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自学考试改革的切入点,也是发展的主线。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近三十年来的专业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起步和规范期、调整与大发展期及转型发展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理专业自考毕业的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培养养老专业人才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摘 要:我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的过程中,然而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技能服务水平一般,缺乏职业认可度,流动率很高。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提供在人力资源上的强大支持,缓解养老行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矛盾。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基于养老行业的人才需求背景,了解现阶段在养老专业人才上的发展困境,并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进一步优化我国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职院校;养老专业;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02
现阶段我国养老行业人才数量严重短缺,流失率以及离职率较高,高职院校在进行养老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面临着学生生源基础较差、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健全、实训设备场地不足等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应优化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将培养社会优质养老专业人才作为教学导向,培养出复合型的高职院校养老人才,缓解我国新阶段在养老行业上的发展困境。
一、养老业态新变化
首先,在2019年,我国频繁出台了与养老行业相关的各类政策,代表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发展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而2021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正式更名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以下简称养老专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代表着未来养老行业的发展趋势。
其次,我国的养老人口现阶段已经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我国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老龄社会。至2020年我国60后正式步入到老年阶段之后,我国在养老人口上会呈现出急剧增长的现象,加上我国医疗水平以及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老龄化发展也在日益加快,老年服务需求将会呈现出非常大的转变。
最后,伴随着我国在养老行业上的政策引导以及政策激励的相继出台,使得我国的大量资金开始逐渐流向养老行业,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养老组织、养老机构,面向不同阶层的社会养老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在各个社区也出现了全新的社区养老模式和创新业态的居家养老模式。但是目前我国想要在养老需求逐年增长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出高质量的养老人才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物力成本。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开设养老专业的学校仅有200多所,个别开设养老专业规模较小的高职学校在校生仅有十几人,无法满足我国在养老行业上的社会需求。在个别养老机构中,大部分的领导层或管理人员都没有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来学习与养老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我国大众对于养老行业认知存在不足,养老行业福利待遇也比较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养老人才培养出现了非常大的阻碍。
二、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一)数量严重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空巢老人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亿,整个养老行业的人才需求非常大。但是从现阶段的养老行业服务人员数量统计数据表明,整体养老機构的人才资源配备数量和我国在政策要求上的配置比例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导致我国的养老行业发展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制约。
(二)层次较低,缺乏中高层次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
受到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我国社会大众对于养老行业的定位还停留在“低层次护工”阶段,从事养老行业的人员90%以上都是40后以及50后人员,整体的养老行业服务团队存在着文化理论知识较弱、护理技能不够完善、专业化程度价较低的问题,最终导致整体的养老服务水平无法达到标准。伴随着我国社会大众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对我国老年人员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对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以及要求,需要养老专业的服务人员具备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医护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展开科学合理的沟通,并展开相应的文化交流以及养生服务。但是从现阶段实际的养老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这些综合素养较低的“低层次保姆式”专业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内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上的心理需求以及服务需求。
(三)流动性大,影响养老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养老行业和其他的新兴产业一样,自身想要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来作为基础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相关专业人才的流动性较大,离职率较高,而究其原因,就是在养老行业上的人员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工作强度又比较大。个别地方民政部门联合相关劳动部门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待遇补贴等方式,鼓励一些社会上的无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参与到老年服务行业中,但是在这些人员的从业过程中,获得养老行业岗位证书的人员数量不足30%,在工作6个月之后,大约有一半的人员会离职,选择一些工作环境较好、工作强度不用太大、福利待遇也较高的其他服务行业。养老行业的人员流动性除了影响整体养老服务的连续性效果,也从根源上影响了整体养老服务的质量。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无法建立较为稳定且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更加无法通过有效的晋升制度给社会培养中高级的养老专业管理人才。
三、高职院校培养养老专业人才的困境
(一)职业教育体系与个人发展需求脱节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仍然不够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首先是办学层次不够高,很多开设养老专业的学校自身办学层次比较低,数量也比较少,通常都是民政事业教育为社会背景的中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而在专业开设数量上更是严重不足。其次是升学渠道不够畅通,从养老专业的人才发展规律来进行观察,进一步优化教育层次是使得人才培养逐渐从低端服务转向高端管理的关键所在。养老专业的中职毕业生进入到高职院校来展开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机会较小,毕业之后通常只能够从事一些社会上的基层服务工作,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能够通过自考本科以及专升本的考试模式进入到本科院校,对口升学的概率相对来说也比较小,使得养老专业的人才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对接不紧
在中职院校的养老专业中,在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时,应该依照养老行业的服务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职业特性等相关指标来进行综合考量。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决定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而就养老专业来说,养老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自身掌握的基本技能不如中职毕业生,也没有本科毕业生所具备的管理知识以及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最终展现出两头受气的状况。举例来说,现阶段在高职院校养老专业的人才培养上,要求学生具备爱心以及奉献的服务精神,在专业知识上需要具备管理学、护理学和老年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自身的专业技能上需要了解养老机构管理以及整个老年产业管理的实践技能,在自身的岗位能力上需要具备较为强大的交流沟通能力、服务能力和学习能力。整体高职院校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多,但是却不够精细,自身的专业技能较为宽泛,但是却不够专业,无法达到我国养老行业的岗位需求,也无法达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
