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控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基于地方政府的利益是企业排污控制中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根源。本文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利益驱动和低认识水平导致地方政府对企业征收低于中央政府规定的排污税水平,导致企业排污控制压力减少,从而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量偏高的形成机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口控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口控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1:

泰安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调查研究

摘要:从泰安市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对泰安市GDP的贡献率、提供就业机会以及创造的财税收入都占全市经济的50%以上,对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泰安市中小企业内控建立及实施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目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企业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尽管中小企业已经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所了解,但是对内部控制的目标等的认识还不全面。企业管理者已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实施进度缓慢。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十分不完善,内部控制内容不全面、信息不畅通、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很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泰安市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泰安市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过去的30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随着中小企业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效益日益提升,使得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12年末,我国企业总数约为6 000万户,而中小企业占比高达97%,同时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的贡献率高达50%以上,对中国城镇人口的就业贡献率高达80%。根据山东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数据,截至2015年9月底,泰安市已在该平台登记的中小企业就有414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整个泰安市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防范风险和提高管理经营效率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已被国内外认可和接受。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从而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率并促进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因此,为了使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真实可靠,保障公司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预防舞弊,防范公司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各种风险,全面提高管理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实现长期良好的发展,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为应对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各种舞弊事件,我国会计与审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内部控制内容、方式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据此,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引,以指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相比政府与理论界的殷切希望,内部控制并没有引起我国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根据相关调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并未因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而有所改善。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知之甚少,只是出于本能采取了一些简单的控制行为,防范较为短期的、小规模的风险事项。中小企业的多样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仅仅依靠政府监管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是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缺失和失效问题的。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水平,中小企业需要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本项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和邮寄对象为泰安市及下属各县(市、区)中小企业。由于问卷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性问题,因此此次问卷主要向单位财务及相关工作人员发放或邮寄。问卷正式发放或邮寄时间是2015年4月,回收截止时间是2015年9月,历时6个月。共发放或邮寄问卷100份,收回问卷61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为52%。调查区域覆盖整个泰安市2个市辖区、1个县、 2个县级市,占泰安市县市区总数的83.33%,既有经济发达地市、区,也有经济欠发达的县、市。有效样本中被调查者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有43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2.7%,剩余的17.3%被调查者是企业的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

本次调查涉及多个行业、不同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按企业行业分类:本次调查涉及至少10个行业,其中频率最大的四个行业:采掘业占样本总数的11.54%,制造业占样本总数的48.08%,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样本总数的9.62%,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样本总数的13.46%。按企业类型分类,被调查企业中数量最多的是民营企业,有29家,占总样本数的55.77%;其次是集体企业7家,占总样本数的13.46%;国有企业有13家,占总样本数的25%;数量最少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只有3家,占总样本数的5.77%。按企业组织形式分类,数量最多的是公司制企业,有46家,占样本总数的88.46%;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样本数同为3家,各占样本总数的5.77%。

被调查对象覆盖了不同企业性质、不同组织形式及不同的行业,样本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泰安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三、泰安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状况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认知状况

问卷设计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了解情况、内部控制目标的认知、内部控制参与者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了解情况。我国自2008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人们对其认识程度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泰安市中小企业对其认知情况来看,表示对规范十分了解的只有7家,占调查对象13.46%;表示基本了解的有27家,占51.92%;表示了解一些的有15家,占28.85%;表示不了解的有3家,占5.77%。把调查结果分为两方面:十分了解、基本了解和了解一些属于有所了解的,共有49家,占到总数的94.23%,完全不了解的有3家,占5.77%。

一方面我们看到,对规范有所了解的有49家,比例高达94.23%,这说明目前绝大多数人对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不了解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仍然有3家,十分了解的也只有13.46%,绝大部分还处在基本了解及了解不多的阶段,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被所有中小企业人员认识,并在中小企业中建立起来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2.内部控制目标认知情况。COSO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为达到以下目标提供一种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可靠性目标)、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效益性目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合法性目标),并且效益性目标是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

调查显示(见表1),有最多的企业(88.46%)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这与COSO框架指出的内部控制的目标不谋而合;此外有45家企业(86.54%)将保护资产安全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有39家企业(75%)将保证财务信息可靠作为内部控制目标之一,有37家企业(71.15%)认为确保法律法规执行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有27家企业(51.92%)认为防止舞弊和欺诈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超过70%的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对资产安全、财务信息可靠、确保法律法规执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很多中小企业忽视内部控制对舞弊和欺诈的防范作用,只有大约一半的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此项目标,更多的认为内部控制应该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小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普遍提高,企业已经从理论层面对内部控制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全部选择保护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可靠、确保法律法规执行、防止舞弊和欺诈、提高经济效益五项的只有21家企业,占总数的40.38%,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不够全面。

