国物价水平持续高位运行,超过国际通胀警戒线。(2分)③我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远低于国际水平,居民消费意愿不强。(2分)

(2)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并为消费创造动力。从根本上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3分)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居民收入差距密切相关。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着力提高居民当前及预期收入水平,刺激消费需求。(3分)

③物价水平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抑制通胀预期,提升消费信心。(3分)

④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刺激消费总需求增长(3分)。

2、(1)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2分)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的弱点,会导致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依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4分)

③诚实守信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规范和引导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4分)

(2)①该市政协委员通过开展调研、撰写提交提案,履行了参政议政的职责。(6分)

②该市政府从组织管理、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重点保障,为实现市场和社会的信用信息资源整合提供重要平台,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6分)

联系主观题 篇2

一、划分层次, 明了题意

试题背景材料是命题者精心选择的, 往往蕴含丰富的信息, 是回答问题的重要依据, 许多题目的答案甚至就在材料中。因此, 在审题过程中必须重视审读材料、明确信息, 做到材料“有什么”就“答什么”, 避免信息遗漏, 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从主观题的命题形式看, 试题多结合背景材料出现, 在解答此类试题时, 首先要审读材料, 获取和解读信息。在主观题中, 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一般是文字、图表和漫画等。在审读文字材料时, 我们可采用分层法、主干法 (找出关键词句把握主干) 、倒读法 (先审设问再读材料) , 也可以根据标点符号 (如句号、分号) 来确定层次。在审读图表材料时, 我们要审读图表标题, 明确答题方向;审读内容, 注意纵横对比, 找出规律性;审读附注, 领会图表本意。在审读漫画时, 我们不但要读题目, 还要读漫画内容并理解其寓意。总之, 背景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是解题的向导和信息源, 读懂材料、明了题意应是我们解答主观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二、审清设问, 明确任务

设问明确了答题方向。在具体审设问的过程中, 我们要明确设问的各种限定条件, 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在审设问的内容时, 一要注意设问对知识范围的限定, 如2015年浙江卷第40题设问 (1)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 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 知识范围为“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二要注意对设问主体的限定, 如2015年山东卷第42题设问 (1) “据材料一, 结合《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 主体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三要注意对设问角度的限定, 设问角度主要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类, 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9题设问 (2)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 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属于“为什么”类;四要注意对设问指向的限定, 如2015年广东卷第36题设问 (2) “结合材料二, 阐释该企业的发展历程所蕴含的矛盾观”, 设问指向为“企业的发展历程”。

三、揣摩意图, 明确目的

命题者在命题时, 总是有明确的意图, 总是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相应的知识、能力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 在审题时就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明确题目要考查什么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后调用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作答, 做到“要什么答什么”, 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具体可分三步:一是目标定位, 即以命题者的思维思考问题———命题的目的是什么, 要对题目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定位, 有时还需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定位, 这是顺利作答的前提;二是“知能”再现, 即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 对试题所考查的知识、能力作全面搜索, 再现课本上的具体知识和自己所具有的各种能力, 这是提高答题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三是恰当选用, 即考生对自己再现出来的具体知识和各种能力, 根据设问和材料要求进行取舍, 做到正确选择、合理运用。

四、运用联想, 确定应用理论

在明了题意、审清设问内容、明确命题意图之后, 我们要展开联想, 将题目中的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时政热点联系起来, 确定应用的理论。为此, 要做到:

1.联想教材。题目在书外, 答案在书中, 要根据题目回归书本, 面对题目思考这些材料与书本上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2.联想时政。高考政治除了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外, 还考查学生对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掌握情况。

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联系材料, 根据试题材料, 认真思考, 合理安排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明确如何排列知识点, 如何理论联系材料。

五、确定类型, 做到解题程序化

在明了题意、审清设问、明确命题意图、确定应用理论之后, 我们要确定类型, 然后套用以下答题模式:

1.图表类。图表类设问的一般表述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等。解答这类题, 一般应说明 (反映) 图表中的比较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注意解读信息全面、准确。此外, 还要注意由现象上升到本质。

2.反映类。反映类设问的一般表述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生活》 (或《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道理”等。解答这类题, 我们要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的关键是全面把握所给的信息, 可采用定点法, 即采用 “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作答。

3.原因类。设问的一般表述是:“为什么说”“为什么要”“原因”“必要性”“理由”等。解答这类题, 我们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 (重要性) 、必要性 (现状) 、可能性、不这样做的危害等。 (注:这些角度根据题目需要取舍)

4.体现类。设问的一般表述是:“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材料是怎样体现 (坚持) 某观点 (原理、道理) 的”等。注意这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有所不同。前者所给材料如果只体现单一角度道理, 回答时简要概括材料, 把道理说出来即可。后者则一定要把材料所体现的有关道理与相应材料结合起来回答, 而不能离开材料简单罗列道理。具体来说, 解答前者时, 要做到: (1) 仔细阅读材料, 根据题目要求, 分析材料体现的道理。 (2) 组织答案时, 简要概括材料, 说明其体现的观点, 务必做到材料与观点一致。解答后者时, 要做到: (1) 必须准确掌握该观点的具体内涵及要求。 (2) 将它的要求与材料陈述的事实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 (3) 基本答题模式是:理论 (原理与方法论的选择) +材料 (引用或概括) +结论 (总结说明材料体现了上述“理论”) 。

