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音乐艺术欣赏是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今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却不具备这样审美活动的能力,甚至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和想法,这是和传统的教学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关系。本文将以学生作为主体,从音乐艺术特征入手,以问题的形式出发,一一解决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提出“基本五步曲”教学方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 篇1:

电影《莫扎特》音乐的艺术构思

[摘要] 本丈结合音乐天才莫扎特一生的音乐创作,全面剖析电影《莫扎特》中的音乐运用,揭示出音乐与电影创作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片最本质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音乐创作艺术构思电影音乐电影创作于法

塔尔科夫斯基曾说过“电影,就是雕刻时光”。生命是时间的历程,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电影《莫扎特>环仅将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命历程完美的再现在我们眼前,更将他那不朽的点点音符永远的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在2006年这位音乐天才生命轮回之际——莫扎特诞辰250周年,重新品味电影《莫扎特》中的音乐,使我们依稀又看到了大师的背影,找到了通往大师心灵的道路,而那些给我们的心智带来启迪的,正是来自于电影中,天才作曲家莫扎特那早已深入人心的经典音乐。

无疑,在所有的人物传记类电影中,《莫扎特》是出类拔萃的,1985年3月25日,这部电影在洛杉矶音乐中心举行的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会上,一举夺得8项金像奖,轰动世界,从此开始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并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这部电影获得成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或者说影片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影片自始至终地贯串了莫扎特作品的旋律,几乎包溶了莫扎特毕生的杰作,可以说是莫扎特经典作品的综合音乐会,这使整部影片具有良好的音响效果。音乐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成为了整个作品的核心与灵魂,莫扎特的音乐成就了《莫扎特》。

莫扎特的作品浩如烟海,且首首经典,莫扎特从6岁(1762年)开始作曲,到35(1791年)岁去世,在这短短的29个春秋寒暑中共创作了626首曲子,音乐创作范围极广,它们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呜曲、四重奏和其它重奏、重唱形式,以及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唱曲等,几乎涵盖了音乐的所有领域。因此,要想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中来概括他一生的音乐创作,是对电影导演功力的一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用哪些作品来体现莫扎特的创作精髓?如何使电影的情节和音乐丝丝相扣?这需要缜密的艺术构思。

电影《莫扎特》一共引用了54个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片断,这些音乐片断与电影的画面、故事情节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影片的发展以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和音乐作品作为主线,音乐赋予画面和人物厚重的内涵,而情节的设计和画面的构思,更进一步突出了莫扎特的人物魅力,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才能以及对于古典音乐发展的贡献。

在所有的创作中,莫扎特的歌剧是他艺术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创作领域。正是有了莫扎特的艺术创造,西方的歌剧才能形成经典的意蕴和传统的延续。莫扎特对音乐语言之重视,创作手段运用之贴切,已达到了前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在他的作品中,音乐与戏剧是一个整体,音乐赋于戏剧艺术活力与生命。因此,影片《莫扎特》的音乐也着重的突出了这一点,在电影所有52个莫扎特音乐片断中,歌剧音乐和唱段就占28个,囊括了莫扎特创作达到艺术顶峰的几部歌剧,它们包括《唐璜》、《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整个电影在歌剧《唐璜》的序曲(K527)中,在风雪之夜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痛苦的忏悔声中展开,这部歌剧序曲的写作是莫扎特更高的艺术层次的体现,它不是一般的情绪或气氛的铺垫,而是通过强烈的音乐对比造成戏剧性的“冲击”,它既是以后剧情发展的心理预示,又导致对未来戏剧矛盾的期待,因此,将它作为这部有着强烈戏剧性;中突的影片的开场音乐是再合适不过了。之后,《唐璜》的序曲贯穿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衍化为莫扎特父亲的主导动机,并且<<唐璜》的终曲(K527)也成为了莫扎特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的沉痛背景,影片最腻《唐璜》序曲的音调成为了戴死亡面具人的主导动机,来暗示莫扎特父亲的形象。而歌剧《魔笛》的序曲(K620)音乐已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各种音乐手段在此汇集成精湛的艺术表现,音乐大气、庄重,极富表现力,在影片中成为了莫扎特亲吻儿子、癫狂地舞蹈以及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中边弹边唱的场景音乐。由此我们看到电影突出了莫扎特在歌剧乐队音乐的写作,不仅在细部处理上别具光彩,而且使歌剧音乐的整体流动富于“交响性”的效果,强调了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充分发挥器乐语言的独特作用,同时影片通过剧情的安排赋予了莫扎特音乐新内涵。

