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数理统计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国内高校愈加重视学科竞争力分析。本文从宏观层面梳理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包括院系学科不对应、信息来源不全面、评价指标不完善和分析方法不深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财经类院校数理统计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财经类院校数理统计论文 篇1:

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长期以来,在财经类专业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建设中,一直存在着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阐述了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然而,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以往数学课程不同、概念难以理解、习题比较难做、方法不宜掌握且涉及数学基础知识广等特点,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其内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是无所适从,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数理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概率统计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基础,培养其能力,并与其后续课程及专业应用结合,便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赌博,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小试验,以使概念形象化,如在引入条件概率前,首先计算著名的“生日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每四十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 0.882,然后在各班学生中当场调查学生的生日,查找与前述结论不吻合的原因,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就比较主动地去接受这个概念了。

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和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 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 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积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在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之后,随后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

3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保险是最早运用概率论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日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介绍二项分布时,例如一家保险公司有1000人参保,每人、每年12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死亡时,其家属可向保险公司领得1000元,问:①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大?②保险公司一年利润不少于40000元、60000元、80000元的概率各为多少? 保险这一类型题目的引入,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对概率在经济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上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事数学教学的情景在信息社会里应有所改变,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渗透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等,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5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甚远。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互动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教改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尽管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课题,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119-15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蔺云.哲学与文化视角下概率统计课的育人功能[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24-26.

[5]陈嫣,涂荣豹.关于随机性数学意识的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27-29.

作者:高 萍

财经类院校数理统计论文 篇2:

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存在问题与优化建议

摘 要:随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国内高校愈加重视学科竞争力分析。本文从宏观层面梳理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包括院系学科不对应、信息来源不全面、评价指标不完善和分析方法不深入。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建议通过增加相关院系贡献度分析,结合多种信息源,完善指标体系,采用多种分析方式,进行系统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内容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进一步优化学科竞争力分析,为财经类高校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 财经类高校 学科竞争力分析

2015年10月,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出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并指出要通过建设一流学科来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1]。“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国家战略。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来推动,可以说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而学科竞争力分析又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学科竞争力分析,也称学科竞争力评价,是高校图书馆深层次的学科服务,目前高校开展学科竞争力分析主要以报告形式呈现。随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影响力的提升,学科竞争力分析作为学科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发展规划部门、科研部门及各院系的重视。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财经类高校也愈加重视学科建设。学科竞争力分析可为学科评估、科研成果评价、院系发展建设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等提供信息支持,助力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2]。

1 研究现状

对学科竞争力分析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从微观层面针对具体院校学科进行实证分析;二是从宏观理论层面梳理学科竞争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构建评估方法与体系。从微观层面看,李桂影等以InCites和ES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统计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的论文产出、影响力、ESI优势学科、高被引论文等科研竞争力指标[3]。朱前东以SCIE收录论文数为唯一指标,分析暨南大学18个学科科研产出发展态势,与区域内其他4所高校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不同学科提出相应发展对策[4]。从宏观层面看,李峰通过借鉴《英国科研表现之国际比较》报告中的学科评价方式对学科竞争力分析提出建议,指出要以大数据思维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数据来源和多样化指标体系,构建系统、全面、结构化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5]。杨昭对世界一流学科评价服务内涵、层面和流程进行梳理,分析世界一流学科评价服务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指出一流学科评价需要通过对学科大数据的数据采集、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来实现[6]。

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面向综合类高校开展的,缺少專门针对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的宏观研究。财经类高校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多以经管类学科为主,其学科竞争力分析也存在特有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宏观层面梳理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使财经类高校能更好地适应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建设。

2 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存在问题

2.1 院系学科不对应

学科竞争力分析是基于学科角度进行的科研评估,通常以教育部公布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为研究对象。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学科角度开展的科研评估有利于不同高校间的横向比较。但是,区别于综合类高校, 财经类高校的定位和学科特色鲜明,多是以经管类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因此,财经类高校院系的设置更为细化,其院系设立与学科之间大多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应用经济学作为浙江财经大学发展态势最好的学科便没有完全对应的院系,与应用经济学学科相关的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财政税务学院等多个学院,而这些学院除与应用经济学学科相关外还与其他学科相关。由此便存在学科与实际院系的错位问题,使得学科竞争力分析只能展现各相关院系的一部分科研成果,不少院系的多学科发展贡献在分析中被忽视或被错误认知。学科竞争力分析得出的需要加强建设的领域也很难精确匹配到院系层面,从学校的角度也就较难利用分析得到的结论来制定各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方案[7]。

