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学论文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大学论文(共8篇)

金融大学论文 篇1

作者: 万抒看 2012-12-30 18:07 [查查吧] 来源:)下辖财政系、货币金融系、应用金融系、保险系和电子应用中心,附设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并拥有现代模拟教学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该学院汇聚了我国金融学、财政学领域的一批著名学者,教学与研究力量雄厚。现有教授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29人。此外,该院还聘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的财金人士担任兼职教授。

该学院学术成果丰硕,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数十项,数次荣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奖;该院还与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多方位的教学合作,并于2 0 0 1年设立“黄达——蒙代尔讲座”,这是目前财政金融理论前沿动态的最高层次学术讲座。学院设置了“华泰保险助学金”、“中国建设银行奖学金”等专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财政学专业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专业是建国后我国最早设立的财政学学科点,在财税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并被教育部评为财政学专业的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点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方针,力求培养既懂财政税收基本理论又通财税实务的应用型人才。几十年来,该学科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核心课程: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公司财务、税收制度与管理、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国债市场与管理、资产评估、公共部门财务与管理、企业税务筹划、国际税收、税务代理、所得税会计、计算机税收征管实务等。

就业去向: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及政府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各大银行及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以及报社的财经报道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

税务专业

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近年来社会需求增长较快的一个新设专业,它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税务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以及分析企业税务发展战略的能力。

核心课程:税收经济学、商品税制、所得税制、财产与其它税制、税务管理、税务会计、国际税收、税务稽查、税务代理、税务筹划、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税收电算化、外国税制等。

就业去向:各大公司的税务部、各大银行及企事业单位的财会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政府财税部门等。

金融学专业

该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已开办的“中美金融实验班”和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的经济金融硕士,不仅实现了人才教育的国际化,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该专业培养高层次的金融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能力、娴熟的英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核心课程:金融学、公司财务、财政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保险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固定收益证券、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等。

金融工程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是教育部最早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五所大学之一,该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以现代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综合运用以数理分析为中心的现代金融理论、工具、技术与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一门新兴金融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技术性。主要培养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人才、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金融技术与开发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金融学、财政学、金融工程、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金融数学、公司财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证券投资学、计量经济学、随机分析与随机控制、信息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等。

信用管理专业

该专业是教育部2002年批准并开始招生的新专业。该专业以信用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信用风险管理为核心,以提供信用产品与服务为宗旨,是集管理、金融、财务分析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

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基本分析方法,并在信用分析与管理方面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高级信用管理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公司财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学、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审计学、信用经济学、企业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银行信用管理、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与度量、征信与市场调查、资信评估学等。

以上三个专业的就业去向:国内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财务租赁公司)、外资金融机构、政府金融和经济管理部门、各大新闻媒体以及各大企业的财务和融资部门。

保险专业

该专业培养能从事保险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保险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富有敬业精神及保险职业责任感,毕业后能胜任保险业经营及管理工作,以及相关行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核心课程:货币银行学、公司财务、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保险法、保险经营与管理、保险精算、保险会计与财务等。

就业去向: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监管机构、银行与证券部门或其他大中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有关咨询服务部门等。

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第二特色专业“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该实验班于2006年首次招生。每年在财政金融学院各专业的新生理科生源中挑选25名学生,实施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实验班主干专业课程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教师队伍讲授,采取双语授课方式。该实验班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成为了解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的高级人才。

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数理统计、数据结构、计量经济学、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数学规划、金融衍生工具、金融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金融计量学、固定收益证券、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学生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以后,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第二学士学位。优秀学生将直接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继续深造。

就业去向:毕业生掌握系统的现代金融知识和数理能力,适合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银行金融实务部门从事高端专业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就业问题。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通过了人大的自主招生,想要报考金融学专业。1.请问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就业情况如何? 2.和同类学校的金融学专业,如北大、中财、上财比较,哪个好 3.听说人大金融学侧重理论,实践能力不足,是真的吗?日后我希望去外资银行或公司工作,会不会很对路