《后宫诱逃》是莫扎特第一部用德语写作的成熟歌剧,它的出现可以看作维也纳日益渐浓的德意志文化氛围影响的结果。约瑟夫二世鼓励作曲家创作德语歌剧,以此形成与意大利喜歌剧的艺术竞争。影片《莫扎特》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约瑟夫二世第一次接见莫扎特,不仅委托它创作歌剧《后宫诱逃》,还亲自采纳了莫扎特的意见,决定用德语来作为歌剧脚本的语言。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的创作已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其整体构思与音乐写作都表明了作曲家发展德国“音乐戏剧”的明确意图。每一个咏叹调和重唱都是戏剧情景的自然体现,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音乐的展示中得到尽情的表达。同时莫扎特非常注意歌唱演员的才能,他也曾为发挥演员的特长修改一些唱段,但他的最终目的仍然是通过演员精彩的声乐表现来丰满人物的个性。电影《莫扎特》中精选了歌剧《后宫诱逃》中的八段音乐,来展现此部歌剧的精髓,特别是在莫扎特的指挥下,女高音在舞台上的咏叹调“Martern allerArten”(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K384)演唱的十分精彩,幽灵般的音阶和琶音,令人炫目的花腔呼啸而来,既表达了人物的个性,又符合剧情的发展,令电影内外的观众都为之感动。而歌剧《后宫诱逃》中的优秀的二重唱,影片都通过假面舞会中莫扎特的琴技表现出来,莫扎特在舞会中“受罚”时,他以“巴赫”风格演奏、“翻转”演奏以及用“萨列里”风格演奏时弹奏二重唱“VivatBacchus”(酒神颂)(K384),使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河以说是莫扎特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了,其内容描写了“第三等级”与贵族阶层的矛盾和斗争,不仅有思想的深度,而且充满艺术的活力,而莫扎特精彩无比的音乐,真正使剧作的思想蕴涵与喜剧效果达到完美的艺术融合。电影《莫扎特》将剧中七段优秀的独唱和重唱巧妙的安排在了莫扎特生活、创作和演出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其空前绝后的歌剧创作才能。影片中,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萨列里的进行曲,在即兴变奏的同时,展开发展出新的旋律——咏叹调“Non pluandra”(不要再去做情郎)(K492),音乐清新流畅,富于激情,使皇帝和大臣们都感到震惊,充分展示了莫扎特天才的一面。同时,影片进一步表达了真正使莫扎特歌剧形成戏剧张力的重唱段落,影片中萨列里溜进莫扎特的房间翻看乐谱以及莫扎特边玩台球边创作的歌剧终曲中的重唱(K492),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其歌剧音乐的魅力和创作天赋。

加上影片中莫扎特排练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几段合唱和重唱,向观众展示出莫扎特比他之前的任何歌剧作曲家都更重视重唱的作用,更深刻地感悟到重唱在心理刻画、性格塑造和人物关系设计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意义。

