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精选8篇)
成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子。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贯穿着“系统工程”观念、“以人为本”原则和“关键在党”的思想,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 意为人民。民主定义为:在一定阶级范围内, 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法制是国家发展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从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法制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被提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日程和政策之中。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不可分割, 紧密联系在一起。
2 建国以来中国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历程
(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把马列主义思想运用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中, 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制理论, 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形成与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先后制定了《五四宪法》、《土地改革法》、《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树立了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 强调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和自由。
(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了一系列的论述和决策, 使党和国家重新走上了法制的轨道。
在民主政治建设上, 邓小平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提出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法制为起点, 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才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唯一出路。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
(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继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 加速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科学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来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 保证着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 把握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关键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2) 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
任何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和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 都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拥有自己的历史习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就决定了我国无论在政治体制上还是在民主形式上都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国情, 坚持从实际出发, 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制建设之路。
(3) 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工作, 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均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一直以来监督权的行使却是人大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 我们还要进一步强调完善人大的监督职能, 健全人大的监督机制。只有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使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落到实处, 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更快发展。
(4) 必须抓好立法、司法、执法与普法的各个环节, 统筹兼顾。
首先, 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必须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社会主义的立法工作,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会一劳永逸。其次, 司法公正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理顺司法机关与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再次, 要坚持依法行政, 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科学行政执法体系, 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最后, 提高全民族的法制观念必须进一步强化法制宣传。
摘要:民主和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走过了许多曲折的道路, 但同时我国人民也在民主法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验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必须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关键词:民主法制,政治
参考文献
[1]周红锵.江泽民与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 2008.
[2]黄琰.建国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述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9.
[3]沈颖王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
[知识整合]
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1.英国——君主立宪制。通过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推翻了斯图亚特封建王朝,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法国——民主共和制。通过1789—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波旁王朝,颁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典》,以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3.美国——联邦总统制。通过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发表《独立宣言》,独立战争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共和政体。开创了民主制度的先河。1861—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共和政体进一步完善。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4.日本——君主立宪制。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5.俄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在反封建斗争中产生的,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资产阶级民主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而不是广大人民能够充分享有的民主,所以说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苏联:1936年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东欧国家:二战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一)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开端。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开始。
3.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真正民主政治的主张。
4.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在中国建立的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③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
(二)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体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纲领,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5.1945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
近代民主政治的特点:①探索阶层、阶级的广泛性。②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③先后尝试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方案。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案都在中国行不通。④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⑤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变的历程。
四、中国现代的民主历程
(一)建立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了主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开始建立。
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破坏
“文革”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了践踏,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损失。
(三)完善
