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文化论文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文化论文(精选8篇)

金融文化论文 篇1

清廉文化自古有之,也叫廉洁文化。清廉,顾名思义,指清正廉洁,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在现代汉语中,“廉洁”的通常意义为:不损公肥私;

不贪污。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二字不仅仅是“为官者”的个人追求,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廉洁文化可理解为兼顾涵盖党员领导干部层面的廉政文化和覆盖全社会层面的清廉文化。廉政文化则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是为官从政者的行为规范。那么,清廉文化则应指社会公众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崇清尚廉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

清廉金融文化是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在金融行业的延伸,从其内涵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廉文化与金融文化简单叠加,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以科学的廉洁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洁思想为核心,以完备的廉洁制度为基础,以丰富的廉洁活动为载体,经过长期积淀和不断总结提炼,由决策者集体所倡导、全体成员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廉洁理念和从业行为准则,是廉洁思想、观念、制度、行为及其物化的总和。它由廉洁思想与廉洁理念、廉洁制度与行为规范、廉洁氛围与廉洁形象等构成。从其外延看,清廉金融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它是在金融文化的基础上,侧重于对金融职工廉洁从业理念的提炼、建构与宣贯;

对廉洁从业系统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与执行;

对不同层级员工行为规范、原则的实施与考评;

对员工廉洁从业环境、氛围的建设与营造。其次,它是在完成上述基础性工作以后,对廉洁文化的长期“落地”生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按部就班的推进与提升,使之能适应金融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

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这一看似寻常的论述,明确把“廉洁”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郑重提出弘扬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道德学说新的内容,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相较于“廉洁政治”、“廉洁文化”、“廉洁理念”等概念,“廉洁价值观”更具系统性、哲理性和指导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道德学说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那么,怎样建设清廉金融文化呢?带着这个课题,支行纪委书记带队深入部门、深入基层一线,通过采取指导党建工作的开展、查看规章制度的落实、与干部员工的座谈讨论、了解对干部员工的思想教育、梳理业务操作流程等形式进行广泛调研,总结归纳建设清廉金融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了解建立清廉金融文化意义,提高对建立清廉金融文化的认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廉文化是在既吸收、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又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廉洁文化形态上的反映,是我们党执政实践的进步和升华。

构建清廉金融文化,对内在于提高金融人自我修养,提升自律意识;

对外则要严明规则,夯实制度根本和文化根基,打造整体合规氛围。“清廉”者,首先要经得起诱惑。世间繁华如飞花,红尘浮华迷人眼。古往今来,经不住利益诱惑而“落马”之人大有人在。其次要耐得住寂寞。身处金融系统,靠近老百姓的钱口袋,深知诱惑重重,更要提醒自己常怀警戒之心,做到经济上清廉、政治上清正、作风上清白。

当前,一些干部、高管身处要职,却政治意识、纪律意识淡漠,“亲”“清”关系不明,被利益二字蒙蔽双眼,或背离了依法监管、为民监管、廉洁监管的初衷,或无视职责要求,知法犯法,从金融的监管者、管理者沦为金融风险的制造者、金融腐败的带头者。他们的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触犯法律,更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正所谓“垢尘不污玉,灵凰不啄膻”“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作为金融工作者要明白“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的道理,面对利益诱惑和人情交换,要自觉亮起红灯,守住底线,以廉为遵,洁身自爱。

二、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增强廉洁防控的科学性

1、合理细化权力。首先,要根据我行的结构特点,按照上级行规定的层级,将各项权力风险点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最终落实到人;

再是,对各项权力的赋予、使用、限制等范畴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理顺权力运行流程,设置权力运行监控关键点位,找到权力运行风险点的应对办法;

三是,要抓住权力运行的实质,细化权力,找到适合我行权力设置和细化的有效路径,体现权力划分的科学性。

2、合理限制权力。要将权力的运行限制在制度下、体系下,对于权力所涉及的廉政风险,按照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如果在指标预警值的范围内,廉政风险属于可控的;