莫扎特的器乐曲创作体裁众多,其中他的协奏曲创作贡献最大。他可以说是古典协奏曲“艺术规范”的完善者,正是他的创作将这一体裁提升到与交响曲并驾齐驱的经典地位。电影特别选出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以及小提琴与中提琴交响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运用到场景(萨列里翻看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中,其完美的音响不仅让萨列里,也让每一位观众深深的触动。而在莫扎特众多的协奏曲中以钢琴协奏曲最为出色,堪称古典协奏曲的精华所在。电影《莫扎特》引用了四部钢琴协奏曲中的五个乐章来代表莫扎特在这一方面的创作,其中他的第20钢琴协奏曲(K466)是自从上个世纪以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演奏得最多的一曲。也是莫扎特全部27首钢琴协奏曲中,仅仅用小调所写成的两部作品之一。电影《莫扎特》中,萨列里戴着死亡面具来莫扎特家时,运用了第20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影片最后萨列里被推出房间及结尾字幕运用了第20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此协奏曲的音乐兼具纯真明亮和伤感阴郁之情,音乐从一开始便把听者紧紧抓住,而且迫使你一直倾听到底,它丰富情调变化,以及对明暗色调对比的把握深深的吸引了观众。此外,萨列里翻看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中的第10双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是莫扎特用来和姐姐合作而创作的,而影片中莫扎特在室外音乐会上指挥和演奏的场景,符合了第22钢琴协奏曲(K482)配用大型乐队来发挥的乐曲要求,配器丰满,气势大,特别是用上了当时乐队成员中的新秀单簧管,据说在这次音乐会上运用了一百零八人的乐队,效果非常震撼。影片通过细节的描绘,肯定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达到了十八世纪古典音乐的高峰,并为近现代协奏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较通俗的作品应属小夜曲了,这种体裁小巧、精致、轻松、活泼,比起他的其它器乐曲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电影《莫扎特》通过宫廷作曲家萨列里和神父的对话,展示出莫扎特的小夜曲是何等的脍炙人口,流传广泛。在疯人院里的萨列里对神父弹奏起自己曾经创作的音乐,问神父是否听过,神父连连摇头,而当萨列里弹起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不谙音乐的神父却随着琴声哼唱起来,足可见到莫扎特小夜曲的普及性。从小夜曲的分类来看,可划为情歌小夜曲和音乐会小夜曲,而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是由交响曲、巴洛克组曲及协奏曲发展而来的,从交响曲或意大利序曲中,他的这些小夜曲继承了快乐章的华丽色彩和慢乐章的婉约温柔,并且在所有的小夜曲中几乎都会有“协奏”的成分。莫扎特一生中创作有十三首小夜曲,影片《莫扎特》中神父所熟知的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流行最广的G大调第13号小夜曲(K525)第1乐章。这是一首充满纯朴、真挚情感的轻快乐曲,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旋律清新欢畅、情绪饱满、生机勃勃,节奏活泼跳跃,情绪乐观向上,体现出莫扎特音乐“永恒的阳光”的本质。同时,影片也通过第10号小夜曲(K361)第3、第7乐章音乐会现场的演奏,更充分的展示了莫扎特小夜曲的通俗性和普及性。

安魂曲是莫扎特时代作曲家经常创作的音乐体裁,它用以歌颂上帝、忏悔人生、哀悼亡灵。而莫扎特这部未完成的杰作,却因自己的早逝而成为他最后的绝唱和伟大生命的挽歌。电影《莫扎特》用特殊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安魂曲》(K626)中的七个片断。在影片后半部分,从萨列里装扮成戴死亡面具的安魂曲的创作委托人起,逐渐开始引入,并伴随莫扎特生命的离去。他的这部临终前的作品采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语言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音乐非常真挚、动人,那种纯净的欢乐,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的感觉依然清晰可见,然而,在这部作品中,也充满了灵魂的悸动和不安,给人一种处处被死亡笼罩的感觉,名为安魂,实际上却不安魂,可以说《安魂曲》映出莫扎特对死亡的态度的矛盾,一面是安之若命,一面是心存芥蒂,也许,正是对死的复杂态度使得莫扎特的晚期作品充满了多样性和深刻性。莫扎特的安魂曲一开始就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黯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的安息,这与《唐璜)中死亡和超神力的主题相仿,其困苦心情可见一斑。而电影《莫扎特》中的艺术性情节处理与安排,使我们从《安魂曲》看到了莫扎特天才的灵感与音乐创造力,那神圣无暇的音乐让听者感到震撼,也让《莫扎特》中的宫廷乐师萨列里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影片中萨列里为了致莫扎特于死地,迫使他在病重之时不得不继续写作,并假惺惺的要求为病床上的莫扎特代笔,然而,安魂曲(K626)“Confutatis”(受判之徒)在莫扎特的口中,犹如传达着天堂的福音,使萨列里真正到了绝望和崩溃的边缘。影片最后,安魂曲(K626)“Lacrimosa”(爱怜颂)也终于成为了莫扎特最后的绝响,在凄风冷雨的夜里,莫扎特的尸体被匆匆的掩埋,Lacrimosa(爱怜颂)的曲调令人有种撕心裂肺的凄楚的痛,天才的心灵终于在孤寂的而短暂的旅程之后飞向了天堂。