3.内部控制参与者认知情况(见表2)。在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参与者的调查中,认为财务人员应该参与内部控制的有32家(占61.54%),实际参与的有36家(占69.23%);认为经营者应该参与内部控制的有30家(占57.69%),实际参与的有30家(占57.69%);认为管理层应该参与内部控制的有33家(占63.64%),实际参与的有39家(占75%)。内部控制的参与者应该是企业的所有人员,大到董事、经理,小到车间人员,都是内部控制的参与者。对内部控制参与者的认识会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普通职员认为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事,与自己无关,那么内部控制对普通员工来说作用不大,这必然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整体实施。进一步的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真正做到全体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只有20家,占38.46%。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企业还非常非常少,这与中小企业人员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

4.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对企业的管理者的依靠是建设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很多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就是其管理者,所有者往往个人就能决定企业的各项决策。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直接决定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水平。公司管理层掌管着公司所有事项的日常运营,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

据调查(见下页表3),有41家企业的管理者认真贯彻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高达总数的78.85%;有11家企业支持内部控制的实施,但是限于自身条件不能实行。值得高兴的是所有的管理者都对企业内部控制持支持态度,说明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巨大作用。

和管理者相比,整个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积极态度明显降低。管理层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数量为28家,仅占样本总数的53.85%。有40.38%的企业管理层以对待平常事项的态度对待内部控制。只有3家(5.77%)企业管理层偶尔参与或不参与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这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条件或外部因素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实施内部控制。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状况

1.中小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科学有效的制度结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顺利执行和功能发挥的必要前提。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有10家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占总被调查企业的19.23%,有27家是将内部控制融合在企业规章制度中的,占总数的51.92%,只有15家企业建立了单独的内部控制制度,只占总数的28.85%(见表4)。

由此可见,只有少部分的企业建立了单独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超过一半的企业将内部控制融合到企业规章制度中,这可能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现实之选,但是这样做不能引起对内部控制的足够重视,会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愈加庞大,有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必将限制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容。问卷中将内部控制的内容归纳为货币资金控制、筹资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成本费用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和担保控制九项。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对于重中之重的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成本费用控制三项,实施控制的企业达到了70%以上;筹资控制、实物资产控制和销售与收款控制也颇受重视,分别达到了46.15%、67.31%和65.38%;而工程项目控制、担保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占比比较低,可能是因为这三项的内容相对复杂,不容易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而且一些控制对某些企业来说也是不必要的。

企业对货币资金控制、筹资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成本费用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六项基本的公司生产管理活动全部实行内部控制的有13家,占样本总数的25%。对表中所列9项全部实行内部控制的有6家,仅占样本总数的11.54%。可见,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范围。

3.中小企业内控信息的收集、传递。企业在其经营过程当中,要时刻进行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传递、沟通。有效的信息、充分的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必备要素。问卷中对企业的信息提供程度和信息传递情况进行了调查,详见表6。

表6显示,只有不到一半(占44.23%)的中小企业完全能够对不同的管理阶层提供详细程度适当的信息。有7家(占13.46%)甚至不能提供任何适当的信息。这说明大部分中小企业不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不能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使信息发挥最大的价值。

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情况分为两种,即上下级传递和部门间传递。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信息只在上下级间传递通畅的有10家(占19.23%);只在部门间通畅的有8家(占15.38%);都不通畅的只有 3家(占5.77%);都通畅的有31家,占比高达59.62%。从结果来看,信息传递都畅通的企业占比很大,原因是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信息传递更加容易。信息在上下级的传递比部门间更容易,这是由于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问询以及下级要随时向上级报告信息的原因。还有很多企业上下级或部门间信息不通畅,需要加强上下级或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状况

1.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重要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提高外部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问卷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占57.69%)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仍有2家(占3.85%)中小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这说明中小企业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问卷对中小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是否有利于招聘到可信赖的员工和发展员工的能力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8.46%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达50%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作用效果一般。由只有6家(占比11.54%)中小企业认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发展没大影响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已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已着力实施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但是政策建设有待改进和加强。