对于超出预警值的指标,需要对该权力进行违纪的确认,不允许该权力在制度之外运行,从而使得权力不受监控和约束。

3、严格控制权力。要依据制度和标准,对于越界的权力,要做到“零容忍”,应及时果断采取处理措施,维护制度和纪律的权威。同时,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运用好我们的稽核、案防、反洗钱等信息系统对权力进行监督和控制,使权力控制体系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建立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增强防控的系统性

制度的执行力需要有制度的系统性来支撑。在银行业廉洁风险的防控中,需要建立一整套机制,都需要把岗位作为最小的防控单位,不给廉洁风险防控留死角。对所有查找出来的廉洁风险点,从初期就要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总结,使大风险化小,小风险化无。银行内部部门之间,应该在廉洁风险的防控上形成一个整体,各部门应服从防控大局,协调配合,将廉洁风险防控手段和措施进行整合,大力挖掘部门各自条线的风险点,注重防控流程的再造、梳理和总结,设置指标参数,划分各项权力的合理界限,使每一项权力都要经受防控流程的监控和评估。要拓宽防控的范围和领域。有针对性的对权力的运行进行跟踪,不给权力留任何钻空子的机会,使制度跟得上形势,主动适应权力的各种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形成多方共治的风险防控局面,增强防控的联动性

1、打造多部门联动的共治体系。在坚持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支行党委、纪检监察及各业务条线部门齐抓共管,形成联动,形成内控、外防相结合的一体化防控体系。

2、发挥调动各部门防控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充分运用好银行内部考评机制,将廉洁风险防控纳入考评系统,与部门的职责挂钩,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将风险防控融入到领导及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

3、大力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在社会、全行业大力宣传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的目的、意义,通过主动对外宣传换来全社会对我行廉洁风险的反向监督。同时,打通监督渠道,为公众提供现代化的监控平台,智能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用以提高行业自身风险防控能力。

金融文化论文 篇2

1 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金融文化解读

1.1 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而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持。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配置机制作为最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之一, 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越发凸显的作用与地位,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 农村金融体制建设至关重要;建立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 建立起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 能够有效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 能够极大地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然而, 我国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诸多隐患, 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定位不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 农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 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非正规金融发育层次低, 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 市场效率低下, 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处理与补救机制缺乏, 保障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投入。同时, 我国农村金融缺乏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 农村金融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导致农村金融经营观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以及运行绩效落后。因此, 这种来自于金融体系、市场运行及发展环境制约的农村金融系统出现了生态失衡。

1.2 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文化观察

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中可以发现, 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实际上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从金融文化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 寻找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思路, 能够跳出现有理论的框架, 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

农村金融文化问题既蕴含着金融文化问题的一般性,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从重法轻德、重技轻道、重利轻义、重物轻人等表现形式来观察, 在一定层面上, 存在内修文化、信用文化和信仰文化的严重缺失, 农村金融市场交易相关人员的精神支柱、道德修养和诚信意识明显不足。一是内修文化方面, 存在心性浮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恶性竞争等现象。二是信用文化方面, 不守规则、不讲信用、逃废债务、造假欺诈等等。三是信仰文化方面, 金钱拜物教和权力拜物教为其信条, 钱权开道、乱拉业务、扰乱市场, 个别甚至贪污腐化、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等等;金融业长期以来形成了片面求大求快文化, 不是靠服务、靠效率赢得市场, 而是靠请客吃喝送礼、安排关系人、甚至其他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 拉存款、求贷款、抢市场、占地盘, 形成经营同质化、竞争恶性化的局面, 严重损害了金融业的整体形象, 导致金融秩序内生紊乱, 金融风险集聚潜伏。虽然这是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文化建设中的支流, 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作为农村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认识上的偏差, 农村金融系统长期以来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 文化建设起步较晚, 对金融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相脱离, 难以达到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二是广度深度不够, 农村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形式建设上, 缺乏创意和特色。三是短期行为严重, 多数管理者并不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为提高业绩的重要途径, 更多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