此外,电影导演并没有遗忘莫扎特交响曲和大弥撒曲的创作。莫扎特一生写了50多部交响乐,其中41部有编号,其风格受到海顿和曼海姆乐派的影响较大,它们在技法上突破了海顿,加强了乐章之间的对比,预示了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影片引用了其中的两部杰作,第25交响乐(K183)第一乐章(影片开头萨列里自杀后被发现及抢救的场景),以及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萨列里翻看康茨坦察带来的手稿)。音乐不仅优美动人,而且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与整个剧情贴切的吻合在一起。弥撒曲是莫扎特宗教体裁之一,影片引用了他最著名的第18号c小调大弥撒曲(K427),用在莫扎特的婚礼仪式中,符合了莫扎特当时的音乐创作,因为此曲写于1782年他结婚之际,音乐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在影片中,莫扎特曾这样说道:“我是一个俗人,但我的音乐绝对不是”。这正是电影导演想要真正表达的意图。一方面,影片刻画出的莫扎特并非完人,他幼稚不成熟,并且轻浮放荡、粗野自负、虚荣傲慢,但在另一方面,影片将莫扎特音乐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片断,与突破一般传记的电影创作手法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莫扎特超凡的音乐天才以及对于古典音乐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正是这两方面的矛盾和对比,造就了电影《莫扎特糨烈的、更具有戏剧性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钰鹏

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 篇2:

高校音乐欣赏课“基本五步曲”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音乐艺术欣赏是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今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却不具备这样审美活动的能力,甚至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和想法,这是和传统的教学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关系。本文将以学生作为主体,从音乐艺术特征入手,以问题的形式出发,一一解决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提出“基本五步曲”教学方法。

【关键词】音乐;艺术欣赏;聆听感知想象

引语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作者情感和灵魂的艺术展现,是记载一个时代的有声史章。音乐如此美好,特别是流传了几个甚至几十个世纪的经典乐章,更需要我们去欣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豪无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在一场高雅音乐会上一首首优美的音乐,有人会洗耳聆听、如痴如醉,有的人却感觉毫无意思,酣酣入睡,同样的音乐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在当代的大学生耳朵中,充斥的基本上是世俗的网络流行音乐,严肃的高雅音乐基本上没有。如何让高雅音乐艺术进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学会聆听懂得欣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我心里总是无限的感慨,我们的素质教育任务还是相当重的。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的价值

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开拓学生音乐视野的一门课程。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与音乐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并感受音乐特有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完善自我的目的,这种过程是一种高尚而有益于身心的审美活动。喜欢音乐是人类的天性,而音乐欣赏的能力则是人类在这种天性的基础上而培养起来的。

二、高校音乐欣赏课堂存在的问题

正如人的其他能力一样,音乐方面的能力也能够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得到发展,且不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能力需要一定的技能、技法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即使是欣赏音乐的能力,也需要在长期的熏陶和培养下逐渐地形成。

笔者对所教过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只有0.8%的学生较喜欢古典音乐,2.9%的学生经常听古典音乐,所占比例非常低。为何我们所说的高雅音乐、经典音乐、古典音乐在大学生中就这么没有“市场”呢?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一个频率很高的答案凸显出来——“听不懂,不理解”。所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这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这就有必要改变那种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开创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主动欣赏、积极创作的新方法。

三、“基本五步曲”教学法

“基本五步曲”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授课时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问题的形式出发,一一解决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提出“基本五步曲”教学方法,其基本环节是:尽情聆听——充分感知——无限想象——情绪体验——生活享受。

(一)尽情的聆听(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

问题:为什么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很难听懂?

音乐艺术是声音艺术、抽象艺术,音乐是非符号性的,它不能像美术作品一样直观的告诉我们形象、场景、动作、人物等视觉形象;也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用丰富的语言文字表现思想、哲理、内涵、故事等思想观念。音乐艺术是抽象的,没有视觉性,也没有语义性,这就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正因为音乐艺术有这样的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音乐的含义是不能直接传达的,这就是大家“听不懂、不理解”音乐主要原因。也就导致大部分大学生不喜欢、不听“古典音乐”了。我们不能按照造型艺术或语言艺术的特点来理解欣赏音乐艺术形象。

