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保险业务发展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雇主提供的员工福利计划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员工福利计划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商业寿险公司在员工福利计划实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团体保险业务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团体保险业务发展论文 篇1:

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及启示

【摘要】团体保险业务在我国人身保险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影响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因素中,税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本文从税收的角度出发,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团体保险税收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改进我国的团体保险税收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以超过25%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团体保险不论在保险业还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都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我国目前团体保险的税收政策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对促进我国团体保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对团体保险市场发展的理性分析

(一)税收政策对团体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

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向企业和居民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影响、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手段。税收制度可以对团体保险产品的供给方(保险公司)和需求方(投保人,包括雇主和雇员)产生影响,实现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合理、适度的保险税收政策能够调整保险供求关系,促进供求平衡。在调整团体保险供给水平上,国家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来影响团体保险产品的供给水平。在调整团体保险需求水平上,国家主要是通过制订对雇主和雇员的纳税政策来实现的。对雇主,主要是通过对雇主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来体现其税收优惠政策的;对雇员,一方面是通过对其应税所得额的计算来体现税收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领取保险金时的纳税情况来体现税收政策。

(二)政府对团体保险发展的定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团体保险的需求市场在不断打开。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构成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层面。社会保障只能提供一种最低水平的保障,其难以满足的需要由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来满足。对于个人来讲,缺少哪个层面其保障计划都不可能完善。社会保险正朝着“广覆盖、低保障”的趋势发展,个人保险考虑经济上的压力,不可能无限制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团体保险的作用便更加突出,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由此,政府对团体保险应采取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以促进其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三)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制定原则

团体保险税收政策在制定时,应遵循公平、简明和中立的原则。其中,税收的公平性又称纵向平等,指各类纳税人所纳税额应公平合理。中立性又称横向平等,这一特点是指政府对经济上相等的实体、产品和服务应进行同等征税。税收体制应将其对个人、企业或其他纳税实体的经济政策的干预程度减少到最低,除非该税制的设置是为了服务于更加重要的经济或社会目标。公平、简明、中立的团体保险税收政策将有利于规范保险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团体保险市场发展。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许多国家政府往往通过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雇主和雇员加入各种团体保险。

许多国家团体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都是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颁布后实现的。美国团体保险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税收政策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据美国统计局2000年的报告显示,1999年全美71%的人口(2.32亿)参加了商业健康保险,其中的88%参加了团体健康保险。但美国政府颁布的工资冻结法案和购买健康保险的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团体健康险的早期发展。同样,如前所述,台湾1977年《营利企业所得税结算申报查核准则》条款的颁布使得台湾地区的团体保险业务在1977年增长了149.40%。而1990年2月21日修订后的《营利企业所得税结算申报查核准则》使得当年保费收入出现了32.03%的负增长。因此,制定恰当的团体保险税收政策对团体保险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团体保险税收政策上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雇主和雇员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各国税法中,对雇主的团体保险缴费和员工缴费以及员工保险金收益都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主要是对企业缴纳的保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予以税前扣除,对员工缴纳的保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予以税前扣除,或对员工个人获得的保险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等。

以团体人寿保险为例,团体寿险是最基本的团体保险产品。在国外,绝大部分的员工福利保障计划是以团体寿险为主体,再搭配上意外险、医疗险、年金等而构成完整的员工福利计划。这和国外的税法支持有很大关系,例如美国国家税法第79条规定,雇主为每个雇员购买的团体定期寿险保费在50 000美元以下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免缴企业所得税。美国团体定期寿险的受益人所收到的死亡给付是免税的。

(二)享受税收优惠有严格的限制

虽然团体保险能够促进员工福利,各国政府在缴费期,通常允许缴费的雇主或雇员在税前列支保费,但要享受税收优惠通常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

如美国的《公民人权法》、《年龄歧视法》、《残疾人保障法》、《国内税收法》等,都对员工福利计划与退休计划的公正性提出了明确的约束。根据美国《国内税收法》,只有当员工福利计划满足非歧视性要求时,才能给予税收优惠。若计划偏袒于高收入的员工,则不能予以税收优惠。如前所述,长期护理保险要成为合格免税计划的一部分,使雇主支付的团体长期护理的保费像其他团体保费一样作为日常的必要费用进行抵扣,就必须严格满足众多的标准。同时,如果承担长期护理保险团体保单分摊额的个人若要将保费计入其日常的抵扣项目中,则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与其他的医疗费用,要超过个人调整后毛收入的7.5%才能构成抵扣额。

