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研究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照明环境艺术影响着人视觉与心理的环境感受,是室内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照明设计被越来越多人所注重,除满足技术指标规定的照明标准外,还需考虑使用者视觉感知过程产生的身心效应。本文从灯光照明的原则与分类入手,进而探讨照明环境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环境艺术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环境艺术研究论文 篇1:

建筑学设计和室内空间环境艺术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艺术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能体现室内环境的艺术效果。高水准的室内环境设计强调创意。只有富有创造性的内部环境,你可以在自己的休闲空间里,不受都市的影响。室内环境设计以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休息的需要为基本目标。环境艺术的创作,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延伸。它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功能和审美的和谐为核心的一种环境艺术,是当今室内环境设计的重点。因此,有必要对室内环境的创造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術;研究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总体审美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室内环境的设计水平。从整体上看,要实现整体的空间布局,需要将多种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空间、色彩、意境三个层面进行有效地融合,才能保证空间的完整性。

1.建筑学设计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1.1建筑学设计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共性

1.1.1设计目的

建筑与内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目标上有着很大的共同点,它们都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并充分发挥建筑和内部空间的利用价值。唯一的区别,就是目标不同。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建筑的特殊用途,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以满足使用者的主观需要。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装修,它是对地方建筑进行二次设计,既要实现对地方空间的充分利用,又要通过装潢设计来提高文化品位。

1.1.2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是建筑与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对其进行造型和造型的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设计风格以及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如采光、通风、建筑朝向等。建筑设计注重对外部环境的运用,而室内的环境艺术设计注重对所能利用的环境与内部环境进行综合。

1.2建筑设计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同

1.2.1适用范围不同

建筑设计以整个建筑为中心,包括建筑设计思想的表达、设计风格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功能的运用、横向、纵向的交通布置、防火、人防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整体的、全球性的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的艺术设计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空间空间的设计,它包含了合理的局部空间布局、实现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室内装饰风格、文化品味。在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将建筑的设计思想和风格导入到室内,或达到建筑与内部的流畅转换,以达到与室外和谐、改善室内环境舒适的目的。

1.2.2不同的环境依赖性

建筑设计受自然环境、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靠近城市景观的地方,应充分利用周边环境,采用开放式设计,以提升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品位。然而,当建筑物处于噪音较大、噪音较大、大气污染较大的地区时,必须进行结构设计,以增强其抗噪、防污染的能力。而室内的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又受建筑设计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它的优势和优劣势。另外,建筑空间的空间尺寸、墙体结构、位置等因素也是影响室内空间艺术设计的重要因素。

2.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2.1空间造型、材料的优化

2.1.1对室内空间造型的优化

人类是人类生存的主体,人类对环境的需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需要。在室内的环境设计中,要使人体会到舒适、宁静、宏大、欢乐等种种美好的心理感受。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空间的时候,要通过空间布局、家具、器物、材料质感、界面造型等一系列的空间设计来塑造空间的整体美,从而达到空间的意境美,突出个性、情调、品位等内涵。比如,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很重视对称的布局,但是这样的布局往往会给人一种单调、僵硬的感觉,它可以在基本对称的基础上,在局部进行不对称的改变,从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

2.1.2环保材料的运用

绿色建筑材料是一种无害或低毒的健康建筑材料,具有防火、阻燃、安全、能耗低的建筑材料,还有各种新型的多用途建筑材料。“低碳,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环保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现代设计师们所强调的理念与观念。当代的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向绿色、生态、节能的方向发展,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要注意建筑材料的原生态性,尽可能地从无毒、防火、防尘、防蛀、防污染、可降解等方面来进行,并在设计理念上增加天然元素的比例,使室内设计更接近自然。室内设计注重自然的颜色、天然材料的运用,让人在工作时能够轻松、轻松、健康、高效、舒适的室内环境,感受自然、回归自然、与绿色自然环境共存,达到居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2.2色彩、功能的优化