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很好的执行下去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在调查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之后,有必要再了解一下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主要进行了内部控制的总体执行情况的调查(见表8)。在被调查的52家中小企业中有2家(占3.85%)认为内部控制执行的不好;有19家(占36.54%)认为部分执行不好;有24家(46.15%)认为执行较好;认为内部控制执行很好的只有6家。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也不会有很好的执行效果,所以执行不好和部分不好的比例达到40.39%(共21家)是正常的。

问卷调查了内部控制执行不好的原因,发现四个内部控制执行不好的主要原因(见表9)。21家内部控制执行不是很好的企业中有18家企业(占85.71%)认为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控机制;12家企业(占57.41%)认为是控制环境及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原因;有6家(占28.57%)企业认识是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的原因;另外的2家(占9.52%)认为是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可以看出,影响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首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因此,要建立完整的监控机制,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四)中小企业内控实施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整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制。通过调查了解到:有40家(占76.92)企业有安排专门的审计人员,该人员有可能属于独立的审计部门,也可能隶属财务或其他部门;有42家(80.77%)企业有专门的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监督;有39家(75%)企业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进行检查(见表10)。从问卷所调查的关于内部控制监督的三个方面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企业应大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

(五)内控应用效果评价

为了解内控基本规范所定位的作用是否为大家所认可,其应当发挥作用的情况与实际发挥作用的情况之间是否存在偏差,我们将内部控制领域设定为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等六个方面,对内部控制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见表11)。

我们进行了以下问卷设计: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个方面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效果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种情况。结果发现:内部控制发挥作用最大的是会计系统控制,发挥作用最差的是风险控制和预算控制,所有控制领域好与比较好的数量和占比没有超过90%的。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在中小企业的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各项内控制度仍需改进并更加严格地贯彻实施。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次调查虽然存在调查规模偏小、问卷的问题不够全面以及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等一些问题,但是还是能够反映出整个泰安市的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所了解,但是对内部控制的目标等的认识还不全面。企业管理者已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实施进度缓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很不完善,加之内部控制内容的不全面、信息的不畅通、监督的力度不够、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政策的滞后,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不佳,进而整个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很不尽如人意。在大多数中小企业已认识到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情况下,提升泰安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迫在眉睫。

(一)优化泰安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运行的一种氛围,它时刻影响着企业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对内控的执行程度和实施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从之前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小企业存在内部控制认识程度低、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力资源政策效果差、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等内部控制环境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提升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我国内部控制开始时间较晚,近十年才渐渐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所以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不高是很正常的。企业只有全面认识和了解内部控制,才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其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为提高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以印发手册、网络宣传和会议宣传等方式让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使企业对内部控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其次,企业自身应通过培训等形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参与者即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增强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职业素养。

2.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的精神、意识和理念,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只注重企业经营效益的增加,意识不到企业文化对所有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内部控制的全员参与性决定了每一个员工都对内部控制负有一定的责任。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促进内部控制的实施。

3.完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可以避免任人唯亲的现象,引进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公司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考评和建立机制。加大培训的投入,不仅要有上岗前的培训,而且还应提供职工技能的后续培训,保证和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这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科学设置绩效考核体系,使之能够准确反映各层级员工的付出,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同时,应以业绩为基础,制订合理的薪酬结构,这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减少人员的流动。

(二)加强泰安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有内部控制制度不适用。中小企业大多行业单一、行业集中,业务相对简单,经营过程也很灵活。现有的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资金少难以负担。而且复杂的内部控制程序也会导致中小企业原本简单的经济业务变得复杂,降低企业运营效率。二是中小企业自身能力有限不足以独立进行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中小企业资金少、融资难,难以对内部控制的构建提供必要的人力和技术设备支持。中小企业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程序。前面的调查中提到,样本中55.77%的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多为个人或与家人、朋友共同创建发展而来,习惯于家族式管理,员工之间亲戚关系错综复杂,不利于企业制度的执行。

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健全而又简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在构建内控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原则,内控制度的设计应涉及企业所有活动的所有层面;重要性原则,将设计重点放在关键的业务活动和高风险的环节,将精力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提高控制活动的执行力;适应性原则,设计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企业环境,不能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控制制度;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自身的经济水平低决定了其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建立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设计时应力求使有限的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完善泰安市中小企业信息沟通机制

高速、有效的信息传递才能保证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要想实现信息的高速、有效沟通需具备以下两点:一是健全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二是完善相应的信息系统配置。

公司应该制定专门的信息传递管理制度。制度涉及管理层和管理层之间,管理层和员工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制度应包括每一个工作程序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以便其他人员更快更好地获取和使用。制度中还应包括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双向的交流机制,达到信息反馈及时、畅通、有效。在信息传递中,人力终究有限,速度也不可能太快,发生错误也在所难免。要想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效果,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内部控制数据的快速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内部控制的及时性、相关性以及有效性。企业应聘请专业人员或相关专业人员来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使用。

