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北京平谷大桃种植户“生态桥”工程项目的参与现状,掌握种植户对生态农业认知及其参与情况,了解影响现阶段“生态桥”工程项目农户满意度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改善状况的对策建议,帮助政府更好地推进“生态桥”工程项目的实施,激励种植户参与“生态桥”工程项目的意愿,进而帮助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生态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大都市有机农业发展探讨

摘 要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农业发展形式,但无节制的发展会形成巨大危害。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确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呼唤有机农业时代的到来。基于此,可以通过农民合作社、市民农园和消费合作社3种模式发展有机农业。

关键词 农业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农业

1 农业工业化发展概述

福特模式是以大量生产大市场为特征的工业模式,该模式在农业中的盛行,加上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拥有相对完整生态循环的传统农场被大规模单种种养取代,即被专门大规模生产单一作物或动物的农场取代。杂草、昆虫、害虫被杀死,动物被赶入暗无天日的工厂般的畜舍。露丝·哈里森在其出版于1964年的名著《动物机器》中,形容这个时代的人们在他们所饲养的动物身上只看到“人类食物的转换因子”,动植物在工廠式农场中生存[1]。2013年,时隔50年后,该书由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出版社再版,凸显其开创与划时代意义。工厂式农场将耕作变成大规模生产程序,但也使得食物供给和农村未来遭遇严重且始料未及的后果。以数量取代品质即农业产品生产“劣币驱逐良币”是这种模式的直接后果,农产品市场的最低标准成为实际标准,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则被认为不经济。

农业工业化正是指农业种养作业严重依赖能源、化肥、农药、人工饲料、机械和转基因等技术手段,严重违背动植物原有生活空间和生长速度的农业生产消费模式。该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往往要通过长途贩运,即通过很长的“食物里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在带来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和难以预知的生态风险。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系统内部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相对脆弱,而专业化、规模化和高度集约化的工厂式农场在生产中种养动植物种类和品种结构的单一化,导致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泛滥的化肥、农药使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野生动植物、有益生物、害虫天敌等种群数量、结构受到破害,导致生物多样性丰度下降、生态失衡。单一种养的作物极易受害虫和疾病的侵袭,容易引发重大病虫害的频发和大流行。农业工业化客观上导致耕地的肥沃程度降低、土地退化甚至贫瘠化。马克思指出,这种生产方式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的持久肥力[2]。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由于农业工业化,人类赖以生存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农产品营养水平在不断降低,引发和导致各类严重疾患如癌症等人类重大疾病的高发,威胁大众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3]。农业工业化模式在现实实践中的实践逻辑是:寄望以最小的投入成本,创造最大的生产效益,结果却是低端农产品的供过于求导致价格的恶性竞争和农民收益的递减。

2 农业产业转型的必然性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农业到农业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是否定之否定的一个环节,但不是农业发展历史的终结。相反农业工业化式的现代农业所导致的众多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农村是人类生活与自然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当代城市人所展现的生活的忙碌,生命的疲惫,身心的倦怠,压力、窒息、抑郁、烦躁、焦虑等是被迫中断了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的生活写照。美好生活要求重建人尤其是城市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农业主要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到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创造国民财富,再到农业生态化、有机化和农村地区休闲化、城镇化,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新时代,人们必须摒弃农业纯GDP增长论,一定要认识到农业农村对人们的生态、休闲意义,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根基,也是走向有机农业美好未来的理论依据。

在一茬茬的春种秋收中,在风吹草低见牛羊或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现实生态画卷中,让人融入秀丽山水风光,温馨田园谐趣,厚重人文遗迹,是未来农业的理想模式。这种农业模式就是生态农业或被称为有机农业模式,它展现的是农场作为一个主要整体,农场内所有的生命从土壤到动、植物到昆虫到人类形成一个生命循环。遵循自然的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摒弃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和人工饲料、各种激素和添加剂等,生物物种间通过生存竞争、相互作用等,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现给人类一个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