2 金融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

在众多发展农村金融的举措中, 重视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的意义。金融文化建设能够构建起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石, 金融文化对以农村社区为载体的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性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良好的农村金融文化氛围, 为正式农村金融制度的建立完善提供了坚实基础。

2.1 金融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是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我国独特的农业文化一直影响着农村金融行为模式, 并催生了独特的农村金融文化, 而农业文化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成果, 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形成不了财富增长的规模效应, 极大地影响农村金融发展。传播与普及良好的金融文化, 能够在思想信念上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撑, 可以减少传统金融思维观念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文化摩擦, 降低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 夯实农村金融的发展基础。传播与普及合乎理性的现代金融文化, 有利于培育健康的金融理念, 淡化投机行为, 形成金融文化力, 为农村金融市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播与普及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的金融文化, 对农村地区的非法金融活动具有挤占效应, 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传播与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理念, 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 有助于扩大农村金融的有效供需。

2.2 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农村金融文化建设体系中, 金融企业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同时也是金融文化传播的主要推动者。加强农村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可以促进金融文化的推广, 推动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通过金融企业的自身建设, 提升精神文化素养。无论是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 还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都应当建立和调整其企业文化, 形成适应农村环境的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的经营机制、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规范的行业道德, 建立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 以其示范效应传播现代金融文化,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氛围, 疏导、缓解、消融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复杂矛盾, 有助于农村金融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 既是现代金融文化的传播过程, 也是农村金融的市场培育过程, 将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2.3 金融文化的构建与创新是农村金融市场繁荣的持续动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金融文化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展农村金融文化极具现实意义, 它是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力量源泉。通过金融文化的发展和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 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动力, 能使农村金融市场空间得到拓展, 发展内涵得到丰富, 市场氛围得到改善, 为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机遇。农村金融文化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纠正各种思想认识偏差, 在求同存异中达成共识, 形成较为一致的金融价值观, 有利于整合农村各种金融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形成高效安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也为农村金融发展增添活力, 这是金融文化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3 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文化建设策略

一种好的金融文化体系能够自然地渗透和影响全社会文化环境, 能够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金融文化建设意识, 能够有效推动农村金融发展。金融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金融发展权利的重要手段, 如何建设农村金融文化, 形成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文化动力?

3.1 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金融文化体系

在我国农村地区形成以农民主动参与为基础、农村经济组织为载体、农村金融制度为保障的金融文化运行机制, 让金融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农村居民中。基于金融文化建设视角, 不断壮大农村金融主体实力, 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 发展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非正规金融, 通过农村资金支持体系的构建, 有效保障农民金融权益。在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进程中, 构建农村金融文化动力体系, 形成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 促使金融文化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贡献得以实现。

3.2 正确认识传统民间金融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我们应该从理论与实践上彻底改变对传统民间金融文化的偏见, 充分挖掘蕴藏于农村民间文化中的精髓, 重新激发农村民间文化的精华, 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金融文化建设发展的经验, 服务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具体而言, 以金融文化的农村社区载体为出发点, 合理整合全社会的各种优势资源, 合理建构新农村的金融市场体系, 合理解决农村金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冲突与困境。

3.3 大力培育金融媒介, 找准金融文化传播突破点

在农村金融文化的传播过程中, 需要加强金融媒介的培育, 通过金融媒介准确传递金融市场信息, 正确引导金融投资行为, 广泛宣传金融业务知识, 自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同时, 通过金融媒介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热情, 不断营造和谐的金融文化环境, 积极引导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

3.4 强化农村金融教育, 普及金融文化知识

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就是教育, 应该让农民有更多机会接受金融知识的教育, 可以借鉴有些国家金融教育经验, 从中小学就开始金融知识普及, 采取多种形式有效传播金融文化, 在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融入先进的金融理念, 形成金融风险意识, 普及金融知识, 提高全民金融素质。

