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技术的医学护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但是在高师院校中,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受关注度相对较少,且地方院校由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细胞工程这类实验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验条件,因此细胞工程教学在地方高师院校中存在一些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无菌技术的医学护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无菌技术的医学护理论文 篇1:

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方法:选取2我院进行60名护理人员,对其无菌护理技术进行考核,评价其护理中各项无菌技术的操作水平,评价指标为无菌持物钳、无菌包、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无菌盘的铺法,无菌液的取法以及无菌手套的戴法。结果:考核结果显示,得分10≥x≥9占6.66%;得分9>x≥8占56.67%;得分8>x≥7占25.00%;得分7>x≥6占10.00%;得分6>x占1.67%。结论:需要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锻炼其无菌操作技巧,降低患者的感染的风险。

【关键词】医学护理;无菌技术;使用技巧

无菌技术在医学护理中的作用身份重要,是护理人员不需掌握的一种医学护理技能[1]。无菌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无菌用品不受细菌污染,防止各种病原微生物通过无菌用品进行传播,以免造成医院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防御措施[2]。护理人员在进行医院护理工作时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无菌操作意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无菌操作技巧,以保证患者和医疗人员的健康安全[3]。本文选取我院60例护理人员,作为本次分析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的研究对象,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护士60名作为本次无菌技术使用技巧分析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名,女性57名,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28.8±4.2)岁;护龄为3-10年,平均护龄(5.4±2.7)年。

1.2 考核方法

参加考核的所有护理人员均需完成以下考核内容:(1)用正确的操作手法打开一个无菌包,并用镊子夹取一张无菌巾,并进行无菌盘的铺设;(2)将无菌包打开,使用正确的操作技巧取出一个无菌碗,并将之置于无菌盘内;(3)使用正确的操作技巧打开一个无菌溶液瓶,并能够准确取用其中50ml的溶液倒入无菌碗中;(4)将无菌敷料罐打开,用无菌持物钳去除一开无菌敷料,用正确的手法技巧将之放入无菌盘,并盖上无菌巾;(5)使用正确的无菌手套佩戴方式。

1.3 观察指标

对护理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进行评分,满分设为10,评分标准代用护理专业品分委员会的标准,以平均分定为最终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

对以上收集到的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无菌技巧操作考核结果如表1。考核中,无菌技术操作最高分为97,最低分为56。护理人员得分最多阶段为9>x≥8。其中因物品放置超出无菌区而导致扣分占比最大有32例,因佩戴手套而导致扣分的占比居于其次有24例,因无菌瓶开启而导致失分有15例,其他的情况有8例。

表1 无菌技巧操作考核结果

分数 10≥x≥9 9>x≥8 8>x≥7 7>x≥6 6>x人数 4 34 15 6 1占比(%) 6.66 56.67 25.00 10.00 1.673 讨论

3.1 无菌操作环境和准备

无菌操作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首先需要保证无菌操作环境的宽广和清洁,并在操作前30min停止后边环境的清洁活动,禁止所有人员的出入,防止出现尘土飞扬。无菌操作技术的操作平台也需要保持干燥盒卫生,操作前需要进行消毒擦拭[4]。在进行无菌操作前,护理人员需要先取下自身手部佩戴的饰品,防止尖锐的物品对无菌手套造成损坏,导致其受到污染,并检查自身支架的长度和手部清洁度,按照规定进行手部清洁,并带上口罩[5]。同时,检查无菌用品的包装的密封性,无菌手套的类型、大小以及有效期限。对各种无菌用品的完整度、干燥性、有效期进行检查。检查无菌溶液的瓶盖和瓶身时候存在松动和破损,并对其内的溶液是否存在沉淀、絮状物、变色等情况进行查看,同时检查其有效期[6]。

3.2 各项无菌技巧操作过程:

3.2.1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方法[7]:无菌持物钳主要是用于无菌材料和器械的转移。将无菌持物钳的包装打开,将其置放于操作台上,并在标签上注明明确的开封时间,使用有效期为四小时。将标注过的标签粘贴在无菌持物钳的容器壁外侧,在使用无菌持物钳进行无菌材料和设备转移操作时,需始终保持将其前端闭合向下,避免无菌持物钳和容器瓶口有接触,在使用完毕后迅速将无菌钳收入容器内,并将之密封。在进行远距离物品转移时,应将无菌钳容器一起移至待转移物品附近再进行转移操作,在进行物品转移期间,需将无菌持物钳容器的瓶口密封,以免物品和容器壁发生接触。在此过程中需注意[8]:①无菌持物钳不能够和为灭菌的无菌产生接触,也不能共用与油纱布夹取;②无菌持物钳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始终在护理人员的腰部以上,避免有污染物对其產生污染。