2.2.1恰当地运用色彩

色彩搭配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所营造的环境的审美、诗情画意。颜色搭配和谐,能使人轻松愉快,舒适自在,能反映人的品味与内涵。颜色太多太多,或是不合理的搭配,都会让人感到心神不宁。因此,在选用室内环境的材料时,要把握好比例和比例,注意色彩的搭配,营造出一个好的生活气氛。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我们选择了自然的颜色作为其创作的基础,从而获得了对颜色构成的启发和启迪,从而在室内营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色彩氛围。

2.2.2优化室内环境设计的功能

室内环境设计的功能有两个方面:美学功能与应用功能。从美学功能的优化上,要充分体现出使用者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同时也能让人的身心得到轻松、愉悦、舒适的感觉。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去粗取精、去伪”、“以此类推”、由表及里,这样既能保持现象的具体、生动,又达到了深刻反映、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从而完成审美活动中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从最优利用功能的角度来说,室内空间的设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场景要求,对各种功能进行合理的规划,以使居住在其中的人感到方便和舒适。

2.3室内灯光设计优化

2.3.2光的显色与对比

有光,就会呈现出各种颜色,我们日常所见的红花、绿树、蓝天,其实都是在太阳的照耀下,最终呈现的。在不同的地方,光线的需求也不同,在公共场所,由于工作效率高,所以在色彩上要比自然光线稍高一些,而在酒吧、KTV等地方,则要使光线的颜色变得更亮,即极度的高或极低的颜色,以创造出更符合场合的气氛。比如,暗红色的光线会显得更加压抑恐怖,而暗黄的光线则会让人觉得更加阴森恐怖,而黯淡的黄色则会让人觉得更加暧昧。

2.3.3光的空间艺术

灯光不仅仅是为了照亮周围的环境,也是为了营造气氛,只有在光线的帮助下,才能完美地营造出一种空间的感觉。“光的不同入射,光的形成,光的折射和反射,光的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状态的组合,定义和重新定义了空间。光线改变了空间,造成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光线在我们的感官和现实中形成了一种暂时的连接。”斯蒂文霍尔曾说过,光线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形状,也没有固态,也没有液态。很多时候,物体都会有一种僵硬的感觉,而在光线的帮助下,它们的空间感会变得更加柔和。利用光的亮度和颜色的差别,来定义物体的空间,既是一条界线,又是一种光线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光源的类型、亮度、色彩、节奏等是光元素,并以此来创造一个理想的空间气氛。灯光环境要与室内的空间结构充分融合,营造出更多的层次。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光线和黑暗来进行交互,从而增强空间的节奏感。

结束语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的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既要体现建筑的外观,也要注重内部的艺术效果,最主要的是要贴近人们的生活,要更加地生活化、人性化,这样就能让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必须要有创新,才能让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建筑学设计与室内环境必须要有创新,才能适应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李红棉.建筑学设计和室内空间环境艺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7):28-29.

作者:邵宁

环境艺术研究论文 篇2:

室内设计中照明环境艺术研究

摘 要: 照明环境艺术影响着人视觉与心理的环境感受,是室内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照明设计被越来越多人所注重,除满足技术指标规定的照明标准外,还需考虑使用者视觉感知过程产生的身心效应。本文从灯光照明的原则与分类入手,进而探讨照明环境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关 键 词: 室内设计;灯光环境设计;视觉

室内环境包括墙面、家具等多种元素,但灯光却被赋予更多情感,弥补天然光源不足的同时营造环境氛围、表达空间形态,为生活增添艺术感和情趣,天然光源与人工照明被看作是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因而,光照对人所起到的视觉作用极为重要,照明环境设计也更加受到关注,通过灵活使用光线来达到提高空间舒适性的目的。

一、灯光照明的原则

有光才有影,照明设计就是对光与影变化关系的设计。室内灯光照明设计必须遵照如下四个准则:

(一)安全性

安全性是设计所必须考量的重点,对于照明设计更是重中之重。灯具在开启过程中,电能被转化为光能,产生热能。如果热量难以消散,或者无法散热,可能会引发火灾。同时,照明电路必须被封住,不能暴露于墙的外侧,特别要避免链接界面受到电击。并且,避免视觉疲惫感产生也是设计安全性中的一条。为避免空间中出现强光分布,照明设计师必须对空间内的光线分布进行综合分析。在有儿童参与的场所,如幼儿园、儿童乐园等,还应注意灯具的位置控制在儿童无法触及的范围。