4、国际上的认可人大金融吗

5、以后应聘时人大金融毕业的学生会不会很被招聘单位欢迎 问题好多!但我确实非常喜欢人大,才会想去深入了解他,谢谢大家的帮助。

金融大学论文 篇2

O投资缩水严重,教学经费紧张

2月19日的哈佛校报Gazette在头版头条全文刊登了哈佛校长Drew Gilpin Faust致全体哈佛社区的公开信。

信中坦言,由于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下一学年的预算,校方决定减缓在奥斯顿(Allston,与剑桥区隔河相望的小区)的扩建计划;各个学院和部门要在保证研究和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助学金数量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哈佛大学原本计划在Allston地区建造一处占地约5万平米的大型研究建筑,用来进行科学展示,并整合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的前沿工作。该建筑一旦完工,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新科学综合中心。而如今,Faust表示,项目的搁置时间暂时无法确定,目前只构筑地基,在今年晚些时候,再决定下一步动作。哈佛教务长Steven Hyman则表示,这一情况说明,即使捐赠基金数额巨大,也仍有局限性。而由于经济的整体下滑,由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HMC)主管的哈佛捐赠基金在2008年6月份时约为369亿美元,到2009年6月这一财政年度结束时,校方预计捐赠基金将损失30%,即损失达到120亿美元;同时捐赠者数量和捐赠金额预计也会下降。学校每年平均有三分之一的运作经费都来自捐款投资的利润,如今投资缩水严重,经费自然紧张。

节约开支,波及员工薪酬

哈佛大学每年运作经费的三分之一来自捐款投资的利润。各个学院依赖捐款投资利润的程度不同。文理学院经费的一半都靠投资利润,现在投资缩水严重。校方预计,2008-2009学年,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HMC)主管的哈佛大学捐款(endowment)会损失大约30%,即120亿美元。

哈佛大学运作经费的一半都用于支付教职员工的工资,为了减少工资支出,学校领导层已经达成共识,所有教授和较高级别的行政人员都不会有每年随通胀而增长的加薪,该项决定将帮助学校节省两千多万美元的开支;同时学校决定创建“提前退休计划”(early retirement plan),鼓励55岁以上的行政人员提前退休。如果他们选择这一计划,校方会弥补他们由于提前退休而带来的退休金损失,并提供七年的健康保险,直至他们62岁以后可以享有社会健康保险。据估计,大约有1,600名哈佛大学的行政人员符合提前退休标准,但多少人会选择参加这项计划还不得而知。

薪酬增加幅度的放缓以及各院系经费的缩减,直接影响了新鲜师资力量的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哈佛大学的经济系多年来一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主修领域,但同时也是学生抱怨最大的领域。由哈佛大学学生自己主办的报纸The Crimson,在2月17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责经济系在经费紧缩的情况下,取消大三年级的小型研讨班(junior seminars),进一步减少学生和教授在小范围内接触的机会。对此,经济系的负责人也深表无奈。经济系目前的师生比例为1:20,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们的要求。提高师生比例只有两个办法:增加经济系教师的位子,或减少主修经济的学生人数。教授们不愿意特设门槛减少学生,而另一增加教师数量的途径在当前全校想方设法减少开支的背景下,通过增加经济系预算实现也几乎完全不可能,如何缓解这一矛盾也正是各方负责人亟待探讨的问题。

助学金保持增长,入读难度加大

金融大学论文 篇3

关键词:金融伦理;必要性;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47-02

金融院校的宗旨无疑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与输送各级、各类型金融人才,因此,金融院校大学生的金融专业教育自然也就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金融业的日益兴盛,金融领域内各种负面事件迭起,人们才逐渐领悟和认识到,金融业不仅仅是一种纯技术层面的活动,同时也关涉到价值判断,更是一种伦理道德行为。由此,金融伦理才逐渐跃入国内学者视野之中,并被逐渐引入到金融院校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之中。

