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理论中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业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格教育、健康心理教育以及创新思维培养等诸多内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可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代生命力和现实针对性,必将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趋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改革理论中法制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改革理论中法制教育论文 篇1:

杜威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摘要: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总体效果良好,但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从我国中学目前的实际出发,寻找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更需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杜威;德育方法;中学德育;启示

中学德育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通过对杜威德育方法论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中可供我们借鉴之处,这对我国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杜威的德育方法

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

(一)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不是教授“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指指导行为、具有方向作用的观念,可以说它是性格的一部分的观念,与行为者的人格是同义的,它可能在行为者的意识指导下付诸实际行动。而后者只是有关道德的知识和信息。行为者尽管认识,甚至掌握它,也未必付出真正的实践活动。所以,杜威指出在学校通过直接的道德教育,向儿童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是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不付诸道德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杜威认为,必须要采用以学校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为媒介的间接性道德教育方式,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第一,“要通过学校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在学校中要引进公民的生活,并让儿童去适应、参与这种生活,以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参与能力和改造能力;第二,“要通过全学科教材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要按照社会标准来改造教材,增强各教材内容的社会性,保证各个学科具有丰富的道德内容,发挥各种教材的德育效应;第三,“要通过教育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学校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方法方面,必须应用诉诸于儿童的构筑本能和表现本能的教育方法。既不能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不能简单采用激发外部动机的方法,而是要发挥内在动机的作用。

(二)德育理论中的具体方法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遵循儿童自身德行发展的规律,结合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杜威主张的德育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究式讨论提高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提供给学生,或者设计出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好奇心与思考,引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式讨论。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的强制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因。

其次,活动式训练教学法。杜威认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从课程中学来的知识是没有什么道德价值的,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道德教育更应该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为此,他主张学校教育应以一种“主动作业”活动的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道德行为的训练是学生获得道德真知的关键举措。

再次,社会式学校育人法。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突出的表现在人们语言能力的获得、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他主张学校生活要与社会生活相接轨,要与儿童的生活相接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主张,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契合点。另外,杜威还强调学校要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活动,认为道德训练如果不参与社会实际活动,就像学游泳不下水,只是反复训练游泳动作一样不可取。他指出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不仅是儿童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途径。

杜威主张把社会生活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德育。“教育既生长”、“教育既生活”的思想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杜威一向反对灌输教育法,主张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杜威的德育思想,找出我国中学德育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这是加强与改进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举措。

二、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教育。另外,德育方法也比较单一,忽视了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在方法上仍然侧重课堂灌输法,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活跃有效的课堂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只会使课堂陷入一潭死水,奏不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影响和改造的是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因而更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正符合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而造成部分学生人格分裂的现状。

(二)没有充分发挥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过分依赖相关德育教材的教学,通过德育教材向学生传达德育的内容与精神,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然而,思想政治教师更多的也只是把相关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品德约束等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虽然,很多中学生了解并理解了很多有关德育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其中很多都没有付诸实践,始终没有摆脱纸上谈兵的困境。中学德育不仅仅只能依靠德育教材的教授、思想政治教师以及辅导员的教诲,还应该充分挖掘其他资源开展德育工作。这些其他因素包括:各学科的教学、校内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社会各界力量等等。

(三)中学德育的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在我国的德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标准的灌输,对课本上的硬性规定进行照本宣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仍然是主角,德育的气氛仍被教师主导着。虽然学生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们的心中还是有所顾忌,很少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们敢于畅所欲言,敢于表达他们对当前社会各种道德与非道德现象的心声,这恰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弊端。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承担中学生德育主要工作的班主任,往往也只是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后才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开班会的方式进行说教,让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这种灌输的教育方式中走出来,关注学生的自身实践和情境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实践道德、发展道德。

3 A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尽管杜威的德育方法是在美国实施,并且针对的对象是儿童,但主体性对象都是人,这不影响我们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从而推动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德育始终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改变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影响的是人的精神与意识。杜威的德育方法论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要遵循学生内在道德成长的规律,注重结合实践,通过实际训练来获得“道德观念”等对我国大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方法

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指导原则,更新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客观要求,是道德教育改革的最高层次任务。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理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真正地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道德教育中,杜威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他指出:“一切行为都最终地、主要地产生于个体的内部需要”[],如果忽视个体的内部需要,道德行为就会变成模仿和盲从。因此,道德教育要走向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

德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德育效果的理想程度,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方法仍然以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教育。杜威一贯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他完全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国的中学德育课堂也要积极摆脱枯燥无味的灌输,多加尝试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另外,中学要积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二)深挖德育资源,注重隐性渗透