(二)实用性

灯光设计应用的空间场景不同,功能也不同,因而需要结合使用空间的情况确定设计的实用性。例如,高度照明通常被应用于办公空间,而低度照明则多用于私人俱乐部、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实用性设计内容随着各个空间不同而变化。

(三)经济性

判定照明设计优劣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便是经济性。假设同等价位,如何合理利用灯光设计,创造意想不到的空间视觉成效,考验灯光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灯光设计师必须以安全性、实用性为前提,同时考虑照明设计的经济效益。

(四)艺术性

要使照明设计能够达到高层次生活的需求,灯光的艺术性就会成为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设计师期望在空间中营造出优雅、明艳、舒适的视觉效果,需要合理搭配色、光、影,同时参照交叉布局的原理。像家居设计中,為打造出舒适、浪漫的家居感,可采用交叠的光影以达到预期。

二、灯光照明的主要分类

随着照明设计的深入,要进一步对灯具效率、灯具功率,以及光环境的装饰性进行考虑,需要根据光通量的分布效果确定具体照明方式。依照各种照度分布形式,灯光照明可分为如下五类:

(一)直接照明

直接照明意味着90%以上的光都直接照射到天、地、墙上。从光利用率的角度看,直接照明法中只有10%以下的光不具有直接使用价值,总体利用率高,是一种节能照明法。

但因为其通关量的集中,所以造成房间上部较暗,而下边尤其是光源照射的地面部分明亮。可用于表现光与影的对比度,或用于照明特定对象,而不限于桌面照明。由于亮度的强对比,易产生眩光,应注意采取相应的限制眩光措施,保证良好的视觉环境。如若使用吸顶灯进行直接照明,则能够使室内光照分布较为均匀,但感受不到光照的强弱,不适合营造室内环境的特定氛围[1]。

(二)半直接照明

半直接照明是指约60%的光照亮天、地、墙,剩下的光散射到周围。这种照明通常是通过遮光物的透光率来完成,但是不同的透光率和形状的遮光物光效不同。由于光源底部未完全遮挡,会有一部分光源反射到房间的天花板。因此,房间的上部相对来说会变得明亮一些。

与直接照明相比,半直接照明适当的照度比,减少了阴影,也减少眩光的影响。半直接照明被认为是最实用的均匀照明作业灯具,广泛应用于高级会议室、办公室等照明。若想提升空间的艺术气息,也可使用半直接照明让环境产生朦胧感,增加层次感。像应用于餐桌,适用于比较重视明亮度和气氛的场所[2]。

(三)间接照明

90%以上的灯光先照射到顶棚后,再由顶棚反射回墙面或地上,被称为间接照明。间接照明可以利用上射光灯具,也可以利用反光灯槽等其他隐蔽光源的特殊做法来实现。光线几乎全部来自反射,所以光线均匀柔和、不刺眼,适用于客厅、卧室和其他休息空间[3]。

环境与装饰照明被认为是间接照明最好的使用方法。例如,适当使用反光灯槽,就能形成理想的背景光,是烘托气氛必不可少的做法。将光源使用在适当的位置,可以获得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使用落地灯可以提高空间的美感。

因该照明方式基本依靠界面的反射获得光线,所以当墙面和顶面的光反射率较低时,将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此外,如果光源距离顶面的距离过近,会限制光线的发射,使照明设施失去意义。

(四)半间接照明

所谓半间接照明,是指天花板被60%以上的光照射,而物体只被少量的光直射。半间接照明与半直接照明类似,通常通过半透明罩调整光束的辐射范围和比例获得实现。不同的是,半间接照明是遮光罩被置于光源下方,使大部分光通量向上照射,这样的光线让空间的氛围变得柔和、恬静。

经由顶棚反射出的光,投影更趋于软化,但因其降低了空间整体亮度,所以不利于水平照度提升,主要适用于一般性照度要求的作业或非作业空间,如常规办公室、餐饮等空间。应注意在人的正前方上部空间使用时,容易产生眩光,并且存在较大的光通量散失,相对能耗较大。

