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学校教学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传统统计学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往往是“高分低能”的学生,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能本位”转变,去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统计学学校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计学学校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如何提高高职学校统计学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统计学能够提高学生数字敏感度,统计学知识也是就业时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统计学教学时应该重视知识的实践运用,统计学教师应该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分层教学以及鼓励学生自由讨论等模式,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统计学 教学 质量

一、引言

数学统计学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础内容。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字敏感度有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手段被运用到高职院校的数学统计学教学中。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习数学统计学课程主要以帮助今后更好的就业为导向,对技能操作以及基本概念的理解较为重视。

二、高职院校数学统计学学习现状分析

(一)大班教学无法兼顾所有学生需求

由于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设备资源、教学书籍是有限的,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往往是实施大班教学模式。在大班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一次性面对几十名学生,在传统的数学统计学课堂上,往往遵循“教师讲解例题——布置习题——学生思考习题——教师讲解习题”的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学习样本与总体概念时,某些学生总是无法区分抽样样本和總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但大多数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教师为了照顾所有学生进度,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讲解。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由于教学资源、教学精力以及教学设备的限制,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开展数学统计学课程教学时,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完全按照书本的套路进行讲解,尽管很多老师也会提前制作PPT辅助教学,但学生表示PPT仅仅是书本内容的复现,缺乏新意。此外,教师在开展统计学教学时,过于看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不具有针对性。

三、提高高职院校数学统计学教学质量策略分析

(一)引入多样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积极、灵活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数学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例如,采用微课的模式进行辅助教学,并在微课的设计中融入更多实践性的内容,跳出书本的性质,让数学课堂的教学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设备,将实用性价值高的统计学知识展示出来,将枯燥的统计学知识变得生动多彩[1]。

(二)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高职院校大班教学的弊端,帮助教师更好的定位不同学生的学习难处,提供针对性的辅导。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在最近几次统计学考试、统计学课程中的表现,以及其他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教师要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例如,针对A层次的优秀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的知识,也要尽可能的利用课余的时间掌握EXCEL,SPSS等电脑软件在统计学中的应用,提高运用、计算能力;针对B层次的学生,则只要求掌握书本内容,保证考勤、作业以及考试分数;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短板问题,将统计学分为排列组合、抽样分布、假设理论等几大块,进行分别的讲解,保证学生的基本功底。最后,在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应该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分层结果[2]。

(三)引导学生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创造沟通情景,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概率统计应用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再推选一人进行汇报,最后公布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注重点。当学生的解题思路或习题答案不正确时,教师不应当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而是通过引导的形式找到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霸权教学的习惯,即使学生提出了错误的观点,也应该尊重学生的理解,借助道具、案例进行点拔,鼓励学生继续思考[3]。

四、结论

数学统计学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力,统计学知识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知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该重视学生统计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模式,引导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珂珣.浅谈高职院校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101.

[2]吕秀丽.浅谈高职高专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84-85.

[3]蔡映珍.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J].青年与社会,2013(3):138-139.

作者:时光

统计学学校教学论文 篇2:

对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统计学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往往是“高分低能”的学生,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能本位”转变,去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能力。

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过程思维、答应波动和数据说话。这三个要素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每个要素又有丰富的内涵。任何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波动之中,而波动的过程能带来改善的机会,统计数据能广泛应用于改善活动之中。

非统计专业学生统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数据处理能力。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统计学教学与电子计算机接轨,强化统计电算化教学,教会学生能够利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和处理本专业数据的能力;二是调查研究能力。结合某一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科研能力。

二、要更新教学内容

许多统计教师在制定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时,往往只留意统计学知识的传授,很少考虑将培养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纳入其中,忽视了引导学生关注统计学在该专业中的应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很少根据该专业的需要设置,往往是由任课教师依据课时、教材而定;一些担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师,不知道该专业与统计学的前期及后续课程的开设情况,也不了解该专业对统计学的需求情况,统计学课程内容的取舍无据可依;一些教师的教案更新速度缓慢,一成不变的内容,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听起来很乏味,这些都是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主要原因。

其实,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能孤立地制定,统计学的任课教师在明确非统计专业开设的与统计学相关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并在与该专业的相关任课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去制订满意该专业需要的教学目的;同时将提高学生的统计素质纳入教学目的之中;使学生明白统计理论及方法如何在专业领域中应用;统计教师应积极投身实践,深入社会,深入市场,并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去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头脑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于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素质,甚至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并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方法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教学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这在教育理论界已形成了普遍共识。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在课堂中应将“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它能充分地发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长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其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决策,还能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对多门学科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他们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坚决的决策精神;通过激烈的讨论,还可练习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倾听意见,反躬自省,勇于创新。