5.认识类。设问的一般表述是:“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 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作答。

6.评析类。设问的一般表述是:“结合材料, 运用某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某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等。解答这类题, 可分以下几步: (1) 如果辨题用古汉语、格言、俗语等作为材料, 先分析其含义, 明确题中所述概念。 (2) 对辨题划分层次, 找出辨点。 (3) 对辨点逐一进行辨析。“辨”即说明该层意思的观点是否正确, 或在什么条件下正确、在什么条件下错误。“析”即运用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 指出其理论依据。同时, 要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 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 并明确其正确做法。 (4) 简单进行小结。

7.意义类。设问的一般表述是:“有何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意义”“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弘扬文化有什么影响”等。解答这类题, 首先, 要明确是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还是哲学意义。其次, 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 , 同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政策的最新精神。再次, 要注意运用关键词。意义类题目答案中常用的关键词为:“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 ”“增强了…… ”“只有……才能……”等。最后, 要把握以下两点:从纵向结构看, 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 按照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先经济后社会的顺序渐进阐述;从横向结构看, 其答案要点一般包括题目中的有效材料信息+相关的教材知识内容+相关的时政精辟观点。

8.措施类。设问的一般表述是:“应该如何做”“怎样做到”等。解答这类题, 首先要找行为主体, 然后把材料中的做法用教材知识来归纳。在解答中, 必须紧紧围绕材料和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 准确、全面地写出答案要点。答案要点越全越好, 但必须紧扣材料, 不能撇开材料, 漫天撒网。

9.启示类。设问的一般表述是:“给我们什么经济学启示”“给我们什么政治学启示”“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等。解答这类题, 应在对所给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提炼的基础上, 从经济、政治、哲学等角度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 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六、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规范作答

基本理论知识确定后, 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设问顺序规范作答, 使理论与材料紧密结合。为此, 要做到:

1.步骤规范化。按设问先后顺序作答, 必须写出序号。即使某一问不会答, 也得标上序号, 如果不写序号, 容易使阅卷老师产生误解。

2.思路严密化。要求准确全面, 有理有据, 逻辑合理。

3.知识重点化。要求知识点准确, 关键词、句突出, 中心明确。同时,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要围绕主题, 力争多写一些知识点。

4.语言专业化。要求使用规范化的学科专业术语, 把教材知识与材料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 有时也可直接套用所给材料的原话;要恰当引用党和国家最近出台的重大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有关内容, 如实现“中国梦”等。

5.格式条理化。要求各知识点应提行空格并标明序号, 不能一段文字包罗万象, 让阅卷人从中去寻找“得分点”。

6.作答规范化。要求书写工整, 不乱涂乱画;遵循答题要求, 在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7.答案简明化。高考政治对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较高。答案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用语要规范, 要正确使用政治术语 (教材语言、时政语言) , 不能滥用文学语言。

【典型例题】

(2015· 浙江) 近期, “创客空间”“梦想小镇”“创业咖啡馆”等创业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社会热词。

材料一

补充说明: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但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 技术对外依存度仍高于50%。

材料二

材料三国务院2015年4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 必须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该文件就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提出27条意见, 并明确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在有关创业创新扶持和优惠政策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给予倾斜。

(1) 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近期国民经济状况。

(2) 结合材料, 运用就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阐述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的意义。

(3) 结合材料, 运用政府的知识阐述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一政治行为的理论依据。

解题思路: (1) 划分层次, 明了题意。本题材料一、二都是图表, 在审读图表材料时, 我们要审读图表标题, 明确答题方向;审读图表内容, 注意纵横对比, 找出规律性;审读附注, 领会图表本意。材料三是文字材料, 要进行分层。根据句号, 材料三可以分为两层, 其中, 关键的信息是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在有关创业创新扶持和优惠政策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给予倾斜。

(2) 审清设问, 明确任务。设问 (1) 考查图表反映的经济状况。在审设问 (2) 的内容时, 一要注意对设问知识范围的限定———就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要注意对设问主体的限定———高校毕业生;三要注意对设问角度的限定———意义, 属于“为什么”类;四要注意对设问指向的限定———创业创新。在审设问 (3) 的内容时, 一要注意对设问知识范围的限定———政府;二要注意对设问主体的限定———国务院;三要注意对设问角度的限定———理论依据, 属于“为什么”类;四要注意对设问指向的限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一政治行为。