3.5 强化信用文化建设, 重建农村信用秩序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信用观念是金融文化核心, 也是农村金融文化建设中, 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进行农村金融文化建设, 需要宣传强化信用文化建设, 发扬传统的诚实守信精神, 营造信用至上的市场氛围, 有效避免道德风险。

3.6 促进金融文化传播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 激发和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金融文化的传播普及要渗透到农村金融活动 (下转P30) (上接P83) 中去, 金融业要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 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种子、市场等各方面信息, 利用银行业务网络和特殊优势, 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获得农民信任, 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金融文化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长健、曹俊,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文化导向机制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4) .

[2]丁瑞莲, 论金融发展的伦理规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5) .

[3]尹矣, 我国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9) .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3

文化是企业战略的制高点,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关键,企业需要学习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并树立文化关怀意识,在产品流通的过程中,让世界对中华文化的感受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才是对中国最好的贡献。

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企业运行步入困境,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演变为经济危机,我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年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企业价值处于低洼阶段,企业融资困难,重要客户减少,外部需求减弱,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现在的一时困难正是考验企业文化理念、检验企业文化建设、重塑企业形象的时候。要切实抓好企业文化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整合,重视企业文化战略分析、企业文化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当前企业文化所要关注的热点是,坚定信心,坚持特色:要结合适应市场、社会、自力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进行创新。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金融政策的影响,一些企业倒下,更多的企业恐慌了,于是裁员、降薪、缩减规模等办法相继出台,靠这些办法,真的就能挽大厦于将倾吗?化解危机的根本在哪里?在危机时代,我们如何更有效地避开风险,抓住机遇?纵观海尔、联想、华为……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逆风飞扬。它们凭什么?凭人!凭不一样的海尔人、联想人、华为人……他们的战斗力更强、凝聚力更强、竞争力更强、创新力更强、执行力更强,从而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强!是什么让他们的人这么强?这就是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一流的企业一定有着一流的企业文化,企业跟企业的较量最终将是文化的较量。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放任自流,必须有意识的去创新、创造和引导。文化走偏了;再多的努力都是无效劳动。《尚书》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忱则不艰。企业文化管理不仅仅是一些口号,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口号转变为一个个具体的行为和结果。所以在危机时代,企业如何练好管理内功,让文化真正落地,建立起强势的企业文化,才是我们化解危机的长远之道!

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智力支撑作用,是企业战胜当前经济困难局面的重要武器,对于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如果每个企业都站在自利即所谓“理性经济人”的立场上,大概如同没有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的拥堵路口一样,大家都为了自己尽快脱身通过;其结果是越堵越严重;越堵范围越大,就是说危机将愈发严重,企业和劳动者都将被“套牢”,使企业自身受到重创,越陷越深无力自拔,社会经济也将元气大伤。经过对大量成功企业的分析,不难看出每个成功企业往往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在工作中发挥企业文化的智力支撑作用,一些不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红火一时,大都不太长久。通过深入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完善工作业务流程,紧紧抓住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等一些关键环节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统筹考虑企业当前业绩和长远可持续发展问题,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有利于未来发展。

金融职业文化礼仪 篇4

第一排的四种颜色绝对要占所有西装外套的90%,第二排的颜色更适合一些不那么正式的场合。

多选择深灰色,谨慎选择黑色。因为,穿得不好就会变成保安或者服务员……

如果想稍微打破一下沉闷,可以选择有不明显条纹的布料。

2. 如何优雅地使用领带

·领带的长度:长及裤腰,或略短一点。

·领带的宽度:应和脸的大小、肩宽、衬衫领子和西服领子的宽度协调。

·领带的颜色:颜色深浅顺序最好是:西装>领带>衬衫,且三者颜色为同一色系。这是比较保守但安全简单的做法。

·领带夹:小一些,简单一些,质感至上。领带夹应夹在胸部下方的位置,绝对不要宽于领带。

·全世界最简单的领带打法:

3. 如何根据领子选择合适的衬衫

左边是正宗的商务范儿;右边这种时尚潮人型的,看看就好。总的原则是:要选择领子更挺、更尖、更窄一些的衬衫。

4. 如何选择合适的皮带

·以上三色为皮带基础色,选择它们出不了大错。

·皮带也应该和鞋子的颜色配套。

·皮带宽度不宜过宽。道理同上,为了低调。

5. 袖子不能乱挽,否则看起来更像体力劳动者而非脑力劳动者

正确姿势如下:

6.掖衬衫下摆也是有讲究的

7. 千万不要忽视袜子!