2.2 信息来源不全面

目前,多数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的数据来源大多基于单一数据库,其中较多以ESI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尽管以单一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可以使获取的科研数据更加规范、统一,便于后续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但是,任何一个数据库收录的论文都有限,无法覆盖全部学科,因此基于单一数据库的学科竞争力分析存在数据来源不全面的问题,对学科的评价意义有限。同时,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多以人文社科类为主,而ESI所收录的人文社科类文献偏少,无法全面展示财经类高校学科的科研实力。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还存在数据库的学科匹配问题。多数数据库的学科分类与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体系不一致。例如,在ESI数据库的学科分类中,与财经类高校学科相关的只有经济与商学(Economics & Business)和一般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General)。ESI的学科分类体系明显过大,无法直接检索得到具体学科的文献数据。

除以发表论文为主的科研表现外,学科竞争力评价还需搜集与学科资源相关的信息,如学科专家团队、实验室及研究基地、科研经费等。这些信息部分可从学校官网获得,但通过网站得到的信息通常存在数据不全面、滞后等问题,进而使学科竞争力分析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2.3 评价指标不完善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学科竞争力分析时大多仅考虑发文数量、被引数量、篇均被引数、高被引论文数等与发文情况相关的指标。尽管在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中,无论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发文情况始终是最基本的内容。但是,一个学科的综合实力不仅包括以发文情况为代表的科研表现,还应包括科研基础、人员流动、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内容。对于学科整体评估而言,仅分析发文情况是有失偏颇的。

2.4 分析方法不深入

目前多数的学科竞争力分析都是基于文献计量角度对学科过去的发文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如对发文数、被引数、高被引论文数等进行基本统计汇总,绘制简单图表,缺乏对数据的深层次挖掘。这使得学科评估内容单薄、结果不全面,无法为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3 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优化建议

3.1 增加相关院系贡献度分析

相较于综合类高校,财经类高校院系的设置更为具体细化,其学科的发展依赖于多个学院的共同努力。通过增加对相关院系学科贡献度分析,可将院系角度的评估和学科角度的评估相结合,将学科评估结果细化,了解每个学科背后具体院系的支撑情况[8]。这可帮助学校明确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使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从院系实际贡献度的角度出发,优化资源配置方案,更加有效地激励科研产出。

3.2 结合多种信息源,全面获取信息

为使学科竞争力分析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需有大量信息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在采集信息过程中信息来源要广泛,不能局限于常见的数据库,而应利用网络公开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科研信息,将图书馆数据库和网络开放数据相结合。例如,在获取科研数据时,除通过Web of Science、SCOPUS、CNKI、CSSCI等数据库获取文献信息外,还可通过网络公开的统计报告、调查报告、各相关机构官方网站等渠道获取科研信息。

对于不同数据库的学科分类问题,可参照教育部学科分类体系,令不同数据库在同一学科体系下进行对比分析。以教育部学科分类体系为主,结合论文关键词和具体内容进行学科划分,建立各数据库与所分析学科的一一映射关系[9]。

此外,在选取多种信息源的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学科的论文发表习惯来选择合适的数据来源。对于财经类高校的科研人员,其主要研究方向多为经管类学科,主要科研产出也多为人文社科类的中文论文。因此,对财经类高校的大部分学科而言,外文论文分析样本过小、缺乏评价意义,可更多侧重于利用中文数据库获取科研信息。

3.3 完善指标体系,展现综合实力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科竞争力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学科竞争力分析应有多样化的指标体系,全面展现各学科的综合实力。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除与发文情况相关指标外,还应包括图书专著成果、基金项目、科研获奖、创新表现等能反映科研产出的指标。虽然科研产出是财经类高校学科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學科竞争力分析还应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发展情况、科研基础、国际学科排名等方面指标,同时考量学科资源、团队基地、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结构化的适用于财经类高校的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还需考虑实际可获取信息内容和时间经济成本,在注重指标体系全面性的同时兼顾相关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3.4 深度分析信息,挖掘学科情报

在大数据时代,学科竞争力分析不能仅限于对信息进行简单罗列,而应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增加趋势预测、内容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深度挖掘学科情报。

首先,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可将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评价法相结合。对于数理统计法,除简单罗列数据、排序、计算均值外,还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复相关系数法和熵值法等[10]。运用SPSS、SAS等统计分析软件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深度处理。由于学科专业偏向性限制,财经类高校大多综合实力要弱于综合类高校,其学科竞争力相关的数据也远少于综合类高校,对于部分指标存在因数据过少而无法采用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的问题。因此,除客观数理统计法外,财经类高校的学科评估还应结合专家评价法。由专家依据其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指标进行打分或评价,并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或综合评分法对专家意见进行处理。