3.2.2 无菌包的使用方法[9]:首先,在打开无菌包时,护理人员的手部不能够和无菌包内测发生接触,无菌包开封动作力度不能够太大,随后将系带轻置在操作台的侧边。无菌包中的无菌巾中的消毒指示条码能够变色。在用无菌钳对这些物品进行转移后,若无菌包内还存在未使用的无菌用品,则需要以原包装方式对其进行还原,其系带的结扎方向通常是横向,有效期为一天,使用时需要将标签粘贴在无菌包之外。

3.2.3 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10]:在进行无菌器的使用时,护理人员需要以手部托住容器底部,然后进行无菌容器物品外取,在进行物品夹取的过程中们需要将容器盖完全敞开,并注意避免物品和容器边缘发生接触,造成感染。物品取出后,即可将容器盖加置于容器上,进行密封,其有效期为一天。

3.2.4 无菌盘的铺法[11]:在进行无菌盘的铺设过程中,无菌盘上层向远端呈扇形折叠,开口变朝外,让治疗巾内侧形成一个无菌区域。无菌盘的铺区域必须拥有一个卫生、干燥的环境,无菌巾需要保持干燥,防止出现细菌滋生。当无菌包内的无菌用品一次性用完时,护理人员需要一手将无菌巾四角抓住,包裹住另一只手,拿住物品,将其放置在无菌巾内。在将物品放在无菌巾以后将成扇形折叠的无菌巾拉开,将其覆盖在物品之上,保持上下两巾边缘的对齐,将开口部分向上进行两次折叠,两侧则向下折叠一次,将治疗盘露出。在标签上将铺设时间记录下来,一份无菌用品只能够有一个使用护理人员和一个患者,有效期为四小时。

3.2.5 无菌液的取法[12]:在进行无菌溶液的取用过程中,需要先对溶液的瓶口进行消毒处理,护理人员需要使用一只手接溶液瓶盖,避免手部和瓶口和瓶盖内侧产生接触,另一只手将溶液瓶的拿住,瓶肩朝向护理人员的掌心,将溶液缓慢倒入弯盘内,倒完溶液之后,迅速将瓶盖塞好,并对瓶口进行二次消毒处理,防止无菌溶液出现污染。无菌溶液的使用有效期为一天。

注[13]:无菌包、无菌容器主要作用是防止无菌用品被感染,无菌巾的不舍能够形成一个无菌区,给无菌用品的放置提供一個无菌环境,以供患者治疗。

3.2.6无菌手套的戴法[14]:无菌手套主要作用是方便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和接触无菌用品,以此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其佩戴方法主要是,先将无菌手套打开,将其包装扔进黑色垃圾桶中,将两只手套的翻折部分捏住,将手套取出。先用五指对准手套戴上一只,然后将带好手套的一只手伸入另一只手套的翻折内侧,另一只手五指对准戴好另一只手套。然后将手套翻边,扎住护理人员工作服的袖口,将双手交叉,对手套进行整理。取下手套时,护理人员需要将一只手捏住另一手套的手腕外侧,将其反着脱下,再用已经脱下手套的手,伸入另一只手套中,将其进行翻转脱下,将使用过的手套放在黄色垃圾桶中。

3.3 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对护理人员来说极为重要,医院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无菌操作技巧的难度并不大,只要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时刻保持高度的无菌操作意识忙就能够避免出现相关错误[15]。无菌操作技巧不达标,很容易造成医疗用品的污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为威胁。护理人员需要拥有熟练的无菌操作技巧,避免护理人员在拥有无菌操作意识的情况下,因操作技巧不达标而导致无菌物品出现污染的情况。本研究表明,因护理人员缺乏无菌操作意识导致扣分的情况和因技巧不熟练造成扣分的情况都比较讲多,需要对其进行无菌操作技巧的培训,并对医院护理人员随时进行无菌操作技巧的巡查,提高其无菌操作意识,锻炼其无菌操作技巧。

参考文献

[1]陶丽云.无菌技术的发展史与临床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2(03):36-37.

[2]陈惠芳,黎少英,刘扬梅.闭合式方法戴无菌手套对手术室无菌技术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9):115-116.

[3]陈红艳.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95-96.

[4]冯单云.无菌技术对计划生育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3):184-185.

[5]林芳.无菌操作技术临床模拟法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01):116-117.

[6]赵丽,杨润芳,袁郝郝.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提高医务人员无菌技术操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2):3082-3084.

[7]魏清云.浅谈无菌技术操作在中医埋线疗法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4(20):2679-2680.

