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名言(推荐9篇)
1、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2、我把快活注入音乐,就是想让全世界感触到欢乐。
3、如果爱是一种力量,那音乐是一种动力。
4、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但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
5、我将会在旋律中生活,也将会在旋律中逝世去。音乐成了我的生命。
6、人们认为,我的艺术成就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错误的。没有人像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没有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
7、没有谁对作曲的研究,下过像我这样的功夫。
8、我是一个俗人,但我的`音乐不俗。
9、我但愿有梦,由于梦使生活较为能够接收。
10、为进入天国而奋斗固然是崇高的,但是活在这凡世也美妙无比。那就让我们做人吧。
11、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12、作曲已经实现了,只是还没有写到纸上。
13、你们都看到了我的天份,但不看到我的勤恳。
14、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为成功的代价的。
一首静谧的《小夜曲》,唤醒儿时那早已沉淀的记忆;一曲轻柔的《午夜的月光》,让人沉浸在那灯火阑珊的古典城堡的上方,那闪烁的星空里。这就是莫扎特的音乐,那可以启迪智慧,涤荡灵魂的“爱”的`交响曲。
莫扎特的曲子多数是写“夜”的。每一个音符都散发出浓烈的,沁人心脾的花香;每一个音符都把钢琴键发出的那悠扬、流畅的天籁之音表达的惟妙惟肖;每一个音符都透着一股宁静、馨香。这也正是莫扎特的魅力所在。我是听着莫扎特的曲子长大的。每天晚上,当清凉的微风吹来时,我静静靠在床上,一边欣赏着窗外皎洁、安逸的月光,一边用心、用灵魂、用真情来走进莫扎特的世界。
每一首歌都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每当音乐响起,愉快的心情和月光交融在一起,便成了一种幸福。人们常说“音乐可以治愈灵魂。”的确,尤其是那种质朴、清新与细腻的古典音乐,完完全全可以涤净灵魂上的污垢。也就在不久前,我偶然听到几首莫扎特的音乐,第一个音符刚一入耳,那种熟悉和怀念的感觉便从心底油然而生,让人可以毫不犹豫得听上几个小时,每一遍,就像再读一遍课文一样,仔细品,都会有新的发现。
每一篇乐章都能让我感到莫扎特手指间的力度,似乎莫扎特还活着,就在我的身边尽情的弹奏着。小时候的我不会用心来欣赏音乐,只知道好听。可是现在,我明白了,他带我进入那神圣、纯洁的领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只可意会的故事,那样的生动、感人。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感染力,就像一种哲学,不需要用文字来抚慰心灵。我明白,只有最纯净的音乐,才最能渗透所有的感情。也许莫扎特的音乐并没有贝多芬的悲壮、苍凉,但它却是最能使人陶醉和眷恋的,那浪漫的诉说,总让人欲罢不能的投入自己的灵魂倾听自己的心声。
我爱这种最无污染的境地。当然,我也愿意融入这种最梦幻的天空。
扎特的成长故事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莫
影片中的萨里埃利看似是一个心中充满嫉妒与仇恨的卑鄙小人,是一个表面上对莫扎特嘘寒问暖,用心良苦,背地里却因为嫉恨莫扎特的才华而不断阻碍他在音乐方面前进的道路的伪君子。然而,最大的敌人往往也是最好的知己。萨里埃利是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的音乐
才华,对莫扎特惺惺相惜的人,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大凡天才都不被世俗所理解与容忍,在他们的眼里天才是如疯子一般的异类,所以在影片里我们才会在一方面看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被他的才华吸引,被他的音乐打动的同时为莫扎特悲惨的人生感到惋惜,为造物弄人感到无奈。莫扎特仿佛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把最美好的音乐带到人间,却被贪嗔痴傻和愚昧的人类所遗弃。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计量莫扎特留给我们的宝藏: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到如今,依然愚昧的我们真的搞懂了这个天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有耳朵可以听的,都听吧!”