有机农业是对农业工业化的否定环节,与传统农业有极大相似性,但不是对传统农业的简单回归。在中国农业几千年发展历史中,中国农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很早就开始尝试通过对田地的改造和整治,利用生物种群的食物链体系,变废为宝的物质循环利用,通过种养结合的思路进行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如农田间作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桑基鱼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驯化发展的农业生态文化[4]。20世纪80年代,在农业工业化开始逐渐影响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桑基鱼塘等农业模式开始衰微时,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桑基鱼塘树立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桑基鱼塘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从传统农业发展到有机农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911年,美国富兰克林·H·金教授在考察了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验基础上写成了《四千年农夫》[5]。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除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和节俭,还在于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以人畜粪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1931年,英国植物病理学家艾尔伯特·霍华德则在研究富兰克林·H·金教授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写成了《农业圣典》一书,书中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工业化的危害日益显露,现代农业带来高度劳动生产率和丰富农产品的同时,环境和食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土地肥力持续下降。在民间的强大舆论压力下,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视和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到目前为止,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全世界有机产品市场不但在欧洲和北美(全球最大的有机市场)拓展,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持续扩大。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中国有机产品以植物类产品为主,野生采集产品增长较快。有机茶、有机大豆和有机大米是占比最大的3种作物。随着城乡人民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有机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

3 大都市发展有机农业的组织方式探讨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大都市农业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大都市有机农业。在大都市有机农业的组织和发展上,有3种组织形式值得重视。

3.1 农民合作社模式

近几年,有机农业被热炒,各类资本尤其是一些商业资本认为其是一个风险资本的新风口而纷纷加入。但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仍不乐观,主要问题表现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监管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主体存在技术、资金或市场的欠缺,且大多缺乏产供销一条龙的系统思维和持久作战准备,导致有机产品在认证、销售、物流等方面遭遇梗阻。商业资本在乡村租地实施有机农业项目,开放或半开放种养状态使得村民的道德风险(村民偷、盗甚至抢)很大。另外,一些资本以工厂化方式管理有机农场,找一个经理人,招聘一些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再雇佣当地农民。看似很科学的经营方式,实际面临的是手工农业劳动中绩效监控的巨大成本短板,即要么存在雇工磨洋工,要么监督管理成本巨量上升。解决道德问题可以找本乡村精英入股合作,通过本地精英去化解这个道德风险;解决农活效率可以由农民承包农活,但这些都不是最稳妥的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组建农民合作社,引进的资本也要由商业资本为主变为主要是政府资助加上农民入股而组成。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合理的合作社是使有机农业产、供、认证和销售一体化的理想发展形式,也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未来组织形式之一。在合作社中,既要重视有机认证,更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加强对小农生产过程的约束,坚决避免为了解决短期或局部经济利益降低的问题而在有機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技术和操作标准的情况发生。为此,农业合作社要延揽各类专业人才,构建或利用农业服务体系,为有机农业的育种、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产品保质等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尤其在当前乡村农业专业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的背景下,体量大的合作社能有效通过集体的力量去获取技术标准、生产管理、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也是培训合作社农民科学发展有机农业的关键。只要保证有机农业品质,在有效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后,有机农业就能获得持续发展。

3.2 市民农园模式

市民农园也可称为社区农园或社区园圃,是指让城市居民联合起来在农村承租小块土地进行农事耕作与园艺开发的一种模式。市民农园在欧美国家已有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则是一个新鲜事物,目前正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迅速发展,但对其发展理路则各有侧重。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基础上,市民农园被认为是现有农产品供给体制下快速提升城市居民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最好通道。由于市民农园基本是租用农民承包地,且为了耕作方便还要雇请承包地原耕作农民打理大部分农活,从而该模式也是将优质农业要素尤其是先进农业理念和有机农业模式植入城市周边农村的最有效方式。市民农园是闲暇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的游乐场和伙伴交流空间,是生物学的实践课堂。由于市民农园地处城市周边,空间距离近,市民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去农场既经济也可行,因而也是城市劳动者绽放生命精彩、减轻工作压力的最佳场所之一。居民们在市民农园收获的有机作物在供自己享用之余,还可以分送邻居和朋友食用。通过食物赠送或交换的方式客观上又弥合了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相互疏离。市民农园的建立,必然会使市民将回归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必须完善。只有提升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才有利于缩小农民与市民的差距,加强他们之间的交融。市民农园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助推器,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3.3 消费者合作社模式