[8]宋玲玲.护理专业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J].科技视界,2014(27):198+268.

[9]姚玉美.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6):98-99.

[10]张小丽,李冰,汪凤兰等.本科护生无菌技术操作考核中常见问题的分析[J].全科护理,2014(30):2859-2860.

[11]俞风华.试述无菌技术操作中无菌手套的配戴技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3):72.

[12]周萍.护士无菌技术操作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现代护理,2003(02):110-111.

[13]彭春.常见护生无菌技术操作错误及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135-136.

[14]吴德坤.医学生容易违反无菌操作原则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04):94-95.

[15]陈贺艳,王英.颜色标志在无菌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3(04):380-381.

作者:蔡胜楠

无菌技术的医学护理论文 篇2: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教学研究

[摘           要]  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但是在高师院校中,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受关注度相对较少,且地方院校由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细胞工程这类实验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验条件,因此细胞工程教学在地方高师院校中存在一些问题。就地方高师院校中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关    键   词]  地方高师院校;细胞工程;改进策略

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高师院校以师范专业为主体,生物技术等非师范专业课程建设投入相对较小,所以导致细胞工程这类技术类专业课程的建设投入不足;加之地方院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细胞工程尤其是动物细胞工程实验室建设要求较高,地方院校难以满足细胞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要求。细胞工程本身又是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所以实验课对于细胞工程教学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是当下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教学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近年来从事细胞工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当下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对细胞工程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性质设置不合理

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近十年来,生命科学发展异常迅猛,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细胞工程所做的贡献极为突出,克隆动物、干细胞、生物反应器等就是细胞工程的典型结晶。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基因工程处于核心地位,细胞工程则是它的基础和公用平台,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的结合决定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解决困扰人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上大有可为[1]。

在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中,细胞工程仅作为一门专业核心扩展课程存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甚至没有酶工程、生物信息学、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等这类扩展类课程重要。在最开始的培养方案中甚至属于选修考查课,这一设置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细胞工程的重视程度。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細胞工程的地方得到了提升,成为生物技术专业必选课程,但是从学时到课程设置,依旧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所以,该课程性质设置得不合理,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课程内容丰富但学习深度不足

细胞工程内容设置非常丰富,包括实验室的设计、清洗与消毒、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课程涵盖内容广泛,但学时有限,导致教学过程中只能将每一种技术的学习流于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其技术原理。通过与学生交流得知,他们认为细胞工程的学习内容太过于简单,在初高中已经接触过,以至于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课程内容与学时设置的不匹配,极大地影响了细胞工程的教学效果。

(三)细胞工程实验课程建设困难

一方面细胞工程实验室设置要求极高,操作设备昂贵,尤其是动物细胞工程相关实验设备,比如显微操作系统,而地方高师院校受教育资源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建设细胞工程实验室,导致学生对细胞工程实验室的印象只能来源于视频及图片,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细胞工程学习的兴趣与效果;另一方面细胞工程实验室对于洁净度的要求极高,其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无菌操作。这一要求与理念极大地阻碍了本科生参与细胞工程实验的可能性。即使建立了细胞工程实验室,本科生参与实验的可能性也不大。生物科学本身属于实验科学[2],只有通过亲身实验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消化理论知识。而细胞工程实验课程建设困难,导致细胞工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二、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教学改进建议

笔者根据在细胞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细胞工程领域相关研究的经历与经验,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结合本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课程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入环节至关重要。导入决定着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动物克隆技术时,克隆羊“多莉”已经是大家熟知的一个例子,此时如果再以“多莉”为话题导入课程,就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是以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猴,将《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群猴子的神话故事变为现实这一话题作为课程导入,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学习体外受精技术时,可以引入人造精子的制造,提出单性生殖概念,引发学生对固有生殖相关知识的冲击以及关于未来生殖生物学发展方向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细胞工程的应用相关知识

细胞工程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技术都是现代生物技术中重要而先进的技术手段。单纯地讲解相关技术,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把相关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相连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体外受精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这项技术的流程,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们以试管婴儿为话题引入该技术时,学生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在该知识点的学习中,如果能增加一次关于现代医学中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的知识讲座,用所学的知识揭开试管婴儿的神秘面纱,并且让学生了解到掌握了这些技术,就有可能成为一名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从业者,这样学生就会牢牢掌握相关知识。再比如学习克隆技术时,将克隆技术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相结合时,就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克隆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技术相比的优越性。