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建筑学家。幼年时期的林徽因因为自己的母亲是家里的姨太太,在家里的不得宠,姨太太生的女儿俗称为庶女,古代的庶女在家里地位是很低的,经常要看大房的脸色,况且大房还有儿有女的情况下,庶女想要脱颖而出是很难的!但是小时候的林徽因很是会察言观色,知道怎么讨好父亲,而父亲对这个可爱聪明的女儿确实很看重,时长出入父亲的书房,耳濡目染的学习了很多知识。
青年时期的林徽因娇俏活泼,美丽动人,深受大诗人徐志摩的爱恋,她是徐志摩一生的白月光,那首《再别康桥》就是写的林徽因,我们读了那么多徐志摩的诗可能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情种,渣男!确实如果搁现代徐志摩就是我们大家认为的渣男,婚内出轨,对老婆孩子父母不管不顾,只要自己高兴,自己喜欢就非要得到手。诗人的热情浪漫对于他们那个年代是很难抵抗的住的,我觉得如果林徽因不是庶出肯定抵挡不住徐志摩的才情与魅力。但是正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的环境,正是因为看见了母亲的处境,自己的小心翼翼与隐忍,她觉得自己绝对不能做小老婆。
“4号组表演……”天哪,到了我们了!没事的,放松,放松,坏啦,我的“主角牌”别针掉了!怎么办呢,怎么办呢,还有三十秒。对了,我把牌子与主角衣服打了一个结,放心地走上了台。
“獾从洞里走了出来……”开始表演了,旁白为我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
“我是獾先生,它们竟敢喊我小可怜儿,我今天一定要……“带上主角称号的我也得忍忍这“性变”了。这毕竟是一场比赛嘛。
“獾走到了农场门口,结果遇到了两只狗”旁白又替我搭好了桥。于是我便大模大样的走到了两只“凶恶”的狗旁边。
“汪、汪汪——”唉哟妈啊,哪想两个小家伙叫起来,还真把我吓得屁颠屁颠的。
“獾把毛竖了起来……”哈哈,我不怕你……
“哗哗哗——”我们表演完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现在,我来公布本次的成绩……”赵老师一上场,就紧紧地扣住了我的心。
“三等奖是一组与二组——”
“耶——”一组二组的成功声音伴着我们的侥幸声音一块发出。
“二等奖是——”唉哟,想要急死个人啊。快说快说“是——四组。”
“唉哟——”
“耶——”三组的声音显然比我们四组高出一截。
[摘要]莫扎特歌剧音乐具有优美轻快、音乐形象丰富多样,同时富有民族性及艺术性,正是这些音乐特征才使得莫扎特歌剧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研究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有助于更好的演唱莫扎特的歌剧音乐。
[关键词]民族性 莫扎特 歌剧 音乐特征
莫扎特在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莫扎特的歌剧无论是从音乐还从题材,都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个人特色。下面对他歌剧的音乐风格加以阐述。
一、莫扎特的歌剧富有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气息
在莫扎特的以前,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德国乃至欧洲各个国家创作的歌剧音乐风格、体裁形式等都是意大利化的,演唱也是用意大利文,各个国家对意大利歌剧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莫扎特对此深感鄙夷,极为的愤慨,他曾在1785年3月21日写给诗歌教授曼海姆的信中怒斥那些崇洋媚外的导演指挥“无知无能”,大声疾呼要:“认真地开始象德国人一样思想,象德国人一样行动,说德国话,并用德文唱歌!!!”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时,莫扎特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写一部德国歌剧,这是我多年来最为炽热的愿望!这可以从德国舞台上把意大利人的统治赶下去!一个内在的声音有时在告诉我,亲爱的上帝就是为此而特地把我送到这个世界来的!”确实如此,莫扎特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莫扎特的一部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是他十二岁时以法国卢梭的《乡村仆者》为蓝本,用德文写出的一部歌剧。而后又创作成熟的德国歌剧《后宫诱逃》、《魔笛》等作品。这些歌剧,从唱词、对话到音乐全都具有德国民族特点,歌剧的旋律、调式、曲体结构及和声。都可以看出德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常用分解和弦、四度音程起拍、自然音阶、常用大调及一段或分段曲式等等。特别是《魔笛》这部歌剧,它是以德国歌唱剧体裁为基础,采用德语演唱的一部歌剧。剧中角色帕帕基诺的音乐则是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如在《魔笛》第一幕第二曲和第二幕第二十曲的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张洪岛是这样评价《魔笛》的民族性的“确实,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全部歌剧中最富于民族精神和民间气息的作品。即使在对宣叙调的运用上,他也改变了《费加罗的婚礼》或《唐・璜》里那种意大利式的宣叙调,而采用了接近巴赫受难曲中那种深刻抒情的德国式的宣叙调了。”
