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会计+金融保险”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业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各类大大小小的企业,均需要金融给予支持和服务;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全民保险制度的快速推进,人们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金融保险业高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金融活动中,企业、中介服务机构、银行等企业均大量需要即懂会计又掌握金融保险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单一专业人才难以成为中高端复合型人才,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从目前人才市场财经类人才招聘信息来看,保险会计、金融会计等中高端人才奇缺,很难招聘到既熟悉会计业务、又具有较好的金融保险方面知识的人才。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更是明确要求会计人员需具有金融保险从业资格证。不少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会计师因缺乏金融知识,在企业金融活动中,常导致企业和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也严重损害自身机构和个人的声誉。2010年6月,证监会更是明确要求从事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证券发行与承销从业资格证。很多企业负责人感慨:公司的会计缺乏金融知识,融资呀、上市什么的都帮不上什么忙,很多时候需要单独请外面人来做,增加了不少成本啊。
如你是上述复合型人才,职场不走红都难呀。
关键词:科技金融结合,复合型金融人才,人才培养
近年来, 全国各地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科技和金融共同组成各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引擎。从产业发展来看, 河北省产业结构整体以传统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为主, 新型科技型产业相对落后。推进科技和金融的全面结合, 就是促进科技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建设创新型河北、提升本土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但是, 河北省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相对落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技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因此, “依托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加快培育一批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支持科技型企业吸引和凝聚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中亟须加强的工作。
一、科技金融结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在科技与金融日益结合的背景下, 金融学科的发展和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吴英杰 (2012) 指出传统的金融学已经不能高效地解决现实的科技金融问题,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 金融学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 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化、信息化对金融的发展日益加深促使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这就使得现代的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 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推动下, 金融学科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因此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以及业务技能必然是复合型的。
借鉴学者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义为:精通金融专业, 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操作性工作, 熟练掌握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税收、计算机科学、法学、心理学、金融外语等与其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在分析和处理科技金融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进行综合评审和创造性思考的人才。
二、河北省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一) 专业设置。
至2015年, 河北省四十所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金融专业, 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高校。经过多年发展, 河北省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三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各高校专业开设大多限于传统金融学专业, 主要以传统宏观金融教学为主, 现代金融学逐渐向着数理化、模型化和微观化发展, 但是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目前仅有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金融学院开设。
(二) 课程体系设置。
经考证, 各高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一致:核心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国际金融、金融法等, 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等。实践课在总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但大多高校不高于15%。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金融学科发展要求的学科交叉要求。但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发展, 更要基于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 复合型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税收、金融、保险、投资方面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还要熟练掌握数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且要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另外, 专科—本科—硕士三阶段的课程设置重复, 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三) 实践教学。
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决定了金融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 要求金融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科技金融实践运作技能。经调查, 河北省高校生的实习主要在银行、证券公司、融资公司等的基础岗位, 学生难以接触核心岗位。在校外实习受限的情况下, 校内实践环节就成为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校内模拟金融实践是实现学生实践性和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但是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经费远低于工科专业, 建立仿真实践实验室的河北省高校只是少数。而且现有的金融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 程序化的金融知识灌输和按部就班的实践学习, 不利于学生开展金融学术研究的热情和金融实践的发展。
河北省正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型期,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 但是全面掌握金融、经济、法律、会计、保险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能够熟练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极为匮乏, 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 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网络模型分析
网络模型一般是用于研究计算机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众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及各个部件之间以何种规则进行通信。在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特征符合网络模型的交织的特征, 因此利用网络模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集成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分为四个层次, 自上而下分别是:复合型知识体系层、学科知识体系层、核心专业知识体系层和知识元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若干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 是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税收等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每个专业知识领域分为若干子知识领域, 主要是核心专业课程, 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的内涵, 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相关核心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知识体系的外延。核心专业课知识领域分为更多的知识元。 (图1)
四、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面, 西方国家高校经验丰富,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 以及日本的“交叉学科教育”等。基于网络模型分析, 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 对河北省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一) 建立准确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
河北省高校的“专—本—硕”三个阶段金融人才培养定位普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拥有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具备较好的投资分析和理财能力, 熟练掌握金融投资、综合理财规划方案设计与实施技能, 具有开拓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背景下, 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 因此各阶段的人才培养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特色。专科金融专业应当主要侧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本科学生侧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金融硕士应当侧重学生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金融问题, 创新金融思路的能力。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招生层次和办学特色建立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顺应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学科微观化、技术化、模型化和工程化的趋势, 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重心应由宏观课程向微观课程进行倾斜, 设置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学等微观核心课程, 强化学生数理分析和模型分析的能力。强化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外延课程的教学, 促进金融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培养学生广泛而综合的知识基础, 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国外高校金融学的最新理论和课程, 及时完善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
(三) 优化实践教学。
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背景下, 金融学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更强的综合学科, 实践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首先, 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目标不应只是金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 更重要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复杂变化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实践教学的课堂设置要以学生为主, 激发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 学科建设经费向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倾斜, 建立可以实现现代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金融模拟实验室, 配套相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 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为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四) 优化教学方式。
不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综合金融问题的能力, 应大力推进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不仅能有力的印证理论知识, 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要求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和科技金融问题或者事件, 鼓励学生依靠自己或者团体的力量利用现在技术手段去搜集资料, 综合利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市场调研、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高学生在复杂的金融经济环境中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J].广工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7.