(3) 审清意图, 明确目的。设问 (1) 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设问 (2) 考查的是就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 以及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的重要性,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设问 (3) 考查的是政府的知识,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4) 运用联想, 确定应用理论。在明了题意、审清设问内容和明确命题意图之后, 我们要运用联想。对于设问 (1) , 只要结合图表的标题、内容和注, 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路, 不难联想到经济发展质量和就业形势。对于设问 (2) ,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 不难联想到就业的意义和创业的意义。对于设问 (3) , 根据第一层材料, 可以联想到政府的性质、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根据第二层材料, 可以联想到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且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 确定类型, 做到解题程序化。设问 (1) 属于图表类, 按照图表类的模式作答即可。设问 (2) 属于意义类, 可以套用“有利于……”模式作答。设问 (3) 属于原因类, 可以按照依据、意义 (重要性) 、必要性 (现状) 、可能性、不这样做的危害等角度作答。 (注:这些角度根据题目需要取舍)

(6) 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规范作答。在以上五步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规范组织答案。设问 (1) 属于图表类, 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路作答。设问 (2) 属于意义类, 要求回答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的意义即就业和创新的意义, 要做到思路严密、语言专业、答案简明等。设问 (3) 属于原因类, 按照依据、必要性 (现状) 、重要性的顺序作答。同时, 要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答案: (1)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GDP增长率逐年下降, 经济质量不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就业率略有上升,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 (1) 创业意味着创业者自身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创业既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又能够获得生活来源, 实现劳动力再生产, 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全面发展。 (2) 鉴于当前国民经济形势, 高校毕业生创新, 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突破哲学主观题 篇3

一、体现类、说明类主观题

例1 2011年7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批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该方案针对当前西藏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妥善处理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安排226个建设项目。会议要求,按照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推进西藏各项建设。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科学的思想方法?

解析 首先要审题,本题要求同学们从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法角度进行思考。其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该方案针对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处理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地推进,区分轻重缓急等。第三步,对比题干信息与设问。结合辩证法中方法论的知识指向和主干信息,我们可以从抓主要矛盾、坚持联系的观点、注重量的积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 ①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针对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方案。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该方案坚持妥善处理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会议要求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推进西藏各项建设。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西藏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来安排建设项目,强调特色产业的发展。

点拨 解答此类题型,关键在于“两边对照”,即把所给材料和限定知识相对照,找出二者的汇合点。在具体表述时,一般先阐述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再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二、依据类主观题

例2 2011年9月21日,韩启德在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科协开展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最希望下一代从事的职业中,“科学家”的排名不高,而“公务员”和“MBA”却名列前茅。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一个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生命的最绚烂丰富的部分,当属其精神世界。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重视公众科学精神”的哲学依据。

解析 首先“两审问”:一审设问,知识范围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是为什么要重视公众科学精神培育;二审材料,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公众科学素养在社会发展和自身生活中的意义。其次,“一发散”:结合“重视公众科学精神”这一核心,我们可以考虑科学精神培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精神对公众自身的影响等知识。最后,“一结合”:结合材料、审问与发散思维,从科学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角度,可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角度,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 ①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公众是否具有科学精神,关系到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关系到社会的变革。

三、措施类主观题

例3 2011年入夏以来,全国猪肉价格“涨”声一片,沉寂了几年的“飞天猪”再次“现身江湖”。据统计,国内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屡次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同比涨幅达到了5成左右。温家宝总理在调研中强调,稳定猪肉市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尽快恢复和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向市场发出稳定信号,同时研究治本之策,跳出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实现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中规律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政府应如何稳定猪肉市场?

解析 第一步,细读设问,明确本题的主体限定为政府,答题范围限定为哲学中规律的相关知识。第二步,做到“三联系”,首先联系教材,规律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规律的含义,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们造福;其次联系材料,注意抓住出台政策、研究治本之策、跳出生猪生产周期波动等关键信息。第三步,将教材理论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

答案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政府对猪肉市场的调控,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为前提。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政府应积极行动起来,认识和把握猪肉生产和流通的内在规律,研究治本之策,实现生猪市场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1.2012年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我国GDP同比增长9.2%,CPI同比上涨5.4%。但近日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却显示,68.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不少居民反映“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水平”。 2010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措施,做好价格监管,保持物价稳定,很快物价开始高位回落,趋于稳定。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就稳定物价所采取的措施的依据。

1.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针对物价通胀预期,国务院及时出台针对性的措施,稳定物价,保障居民生活。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重视正确的意识和科学的理论。国务院及各地出台的政策属于正确的意识,既稳定了物价又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国务院出台及各地出台的政策符合经济运行规律,促进经济平稳运行。④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今年的情况看,多个国家遭遇粮食减产,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国际粮价普遍大涨,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⑤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央行决定继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出台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措施。⑥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办事情必须集中力量抓住主要矛盾。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因此国务院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⑦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国务院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措施稳定物价,保障民生,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高一政治主观题 篇4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公民是通过什么渠道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4分)(2)上述材料说明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依据是什么?(6分)

26.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在当前,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8分)(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的关系如何?(4分)

27.材料一:2008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区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宁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二:2007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划总体目标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水平有较大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实现少数民族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取得成就的原因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12分)

(2)针对材料二中的发展目标,运用《政治生活》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目标。(8分)

28.材料一: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在波兰同窜访欧洲的**喇嘛会面,激起中国舆论强烈不满。