《费加罗的婚礼》虽然是用意大利文写的,但是这部歌剧音乐也是德国化的。除了里面的一个西班牙风格外,其余几乎的全是与德国民歌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就是直接吸取的德国民歌,例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第二场和第八场费加罗的谣唱曲和咏叹调,就都是采用民歌曲调的独唱曲。谣唱曲的主旋律实际上就是德国民歌《违法的猎人》的起句:费加罗咏叹调《你再不要做情郎》的进行曲音调,就是采用了德国民歌《乡曲民兵》的曲调。
因此,莫扎特开创了德奥民族歌剧风气的先河,可以称为是解决创作民族歌剧任务较早的作曲家之一。
二、莫扎特歌剧音乐具有优美、轻快的特点
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非常重视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对人物心理描写和刻画的作用。在歌剧中,他常常用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个性,使作品散发出瑰丽的艺术风采。
关于音乐在歌剧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曾多次鲜明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一出歌剧中间,诗必须绝对服从音乐”,“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东西忘了”“在歌剧中,诗歌永远是音乐驯从的女儿,”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莫扎特非常重视音乐在塑造形象和描绘情感上的主导作用。在演唱和分析莫扎特的歌剧时,我们在曲子中常常会看见莫扎特注有这样的速度术语,Allegro(快板)、Allegretto(小快板)、Vivace(很快、活泼的快板)、Presto(急速的快板)等等,在旋律上莫扎特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音乐线条,音色上表现出晶亮透明、圆润优美,节奏上强调均匀生动活泼。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莫扎特歌剧音乐的典雅轻快、优美灿烂的`特征。如歌剧《唐璜》中的第二幕第一场唐璜的咏叹调“请你来到我窗前”,全曲是轻快的6/8拍,小快板速度,歌曲的节奏活泼欢快,旋律优美动听,活生生地把唐璜盼望采列娜快快来到他身边的急切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即使是时愤怒心情的描绘,莫扎特也是同样能轻快、典雅来表现,如歌剧《魔笛》中第二幕夜后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燃烧》这一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唱段,充分的表现了夜后对女儿的爱、恨、悲、愤的复杂之情。特别是那一次次冲击的f 3音,像是晶莹剔透的笛声。冲破九重云霄后,又久久回旋于高空,紧紧地萦绕在人们的心间。这种人声器乐化的音色,将优美、典雅轻快的音乐特征推向了顶点。达到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境界。
三、运用重唱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戏剧情节
重唱在莫扎特以前的意大利歌剧中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当时歌唱家喜欢炫耀个人的演唱技能以及作曲家在创作重唱方面缺乏技巧和热情。但是莫扎特却充分的利用重唱这一形式,来展开戏剧情节和作为音乐戏剧结构的基础。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一幕第四场苏珊娜和玛塞林娜的二重唱,这是一对情敌互相激烈谩骂的二重唱。两人在开始时,是相敬如宾,用热情文雅的语言进行交谈,不久,就露出了本性,互相破口大骂。音乐把二人对话是的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刻画出了她们在对话时各自不同的心理。莫扎特用切分节奏表现她们开始时表面相敬如宾、内心却互相敌视的心理。后来互相谩骂时,音乐发生了速度加快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两个女人互相谩骂时的形态和心理。