[2]孙方娇.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上海金融, 2013.8.
[3]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江南大学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经济, 2011.5.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60-05
一、导言
金融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济,其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几乎不涉及物流活动,所以金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处理活动,金融业因此也是国民经济中信息技术应用最早和最深入的行业之一。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金融业创新业务、 管控风险和处理数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金融信息化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 [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了“智慧星球”的概念,并发表了《智慧星球赢在中国》的研究报告,智慧银行是六大智慧行动方案之一。
根据诺兰模型 ① , 我国金融信息化正处于集成向数据管理迈进的过渡阶段,处于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为主的转折点,其特点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高度融合。这一阶段需要的是大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金融信息化教育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金融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在对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并尝试设计一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多层次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掌握并精通基本金融理论和业务,成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分为两个体系:一是高等院校中的学历培养模式;二是作为职业技术的一种证书培训 [3]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是欧美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人才学历教育培养的典范 ② ,该学院从本、硕、博三个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重点是硕士层次。根据学历背景的不同,设计了两个硕士方向:第一学历是非计算机专业, 培养目标为通才(generalist);第一学历是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是专才(specialist)。这两个方向的毕业生都可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或者直接从事金融服务领域的技术工作。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花园大学与伊斯坦布尔交易所合作办学,采取证书教育,进行模块化教学。
我国目前的金融信息化人才主要来自于理工科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专业,这些学生一般不懂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 适应金融信息化工作的时间较长; 还有原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院校的信息类专业,如原陕西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计算机及其应用能力又明显不足,也无法完全适应金融信息化的要求。
进入21世纪, 随着金融信息化在金融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开始探索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于2000年设立了金融信息工程专业,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北京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金融信息工程系;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相继成立金融信息工程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学历教育的方式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但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和制约,培养的人才虽然对金融信息化的适应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仍然无法满足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此外,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有以下问题:(1)定位问题,与其他金融人才定位的混淆,知识的重复,如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等。(2)培养模式问题,应该以学历教育为主,还是以社会培训为主。(3)学科背景问题,第一学历应该是金融专业、信息技术专业还是复合型专业。(4)教师队伍问题,应该是复合型,还是多专业的组合等。 这些都是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一)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对应于美国的“通识教育”和“实用教育”、日本的“世界通用人才教育”。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都是基于这种形式的培养模式, 侧重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 相同学科或者不同学科的不同领域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在很多高校也有尝试, 一般采用设置复合型专业、双学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选修课制等方式。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则以设置复合型专业为主。浙江工商大学李金昌(2011)提出全面开放实验室, 建立综合性实验中心培养经济类复合型人才。 上海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元如林(2011)提出适应智慧金融需求,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 但是, 纵观已有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文献,往往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界定不清晰,而且关于其知识和能力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张成虎(2011)提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概念,并刻画了其能力体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界定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是指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能够在金融服务与业务创新、 金融风险管理及金融数据管理等信息化工作中从事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
人才成长一般经历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应用、创造新知识、发展新知识三个阶段。学校教育(博士以下) 以第一阶段为主, 也就是知识的接受和应用阶段。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的知识结构横跨多个领域,根据知识构成及构成的比例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方向, 把所有的方向和业务领域综合,就可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各个高校推行培养方案时可以对某些学科有所偏重, 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也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但是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 为了便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按照接受知识的顺序和内容,可分模块进行归纳。
1. 微观金融知识 [4] 。一般包括金融市场或者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流程和机构设置等金融市场运作知识;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与工具创新、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资本资产定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市场运作机理知识; 金融风险管理框架与计量方法等知识。
2. 宏观金融知识。 一般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等基础知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震荡、 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 金融的制度安排与宏观政策的协调等国际国内金融制度安排知识。
nlc202309030330
3. 计算机技术知识。 一般包括计算机运行基本理论的硬件知识;主流程序语言(如C++语言、JAVA语言等)及其应用、管理软件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常用软件的使用等软件知识;数据库基本理论、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数据库知识;网络架构(建设、维护计算机物理网络)、网页制作、web程序设计等网络知识。
4. 统计计量知识。 一般包括对金融活动内容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搜集整理以及描述、分析,反映金融活动规律性的应用统计知识; 将管理的相关问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运行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 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运筹知识; 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运用数学、 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知识。
5. 金融信息化复合知识。 一般包括网络金融的理论与实务知识;由金融业内部信息系统、金融业之间的信息系统(FEDWIRE、BOJ-NET、CHIPS、SWIFT等)、金融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构成的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知识;金融数据仓库的建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金融数据挖掘和联机事务处理的知识;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处理+数据挖掘的金融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