“文革”后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通过新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四)特点
建立—破坏—完善。
(五)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①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⑧我国应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学法导航]
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其实现的方法是革命或改革。
本专题的重点: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形式。②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③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历程。
[巩固练习]
1.列举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法律文献。
2.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是什么7以后资产阶级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又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结果如何?请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形成了哪些政治制度?
(3)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答案:
1.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法典》等。
2.(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逐渐由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转变。
(2)略。
王惠岩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民主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把民主和政治统治联系起来。当今世界的民主政治从性质上可分为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理论上有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西方民主理论之别,实质上有广大人民的民主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民主通常有专制的、三权分立的、议行合一的(即民主集中制)三种形式。“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具有既体现高度民主,又具有高效率,并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化、法律化的人民意志是最高意志。
关键词:
民主;民主集中制;法制
民主是我们很熟悉的词汇。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从公民个人享有民主权利的角度理解民主,如选举权利、言论自由、游行集会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等;或者从一些方针、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角度理解民主,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作风等。这些都是从一个侧面、一种角度对民主的认识。但是,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我们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
一、民主的概念
民主一词的原意,是指多数人的统治。它起源于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分类。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很小,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国家的数量很多。亚里士多德在对这些城邦国家分类时把执政人数多少作为标准。他把一个人统治的国家称为君主国,少数人统治的国家称为贵族国,多数人统治的国家称为民主国。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这种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是,现代社会对民主仅仅这样理解就不够了,因为它没有说明多数人是什么样的人,而这多数人在社会整个居民中占多大范围。从现代科学意义上怎样认识民主?我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民主理论就应当说明这种社会政治现象的时间、空间范围和它的性质、形式、运转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认识民主。
民主理论属于社会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就是人们用一定的观点、方法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系统说明。由于人们所持的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说明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对民主这一社会政治现象,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和说明,这是价值观问题,是意识形态问题,是原则问题。我们要划清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西方民主理论的界限,就是要明确以什么观点、方法对民主这一社会政治现象进行认识和说明。
当代世界,政治领域的斗争主要是政治价值观的斗争。1999年4月,北约在华盛顿召开首脑会议,4月25日发表了《联盟的战略新概念》,即《新战略概念》,其中强调:北约要“捍卫民主价值观”,必要时“拥有行动的自由”。这就是说,西方国家要强行推行它们的民主价值观,必要时可以用武力推行。在这种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和说明民主这一社会政治现象。邓小平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我们只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这个社会政治现象进行的认识和说明,才能深入理解邓小平的民主与法制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民主这个概念进行学理式的定义,而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说明民主。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民主与政治统治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①这就是说,无产阶级要争得民主,就必须把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从而直接地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②这也是说,无产阶级建立民主制度是为了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邓小平同志指出,讲民主“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绝不能“抽象地空谈民主”。③这也是说,讲民主一定要和政治统治(专政)结合起来,绝不能脱离政治统治空谈民主。
上述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民主时都把民主和政治统治(专政)联系在一起。我国从新中国建国以后,对社会主义民主的阐述,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社会主义民主的阐述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民主。
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期。把民主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也需要民主。
第三阶段,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题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这是对民主这一社会政治现象的内涵的全面阐述,其依据是列宁对民主的概括:“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④什么是国家形态?国家形态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即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运转。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意味着民主这一概念也包括三个层含义,即民主性质、民主形式、民主运转。
二、民主的性质
民主在性质上的区别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民主时把民主与政治统治、专政联系在一起,实质是强调民主的性质。
民主的性质,是指一个国家中居民与政权的关系。所谓居民与政权的关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体居民中,哪些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哪些人不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那部分人,就享有民主。不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那部分人,就不能享有民主,这部分就是政治统治的对象,或是专政的对象。这就表明,讲民主一定要把民主与专政结合起来。
那么,一个国家中,究竟哪部分人享有民主,哪部分人不能享有民主,是由什么决定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由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决定的。