(五)漫射照明

光线向各个方向均匀散射,没有明显的阴影,称之为漫射照明。反射物体如果是球形灯罩,那么球体越大,光就越柔和,没有耀眼的感觉。

在形成模式上,使用半透明的灯罩来遮蔽所有的光,并依赖于光的透射来产生漫反射。另一种构成光漫反射的方式是将反射装置和透光材质组合。比如:在发光天花板上,从光源直接投射的光和反射板反射的光,经由灯箱和磨砂玻璃等滤光材质,基本上丧失方向性,形成散射结果;而采用磨砂玻璃或半透亚克力等材料制成灯罩的灯具,同样具有滤光的效果,使得灯具内部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由灯罩的折射、过滤后,均匀、柔和地投射出来,形成淡雅的光环境。

三、室内照明环境设计的作用

室内照明环境设计的作用是控制光全部的性能,生成环境所需光的结果。照明和艺术的功能被组合在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来:

(一)空间氛围的营造

通常,光的亮度和色调会影响人的情绪,所以运用光来进行空间氛围营建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多层次、多色调照明使空间内部照明相互融合,完成对氛围照明的补充,是一般照明常用的方式。霓虹灯和泛光灯主要用于室内照射,能营造出浪漫、奇妙的气氛,渲染出特定的情境,提升室内照明成效。且多选用彩色灯,使其创造出色调绚丽的光环境。关永权在为香港半岛酒店嘉麟楼中餐厅做灯光设计时,用彩色玻璃窗投射背灯做出透光的呈效,墙身暗藏长条灯槽照亮艺术品。加上他特别设计的壁灯,带出旧上海装饰艺术的气氛,柔和的灯光营造了万家灯火的感觉[2]。(图1)

但一个空间必须要全面考虑亮暗部关系,调整空间和色彩的配比,这就暴露出氛围照明的缺陷。对明暗关系的处理,应科学调整照明角度,降低视觉疲乏感的概率。同时,通过增加各种滤色片等解决色调问题,去除单调的效果。也可设置暖色调灯提升照明成效,给人更加温暖的空间感受。

(二)增强空间感和立体感

光能引起视错觉,合理的使用会带来良好的错觉。因而利用灯光的色彩来调整房间的格调简之又简,光和影的组合是最简单的效果。运用明暗的变换,室内空间更有层次,令明亮的房间感变大,昏暗的房间感变小。然而,光照的范围有限,利用其对暗影的突出,提升光影对比度,创造出三维感,进而强化空间层次感。例如,日本京都音乐厅的卫生间照明,卫生间内被很多隔断进行分割,空间变得狭窄。为使空间感知被最大程度的拓展,采用在隔断上部槽钢内部隐藏Ф20mm的荧光灯管,向上部投射[3]。(图2)

另外,视觉对于高度的感知也会受到照明影响。假定房间太高,可选用投影光线向上的壁灯,将墙壁分成亮、暗两部分,可削弱过高的空间感。

(三)规定区域范围和强调重点

照明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划分区域的作用。比方,在家庭装修中,起居室和饭厅经常位于同一区域,可选择在餐桌上安置长臂吊灯,暖和的灯光照亮餐桌四周,划分出餐桌的范畴。既完成功能分区,又保有空间的相对完整性和通透性,不失温馨、浪漫。

强调重点也是常见的灯光设计作用,通常选用部分照明的形式得以实现。在照明效果方面,如若想进一步完成对整体照明的有效校正,应重点关注细节和局部高光,强调室内空间与局部事物和环境相对应的照明要求。并且,部分照明可应用于自带照明与外部照明形式。运用于家具顶部或墙壁上的照明被称为自带照明,常用磨砂玻璃将光源与外部隔绝。如此,不但能确保室内空间的照明平衡,也能确保空间的视觉需要。此外,还需要对照明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照明的通风和散热进行详细地分析,以防止火灾。外部照明必须推敲室内空间的所有构成,运用聚光灯等方法来完成室内空间照明呈效,一般是较为适宜的补充光源。

在商业场所中,局部照明使用得较為普遍。例如,香港喜来登酒店云海日本餐厅的铁板烧区域,材质上选用石材,关永权则对每个座位独立设置投射灯(50W/12V/24°),着重表现石材表面的粗细质感[2]。

四、结语

在现在室内设计中,灯光有着灵活且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利用灯光环境艺术,对灯具的颜色、光、照度和位置合理选择,多层次、多角度打造室内空间效果,利用灯光独特的光源特性,提升整个生活空间环境体验感。灯光照明在疾速发展的现代室内设计中已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日)加藤惠美子编著;牛冰心,李娇,任健,覃林毅译.世界室内设计装饰/陈列/材料/工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01:233-234.