本文根据我国金融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传导关系图。一般来说,我国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如下几点能力:
1. 基于服务创新、 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 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金融业绝大多数的创新依赖信息技术。而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障和改进金融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简称CME)正是由于其Globex电子交易系统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交易服务和流动性提供商, 树立了在全球所有金融和商品期货期权产品领域电子化交易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成功收购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简称CBOT)。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融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能不断开发出低转换成本的、既便利又安全的、与时俱进的基于金融信息技术的金融产品, 金融企业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具备基于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做到这一点。
2. 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传统的以经验为手段的决策因欠缺精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进行决策。 因此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针对决策的相应过程,包括获取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正确、恰当地描述数据的能力,简单分析数据的能力,应用各种决策方法和技术分析数据的能力,深层挖掘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以上决策过程的能力 [5] 。
3. 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 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完备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应该占据重要地位。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掌握软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信息技术设施各类不安全的因素。
4. 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经济金融,都是更替很快的行业。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了50年历史,其中每10年左右,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 西方的一些“标杆”银行运用信息技术来探索和实施先进的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总是能领先竞争对手两到三年时间。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断关注技术动态和金融发展前沿, 对市场中需要的或者同行新出现的业务做出迅捷的反应,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开发和应用,尽快抢占市场。
四、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的层次
根据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既可以在理工科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 也可以在财经类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
理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专才”;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通才”。
由于知识体系的交叉,涉及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所以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硕士培养层次为主, 以面向应用的专业硕士为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基层、本科、博士等层次开展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详见图2。
1. 基层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操作人才。 采取社会培训或者单位技能培训的方式, 对金融业从业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能力的培训, 使其可以基本掌握金融业所涉及的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和主要功能。
2. 本科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应用型人才。采取学历教育的方式, 通过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通识教育(侧重微观金融)和金融信息化相关课程的传授,使其基本掌握金融信息技术, 能从事金融信息化的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升级工作,少部分可以从事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等工作。
3. 硕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采用学历教育的方式,根据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 本科已经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学生, 硕士培养阶段应该侧重于宏观金融知识、 经济计量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应用实践;本科是非信息类专业,硕士阶段应该以培养金融信息化管理型人才或者具备信息知识的业务人才为主;本科是信息类专业,硕士培养阶段应该加强宏、微观金融的教学,使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备敏锐感知力, 以培养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人才为主。
4. 博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研究型人才。通过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博士阶段应该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能够在金融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其中,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能驾驭(洞察)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产品、控制风险等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以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培训和单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培养过程中注重金融实务与计算机应用的实践。
2. 要构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复合性和创新性,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创新性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构建完整、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从学生入校到中期实践, 再到最后的毕业实践等相配套的考核制度;其次,要搭建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最后,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统一。
nlc202309030330
3. 要设置更多的复合型课程, 使复合型专业从“交叉”走向“融合”,最后走向“渗透”。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复合型的教材和课程, 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4. 要注重“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 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努力收集金融信息技术案例,开发设计新的金融信息技术实验项目, 并体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三)师资队伍建设
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没有一支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具有丰富的计算机应用经验,又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能在教学环节把计算机和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可以通过业务培训、 深入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和测试等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等方法,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金融信息技能的培养。
五、结论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理论结合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提出来的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融合和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文中采用了模块化、分层次的构建方法。
2.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学历教育的硕士层次为主, 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各个高等院校在设置该专业时可以突出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结构。
3. 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一支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复合型的实验平台和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则是重要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我国复合型人才、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本文尚有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如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样就可以把知识、能力、需求之间进行完整架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及其软硬件保障设施的建设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志丹. 基于服务创新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途径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88-91.