·袜子要够长,这样坐下来的时候才不会露出一截小腿。

·要选择纯色、深色、和鞋子颜色配套的袜子。

金融文化论文 篇5

配合汕头振兴发展、创新驱动两大战略,以文化产业为着力点,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金融局、汕头银监分局和汕头保监分局近日联合制定《关于促进金融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致力于打通金融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本版对《实施意见》具体内容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关键词

会商机制

■建立文化金融合作会商机制

《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建立文化金融合作会商机制。由市委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牵头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市金融工作局、汕头银监分局、汕头保监分局、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建立文化金融合作部门会商机制。

通过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和金融机构的融资、融智优势,在合作形式、内容、规模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

及时掌握全市文化金融合作动态,强化部门沟通协作,协调解决在产业政策、信息共享、企业上市、重大项目融资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建立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改进信贷服务

■信贷资源适度向文化产业倾斜

《实施意见》规定,要按照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要求,根据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源适度向文化产业倾斜。要大力向上级争取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合理调整再贴现额度,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签发、收受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

■开发创新文化信贷产品

《实施意见》要求,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适度扩大融资租赁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股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规模。探索开展文化旅游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权质押贷款业务。推广文化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贷款业务。创新版权、商标权、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模式,积极满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需求。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消费信贷市场,通过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不断满足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消费信贷需求。

■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贷款模式

《实施意见》规定,运用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方式,支持影视院线、体育场馆、大专院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微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关键词

完善金融服务

■提高文化金融专业服务水平

《实施意见》明确,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建立专门服务文化产业的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提高文化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推动适合文化产业需求特点的服务模式创新,扩大业务授权,建立“绿色通道”,试点推进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查和管理模式,降低文化企业贷款门槛。

■提供便利的文化消费支付结算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网上银行业务推广,提高文化产业的网络支付应用水平。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和征信系统的作用,加快完善银行卡刷卡环境,推动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广告等行业的刷卡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便利文化产业的贸易投资

《实施意见》规定,要便利文化企业的跨境投资,满足文化企业对外贸易、跨境融资和投资等合理用汇需求,提高外汇管理效率,简化优化外汇管理业务流程,促进文化企业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

关键词

直接融资

■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实施意见》强调,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资源储备库,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支付文化企业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支持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开展再融资,通过并购重组、整体上市等加快发展。

■支持文化企业发行债券

《实施意见》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支持文化企业选择运作比较成熟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

■支持文化产业多渠道直接融资

《实施意见》规定,支持金融机构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投资文化企业债权和股权,参与面向文化产业的股权投资基金。

推动落实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拓宽处于创业期和成长初期的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

推动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与文化企业的对接。

进一步开放文化产业,支持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投资文化产业。

关键词

创新保险服务

■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

《实施意见》强调,各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对于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扶持、获得文化专项资金补助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可建立承保和理赔的便捷通道;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可适当降低费率。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

■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

《实施意见》要求各保险机构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的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工险、损失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服务业融资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文化出口企业的保险服务,对于符合《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条件,特别是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的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保险机构应积极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鼓励和促进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关键词

健全配套机制

■完善文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实施意见》提出,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和审计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强财务管理能力,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推动组织机构创新

《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大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文化类企业发展的力度,拓宽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研究创新融资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参股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研究制定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和激励措施。支持文化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加强审批前政策指导,依法简化审批流程,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产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引导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企业财务公司组建。