民主是商品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有两个特点,一是等价交换,一是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平等;自由竞争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自由。平等、自由用法律规定出来就是权利,而实现权利的形式就是民主。因此,不管实行什么样的市场经济都要求民主。但是,由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所实行的民主性质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它们的民主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者的民主,是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民主。换言之,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中真正享有民主的那部分人是资产阶级,这就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性质。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所构成的所有制,这就决定了我国实行的民主性质是人民民主,即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是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真正享有民主的那部分人是广大人民,这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哪部分人真正享有民主权利不是什么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而决定的享有民主的那部分人性质不同。也就是说,是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那部分人的不同。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些人主张私有化,不管这些人的主观意志如何,实质上都是在政治上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改变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这一点我们在政治上必须明确。否则,就在政治上会犯幼稚病。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实行民主政治,但从性质上讲有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之分,而两种民主政治分歧的根本点,在于民主理论的分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民主理论与西方民主理论有着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民主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说明民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民主是具体的,是指一个国家中哪部分人享有民主,这就是民主的阶级性、民主的性质。民主不是抽象的,是指民主不是一个国家社会全体成员都享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社会全体成员都享有民主时,民主就不需要了,民主也就不存在了,国家也不存在了。因此,只要民主存在,就只能是社会中一部分人所享有,对不能享有民主的那部分人就要实行政治统治,实行专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与专政相结合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同西方民主理论最根本的区别。西方民主理论的核心是所谓“一般民主”、“纯粹民主”,其含义是,民主是社会全体成员都享有的,这是虚伪的,实质是抹煞民主的阶级性质。因为任何国家实行的民主,都不允许反对享有民主的主人所掌握的政权和政治制度。如果出现反对或企图推翻他们的政权与政治制度的人,他们也不给这些人自由,不给这些人民主。《美国法典》第18篇第2385条规定:“任何蓄意鼓吹、煽动、劝说或讲授推翻或摧毁美国政府的行为,包括因此而印刷、出版、发表、传递、出售、分发或公开展出任何书写或印刷品,都要处20年徒刑或2万美元罚款,或两者并罚。”
由此可见,任何民主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相结合的,因为国家政权的作用,就是把社会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明言表达,而西方民主理论是虚伪、欺骗而已。
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在性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享有民主的人性质不同,一个是广大人民的民主,一个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民主的范围也能表明民主的性质。所谓民主的范围,即享有民主的那部分人在整个居民中占多大范围,是多数人的民主,还是少数人的民主?由于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资产阶级在整个居民中只占少数,所以资本主义民主只能是少数人的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的民主,人民在居民中占绝大多数。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享有民主的范围来区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不同性质。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
三、民主的形式
民主的形式,是指享有民主的人用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来实现民主,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或者说用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对社会进行管理。所以,民主形式又称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管理形式、政权统治形式、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民主的形式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现代国家一经建立,首先就要制定宪法,而宪法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这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根本政治制度,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形式。
在当代,衡量一个国家的民主形式即根本政治制度是否优越的标准是什么?是民主程度,而衡量民主程度高低的标准则是它所体现的权力结构,我们称之为政权组织原则。
什么是权力结构?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政权,统治者之所以能够运用它对社会进行统治和管理,就是因为它具有政治权力。任何国家的政治权力都可以从功能上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这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就构成权力结构。这种权力结构就体现民主的程度。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大体上有三种权力结构:
第一,在三种权力中,行政权高于立法、司法两权,或者把立法权、司法权融于行政权之中,就形成专制、独裁的权力结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君主专制。专制的权力结构是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广泛采用的一种权力结构形式。在现代,法西斯专制也属于这种权力结构。
第二,在三种权力中,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制衡,则形成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其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制、议会制。如美国的总统制,议会行使立法权,但行使行政权的总统对议会的立法拥有否决权;总统行使行政权,但议会对政府有监督权,没有议会的拨款总统什么事也办不了,而且议会还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拥有对议会的立法和总统的决策是否符合宪法的违宪审查权,但法官是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同意而任命的。这是典型的三种权力制衡的权力结构,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比专制的权力结构要优越,在民主程度上比专制制度要进步。
第三,在三种权力中,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则形成马克思所称的“议行合一”的权力结构,在我国称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表现在根本政治制度上,就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这体现了高度的民主。由人民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的一切权力统一地、集中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这体现了高度的集中。所以,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原则。因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只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而主要是指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关系的一种政治制度。
“议行合一”的权力结构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议会的“清谈馆”地位,在总结巴黎公社政权组织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涵义是制定国家意志和执行国家意志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制定国家意志的立法权和执行国家意志的行政权是一致的。行政权、司法权必须服从立法权,不能与立法权相抗衡。至于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两种机关是合一还是分开,只是形式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模式。巴黎公社、苏维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这种权力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权力结构的民主程度比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要高、要优越。
过去我们批判“三权分立”时,往往说它权力制约是不好的,这没有抓住要害。权力制约是任何国家都需要的,我国的权力监督实际上也是权力制约,否则就会滥用权力,问题的关键在于谁制约谁。三权分立将代表民意的立法权与行政、司法两权平行制衡,这在民主程度上是不可能高的。因为只有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行政、司法两权,才能体现高度民主。并且,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要比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效率高。邓小平同志在对比“三权分立”制度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明确指出,三权分立“使他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⑤而”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⑥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全国军民共同抗洪抢险的局面,在旧中国做不到,在任何三权分立的国家也是难以做到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的权力结构代表了人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最高阶段,比西方国家的总统制、议会制优越。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种政治制度从建立到逐渐完善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有几十年,这对一种政治制度来说是短暂的,因此它的优越性、高度民主性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定会逐渐完善,充分体现出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的优越性。