[2]元如林. 智慧金融与金融信息人才培养[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1):53-57.
[3]汪宜丹.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9(11):99-101.
[4]黄达. 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金融覆盖范围、金融学科体系设计、金融专业办学方向)[J]. 当代经济科学,2001(7):1-11.
[5]周志英. 基于IT的金融应用型人才决策能力培养探索[J]. 华南金融电脑,2009(9):11-13.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龙会芳)
从前的高校毕业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 毕业后都能风风光光的“嫁”出去, 但现在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所学的内容及他们所具有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就“嫁”不出去!大学其实也是一个“制造企业”, 教学模式设计了这个“制造企业”的“生产线”, 毕业的学生就是这个“企业”的“产品”。市场是残酷的, 假如一个企业的产品卖不掉, 企业就要倒闭。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若找不到工作, 以后就没有人愿意来读这个专业, 这个专业就会渐渐消亡。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 我院计算机专业建设将以培养具有计算机技术、金融信息管理知识, 并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解决金融领域的系统分析、建模、设计和决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发展目标, 做到“学以致用, 用有所长”。
二、将IT技术与金融学科交叉融合, 着力打造金融信息一体化科研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金融产业, 我院以电子商务研究所、软件研究所及金融研究所为中心, 围绕黑龙江省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和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需要, 构建了以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四个专业, 与金融学科交叉的“三所一体”的金融信息一体化科研平台。
该科研中心共有教师38人, 在专职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 讲师15人。100%的专职教师有硕士学位, 50%以上专职教师拥有"双师证"。近年来, 科研团队着力推进我院科技工作与黑龙江省经济建设, 承担各种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 公开出版教材40余部, 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 IT与金融学科融合的论文43篇, 学科融合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
三、成功构建金融信息应用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在“第四届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上, 台湾铭传大学资讯学院贾丛林院长曾重塑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假如兔子不睡觉, 乌龟永远也追不上兔子。可是乌龟不服气, 怎么办?它如何才能赢兔子?办法是有的——它可以跟兔子比游泳。于是, 受此启示, 我们已成立了金融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金融专业融合的交叉专业建设团队, 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金融信息应用方向) 学生的培养, 努力为我们的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泳池”。
我们秉承学科交叉的市场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 以软件产业需求为导向, 发挥我们金融院校的优势, 把IT产业和金融行业紧密结合, 致力于培养独具一格的金融行业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能力, 以及参与金融领域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以此来摆脱毕业生的就业瓶颈, 解决金融IT业缺口。
四、形成“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我们本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念, 创建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龙江的“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重点为龙江当好“三库”:一是人才库, 为黑龙江省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哈尔滨银行、工商银行等输送数千名优秀毕业生和干部;二是科技库, 为黑龙江省推进“三化”, 特别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思想库, 组织专家为黑龙江省金融发展献计献策, 提供咨询。在融合了计算机工程领域、信息化领域、金融领域交叉的学科优势下, 发挥着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鲜明特色, 真正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 更为金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众多国家均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内涵展开研究,并积极付诸于各高校的教学创新活动,使之逐步朝着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67年发布的《职业知识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范围进行了规范,后期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包括交流与领导能力、战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消费者与客户和市场的关注、综合信息的演绎能力、技术能力等5种核心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1990年发表的《会计教育的目标:立场公告第1号》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当为会计毕业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而不是使其在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会计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要终身学习。会计毕业生必须具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应具备一般知识、企业与组织相关知识以及会计与审计知识。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 1999年发布的《内部审计能力框架》提出,审计人员的能力包括知识、经验、技能、任务、执业标准。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年10月发布的《国际教育报告框架》提出,能力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价值观。特别强调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对未来职业会计师的重要性,应当把对这个问题的介绍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S)1986年就开始运用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研究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并于2000年发布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列示了各领域职业会计师所需的147项能力。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2004年发布了《特许会计师能力图》,同年又发布了《候选特许会计师能力图:CAS职业能力的理解》,从胜任能力(包括道德行为和职业观,如保护公众利益、正直与公正、独立、保密等)、个性特征(如自我管理、创新、适应能力等)及职业技能(生成计划和信息、检验计划和信息、交流、问题解决等)三部分和胜任领域设计会计师的能力图。
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认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包括:人员管理及领导才能、个人更有效工作、商务管理和技术。
上述研究成果虽然更多的基于各个会计团体成员能力的描述,但是为会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也对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乃至人才培养的方向具有重要影响。总体而言,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即会计人员不再是单纯的簿记员和财务信息的编制者,他们应该在具有会计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增加职业道德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健全个人品质塑造等课程。会计人员培养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以适应快速变化、激烈竞争以及日益国际化的环境。
二、会计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加大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学团队的力量。
