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论文对当前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育现状以及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索,通过对高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几方面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篇1:

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是专业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生、高校、用人单位三方共同目标。该文旨在研究影响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及寻获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路径,以更加切合实际地落实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的保障。

关键词: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就业率;就业质量

The Research Methods on Improvement of Employment Quality for Under graduate Student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 New-built Local Colleges

Lu Anshan Wei Jingyue Pan Aiting Xu Meiyu

The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inzhou University GuangxiQinzhou 535011

Key words:new-build local colleges;electronic information;employment rate;employment quality

新建地方高校在办学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与老牌高校相比较,存在先天性不足,学生学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与其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2]这些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创业教育终极目标和本质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就是促进就业还不够理解[3];新建地方高校也充分认识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新建地方高校目前都非常关注自己学校的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用以审视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否得到实现,是否获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国家对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也要得到体现。新建地方高校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同样反映这类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与经济社会适应度,对新建地方高校的招生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4]因此,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将是新建地方高校永恒的追求。同时,大学毕业生评价就业质量的标准,主要包括收入水平、非收入因素、保障性和稳定性等重要重要指标,[5]如何平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要素。本文旨在研究影响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及寻获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最便捷路径,以更加切合实际地落实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目标。

一、影响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思想道德品质因素对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人们常说这个人很好,大多数是认为这个的思想道德品质很好。可以说思想品质决定人的思考境界,因为人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多样化,人才个体的能力有高低有别,但都会将人才素质之一“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因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好坏将影响就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或在某个特定时期会严重阻碍就业单位的发展,也是不稳定的因素所在,是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就业单位考察一个人是否适应岗位需求时,会优先聘用思想道德品质好的人才。

(二)专业素养修为因素对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業质量的影响

专业素养修为影响就业质量的第一方面,就是专业认同对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巨大。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该类专业一般都会包括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专业基础知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计算机技术知识: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知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与应用、电路设计与仿真等等,所学的知识包含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且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训练工程实践能力,这就需要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对专业有较深入的认识,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专业保持有较浓厚的持续兴趣,才能为兴趣所吸引,才能利于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形成专业认同,才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化兴趣为学习动力,为学习好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专业能力因素对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是关键。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可以练就敏捷的思维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理解分析工程实践问题、社会问题,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关键,是进入就业单位的敲门砖,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在校期间务必充分认识到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断练就和积累之。

(三)创新能力素质因素对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毕业后,从事各式各样的工作,有对口就业的也有非对口就业的工作,但不管哪一种情况,即使是对口就业的学生,也很难直接到研发岗上直接从事研发工作,都要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如果是生产型企业,或许还要先到生产线上从事工人的工作一段时间,无论开始做什么,企业都有自己的考虑,而此时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就尤其关键了。首先,毕业生要了理解为什么单位会这样安排,二是在目前的岗位需要那些能力、我具备了那些能力?我如何才能最快适应这个岗位需求?并做得比别人更好、更快,质量更加保证,这样的创新能力素质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保证。

(四)团结协作素质对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毕业后,身边就是上司、同事,大家的关系就是同事之间是合作、競争关系,时时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排他因素,此时团结协作素质很重要,理解同事的心态、调整心态去适应这种环境。

(五)协调管理素质对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协调管理素质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素质,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后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作为被管理者,也就是作为做基础性工作的员工,需要理解、落实上司的工作意图,需要积极配合自己的上司做好本职工作。二是作为同级工作者,也就是作为做相关工作的同事者,需要沟通协助同事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三是作为管理者,也就是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方面,需要下级工作人员完成的工作等,其他都需要体现毕业生的协调管理素质,这种素质的高低将会影响毕业生在职场上的发展,也决定毕业生成长。

二、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培养路径

(一)养成品格优良、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基础性培养路径

思想道德品质优劣从来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品格优良、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种内生素质,对促进学生形成认真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形成开朗向上的人生态度至关重要,对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形成较高专业素养有很好的帮助,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形成较出色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协调管理能力有直接关联,对促进学生积极应用新变革、各种思想冲击有不可缺省的力量。因此,新建地方高校就需要在营造良好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有形的、无形的方式,让学生在四年的不同阶段,得到品格优良、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熏陶,自觉不自觉地养成。让各种思想道德品质博弈中,优良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格得以胜出,成为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中的主流思想道德品格,不断影响他们的思想,影响他们的实践,最终成为他们的内生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好——人才培养第一目标得以实现,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同将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促进该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是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基础性培养路径。

