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务会计实验是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是应用型会计专业建设的基石之一。近年来,笔者依据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础训练方法,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策略与方法、考试与评价等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与金融学教改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能力导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亟需借助特色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之机寻求化解之策。本文结合成都市“会计学”特色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通过革新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优化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会计学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并形成会计学专业办学特色的实践,对基于能力导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探讨。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创新 特色
一、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近二十年,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我国会计学专业因“就业好”成为高考生志愿填报的热门专业之一,但同时也是失业量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之间普遍存在会计人才在专业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会计人员。来自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结构性矛盾。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会计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更没有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与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成因分析。
(1)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导致会计人才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方面与差异化的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多数高校都以国家统一标准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差异化市场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然导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同质化现象并引发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与会计职业需求的脱节,即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及其结构与会计职业实践的客观需求没能实现有效对接,必然出现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2)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滞后于会计职业需求变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与会计职业实践需求变化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大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然,这一方面可能缘于企业招聘会计岗位差异,提出了超过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等职业能力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会计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准则解释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导致的毕业生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实践需求的现状。
另外,近二十年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大跃进”现象,导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会计职业需求的脱节和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
(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正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
为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制定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意见》明确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法》也明确指出:“‘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为手段,并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教学质量工程及其建设正成为高等学校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
当前,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其优化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抓住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开展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我校成都市“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校于2008年启动了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从2008年至今,我校会计学专业先后获准立项建设了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改项目、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和特色专业等省、市、校级教学质量工程10余项。其中,会计学专业成为成都市第二批获准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我校“会计学”特色专业与上述教学质量工程及其建设为推进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强大动力。“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与思路如下:
(一)“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我校根据面临的办学环境、学校类型、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等客观实际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遵循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生成机理,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成都市和四川省都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会计学专业,能够向成都市和四川省乃至全国输送合格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为实现上述建设目标,我们拟采取及正在实施的建设思路如下:
1.外引内配结合,打造更具特色的优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紧紧抓住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机遇,加强专业“双师型”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加大现有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力度,尤其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储备人才资源。
2.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继续结合会计职业与社会需求,革新、优化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并积极实施。优化的重点方向与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衔接、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等。通过革新、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为实现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制度基础。
3.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此,我们结合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密切依托专业试验平台、专业实验室、公司、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学专业技能培养平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根据会计职业需求按需施教,特色授课,注重会计技能培训,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会计学”特色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教改项目与《会计学原理》等精品课程及其示范与辐射作用的发挥,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提升。
5.通过专业教材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根据会计职业发展要求和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尤其要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需要,开展专业教材建设。通过优化、革新专业教材内容,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内容,以促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强化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教学内容是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即专业教学内容的革新与优化。
三、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探索
2013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此,我们遵循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演进规律,结合会计职业实践需求和“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将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革新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我们期望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将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厚基础、宽口径、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即将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全面的个人发展能力,适用会计职业实践及其发展所需的广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较高的职业素质,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为此,我们重构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并细化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我校会计学特色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毕业生应构建的知识结构。方案明确了毕业生应具有较宽人文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系统地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较全面地掌握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统计学和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二是毕业生应构建的能力结构。方案明确了对毕业生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会计核算与管理、财务分析、语言与文字表达、沟通与协调、信息采集与分析、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要求。三是毕业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别及等级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构,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革新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会计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所确定的培养任务,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借助课程体系的协同效应,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革新、优化的具体思路与内容包括:
1.以“四个有利”作为课程体系革新的指导思想。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要有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利于会计职业实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与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
2.搭建课程平台,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任务。在今年开展的会计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我们引入了课程平台建设思路。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别由校级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组成。各类课程被赋予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甚至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功能。它们分别由学校、学院、专业所属系管理并具体实施,分别完成培养规格所确定的培养任务,以共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构建“五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并借助课程体系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目标是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目标,并借助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融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实现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五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分别是:一是以计算机基础和《近现代史纲要》为代表的思想政治及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二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该类课程突出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它既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更是体现院校之间差异化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的课程。三是综合素质培养课程。该类课程突出了对学生广博知识与开阔视野的“宽口径”培养,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该类课程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判断能力、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类实践课程。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学生获得该类课程学分既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全校任选课获取,也可以通过参与科创活动、学科竞赛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获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借助各层次课程教学内容的协同效应,实现提升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凝练我校的会计学专业特色与差异化竞争优势目标。(1)对所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新增或革新了20余门课程,如专业导论、专业认知实践、企业管理全景综合实验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专业办学特色,形成差异化就业竞争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为确保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功实践,我们对人才培养方式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并在改革创新实践中探索出了“课程教学+校内实训基地+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企业(用户)”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强化对学生社会、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破解当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经过近年来创新研究与大胆实践,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学生就业与社会效益等方面显示出了特色与优势。
四、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效与反思
(一)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效
原哈佛大学的校长、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校舍大小和人数多寡,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麦可思公司发布的“成都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2)”显示: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好、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明显的差异化优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毕业生就业率高。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达到97%,比本省同类院校高出近5个百分点,比校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本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比本省同类院校高出104元,名列全校第三。(3)毕业生专业相关度高。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相关度高达89%,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和我校平均高出20多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三。(4)毕业生的职业吻合度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吻合度达到70%,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与全校平均高出23、19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5)毕业生工作能力满足度高。本专业毕业生对掌握工作能力的满意度高达90%,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与全校平均高出7、10个百分点。(6)毕业生知识的总体满足度高。本专业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总体满足度达到83%,均高于本省同类院校和本校平均。(7)毕业生就业稳定。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低,列全校第二。
2.专业人才就业竞争能力强。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0.6%,名列全校第二。(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一是本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水平高;二是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质量好。如本专业有58%的毕业生就业于“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科研事业单位,有超过44%的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的员工规模在1 000人以上。
3.办学社会效益好。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社会效益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高。本专业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高达96%,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与全校平均高出14、9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2)专业报考率高。在最近三年的专业报考率统计中,本专业第一志愿的专业报考率都保持在300%以上,一直名列全校前茅。(3)就业现状满意度高。本专业学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达到了76%,比本省同类院校高出26个百分点,比我校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反思
我们在总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办学成效的同时,必须冷静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待进一步完善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并为其他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提供参考。
当前,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实践中亟需反思的主要问题是:当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需求时,我们是置会计职业实践需求于不顾放慢改革创新的步伐,还是降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亟需加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以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及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亟需大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与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的需求。这种局面的持续发展,必将导致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滞后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降低。其中,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可供引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资源的匮乏;二是大部分教师因专业所在院系不能控制的业绩考核等原因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不情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实践。因此,如何破解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与会计职业需求加快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之间的难题是当前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J
参考文献:
1.会计学专业就业机会多但竞争更激烈[EB/OL].中国宁波网:http://jypx.cnnb.com.cn/system/2010/04/28/006505864.shtml.
2.陈英,刘淑花,王玉香.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10,(11).
3.韩博.会计人才差异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S].教高[2007]1号.
5.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S].教高[2007]14号.