(三)教育教学资源与培养需求适应不足
首先,高职院校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针对性效果不够完善,常常是校内具备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就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整体的课程体系拼接化特点显著,一些核心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其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配备也存在缺陷和不足,教师只有理论知识,在养老上的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大多数都是从地方的卫生专业以及管理专业等相关学科转化而来,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比较少,而高职院校为了解决这样的缺陷和问题,聘用了来自社会养老企业的专业人员展开兼职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学方式错误,教学手段不够完善以及教师人力资源流动率较大的现象。最后,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教学标准不够统一,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征。也正是由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少,在这方面的学术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刻,导致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随意化较为严重,没有编制专业化的教材。
四、高职院校培养养老专业人才困境的应对对策
(一)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养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重点课程设置上,需要综合整个养老行业和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根据养老专业的人才岗位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首先是引企入教,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整个高职院校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优势。养老行业的专业人才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自身的专业属性也比较强,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推动产教融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可以根据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以及中高端养老人才需求的岗位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适应我国在养老行业上的发展趋势。其次,高职院校在展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人才就业的输出地点以及学生的就业单位和岗位层次等相关问题,发挥出整体市场需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的定位,同时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我国社会在养老行业上的社会发展需求。最后就是需要创新机制,强化养老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水平和对接水平,探索和创新产教协同的育人机制,与社会上的养老企业形成联盟育人模式,并同社会上的养老机构进行有机联动,将养老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岗位需求进行有机融合,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清晰地界定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多个角度推动高职院校在养老专业上的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出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优化我国养老行业的人才综合素养,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能够实现全方位对接。
(二)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
养老行业涉及的领域较為广泛,因此单纯地展开老年护理教育无法满足我国日渐老龄化社会在人才发展上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养老专业的办学主体,可以通过大量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运用平台+方向的养老专业人才教学形式。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作为整个养老行业的专业大类,应该设置老年运动与健康、老年服务沟通技巧、老年伦理学等相关的专业教学方向,针对整个养老行业的需求建立相应的教学课程,以供所有养老行业方向的学生来进行学习。等学生到了二年级,可以展开专业分流,学生可以综合自身的职业爱好和个体发展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就业方向,最后完成自身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这种平台+方向的专业教学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实现综合性全面发展,并在某个专业方向上发展得更加完善,全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使得学生的职业发展具备更加光明的前景。
(三)引进并拓展教育资源,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养老行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内外在养老专业建设上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国内外的优质教育机构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交流。例如可以和当地的本科院校进行合作,建立与养老相关的专业,给学生自身的升学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发展渠道;还可以通过与国外相关高校进行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较为先进和成功的教学理念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展开国内外师生的沟通互动,进一步开阔学生在养老专业上的国际视野,优化学生的个体竞争力,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水平。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这门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与该专业相关的教学联盟,讨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的具体标准,最终形成较为统一和系统化的养老专业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力以及专业建设特长,建立与养老专业相关的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有机传递,优化在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培养效率。
(四)强化行业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加强养老服务课程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资源的建设上,应该积极探索和引进整个养老行业类相关企业的项目案例,编写出具备特色的专业教材,建立更加系统化、统一化以及职业化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运用与养老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标准上,紧密结合整个养老行业在人才上的需求,将全面优化养老行业人才的创新水平以及实践水平作为教学核心,严格落实各类教学计划,全面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变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进一步改善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意识到我国现阶段在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上所面临的困境,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政策,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有效的专业方向和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等方式,有效解决我国在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上所面临的问题,促进我国养老行业实现创新性的突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春雨.养老新业态下高职院校养老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4).