又如1996年和1987年底台湾税务主管机构对《团体以年定期人寿保险合同示范条款》的查核准则进行了修订,规定“满期给付部分的保险费,以被保险员工为受益人者准予认定,以营利企业或其它人为受益者,所支付的保险费不予认定”。

(三)雇主与雇员可通过团体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由于团体税收政策对雇主和雇员缴纳的保费扣除等有一定的规定,因此,雇主与雇员可以通过团体保险来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四)实行惩罚税收制度

正因为对团体保险各个国家有一定的税收优惠,部分雇主与雇员都将试图利用其税收政策实现税收庇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各个国家对这种行为都有一定的惩罚措施。

比如,在美国,联邦政府对未到期的年金领取实行了10%的惩罚税收制度,在59.5岁之前的领取,这个惩罚是附加在正常的提款税收之外的,对合格年金和非合格年金都适用。罚金只适用于提款中应税的部分。

(五)实行较低的保费税税率

与中国相比,国外对保险公司征收的保费税要低于中国对保险公司所征收的保费税(在中国体现为营业税)。据199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寿险保费税征收情况统计显示,美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税率在4%以下,英国、德国、荷兰、丹麦、挪威、瑞典等15个国家不征保费税。而中国对保险公司所征收的营业税税率为5%。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保险公司提供的团体保险业务,西方国家的政策显示从总体上看,部分国家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并且没有明显的税收优惠,反而有部分国家的政策显示对其征收比别的保险产品更高的保费税。墨西哥对保险公司一般征收3%的保费税,但对提供的团体保险所获取的保费收入免收保费税;比利时对保险公司一般不征收保费税,但对团体保险业务征收4%的保费税。

三、我国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现状及启示

(一)现状

1.对雇主与雇员的税收优惠不够,且政策不够明确

对雇主(企业)而言,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按国家规定上缴的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包括职工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规定的比例内扣除。这里所指的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是指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制度框架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等团体保险的保费是否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税法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样地,对雇员(个人)缴纳的保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不能予以税前扣除,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另外,在团体保险的保险金是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问题上税收政策不明确。虽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对保险金的给付并没有收取所得税,但税法规定上较为含糊, 不利于团体保险的长期发展。

2. 团体保险成为逃税与漏税的手段

目前我国团体保险的税收政策尚不够明确,但部分雇主与雇员已经通过现有的体制来实现逃税与漏税。一些企业利用保险公司建立一个团险公共账户,然后迅速退保,将其转移到不受益员工或管理人员的个人账户。通过团险,这部分保险逃过了企业所得税(税率 33%)、个人所得税(税率 5%至 45%)的双重征税。 而对团体保险的逃税、漏税,尚无明确的惩罚性措施。

3. 保险公司营业税税负偏高

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从上述的国际经验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营业税税负偏高。

4.中外资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税收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远远高于中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之所以增长速度高于中资保险公司,原因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外资保险公司团体保险业务的突飞猛进。外资保险公司团险业务做得比中资保险公司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两者的税收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外资保险公司在所得税的扣除标准等方面相差甚远,这对先天不足的中资保险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及启示

为推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必须调整我国的团体保险税收政策,既要促进团体保险的发展,又要避免其成为投保企业和员工个人逃税漏税的工具。团体保险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对我国发展团体保险有以下启示:

1. 完善相关的团体保险立法工作,加强监管

如前所述,在目前我国发展团体保险的过程中,对工资总额、年金的投资收益如何征税等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要先根据实际情况,判定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完善,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还是制定补充性的条款等,应对其进行明确与规范。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工作,真正促进团体保险的发展。

2. 为税收优惠进行必要的限制

如前所述,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团体保险实行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但并不泛滥,而对其有着严格的限制。只有满足法律要求的,才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同样地,在中国,为了避免企业与个人滥用团体保险来达到逃税、漏税的目的,必须对税收优惠进行必要的限制。