[2] 唐婉玲著.灯光设计大师·关永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1:152.

[3](日)NIPPO电机株式会社编;许东亮译.间接照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148.

作者:周垚

环境艺术研究论文 篇3:

三江侗寨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研究

摘 要:本文以平岩村为例,研究对象为村落中容纳公共活动的实体要素所构建的空间与场所,从公共空间的形态、空间尺度、界面特征及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该村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特征及文化折射。

关键词:公共空间;空间形态;环境艺术

村落的公共空间是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村民可以自由地出入,邻里之间在此进行社交娱乐、信息沟通及文化生活、参与商讨公共事务,是最能直观地体现村落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的规划限制或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与自组织性,往往与村民的生活需求、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村民公共生活的状态。在村落公共空间的生成过程中,与村民的行为、社会生活、民俗文化共生共存,从而赋予这类空间社会属性和物质属性。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实际的空间场所为载体,共同营造了一个有机和谐的村落公共空间与景观环境。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空间尺度、界面特征及组织方式等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及其所形成的村落空间的整体感受,是村落整体形态生成的框架基础。各种类型的空间场所实体,是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外化表现,是广西文化传统的重要构成因子,折射出多元民族的文化生态。

侗族人聚族而居,生活在山区的丘陵地带,往往由同宗族(家族)不同分支的居住组团形成较大规模的组团状村落,或由距离较近的几个宗族村寨形成较大村落群。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平岩村为例,通过戏台、鼓楼、鼓楼坪、桥梁、街巷等空间场所实体,对平岩村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特征展开研究;从空间尺度、界面特征、空间组织方式等几个方面,剖析该村公共空间的平面形式及界面形态、结构与材质等物质形态特征,认识公共空间中呈现出的居民行为模式、文化元素构成及其内涵。

1 公共空间的总体布局与形态特征

平岩村位于三江县林溪乡,管辖程阳八寨中的四寨,即平寨、马安寨、岩寨、平坦寨,整体呈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布局特征,是程阳桥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侗族人居住的村落,村民社会交往模式外向性强,公共活动多集中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形成了具有明显中心性的整体空间形态,对公共空间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由鼓楼、鼓楼坪和戏台组成的中心区域,既是村落形态的核心,也是公共活动的集聚节点,道路系统从核心区向外辐射。侗族的建造技艺甚为精湛,因此其公共建筑和空间形式最是丰富和多样化,平岩村的鼓楼高大精美,永济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村落公共空间遵循侗族的风俗文化,结合当地丘陵、溪河的地形地貌条件,按照建筑的形式美原则进行营建,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依山而建,其公共空间的形态与起伏的山势地形协调发展,这种多样化的空间格局,影响着周边民居的排列布局、街巷空间的尺度、道路的走势、广场的形状与布局等。村落与水系密切互动,虽然河道走势及水岸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落及其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公共活动的范围,但临近水源的优势,十分方便村民开展生产生活,形成了以水为母题的丰富的公共空间形态。横跨水面的永济桥、合龙桥、万寿桥,是平岩村重要且醒目的空间要素,是独特的水景观节点,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息、接待的交往场所,是村落入口的重要标识。在马安寨,近水的公共空间以井台、凉亭等节点形式,散布于林溪河岸,为村民浣洗、担水、休憩劳动等日常生活提供了平台。穿插于村中的自由形态的堰塘,形成静态的水景公共空间。

2 点、线、面构成的公共空间平面形态

从平面的角度来看,平岩村的整体形态呈组团状布局,受宗教观念、侗族聚居传统的影响,以鼓楼为中心,随地形、水系的变化,由道路、街巷、橋梁将平寨、马安寨、岩寨、平坦寨的建筑组团联系在一起,形成在形态和社会生活中都联系紧密的村落群组。在对平岩村公共空间平面形态的研究中,从点、线、面等基本的构成形式要素着手,剖析其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