材料二:2009年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赴欧洲的“信心之旅”上表示:“这次没有安排访问法国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责任不在中国。”“信心之旅” 欧洲行,撒下“合作之种”。商务部长陈德铭率庞大中国“采购团”赴欧洲履行承诺,到欧洲四国(英、德、瑞士、西班牙)采购中国需要的设备、商品和技术,签下约一百三十亿美元的协议。

材料三:2009年4月1日,胡锦涛应法国外交部的邀请,同萨科齐会晤,法国承诺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

材料四:在经历过**访问欧盟,萨科奇会见**事件后,中法关系一度进入波动期。为改善中法关系,法国总统萨科齐从去年起给中国人写了三封信。2009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伦敦峰会期间与萨科齐会面。法国总统办公室发言人曾向记者透露,当晚两国领导人会谈内容十分丰富。(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2分)(2)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材料内容?(8分)

25(1)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②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4分)

(2)依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行使民主监督。(3分)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利机关的组成人员,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利,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3分)

26.(1)①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2分)

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6分)

(2)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2分

②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

27.(1)宁夏回族自治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少数民族自理更生艰苦创业也是发展的重要原因。(4分)

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共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8分)

(2)①政府应切实履行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取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利益。

②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有效缓解贫困问题,使群众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③履行好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使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④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继续营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履行对外交流合作职能,继续扩大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对外开放。(8分)

28.(1)材料反映了中法两国关系发生冲突以及后来有所缓和的过程,表明了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2分)

(2)①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法两国关系发生冲突以及走向缓和都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②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法国总统萨科奇约见**,干涉了中国内政,损害了中国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两国发生冲突的根源。

主观题答案 篇5

一、主观题(共3道小题)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代没有系统软件,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编程,第二代系统软件出现了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第三代系统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和会话语言,第四代操作系统不断完善,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网络时代。

2.简述Cache、ROM、RAM的特点。

参考答案:Cache:在CPU与主存储器之间设置的一个一级或两极高速小容量存储器,其信息是随着计算机的断电自然丢失。只读存储器ROM:只能从存储器中读数据,而不能往里写信息,计算机断电后数据仍然存在。随机读写存储器RAM:既可以从存储器中读数据,也可以往存储器中写信息,用于存放运行程序所需的命令、程序和数据等,计算机断电后信息自然丢失。

3.说明绝对地址、相对地址、混合地址的区别?

参考答案:相对地址中的内容随着单元格地址而变化。绝对地址在行号和列号前面加上“”符号,绝对地址复制到其它单元中,单元格的地址保持不变。混合地址是指单元格地址中既有绝对地址引用又有相对地址引用。

二、一、主观题(共13道小题)

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指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1)一切4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2)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简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

为了彻底清算并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八七会议为党指明了革命斗争新的出路。

3.什么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这是毛泽东对企业内部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具体内容是:企业内部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4.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二,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赎买的设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什么?

中国无产阶级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还有许多特殊优点,有利于它在中国革命中成为领导阶级。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残酷性和严重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的坚决彻底性。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了解农民的痛苦和要求,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增强革命力量。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便于组织和领导,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殊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什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有着重大的区别,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广泛、复杂和阶级利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而国民党又力图限制、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这就使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两党也未能建立起合作的组织机构,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而国民党总是企图剥夺其他党派的平等权利,发号施令,强加于人,这就增强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

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畸形的社会。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

第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第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四,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8.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

9.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

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封建主义的靠山,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者。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

10.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探寻国家的出路,终于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第一,从当时的政治情况看,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第三,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猛烈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

第四,1914~1918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的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

11.新文化运动是指?

新文化运动于亚915年9月兴起,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它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新途径的热情,为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段酝酿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一年后,他又第一次以比较完备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思想原则。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党章正式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3.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应时代的呼唤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一、主观题(共6道小题)

1.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按照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行政管理学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

(2)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以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来实现预定目标的科学。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所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成为研究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在政府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因此,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学。

2.当前的行政学领域前沿研究动态。

当前的行政学领域前沿研究动态。

(1)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包括公共管理的内涵、特征、研究途径,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关系等。在这个领域,有学者认为,行政管理只是对政府行政系统的管理,包括政府自身管理和对外职能管理两方面,而公共管理的范围则进一步涵盖了非政府公共组织,甚至应延伸到立法和司法领域。目前,这种观点逐渐占据国内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主流,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采用“公共管理”称谓来命名、并与MPA

教学相结合已成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趋势。此外,国内学界都普遍认为,应严格区分“新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的不同,认为公共管理是一个学科体系,而“新公共管理”只是一种以市场化为取向,借鉴企业化运作模式,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和强调顾客至上精神的政府改革运动。因此,“新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2)行政改革研究。行政改革始终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目前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个层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从观念、体制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对放松规制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等方面。此外,还有一部分成果是对国外行政改革经验的介绍和分析。

(3)公务员制度研究。公务员制度研究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研究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近年来这方面成果主要集中于公务员的选拔任用、量化考核和人才结构调整,以及加入WTO与人事制度创新等方面。另外,一部分研究成果还致力于国外公务员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对高级文官制度的研究等方面。