通过对民主形式的理论阐述,我们可以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权力结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西方议会制、总统制优越,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结构比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优越。在这个意义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不是单纯地加强立法工作,而是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能够行使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一定要在观念上、行动上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决不能同国家权力机关抗衡,这是原则问题。
第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完善民主集中制,而不是向三权分立制度的演变。在我国,只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道路,搞三权分立的议会制、总统制,否则只能是政治文明水平的倒退,而不是进步。在民主性质、民主形式确定的前提下,还有一个在国家日常政治生活中如何实现民主和运用民主的问题,即民主的运转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运转,必须解决好几对关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⑦这就是说,解决好这几种关系,就能使社会主义民主良性运转。
四、民主与集中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民主集中制,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党的建设的主要原则。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决议中,第一项就是加强民主集中制,日前“三讲”教育也特别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这表明正确认识和把握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把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扩大到国家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为三点:
第一,民主集中制体现在制度上,它是我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和社会团体的组织原则和活动原则。
这就是说,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社会政治团体都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它们的活动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二,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分配形式。如何进行分配呢?是各种利益平均分配,还是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前提下的分配?按照后一种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就是民主集中制。所以,民主与集中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这种利益关系表现在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是指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具体决策必须是公民意志的体现,必须代表公民的整体利益。党的十五大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作为健全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实际上是为了保障把集中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集中才是正确的集中。反之,如果政府把集中建立在个人或少数人利益的基础上,就是错误的集中。如果这种错误的集中是有意识的,就是专横、独裁;如果是无意识的,是认识上的偏差,则是官僚主义的集中。可见,衡量各级政府制定的决策正确与否,关键是看代表谁的意志和利益。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这是正确的集中。而有些地方政府故意设关卡,乱收费,搞地方保护主义,则是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集中。
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指公民个人行使民主自由权利时,必须在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行使,也就是说公民的个人利益要在服从集体利益和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获取。如果公民把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放在集体利益之上,损害了集体利益,就是不能允许的,是对集中的违反。因此,衡量公民个人行使权利正确与否,关键在于是否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规:遵守,就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遵守,就是无政府主义行为。邓小平同志指出,“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以上所说的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表现。”⑧当前有些人讲利益多元化,这是客观的社会现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多元利益是相互平行的,还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的这一元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不承认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就是否认民主集中制。
第三,在政治生活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原则,在我国是人民内部政治生活的民主原则。人民内部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由于每个人的观点、方法、利益、水平、角度等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但争论不休无法解决问题,最后总要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怎么办?实行少数服从多数,这是民主的原则。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出统一的决定之后,大家都要服从,这又是集中的原则。所以,少数服从多数实际上是民主与集中的体现。
民主与集中的实质,是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当前在我国,地方服从中央,树立中央权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说树立中央权威主要是树立中央对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全局性问题的决策权的权威性,地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特别是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有些可能与个别部门、个别地方的利益存在矛盾,但它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这时我们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要服从中央,因为中央是代表全局性利益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不贯彻这一点,谁就会在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上犯错误。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这话讲了几年了。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⑨
民主集中制不但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是抵制西方国家的攻击和防止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演变的一条基本原则。西方国家往往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认为民主集中制就是集中制,歪曲民主集中制会导致极权主义。这种攻击所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要求。比如,在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之前,波兰共产党改称社会民主党后在其《纲领宣言》中声称,“我们摒弃民主集中制。在我们的队伍中,观点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建立各种不同的论坛或纲领性派别表现出来”。《苏共28大行动纲领草案》主张“需要重新解释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在苏共内部允许代表不同纲领主张的团体存在并开展活动;各加盟共和国的党组织与苏共中央的关系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党内平等关系”。实践证明,由于它们放弃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从而导致了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事实告诉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有人主张在共产党内应当有派别存在,甚至攻击党的民主集中制,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社会民主党的老主张。不管持这种主张的人主观意识如何,都在客观上符合了西方国家“分化”我们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重视民主集中制。他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的事情。”他还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
五、民主与法制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且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变。这表明,过去我们党的领导方式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在领导方式上有个重大转变,转变过去人治色彩、长官意志色彩过浓的领导方式。因为,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如果不是存在大量人治现象,也就不用提法治了。人治与法治的根本
区别在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人治把人民群众当作治理的或管理的对象,要求人民群众按长官意志办事;法治则要求领导者、管理者按人民意志办事,保障人民的权利。
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除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以外,还涉及到政治领域中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在现代民主国家里,民主和法制是不可分的。没有民主的法制不是真正的法制;没有法制的民主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民主。过去我们国家法制不健全、不完善,民主发展也不够。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特别强调加强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民主发展的新阶段。