3. 实行惩罚性税收

对于利用团体保险来实现税收庇护或者逃税漏税时,应该对其实行惩罚性的税收政策。

4. 降低保险行业营业税税率,明确团体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促进团体保险的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应降低保险行业的营业税税率水平,同时明确其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投保人(包括购买团体保险的雇主和雇员)的优惠政策,包括雇主所缴纳保费可以税前扣除的比例、允许个人缴纳所得税时税前列支的个人支付的团体保险保费等。

5. 在征税时,要实现内外平等

在提供团体保险产品时,外资保险公司和中资保险公司是处于竞争地位的。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是有严格要求的,具有资金与技术优势。对中资公司更加严格的税法规定不仅不能缓解其竞争的压力,更使中资保险公司承担更重的税赋。因此,在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内外平等,制定公平的税收政策,以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作者:许敏敏

团体保险业务发展论文 篇2:

我国寿险公司参与员工福利计划的路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雇主提供的员工福利计划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员工福利计划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商业寿险公司在员工福利计划实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我国寿险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对其参与员工福利计划的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寿险公司应以目前的团体保险业务为基础积极创新,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与企业及医疗机构的三方协作,实现与员工福利计划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员工福利计划;团体保险;医疗机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也在探索中不断改革与完善。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在政府提供的“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实行商业化的公共养老制度和发展补充职业保障。政府、雇主及个人都将在家庭与个人的经济安全保障中扮演起不同的角色。其中由雇主提供的员工福利计划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员工福利计划”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能有效地计划、协调与均衡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利益。但在我国该领域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由此对我国的寿险公司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介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员工福利计划体系,对我国目前寿险公司经营的团体保险业务如何适时调整,与企业员工福利计划有效对接,实现企业和寿险公司的“双赢”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对企业和寿险公司双方都能有一些启示。

一、关于员工福利计划

广义上讲,员工福利指那些由雇主提供的,除直接工资、现金红利等之外的绝大部分或全部补偿,其中有由政府强制规定提供的福利、由雇员支付所有费用的计划以及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的高级雇员福利计划。狭义上讲,则仅包括那些自愿而且是向一般的雇员群体提供的保障计划,不包括诸如失业保险等由政府强制提供的社会保险计划。狭义上的员工福利计划主要由企业与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制定并参与实施,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员工福利系狭义上的员工福利。

通常员工福利计划主要包括养老金计划(退休保障计划)、健康保险计划、团体人寿保险计划、伤残福利计划几部分。设立员工福利计划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能帮助雇员实现生命期间效用最大化、增强雇主在打造人力资源上的竞争优势,提高雇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的发展和经济目标,此外,在那些以个人和公司所得作为纳税对象的国家,设立员工福利计划可以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抵减或免于纳税。同时由于员工福利计划通常采用团体方式实施其保险保障目标,对于雇员和保险人双方均可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国外员工福利计划的实施方法

1、退休保障计划:设计该计划的要素包括被保险人资格及覆盖范围要求、退休年龄限制、授权条款和计划的类型。类型主要有两种:限定福利型和限定贡献型。其中限定福利型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公式明确确定了退休时所能提供的退休金数额,最常用的公式是“单位百分比退休金”,既考虑到雇员的工作年限,也考虑到不同的工资水平。最新型的限定福利计划是“现金余额计划”——雇主为每个雇员设立一个单独的账户并每年为每个参加者提供一定的计划份额(通常为工资的一定百分比),雇主担保账户余额的最低收益率;限定贡献型计划不确定退休时所获得的退休金额,它取决于贡献的数量、所覆盖的服务期的长度、投资收益以及退休年龄。最常见的限定贡献型计划是“现金购买计划”,这种计划规定雇主每年所需支付的份额,通常以当前工资的一定百分比来表示,每个雇员都有一个独立的账户,用于记录当前余额,但是各个雇员的份额可以合在一起进行投资,投资风险由雇员直接承担。

退休金计划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融资:(1)未保险信托计划:雇主设立一个信托基金来积累资金和发放退休金,受托人对投资收益不作任何担保;(2)被保险计划:保险人可以提供以下几种方式:团体延期年金合同、存款管理合同、即期参与保证合同、独立账户合同和投资保证合同。除了以上现金购买计划外,为了激励雇员更有经济动力去提高生产效率和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可以设计以下几种退休计划:团体延期利润分享计划、利润分享储蓄计划、401(K)计划和雇员股票所有权计划。