(四)增加泰安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

所有制度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监督系统。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机制,其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使得其尤其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系统保证其实施。

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安排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由于内部审计活动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常常被企业忽视。很多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内部审计人员,有些中小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或有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但是审计活动少,不够全面,审计结果也不受重视。有的中小企业机构简单、人员少,聘用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太现实,可以通过聘用社会上的审计机构或制定内部审计负责人的方式进行内部审计。

企业应定期或随时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资金较为充足的中小企业可以专人进行内控监督,同时要保持监督人员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迅速进行预防和改进,不必受企业任何部门的干扰。条件较差不足以实行独立监督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控,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涉及了企业大部分的运营活动。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实施财务预算监督和加强重点财务事项管理来对企业重点进行监控,此种方式也可以达到很好的监督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连华,聂海涛.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J].会计研究,2007,(3).

[2]李明辉.论小企业内部控制:COSO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

[3]缪艳娟.企业内控规范实施机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10,(11).

[4]缪艳娟,杨雄胜,王则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进程·效果·建议[J].会计研究,2014,(1).

[5]樊行健,宋仕杰.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研究——基于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J].会计研究,2011,(3).

[6]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2).

[7]王颖,卜海.内部控制与组织文化的契合及互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6).

[8]余榕.根植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研究[J].审计研究,2013,(6).

[9]朱华建,张盛勇,高宏伟.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题及述评[J].会计研究,2011,(11).

[10]张继德.两化深度融合条件下企业分阶段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6 ).

作者:袁建华 曹艳琪

人口控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2: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企业排污控制的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基于地方政府的利益是企业排污控制中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根源。本文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利益驱动和低认识水平导致地方政府对企业征收低于中央政府规定的排污税水平,导致企业排污控制压力减少,从而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量偏高的形成机制。要克服企业排污控制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就要采取措施协调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协调经济发展和企业排污控制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地方保护主义;排污税

文献标识码:A

1.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排污控制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企业排污控制问题。中央政府早在1982年就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污染者付费”的精神制定了“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原则,并且选择排污费作为主要的环境政策工具,根据企业排污的状况征收排污费,从而达到迫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为生态环境改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仅在1996~2005年的“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就高达9 522.7亿元人民币,占同期GDP的1.0%[1]。然而,中国的企业排污仍然无法得到控制,企业的排污量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地增加。中国政府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将污染排放减少2%,到2010年实现污染排放减少10%。然而中国国家环保局[2]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上升了,其中工业废水同比增加2.4%,二氧化硫排放同比增加4.2%,化学需氧量(COD)同比增加3.7%。因此,中国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

为什么中央政府的排污控制政策无法在企业得到落实呢?这主要是因为处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各个企业之间的各地地方政府都有着比较强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其所辖地区的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利用公共权力为其辖区内各主体提供各种保护的行为[3]。中国政府[4]和社会公众[5]早已经认识到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排污控制的消极影响,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障碍,因此强烈呼吁地方政府努力克服企业排污控制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然而,简单的呼吁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效果,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在继续恶化。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企业排污控制中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地方保护主义,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企业排污控制中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我国的经济学家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平新乔[6]通过实证结果证明我国的地方政府对地方产业和地方市场进行保护是有巨大的利益动机的。周黎安[7]通过建立博弈模型说明,我国的地方政府官员不但在地区经济产出和税收方面而且在政绩和晋升方面进行竞争是形成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动力。冯兴元和刘会荪[8]认为,地方政府追求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和地方政府官员追求自利的最大化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地方政府官员的自利包括本政府或本部门的预算、官员自身可支配预算、政绩和升迁、货币收入(如奖金)和非货币收入(如在职消费)等。然而,关于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排污控制的影响的研究则刚刚开始。劳可夫和刘思华[9]认为,由于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在财政收入和政绩方面依赖于企业的产出增长,而地方政府官员相信企业实行排污控制会导致企业产出的减少,因此地方政府缺乏排污控制的激励,这是企业排污控制中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

2.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企业排污控制的机制分析

上述关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研究尽管研究方法大不相同,但都证明地方政府的利益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企业排污控制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如此。然而地方政府的利益是如何影响企业排污控制的?如何克服企业排污控制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些问题对实现有效的企业排污控制从而建设共同的绿色家园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正是本文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2.1.1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效用都是企业产量的线性函数,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都从企业生产规模增长中得到好处。