[2] 张琳宜.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科学咨询,2020(10).
[3] 周林.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9(20).
[4] 吴新建,陈艳茜,宁玲.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9).
作者:张扬
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摘 要: 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自学考试改革的切入点,也是发展的主线。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近三十年来的专业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起步和规范期、调整与大发展期及转型发展期。通过对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三个阶段发展的回顾,明确今后专业建设的思路,即专业设置的面要广、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双证书”专业、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管理,对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山东省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 专业建设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自学考试以广泛的生源基础,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开放而又严谨的考试制度,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建设就像这种教育形式本身一样走过了探索、发展的三十年。认真地对山东省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路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将对山东省自学考试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目前的专业概况
山东省目前有27个主考学校,开考94个专业。在这94个专业中,有34个专科层次专业,有47个本科层次专业,2个职业类专业,11个教师自考专业。专业的设置涵盖了经济管理类、法学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公安学类、教育学类、语言文学类、新闻学类、艺术类、工学类、农科类、医药类等十二个学科类别。目前发展较好的专科层次的专业有国际贸易、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英语、日语等专业,发展较好的本科层次的专业有会计、法律、学前教育、英语、护理学等专业。
二、山东省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历史发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建设是这种教育形式的龙头和灵魂,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代表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中的合理定位与社会责任,影响自学考试的教育水准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自学考试改革的切入点也是发展的主线。回顾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近三十年来专业建设的情况,我们认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起步和规范期(1984年至90年代中期)
1977年,经历过“文革”的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但普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于是自学考试应运而生。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1983]90号文件要求,于1984年上半年举办了首次考试。首次考试开考了法律、会计、汉语言文学和党政干部基础科四个专业的四门课程。开考初期,专业主要以文科居多,然后由易到难,逐步发展到理科、工科、医科等学科大类,培养了一批包括律师、财会人员在内的紧缺人才。1988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国发[1988]15号文),对自考的开考专业、考试办法及自考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规范,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学考试发展的依据。1966年原国家教委发文《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考试[1996]9号文),进一步对开考专业、专业考试计划等工作进行规范。这一阶段的专业建设主要是移植,根据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设置各专业的课程。自学考试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以普通高校为参照标准,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考核。
(二)调整与大发展期(90年代中后期—2002年)
随着自学考试的发展及对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大家逐步认识到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区别,开始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996年10月王明达同志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扩大服务面和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加快开考专业的调整。”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8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目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基本规范》(教考试[1998]1号文),对自学考试专业进行大规模调整和改革。规定过渡工作必须在三年内完成,从2002年起全部执行新的专业考试计划。山东省对法律(专、本)、护理学(专)、公安管理(本)等二十多个专业进行了调整,调整数量达到当时开考专业的近一半。同时又新开考了国际贸易、金融及计算机等一批社会各行业急需人才的专业,其中不少专业依据考生特点和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为各系统和行业培养大批人才,受到行业和考生的欢迎。山东省的考试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大发展,考生人数不断增加,2000年全省报考各类学历文凭和非学历证书考试总计117万人次,达到最高峰。
(三)转型发展期(2002年至今)
2002年5月,第五届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自学考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确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当时,高校连年扩招,网络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兴起,部分主考院校对自学考试积极性不高,自学考试面临严峻的挑战。会议在专业建设方面提出:“要加强专业建设”,“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主要是满足提高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应用文科和应用技术人才”。在社会转型的形势下,自学考试定位于终身教育的平台,主动进行结构调整,面向职业需求,面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自2002年以来,专业建设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本科专业加强,本科专业数量超过专科专业数量;加强与行业、部门合作,积极推进“双证书”专业;从2003年开始,山东省相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专、本)、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专、独本)、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独本)、销售管理专业(专、独本),其中有些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发展非常好,如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等专业。
三、对今后专业建设的思考