一、金融伦理理论内涵的界定

伦理学古已有之,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商业金融活动前所未有的国际化与复杂化,然而,金融领域中的不道德行为随之成为一种日趋普遍的不良现象。而且,因为其市场特性,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带来的恶性结果常常是影响极其恶劣。社会现实的种种冲突促使人们深入到这些恶性事件的背后探索其产生机制,以避免实际行为中的不良效果产生和出现。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即金融伦理诞生了。

金融伦理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现代金融理论与应用伦理学日益结合基础上产生的新兴学科,它的宗旨就在于分析金融领域中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与结果,并尝试提出解决与避免的方法与策略。金融伦理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2008年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既有源于金融体制监管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是金融伦理缺失的现实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金融危机正是源于扭曲的金融道德和无处不在的金融腐败,所以,关注金融领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思考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业良性健康发展的理论与现实诉求。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表明,金融业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活动,而且更关涉到价值判断。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金融伦理教育对于金融院校大学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剖析金融伦理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就成为必要的逻辑前提。

金融伦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56:广义的金融伦理是指金融活动参与各方在金融交易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金融活动所参与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社区、政府、参与者等在金融交易与金融活动中所涉及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和伦理活动的总和;狭义的金融伦理指的是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以及金融市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是作为主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市场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或者说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所体现出来的善恶行为与准则。简而言之,金融伦理就是对金融活动与行为的伦理引导,以引领金融活动,建立和健全金融业的发展,规避金融风险。我们这里所谈论和涉及的金融伦理既包括广义上的金融伦理概念,也包括狭义上的金融伦理概念,是囊括两者的更为宽泛的金融伦理概念。

毫无疑问,金融伦理研究的兴起,是金融理论与商业金融活动实践共同推动的结果。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后的20至30年是国内金融业务扩大及繁荣的时期,在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金融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金融伦理问题也逐渐跃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之中,并在很多问题上取得明显成果与成效,在实践上为规范和调整金融业的良性循环与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二、金融院校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金融危机正是源于扭曲的金融道德和无处不在的金融腐败,所以,关注金融领域里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思考对于高等金融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高等金融院校作为向社会各界输送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承担起对在校大学生开展金融伦理教育的职责。

首先,金融院校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是一名未来合格的金融人才必备的基本要求。这也可以称为金融伦理的内部调适机制,所谓的内部调适机制,就是优化伦理道德内部结构,强化其自组织功能和整体效用[1]59。金融伦理的内部调适机制主要体现在金融活动主体对金融伦理道德重要性的认识、研究金融道德思维的特征以激励金融活动主体的道德需求、金融企业内部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立以及伦理评价体系的构建等。金融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金融业各级人才,无疑成为国家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对金融伦理道德活动或行为的认知与判断无疑也就关涉到未来金融业能否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金融院校的大学生教育除了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必须强化金融伦理教育。

其次,对金融院校大學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也是金融业实践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出现。自2001年以来,中国多家上市公司与会计事务所联手制造了多起“金融黑幕”事件:在重要报告中虚报利润、发布虚假信息等;在票据市场上,出现多种票据欺诈的行为,导致商业票据在金融交易中失去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企业间的交易,也妨害了银行业务的开展;金融机构自身也存在诸多损害信用的行为:擅自伪造和虚报各种会计数据、不进行规范经营等。种种恶性行为使人们日益认识到金融伦理是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频繁的金融丑闻和弱化的金融伦理关系,使人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金融活动,认识到金融丑闻和金融动荡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金融领域的纯技术性问题,他们直接涉及金融活动中的伦理因素。因此,金融业发展的种种不良现实出现也催生了强化对金融院校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