2.1.2 中央政府在制定排污税政策时追求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不但追求经济发展利益,还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政府在追求地方经济利益和地方公众环境利益的同时还兼顾地方政府自己的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2.1.3 企业根据其利益最大化决定其排污控制的努力水平。企业的排污努力水平只有企业自己知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只能根据共同信息和共同知识推断企业的单位产品排污水平。

2.2 模型的推导

2.2.1 企业的效用函数是:

∏是企业的利润,P和C是企业生产产品的单位价格和成本,q是产品的产量。E是企业的污染排放量,它是产品产量q的函数。T是企业面对的排污税税率。

假定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则:

也就是说,企业生产单位边际产品的排污量和排污税税率是反向相关的。

2.2.2 中央政府的效用函数是:

中央政府制定的排污税税率TH下被执行企业生产单位边际产品的排污量:

2.2.3 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是:

其中P、C、q和δ分别代表单位产品价格、成本、产量和公认的单位产品排污量。R代表地方政府认识到的企业排污给地方公众造成的损害,它也是产量q的函数,对地方政府是负效用的,Ts代表地方政府真正执行的排污税税率,η(η0)代表企业生产单位产品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利益系数。

假定地方政府追求其效用最大化,则:

地方政府执行的排污税税率Ts下企业生产单位边际产品的排污量:

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生产单位产品能给地方政府带来特别的利益η,而且地方政府对企业生产单位边际产品的污染对形成损害的认识 R′q没有远大于中央政府对企业生产单位边际产品的污染所形成损害的认识D′q,则地方政府所执行排污税税率Ts总是小于(或等于)中央政府制定的排污税税率TH,这就是我国排污税软约束的形成机制。而且在这个条件下,企业生产单位边际产品的排污量大于执行中央政府排污税率下企业生产单位边际产品的排污量。当前我国企业排污控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就是这种状况。

也就是说,如果地方政府的特别利益系数η很小甚至为零,而且地方政府对污染损害的认识R′q远大于中央政府的认识D′q,则地方政府所执行排污税税率Ts就会大于(或等于)中央政府制定的排污税税率TH,排污税软约束问题就会消失,企业生产单位边际产品的排污量就会小于(或等于)中央政府排污税率下企业生产单位边际产品的排污量。这应该成为解决企业排污控制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的途径。

上述分析表明,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企业排污控制的机制是: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利益的驱动,再加上地方政府对企业排污给地方造成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地方政府在对企业征收排污税的过程中执行的排污税率低于中央政府制定的排污税率水平,导致企业的排污控制压力减少,因此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量偏高。

3.克服企业排污控制中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建议

企业排污控制中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因而仅仅靠中央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呼吁是不可能改变当前的排污税软约束现象和企业排污失控问题。要克服企业排污控制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必须制定必要的政策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不但帮助地方政府认识企业排污对社会公众的危害,而且协调地方政府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3.1 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直接调整和改变地方政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

3.1.1 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政绩考核和监督体系。中央政府、社会公众的政绩评价是地方政府及官员的重要利益,它影响到地方政府官员的荣誉和升迁。中央政府和社会公众必须改变过去单纯考核地方GDP和财政收入的做法,通过推广绿色GDP等方法,建立起完整的地方政府生态环境考核指标体系,增加生态环境在地方政府利益中的权重,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企业排污对地方公众的损害。

3.1.2 逐步改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和结构。增加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努力提高地方企业经济效益,推动地方经济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低污染和无污染的经济产业,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污染型产业的依赖,特别是对少数几个污染大户型企业的依赖。

3.1.3 建立和完善企业排污信息披露体制。建立包括企业排污披露、地方政府污染控制披露、新闻媒体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机构和民间环保团体生态环境研究报告等在内的多层次生态环境披露体制,逐步改善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为中央政府和社会公众监督地方政府的排污控制努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有效预防地方政府官员在企业排污控制中的寻租行为。

3.2 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减少经济发展和企业排污控制之间的冲突,间接地调整地方政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

3.2.1 为企业的排污控制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在我国企业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下,要解决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除了建设大型公共污染治理项目外,还必须通过加强财政拨款、引进外国政府、金融和环保机构的环保贷款以及通过环保债券和环保彩票等方式为企业的排污控制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努力确保企业不因排污控制而缺乏发展资金。