首先,应增加本科教学中教师的层次,不应仅以活力充沛的青年教师为主力,应适当增加副教授、教授,乃至博导在本科教学中的工作量,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不断取得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必要和条件许可时,还应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其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支持青年教师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他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再者,应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开发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会计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会计人才培养方向的科学确定,但同样还需要会计教育内容、方式的改革加以配套。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重应试教育而轻能力培养。教师常常重视课程内容的教授,并在教学内容的板书上花费大量时间,从而影响了课堂讨论的范围和深入;知识点的展示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学内容将不再局限于课本,学生将有机会了解更多与会计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师要讲的内容提前通过多媒体技术加以实现,增加了课堂的宝贵时间,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同时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启发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明显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可以通过现实的案例讲解,还可以用图形、声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精神集中度,有助于增强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会计理论的指导作用,培养信息化的理念。
会计理论提供了评价会计实务所依据的一般框架,对理解新实务和程序起到了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才能使课程的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向学生强调理论的作用,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每门课程教授之初就强调该课程理论对把握课程实质内容的重要性,并融会贯通在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在课程考核时,应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在现有考核内容上适当增加有关理论、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测试的比重,减少知识记忆性的考核。现阶段,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教师还应在本科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科学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于一身的关于信息的综合素养,提升信息环境下学生对信息的利用。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学生需要在课外时间通过对多元信息的利用对所学信息进行更新,以及未涉及内容进行补充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与课程相关的财经网址,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加强实践活动。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强调应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加需要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经验表明,学术性的导师与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制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力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做”中“学”的教学情境。现阶段,很多高校除了借助学校自身的教学力量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外,还常常通过校外导师的聘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指导环境,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值得一提的是,校外导师除了学术届的专家外,更应该广泛邀请企业的管理专家、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员给学生进行课程内容讲授,并可以借助与实务界的联系建立稳定和优质的实习基地。此外,条件许可时,还可以模拟现实的经济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理解会计学知识在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
(五)在课堂上进行道德训练,对学生道德意识及道德推理能力,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积极作用。
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诚信原则,将专业基础知识、会计职业道德、对经济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批判性思维和人际交流能力等贯穿于会计本科人才教育的始终。
三、结论
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趋势,也是会计专业教育面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针的重要发展方向。针对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措施,强调在会计教学中应将信息技术知识纳入教授体系,采取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增强相关理论和经典案例的讲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与此同时,作为培养主体的教师还应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建立教研团队,共同推进我国大学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步伐。
一、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运行的必要性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浙江省农业厅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 浙江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 686户, 其中, 当年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9 954户, 成员60.3万个, 带动非成员农户370.4万户, 占全省总农户数的38.2%。新兴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加快转变我省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加快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社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者, 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
但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推动农村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形成, 二是合作社内部缺乏具有合作社经营理念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尤其是缺少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这已经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适应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快速、健康发展, 亟需培养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 以保证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二) 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乏力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或者理事会应当按照章程规定, 组织编制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财务报告等材料中, 作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由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般都是由种养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担任, 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出于降低费用考虑, 有些合作社的会计由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社员兼任。由于其缺乏专业知识, 可能对财务会计制度不理解或误用, 无法识别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这就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控制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货币资金、销售业务、采购业务、存货、对外投资业务、固定资产、借款业务等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等原因, 可能造成内部控制设计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从而给合作社的发展带来隐患。此外, 有些人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单纯看作是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的手段, 缺乏长远打算, 从而忽视内部控制的建设。这就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培养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应采取的对策