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包含在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中,还包含在各学科得教学之中,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以及在学习各学科的内容过程中,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美国学校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将道德教育寓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各学科的道德渗透作用。实践表明,美国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我国的中学德育,也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事实上,单纯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關键在于怎样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这就要求各学科课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具备超高的道德人格素养。另外,教育过程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无论是校园、宿舍、食堂、运动场等有形硬环境,还是校风、学风、班风、学校的优良传统等无形软环境无不渗透着中学德育教学的内容。比如有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很注意将其传统相传下去,以此来感化和熏陶学生。哈佛大学1636年建校时所用的校徽上面的拉丁文样“VERITAS”(真理),拉丁文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沿用至今,依然未变。因此,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中学完全可以利用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来发挥其德育功能。事实上,不管学生是否是真正乐意地接受正规的、显性的德育课程的教育与影响,他们始终都在接受着前述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影响,接受着各类隐性的或者潜在的“课程”的感染与熏陶。这些隐性德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客观的、深远持久的。同时,它对于学生言行举止的影响和控制又是悄无声息的。因此,中学的德育教育,不仅应该注重思想政治课、班会课、法制教育课等显性课程的建设,还应该注重校内外各种隐性课程的建设,做到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形成最大的德育合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

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靠自我教育来完成的。教育者只有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毫无实际意义。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总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单纯地依靠教育者的“教化”与“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人是高级的动物,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受教育者内心接受不了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他就不可能内化教育者所传授的东西,那么外化就无从谈起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教育者要找到突破口,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其自身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最终实现道德信念,情感的内化与道德行为的外化。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身作用,积极引导受教者进行自我教育,体现自我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玄武.比较德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唐艳文

教育改革理论中法制教育论文 篇2: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摘 要] 创业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格教育、健康心理教育以及创新思维培养等诸多内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可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代生命力和现实针对性,必将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趋向。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两个重要领域,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价值理念等诸多方面有着内在的关联,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元素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有机穿插创业教育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这不仅可以促进创业教育根本目标的逐步实现,亦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實效性。积极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深化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基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学科,担负着党在高校的思想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处于首要地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其主旨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相关的能力素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或生存教育。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存在诸多内在关联和共通之处。

(一)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理想、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格)和开创型个性为目标。”[1]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全体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基本素能为核心,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专业或特定对象的技能性教育或专门性教育。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全体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各种途径和形式,教育、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的最终指向是一致的,即都为了将大学生塑造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育内容上的内在关联与共通之处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完备的课程体系,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德育等多门学科,教育内容涵盖理想信念、方法论、法制观、道德观、价值观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创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内在契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理想信念教育是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主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重中之重;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理想信念同样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灵魂,两者存在着天然的联系。(2)思想品格教育是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其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健康心理教育是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通的又一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而创业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健康的心理素质则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在主体意识、创新思维等诸多方面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相通之处,充分体现了二者作为高层次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内在关联。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趋向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高等学校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大力促进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有机衔接。”[2]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也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效性不强、吸引力较弱的困境。面对困境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只有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和个人发展有着明确相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业教育不仅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而且着眼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其富有时代感,而且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再则,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高校有着无可比拟的政治组织优势,在促进创业教育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提高创业教育覆盖面和关注度,深化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与了解。

三、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有机地植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这涉及教学资源的挖掘、教学形式的设计和实践教学的组织等诸多环节,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对此,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好的做法,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以专题教学的形式贯穿创业教育的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拓展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专题的形式,重新构建教学体系,贯穿创业教育的内容。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结合创业教育可设置“社会理想与个人信念”“辩证逻辑与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市场经济与资本运作”“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及“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系列专题开展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设置创业品格(诚信守法、团结协作、敬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创业法规(公司法、合同法)、创业心理(抗挫心理)等相关专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法制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可开设“创业形势与政策解读”系列专题讲座,向广大学生及时、准确地宣传和解读从国家层面到各级部门、地方政府出台的自主创业的政策法规,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积极创业。

(二)以案例的形式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

案例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理论联系现实,安插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不仅可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同时对学生起到了创业教育的作用。例如,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毛泽东实事求是开创的革命事业(创业品质)、邓小平大胆创新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创新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建国历程、共产党员坚定不移的个人信念(创业精神)等很多内容中都可联系现实设置创新创业方面的案例开展教学。

(三)依托实践教学增强创业体验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实践教学被看做是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地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样,创业教育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现实体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创业实践体验有机的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创业考察、市场调查、社会工作体验(如打工或社会兼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关注就业创业,了解创业流程、积累创业经验,让学生的创业素质得到综合的锻炼与提高,从而构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两者的内在契合点和诸多相通之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实效性与吸引力,与此同时,还可为学生注入“创业遗传代码”[3],培养基本的创业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杨艳萍.创业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28.