其次,可增加对数据的趋势分析。目前的学科竞争力分析主要针对过去的科研成果等进行评价,缺少对未来的趋势分析。但前瞻性或预测性信息才是科研管理人员最关注的[11]。因此,学科竞争力分析不仅要对学科过去的成果进行统计和比较,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科未来发展态势进行預测和规划。

此外,除从宏观层面分析各学科发展情况外,还应增加对文献具体内容的分析。利用文献的主题和关键词,了解科研人员历年研究主题的演变趋势,分析该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与国际前沿研究进行比较,为科研人员未来的研究主题提供参考。

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展示过程中,还可借助CiteSpace、VOSviewer、SATI等可视化软件,在分析核心作者群、主题词、核心期刊等信息的基础上,将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图像,使数据信息更直观易读。除传统的折线图、柱状图外,还可以采用雷达图、合作网络图、关键词图等更加丰富的可视化手段。

4 结语

在大数据环境下,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要增加相关院系贡献度分析、结合多种信息源和多样化的指标体系、采用多种分析方式,进行系统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内容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进而有效评估学科发展动态、跟踪学科最新前沿、发现学科长项短板,为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促进财经类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1-05.[2019-03-04].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5/content_5005001.htm.

[2] 苏敏,阮卓,张玲,等. 助力学科报告的专利检索与分析[J]. 图书馆学刊, 2015(1): 43-46.

[3] 李桂影,周琴.高校科研竞争力分析及学科发展预测——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情报探索,2015(12):58-61.

[4] 朱前东.多维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竞争力划分研究——以暨南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6,38(1):24-27.

[5] 李峰. 图书馆如何开展学科竞争力评价——由《英国科研表现之国际比较》报告得到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2): 72-76.

[6] 杨昭.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世界一流学科评价服务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8(5):81-86.

[7] 席西民,郭菊娥,李怀祖.大学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矛盾及应对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79-83.

[8] 赵飞,艾春艳,李峰,等.院系与学科角度相结合的高校科研评估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1):76-82.

[9] 吴爱芝,肖珑,张春红,等.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学科竞争力评估方法与体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1):62-67+26.

[10]陈群.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1]刘素清,艾春艳,肖珑. 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5):18-22.

作者:阮琪

财经类院校数理统计论文 篇3:

财经院校运筹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摘 要]运筹学是目前高等学校开设较为普遍的一门课程,具有系统性、应用性、综合性等一系列特点。财经类院校开设运筹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在教学中存在学生演算推理能力薄弱、教学过程重证明轻案例、课程教学没有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课程教学中的软件应用少等问题。根据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的比例、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丰富运筹学课程考核方式、编写专用教材等教学改革方法,提高运筹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运筹学;财经院校;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运筹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起初应用于二战中的军队后勤物资供应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经济领域的优化决策问题。其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钱学森等专家引入我国并得到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中都有开设。学习运筹学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课程基础。学生在学习运筹学课程中的线性规划、整数规划、排队论、存储论、决策论等内容时,往往会感到比较枯燥、难以接受。[1]与理工科院校强调推理证明和计算不同,财经类院校的运筹学更应该侧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企业经营与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针对我国财经类院校的运筹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和文科生较多的生源特点,探索如何改革创新运筹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应用能力。

二、运筹学的性质和特点

运筹学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运筹学的系统性

运筹学研究的问题具有全局性的特征。因此运筹学是以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其目标是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方法寻求既定性能指标下的最优或近优方案,改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提高系统整体效用的目的。

(二)运筹学的应用性

从最初应用于解决军事问题到现在应用在工业、农业、宏观经济等各个领域,运筹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使得这一学科不仅适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更加侧重于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2]

(三)运筹学的学科互融性

运筹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与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相互融合的交叉学科。运筹学应用最为广泛的即为数学方法,这是运筹学计算的基础。同时运筹学也广泛融合了经济学、控制论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将这些学科进行相互融合,能为企业和经济管理者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现实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四)运筹学的综合性

运筹学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使其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其在发展过程中结合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并逐步完善了运筹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个新的分支和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工业等不同领域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运筹学方法与专业背景相结合,形成了科学严谨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体系。[3]

三、运筹学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应用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一)运筹学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应用价值

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运筹学操作性强、实用性多的特点使其成为工商管理、贸易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优化问题的能力。

1.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优化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完善促使企业需要将资源配置到能够获取更高效益的环节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市场销售、成本分析、投资定价等运营管理问题。因此,财经类院校的相关管理专业需要开设运筹学课程,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优化方法。