我们换一个角度思维,既然我们听不懂、听不出内涵,所以,我们就不要给自己压力,没有必要非要听出音乐要表现的什么,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欣赏音乐。古典音乐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很多同学平时根本就不会去听,也不想听。但是当我们坐在环境优雅的咖啡厅、西餐厅,耳边响起一首优美的小提琴乐曲的时候我们便会为音乐所倾倒,原因就是特定的环境促使了人在思维上的不同,而在这个环境下,古典音乐就是主流,这就是西方生活的感觉;这就像中国的过年要听《春节序曲》《喜洋洋》《步步高》一样,不管是否听懂,要的就是这种中国味的感觉。现代的大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特别是欧美、日韩的流行音乐,当问及他们是否能够理解音乐意思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摇头,但问及音乐是否好听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持肯定态度。所以,听音乐不要给自己压力,只需在合适的环境去聆听音乐旋律,尽情地享受音乐。

(二)充分的感知(音乐艺术的表现)

问题:音乐真的无法表现“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为何有时候能听懂?

音乐的艺术特征决定了音乐很难表现出“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但是很多人听到贝德里赫·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时候,不而然的就会感受到耳边一会儿是流淌着清澈的小溪,一会儿是汹涌的大海,这就说明抽象的音乐艺术是有它的表现方式,可以传递一些信息。

音乐除了可以在听觉上作用于人外,同时在情绪上、视觉上、触觉上、联想上等方面都会有反映,这就是音乐的联觉效果。我们听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爱德华·格里格的《蝴蝶》和夏尔·卡米尔·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的时候,每一首以动物为主角的音乐,虽然只是用耳朵听,但每个人的脑海就像过电影般的,把每个动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这就是感知的音乐,音乐就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东西的,作曲家就是凭这种感觉来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想表现的东西,而听众也是在同样的心里反应规律下,感受到了作曲家的意图。从而搭起了音乐家和欣赏着之间的桥梁。有了联觉,不但我们可以听懂音乐,还可以创作音乐:当我们试图创作一首哀乐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高低音中的低音;快慢速中的慢速;音阶中的下行音阶。此时再理解肖邦的《葬礼进行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作品,那必定是容易的多了的。

联觉是我们人类本能的感觉反应,人与生俱来的。联觉是我们听众欣赏音乐的重要因素,而敏感的联觉和丰富的联想则是通过我们生活阅历的日益丰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而渐进中形成的。

(三)无限的想象(音乐艺术的理解)

问题:为什么我的理解和作曲家的不一样?我错了么?

音乐的表现力是有限的,只能通过高低音、延长、短促等表现某种情绪,它不能表现具体的东西。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如果我们努力想从乐曲中找到“少女”、“亚麻色”、“头发”,那么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如果我们听出了清爽、欢快的主题,联想到了“纯洁”,这是有可能的;格什温的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我们不会听出哪里表现了巴黎或哪里表现出一个美国人,在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联想到了“猫和老鼠”的动画片,还有不少同学听出幽默、轻快、悠闲的感觉。跟特定的“美国人”“巴黎”没有一点关系。

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不少人会觉得自己的理解和内容解说词不一样怎么办?《命运交响曲》的乐曲解说词这样描述:这首交响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音乐开始强劲有力的四个音表现的是命运的敲门声。当我们看到这样的解说的时候,难免都会努力的从音乐当中去寻找所谓的“敲门声”,结果造成了整首曲子除了敲门声就再也听不出任何内容。有很多人就失去了听音乐的兴趣。因为审美方式错误,导致了音乐欣赏的障碍。

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演绎者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伟大的艺术家也会创造不一样的理解。例如,同样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L.克劳斯的钢琴演奏就像队列整齐的土耳其轻骑兵一样,而G.古尔德演奏的就像是木偶进行曲一样;同样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H.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敲门粗暴,焦躁不安,命运简直是在踹门一般,而卡那尔布什指挥的效果就如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颤颤巍巍,所以说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当他听到《命运交响乐》时,他可能感受到的是他年轻时与战友们在战壕里与日本鬼子激战的场景;一位商业成功人士,当他听到《命运交响乐》时,他可能回想的是自己当初从一个摆地摊的小摊贩,经过自己的奋斗拼搏,克服种种困难,最后终于开创了自己的公司的艰辛历程;一位大学生,当他听到《命运交响乐》时,他也许想起的是高中三年,为了征战高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刻苦读书,点灯夜读的情景。