首先因为接触音乐不多,尤其是古典音乐不太懂,只是偶尔听听流行音乐。之前更不知道史坦是何人,后来是通过看这个《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才知道,而且深信其必定是大师。史坦1979年来中国,当时中国结束文革没几年,也是毛逝世没几年。影片介绍中提到了他此行的一个重大标志,那就是第一个文革后第一个到中国的外国人。
史坦先生79年来中国只呆几个星期,时间不长,一如这部纪录片的长度,只有84分钟。可这84分钟,内容却是很丰富。史坦和他的助手们先去北京,后去桂林,最后是上海。每到一个城市,史坦总要细细观察这个城市,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好奇地大量着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人,他们拍了民乐团,拍了那些练杂技的演员,还有京剧,还有在体校训练的小运动员……所以我们从影片的镜头中可以感知,当时的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好奇、惊讶、惊喜。这些影像中处处跳动着音符,欢快的、抒情的、悲伤的,很美。
当然,如果把这个片子当成一个美国佬看文革之后的中国,那就非常的不准确。史坦此行的目的重要的还在于交流音乐,这交流包括与中国音乐界的交流,与小琴童的交流。在北京和上海的时候,史坦经常要给那些小琴童讲课,每到讲课的时候,下面的观众座无虚席,掌声、笑声阵阵。为什么呢?因为这史坦不仅拉琴拉得好,而且极具幽默感。记录片中,经常可以看见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诠释着对于小提琴的理解。我相信,这个片子如果在今天放给那些正在练习小提琴的学生看,也一样受用。而对于如我这样的音乐门外汉来说,也是很受用的。
史坦告诉学生,把小提琴当作身体的一个部分,要自然,放轻松,要充满感情。他发现中国的演奏者对于西方音乐的理解力不够,追求快、熟练,其实这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影片中,史坦在排练的空隙专门和李德伦交流了对于莫扎特的看法。
结果这么一交流,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李德伦说莫扎特出身的时候正好是西方世界从封建社会变成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时期。意思就是说,莫扎特是由于时代而造就了他。史坦很不同意,他认为这与时代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莫扎特的天才有关。后来,1999年11月19日当史坦先生再在中国演出的时候,李德伦也来了,他坐在轮椅上,显然身体情况很不好,不过他还是坚持着坐在轮椅上指挥乐团,合奏二十年前与史坦合作的《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后来他私下承认,二十年前自己说莫扎特,也不是真心话,那个时代时时刻刻都要讲政治,他也认为莫扎特是天才,天才与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后来,史坦去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看到许多才华横溢的学生表演,大为赞赏,而且好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赞美。有个弹钢琴的小学生,在弹完钢琴之后,史坦直呼这是世界级的水平。二十年后这个叫潘淳的小男孩,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影片中还有那个弹大提琴的腼腆小男孩叫王健,现在成了世界著名的大
提琴家。
我个人以为,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在上海拍摄的时候。电影中还请著名小提琴家谭抒真讲述了他不少与小提琴的经历。另外,史坦给音乐附小的领导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发现8-11岁的孩子表演的都非常的好,而17-18岁的孩子就感觉不好了呢?音乐学院附小的领导,说十七八岁的学生经历了文革,文革的时候一切的练习全部禁止了,而且也无法听到西方古典音乐……
1引言