自学考试如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专业建设是自学考试的龙头,对自学考试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专业设置的面要广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自学考试要主动面向职业、面向农村、面向社区,同时兼顾社会文化教育的需要。专业建设工作要主动适应农村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专业在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考试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现阶段考生应考的目的已由单纯获取文凭转向学知识、学技术,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择业能力。为满足考生的需求,自学考试应以知识和技术更新、提高实际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使在岗考生能胜任本职工作,有能力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坐到即学即用,立竿见影,增强学生选择职业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学考试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三)积极推进“双证书”专业
加强与部门、行业的合作,为行业系统或岗位群体积极开设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并以证书考试项目为基础,设置、衔接相应的学历教育专业。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将职业标准纳入自学考试专业计划,把鉴定目标要求作为考核目标要求的内容,强化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这种将证书考试纳入自考序列,自考学历与行业考试相结合的形式,使考生在接受专业系统训练的同时,也可提高学历层次。今后要继续加强“双证书”专业建设,使得考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管理
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批熟悉专业管理和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热爱自学考试事业的人员队伍。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与管理队伍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员。一是主考学校的专家教授,他们对专业的发展、对专业的知识结构、对课程的基本要求了如指掌,可以总体把握专业建设与管理。二是行业部门的有关专家、负责人,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时来自他们的意见代表了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应认真考虑予以满足的。三是考试机构中的专业管理者,他们在自学考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组织协调教育资源与专家学者任务,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协调能力。所以对于学校、行业、部门的专家及专业管理者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协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素兰.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6):15-18.
[2]宋全胜,高洪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自学考试定位与创新发展[J].中国考试,2009(8):20-23.
[3]刘芳.浅析普通高校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9):173-174.
[4]李征.新形势下我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实践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17-18.
[5]张君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1(22):20-21.
作者:乔美丽
吉林省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专业结构的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行业配套、专业门类较齐全、高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不甚合理,计算机、经济、英语、医护类专业重复设置,而与我省农业、能源、汽车、石化、食品、制药、冶金、造纸、建材等产业相匹配的专业数量不足。本项调研结果旨在为我省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提供依据。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 专业结构
[作者简介]周立鑫,四平职业大学校长、教授;郑志英,四平职业大学教授;刘晔,四平职业大学高级经济师(吉林四平 136000)
一、吉林省职业教育的现状
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省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全省各地相继成立了农、工、医、经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截止2002年末,全省已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4所,在校生84 762人;有职业高中148所,在校生58 153人;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共计142 915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472 365人)的29.3%。此外,还有117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共计15 220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合计158 135人。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行业配套、覆盖各个产业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见表1)
我省的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成立了长春职业大学、吉林联合大学和四平职业大学及多所成人高校。9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教体制改革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我省又相继成立了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辽源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长春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吉林华桥外语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11所高等职业学校。目前,我省共有12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含四平职业大学),2002年在校生人数共计13637人。按照国家教育部“三教统筹”(高职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部署,我省还有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高等专科学校也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在校生人数23031人。另外,我省还有职工大学、农民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广播电视大学、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等22所成人高等学校属于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在校生人数37209人。此外,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18所本科院校中还有102个专科层次的高职专业,2002年在本省招生4612人,在校生约1.5万人。据初步统计,2002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88877人(不含普通高校中的函授、夜大、自考、成人脱产等),占高等教育总人数(302.363人)的29%。由此可见,十几年来,我省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见表2)