那么,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应该是什么关系呢,建国初期,我们解释法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法制作为专政的工具,把法制与专政联系在一起,认为民主、法制是实现专政的两个手段,而忽视法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重要讲话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此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可见,邓小平民主与法制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结合起来了。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说明制度化、法律化的内容是民主,法制是民主的体现。任何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都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否则社会就是混乱的。把人们之间活动的规则固定起来,就是制度化;把制度用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定下来就是法律化。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制度化、法律化的规则的内容反映谁的意志,反映谁的利益和要求。如果规则的内容反映的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虽然有制度有法律,也不是法治而是人治。如法西斯国家也有制度、法律,它不是法治而是人治。如果规则的内容反映的是多数人的意志、利益和要求,法制才是民主的体现,这样的法制才是真正的法制。在我国,制度化、法律化的规则内容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人民的意志就是民主。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必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这就要求,不但全国性的制度、法律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地方性法规也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
第二,制度化、法律化的人民意志必须是最高意志。
任何法治国家,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必须是最高意志,有极大的权威,任何人都无权随意改变它。如果需要改变,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这才是法制。如果把法律不作为最高意志,有人可以不经法律程序随便改变它,虽然有制度有法律也不是法制,而是人治。我们衡量一个国家实行的是法制还是人治,主要看法律在统治方法中占什么地位,法律在统治方法中是主要方法,就是法制。法律在统治方法中只是辅助方法,就是人治。如果有人可以不经过法律程序而随意改变或废除法律,说明在法律之上还有更高的意志,这种意志不管是国王、君主还是领袖的,都是把法律作为服从他个人意志的一种手段,他需要时就要法,不需要就可以不要法,法就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成为最高统治者进行政治统治的辅助方法,这不是法制而是人治。“文革”时期把毛主席语录作为“最高指示”,以言代法,结果严重地破坏了法制。邓小平同志说“使这种制度和法律,绝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绝不能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不仅表明了法制与人治的区别,而且是在提倡法制、反对人治。当前,虽然没有人公开提人治,但人治思想还时有出现,如权大于法的现象,按长官意志办事,都是人治思想的表现。
第三,制度化、法律化的人民意志的实现,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过去有些人对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有误解,认为民主是指人民行使权利,法制是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约束人民。实际上,现代法制固然有国家机关运用法律惩治违法活动的含义,但更主要的是要求国家机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法律。任何国家制定法律都是为了遵守和执行,否则,法律就变成了一纸空文。但不是所有遵守与执行法律都是法制,只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地遵守和执行法律才是法制。这说明,法制的核心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切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因为,平等的对立面是特权,法律上的特权是指凌驾于法律之上、超越于法律之外的权利。在法律上有特权存在,就无法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而做不到这一点,民主就没有保障,也不能真正实现法制。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法制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在这里,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制要求宪法和法律是最高意志,两者是一致的,必须统一起来。一方面,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使宪法和法律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使之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法制,以为发扬民主、强调法制就不需要党的领导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宪法和法律必须是最高意志,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经过法律程序,不能改变宪法和法律;党的政策主张只有经过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有普遍约束力。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党章也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说明,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党在内,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实际上,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遵守宪法和法律和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的。因此,党的领导是关键、发扬民主是基础,依法办事是保证,绝
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就是要强调依法治国,正如“十五大”所指出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六、民主与党的领导
民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在当代民主国家里主要是指执政党与其他政党、政治团体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政治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政党制度。
现代民主国家有各种不同的政党制度。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党制度,不是由领导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由其政治总格局决定的。也就是说政党制度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总格局。
所谓政治总格局,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党、政治团体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政党、政治团体相互关系的体系。当代民主国家,是享有民主的那部分人对社会进行管理或统治。在享有民主的这部分人中间也是分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这些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和要求,就要组成政党或各种政治团体来表现他们的利益和要求,进行政治参与。也就是说每一个政党或政治团体都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的。这样,各种政党、政治团体就会有一个相互关系问题,这种关系的具体表现,就是各种政党、政治团体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体系,即这个国家的政治总格局。
在一个国家的政治总格局中,各种政党、政治团体在国家政权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也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政权性质,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总格局。有什么样的政治总格局,就有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如果政党制度改变了,政治总格局也会改变。而政治总格局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们国家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政权性质就决定了代表工人阶级领导权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处于领导地位、执政地位,起领导作用。代表其他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政党、政治团体处于被领导地位,起参政作用。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其他各种政党、政治团体处于被领导地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系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这个政治总格局决定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享有民主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而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利的实质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因此,党的领导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就是党如何发挥各民主党派、政治团体的作用,动员他们所联系的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问题。