6.尼尔·陆登庭.21 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作者:刘金彬 胡世强 杨明娜
基于野行动导向冶的财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摘要:财务会计实验是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是应用型会计专业建设的基石之一。近年来,笔者依据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础训练方法,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策略与方法、考试与评价等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当前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财务会计 实验课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 职业技能 职业素养 过程性考核
为响应教育部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号召,近年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为试点,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及其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依据我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顶层设计以及应用型会计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在财务会计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借鉴国内外应用技术型院校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础训练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一、课程总体分析
财务会计实验是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该实验通常以一个模拟的制造业企业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会计对象,采取综合训练的方法,处理该模拟企业的会计事项,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的主要经济业务和流程,把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巩固所学会计学科理论知识,掌握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为毕业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是在学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之后,对本科生进行的综合模拟操作训练,在会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搞好应用型会计专业建设的一门关键课程。但从目前来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实验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与真实的会计业务有所脱节、教学手段单一、实验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是制约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级财会人员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近年来,根据我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与追求卓越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新顶层设计,我院会计学系明确提出了培养“懂管理、会核算、能够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高级财会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院会计学系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推进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建设工作上取得重要进展。其中,笔者担任财务会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借鉴应用技术型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以“行动导向”教法理论为指导,采用“真账重做”的教学策略,使用企业真实票据、账簿和报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教改目标。
二、课程标准与内容设计
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实验课程开发(即课程标准与内容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从事会计业务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介于学术性人才(学科知识较为系统、全面,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和技能性人才(掌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基础性财会工作)之间,其人才培养规格与后两者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一方面,它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要培养会核算、懂管理、能够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高级财会人员。由此可见,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既要依托学科发展,又要面向实践应用,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依据这一理论认识成果,在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笔者遵循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以会计工作任务要求为目标。对实际财务会计工作的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能力需求,并进行归类、整合,进而形成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脉络。2.以过程性知识(技能)为重点。应用型会计专业实验课教学应以过程性知识(即基本技能)为重点,教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干”、“怎样干更好”。 3.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能力培养的要求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侧重于从做中学,在关键的技能点上进行强化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4.以职业素养的培育为取向。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养成细致、谨慎的职业习惯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认识到会计工作的价值,增强在会计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意识。
出于以上考虑,对比分析了市面上的几种教材,最后选取了某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实验教材,它基本符合以上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这本教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对财务会计流程进行了分解,按照“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账→成本核算→对账、结账→会计报表”的业务流程安排教学内容,并在关键的技能点上都进行了相应训练。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以及其他原因,该教材也在某些层面出现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第一,票据样式和填写方法落后于现实要求。例如,增值税发票样式落后。现有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带有密文区域的,税务网上认证系统通过对密文区域的密文识别来确定发票的真伪,以便于企业进行增值税认证抵扣,而教材的增值税发票样板不带有密文部分内容。再如,支票的填写落后。当今企业,已经全部使用圈存器(支付密码器)编写密码来开具支票,但现有教材不能正确反映现金支票与转账支票的正确开具方法。此外,教材采用的票据都是模拟票据,真实感差强人意。
第二,会计分录存在错误。企业取得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进行处理,而教材体现则在“投资收益”科目中。
第三,操作流程不完整。教材只讲述编制会计凭证和记账的过程,而各种税种申报的过程以及各类报表的填写没有讲述,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会计实务操作的全部过程。
针对上述缺点,在备课和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了以下努力:一是将企业真实票据替代教材落后的模拟票据;二是将教材中错误的会计分录做了更正;三是补充了教材缺少的财务报表及税务申报、进项税认证、增值税发票填开等相关内容。