最后,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使其排斥金融市场上单一的功利主义倾向。在刚刚诞生的金融理论中,金融学家的价值体系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功利主义[2]。关于功利原理,边沁认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不仅私人行为受这一原理支配,政府的一切措施也要据此行事。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无疑给20世纪的市场体系提供的是一种不顾社会后果的效率标准,追求效率冲动使得我们每个人面对的世界成为了一个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决策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效率的判断仅仅是投入—产出,道德和伦理价值已经变成了个人的“私事”。然而道德价值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个人的私事。当竞争性的市场并没有如理论上所宣称的,给大部分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时,对于单纯效率追求的质疑开始被人们关注。因此,要减缓或者杜绝金融领域日益增多的问题和弊病,必须为功利主义标准之上加上道德砝码,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无疑是在功利主义的天平一端置上善与道德的砝码。

三、金融院校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金融伦理教育在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商学院和金融院校中既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中却缺少金融伦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金融院校教育的一个重大而突出的缺陷。认识并迅速弥补金融伦理教育的缺失状况就必须正确面对当前我国金融院校中对大学生金融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主体层面而言,金融院校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伦理教育尚未引起教育主体足够的重视。金融院校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对金融伦理教育的认识不足,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教育上,忽视甚至是忽略金融伦理教育无疑成为一个重大的缺陷;其次,金融伦理教育管理过程尚未形成科学而系统的体系。就国内金融伦理体系的研究而言尚處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关注的研究人员不够,另一方面是金融伦理体系本身的研究还远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这无疑成为对金融院校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的最大瓶颈;再次,对金融伦理教育还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如果说金融伦理体系本身的研究是当下最主要的问题,那么,金融伦理教育的评价体系的缺失无疑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制约性因素。

从受教育者层面而言,金融院校大学生金融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首先,金融院校大学生对金融伦理理论问题教育尚未引起重视,必须在金融院校大学生之中树立起对金融伦理教育的正确观念与意识;其次,金融伦理当下理论研究的成果的实践模式尚未形成,难以真正引起大学生主体重视,进而也难以真正成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最后,从社会层面而言,金融机构等各级各类金融人才需要场所对金融伦理教育认识不足。社会实际需要人才机构对金融伦理教育认识不足,无疑又导致大学生对金融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弱化。

因此,要提高并加强金融院校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必须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三个层面入手,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建立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式的教育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金融院校大学生金融伦理教育的实效性与应用性,为金融业健康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卿定文.金融伦理及其运行机制初论[J].伦理学研究,2009,(1).

[2]张锐.一个新的视角: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J].金融法苑,2003,(1).

中华大学金融专业简历 篇4

中华大学36号楼407,邮编:100000宿舍电话:(86-10)1234-1234手机:86-***

邮箱:zhaoqs@zhonghua.edu.cn

教育背景

 中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候选人,将于2006年毕业; 2004 至今

2000-2004 

 中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 学士 GPA:87.9/100,专业排名:4/58 中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专业前5名)2002、2003年连续获得中华大学一等奖学金(专业前5名)2001年获中华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 部分课程成绩:公司财务(100/100),概率与统计(99/100),投资学(95/100),随机过程(92/100),金融经济学(91/100),管理会计(90/100),计量经济学(90/100)

学术研究

2004

2003-2004 中国上市公司增发的市场反应和绩效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 大样本分析:以100多家1998年至2004年6年间进行增发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公告公司公告窗口期间的股票市场反应,及公告前后2-3年的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  获“优秀毕业论文”称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信用体系建设”项目核心成员  项目中仅有的两名本科生成员(其他成员均为硕士研究生、MBA)

 完成题为“信用评级产业分析”的报告,作为项目报告一部分为发改委提供改革建议 工作经验

XXX商业银行中国 北京 暑期实习生

 2005.06-2005.08 每天同时处理四位同事交给的任务,包括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中期审核贷款客户,搜集市场信息,联系客户等等 参与了公司与中石化的项目会议,该项目是XXX在中国市场上数目最大的一笔单子,总贷款额达11亿美元;通过XXX与五矿就智利价值5.5亿美元的项目会议,学习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过程,从发起谈判到最终达成协议以及后续工作等程序