(4)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政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分析虽然是个综合性学科,但起源和发展却始终是与公共行政学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在西方国家,除了初期对公共政策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进行的广泛探讨外,政治学在这个学科后来发展中的贡献较为局限,这使它与公共行政学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虽然存在研究途径多样性的特点,但公共行政学始终是政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分析学科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依托。目前,这一学科在国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体系的建设上,与此同时,对政策实践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决策模式、政策执行过程和以制度、过程、方法创新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创新的研究已成为主要趋势。

(5)其他研究领域。2004年,行政管理学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行政哲学、行政伦理和行政文化的研究,行政哲学主要是以行政价值、行政责任和行政参与与公民权利等问题为研究重点,而行政文化则主要围绕行政精神、行政道德(行政伦理)、行政心理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学科发展中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研究体系也不太成熟。行政改革与发展。

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

(1)行政原理与行政体制:学科发展史、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

(2)行政程式与行政技术:行政实施(指挥、沟通、协调、控制)、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

(3)行政行为与法制行政:行政行为、法制行政、依法行政、行政责任、行政伦理

(4)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行政能力、当代中国行政改革、西方公共行政研究现状

4.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是适应当前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区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管理手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奋斗目标,并从根本上指明了今后我国政府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是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分离出的职能便主要有赖于非政府公共机构来承担,这些部门包括:行使行政职能的非政府机构(如气象局、商标局)、各种行业联合会(如贸促会)、监督市场行为的中介机构(如评估、计量组织)、各种协助政府制定行业规范和政策的协会(如轻工、纺织协会)、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如会计、律师、拍卖、仲裁、信息组织),以及促进科教文事业发展的各种学会等等。据了解,目前全国县以上地区这类机构已达20多万个。无论从国外经验还是从我国的现实需要看,从事这些领域工作的管理人员更需要有专业化素质。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根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教育与培训制度,更新观念、开拓眼界、提高技能。通过教育培训,造就一支具有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掌握现代行政管理技能、了解国际行政管理改革趋势和地区社会、经济变革实际的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为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2)开办“行政管理”专业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特别是基层机关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需要。

公务员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按照《公务员法》确定的公务员范围,到2003年底,我国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工作人员总数达到1146万人,其中干部数为653.7万人,党政机关公务员数为771.9万人,政府机关公务员数为498万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部结构更加优化,文化程度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也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从事公共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也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并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刻不容缓。

(3)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向专门领域扩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公共管理的广泛性与专业性,急需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熟悉和了解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多学科发展的高等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在交通、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公共工程、企业管理等领域具有专业技术优势,能够适应现代公共管理向专门化领域拓展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

5.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动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动力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重建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于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的需求。概括起来,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主要的方面:

(1)政府改革与创新。中国传统上一直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行政管理国家。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多多少少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对政府体制进行改革,其它领域的改革如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均难以进行。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其前提就是要取消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使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而其前提条件之一便是要使企业摆脱政府的附属地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欲建立适应社会变化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逐步还权于民,实现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型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体制逐步走向民主和法治。面对经济、社会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政府体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仍然很多、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与此同时,政府管理自身也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公共服务赤字(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公民的需要)、财政赤字(主要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以下政府财政赤字)、制度赤字(政府管理的许多方面缺乏制度的保障)、能力赤字(政府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要)、绩效赤字(官僚主义和效率不彰)、信任赤字(腐败、滥用权力导致的公民对政府信任的降低)。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全面履行其职能,而且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与创新政府体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市场经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改革政府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现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政府体制是时代对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要求。政府改革与创新直接成为中国行政学发展的推动力,亦成为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2)行政管理的职业化

公职人员是推动国家建设的基石和发展动力,其素质和能力乃一国施政的成败所在。为适应建立现代化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中国政府急需一支掌握公共行政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精神和伦理的公职人员队伍。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方面,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公职人员队伍便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便提出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1980年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认为干部教育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公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和正规化。特别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后,中国公职人员的发展逐步走向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公共行政管理的职业化,最根本的在于确保公职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能力胜任(competence)。确保公职人员的能力,除了淘汰不胜任或不敬业的公务员这种消极的做法外,更具建设性的做法便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务人员培训教育制度,积极发掘公务人员的潜能,培养主动创新及负责任职的前瞻性途径。1993年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行政机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职位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教育。1996年中共中央印发《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国家人事部也发布了《“九五”公务员培训工作纲要》。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2001-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06年中共中央印发《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都对公职人员培训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原则、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规定。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除了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培训以外,经济理论与管理、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依法行政成为公职人员学习的重点。公职人员的大规模、经常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研究和学习公共行政管理,为公务职务做好准备,同时结合技术与管理训练,提升公职人员的管理能力,都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公共领域的问题与危机行政管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如何透过有效的集体行动解决公共问题的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社会经济领域,亦出现了诸多问题,面临许多的危机和挑战,最突出的是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能源与能源安全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问题、粮食和粮食安全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反贫困与分配不公问题等等。当代社会在公共事务领域所遭遇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且大多属于公共政策上所谓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的价值完全系于其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因为在社会和政治的系络(context)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公共行政的重要面向,尽管不是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在当今社会,公民对政府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寄予更大的期望,并要求其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便大大改变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质和角色。公共行政管理不再仅仅是执行政策的工具,而是设计并执行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事实上,正是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对公共行政管理的研究取向构成了影响。新的社会问题促使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者和实践者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创新和前瞻的态度和行为解决问题。