2.国民经济中的优化问题

国民经济是一个由具有相互联系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由于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国民经济呈现出动态、非线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宏观政策需要有准确的预测,以及不同经济政策的仿真分析与评价。因此,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相关专业必须开设运筹学用以解决国民经济中的优化问题。

3.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促进了市场规模的发展,当前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和国外发展相对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的金融业由于市场基础薄弱等因素在很多环节存在潜在的风险。从市场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如何统筹相关部门对风险进行预警、识别、规避和转换;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都离不开运筹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与系统仿真。

(二)财经类院校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准确地掌握财经类院校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问卷的方式对不同财经院校共计一千余名师生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老旧、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手段单一四个选项在所有问题中占据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7%、52%、46%、43%。问卷调查的数据反映了当前财经类院校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清醒的认识并基于此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1.学生演算推理能力薄弱

由于财经类院校的很多专业在招生时侧重于文科专业,有的甚至只招收文科专业,学生对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等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而在运筹学学习中涉及大量的演算推理,学生在逻辑训练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得任课教师必须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大量的推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运筹学的系统应用性。

2.教学过程重证明轻案例

运筹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过于注重推导证明定理而忽视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对定理概念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加上很少能够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一旦跟不上教师的推导思路,就容易对这一课程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烦的心理。

3.课程教学没有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运筹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三类成员:了解现实问题的成员、建立模型的成员和编写程序求解的成员。但是当前的运筹学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考核通常是以试卷考试或提交报告的形式,缺乏对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课程教学中的软件应用少

在当前的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对求解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时教师多采取手算的方式,这只能解决部分小规模的规划问题,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使用例如Lingo或Cplex等软件求解大规模实际问题的方法。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没有结合学术前沿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智能优化算法解决复杂的问题,降低了运筹学的实际应用性。

四、财经类院校运筹学教学改革

运筹学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需要将相应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运筹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一)加大应用实验教学软件的比例

学习运筹学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应用问题往往较为复杂,需要根据运筹学的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会涉及较多的变量,且具有复杂的约束条件。因此,在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时,需要运用运筹学软件,例如Lingo或Cplex等。对财经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实际工作中会较多的涉及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管理优化问题,因此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程设计的形式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的运用。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强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运筹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二)运用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具体的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体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运筹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更加适合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传统的公式推导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境教学可以将学生游离的思想重新引回课堂。例如在学习动态规划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引入医疗系统的预约调度,对于一个随机到达的患者序列,同时决策每个患者的最佳预约时间段以及终止接收预约的条件,使医疗系统的总效用最大化,在医院的运作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之间取得平衡。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够将动态规划等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其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4]

(三)丰富运筹学课程考核方式

当前大学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采取试卷考核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比较简单,但是大多数学生在考前进行突击复习也能通过考核,所以这种方式无法起到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考核作用。[5]从运筹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在原有的考核基础上增加新的考核方式。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到企业进行实际考察,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应用经典运筹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软件进行求解。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建立的模型以及求解的结果给出相应的成绩,同时将这一成绩和试卷成绩进行结合即为运筹学课程考核的总成绩。这种多角度考核不仅使学生牢记课堂讲授的知识,同时能够将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财经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四)编写财经类院校专用教材

当前我国各高校使用运筹学教材版本不一,但多数教材在编著时,多注重于对运筹学理论、定义的推导和验证。这种教材对运筹学知识体系的讲述较为详细具体,但是过多的理论推理会远离实际应用,并不适合财经类院校的学生使用。财经类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选择运筹学教材时,需要教材中有明晰的知识结构和详细的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案例的讲解,能够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运筹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国外商学院的教学经验和案例集,编写财经类院校专用的面向实践应用的运筹学教材。

在编写财经类院校运筹学专用教材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创新。首先在教材中增加切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对应运筹学知识体系的每个理论模块设置相应的案例;通过案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教材的编写中对各章内容增加小型课程设计环节,针对实际问题如何运用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加以解决。这种方式能够更加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每一章内容时能够联系实际,并通过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应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五、小结

在财经类院校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根据实际问题,运用运筹学的理论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软件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实现财经类院校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继超.运筹学教学问题与教学模式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74-176.

[2] 石锐.运筹学在当代经济运行模式下的作用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133-134.

[3] 胡晓东,袁亚湘,章祥荪.运筹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145-160.

[4] 关娜.运筹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2):74-77.

[5] 朱翠娟,姜卉,霍俊爽,吴希.运筹学试卷分析及教学改革研究[J].电子制作,2014(18):171.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阎崇钧 焦红超

上一篇:农业经济局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平安电力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