音乐作品的完成,是要经过“三度创作”的:第一是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曲谱;第二由若干个演奏家指挥家演绎作品,每个人的理解都具有个样性,此时作品就变成了若干个音乐作品;第三是无数的听众带着个人理解,此时,若干个音乐作品又变成了无数个作品。在文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音乐中“一千个听众脑海中就有一千首《命运交响乐》”。

(四)情绪的体验(音乐艺术的欣赏方式)

问题:为什么我听音乐没有更为深刻的感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耳朵的盛宴。音乐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需要通过安静耐心的,积极主动的倾听来实现。音乐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如同书籍需“读百遍,义自现”一样,需要主动地多听、认真听,听多了,自然会有所感悟,久而久之便会熟悉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充分的发挥想象力,甚至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熟悉一下音乐家及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文化等有关背景,这会更丰富,更有利于了解作品的韵意,更加喜爱并懂得欣赏音乐作品。

音乐是情绪的艺术,是描绘人细腻、微妙情感的艺术形式,是音乐家与听众心灵间的桥梁,音乐与人的情感存在密切的关系。《乐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因此欣赏音乐要带上自己的心情去感受。每一个高低音、长短音都可以给人以细腻的内心变化感受,高音可以表示激动、紧张、惊讶、高兴;低音可以表示痛苦、压抑、平淡、深沉;把自己的心情带进音乐中,会成为一首波荡起伏的乐曲。在生活中,把每一个细节都看成灵动的音符,课余去打球运动是音乐中的高音强音,浑身疲惫的回到宿舍是低音长音,喝上一瓶雪碧又是快速上行音阶,晚上进入梦乡是婉转的低音,旋律此起彼伏无限悠长。如果我们每一个生活细节都用音符表现出来,那么大家会发现自己本身经历的就是一部交响乐作品,生活是及其丰富多彩的。所以,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音乐是从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五)享受的音乐(音乐欣赏的意义)

问题:我学习音乐欣赏有什么意义?

音乐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实生活中除人们对音乐之外的其他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和欣赏力,在哲学、美学及宗教思想方面的知识水平,都可能对他的音乐欣赏能力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音乐既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它与人类文化中的其他现象就不可能不产生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他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都要受到这种特定氛围的制约。如果同学总是听通俗音乐这种简单的感官愉悦,那么艺术素质修养是没办法进一步提高的。

古典音乐好比一位古稀老人,苍老的面容下难以掩盖的是人生的历练和沉淀的智慧;古典音乐好比一杯浓厚的原味咖啡,第一次品尝苦苦的,但真的爱上它,便会离不开它,而且越品越有味道。欣赏音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同学们听流行音乐我们把它比喻成家常便饭,而欣赏古典音乐就是我们每周不可缺少的美食大餐。尽情的享受吧!享受最丰盛美味的音乐就在古典音乐。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古典音乐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它超越了简单的感官愉悦,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与全身心的震撼!

四、小结

音乐艺术是抽象的,完全靠听觉来链接,每个人通过“联觉”把音乐转化为感觉片段,个人的理解再把这些感觉片段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了可视可讲可享受的文学化、美术化的音乐。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音乐是个是个神奇的东西,我说他是奇迹,因为它正处在思维和现象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一种朦胧的介质,既像又不像它所传递的东西——需要时间表现和无序空间表现的物质”。面对当今被虚拟网络统治的高校文明,音乐或许是大学生坚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倾诉、用自己的情感宣泄的最后一块精神乐土。

参考文献

[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7:

15-27.

[2][英]阿伦·瑞德来.音乐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95-101.