有机农业由于其自身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而产品消费及时的农业形态。所以要尊重有机农业发展规律,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项目失败。有机农产品在目前的社会信任体系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客户和维护客户的信任,从而使有机农业走入良性循环轨道。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种养、管理、收获、认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销售渠道可能成为有机农业从业者的生死劫。我国有机农业先驱们尝试了社区体验店、城乡市集等各种新型渠道,但收效甚微。中国有机农业销售之路还没有一种现成的高效模式。因此,供需紧密结合的消费合作社模式不失为我国有机农业创新之路的第3种有效模式。即一定区域的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联合起来组成消费联盟,再与包括农民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合作在内的生产主体进一步联合,实现有机农产品的点对点销售,既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大量的流通费用,降低了产品价格,更保证了包括农民合作社在内的生产主体的销售渠道的畅通,是当前有机农业发展中最有前途的组织模式。

4 结语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禀赋和城市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必然还会有其他各种模式涌现出来,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 露丝·哈里森.动物机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世书.农业工业化的生态风险及其防治[J].广西社会科学,2012(10):71-74.

[4] 韵晓雁.桑基鱼塘:古代农业生态系统的典范[J].农村·农业·农民,2016(10):55-57.

[5] 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虞程盛

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 篇2:

农户参与“生态桥”工程项目的认知与意愿分析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北京平谷大桃种植户“生态桥”工程项目的参与现状,掌握种植户对生态农业认知及其参与情况,了解影响现阶段“生态桥”工程项目农户满意度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改善状况的对策建议,帮助政府更好地推进“生态桥”工程项目的实施,激励种植户参与“生态桥”工程项目的意愿,进而帮助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生态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平谷大桃;“生态桥”工程项目;生态农业;现代化建设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3.066

KeywordsPingguPeach;“EcologicalBridge”project;Ecologicalagriculture;Modernization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这需要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帶动乡村富民增收和产业升级。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创立起来的,可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国内学者们对于生态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现状有着不同的看法。有部分学者提出: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于提升农民的农业素质与技能。要想加快生态农业的推行,就需要进行生态农业发展观的创新、加大各方的支持力度来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1]。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育生态农民,农民生态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2]。只有提升了生态农业从业者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化监督才能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3-4]。有部分学者通过对各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状况的研究得出:生态农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资金和科技投入不足、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以及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不高[4-7]。其中农业管理体制的分散和政府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8]。另外政府缺乏合理的融资机制,如果能够建立合理的融资机制并将民间资本投入到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将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9]。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且治理存在缺陷,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如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空气雾霾污染、华北水资源缺失以及水质污染,而空气和水生态是最大的农业生态问题[10]。如果大的生态环境都难以得到治理,生态农业发展将陷入止步不前的困境,环境的治理与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用地土壤环境改良与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带动贫困农民增收减贫、促进城市居民绿色消费和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等方面着手,从而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赢[11-13]。

通过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总结可知,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体现在农民农业素质低下、农业资金与技术投入不足、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环境污染难以治理这些方面。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并未探究农民为何不愿参与生态农业以及农业素质难以提高的原因。该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参与北京平谷区“生态桥”工程项目的大桃种植户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究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和参与情况。

1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该问卷于2019年10—11月调查并完成。在北京平谷发放纸质问卷,选取调查对象为平谷大桃种植户。问卷采用一对一现场发放,通过种植户自身填写完成后上交回收,共有118种植户参与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100%。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种植户基本信息(表1),种植户性别分布以男性偏多;年龄普遍为中年人,31~60岁的种植户占94.91%;绝大部分种植户受过中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上的种植户占70.34%;收入普遍偏低。