■建立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实施意见》规定,鼓励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研究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服务文化产业融资需求。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实施意见》指出,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根据《物权法》修订有关质押登记规定。要积极培育流转市场,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各类无形资产二级交易市场,切实保障投资者、债权人和消费者的权益。

关键词

优化合作环境

■利用华侨试验区政策优势

《实施意见》强调,要支持文化企业用好华侨试验区相关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进行跨境金融业务创新,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在华侨试验区内设立文化装备融资租赁公司,提高文化装备使用效率、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推进华侨试验区国际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进一步研究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推进文化领域有序开放,积极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

■建设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意见》要求,鼓励整合宣传文化系统的文化企业信息资源,推动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相关资源的对接,共享文化金融产品、文化企业贷款、资信等方面的信息,努力解决文化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鼓励金融机构与传统媒体合作建设文化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研究文化金融合作和专才培养

《实施意见》明确,要鼓励学术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对文化金融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如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建设、评估增值会计处理、金融产品创新等。加强多种形式的文化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间的人才双向交流。

■探索融资模式创新

金融文化论文 篇6

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

发布时间: 2011年11月11日

作者: 记者 牛娟娟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当前,我国正面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金融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为此,本报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发挥财税金融优势,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述评,旨在深入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促进金融对文化产业建设的支持和扶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决定》充分肯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指出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

撑。会议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未来,文化消费市场将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

那么,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应采取多种措施实现金融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立足于发挥信贷、保险、证券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资源,立足于发挥金融、财政等多部门工作合力,从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服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

首先,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支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首先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可针对文化产业企业缺少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资产,核心产品较难评估的问题,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指出,“要

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进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推动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实现信贷资金向文化产业企业的有效倾斜。”除了信贷投入外,还需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一般来说,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较小,很难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企业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为了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下一阶段还需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具体来看,一是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二是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此外还要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另有专家指出,要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还应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企业。

此外,应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对此,专家表示,金融机构可针对不同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风险特征,以及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

“加大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保险业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郭田勇表示,我国保险业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通过提供风险保障、咨询服务、投资融资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来自保险业的分析人士指出,各保险机构应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除“量身定做”外,保险公司还要提供专业化和金融化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高文化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企业做大提供基础性保障。保险业需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为文化企业制订一揽子保险计划、提供“一站式”服务。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研究述评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评述

课题项目 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编号:201103151) 阶段性成果。

►►一、国外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总结

(一)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加拿大为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努力扩大并占领文化市场。加拿大在连年削减联邦预算的情况下, 却不断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如为支持电影事业发展, 投资2亿加元, 建立一个故事片生产和发行基金;对投资电影业的加国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法国政府菲常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博物馆、图书馆、剧场等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 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近几年, 法国兴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工程, 如大卢浮宫扩建工程、巴士底歌剧院、新国家图书馆等。

(二) 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美国文化产业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实现了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 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产业方面也提供资助。

近些年来, 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文化市场日益繁荣, 商业赞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商业赞助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参与文化活动, 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筹措资金的方式。同时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 (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 为文化机构和企业双方牵线搭桥, 提供咨询;出版期刊宣传和指导;实施有关减免税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个人和企业向文化机构提供商业赞助或无偿捐赠的积极性。

印度政府通过给予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国内财团和私人企业投资文化产业,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的广播电台、报纸杂志、新闻社以及电影制作发行、演出团体、图书发行等主要文化产业部门都采用了民办、官办多种形式。

(三) 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比较高, 各个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 一些有实力的文化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有力支撑, 金融集团与文化产业集团间互相渗透, 互相参股、控股, 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

英国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 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 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为这项活动的质量和成功打上“双保险”。政府特别鼓励“新投入”, 即当企业第一次资助时, 政府“陪同”企业资助, 其比例是1∶1, 对于第二次资助, 政府则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资金的加倍投入。必定会扩大文化活动的规模、质量和影响, 广告效应自然增倍。实践证明, 这一政策明显地提高了英国企业资助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已有3 000多家公司加入了资助文化事业的行列, 资金高达近亿英镑。