2003.07-

2003.09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中国 北京 暑期实习生,研究助理

 搜集了中国市场上111支共同基金的信息,并根据其风险情况进行分类 学习了对共同基金组合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

团队领导经历

中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团总支书记 2004.09 –

2005.07   带领经管学院120名研究生新生,获得了中华大学“我伴祖国共辉煌一二九革命歌曲大赛”一等奖,这是经管学院历史上该项目获得的第一个一等奖 改革研究生团总支人员吸收机制,将高年级本科生吸收到组织中来,保证了组织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005.04 –

2005.05

2001.09 –

2002.07

金融大学论文 篇5

013年考研已经落下帷幕,一方欢喜一方愁,祝愿那些没考上的人再接再厉,考上的人一鼓作气。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北京普通211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2012年考中财金融专硕输在专业课(总分差30分),13年二战首经贸,总成绩尚可,目前拟录取。最近有一些学弟学妹跟我聊天,咨询的问题非常相似,为了造福广大研友,我决定写一篇自己的经验贴,不敢说帮助大家,只是作为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首经贸金融专硕今年的大致情况是,计划录取21人(保送9人),实际录取近30人,据说明年专硕和学硕的比例达到2:1。我预计难度不会太小,也不会太大,因为首经贸生源在提高,报考人数也偏多,还是公费,地处首都,比较具有吸引力,出题会不会变谁都说不准。

一、先说一下2013年怎么失败的吧,主要在于两点:

1.专业课复习的面不广、基础不扎实。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跨专业考生慎重选择名校,他们的专业课难度非常大,变化无常,每年都变化,并且招生简章里没有说明变化在何处,最后吃亏的是考生。据我所知,2011年中财、人大金融专硕过线的人非常少,原因在于指定参考书只有两本,考试内容却不止这两本,在超纲的边缘,名词也许书上见过,但详细解释却无从考究。2012年的题目范围依然如此,考生也都做有准备,所以分数水涨船高。我室友两次都考中财保险,都输在专业课上,不是他不努力,而是每年的题目都在变化,却没体现在招生简章里,目前调剂到物资学院,有点惨。

2.考研心态不好。

9月份了还纠结到底要不要考,考什么专业,考不上怎么办,招录比好大啊,专业课好难啊等等自找烦恼的问题上,结果可想而知。关于这一点,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不管你选哪种档次的学校,做出选择之前要考虑再三,综合自己实力,综合风险,然后选定了就要抱

着必定付出百分百努力的心态,而不要过多地想考试结果。好的心态是考研成功最最重要的因素。有异议请勿拍砖。

废话不多说,说下每一科要注意的事项和我个人认为的复习进度与方法,有异议者请指教,大家多多交流,相互学习。

二、数学

“得数学者得天下”,这句话有人提过,我盗用过来,只想告诉大家他的重要性,其实我考的不高,90+,所以我不敢提经验,是反面教材,告诉大家哪些我没做而别人做了,所以人家考了140。

7月之前:就过课本,把课本每个字每个题都做非常熟练,不要碰复习全书,如果你碰了也没关系,抽空过课本。基础很重要,扎扎实实过一遍好过快速过全书2遍,很多人到后面遇到分数瓶颈,就是因为基础不行,过再多遍还是千疮百孔,我就是个反面例子。

7月到8月:复习全书两遍,第一遍例题大部分不会是很正常的,不要着急慢慢来,心态摆正,每天必须坚持数学至少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不会不要紧,一定要看懂了,哪怕再照着写一遍都行。关于做笔记,看个人,我建议10月份做笔记,这样既简单又快速,还能结合660题的技巧来总结自己。

9月:《660题》很多人推荐,我也跟风一回,推荐一下,我就是个反面例子,后悔没做完这本书,所以考试的大题第一个明明会做却丢分。做这本书的同时再结合全书看看概念、公式、技巧,同时做一下简单的笔记,千万不要复杂。如有时间可以做真题了。