(二)优良的专业素养修为因素,是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性培养路径

专业能力是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差异于其他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关键性能力因素。专业素养能力的高低是他们个体发展、成长成才的关键性要素。为使他们具备专业素养好、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强,新建地方高校需要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方式方法合理多样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和理解学校的意图,学校和学生成形合力,相互理解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将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各课程的关联、先修与后修课程的联系、课程与能力的勾联等说明清楚,让学生充分理解学校课程体系资源配置。也通过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加强专业通识课程、基础理论、专业课程、实践体系课程的学习,用一种有形的主线加强这些知识的融合。

阶段性获得感也是促进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对专业学习兴奋关键环节。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知识掌握有一定的难度,特别在一年级、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所学的知识多为数学物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多为理论知识,并未见其实际应用之处,学生易产生学这些基础知识没有什么用的错觉,坚持了一段时间学习后,认为学这些仅为了考个高分,增加不了什么能力,好像也没有什么用,阶段性获得感较弱,学习专业的兴趣难以得到加强;新建地方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宜采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方式,将课程体系优化成学生理论学习后,得实践操作,不断提升直观能力获得感,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能力,同学们有“学习——提升能力——再学习——再提升能力……”不断强化的成就,让阶段性获得感不断激励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对专业学习的兴奋,渐进形成优良的专业素养修为,进而形成人们常说的有了专业化的一技之长。

(三)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不畏艰难的品质,是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变革性培养路径

现在社会变革、产品更新换代和人们对产品、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快变化,今天流行的产品或服务明天或许就过时了,而不变是的是人们追求便捷而舒适生活方式,周到而体贴的服务模式,社会分工将因此而更加细分,人们的知识和能力也将随着社会需求而更新和提升,因此,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能否更快适应社会需要,就是看他在校期间能否成为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不畏艰难的品质。学校在这方面,多让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也让学生多参加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发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学会负责,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允许学生犯错误、改正不足,其实就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有这些不畏艰难的品质,学生就具备不畏艰难、大胆创新、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追求卓越,将受到就业单位的欢迎。

因此,在校期间新建地方高校宜为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设计与实践、电子应用能力以及机电一体化、信息获取与处理等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新建地方高校宜为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6]将是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变革性培养路径。

(四)能团结、善合作、积极维护团队,是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决定性培养路径

社会快速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能力和专长将会仅是一方面,其他方面或许很一般,要做成一件事情,就需要组成一个团队,团队协同作战,是成功的一个趋势,也是人才培养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新建地方高校在培养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是就要特别注重这一方面能力培养或素质的养成。需要在校期间就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其所担负的职责,学会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长处。如一個项目开发中,有的同学很善长软件编程、有的同学很善长硬件电路的搭建、有的同学很善长硬件电路的调试和检测,有的同学很善长单片机、有的同学很善长PLC、有的同学很善长MAR等,在学校期间就让他们团队合作、协同作战,以项目形式开展工作,如让同学们都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训练,选派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进行指导,学校提供相关场地、设备和经费,让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实践,很自然同学们就会在实践中成长起来,完成积极维护团队、发挥团队成员的专长能力,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学会协调事务,学会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所长的慧眼,是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发展性培养路径

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能力,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协调事务的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是工科学生,对人文素质方面的理解往往有所偏颇,认为技术好、工程实践能力强就行,其他的都不重要,其实不然,专业水平高固然很重要,但专业水平高的人很多,能否得到承认、得到发挥,能否在更高的平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新建地方高校首先要通过相关的案例,让电子信息类本科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关键性;第二要让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在校期间就学会协调事务的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就要得到应有的真切体验,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让同学们担当团队领导角色都、承担责任,并监督完成,事后评述,在班级、学生社团等机构中不断实践,不断巩固这些理念、形成这种能力;并养成在专业实践、工作实践中学会发现团队成员所长的慧眼,并给予团队成员适当的平台,发挥其所长,形成初步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为以后发展提供理念性的意识和初始的领导体验,这是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发展性培养路径的关键。

三、结语

该文提出养成品格优良、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基础性培养路径;优良的专业素养修为因素,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性培养路径;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不畏艰难的品质,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变革性培养路径;能团结、善合作、积极维护团队,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决定性培养路径;学会协调事务,学会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所长的慧眼,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发展性培养路径。提升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也要在不断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新建地方高校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课,将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能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强化开阔的视野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适应因素,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使学生养成主动适应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目标将会得以很好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周秋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业现状透视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31(7):163-164.