(一) 实地走访、问卷调查
以农办、供销社等政府部门为依托, 通过实地走访一些市、县、镇、村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进行基础数据的搜集和研究。
(二) 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 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敬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 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相关知识, 能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 从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组织与管理、农产品营销、合作社生产运作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确定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 素质要求: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好的诚信品质;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较好的忠诚品质;具有较好的开拓精神和健全的体魄。 (2) 能力要求:具有合作社会计核算能力;具有合作社经营、管理、指导和评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合作社创办、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贸易的实践能力;具有与农民沟通、协作、交流的能力。 (3) 知识要求:掌握合作社历史、国外合作社的发展概况、合作社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合作社经营、合作社管理、合作社组织结构、农产品营销、合作社生产运作等基本理论;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合作金融与信贷理论知识;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三) 确定培训宜设立的主干课程
1. 主干课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等。
2. 选修课程。
合作社经济、合作社基础知识、合作社组织、经纪人实务、合作社管理、合作社生产运作、合作社经营、农产品营销、合作社案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务、农村经济调查、农产品营销综合实训、合作社经营沙盘模拟实训、合作社创办方案设计、技能考证专项训练等。
(四) 确定培训考证项目
通过培训, 取得培训结业证书和农村财会人员上岗证或合作经济管理师证, 通过已有的知识、技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或会计职称。
(五) 编写统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培训教材
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刚刚试行, 它与一般的财务会计相比较有许多行业的特殊性, 据调查, 全国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教材可以使用。通过编写《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培训教材, 可以为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和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提供服务。
(六) 对会计人员及相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用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从业人员及相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使他们成为既懂合作社经营管理知识, 又懂得合作社会计岗位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我院2012年与绍兴市农办合作立项了一个培训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从业人员实用人才培训班, 为此我院成立合作社教育研究中心, 对合作教育开展深层次研究。携手绍兴市供销社, 共创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携手市农业局共建绍兴市现代农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2年通过申报成为首批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培训基地, 同时与10多个大型的合作社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以这些基地为平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从业人员及相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学员1 000多人次, 使构建的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实践检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合作社成员、特别是合作社会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成长是农业经营改善的关键, 因此, 要把合作社成员、会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作为发展的源动力。建设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 必须注重合作社理事长、经营管理人才、财会人员、市场营销人才和农民专业技能的培训。
(七) 完善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将实践过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交相关政府部门使用,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我院刚开办的全国唯一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设计、完善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会计项目宜开设的课程体系, 如开设会计基础、合作社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合作社会计、合作社会计实训、合作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技能考证专项训练、财务管理等课程, 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八) 建立学校、事务所、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方联动、三位一体的财务咨询公司实践平台
通过与事务所合作, 在校内建立财务咨询公司, 由事务所日常驻点, 在学校开展工作, 基本涵盖一般财务人员 (出纳, 中小型企业助理会计、主办会计) 需要的工作内容。从开具发票到纳税申报等一系列财务、税务处理方式, 由事务所每月根据培训学生人数进行实务操作辅导, 或学生 (每一户企业拟实训2人) 提供代理记账企业资料, 由事务所相关人员到学校实训室进行实务指导。
建设成下列资源:会计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书、会计实训基地合作方案、校内会计实训教学大纲、会计实训基地日常管理条例、会计实训基地学生实习日志、会计实训基地学生选拔条例、企业培训学员条例、会计实训基地培训学生上岗承诺书、制作学院工作经历证书、实训场地建设等。
通过上述建设、研究、运作最终实现学校、事务所、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方联动、三位一体的财务咨询公司实践平台, 将研究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真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实践平台等多方面的保证。
摘要:目前, 制约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专业合作社人才奇缺。为了完善涉农人才培养体系, 更好地服务三农, 有必要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需要, 构建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并使之在实际中得以运行和检验。应加强和完善相关课程建设, 弥补当前合作社经营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涉农专业培养及专业课程建设的局限性, 建立合作社人才培养基地, 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 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实际的需要。
【何谓“会计+金融保险”复合型人才】推荐阅读:
何谓“大师时代”?05-29
英国金融与会计11-08
金融企业会计对象09-28
金融企业会计练习10-04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05-24
主办会计岗位职责(保险)07-12
金融会计实习报告07-19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09-22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银行类05-31
保险公司会计工作半年小结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