目前,我省的高、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1:1.8,由此不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正呈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经济、产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但令人担忧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已呈现出萎缩趋势。2002年,339所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在校生158135人,平均每所学校只有466人。近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越来越不景气,有些学校只好下马。有些中等学校升格为高职校,或并入其他的高职校。而高等职业教育却倍受青睐,并成为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省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分析与探讨
本文对2000年全省20所高职高专学校累计开设的109种、169个专业以及各个专业招生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探讨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
2002年,20所高职高专学校在本省招生的专业总计109种、169个,招生人数共计9 367人(从《招生报》上统计,下同)。其中,20所高职高专学校共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与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管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7种计算机类专业20个(每所院校中各分院设置同一专业的按一个计算,下同),共招生1237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3%,开设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10种管理类专业31个,共招生1680人,占招生总数的18%;开设临床医学、中医、护理等5种医护类专业8个,共招生89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9.5%;开设英语、应用英语、商务英语等4种英语类专业10个,共招生766人,占招生总人数的&2%。上述计算机、经管、医护、英语四大门类共设置26种专业69个,分别占高职高专学校所开设专业种类和累计专业个数的24%和42%,四大门类26种69个专业共招生4 573人,占高职高专学校招生总数的48%。除此之外,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门类还有汽车类,含6种专业,共计招生377人,占招生总数的4%;制药类,含8种专业,共计招生373人,占招生总数的4%;金融类,含2种专业,共计招生267人,占招生总数的2.9%;电子信息类,招生160人,占招生总数的1.7%;应用电子类,招生120人,占招生总数的1.3%;食品类,招生120人,占招生总数的1.3%。上述可见,专业设置很不合理。
事实上,在一些综合性高职校中,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尤为突出。以四平职业大学为例,到2003年末,全校开设23个专业,在校生总计2 764人,其中计算机类专业748人(含网络、软件、控制3个专业12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7%;电商、营销、财会等经济类专业58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1%;英语专业539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5%;其他机制、工业电气自动化、工民建、焊接、应用电子等12个专业共有在校生634人,仅占在校生总数的23%。
综合上述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不甚合理,计算机、英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热门专业重复设置,招生人数多,培养的人才过剩。而与我省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粮食及食品工程、中药及生物制药、造纸、森工、建材等的优势产业和
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或数量不足,或招生人数少。有的专业面较窄,如汽车类高职专业,只有汽车检测与维修,这是不够的。还有许多优势产业没有设置相应的高职专业,如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特产业、石油、化工、纺织、造纸、森工、建材等。
三、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本原则
职业教育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这就需要对整个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最主要的是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专业调整、布局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社会所需的专门人才总量越多,各专业的招生总量就应越大。因此,进行专业调整与布局(布点)时,必须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就职业教育内部的专业结构(各专业间的比例)而言,一般工科类、农科类、医科类比文科类所需经费要多。我省长、吉两市经济发达,职业教育也发展较快,全省90%的高职校和53%的中专校分布在这里。因此,在研究高、中等职业学校布点时,为减少重复建校的投资,应考虑扩大办学规模和招生范围,在满足本地需求情况下,从全省招生,以满足其他地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2.专业调整、布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进行专业调整与布局时,对专业采取增设、保护、加强、停办、合并等何种措施,要看专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何。凡是社会发展需要而且是现在又没有的专业,就应该增设;虽然目前社会需求量不大,但将来社会需要的专业则应保护;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社会需求量又大的专业应加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的专业则应停办。
3.专业结构应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在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时必须考虑产业结构。专业的总体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或者说,与各产业相关的专业间的比例应与各产业间的比例相一致。由于职业教育的超前性,现时的专业总体结构应尽可能地与数年后的产业结构相协调或一致,使职业教育主动为“两个转变”服务,使其主动适应经济的发展。
就一个地区而言,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与本地区优势或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种类应该增多,形成与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群。对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需求的专业,现在有的应该加强,没有的应该增设,现在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同时,与支柱产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由于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其专业布点也可多于其他与支柱产业无关的专业。
4.专业调整、布局要与学校性质和学科范围相吻合
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其专业应是本学校学科范围内的。即使同类学科的院校,其专业设置应各有侧重。为避免高职校内部专业结构失调,要力戒重复设置,不能只顾本校利益,争上热门专业。
作者:周立鑫 郑志英 刘 晔
推荐阅读:
关于护理专业的论文07-23
实用的护理专业毕业自荐信07-24
大专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自我评价07-10
医学护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06-02
护理专业毕业生个人自荐书10-28
护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7-12
护理专业本科生的自我评价09-28
护理专业大专《社区护理学》作业10-01
护理学专业实习生的自我信06-08
护理专业调查问卷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