2农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的认知与参与情况

2.1农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认知情况

首先,从表2的数据不难看出,种植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的功能认知主要归结在废弃桃枝资源循环利用、有机质还田改善土壤结构以及人居环境改善这3方面,另外降低生产投入和提升大桃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次,在了解人数最多的3个功能中,了解程度并没有对功能认知产生较大影响,无论什么程度的种植户都普遍认为“生态桥”工程项目可以让废弃桃枝资源有效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并且改善土壤结构,这是生态农业如今发展的主要方向。相反,少数一般了解程度的种植户反而认识到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其他功能,例如带动品牌效应,促进农旅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客观地说,不施化肥农药种植水稻,稻田里搞养殖业的做法,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不学都会。可见,发展生态农业,在本质上不是农民了不了解的问题,而是农民愿不愿做的问题。这说明了农户们缺乏生态素质的培养,没有出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思想。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推广,究其原因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难以取得优势。换言之,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尊重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仅注重眼前一时的经济效益而选择发展方向,使得农民忽视了生态农业发展真正核心的价值。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已经成熟,但是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却少之又少,这反映出生态文明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明显的冲突。

2.2农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参与情况

2.2.1农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的参与动因。根据表3可以得出,首先,降低生产投入以便获得更高的收益是种植户参与“生态桥”工程项目的根本原因。农户只有吃饱穿暖,收入富裕的情况下,才会去关注生态农业对大环境的改变起到了哪些作用,进而贡献自身的价值,参与到生态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中去。政府要把握住农户的心理变化,站在农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在农户的内心树立起生态意识,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农业建设难的问题。其次,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是种植户参与工程项目的次要原因,就地理因素而言,该调研地点是在北京周边地区,相对我国其他地区而言,农户素质较高,但仍有少部分农户并不在意生态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我国农户生态农业意识依旧薄弱,任重而道远。

2.2.2农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的满意度。

根据表4的数据可得,大部分的种植户对于“生态桥”项目的评价是正面的,但不满意的主要来源是由于“生态桥”工程项目的運作模式有所缺陷,如交换模式死板、交易过程费时费力等。其次,从满意度来看,种植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的正面评价并非全是因为种植户自身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萌生的,而是基于政府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动作用以及“生态桥”工程项目带来的额外收益产生的。然而生态农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通过政府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财政上不断地支持农民,但仅仅依靠财政来发展生态农业是有限的。销售有机农产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生态旅游,都可能在市场上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不过,当今生态农业的市场经济价值还很脆弱,这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因此,真正想要提升农户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建设中的积极性,必须让农户感受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给予农户依靠生态农业营收的信心。能够保障农户增收,才是激发农户参与的一针强心剂。

2.2.3农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的需求。

通过农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的期望调查(表5)可以发现,除资金与技术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之外,65.3%的种植户更在乎政府政策的扶持。近年来,我国针对生态农业发展提出的扶持政策层出不穷,但鉴于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起步较晚,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应当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基本保障,从而使生态农业建设得以持续稳步发展,并以政策为导向,潜移默化的促使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建设,做到满意放心的生产生活。

3对策与建议

3.1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通过对种植户“生态桥”工程项目的功能认知调查,种植户普遍认知不够全面,局限性太强。种植户对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而且农户利益至上的思想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绊脚石。应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由政府强调土地有机质对种植户大桃生产的长远好处,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做到“农民为主,政府为辅”的生态农业参与模式,从而推动生态农业进程,体现生态治理成效。

提升农民的生态认知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来合理宣传教育。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否则将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

3.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通过种植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功能认知的调查研究发现,种植户不太认为使用有机肥可以对农产品提质增效并增加收入,更没有通过生态农业项目发展而拓展产业链促进农旅结合以及树立农产品品牌的意识。

在种植户对“生态桥”工程项目的期望中不难发现资金与技术仍是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道坎。从种植户个人增收的角度,制定公平高效的生态农业补贴机制,以此吸引种植户积极参与。当下之急,在加大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完善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国家机器起到带动作用,需要建立健全扶持决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规模化生产的形成,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政府出台如桃枝循环利用等方案,让农民从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得到红利,感受到生态农业经济的强大活力,从而提高自觉性和参与积极性,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在把握住发展大方向的同时,也要处理好细节矛盾,保障生态农业项目可以稳健高效的实施推动,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3.3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户生态农业接受力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种植户当前的文化水平已经普遍向高等教育发展。但目前农民的农业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意识还不高。政府应组织农业科技人才在乡村开展相关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接受能力,这有利于提高现代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通过提升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使其生产的农产品提质增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还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4结语

该研究重点探究了影响农民自身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因,主要归结為两点:一是农民顾及经济效益而犹豫不决;二是农民因自身农业科技素养不足造成的思想意识上的生态观念缺失。该研究结果为政府未来制定扶持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未来将调查生态农民的形成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对加快乡村振兴事业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玉.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初探[J].农家参谋,2019(21):2.