韩国政府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 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 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方式、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及投融资实证分析四方面。

(一) 文化产业投资方式的研究

花键 (2002) 指出, 推动文化投资应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 积极培育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两种文化投资形式, 鼓励金融介入文化领域, 拓宽文化投资的渠道和来源。吕庆华 (2005) 指出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借助资本市场, 充分以投资文化经营项目为目的的文化实业投资和以投资文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为目的的文化风险投资两大方式, 筹措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卫兴华 (2006) 指出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市场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总用。纪建悦 (2006) 认为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应该成为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的主流方式。张伟 (2006) 指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结合、以国有资本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二) 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研究

周笑 (2007) 分析了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存在的内部关系, 并指出上海发展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的模式。朱春阳 (2007) 指出风险投资基金应该是文化产业成长的新模式。

(三)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研究

周正兵 (2008)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 论证了发展文化产业和投资基金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

(四) 文化产业投融资实证分析研究

岳红记 (2007) 和于婷 (2008) 企业可依据文化产业项目的可实施性选择以下融资模式:BOT (建设-经营-转让) 模式、TOT (移交-经营-移交) 模式、ABS (资产支持证券化) 模式, PPT (公司合作) 模式。

总体来看,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文化产业如何获得金融支持, 从宏观角度探索应怎样重视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大都集中在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投资基金上, 缺乏系统性。

►►三、启示

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 国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文化产业主体, 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通过优惠政策的实施, 扶持特色文化产业、优秀公益文化产业走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 大力推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增强竞争力。创业板市场没有设立最低盈利的规定, 可以免除高成长的企业因盈利低而带来的不能挂牌的现象, 通过公告板作为交易途径, 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 可以方便中小企业的投融资, 提供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立。

第三, 培育健全的投融资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法律规范、政府执行、企业参与、群众支持。在当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局下, 培育健全的投融资环境已经不是政府政策的职责。从当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规律看, 企业自身的问题 (前瞻性不够、抗压能力不强、素质不高) 等都是制约总体发展的因素。事物的发展进步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健全的投融资环境要求各方的努力。

第四, 合理开发, 打造文化企业集团, 创造投融资企业品牌。合理的开发要求我们在文化产业投融资过程中从文化企业的角度通过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 实现文化企业的联合, 打造文化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花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投资战略.探索与争鸣, 2002 (12)

[2]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投资结构和融资渠道拓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0)

[3]于婷.安徽省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探讨.现代商业, 2008 (5)

[4]岳红记.西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探讨.商场现代化, 2007 (5)

[5]张伟, 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传播, 2006 (4)

[6]周笑.上海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模式.MODERN AUDIO-VIDEO AKIS, 2007 (1)

文化企业的未来:与金融牵手 篇8

什么是文化金融?

2009年10月,华谊兄弟的上市掀开了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化的序幕。

2010年,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第一次提出要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扩大文化消费。此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也提出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政策支持下,资本开始向文化产业聚集。据统计,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的整体规模已超过300亿元,截至2011年底,文化产业基金至少有40家。除文化产业基金外,国家开发银行也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向文化产业提供逾2000亿元的融资支持,证监会则鼓励有资格的文化企业上市。2010年以来,已经有20家文化传媒企业登陆A股市场,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65倍,募集资金总额250亿元,超额募集122亿元。目前在深沪A股上市的文化传媒企业共41家,截至2012年6月30日总市值2580亿元,另有20家文化企业排队等待上市(附表)。

在此背景下,文化金融的理念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什么是文化金融?是文化企业引入金融机构就叫文化金融,还是金融机构投资于文化产业就是文化金融?所谓的文化金融,到底是一种政策概念的炒作,还是它真的存在着与其他产业金融的本质区别?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理清文化产品的金融特点。