2、医疗保险计划:在所有的雇员福利计划中,该项目是最普遍和最昂贵的。这种医疗保险计划的被保险人除了雇员本人以外,还可以根据雇主或雇员交纳附加保费情况或者家属是否已投保其他保险的情况决定是否包括雇员的家属。医疗保险项目一般分为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医疗服务费用保险和综合医疗费用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给付包括住院、外科手术及内科治疗的费用等基本金额的赔偿,并根据服务种类规定具体赔偿限额;主要医疗保险则几乎覆盖了所有医生可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高限额、高免赔额、医疗服务覆盖面广和实施共保条款四个基本特征。综合医疗保险合同条款与主要医疗保险大致相同,但其规定了较低的免赔额,一般不和基本医疗保险一起出售,设制成一种独立的可提供住院、门诊服务在内的项目广泛的保险。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带有限制性合同的附加保险,只负担一些发生频率低但破坏性强的疾病,保费不由雇主交纳,而是雇员自愿在其工资中扣除。

3、团体人寿保险:在美国,团体人寿保险是最古老、最普遍的员工福利计划之一,在所有人寿保险有效保单中的比重超过40%。团体人寿保险通常规定最低投保的员工人数,而且仅有正式的、现职的、全职的员工才能参加团体人寿保险;保险金额依四种方式确定而非员工自由选择:对全部员工的某一固定金额、依员工薪资决定、依员工职位决定、依员工服务年资决定。一般设有契约转换权利、豁免保费给付条款。在团体人寿保险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每年可续保式定期寿险”——保障在每年年底到期,但不必提供可保证明既可自动续保。现在较多的是“团体万能寿险”——包含基本的保证利率、定额死亡给付及贷款的选择,再加上与新的寿险产品相关的弹性及潜在报酬。在团体人寿保险上可附加意外死亡及残疾保险、遗族收入给付和受抚养者人寿保险。

4、团体残疾保险:该保险向那些由于疾病或伤害而不能工作的雇员提供收入保障,包括短期残疾计划和长期残疾计划两种形式。短期计划中对“残疾”的定义为雇员无法完成工作中的任何一项或每一项职责,而且仅对非职业性的残疾提供保障,给付额度相当于工资的65%-75%,保险期限通常为一年,所有实习期满的专职雇员都有资格享受该计划;长期计划中对残疾的定义较严格,为雇员无法完成工作中的“实质性职责”,支付额度一般不超过工资的60%-65%,包括有恢复条款、除外付款和观察期条款。

三、我国寿险公司参与员工福利计划的路径

通过以上对国外员工福利计划的介绍可以发现,商业寿险公司在员工福利计划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寿险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作为保险业通过提供保险产品可以使其业务得到增长和扩大,另一方面作为受托人可以提供基金管理途径和工具。

而且,根据国外经验可以发现,我国寿险公司目前参与员工福利计划的有效途径是以团体保险业务为基础,积极探索团体保险与员工福利计划的有效对接的方式方法。但我国目前的团险市场显然无法有效满员“员工福利计划”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整个团体保险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供给主体不足,未形成良性竞争和稳定发展的环境;各家公司普遍采取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粗放式经营运作模式,不能根据现代企业多元化的保障需求及时进行产品创新,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运作机制。

2、从产品本身来看,一方面种类少,我国团体保险只有团体意外、团体两全、团体医疗和团体年金几个产品,且多是传统的产品,难于满足员工福利计划中多层次的需求。第二,我国的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一样采用定制式的保险条款,即针对某一保险团体预先设计好保险条款报保险监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这样即缺乏灵活性,又不便于管理中高效运作。第三,费率不够灵活。现在国内团体保险基本采取固定或浮动费率的做法,在确定费率时主要考虑的是被保险人的职业和年龄,基本上不考虑团体以前的损失经验,因此对一些管理规范、规模较大的团体来说缺乏吸引力。

3、销售渠道狭窄,展业方式单一,主要依靠直销队伍,专业代理、经纪人、电子商务等行之有效的销售渠道尚未充分运用;展业时过多地依靠行政干预、人情关系,不能为员工提供完善的保障计划,以致于很难真正建立良好的供需机制。