2.1 点状空间

点状的公共空间,其标识性、领域性较强,在村中位置突出,形态易于识别,如鼓楼、风雨桥。点状公共空间的主要特点是:空间尺度小,由少量小型空间元素组合形成,但分布广、数量多。鼓楼、戏台、风雨桥、寨门、凉亭等是主要的点状公共空间场所实体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为少量人群提供相对静态的聊天、乘凉等社会交往活动场所,从这些交往活动的类型来看,参与活动的村民,居住空间距离近,彼此相熟,邻里关系亲密。本章节以鼓楼和风雨桥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侗族为百越的后裔,早期先民皆“聚种而居,窟宅之地皆呼为寨,或二三家为一寨,或百数十家为一寨”,“有寨必有楼,有楼必有寨”是对侗族村寨与鼓楼关系十分贴切的形容。民居以鼓楼为中心展开布局,且民居建筑不能高于鼓楼,因而在侗族村寨中鼓楼往往是村寨最高建筑物。平岩村岩寨鼓楼内部由四根主柱支撑楼体的主要结构及屋顶重量,建立起固定的中心空间领域,四周则采用栅栏围合的形式,栅栏内部由12根柱子构筑柱网,加了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视觉连续性,也让鼓楼和村寨产生空间上的融合性与凝聚力;从外部形态来看,为密叠式楼檐,檐层为单数15层,楼顶处象征吉祥的宝葫芦造型是鼓楼视觉焦点之所在。鼓楼的修建反映了侗族族姓血缘居住的特点,为村民提供节日聚会、休憩娱乐、聚众议事、获得社会认可的空间场所,生产生活经验、习俗礼仪、为人处事的道理,浸润在鼓楼举行的各种活动中传递给后辈;勤劳智慧的侗族工匠,在本土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融合汉族建筑的斗拱工艺和飞檐构造,打造了形式与工艺都别具一格的鼓楼。

风雨桥,亦有廊桥、花桥之美称,是抵达村寨的必要交通媒介,由桥亭、桥廊两部分组成,是侗族干栏式建筑艺术的升华和再现。风雨桥将亭和廊两种空间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在桥墩之上修建的桥亭,造型近似鼓楼,姿态挺拔;居于两侧桥墩之间的桥廊,突出了横向线条的层叠与延伸,桥廊内部两侧置有长条形坐凳供行人乘凉休息。线性形态的桥廊、以节点形式间隔出现的桥亭、模数化的木质构件,是构筑风雨桥的三类要素,有规律的重复,形成点线组合而又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的空间序列。平岩村口的永济桥,气势雄浑,造型典雅,是广西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桥面上共有5座桥亭,皆为四边形三重檐,居中的主桥亭采用六角攒尖葫芦顶,主桥楼左右两边侧的桥亭采用四角攒尖葫芦顶,靠近河岸的两座桥亭则为歇山顶,这样生成的桥亭顶部形态,既有体量大小的变化,又高低起伏的韵律感,同时兼具对称之美。坐落在平岩村中的万寿桥,修建于较窄的河道上,形式简洁、规模较小,没有桥墩和桥亭,桥长仅10余米。它的屋顶部分抬高,形成重檐,桥梁形式、尺度与周围民居相近,在空间上亦有一定的联系性,形成有导向性的、连续的步行公共空间。

2.2 线状空间

线状空间,是村落整体空间架构的基础,它把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串联起来,构成有机统一的村落空间结构。依据平岩村的选址和营建特征,其内部线性公共空间的形成主要受山地地形和水系影响。