10-12月初:十年真题+课本+复习全书+660(重要性依次递减),真题反复做,认真做,但从2013年来看,考题偏于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所以课本排第二,全书次之。有时间就真题,每天一套真题,然后改前一天做的,如果觉得任务重,就两天做一套真题,看个人情况而定。

12月初-考场:真题+查缺补漏,做个别好的模拟题,再翻翻书,有空了看一眼400题等拔高的东西。

数学这东西真心是体力活,慢慢来吧,我是反面例子,只是根据自己失败的经验悔悟地写一些我觉得应该做但没做好的,不具有代表性,仅做参考,欢迎指正。

三、专业课

专业课我比较有发言权,没有专业课的分数我不可能考上,作为二战考生,经历过中财专业课的洗礼,也经历过首经贸专业课的历练,我感觉我的经验可以给后来者一些比较靠谱的建议,少走弯路。个人认为,经济类考试的总纲是一句话:“对课本所包含的所有概念掰开了揉碎了理解了,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完整地吐出来形成一套体系”,做到这一点,你的分数肯定比死记硬背高很多,这要求偏高,尽力就行,实在不行再死记硬背(实际情况参考今年首经贸专业课压分事件,分数高的都是理解性记忆)。

首经贸专业课指定参考教材是《金融学概论》李树生+《公司理财》(具体哪版忘了,请考生自己检索),两本书难度都不大,具体怎么看两本书呢?我个人认为两本书用来考首经贸是足够了,但不足以考高分,尤其对跨专业考生来说尤为明显。个人推荐8月底之前看这两本书《金融学(黄达)》+《公司理财(北大刘力或者其他)》+《国际金融》。不知道黄达是谁请检索,总之这本教材是金融学的经典之经典,符合中国学生直接找概念的学习方式,通俗易懂,范围较广;《公司理财》的参考书我只看了北大刘力的,不做评论,反正首经贸指定的那本书我没怎么看;《国金》我认为很重要,国金可以说是金融学的应用和拓展,不需要深入研究,只需要看看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然后对照《金融学》的重合部分再研究一下即可。

四、进度

8月底以前:对自己要求高的可以看我推荐的两本书+《国际金融》,权当小说看,理

解为重,无需记忆;对考上即可的考生,乖乖地看首经贸指定教材,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翻翻其他的书。如果肯相信我,极力推荐黄达金融学,简版的也行!

9月-11月:每个月过一遍公司理财和金融学,这时候专注于指定教材,再分章节做“关键词笔记”,只要骨架不要血肉,方便记忆,还能加深理解。因为你看过黄达的教材,结合不同点,互相补充一下(我的专业课三本书的笔记只有4页数学作业纸)。在此期间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理解透每个知识点+略加记忆。

12月-考试:还用说吗,理解透了以后怎么办?根据框架,对照书本前面的目录回想这一章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大概讲了些什么等等。总之一句话,看着目录背诵+看着标题背诵。

五、英语二

篇幅原因,简单地说一下即可。按照英语一的复习方法,9月再开始真题(英语一),在这之前背单词和模拟阅读练练手,真题第一遍很珍贵,认真做到每个单词都懂,每个题的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是因果倒置还是无中生有,还是以偏概全等等等等,英语不是认字,而是一种语言逻辑。我只做过张剑英语,别的不了解,反正张剑的书让我非常非常佩服。

12月了再做英语二的真题,为何?因为专硕越来越多,竞争不会太小,况且英语二的前身是MBA,难度不大,参考意义不大,那个什么虎的书不太建议,它对我的用处仅仅是提供了真题。

六、政治

我有个同样二战的朋友7月份开始看政治,每天抄写每天背诵,后来65左右,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用太着急,看的早了也会忘记,大纲出来再看都来得及。怎么看?红宝书我两次考研都没看完过,太厚太多,我建议买一本红宝书可以做后备查阅之用。做题很重要,随便一本题集都行,到后期了网上各种模拟题都有,反正拿来就做。切记的是:做题很重要,不是背诵,而是熟悉选项。