经过归纳、补充、整合,根据我院教学实际,形成16个周、32学时的教学进度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财务会计实验课程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学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对会计学科理论的掌握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是,他们对会计业务的了解较多地还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存在一定的实践盲区。
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当前在国内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当中比较流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主张学生在亲自行动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技术必须通过学生的行动才能被学生掌握,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行为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种教学法发源于美国,成熟和流行于欧洲大陆,主要包括技术规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基于行业的学习等具体教学方法。它以“示范-模仿”为核心,也与企业培训出纳、会计和财务主管人员的做法相接近,其教学过程包含以下五个基本环节:第一,导入。通过情景设置或案例分析,说明学习的内容和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示范。采用企业真实票据和报表,按照会计业务流程,逐项进行讲解,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能更好”,使学生对关键技能点的操作要求都有明确、具体的了解。第三,模拟操作。学生按照规范性要求进行模拟操作,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进行巡视和辅导,力求使学生全面掌握、熟练操作。第四,观察与讲评。根据辅导和观察学生的整个练习过程以及学生项目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和讲评,解难释疑,引导学生提高专业能力与素质。第五,完成项目作业。把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技能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项目作业,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在业余时间完成。
以上教学设计是笔者依据财务会计实验课程的特点所做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单元都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做出相应调整,并注意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所包含的技术规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和基于行业的学习等具体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上下功夫。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笔者运用拍照、重新绘制和截图等方法,制作了照片、电子表格以及截屏等三类500多张教学图表。第一类,照片图表,有200余张;第二类,电子表格,有100多种;第三类,软件演示及截屏视图,有200多个。
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相适应,笔者在考试过程中放弃了传统的“终结性考试”(即封闭性试卷考试)的方法,转而采用了“真账重做”这种“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新型考试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完成以下四种考试作业:第一,完成财务会计实践中的“四本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第二,完成7类凭证(现金收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银行收款凭证、银行付款凭证、其他货币资金收款凭证、其他货币资金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的制作;第三,完成科目汇总表和科目余额表的编制;第四,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根据学生的考试作业完成情况,并参考平时成绩,给出分数以及相应的中肯评价,指出学生应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四、关于财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财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通过模拟-仿真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使会计教学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但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也发现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问题。如前所述,目前市面上能够供应的财务会计实验教材内容普遍滞后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加强联合和协作,加快教材修订重版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用到与会计实务发展同步的教材,减少教师备课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出版周期的客观存在,教材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不可避免,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高校教师应密切跟踪会计实务发展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增加新的会计实务知识和技能,剔除过时、老化的内容,以适应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和能力素质的新需求。
(二)教学手段问题。模拟手工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财务处理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但是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又对学生的电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综合训练的方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财务会计实验可以考虑采用将综合性手工模拟教学与高仿真的分岗实训系统结合起来进行。后者通常以用友新道V财系统等教学软件为载体,采取分岗位训练的方法,按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要求,处理该被模拟企业的会计事项。两者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体系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成果,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企业会计业务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财务会计实验是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仅靠这一门课程不能包打天下。高校应根据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手工实验与电算实验相结合、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综合实训与分岗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目标。
(四)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无论教学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始终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当前,高校应用型会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人员严重不足,教学任务十分繁重。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财务部门挂职或到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兼职,使其能够从事具体的会计或审计工作,进而熟悉会计实务,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聘请在企业或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任职的高级财会(审计)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从而构建一支校企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X
参考文献:
1.高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郭枚香.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12).
3.牟秋菊,李静.高校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6).
作者:张玉岭
中越两国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比较