3.2.2 为企业排污控制提供的技术支持。构筑激励排污控制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政策体系,积极培育排污技术成果转让和推广的市场环境,积极引进和推广西方发达国家的排污控制技术和经验,使我国的企业排污控制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3.2.3 逐步完善鼓励企业排污控制的产业政策。建立并执行针对企业排污状况的生产许可制度和针对产品健康环保状况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污染治理投资,对企业排污控制工作出色的企业实行政府采购优先制度和市场推荐制度等。

4.结论

企业排污控制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根源是我国地方政府的利益。由于受到地方利益的驱动和对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地方政府在对企业征收排污税的过程中执行的排污税率低于中央政府规定的水平,导致企业的排污控制压力和努力减少,因此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量也偏高。要克服企业排污控制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就要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政府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制定政策和措施减少经济发展和企业排污控制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N].中国环境报,2006-06-06 (1).

[2]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状况[EB/OL].http://www.zhb.gov.cn/xcjy/zwhb/200611/t20061121_96306.ht,2006-11-21/2006-11-25.

[3]冯兴元.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06).

[4]解振华.环保产业宜向市场靠拢[N].经济日报,2000-11-29.

[5]赵荣.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保护力度[N].人民政协报,2004-08-12.

[6]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和效果——一个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05).

[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06).

[8]冯兴元,刘会荪.论我国地方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04).

[9]劳可夫,刘思华.企业排污控制中地方政府激励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论坛,2005,(07).

[作者简介]劳可夫(1973-),广西隆安人,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刘思华(1940-),湖北云梦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收稿日期]2007-01-18

(责任编辑:翟超)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劳可夫 刘思华

人口控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3:

新农合的福利效果与改革方向

摘要:现阶段新农合政策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共付机制的需求方约束,这必然以降低农户福利水平为代价。在医疗服务供给者诱导需求的条件下,供给方的道德风险引致的过度诊疗必然带来医疗费用急剧膨胀,最终造成医疗资源配置严重浪费和低效率。基于以供给者诱导需求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对我国现阶段新农合政策的福利效果进行了阐述,认为影响新农合政策中医疗服务供给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市场竞争形态、信息不对称以及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并据此认为,新农合的改革方向应以控制医疗供给方的道德风险为核心,真正提高农户从新农合制度中享受到的福利和收益。

关键词:新农合;供给者诱导需求;福利效果;信息不对称;支付制度;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2003年,我国为解决低收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主要以政府投资、通过直接对医疗保险注资以补贴农户医疗消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下同),截至2010年,新农合参合人数为8.35亿人,覆盖面达到95%(中国卫生部,2011)。但是,已有研究表明该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作用有限。新农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但是并没有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甚至导致医疗费用支出明显上涨[1?4]。朱俊生[5]、李玲[6]认为,导致我国新农合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设计不能有效地控制医疗服务供给方的道德风险;尤其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制度对医疗服务的过量提供缺乏控制力,医生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诱导不必要的医疗需求,医院甚至利用“挂床”的方式套取医保资金。

在中国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民对医疗信息的了解及医疗常识的熟悉程度普遍偏低, 而且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医生比患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造成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医疗供方可以从新农合中获得一部分补偿,因此,这种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供方诱导需求(Supplier- induced demand,SID)的状况,供给方的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费用的急剧膨胀,造成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浪费和低效率。因此,如果在分析新农合政策福利效果的研究中,不考虑供给者诱导需求这一因素,需求曲线就不一定代表病人对医疗服务能够给自己带来的效用大小的评价,许多新农合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结论就会出现偏差,SID的存在将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抵消新农合政策给农户带来的福利效果,将高估新农合减轻农民就医负担的作用,价格管制与部分负担等控制医疗利用的政策措施将无效。

因此,本文基于机制设计一般原理,瞄准提升财政支出效率这一政策目标,将供给者诱导需求理论纳入到新农合政策的福利效果分析框架中,全面评价我国新农合制度的福利效果与可持续性,这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为实现这一研究目标,本研究拟从供给者诱导需求的角度,深度解析和重新评价现阶段新农合的政策效果,为新农合制度下医疗服务市场的运行构建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加深对制定公共政策所依据的市场及其主体行为认知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为现阶段新农合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而且可以增进对一般医疗保障政策制定的理解。

二、供给者诱导需求行为对新农合福利效果的影响

(一) 供给者诱导需求行为的理论分析

供给者诱导需求是指:由于医疗供给者相对于购买者而言通常拥有信息优势,且医疗供给者具有代理人身份,当医疗供给者的收入受到挤压时,在利益极大化的驱使下,容易利用医生本身的信息优势来增加病患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医生也必须权衡成本(声誉)和收益(医疗收入)做出是否诱导需求的决策。