作者简介:冯艳(1981—),女,河南延津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素质教育。

作者:冯艳

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 篇3:

论英语电影音乐赏析

摘 要: 音乐在英语电影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音乐能深入揭示和解释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事件背景、人物特征等关键要素。另一方面,相关音乐要素还能与欣赏者产生心理上的联觉反应。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和特征、电影音乐的分类和作用、电影音乐要素的赏析进行深入探讨,以此促进欣赏者正确地通过音乐进行跨文化的欣赏、学习、思考。

关键词: 英语电影 音乐 联觉

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空前繁荣,全球多元文化的的融合、碰撞异常激烈。如何在英语电影作品中正确理解音乐的作用是深度感受多元文化的重要因素。电影音乐的作用包含了诸多方面,普遍认为有以下几点:(1)概括内容,深化主题;(2)描绘景物,交代环境;(3)渲染气氛,烘托情绪;(4)刻画形象,突出主体;(5)抒发情感,挖掘内心世界;(6)激发联系,引发时空转变;(7)参与剧情,推动剧作作用;(8)有助于形成画面节奏,有利于画面连接,提示画面段落。在电影赏析中,明晰电影音乐的作用和理解音乐诸多要素在电影作品中的创新运用是全面理解电影作品内容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重要基点。此外,还需了解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性。

一、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性

1.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自1895年12月28日由法国巴黎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自己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营业放映了自己摄制的《火车进站》等影片开始,电影在全世界真正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无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直至1927年,由于光电管的发明,声波能够转换成电磁波记录在胶片上,美国华纳公司摄制公映的影片《爵士歌王》,加入了主要以歌唱和音乐伴奏为主的有声内容,标志有声电影时代的正式来临。中国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是1931年由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公司联合摄制的采用腊盘配音方式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得到了迅猛发展。20年代末期,音乐的地位已经从画面的陪衬发展到了被当做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音乐是由作曲家佛里德里克·霍兰德尔为德国影片作曲的《蓝色天使》和卡罗尔·拉塔乌斯作曲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此后,随着大批配乐大师的崛起和越来越多的著名音乐家加入到电影音乐创作,一方面,电影音乐的形式、内容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电影音乐理论和实践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电影音乐:对历史、美学、技巧的特征和发展可能性的总结》、《为电影作曲》、《电影音乐技巧》、《电影音乐美学》等。

2.电影音乐的特性

基于时间的、运动的艺术属性决定了由视觉画面和听觉声音两大部分构成的电影音乐的特性。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电影音乐包含以下特征:具有“确定性”的内容、具有“灵活性”的结构、具有“多元性”创作。

内容的“确定性”是指音乐与画面内容的关联性。由于音乐与电影画面中展现的事物、人物与戏剧情节密切相关,所以人们往往根据画面形象内容和电影剧的剧情来感受音乐,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那样可以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进行自由的发挥,而必须根据电影的表现内容,影片的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进行创作。

结构的“灵活性”是指音乐作品与电影艺术结合以后在电影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质。显然地,一部纯音乐作品大都可以归属某一创作流派。其创作特征必须遵循一定流派的结构,且必须具有完整性。而电影音乐并非纯音乐作品,它必须兼顾画面结构和剧情的表达,因此,电影音乐的表达经常显示出被分割的乐句、乐思、主题,正如大多数人的观点:电影音乐经常是“去头”“削尾”的,其结构形式灵活多样。

创作的“多元性”是指在电影音乐作品中,通过各种手段对音乐诸多要素的创新使用,比如:火车车轮滚动的声音、声调怪异的女生等,这些音乐要素包含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现出了创作手法和风格上的“多元化”。

二、电影音乐的分类和作用

1.电影音乐的分类

普遍认为,电影音乐的分类应依据电影性质的不同类别。因此,大多数学者认同电影音乐应根据电影的四大类型(美术片、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故事片)分为:美术片音乐、新闻片音乐、科学教育片音乐和故事片音乐。

以上几类电影音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一方面,音乐在其影片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都起到强调画面动作、解释画面内容的作用,与画面紧密关联。并且,在形象性、概括性、色彩性、幻想性等要素上都有显著的相同点。另一方面,又因为电影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在其音乐的选择和运用上存在的差异。美术片往往在制作上先创作好音乐,然后根据音乐的长度和速度进行动画的设计和绘制;新闻纪录片音乐一般由作曲家专门创作或根据影片需求进行编选;科教片音乐侧重强调音乐的叙述性、描绘性;故事片音乐具有强烈的音乐综合性艺术功能特征。

2.电影音乐的作用

电影音乐的功能性作用受制于电影自身的性质差异。因此,其作用既可以表现出单一的功能,又可以是多种功能的结合。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电影作品或同一部电影作品中,音乐有可能只发挥一种作用,也有可能发挥多种作用,并且还会产生创新的意义。