[2]李凤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36-38.

[3]黄忠东,庄妍.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江苏高教,2015,(6):115-117.

[4]张清芳.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Logit模型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3):175-180.

[5]张抗私,朱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J].人口与经济,2017,220(1):75-84.

[6]淮旭国,刘健,贾文军,史风栋,徐国伟.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168-171.

作者:陆安山 韦静月 潘爱婷 徐美玉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篇2: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论文对当前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育现状以及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索,通过对高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几方面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发展的时代,知识创新型社会新技术、新科技层出不穷,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地方高校积极培养专业性、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的教育培养机制和教学实践体制,这就对高校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本篇论文就现阶段我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培养现状

现在我国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教育在这三十年来教育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离时代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环节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当前地方院校电子专业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具体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重理论知识教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境与配套实验器材不到位。另外,现有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教材知识体系陈旧,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乏前沿性知识导向。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对电子类专业知识基础理论讲解多,对结合实际电子产品讲解案例少,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学习环境,学生在实验课上,学习演示型、验证型实验课程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较少,教育模式和育人模式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型人才培养等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理论课在教学课程中占据百分之七八十的比重,而实践课之占百分二三十的比重。国外研究成果表明,在高等教育大学工科专业里,实践课和理论课课时比例超过2:1为适合,纵观我国很多高校没有达到这一比例,理论和实践课时比重失调;课堂教学重理论知识教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现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不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方法单一,讲的多,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少,灌输的多,互动的少。

二、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培养对策研究

1、更新教学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针对高校大学电子专业发展现状与凸显问题,要改变以上教育模式弊病,提出解决方案。在现有教学理论框架里,改变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模式,变为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教学,大幅提高实践与理论课时比重,符合国际上著名大学实践与理论课时比重2:1。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增加知识的立体感,去理论的抽象化,增加的理论知识的现实感,易于学生学习接收;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课堂改变单一讲授为主,多启发、讨论和互动,增加学生参与感。改变学生以前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为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模式,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全面参与社会创新实践活动中去。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结合社会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兴趣方向不同增设不同的专业课程开设方向,例如:喜欢硬件的同学可以增加电子硬件知识的开设,喜欢软件的同学可以增加软件课程的开设,做到兴以致学,学以致用,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2)以实验室为依托,依据不同的项目建立不同的兴趣学习互助小组,提高学生的协作性学习能力,增加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3)鼓励学生以相同的爱好建立网上谈论组或者群,进行网上不间断交流。建立爱好兴趣沙龙,在校园里建立相同爱好沙龙,定期进行知识交流促进工科电子专业大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提升,为创新能力提高足够的知识储备。

2、依托产学研实践教学,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以实验室为依托提高创新能力,如学校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模拟社会需要的技术和工程技能,培养学生学会社会上急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建立校级电子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电子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技能,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开放实验项目为驱动,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项目(工程、服务)带动专业理论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以项目驱动学生主动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有用的知识,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提高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进行教学,学研结合、学产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实环境和真实项目的育人环节,锻炼和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及职业素养为目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服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着力提高高校工科电子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价值,创新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时代发展、知识更新与科技进步的必然导向,在更新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方案、積极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之外,还需不断加强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组建创新团队,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导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电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雪.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科技创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郑环.高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4.