义作曲家二圣之一,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 A.Mozart} 1756年1月27日到1791年12月5日),在其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这其中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等600多部,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音乐形式。例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磺》、C大调《第四十交响曲》(亦被称为《朱庇特》)等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56首音乐会咏叹调和33首艺术歌曲。尽管其艺术歌曲不论在数量和艺术成就上同那些伟大的作品相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在欧洲音乐史上却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在德奥艺术歌曲创作历史上莫扎特首开先河,给予后辈音乐家深刻启迪,对欧洲艺术歌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木文针对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其中一首一一《亲切的平静》展开研究,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唱特色等力方面进行挖掘、阐释,以期揭开莫扎特艺术歌曲研究的冰山-角,对今后演唱莫扎特歌曲时能更接近真正的莫扎特有所助益。
2风格背景
《亲切的平静》(Ridente la calma作品K152),创作于1771年。莫扎特这位音乐神童在其父亲的带领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还在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各欧洲城市举行音乐会,并广泛地接触到当时重要的音乐风格。在此过程中他了解和熟悉了意大利各种音乐形式的风格,尤其是被欧洲各国的作曲家纷纷学习效仿的意大利风格的声乐作品。显然,当时十几岁的莫扎特己经对意大利风格歌曲的写作驾轻就熟,这首《亲切的平静》具有典型的意大利歌曲风格。歌词用意大利文写成,歌词一共只有四句,内容是赞美内心平静和幸福的爱情。歌词中唱到:那亲切的平静在我心中苏醒,别留下那轻蔑让我不安宁,你快来吧爱人,用甜蜜的锁链来紧紧锁住我感激的心。歌曲旋律优美,音乐线条流畅,风格精致、典雅。
18世纪中下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卞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天赋人权和自由的思想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人们的个性解放意识渐渐觉醒,西方音乐随之旱现出复杂的新而貌。音乐仍然主要为作为音乐家资助人的少数王公贵族服务,受他们艺术趣味的影响,古典卞义崇尚优美典雅和精雕细琢的艺术趣味,音乐语言和音乐旋律的句法和段落结构讲究匀称、和谐、清晰和富有逻辑。另一方面,城市中渐渐崛起的中产阶级等平民也纷纷涌进音乐厅,加之启蒙卞义返回自然的思想要求音乐质朴和平民化,因此古典卞义又被赋予了新鲜的时代气息和市民阶级淳朴自然的民风。莫扎特木人也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他宣扬人性,持之以恒的追求自由。(1781年莫扎特脱离雇下的依附,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就是最好证明因此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对自由、人性的讴歌。
莫扎特将《亲切的平静》的`旋律写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二段式,充满了自然均衡的美感,可以感受到莫扎特的音乐注意卞观与客观的平衡。歌曲的调性进行为F,一一C一一F,这奠定了旋律明亮快乐的基调。歌曲以弱起展开,在小广板(larghetto)的速度下,旋律清新又流畅。那真挚的情感仿佛是一直活泼的小鸟在跳跃飞翔。虽然莫扎特将歌词多次反复,但是在中间段稍作短暂分别之后旋律又回到下调上。不但不会使人乏味,反而充满了新鲜又熟悉的感觉。此曲充满了古典气派,优雅而从容,使人感到光明、和谐和生活的美好。
此后出现的倚音也均作以上一样处理。中间段由原来的F大调转为C大调,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此段演唱中比前一段情绪更加的热切,正如歌词中唱到:你快来吧,爱人,用甜蜜的锁链来紧紧锁住我感激的心。因此对于此段的演唱要比前一部分更热情,速度也稍微变快。但是莫扎特所在的古典时期的声乐作品情感含蓄、优雅,对爱情的描写刻画具有既热情浪漫,而又不失态的特点。这说明把一个小节整体唱连贯的情况下,更要将其中包含的小连线表现出来,如此才能表现出莫扎特音乐的柔和、细腻、典雅之美。旋律又回到了开始的调性和速度和上,这是再现了第一部分的第二段。在结尾部分要唱的平稳,恰当,除了作者标注的延长音要做延长处理外,最好不要乱用延长和减速处理,以伴奏作为结束。
3结语
【莫扎特名言】推荐阅读:
莫扎特音乐赏析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