[2]陈永利,吕媛.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

[3]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49.

作者:昌灏 林兴发

教育改革理论中法制教育论文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走向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融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系统改革和大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高度确认教育教学的主题,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发挥课程所特有的思想教育功能,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推进教育教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问题。从价值取向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尤其是要落实到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如何确认、功能如何发挥、教育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为人师表、以身示范,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此,必须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系统改革和大胆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确认

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是确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彰显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和特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它通过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范畴,在由知识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和制度形态的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文化系统中,居主导和支配地位。一般而言。价值体系是以主体需求为基础、表征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观念系统,集中表现为主体的理想、愿望、需求、利益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观念反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党宗旨和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从社会宏观结构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居于统领地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文化自身建设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两个层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价值体系中,对非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部处于支配地位,对非核心的价值体系起着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也就是对于社会价值观的统领、引导和包容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通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体系,有些性质相同,有些存在差异,也有些根本对立。和谐文化并不意味着良莠不分、是非不辨,更不是不同性质文化和价值观念任意拼凑的大杂烩。从价值取向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社会利益关系、人的活动方式等越来越多样化,势必引起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对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方面要承认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全社会普遍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最终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大学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高等教育的主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既有对大学生成长有利的积极因素。也有对大学生成长不利的消极因素。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必须清醒地看到,立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认为教育教学的主题,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上保持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教育发挥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

个教育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以其特有的作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一个价值观念及其体系形成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这些价值观念体系社会化的过程。前者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和研究者的历史使命,它必须以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基础和现实根据:后者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接纳和内化。必须以教育为载体和中介。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创新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过程表现为人的素质的生成过程,实践基础和现实根据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列宁曾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不可能从人民群众生活的直接现实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而由工人阶级思想家、理论家通过科学思维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通过“从外面灌输进去”,才能为工人阶级所掌握。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仅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在理论上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而且突出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是提高社会公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门任务。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和谐社会风尚形成的基础环节。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须知,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实施这项工程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邓小平曾经指出:“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这是因为,社会风尚与教育事业具有密切的关联,学校教育是整体社会风气好转的基础环节。实践表明,好的学校风气可以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建国初期,“学校风气的革命化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命化”,而“我们现在要把风气扭转过来,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好的风气”。大学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受教育者转变为从业者的桥梁,是其实现人生角色转换的关键阶段。大学生能否在社会和谐风尚的形成中有所作为,固然取决于高校多方面的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的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进而促进社会风尚的根本好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召开专门会议。并就“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了重要决定。多年来。高校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重智轻德”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一些地方甚至还比较严重。新世纪新阶段,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素质教育的实践都表明,素质教育,德育为首。江泽民在谈到素质教育时精辟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人的素质构成具有复合性,然而,不同素质并不具有同等意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人的整体素质不仅具有渗透作用。而且发挥着引领作用。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性质出发,我们必须把引导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进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推动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创新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发挥推动作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尤其是要首先进行课程的创新。科学地设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程。现行的课程设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十分贴近。因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引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规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背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伦理道德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因此,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得到真切地反映。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单再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它的确能够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十分重要,但又并非处于同等地位,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要比较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则必须突出重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包含不尽相同的具体内容,各有自己的特定功能,然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正因如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和特殊而重要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内容是有充足理由的,其特殊地位通过与其他课程的比较可以明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考察可以确认。首先,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的结晶。所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为大学生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奠定理论基础,有利于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其次,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性任务。所以,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为大学生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奠定实践基础,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再次,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主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在全社会倡导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所以,开设《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不仅取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继往开来。而且直接取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与时俱进。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重大举措的出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整体,但课程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内容则具有显著的变动性。在课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地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践行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表率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这一课程的实践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实施这门课程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因而。应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的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审定的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来,切实保证课程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真正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践行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高校的专业教师主要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话,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在这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同质转化和定向作用。教师的理想信念、教师的道德品质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的现在,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将来;不仅影响到一代人,甚至还会影响到几代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强化角色意识,并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惟有如此,才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对学生发挥表率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人们常说,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所有教师普遍适应,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这种统一性突出表现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表率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标。一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二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如此,它并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并要求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真学、真懂、真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决不能等同于专业课程的知识教学。它要求教师真用,即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不仅要把教学过程作为传播科学理论的过程,更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并自觉地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资源,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理论的同时,净化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

恩格斯指出: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在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步推进的,不仅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而且也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学校也需要构建与教师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则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生的道德操行往往存在着因果制约性。事实上,学生对于教师总是听其言、观其行,教师的道德境界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注重身正效应,才能对学生的道德养成真正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即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促进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就能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人格力量为学生作出表率。

责任编辑:刘龙伏

作者:肖新发

上一篇:市煤炭局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妇代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