(4)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的影响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都得到了重建或发展,这些学科的发展,亦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公共行政管理学是综合的、科际整合的,研究行政学必须有政治学、心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统计学、历史学等相关的知识,诸如此类的专业化的知识,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专门领域的知识来源。

6.本专业网络学习的要求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要求

网络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没有教室,更没有课堂的氛围,这些特点会使得许多刚刚开始远程学习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或有些不习惯。因此本专业的网络学习要求学习者首先应具备以下能力:

(1)始终保持自发的学习动力

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成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各式各样,但不外乎提高学历、增加技能、在职充电、扩展职业范围等。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在以后长达几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住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是决定其学习成败的关键。

(2)主动探索的精神

成人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确定在学习上投入多少时间,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并逐渐适应一种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对于网络学习者来说,这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面对一个问题,积极的学习者不会只接受一个答案,或是等待老师告诉你该持什么样观点或立场;也不会只局限于到某本书或教材的某章某节上去寻找答案。积极的学习者会主动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建立自己的想法,经过主动探索后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努力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被动接纳。

(3)时时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公共问题和行政管理事件

入党主观题答辩 篇6

1.你对“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是如何理解的?

2.如果你加入了党组织,你如何处理与领导、其他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

3.在学校学风建设中,你将如何带动监督周围同学? 4.请简要谈谈你的党课心得。

5.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时间? 6.如何看待中国航天梦助推中国梦?

7.你如何看待“为钱途”、为名声而入党的行为? 8.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是什么? 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10.关于习近平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建设网络强国目标努力的看法? 11.关于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你有什么看法?

12.如何理解党章中要求入党申请人必须大于十八周岁的要求? 13.你认为自己有哪些优点,你认为哪些特点比较适合做一名党员,哪些方面不太适合做一名党员或者是与党章对党员的要求还有些差距?

14.结合自身实际说说党员为什么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5.中宣部强调,要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人们做雷锋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结合自身原因,怎样去做?

16.习近平文化建设的“六个一”?

17.如何看待朝核问题?

哲学主观题的解题技巧 篇7

1.照抄照搬书本知识, 没有联系背景材料。

主观题其中一个答题特点, 就是要求理论联系材料, 切忌原理与背景材料脱节, 泛泛而谈。

2.审题不明确, 答题不到位。

对于材料的中心思想, 层次含义把握不准, 答错原理观点或只沾了一点儿边。

3.不分主次, 眉毛胡子一把抓。

答题主次不分, 层次不明, 把不该答的也答上, 费时费力却没有成效。

针对以上情况, 本文试对主观试题的解答方法作探讨, 还请各位同人多多指教。

哲学主观题通常以情景材料为依托, 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在应用中有所创新, 是对学生们能力的最高要求。因此, 解答哲学主观题, 必然要求学生根据情景材料和提问指向, 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而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这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和熟练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只有学生们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正确的答题步骤, 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 才能克服主观题这一拦路虎, 轻松而顺利地学好哲学这一学科。

一、阅读题目要三看

第一, 审清设问, 明确答题的范围。

主观题一般由材料和问题构成。认真阅读问题非常重要。材料蕴涵着知识点, 而问题却规定着答案的范围和角度。设问一般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 但通过审清楚设问, 我们可以在短短的话语中寻找到许多可以帮助我们解题的有效信息。

比如下面这道题:某贫困地区县政府要组织群众开垦荒山, 可是荒山上长满了为显性或雌雄中都有显隐性状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若后代雄性全为隐性性状雌性全为显性性状则为伴X遗传。

例题: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且性别决定为XY型, 在其雌雄个体中均有阔叶和窄叶个体存在, 但不知阔叶和窄叶这对相对性状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解答:正交与反交若产生F1的性状在雌一亿多株的酸枣树, 新树种不活, 老树又挖不掉。于是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对荒山进行实地考察, 同时借鉴外地经验, 从外地购入枣树进行接穗。经过5个村的试验, 使经济价值不大的酸枣变成了经济价值很大的甜枣。“一花引来万花开”, 试验成功后, 调动了农民承包荒山的积极性,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使得该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 说明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如果不看问题, 可以写的知识点要比实际答案多得多。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等都可以写。但此题已经做了限制, 即“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 所以答案就不能多写。

第二, 要审清答题的方向。一般说来, 提问不外乎三种:“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从难度看是逐渐加深, 从知识点看“是什么”和“为什么”侧重于原理, “怎么做”侧重于考查方法论意义。从能力要求看, “是什么”主要考查知识能力, “为什么”主要考查分析能力, “怎么样”更倾向于应用能力, 所以, 不同的提问角度要求考生作出相应的不同的解答。上述题目提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第三, 审设问中是否有其他的特殊要求, 如是否要联系国家和个人的实际等。