假定医生是追求效用极大化的“理性人”,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程度增加会导致医生收入下降,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如按服务项目付费制度)不能有效地约束医生供给行为,作为代理人和医疗咨询者的医生会利用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来诱导病患过度地消费医疗服务。

医生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可以表示为:

式中:U代表医生的效用水平,Y代表医生的收入所得,W代表医生的工作负荷,S为医生对病患的诱导需求;同时,dU/dY>0 说明医生的效用水平随着医生收入增加而增加,dU/dW<0, dU/dS<0说明工作负荷与诱导需求的增加将带给医生负效用。dU/dS<0可视为医生诱导需求的“良心成本”。[7]假定某一代表性病患对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函数为D(P, S),P为医疗服务的价格,dD/dS>0。假設医生服务的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性市场,每一个医生所分配到的市场额度用R表示,则:

式(2)表示为某一医生在特定期间的总工作负荷。为简化起见,假定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固定,用C表示,因此,医生的收入函数可以表达为:

在式(2)、(3)的限制条件下,医生选择最优的P、W和S使其效用最大化。在式(1)中关于S求一阶偏导可得:

式(4)表明:医生多诱导一单位需求使收入增加后所导致的效用增加(边际收益)等于由医生多诱导一单位需求所增加的工作负荷带来的负效用与诱导需求行为本身所直接产生的负效用构成的边际成本时,医生的效用达到最大。

由此可见,供给者诱导需求的存在应该有以下条件:第一,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是诱导需求产生的前提;第二,医生是“理性人”,追求自我效用的最大化是诱导需求产生的动机;第三,外在环境发生变化后(如付费方式改变),医生通过不适当的影响(undue influence) 来控制患者利用医疗服务的数量,而不是通过配给( rationing) 来进行医疗服务数量的设定。

(二) 供给者诱导需求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1. 市场竞争形态

医疗服务是一种专业服务且具有异质性和无法再转售的特性[8],而病患对医生的偏好也具有异质性,因此,专业医疗服务的异质性及其病患对该服务偏好的差异导致医疗服务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状态[9]。

在病患自由选择医院和医生的竞争环境下,由于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缺乏搜索最低价格的意愿与能力,通常会选择品牌医院、选择名医和高新设备;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因为医疗保险中第三方付费机制而?低,对医疗质量的需求则随之提升,?增加医院购置高科技医疗设备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诱因;最终的结果是在医疗保险的介入下,将会促进医疗提供者之间医疗竞武的?为,使得医疗市场上高科技医疗仪器与技术的?积蔚为风潮。医疗院所为了吸引病人就医,倾向于投入大?资本,购置先进的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或发展技术,以释放出高质量服务的信息,从而提升医院形象、增加医院?销时吸引病人的筹码。这导致医院之间的竞争是以病患为主导的非价格竞争方式,即医武竞争[6, 10?11],成为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市场竞争的主要形态。医院之间医疗竞武的竞争行为会导致医疗市场上高科技医疗设备的过度供给,形成设备的闲置与浪费,诱导病人过度或者重复检查,造成医疗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医院多提供设备所增加的成本,在以成本为支付基础的制度下,被转嫁给病人。这就表明,在患者主导的医疗市场上,竞争不仅不能降低医疗费用,反而会刺激医疗价格快速上升。

2. 信息不对称

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复杂性,病患缺乏相关的专业医学知识,对自己的病情采取何种治疗方式等专业的咨询,都会受到医生医学知识的影响,他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都是由专业医生建议甚至决定。实际上,病患和医生之间构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病患委任医生作为完全代理人,并期待医生能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策。朱恒鹏[12]指出,医疗机构既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又同时扮演代理人。因此,医疗机构、医生面临着自利和患者的经济利益相冲突的现象,从而产生了医生的道德风险:医生扮演着不完全代理人的角色,凭借信息优势诱使患者消费过多的医疗服务及药品。研究表明,相较于基准价格,医患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对最终的医疗服务价格有正向影响: 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中,医生利用自己的医学信息将以50.17%的幅度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而患者凭借其掌握的信息将以23.56%的幅度降低医疗服务价格,二者的差额达成的医疗服务价格相对于基准价格上涨了26.61%。[13]