四、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统计学的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标分析法、动态数列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抽样推断法、相关和回归分析法、方差分析法等,每种分析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核算口径,但彼此联系。在教学中,应将这些方法密切联系,并达到综合应用。这部分内容可通过某一详细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这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作者:刘 欣

统计学学校教学论文 篇3:

高等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摘 要:随着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统计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逐步提高,而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育要求。因此,分析了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统计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统计学;教学研究

0 引言

统计学是通过搜集、处理、分析、描述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领域对数据的利用程度不断加深,进而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剖析了高等学校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统计学专业人才。

1 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轻视实验教学环节、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环节脱节等问题,加之课程本身枯燥晦涩,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表现如下几点。

1.1 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统计学课程自身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加之课时量有限,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更多地体现为“灌输式”“填鸭式”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系统仔细地讲解,学生在台下被动地接受。在这种教师纯讲、学生纯听、课后复习的授课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参与度不高,使得枯燥晦涩的知识更显无趣,直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学、弃学等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单纯围绕教材或者依赖幻灯片来介绍与统计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仅从数理分析角度对知识进行阐释,缺乏形象贴切的案例辅助,难以做到深入浅出,而本科生基础知识积累不足,无法深入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推广应用。

1.2 轻视实验教学环节

统计学是各大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数据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更偏重理论学习,缺乏与使用统计软件上机操作相关的实验课程,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应的上机实验课程,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属不同学期。在理论授课学期,缺乏实验课程的辅助,学生难以较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同理,在实验课程学期,脱离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难以全面利用数据信息。因此,在这种缺乏实验教学环节或是理论教学环节与实验教学环节相脱节的安排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课堂、实验与实践环节脱节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赖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或实验课程的简单操作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一重要工具。因此,除了统计学这门核心基础课程,经济统计专业一般还开设了社会调查方法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等实践课。相应地,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与一份假期社会实践报告。遗憾的是,部分高校并没有将统计学、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这三门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培养,更多地体现为各个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的状态。这也就难以让学生从统计学理论知识出发,结合具体的专业背景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进而无法依托这些课程来启发本科生的学术思维、培养其科研能力。

2 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优化对策

针对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时代背景,本文认为高等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优化,同时任课教师也应提升知识储备、优化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优化对策如下几点。

2.1 优化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任课教师也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课堂到以学生为主的互动课堂的转变。就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以数理分析为主,略显枯燥晦涩,欲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则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BOPPPS教学设计方法,从生动贴切的课堂导入、明晰的学习目标、前次内容测试、本次课堂的互动式教学、本次授课内容测试以及最后的回顾与总结这六个环节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每一个环节抓住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完成由“老师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现代媒体工具的迅猛发展,新的教学技术工具不断涌现。因此,可借助丰富的教学工具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比如,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数据与图表,实现教学的立体化;借助“雨课堂”等教学工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全面提升教学体验;借助“超星学习通”等应用软件可以实现教学资料、习题的推送,在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之间建立起桥梁,让课堂永不下线,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任课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加强自我学习,提升教学技能。

2.2 优化课程设置

传统的统计学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而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数据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明确实验课程的重要地位,通过课程设置上的优化,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實施理论加软件的综合授课模式。任课教师在完成一个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讲授时,还应带领学生学习使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比如Eviews、SPSS等,引导学生将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运用到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中,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实验课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避免知识书本化。比如,就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实验课程中使用与金融相关的案例,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统计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价值,才能未来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领域的应用需求。

2.3 优化培养模式

通过课堂中的理论学习以及实验课中的上机操作,基本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但仅靠理论课与简单的操作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这门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培养模式方面,需加强课堂、实验与实践这三个环节的联系,从课堂中的理论学习出发,在实验课中训练软件操作能力,最终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加以运用。这种教学与实践相统一的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查找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等步骤,充分地参与到实践中,使学生体验从学习知识到利用知识的完整过程,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

3 结语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既需要理论的演绎,又需要实践的操作。尤其是在如今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高校在统计学课程授课及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方式、转变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模式,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我国统计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统计研究,2015,32(2):104-108.

[2]胡岩.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新经济,2016,(24):110-111.

[3]程波,孙艳梅.大数据背景下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

[4]高艳.应用型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J].信息系统工程,2019,(05):169+171.

[5]胡云霞.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5):188-189.

[6]朱艳丽.大数据背景下对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0):133-134.

作者:韩佳丽

上一篇:高一物理教学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财务人员年终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