共产党发挥民主党派和政治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是通过民主党派和政治团体参政议政,发挥党同各方面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体方式是,各民主党派和政治团体把经过协商后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它们所代表和联系的各方面群众,使各方面群众深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同时,各民主党派和政治团体也把它们所联系的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传达给党,以便党能够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样就使各方面群众的正当利益得以实现,从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重视民主党派和政治团体的参政议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巩固我们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党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这表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政党制度最符合中国国情,对团结各界群众,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其实质是享有民主的资产阶级对社会进行统治或管理。在资产阶级内部也有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也要成立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党和政治团体,因此也必然存在各种政党、政治团体在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体系即政治总格局。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就是由这种政治总格局所决定的。各种政党虽然代表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利益和要求,但从整体上各种政党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都是为资产阶级整体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各种政党在政权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相互竞争的。而各政党的地位平等与竞争的关系,就形成了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党制度。各政党之间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执政党和在野党,或执政党与反对党的政党关系。邓小平同志所指出,西方国家“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这就是说,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是反映西方国家的政治总格局的,而这个政治总格局是由资产阶级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框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教学目标】识记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理解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式及必要性。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增强自己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幻想脱离政治或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是错误的,树立民主政治的参与意识。中学生应丰富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身边的政治生活,树立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以积极的热情参与政治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式及必要性。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正的举动不过弄脏水流,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则把水源弄坏了”。这说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人,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2003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宣布对“十一”期间在天安门广场制造事端的犯罪嫌疑人叶国强、张理积依法予以逮捕。叶国强囚房屋拆迁问题——个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在10月1日10时跳入天安门广场的金水河,造成众人围观,秩序混乱;张理积则在天安门广场抛撒传单,并企图焚烧汽车。上述材料表明公民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
除此之外,我们的政治生活还有哪些具体的内容?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呢?探究与共享:结合教材四个镜头,分析这些中学生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些中学生都以热情的态度、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我们个人可以通过丰富的民主形式,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而有序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宪法和法律保护我们享有神圣的权利,同时我们公民也要尽义务,关心国家和社会,尽国家主人的职责。可见,作为中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110已成为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但是,由于一些群众事事都找110,以至于经常把一些买菜购物、吃喝拉撒睡等家庭琐事,以及部分需要向政府其他部门反映的事儿也向110报警,更有个别人打110电话进行无端骚扰、消遣、寻开心导致部分地方的110不堪重负,以致真正需要的人不能够得到及时帮助。这些人不懂得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只有权利意识而无义务意识。需要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国家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责。我国政府也要对社会进行管理,提供各种公共物品与服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它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因此,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004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人大代表张世昌教授在一份关于沱江污染事故的汇报材料上再次提出了四川省长应向全省群众道歉的要求。沱江污染事件使至少100万人受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干吗要省长道歉?他说:因为环境保护法讲得很清楚,地 1
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的环境质量问题负责,而地方各级政府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张世昌教授要省长道歉,说明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监督政府的行为。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政治文明程度还不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未得到充分实现,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最根本的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活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效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
心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各人民团体的关系。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对要面对。因此,每个国家都要开放自己,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对每个国家都是机会平等的,对每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自我、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存的更好。朝核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也是中国周边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为了和平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主办了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高。美国对待其所谓的邪恶轴心国态度有所不同,对伊拉克采取军事打击,对朝鲜核问题采取谈判,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东亚两强的存在。
虽然我们每个人对这个国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要在中国这个国家内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了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张明同学看到目题“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后想到:中国人肯定有政治生活,但是这是大人的事情,特别是领导人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关系呀?况且我以后考上大学,想做一名工程师,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政治生活与我关系是不大的。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作为一位公民,政治生活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比如随着公路、民航、水运等运输方式价格的先后放开,铁路价格放开已成为必然。2002年1月12日,我国第一次铁路旅客列车价格听证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消费者、铁路部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等各方面的代表出席听证会。这次铁路春运价格的确定表明公民积极介入政治对于自身利益分配的影响。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宪法和法律。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迄今为止,中国共有4位自荐候选人成功当选县区级人大代表。以自荐形式参加竞选正在成为中国基层人大选举的新亮点。这些毛遂自荐的参选人,有的成立“选举事务办公室”,有的在选区游行宣传,有的通过网络、张贴海报发布竞选宣言,竞选方式的专业化倾向甚至令前来采访的西方记者也大为惊叹。这说明我国公民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
P14——你还能提出哪些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应当在生活环境中寻找民主参与机会。比如参加社区选举的志愿活动、竞选学生会主席、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阅读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参加共青团活动、甚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课后作业】
简答:在政治生活中,崇尚民主与法制的原因何在?