二、提炼观点两步走

在“三看”之后, 要提炼出与问题相适应的哲学观点, 这其实也是审题, 而且是审题最关键的步骤, 按照我们一般的做法, 在读完材料后, 想一下, 写几个哲学观点。这样做, 经常会不全面, 导致漏写或错写, 更为保险的做法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对材料做全面分析的基础概括出其大意, 用单句或词组写出来。具体做法是:每一句概括为一个短句或词组, 全段再概括出一句或几句, 划出重复部分。这样做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其所蕴涵的哲学观点。如上题, 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四个短句或词组:

第一句:开荒困难, 老树不让新树。

雄表现相同, 则该花色的遗传为常染色体遗传。若产生F1的性状雌雄表现不同, 则该花色的遗传为X染色体遗传。

3. 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的判定试验

方法:用突变型与野生型进行杂交, 若后代全表现野生型, 则突变为隐性突变,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 则突变为显性突变。

第二句:考察、借鉴、接穗。

第三句:试验、 (接穗) 酸枣变甜枣。

第四句:经验推广、脱贫致富。

第二步更为关键。在第一步概括的基础上, 对每一句或词组作分析, 提炼出哲学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并非一个句子或词组只能提炼一个观点, 在哲学常识中, 一种现象可以用几种观点来解释是很常见的, 而且有几个现象共同反映了一个观点。比如在上题:“ (接穗) 酸枣变甜枣”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试验”和“经验推广、脱贫致富”共同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观点。这种提炼观点的方法看来有点机械但是很有条理性, 尤其对那些面对主观题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组织答案四注意

组织答案是题目最终的完成, 也是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展示, 因此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结合材料

组织答案时, 首先要写出观点, 回顾原理内容, 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而且表述要到位, 关键词不能漏, 此外,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结合, 最简单的方法是摘录材料中的句子, 指出体现什么观点。

2. 注意角度

答题角度一定要根据提问作出应对的。如上题问的是“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答案就要从方法论意义上阐述, 并且紧紧围绕“如何”这一问题。这样才做到紧扣题眼, 不至于“答非所问”。

3. 语言规范

关于语言, 首先要简洁, 句子要通顺、达意, 同时要注意学科性, 答题时一定要运用一些学科术语, 体现“哲学性”和“政治性”。如果没什么把握, 尽量用课本上的原句。

4. 价值取向

由于哲学常识是思想政治课, 所以有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 这要求在答题时要

例题:在种植多年的小麦中, 偶尔出现一株矮秆突变类型, 如何检验此矮秆突变为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解答:原来的野生型高秆与矮秆突变型杂交, 子代若均是高秆, 则突变为隐性突变。子代若有高和矮出现, 则突变为隐性突变。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摘要:“两制”活动中班主任的做法:一、指导学生结伴;二、指导学生选择导师;三、培养学生多种兴趣。

关键词:伙伴;导师;择师;兴趣;全面发展

“两制”, 即“学生成长伙伴制”、“学生成长导师制”。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成学习伙伴, 选择指导老师, 独立支配课余时间, 开展学习活动。以往, 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听老师讲课, 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消磨课余时间。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 致使学习时情绪低落, 效果极差。“两制”活动,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日渐增强的规律,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它是克服学生厌学情绪, 发展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素质的好举措。我作为班主任, 指导学生开展“两制”活动,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结伴阶段

“两制”活动一开展, 我班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 他们根椐自己的兴趣, 爱好, 三个一团, 五个一伙, 结成了学习小伙伴。班级立即出现了多种兴趣小组:有写作兴趣小组、数学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理化实验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 还有栽植兴趣小组、编织兴趣小组, 等等。学生一变原来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 一到课余时间, 就聚在一起读写、演算、绘画、编织……个个乐在其中, 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时我的做法是:精点评, 多鼓励,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选择导师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 各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只局限在一定的水平, 要想提高, 光靠伙伴们的努力是不够的, 要有老师的帮助。这时, 我便指导学生选择导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习有困难就要拜名师: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拜苌弘、师襄等人为师;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拜熊庆来为师……而今, 研究生有导师, 博士生有导师, 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名师?学生恍然大悟, 纷纷选择自己最崇拜的老师做导师。一有问题便向导师请教, 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如:学生写文章, 存在语言不生动、内容不充实、谋篇布局落于窠臼等问题。导师指导他们在三个方面上下工夫: (1) 观察生活, 写真情实感, 不无病呻吟; (2) 用词造句力争准确、生动、朴实无华; (3) 构思要巧妙。听了老师的指导, 写作小组的学生一个个成为生活上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生活, 注意大自然的变化, 头脑中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 写动物, 能抓住动物的毛色、体态、习性等方面来表现动物的特征;写人, 能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展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写景物, 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有层次地细致描写。他们品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下得正紧”的“紧”字, 该字朴实无华, 却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漫天大雪的情景, 一字传神;品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该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既写出了春回大地的