作者:张晓林 刘平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篇3: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工作组织流程与对策

摘要:电子信息类专业覆盖面广,涉及的专业知识复杂,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高校如何组织好学生的实践创新工作,对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以长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工作组织为例,从学科竞赛、学生、教师、课程、制度等多维一体角度,讨论实践创新工作组织流程与对策,以此推动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践创新;多维一体;人才培养

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的核心产业,产业人才需求大,每年高校都有大量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但是很多学生不能适应相关专业岗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二是其次要求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化能力强。普通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深入,项目经验不足,实操能力较差,这根学校教学定位和实践创新工作开展也存在一定联系。如何有效的组织和开展学生的实践创新工作,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适用人才,是需要高校重点关注的课题。

文章以长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工作组织为例,从学科竞赛、学生、教师、课程、制度等多维度,深入探讨适合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工作的组织和对策,以此推动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1 多维度实践创新工作的组织与对策

通过总结近年来长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类学生实践创新工作,提出了多维度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了“竞赛+学生+教师+课程+制度”多维一体的特点。

2013年学院为了更好的组织和开展学生实践创新工作,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中心。中心下设科技创新作品展示室、剖析室、设计室、培训室、加工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器6个实验室。其主要职能是:学生竞赛的管理和组织、参与竞赛学生的培训、竞赛指导教师的组织,以及课程改革的辅助和实践创新制度的制定。

中心的成立,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支持,以下从学科竞赛、学生、教师、课程和制度方面介绍一下实践创新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开展情况。

1.1 学科竞赛维度

学科竞赛是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学院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电子信息类学科的发展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和专业学科竞赛共计20余项,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2 学生维度

学生组织方面,学院成立了多种学生社团,并建立了专门的学生管理组织,每一个学生组织都设有独立的管理小团队,团队负责人隶属于学生管理组织,各个学生社团会在新的学年组织纳新活动,社团内学生以老带新,指导老师会按阶段安排学习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辅导和培训。每个社团也根据先关竞赛的特点,将竞赛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同时每个类别会组织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类別之间也会组织学生定期交流。目前学院学习社团拥有会员400人左右,占全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带动了全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障了学院学生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教师维度

实践创新活动,教师的参与度很关键,学院在这方面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首先在学院设立班级导师制,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的老师担任班级导师,在学生专业学习方面能给予很好的引导;其次,根据学科竞赛的特点,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将教师分为创新创业和专业学科竞赛两大类。在日常的工作中,每一位老师都有明确任务,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社团,老师间也会定期组织交流。

1.4 课程维度

结合实践创新活动,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做了较大改革。例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增开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创新创业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开设了电子创新系列公共选修课。其中元器件焊接、单片机开发、Altium Designer绘图、C51单片机编程等相关课程都是学生热选的课程,以上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创新和学科竞赛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

1.5 制度维度

制度方面,学校制定了“实践类学分管理办法”,学生比赛获奖兑换理论学习学分、实践类教学学分和学生评优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将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纳入教师职称和晋级的评价体系,出台奖励措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2 工作成果

实践创新模式实施后,近几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具体情况如下:首先学科竞赛方面,2016-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获国家级立项23项,省级44项,校级101项,校级自筹项目25项。2016-2019年在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14项,省级比赛奖项294项。

2016-2019学年度我院三个创新学生社团共吸收新会员1000多人,学生有2514人次参加了各类学科竞赛,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已经培养出来一批优秀的电子工程师。目前,全院共有44人参与一项或者多项竞赛的指导工作,很多教师还获得吉林省教育厅颁发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证书,这也推动了我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程方面,目前课题围绕学院六个专业开展,2019年学院对六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新的修订,结合之前多维度的探讨,在新的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工程化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对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工作的组织流程逐渐成熟,在组织方法和对策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完善高等院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和区域经济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高原,王土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30-32.

[2] 王克强,黄灏然,吴羲晖.“四维一体”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实践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2015,(05):76-77.

[3] 邓光,傅伟.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1.17.

[4] 梁为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M ].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0.09.

[5] 冯明,冯剑桥 . 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内涵及培养途径[J]. 物流工程与管理 , 2014(9):271-272.

[6] 杜侦,曹慧丽,魏琳华等 . 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J]. 教育研究,2013(9):153-157.

[7] 王凤莲, 王邦伦, 谢荣见, 等 . 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研究[J]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2):104-107.

[8] 张家明 . 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15(2):187-188.

作者简介:徐大伟(1977.12-)男,吉林长春,博士,副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网络安全、隐蔽通信、电子信息技术研究。

作者:徐大伟 史丽娟 王玮琪 赵剑

上一篇:幼儿园考察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品牌经营企业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