(三)适当增加翻转课堂环节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中心”,即教师从传统的“教”这一作用,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3]。传统教学中,教师详细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只有当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增加翻转课堂环节,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后通过资料查阅与组织,在课堂中进行讲解,教师进行总结补充。翻转课堂这一方案对于细胞工程課程的学习尤为合适,因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具有相同的技术基础,两部分内容密不可分。所以当教师讲授了植物细胞工程内容后,在动物细胞工程相应内容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比如通过植物细胞工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原生质体融合相关概念及方法,学习到动物细胞融合时,就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进行学习,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原生质体融合相关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识。通过相关实践表明,适当地翻转课堂确实可以提升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中增加视频学习

由于在地方高师院校中,没有建立细胞工程实验室,导致学生对于该课程中所有概念和技术等都只能停留在书面知识上,缺乏进一步形象生动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视频学习环节,使得相关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比如在讲授细胞工程实验室设置时,应以某一真实细胞工程实验室为例进行讲解,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再如学习动物克隆技术时,应辅以克隆技术操作的视频,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操作流程,进一步深入掌握该技术。

(五)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

实验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紧密联系的,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自信,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4],并且能够更加深刻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然而细胞工程实验室建设困难,一方面设备昂贵,地方高师院校缺乏建立细胞实验室的条件;另一方面细胞工程实验室对洁净度要求较高,即使具备相应实验室,也难以满足本科生进行实验操作的需求。而细胞工程又是实验操作类课程,这些在实际实验教学中的局限性都限制了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的掌握、视野的开阔、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等,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所以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就可以很好地缓解条件不足与需求较大二者之间的矛盾。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之后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快速发展[5]。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辅助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通过Flash或3D技术制作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通过人机互动达到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实验重现和学习的目的,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不容易实现的步骤。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高难实验仿真化,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真实展现多样的生物科学研究,并以生物学科学问题和科研课题为导向,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多种实验技能与手段,巩固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核心问题的系统认识,形成全面的科学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基本的科学素养。

三、结语

在今后细胞工程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及时将前沿新动态带入课堂教学中,加大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结合力度,更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课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利国,杨桂文.细胞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王爱华.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7):90-91.

[3]李岩,田园,罗影,等.现代教育理念对普外科护理教学的启示[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4):51-54.

[4]齐凤慧,宋兴舜,滕春波.虚拟仿真技术在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1(1):129-132.

[5]范小露,张新毅.国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趋势与热点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3):3-4.

◎编辑 郑晓燕

作者:高丽 杨立国

无菌技术的医学护理论文 篇3: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经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B超引导; PICC置管技术

Application of PICC Catheterization Technology under B-ultrasound Guidance in Clinic/CHEN 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17):0-087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rate of catheterization,hemorrhage,subcutaneous congestion,phlebitis,thrombosis,and catheter inf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 modified Sedinger technique guided by B-ultrasound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single puncture,improve the comfort of patients,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because of its high clinical safety and availability.

【Key words】 B-ultrasound guidance; PICC catheterization technolog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City,Jingdezhen 3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7.022