分析说明:中学生小李周末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看到许多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买了许多小国旗。不久他发现有一位家长看小孩玩累了,就把小国旗放在草地上,让小孩坐在上面休息。假如你是小李,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呢?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一、民主法制村的建设情况
(一)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明确目标任务,加强对民主法制村工作的领导。
1、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明确村书记作为责任人,推进村民自治。
2、注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民主法制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摆在重要位置。
(二)以普法宣传先导,加强法制教育,确保民主法制村工作顺利开展
1、对《村民委员组织法》、《信访条例》、《计划生育法》、《村民自治章程》等有关的内容开展宣传。
2、利用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宣传标语、宣传橱窗、横幅等宣传工具。
3、结合工作深入宣传。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村民知法、懂法、守法,全村具有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以“四个民主”为重点,扩大基层民主,扎实推进民主法治村的建设
1、开展民主协调,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建设平安桃宝裕。
2、坚持民主决策,为民办好实事。将集体票决制引入村级决策中。
3、落实民主管理,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制定了《桃宝峪村村民自治条例》、《桃宝峪村村规民约》。
4、加强民主监督,增强工作实效。实行事前公示、事中监督、事后公开成立由村老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进行审查。
同时,实施了村干部村民评议制度,通过年终召开村民大会对村干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
(四)以健全制度为保障,实行以制治村,推进民主法制村工作不断深化
1、村务大事民决制。通过大事民决制从制度上保障民主决策的落实。
2、村干部述职评议制。把述职评议制度作为村干部改进工作作风,体现民主监督的有力措施落实好。
(五)以综合治理为手段,落实各项措施,巩固民主法治村建设成果
1、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稳定。
众所周知, 民主这一概念, 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我们当今所用的“民主”一词, 源于希腊文, 现翻译成英文则为“democracy”。其中, “demo”意指人民或者是公民, 而“cracy”则是指某种公共权威或统治。在王绍光先生的《民主四讲》一书中, 他提到:“由全体人民 (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 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这是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1]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迁, 民主早已不单单是一个政治制度的代名词了, 它的含义也从最初的政治领域转而向教育乃至生活的其他领域拓展。本文所讨论的民主, 是在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上展开的。既是生活方式, 就包含了我们日常所说的社会参与和精神世界等方方面面的事宜。而教育, 正是在这诸多事宜中最重要的一点。当然,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所谓的生活方式, 也依旧是民主在政治意义上的引申和扩展。
常常有人质疑, 民主这个政治范畴的概念, 是缘何引入教育之中的。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教育家:杜威。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正是这位大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杜威看来, 民主这个概念是非常宽泛的, 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 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他写到:“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 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 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2]可以说, 杜威是当下民主教育的先驱。作为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 他勾画出了一幅幅民主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
当然, 就当下而言, 我们不可能脱离政治去谈教育, 我们所谓的民主教育, 其实就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在教育上的相关反映。
二、教育和民主的关系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 在杜威的民主社会中, 民主主义是需要靠教育来实现的, 而民主社会也是教育发展的沃土, 在杜威看来, 一切教育只有在民主社会中, 才是无比先进和优越的。换而言之, 教育和民主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一样, 互相依赖, 相互存在, 教育在民主社会中得到发展, 而民主社会也需要在教育下才能变得更加完善。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民主和教育在精神上也有着其内在的一致性。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力 (各方面参与的社会权利) 和精神世界 (思想、感情、个性等等) 的尊重。在民主的世界里, “人”是大写的, 是民主社会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对象。而教育, 归根到底, 也是“人学”。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话, 那么教育过程就绝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技巧的施展, 而更应该富有“人情味”。“人学”这一观点, 也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观点。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 我们尽可以看到他对学生的种种用心, 他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群体, 而是真实地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他教育的精髓就是把他的每一个学生当作真正的“人”。不论学生年纪的大小, 成绩的好坏, 他都可以在每个人的身上发现其最独特的一面。
这就是民主和教育的关系, 它们既相互存在, 又和谐统一。
三、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 把它转换成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 其实就是指“教育的民主”, 其意义是“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的领域, 使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4]在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 (以下简称《民主与教育》) 一书中, 李老师对“教育民主”这一概念也做了一些自己的解释。他认为, 与“教育民主”最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教育民主化”, 前者是一个静态的名词性短语, 后者是一个动态的动词性短语———所谓“化”, 即转变的过程。[3]49也就是说, 在教育的问题上,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 在袁振国先生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一书中, 在谈到“教育民主化”的时候, 其内容所涉及的也是一种“教育平等”的观念, 它包括的是受教育权利的均等, 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所谓的“教育民主”, 或是“教育民主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指向“教育公平”这一方面的, 它与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来看, 它考虑更多的是教育普及的问题。然而, 随着世界的进步, 当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多, “教育公平”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 并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 当我们逐步实现了“教育对象大众化”———即教育普及、教育机会均等这些问题之后, 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了, 我们更应该深入地去思考教育的内容问题。也就是说, 教育到底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又或者教育究竟要让大众学会什么?这也就过渡到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民主教育”这一概念上。
四、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 也可称“民主的教育”, 从语法角度上来看, “民主”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形容词, 修饰的是教育这个名词。还是在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一书中, 他对“民主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是用‘民主’去更新‘教育’的内涵, 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或者说不充分民主的教育, 改造成为适合现代民主社会需求的民主的教育。”[3]50这里的民主教育, 从实践层面来看, 是对固有教育的一种改革, 和“教育民主”不同的是, 它涉及到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具体来说,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具有民主精神的, 而所谓的民主精神则应该包括师生的平等交流、学生自愿获得知识的自由、教师对于学生错误的宽容等等。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只是知识, 更多的是让学生具备主动追求知识的愿望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 在传递知识的背后, 要向学生渗透一种民主的精神, 培养学生民主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1945年为民主教育规定的任务中, 对民主教育有过如此解释:“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 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7]948他还提到, 前者是在民主发展不充分的时代下进行的, 而后者则是在政治已经走上民主之路后进行的。这一规定, 时至今日, 依旧没有过时。我们现在的时代, 正是民主政治进行时的时代, 那么, 教人发展民主则更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五、教育民主与民主教育的辩证关系
简而言之, 教育民主是关于教育受众多少的问题, 即教育公平的问题;而民主教育是“关于民主”的教育, 它涉及的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等问题。虽然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教育民主”, 让教育更加普及,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 只有在民主的教育之下, 教育才能更加民主。或许有人会对这种说法产生质疑, 认为这是一个蛋生鸡和鸡生蛋的问题, 我们似乎无法将这两个概念排一个顺序, 究竟是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才能让民主进行?还是在民主的前提下再去普及教育?