一般认为,其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八个方面。第一,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与电影的主题深度关联。表现在与电影的风格,主角的身份、气质、性格等具体方面的概括与深化,以贝多芬《命运》音乐主题在电影中的运用为代表之一。第二,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与电影环境、景物的深度关联。其主要表现为运用相应的音乐内容形象地渲染、强调画面效果,例如对画面中的格斗、狂奔的骏马、雷鸣闪电、狂风暴雨等运动特征的音乐模拟。美国大型动画片《狮子王》是其代表作之一。第三,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电影内容的情绪、气氛进行烘托与渲染。例如美国心理惊险片《沉默的羔羊》,是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代表作之一。导演通过运用戏剧悬念,以此营造恐怖气氛,给观众强烈的心理刺激,其主题音乐以此为依据渲染气氛。第四,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电影形象进行刻画,并突出主体。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侧重于对人物表情、精神、气质、职业特征等形象的刻画,同时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美国经典影片《巴顿将军》中一开始对巴顿将军的人物揭示。作曲家戈德斯密斯为此人物设计了三段主题音乐:首先,以小号的嘹亮刻画灵魂再生;其次,用管风琴与宗教相联系;最后,用长笛演奏的军队进行曲突出军人主体。第五,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电影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挖掘。概括来讲,主要是在人的情感之喜、怒、哀、乐方面的关联。第六,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激发观众的联想,引发时间、空间的转变。第七,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剧情、剧作起到参与、推动的作用。例如,传记电影《莫扎特的故事》、《格林卡》、《音乐之声》、《贝伦夫人》、《红磨坊》等。第八,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画面节奏的形成、连接、画面段落的提示起到促进作用。

三、电影音乐要素的赏析

1.电影音乐的形式美

构成电影音乐形式美的基础要素包含了音乐的音高、音强、音色及音长四个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电影音乐的形式美具体的体现在旋律、音色、节奏、调式调性上。

在旋律方面,主要依据旋律的不同进行方式来展现形式美。比如:第一种:平行式(同向平行进行),以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中在中声区以单一的节奏和单一的音高进行为例。第二种:级进式(二度音程间的上下进行)。第三种:跳进式(二度音程以上的进行),其包含分解和弦跳进型(如《蓝色多瑙河》中,主要围绕135原位和弦的跳进)和突跳型(如《孤独的牧羊人》中音程在八度、七度和九度之间的跳跃)。第四种:环绕式(以某一个音为中心的运动方式),如《泰坦尼克号》的主题。第五种:模进式(音型的模仿重复)。

在音色方面,主要体现在人声和器乐类型上。人声一般分为女高音(包括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包括抒情男高音和戏剧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童声。此外,乐器的分类包含了中国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两大类(见下表):

在节奏方面,主要通过不同的节奏型体现各种电影音乐风格。如:美国乡村音乐节奏型、现代爵士音乐节奏型、古典宫廷小步舞曲节奏型、非洲原始部落音乐节奏型、古典圆舞曲节奏型等。在调式方面,大调式体现出明亮的音乐风格,多用于表现宽广、热情、雄伟、舒展的情绪;小调式则相反,色彩较暗淡、柔和,多用于体现抒情、忧伤的情绪。

2.电影音乐的内容美

构成电影音乐内容美的基础要素是人们的感觉器官与音乐相关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也就是心理学家称作的“联觉”心理现象。在此基础上,电影音乐的内容美具体的体现在与音高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与音强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与速度、节奏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与发音时间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与紧张度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与印象新异性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以上几方面已经有详细的研究总结,如音乐美学研究专家张前老师在其专著《音乐美学教程》中将其归纳如下表所示:

①与音高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

②与音强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

③与速度、节奏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

④与发音时间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

综上所述,英语电影赏析涉及了诸多方面,既包含了电影知识,又包含了音乐知识,此外,还涉及了诸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其跨文化的电影内容常常是影响和评价欣赏者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性、电影音乐的分类和作用、电影音乐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具体内涵。

参考文献:

[1]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张法.跨文化的学与思[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项目级别: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英语电影资源在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项目编号:2012C159

所属学科:电影其他学科

学科代码:7603599

作者:季毅

上一篇:保险公司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员工上半年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