道路网络村寨在房屋建成后,依据村民的行走需求和习惯,结合地形变化和走势,形成灵活而井然有序的。道路系统化在形成和延伸的过程中,随村落的地形发生变化,也受房屋体量制约,以满足方便通行的实用性为基础,融入村寨环境,形成别具一格的道路空间和景观。街巷在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相比之下,其公共性弱于道路;街巷的空间形态与比例尺度,受到两侧建筑物的影响,两侧建筑物数量增加、密度增高时,形成的街巷的封闭性和围合性较强;反之。平岩村的民居为干栏式,为底层架空、木板围合的悬山式建筑,受建筑形式影响,形成的街巷封闭、幽静。以马安寨为例,水系三面环抱,绕村而过,与村落的整体格局形成生动、和谐的布局关系;受地形高低变化的影响,内部的街巷走势曲折,高程的起伏明显;这些街巷、道路联系着民居、戏台、鼓楼、鼓楼坪等各部分,与其布局、形式,相互影响,形成协调统一、变化丰富的街巷空间。街巷亦是村民散步、话家常等活动的公共空间,增添了乡村生活的活力。

2.3 面状空间

面状空间也可称为平面空间,是村落公共空间体系中的核心,就长度和宽度的比例而言,它与点状空间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规模和比例更大,空间功能也更加明晰。面状的空间为村民举办大规模节日、纪念、宗教性活动等提供公共场所;虽然其营造被自然要素、建筑物所限制,面积也受到制约,但在调节建筑密度、丰富空间层次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常见的这类面状公共空间有:广场(如鼓楼坪、芦笙坪等)、散布于村中的堰塘、停车场等,是少数民族村寨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本文以面状的鼓楼坪为例进行分析阐述。

鼓楼坪设于村落中心,是侗寨鼓楼前面用于承载活动的场地,它所处的位置通常由风水先生在选定鼓楼的位置时确定,保留足够开敞、平整的空间,以确保其形状尽可能的方正和实用。除日常的社交、节日庆祝活动外,鼓楼坪还承担着晾晒谷物的生产功能。平岩村平寨的鼓楼坪布局独特,它由2个直角连接的梯形广场组合而成,2个鼓楼坪分别由旁边的鼓楼和戏台带动。鼓楼带动的鼓楼坪,平面呈不规则形态,它被形式优美的鼓楼,体量小巧且造型独特的井亭,以及体量相对高大且布局自由的民居建筑组团环绕组成。矗立在鼓楼坪西北角的小门亭,是两个梯形广场的交汇之处,同时戏台广场入口的标志。广场北端的大型戏台、坐落在东侧高台上的民居以及西侧沿河修建的廊亭将戏台、广场围合起来,受高度差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广场呈现出不规则的平面形态。马安寨的鼓楼坪,为解决南北的高差,采用阶梯地的处理方法,不仅增加了空间层次,也使景观效果更加立体化;鼓楼、戏台、民居,从三个方向围合,形成一个近似矩形的鼓楼坪;南侧没有建筑物,视野开阔。

3 界面特征与组织方式

界面建筑、界面实体,构成了街道和广场的空间界面,二者有机结合,和谐而有节奏感。这些公共空间界面的扩展与延伸、连接与演变,形成了多元的村落公共空间整体界面特征。

3.1 界面特征

界面围合形成空间,界面特征是空间形态的基本属性,直接影响着人对空间的认知与感知。其中底部界面和侧界面,村寨空间界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底部界面是村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基础,它包括相关的地形信息、路面铺装材料、铺装形成的肌理等;侧界面是外部空间围合的表面,也是空间内部和外部进行分隔、渗透的媒介,还是外部空间与村落整体之间重要的连接元素。

在平岩村中,构成界面的各类建筑、构筑物单体形式大体相近且单一,受地形地势影响,建筑组合的连续性弱,组合方式的不确定性明显,因此,村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街道和广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垂直变化和地面肌理共同决定村寨底部界面的主体特征,倾斜的坡道使得底部界面的空间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表现不同高度地面的台阶凸显地形的变化特征,面状空间的下沉或上升可以增强局部中心性或地标性,如岩寨鼓楼坪的地面上升,略高于周边民居,居于建筑群落的中心位置。街道、广场适应村落的地形变化,因地势起伏而产生错落有致的村落整体空间感,地面铺装大多选用本地的石块、石板等材料,其质地、肌理、路径方向和引導都强调自由、灵活的街巷空间格局,是因地制宜设置通行道路的魅力所在。侧界面突出于底部界面,通常因界面建筑和界面实体围合,为公共空间营造一种或开放或封闭的视觉和空间体验。平岩村的干栏式民居作为界面建筑的主要构成元素,立面简约朴素,通常为三层木质楼房,底层架空,以木板围合成通风良好的空间,房屋底部用高脚石做柱础来防腐防潮;门窗、立柱等形成重复而有节奏的竖向阵列,使整体界面秩序感增强并有一定的统一性。此外,鼓楼、寨门、风雨桥、景亭等特殊的界面建筑,造型丰富,结构精妙,在体量、尺度上与周边民居的对比强烈,在村落整体空间格局中的标志性和中心性突出;但它们在用材、色彩装饰与造型、结构等方面与周边的民居建立对话,形成相互呼应的态势,共同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村落界面形态,增强了空间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3.2 组织方式