PICC是由經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1],其极细的高生物相容性导管由肘前静脉穿刺插入至上腔静脉进行输液治疗,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减轻了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2]。通过使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血管超声技术使操作者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血管的状态,改变了传统技术对血管条件和穿刺技术要求高、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置管成功率低的现状[3]。穿刺部位由传统的肘窝下上移到上臂,减轻了置管损伤,减少了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有淋巴瘤、前列腺瘤、乳腺癌、宫颈癌、肺癌和胃癌等病症。纳入标准:均符合血管细、直视无法看清、触摸不清晰且肘部血管条件较差。排除标准:存在意识不清晰。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取得患者同意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准备物品;嘱患者平卧,上肢外展并与躯干呈90°,通过肉眼选择穿刺血管,测量臂围及所置导管长度,严格按无菌操作,常规消毒皮肤、铺巾,预冲导管,穿刺成功后,将导管从穿刺鞘内缓慢匀速送入,当送入15~20 cm时,嘱患者将头偏向穿刺侧,下颌贴靠肩部,导管置入余10 cm停止压迫,头复位,将导管送入预定长度,退出并撕裂穿刺鞘,抽回血,冲管,通过心电定位初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退出导丝,修剪导管,连接减压套筒,连接输液接头,抽回血并冲、封管,常规固定;拍X线片最终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1.2.2 观察组 采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法。置管前在患者肘上臂部位的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通过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视锐5TM超声引导系统对所置血管进行超声显示,同时评估血管的深度、内径、走向,并观察血管周围情况,有无动脉伴行或血管畸形、有无血栓等情况,对血管评估后在预定穿刺点标记,根据血管的深度选择导针器;置管时通过将针插入导针槽,操作者双眼看超声显示屏进行穿刺,当显示屏上的血管内见一白色亮点,同时穿刺针尾部有血缓慢流出,即为穿刺成功,此时将导丝送入,撤除穿刺针,解剖刀扩皮,送插管鞘,送管,其余步骤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通过采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进行疼痛程度评价,以及舒适度评分量表(BCS)进行舒适度评价,总分值均为10分,VRS分值越高患者痛感越强,BCS分值越高患者舒适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對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5~91岁,平均(64.30±9.81)岁;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4~92岁,平均(62.90±8.9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置管后导管脱出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置管VRS及BC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V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有相关研究表明,采用PICC可以为长期静脉输液患者、输液具备较高黏稠性患者以及发生高渗情况患者,提供无痛静脉治疗路径[5];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发生外渗以及静脉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同时还有效控制了医疗风险。贵要静脉整体管径相对较粗、静脉瓣也相对较少,一旦患者手臂与患者的躯体呈现垂直角度,患者的贵要静脉所到达的上腔静脉就是最为直接的途径[6-8],由此这是PICC置管中的首要选择血管。肘关节上方5 cm左右处是本研究的主要选择穿刺点,选择该部位主要是由于该部位存在较大血流量,不会较为容易导致患者的血管壁受到损伤,并且患者一旦发生肢体活动[9],也并不会对导管摩擦性牵拉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患者的导管置入以及长期导管固定都相对较为有力,从而避免在PICC置管中发生导管脱出此种严重不良情况。在PICC置管中出血以及皮下淤血并发症也相对较为常见,该病症主要在穿刺过程中,穿刺所使用的穿刺针具体型号[10-11],以及穿刺之后是否不注意局部压迫性止血,整体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存在相应的联系。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此种技术可以保证血管的可视化,从而让操作者更加直观化穿刺,且穿刺针相对较细[1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增强患者舒适度,同时还能够减少皮下淤血等情况的产生[13]。静脉炎在行PICC置管中尤为常见[14],此种并发症一旦产生,通常会在患者置管后48~72 h,多发于患者的具体穿刺点上部10 cm位置[15]。该种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在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型号过大、穿刺时挑选穿刺血管较细、PICC导管置入相对较为困难、送管速度相对较快、在置管后整体加压包扎的时间相对较长等诸多因素存在关联性[1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并未存在患者发生静脉炎并发症,是由于B超引导PICC置管,可以选择较为适当的静脉完成穿刺,并且所选择的穿刺部位在患者的肘部上方,由此有效地减少了患者在肘部频繁活动情况下,从而致使产生的静脉炎情况发生[17]。

除此之外,发生血栓并发症主要与在穿刺过程中操作者所使用的导管材质及其规格,还有置管静脉的选择有关。肿瘤患者通常血液为高凝状态,并且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同样会导致血栓并发症的产生[18]。而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是因为观察组患者所选择的穿刺部位是肘上方,此处患者的血管相对较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血管内膜损伤,并且减少了血栓情况的发生[9,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置管后导管脱出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乔爱珍,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5.

[2]钟华荪,李柳英.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70.

[3]季云,赵婷玲,孙庆梅,等.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化疗的体会[J].肿瘤药学,2016,6(4):318-320.

[4]唐金美,黄瑜,龚兰娟,等.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医疗装备,2016,29(1):179-180.

[5]刘密密,王林娟,王燕,等.改良式病号衣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23(8):143.

[6]王成娟.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研究[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6):3504.

[7]何虹,范彬,张玉红,等.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4-8.

[8]贺连香,李倩,张京慧.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33):4199-4202.

[9]袁双凤,陈吉.超声引导下采用新型耐高压导管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2):125-126.

[10]王美霞,辛辽辽,何丽,等.B超引导下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5(8):1147-1149.

[11]蒋雨秀,黄惠桥,谭丽华,等.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2017,39(6):910-912.

[12]汤金霞,吕淑红,隋永丽.超声与Seldinger’s技术结合行上臂PICC置管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189-190.

[13]杨颜,何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6):2188-2189.

[14]黄幼程,张男.超声引导下微插管鞘技术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6):163-164.

[15]刘春梅.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探讨与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2):31-32.

[16]朱盛南.B超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1):140-141.

[17]黄晓春,杨琴芳,李婧.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1):85-87.

[18] Jie X,Xie X,Wang M,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ultrasound-guided and traditional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J].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2.

[19]萬永慧,陈芊,邱艳茹.B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技术在血管通路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68-69.

(收稿日期:2018-01-18) (本文编辑:李莹莹)

作者:陈虹

上一篇:机关财务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高中教学工作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