东南大学金融学 篇6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 1987年8月,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作为当时全国最早的商科高等教育驰名中外,经济管理学院秉承“创新才有未来”的思想,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顶天立地”做科研,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数量一直居于国内高校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前列,每年的科研经费也始终位于全省高校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首位。经济管理学院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横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金融、国际商务、资产评估、会计、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等,学科结构合理,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优势。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946 西方经济学

研究方向

01 金融理论与政策(全日制)02 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全日制)03 金融机构与投融资管理(全日制)04 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全日制)4 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

范里安 宏观经济学

曼昆参考书复习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备考建议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 篇7

2009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将突破51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毕业生数量增加,金融风暴来袭,大学生求职遭遇“寒冬”,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刻不容缓。在2008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今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

在国家大手笔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多项力促大学生就业的新举措。与此同时,政府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力所能及的就业帮扶,企业以实际行动招贤纳才,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心态的积极转变,让我们对做好2009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充满了信心。

面对危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鼓励大学生,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重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困难的时候,如果失去信心,那就失去了一切;有了信心,才有力量的源泉,才有勇气。其实,每一次危机,每一次挑战,都蕴涵着出路,酝酿着机遇。面对危机,我们只有满怀信心迎接挑战,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浅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

一、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及特点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但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从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了61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作为就业的主要群体,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2008年6月,据有关机构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目前,有近八成在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还完全没有着落。其中,12.1%的受访学生认为,金融危机的到来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成为他们最为担心的问题。在被调查人中,有61.7%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50%的人希望在大四在校就读时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另有40%左右的人趋向毕业后考研,其中女生的比例占70%左右。从数字看来,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毕业生重视,但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希望在校期间就能找到工作,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上的理想化、浮躁的现象。同时40%选择考研的毕业生,一方面反映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大学生没有提早做好就业思想准备盲目选择考研的结果。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很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从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来看,他们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二是选材: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三是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四是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五是缺经验:教授多,“教练”少。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金融危机以来,就业话题持续升温。据资料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有600多万,以往毕业而没有就业的还有几百万,受国际形势、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概只有300多万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早已有之,只不过金融危机更加重了就业的难度。话题讨论了很多年,相关的政策、措施也出台了不少,可问题不但未能破解,反而越积越深。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客观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

(1)国际就业形势严峻。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也严峻考验。加之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使我国人力资源在面临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

(2)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3)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4)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众所周知,高校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上的转变,而部分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大学生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2、主观因素——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为了更好地为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各高校都想方设法应对金融风暴,那么,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一,通过对教育模式结构改革的探索,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据悉,一些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

划,从低年级便开始相关能力的培养,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高年级学生则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开渠道,注意知行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如通过模拟招聘活动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这样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可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心理承受力。

第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作为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准就业”机制,并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欧美国家在保障社会就业方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见习制度”就是促进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机制。大学生通过在用人机构为期6个月至1年的见习实践,了解和熟悉该行业和工种的职业规范,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并有助于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见习制度”在国外大型企业、律师事务所和金融机构广泛实行,使得刚刚迈出校门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接触行业第一线的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见习锻炼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行业工种运作规范,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和良好借鉴,能很快成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优秀劳动者。同时,“见习制度”将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提供实践经验和研究样本。同时,“见习制度”开辟了用人单位选才用才的新途径。用人单位通过就业见习,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团队精神、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在见习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大大降低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见习制度”也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双向选择空间。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需要由政府主导,建立制度,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研究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各级学术文化机构,各大企业、律师所、银行、饭店和旅行社等等,都要为建立就业“见习制度”提供有利条件。“见习制度”的有效运行,可每年吸纳一二百万大学生,在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良好互动的“缓冲地带”。

第三,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拓宽眼界,逐步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第四,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第五,可通过推广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会造成他们不清楚自身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之间还有哪些差距,在校园内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培养自己。应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上一篇:描写松树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小学英语趣味音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