文化产品的金融特点

产品创新周期短

2011年,中国国产电影791部(故事片558部),国产电视剧400多部、14000多集,平均每天有1.5部电影和40集电视剧诞生。不仅影视产品的创新速度快速、创新周期短,演出市场也是如此。从2009年小剧场话剧兴起,到2011年,3年时间仅北京的小剧场话剧剧本就多达300多个。国际上,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故事片)年产量也在500部左右,印度宝莱坞则达到千部以上,而伦敦西区自1998年以来就保持着每年200部以上的新剧推出速度。

文化产品的创新速度快,这是好事,同时也是挑战,它意味着文化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为新的创新活动构建融资渠道,而每次创新都意味着高度不确定的风险与收益。

投资回报高度不确定

相比于传统产品,文化产品投资的不确定性要高得多。中国每年自产的500多部电影(故事片)中,真正能够走进影院的不到一半,而每年14000多集电视剧中,只有30%能够与观众见面。即使与观众见面了,也未必能够收回成本。实际上,上映的影片中,70%亏损、10%打平,只有20%能够盈利。

更重要的是,盈利的影片几乎没有什么固定的范式可以遵循,投资6亿元的《金陵十三钗》,票房5亿元,投资浮亏达到数亿元;投资1.5亿元的《战国》总票房不到8000万元,投资浮亏接近1亿元;投资1.5亿元的《关云长》总票房仅为1.6亿元,投资浮亏也超过了5000万元。号称制作费高达2亿元的《倩女幽魂》总票房不到1.5亿元,投资浮亏也超过了亿元。与之相对,投资不到300万元的《疯狂的石头》票房2000多万元,而投资仅900万元的《失恋33天》累积票房3.5亿元,获得了17倍投资收益。显然,“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并不能够保证票房成功,而低成本、小制作也不一定就无人关注。

除电影产业外,其他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在百老汇,每5部新剧仅有1部能够盈利,但这1部戏的回报可能是惊人的,如《歌剧魅影》连演25年,全球票房超过32亿美元,超越《阿凡达》成为史上当之无愧的票房冠军。音乐剧《猫》连续上演21年,全球票房20亿美元;《悲惨世界》连续上演16年,全球票房18亿美元;《妈妈咪呀!》上演13年,全球票房也已达到20亿美元。这些经典剧目的投资回报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投资回报率的概念来衡量了,也因此,百老汇成为“天使投资人”的诞生地(详见本刊2012年5月号)。

总之,在文化产业里,任何单一项目的投资回报都是高度不确定的,在作品真正同观众见面前,再有经验的评论家、制片商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票房预测。

成功的创新可能来自任何地方

文化产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成功的创新可能来自于任何地方。在拍《疯狂的石头》之前,宁浩只是一个靠拍MTV糊口的小导演,而时下流行的先锋话剧、“嘻哈包子铺”、“刘老根大舞台”等则更是草根层的作品。如果说90%的科技创新都来自于专业机构或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士的话,那么,在文化艺术领域,创新与专业教育或学历背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文化产业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文化投资不同于其他产业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更高,对投资人的要求也更高。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文化与金融的无缝对接,文化企业本身必须有更强的金融意识,通过对自身业务平台的优化来提升风险回报,并借助多元金融平台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匹配。

优势文化的背后是强势金融的支持

总之,文化的发展从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天使投资”一词就起源于百老汇,百老汇与资本的结合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百老汇“看得见的剧院群”的背后是“看不见的以制作人为中心、以多样化金融工具为支撑的金融体系”。

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阿凡达》5亿美元的投资,60%来自于两家私募基金—沙丘娱乐集团(Dune Entertainment)和精巧传媒(Ingenious Media)。实际上,美国六大电影公司的背后都有各自的电影基金平台,在美林、高盛、美国国际集团(AIG)、美洲银行、摩根大通、瑞士一波、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好莱坞每年30%的投资都来自于私募电影基金,另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自于公开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

上一篇:防雷检测仪器规范化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老年人的安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