四、我国寿险公司参与员工福利计划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对国际员工福利计划的介绍和我国目前团体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我国寿险公司如何实现团体保险与员工福利计划的对接,有效参与员工福利计划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政府来说,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为商业化的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确定一个指导性的政策框架,通过递延纳税等手段激发企业和员工的保险意识。在美国,员工福利计划的管理和设计受到《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就业年龄歧视法》、《公民权利法》、《残疾美国人法》、《社会保险法》、《健康维持组织法》等诸多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护。此外,还有严格的多层次税收优惠政策。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性的关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

2、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首先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从传统的保障型、储蓄型产品向投资型产品转变,新险种设计时以补充养老型和资产管理型产品为方向,将投资、分红概念引入团险,使之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产品基金化业已成为一个发展方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从风险分担角度看,风险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合理分担成为保险产品发展趋势,投资型保险产品摆脱了传统产品中银行利率对保单预定利率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利差损问题。

改变条款设计思路,变定制式保单为量身定制式保单,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的不同消费结构和保障需求;对较大规模的团体采用经验费率,使保险公司对每个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趋于公平,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避免逆选择;提高保险金额、保险责任和缴费方式等方面的可选择性和可转换性,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多层次需要。特别是随着用工制度的变革,员工流通性加大,保险责任的可转换性(从一个团体保险到另一个团体保险或者从团体保险转化成个人保险)将极具吸引力。此外,开发多种形式的附加险,向员工提供一揽子的员工福利计划,比如可以开发一些与被保险人的家属保障和家属受益有关的附加险。 整合团体营销渠道,建立团体保险部门,专门负责团体保险的销售和管理,建立团体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团体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3、保险公司、企业和医疗机构三者间加强合作,建立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方式。保险公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利用自身的风险管理上的专业优势,协助企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员工福利计划,争取企业的认同和实施过程中的协作;医疗机构的医疗活动及医疗文件对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寿险公司无法组建自己的医疗服务机构的现实情况下,寻求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便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以资助企业开展“康健计划”,旨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员工意外伤害或严重疾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开展“保健管理计划”,从医疗机构入手进行费用控制,集中于对每一份病历的效用评估和监督,并对医疗机构和被保险人建立一种降低费用的经济刺激。当然这一计划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双方互利合作的基础上;第三,确立“医疗服务提供者可选名单”,在对所有可能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进行效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可供选择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名单,通过免赔和共保条款吸引被保险人在该范围内接受医疗服务。同时对于该组织成员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促使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控制费用,争取进入可选名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员工福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企业、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完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保险公司如何以现有的团体保险为基础,找到突破口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不断完善我国的员工福利计划,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风险管理与保险》特瑞斯·普雷切特等著 孙祁祥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5

[2] 《人寿保险》肯尼思·布莱克等著 洪志忠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

[3] 《国际风险与保险》小哈罗德·斯凯博等著 荆涛等译 1999,9

[4] 团体保险业务中的问题与对策 王同朝 《保险研究》2001,3

[5] 论入世后团险业务的前景与拓展 吴鹏 《保险研究》2001,10

作者:余艳莉 朱华琳

团体保险业务发展论文 篇3:

对团体人身保险业务核保管理的探讨

随着寿险市场的逐步成长壮大,保险业的“第三领域”——意外险和健康险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而团体大项目保险作为“第三领域”的中流砥柱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构筑的重点。大项目意外保险对于团体保险而言,是团体业务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保险公司整体实力和人力素质的重要标志,它是保险公司永续经营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和业务发展的重点。

一、意外保险市场潜在需求量大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研究性杂志《西格马》的统计,2004年全球共发生332起重大灾害事件。其中,116起为重大自然灾害,216起为重大人为或技术性灾害。这些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许多人员在事故中死亡和失踪。这其中,仅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就死亡和失踪了28万多人。2004年中国内陆地区发生重大灾害58起,造成经济损失31.6亿美元,人员死亡或失踪1080人。频繁发生的重大意外事故不仅给所有人一种风险警示,而且也给国内保险市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公司战略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强调较高的权力集中度、较高的资源共享程度、标准的运作流程,要求组织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相对灵活,权力集中度较低,部门间横向协调能力较强,组织结构设计注重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保险公司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手段。保险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保险核心运营系统、数据集中、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为保险公司实现集中化、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外部技术手段。