在平岩村,其公共空间的界面由多种界面要素共同作用,经拼贴、连接,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干栏式民居的山面和檐面形式接近,尺度也相差不大,地形起伏、民居排列的疏密变化,以及道路交叉、鼓楼坪等开敞空间将道路界面断开,使村落的内部空间与周边环境相互渗透。从整体格局来看,村寨内部的道路因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呈现不规则的树枝状,并未形成系统的道路网格。平岩村的三个组团:平寨、岩寨、马安寨,村寨内部的街道网络呈放射状,灵活地组织空间结构。这种放射状的街巷格局标志性和领域感强,增加了村中以鼓楼、鼓楼坪、戏台为中心的区域的步行可达性。村寨外围的公路、绕村而过的溪、河,对村寨形成一定的围合之势;坐落在村落出入口的风雨桥与寨门、河岸等边界要素相互联结,形成开敞的门户空间和外围整体界面。

4 适宜的公共空间尺度

鼓楼、鼓楼坪、戏台、风雨桥等公共建筑,以及村寨的街道交通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村落空间有机生长与发展。形态各异、充满变化的公共空间要素共同创建了功能多元的公共空间,而适宜的空间尺度对公共活动起引导作用,以满足村民物质与精神、心理与行为需求。村中的街道和广场空间是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村民在此进行各种社交活动,其尺度直接影响着空间的品质。

鼓楼坪是平岩村典型的中心集会广场,平面开阔,是村民进行社交活动的公共空间场所;空间尺度适宜,与鼓楼、戏台相邻,并对这二者起到衬托作用。如马安寨鼓楼坪的长宽约为25米、17米,鼓楼高12.6米,戏台高度与周围民居相当,空间比例适宜,在鼓楼坪能看到完整的鼓楼和戏台,形成的景观焦点明确,空间围和感佳。

街道空间的尺度受街道高、宽及高宽比的影响。街道空间的比例和形状,由底部界面、侧界面、顶部界面,3个构成部分;底部界面和侧界面的相交共同界定了街道空间的平面形状与大小,竖向排列的侧界面制约着街道的宽度,顶界面与侧界面的相交形成街道的天际线轮廓。从平岩村的整体格局来看,道路系统呈放射状展开,形态格局似乎差异明显,但实际的空间尺度差别甚小,宽度范围约1.5至3米。村寨的地形变化多样,干栏式民居的底部灵活开敞,道路随民居布局的错动与转折延伸;民居体量高、大,且出檐深远,道路的宽窄随底层架空、后退发生变化,街道呈下宽上窄的“凸”字形断面,顶部界面层次丰富,抬头望去,部分街巷产生“一线天”的景致。

5 结语

侗族村寨公共空间的形成,建立在村落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侗民族文化、社会习俗、行为活动以及建造技术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塑造了丰富的公共空间形态。村民的公共生活影响着公共空间的形成、使用功能;公共空间的外部形态及蕴含的内在精神,也浸润着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村民的心理状态、价值观,促进公共生活方式的更新与转变。公共空间形态、公共生活,二者相互作用,构建了有机统一的村落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吕瑞榮.广西风物图志(第一辑)·古村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申扶民.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雷翔.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覃彩銮.壮侗民族建筑文化[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庞娟.农村公共空间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回顾与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13,(9):3542.

[7]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J].天府新论,2005,(4):8892.

作者:杨丽娟

上一篇:市场部述职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调研报告怎么写(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