就此, 笔者仍然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场, 坚持认为只有在民主的教育之下, 在人们有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之后, 才能衍伸出所谓的平等、包容、自由等等这些理念, 也只有在这些理念都内化于人们的心里之后, 人们才能对教育有所感悟, 对教育普及有所认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民主生活中学习民主。”也只有在民主的生活中, 人们才能更加懂得尊重、懂得宽容, 教育也才会因民主的教育而更加民主。
结语
其实民主教育的问题, 绝不仅是一篇简单的文章可以说得清楚的, 它更重要的是在于教育如何去对民主进行实践。当然, 我们所谓的“民主政治”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之下进行的,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民主教育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 而更应该有我们中国自身的特色。面对正在行进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改革, 我们应该对民主充满信心, 对民主教育充满信心, 相信总有一天, 民主的旗帜将会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王绍光:《民主四讲》[M].三联书店, 2008年8月第1版, 第2页。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第2版, 第97页。
[3]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漓江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第48页。
[4]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年4月第1版, 第302页。
[5]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漓江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第49页。
[6]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漓江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第50页。
一、我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
我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特困县。多年来,我县农村基层经过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制观念逐渐深入民心,使民主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提升。但是,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制观念依然淡漠,使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社会法制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村级领导班子依法行政意识差
我县村干部虽然有了一定的民主治村及依法治村的意识,但是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村支部书记与村支委会主任有争权夺利的行为,不利于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村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
2.个别村干部法律意识不高,民主作风和法制观念不强,因而有村干部侵犯农民利益、扰乱社会治安的现象,进而影响了依法行政和民主治村工作的开展。
3.某些干部有官僚主义作风与滥用职权的行为,严重败坏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形象,并有脱离群众、腐败蜕化的趋势。
(二)农民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薄弱
广大的农民群众受封建奴役思想影响,对所谓的人治、法律权威认识不深,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是采取“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亲近权力执法者,很少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造成权力对权利的侵犯,破坏法律规范,滋生腐败。
(三)农村的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缺乏
我县村民法制观念不强。村级干部不能很好地做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严重缺乏,法律宣传不到位。在村级组织中,没有一个负责法律服务的专门机构。同时,法制宣传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因此,依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依法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对我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地处粤北山区,农业人口占74%。作为现时期的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文化开发滞后,传统的历史沉淀厚重。
(一)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我县民主法制滞后的基本原因
我县农村人口多、经济产业少,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民主法制意识属于社会心理和认识层次,它主动或被动地适应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文明建设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必然影响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影响到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长期的封建社会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讼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封建意识在许多农民心里根深蒂固,在广大的农村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农民对权利和平等竞争的认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农民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是忍受,其次是考虑以非对非,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丢弃法制原则,使采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未被人们所接受。
(三)少数基层干部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的法律水平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常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这使农民产生权大于法的错误认识,使得许多农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法律,使法律在农村不能真正有效的实施。
三、对加强我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要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关键要靠党的领导,主体是农民、法制是准绳,而各级人大和政府则须要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那么,究竟应如何着手农村法制建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立法机构和各级人民政府在思想上认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是搞好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工作的根本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来认识,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政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制同步发展,而不能有丝毫偏废,也不能有任何动摇。
(二)健全和完善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
各级人大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立法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迅速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以及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生活的各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各种涉农法律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
要进一步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中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进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并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使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地、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从而做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
(四)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工作的必要措施。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必须确保农村行政、税收、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其次是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起合理、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以保证各种涉农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
(五)加快对新型农村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与教育
【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推荐阅读:
民主法制村申报材料11-15
宣传部长民主生活会发言05-24
民主教育评议11-07
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之普及10-25
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笔记11-27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06-29
民主社区科普教育活动计划12-05
在宣传贯彻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座谈会上的讲话09-11
法制宣传教育情况12-15
医院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