摘 要: 中国和越南的会计改革都在走与国际会计趋同的道路,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对国内各层次高校的调查分析,指出了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模式,并对代表性院校课程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找出差异,再进行分析与协调,将是中国与越南及东盟国家会计趋同的路径。
关键词: 中越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经济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在不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家的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内容也在不断完善。根据各自的教育情况及会计环境,中国和越南的大学构建了符合自己教育发展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的,是为提高学生基本素养而设定的。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中国和越南的大学课程设置方向和出发点是一致的:
1.注重思想道德的修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导,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学习和理解国家领袖根据各自的国情,对马列主义加以创新的运用。中国有毛泽东思想,越南有胡志明思想。)
2.要求学生了解本国历史,意在爱国明史,以史为鉴。
3.学习全球通用语言。世界各国的发展的趋向是全球化、多元化,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掌握其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基本技能之一。
4.深入学习数学。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的学科,有助于个人思维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5.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全球化的发展部分源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网络连通了世界各国各地,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易于借鉴,取长补短。
6.体育是基本保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强健的体魄是基础中的基础。
专业基础课,是针对专业而设置的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对于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两国都注意到会计学原理的了解与掌握,相关经济学的知识铺垫,还有一些会计经济处理中的原则问题。
专业必修课,涉及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针对性。在会计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中,两国都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中国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素养的培养,要求更高些,专业必修课课程涉及面更具体,要求学生将这些课程融会贯通,思想中形成一个会计处理分析体系。越南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的设置较为精简,并且侧重于国际会计,对此开设例如国际收支、国际财务管理等具有国际方向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开设相关的会计辅助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学习,以完善学习框架,填充会计知识。两国针对此都开设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实务、管理会计等课程。我国会计专业的课程,是在小范围中加以细化,要求学生学得专学得细致;越南会计专业的课程,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中进行分类组合,以组合模块的形式为学生搭配课程,具有指导性,也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就中国与越南的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与越南的大学在课程体系上都有几个相同的点,即都分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国大学的公共基础课都侧重在数、英、思想、计算机与体育上;专业基础课的中心则都放在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学原理;专业必修课都是在原有会计的基础上对会计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专业选修课就管理和会计、财务会计实务和税务会计的课程是对会计学进一步的扩展。
尽管中国与越南接壤,但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上还是存在很多不同点。首先,越南的大学不仅开设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而且开设了常见行业的基本知识课。常見行业的基本知识就经济、法律、经济史、管理科学、通用逻辑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几门课程进行学习,还有选修的一般社会学、普通心理学和经济研究方法等课程。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同时,还注重思维逻辑、团队合作和心理方面的学习。
其次,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中,我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大学语文的课程,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了解我国的历史与语言。越南虽然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但是开设了教育与国防和统计概论课程。专业基础课越南除了开设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学原理的课程外,还开设了其他很多课程,比如国际收支、国际财务管理、经济统计数据的原则、企业融资等。在专业基础课上越南的大学的课程相对我国的来说是比较广泛的,除了有会计方面的一些原理知识外,还学习很多金融管理与经济方面的知识。而我国在公共基础的课程则更多地侧重在会计方面,在金融管理和经济学方面只是学习一些原理,相对来说越南方面的课程学得比较广泛,而中国的课程则相对比较专。
最后是专业必修课方面,中国大学开设的课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会计,继而学习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经济法和税法,等等。就开设的课程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越南大学在专业必修课上是分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几个模块学习的,就课程来说是分几个大的模块学习的,而且没有在经济法与税法方面开设课程。但是,越南的会计专业在国际会计方面开的课程比较多,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国际收支和国际会计的课程。
在专业会计课程的选修课上,中国大学是在税务、资产评估、财务报告分析、行业会计核算、计算机会计和财务审计等方面设课程的,是在会计课程基础,对必修方面之后的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补充的。越南的大学的会计课程在专业会计选修课上范围比较广泛,从企业的会计服务、环境会计到商业谈判、央行和货币政策,还有文化和道德管理、组织行为学等。总的来说越南选修课的范围比较宽,涉及会计、经济学和管理学,选择范围大,融入比较多的相关行业的知识。
总的来说相对于越南国家开设的课程,中国开设的课程是对会计的专业学习,是一个深入学习研究的过程,就会计这一专业领域内由浅入深的学习,再由深到细,与此同时还对金融管理经济专业方面也进行学习,但是不是特别深入学习,同时还深入学习与会计相关的法律知识。越南的大学开设的会计课程相对中国的来说比较广泛,在开设了与会计专业方面的课程还开设了很多关于金融管理与经济的课程,就越南方面的会计课程是广而不精的。
中国与越南的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会计专业开设了符合各自发展的课程体系,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但宗旨都是为国家培养符合各自经济发展所需的会计人才。
附:中越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比表
参考文献:
[1]梁淑红.越南会计改革之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2]梁淑红,翟羽佳.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国际会计趋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3]秦少卿.越南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J].考试周刊,2014(37).
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 JGA106】《构建国际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
作者:秦少卿
推荐阅读:
英国金融与会计11-08
金融企业会计对象09-28
金融企业会计练习10-04
金融会计实习报告07-19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银行类05-31
金融企业会计实习报告10-26
金融系会计专业个人简历06-29
金融会计专业个人简历表格11-12
何谓“会计+金融保险”复合型人才10-31
金融公司会计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