[2]仇竹妮.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2018(9):65-73.

[3]杨文歆.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农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构建[J].农业经济,2019(11):22-23.

[4]张新华,周丽琴.昆山市千灯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6):188-189.

[5]沈虹,毛春皓.乡村振兴背景下无锡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6):14-16.

[6]周永,齐增湘.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258-260.

[7]刘首文.我国智慧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初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5):1-6,32.

[8]李雅倩,梁瑞华.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J].乡村科技,2019(32):22-24.

[9]祝恩沁.浅谈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及所面临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9(5):385-386.

[10]耿香利.河北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9):48-49.

[11]秦初生,袁辉,唐韬.桂林生态农业发展及其对农民生态道德治理的作用[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18(4):18-22.

[12]鲁荣,印秋明.做优农业生态发展生态农业[J].农业装备技术,2019,45(5):4-5,7.

[13]张弛,席运官,孔源,等.生态环境视角下有机农业发展助推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1994—2019)[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36(6):703-710.

作者:王名惠 申强

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 篇3:

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优化要点

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往单一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在生态农业发展期间,传统的种植结构逐渐被改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使农业生产工作稳定开展。

1生态农业概念及特点

生态农业概念已形成几十年,生态农业的开展改变了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一般以完善生产理论和新型农业技术为主。生态农业技术具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性。第二,在改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转变农业类型,制定健全的农业体系。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使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促使农业经济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第三,提升农民能力和素养,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农业建设中。

生态农业技术具备如下特征:第一,以科学理论为主,以往农业发展经验较为传统,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较为先进。第二,始终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生态农业不仅关注农业产量,同时还注重农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加注重保护环境。换而言之,生态农业提倡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三,生态农业将现代化和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可在具体应用期间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确保粮食安全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生态农业的一项基本功能。目前,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情况不均衡,需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中国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从而将生态农业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2对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的必然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现阶段,要想提升中国生态农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对中国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加以优化。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

第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做好生态农业技术的优化工作还可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粮食质量问题决定了人们健康,因此,在农业生产期间,务必加强农产品质量,全面优化及改进中国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

3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优化要点

3.1合理划分农作物生长空间

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做好各项农作物的划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划分期间需以实际情况为主,将农作物对空间需求作为一项基本依据,一旦没有满足农作物空间需求,将不利于农作物自身生长。如果符合农作物基本需求,同时合理规划种植空间,就能促使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例如有的农作物植株非常高,成长期间所需的光照较多,但有的农作物植株则比较矮,对光照需求较小,因此,可适当搭配种植2种类型的农作物,满足双方生长需求,减少土地占用面积。另外,一些特殊的农作物例如桑树在生长期间分泌出的物质或气体较多,这些物质及气体对预防病虫害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可以将桑树与食物作物间作,在生长期间桑树会对食物作物产生保护作用,降低病蟲害发生概率,既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还可以节省农作物种植成本,从一定程度上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

3.2实施结构型农作物种植

不同农作物生长状态不同。当实施生态农业技术时,可将粮食和豆科作物一起种植,还可组合种植油菜及胡豆,这是因为这2种作物属于经济类作物和豆科作物,混合种植可提升土壤肥力,抑制病虫害。

综上所述,农业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是目前的重点问题。生态农业技术经过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未来发展趋势良好。当应用生态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时,既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还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降低农业资源消耗。落实农业发展政策,提升农民经济效益,明确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义桥镇人民政府刘朝华)

上一篇:咨询认识理解论文下一篇:年度工作思想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