(三)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

保险行业属于受政府严格监管的行业,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行业监管政策的规定和要求。母公司或大股东是另一类具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母公司或大股东的资源和偏好也会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

参考和借鉴同业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通常做法。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为行业内公司所普遍采用,并被长期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一般而言,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之中。

三、寿险风险因素

实际上是指可能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因为人寿保险是针对死亡率的,所以很多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在承销将不被考虑。只有在设定的各种因素,并综合平衡的最终决策承保条件。这些因素通常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医疗、自然和个人等。具体说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生理年龄

年龄是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3岁以前和50岁以后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二)性别

性别是仅次于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始终高于男性。此外,男性社会交往频繁,从事危险行业比女性更多,也更富有冒险精神,因此,男性事故率远远高于女性。

四、人身保险案例

赔案背景:2003年11月3日凌晨4时许,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广东路街道宣亭村一栋八层四合院佳居楼发生特大火灾。火灾是从一楼仓库引起并迅速蔓延的。衡阳市消防支队160多名官兵接警后,先后调集了4个公安消防中队、4个专职消防队16台消防车,200多台消防战士赶赴现场进行灭火救援。广大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和民兵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全力扑救,千方百计切断火源,逐户逐人组织疏散。经过近3小时的奋力扑救,大火得到控制,楼上及周边楼宇居民94户412人全部安全疏散,无一人伤亡。8时30分左右,大楼西北部分突然坍塌,衡阳市消防支队政委张成等20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多人负伤。

赔付情况:由于2003年4月份,湖南省公安厅为全省5万多名公安统一投保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火灾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迅速启动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营救和理赔查勘,并立即成立“11·3”火灾事故保险理赔专案组,现场办公,全天候提供保险理赔受理、咨询服务。2003年11月11日,保险公司在向“11·3”火灾殉职消防官兵家属支付了320万元保险赔款后,同时捐款280万元。一边是可敬的消防官兵为了人民的安危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生命,一边是可爱的保险人慷慨解囊奉献爱心,“11·3”衡阳火灾赔案成为新世纪最感人的团体保险赔案。

五、加强团体人身险核保管理

(一)建立培训认证体系,团体保险业务对承保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和认证体系,完善保险专业培训。将基层公司核保权限和承销人员水平挂钩,有助于金额风险和风险相匹配的分析能力,并能体现其价值。

(二)制定和实施和团体人寿保险承保的业务匹配的前置系统,实施差异化。团体寿险客户千差万别,承保条件(率、特别协定、除外责任)可以协商。因此,在早期阶段与客户沟通的人员应参与承销,制定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案,对客户风险做出全面分析,进行风险预警,提出风险控制对策。当然,可以根据风险程度的大小,纵深发展,但承保前必须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等到后续阶段再由承保风险控制,基本上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不同的机构、业务结构、市场竞争和经济文化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时期,公司的经营策略、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集团人寿保险承保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差异化的承销方案。

(三)保险和再保险核保机制相结合的制度,有效地防止灾难保险公司及其所辖机构应当承担赔偿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尤其是保险公司实行短期险赔付率,费用和成本率捆绑考核情况,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伤害保险,可导致分支经营因巨额赔偿而产生大的波动,保险公司应建立内部机制,即他们的上司建立保险基金,超过一定数额的赔偿由母公司承担。当然,对于超过保险公司整体承受能力的高风险业务,仍然需要通过再保险来转移风险。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信息,建立风险分析系统,采用智能化核保,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统计方法,该集团人寿保险承保必须考虑所有的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行业、集团的规模和覆盖面、职业、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安全责任类型、数量、免赔额、报销比例、过去的事故率和损失率、其他因素等潜在风险的影响程度,建立一整套集团人寿保险业务风险分析系统。

六、结束语

保险通过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分散社会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洪涛,庄作瑾.人身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文辉.中国人身险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伍少奇.论团险市场开放后中资保险公司的挑战与对策[J].上海保险,2005,9.

[4]刘力行.困扰团体保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J].保险研究,2005,4.

[5]顾晓锋.核保核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金融电脑,2005,3.

作者简介:张溪珍(1975-),女,汉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保险。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张溪珍

上一篇:市场营销调整战略论文下一篇:高一学生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