烧16天, 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 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

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关于环境、人口等问题时, 态度要明确, 在阐述观点、结合材料之后, 旗帜鲜明地表达个人倾向。

举一反三: (2006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涵。39题)

●张兆廷

快, 又表现出春风力量的大, 妙字生辉……就这样, 同学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很快地就提高了。他们研究名家的构思技巧, 谋篇布局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音乐兴趣小组的成员水平不高。经导师的指导, 他们在视唱、练耳以及器乐演奏等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提高。视唱时, 不但能准确地把握音高、时值, 强弱变化, 还能够将乐曲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练耳时, 不但能把握住音准, 还能记下简单的谱子;演奏时, 指法、弓法准确到位, 极有表现力。“两制”活动津津有味地开展着, 各兴趣小组进步极快, 成绩显著, 硕果累累。我定期举办成果展示会。展示会上, 他们纷纷推出自己的杰作, 真是你有美文, 我有名曲, 并驾齐驱, 各展才能, 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培养学生多种兴趣、引导学生再次选择导师阶段

百花齐放的局面令人欣喜, 然而欣喜之余还有忧虑, 忧在何处?学生兴趣单一, 产生偏科的现象, 不能全面发展。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我便着力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1.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

学生的知识、兴趣、爱好大多是在课堂上学习养成的, 我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学语文, 能学会各种文章的写法;学地理能对世界各地风土人情产生兴趣;学音美, 能增强美学意识, 发展艺术天才。

2.织组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只靠课堂上养成, 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活动中我开动脑筋, 培养学生多种兴趣。比如:我有时精选优美文章, 推荐给数学、英语等兴趣小组的学生阅读;有时挑选好的美术作品给音乐、编织等兴趣小组的学生欣赏;有时将精美的手工制品推荐给栽植、航模等兴趣小组的学生欣赏……通过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就会产生多方面的兴趣。

3.用教师的知识、特长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兴趣

我经常召集有特长的老师参与学生的联欢活动。老师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知识和特长, 能说的说, 会演的演。能说的, 说天文, 道地理, 纵论古今;会演的, 写字、绘画、吹打弹拉……通过展示, 学生感到老师知识渊博、才艺出众, 心灵深处产生崇敬、羡慕之情, 从而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再选择导师

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产生了, 我立即引导学生再选导师, 鼓励学生参与多方面兴趣小组的活动。学生很快地再选择导师, 参与到其他小组的活动中去。这样一来,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以上是我实行“两制”的一点做法, 今草成拙文, 还望成为引玉之砖。

(铜山县大许镇中心中学)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 在展现内容上, 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 在展现方式上, 大胆创意, 精心策划, 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 并以此为指导, 周密组织, 科学实施。 (联系实际, 言之有理, 酌情给分)

运用辩证唯物论, 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9分)

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 是主办国向整个世界表现自身风貌的机会, 回答:

(1)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 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

(3) “世界给我16天, 我给世界5000年”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主观题 篇8

1.文字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首先是读,这是解题的前提。先读没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一般的材料题信息量大,比较耗费时间,如果一上来就盲目地先看材料,对材料的意思大概也有一定了解,但是再看问题的设置,就会发现已获得的与问题相关的指向性信息不够明确、充分,这样就得回过头再看材料,这种习惯很浪费时间。同时,阅读材料时要注意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往往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价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其次是找,这是解题的关键。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设问,但都是要求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千变万化的试题要么是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进行设置,要么是它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回答或确定大方向。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从材料与课本的链接处找出相似点。只需确定了材料与课本某方面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但是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材料所给的环境,千万不要自顾地表演,而忽略了材料要求。

最后是答,这是解题的归宿,答题时要注意看分数,低分值的一般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分值大的则要深入分析,详加说明;落笔时文字表达要言简意赅,用语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书写答案时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图片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近年来,图片与材料相结合的题型出现在历史中考的史材释意中,该类型试题不仅丰富了试卷题材的表现形式,使卷面生动清新,时代感强,而且使历史试题的学科特色更加鲜明,能力考省的空间更为广阔和适宜。

该类型试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

①根据设问多解度、多层次观察图像,提取历史有效信息。

②依把教材相关知识把图像信息与历史事实相结合。

3.历史体验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题型是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亲身去体验历史、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语言描述历史,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用亲身体会感悟历史,把握历史的真谛。

常见的题型有:

①新闻记者报道,导游人员解说

②模仿当事人出点子,做策划,统治政策。

③书信型

④材料分析型

解题思路及方法:

①以第一人叙述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及结果(影响)

②不同类型的体验题有不同的格式。哪新闻记者报道、导游人员的解说要有开场白、结束语;书信型的要用书信的格式书写。

4.历史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基础上,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具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该题型解题方法与要求:

①抓住主题,联系已学知道解答

②理解概念,避免混淆

③语言准确,做到史论结合

④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语,序号代,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标出不同的序号。

上一篇:学书法700字作文下一篇:我在学生会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