现有制度安排中的激励机制使医生收入与其诊疗收入密切相关,他们将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诱导更多医疗需求,增加病患或医疗体系的卫生支出[14?15]。在市场机制下,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服务收费,如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医生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时,医疗服务的边际收益高于提供服务的机会成本,病患不能判断医生是否做出了符合自己利益的建议,此时,医生就产生了诱导病患进行过度治疗的动机,出现了供给诱导需求的问题。医生对于患者的诱导需求受到患者所掌握的病情以及相关的医疗知识的影响,这两者呈现反向关系:患者掌握的信息越多,医生的诱导需求量也就越小;患者掌握的信息越少,医生就越能够实施诱导需求。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决定诱导需求的程度。

3.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1980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放权让利”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但是,这一改革将医疗服务提供者推向市场的同时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第三方成本控制机制,医院成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其公益性日趋淡薄。显然,供方费用共担比例的大小导致其提供服务所受到预算约束不同,不同的支付方式会对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从而改变医生的治疗方式,进而影响着医疗资源的配置方向。一般来讲,支付方式主要分为按服务项目付费制和按病种付费制。

按服务项目支付是医疗服务发生后对作为医疗服务供方进行事后补偿且供方不承担任何费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得病患和医生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相容机制,为供给方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病患提供过度的服务提供了机会,致使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效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按病种支付是指对某一特定病种所包括的全部治疗服务预先支付一个固定补偿价格。由于这种支付方式是由病人或保险机构预先支付给供给方,其提供服务所受到预算约束比较严格,供给方提供服务的费用都是由预先设定的预算支付,醫疗供给方的共担比例较高,由于只能获得固定的补偿,医疗供给方的收益取决于自身经营的成本,因此,按病种付费偿付制度相对于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而言,能够形成对医务人员的内部激励机制,使得医院从诱导需求的激励转变为降低医疗成本的激励。在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下,完全由需求方负担费用的按服务项目支付方式将导致供给诱导需求;而按病种支付方式可以让医疗服务供给方承担更多的成本,从而规制了其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为。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方向

目前,我国新农合制度将医疗费用控制的重点放在了患者道德风险方面,主要着眼于共付机制的需求方约束,这必然以降低保障程度为代价。在现行的农村医疗体系中并不存在有效的费用约束机制,尤其是对使用药品的管理,在引入医疗保险后,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将导致供给方诱导需求即医生道德风险的发生,导致的过度诊疗必然带来医疗费用急剧膨胀,最终造成医疗资源配置严重浪费和低效率。从社会福利角度看,供方道德风险才是原生风险,其存在同样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如果新农合不能给予农民切实有效的保障,不仅难以达成政策的预期目标,其稳定性、连续性也将受到极大挑战。因此,控制供给方的道德风险才是提高农民从新农合中受益水平的核心和关键。

(一) 以分级医疗为基础,重新理顺医疗市场的竞争关系

重新构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在鼓励医院竞争和引入社会资金以恰当的形式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的同时,要对医疗区域构建有效的三级网络与转诊体系,并对其功能进行明确划分,避免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从而规避过度供给诱发的过度需求,在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同时切实降低农户的医疗负担。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政府对医疗和医药的监管,使得医院和医生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化。

医院服务与收费所采取的支付制度,对医院的市场竞争本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在医疗卫生领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也要深化支付制度改革,引入医疗费用总额控制机制,理顺医生收入分配机制,真正使医生的收入体现其人力资本价值和承担的风险。即便不能直接采用与管理保健组织类似的模式,而只是逐步地将按服务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付费,也是现阶段新农合制度下控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使一级医疗机构到三级医疗机构均围绕着成本控制形成一个共同体,真正实现内部医疗资源的流动、病人的流动,用最少的成本为农户的健康提供保障。

(二) 改变医疗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格局

在医疗市场领域,由于医疗服务的专业性、不可替代性导致了医疗机构与病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机构垄断了信息,是信息优势方,病患为信息劣势方。改善医疗供需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医疗机构的行为与表态至关重要。医疗机构发布医疗信息比如药品价格信息、治疗方案以及普及某些医疗服务的相关专业信息,可以降低患者搜寻信息的时间成本。因此,政府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及相应的标准,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强制医疗机构发布上述信息,使得普通公众容易识别。二是,构建医疗市场信誉驱动机制,通过保持信息畅通、政府加大监督查处力度、曝光医疗机构的失信行为、以客观的标准扩大失信行为的影响面等措施来加强医疗机构自身的形象,迫使医疗机构提高自身的内涵建设。三是,将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患者对医生的评分制度纳入医生的考核体系,并与医生的收入挂钩,适当予以公开,这样既保障了患者正常就医的权利,可以减少供给诱导需求,避免服务质量下降,减少风险选择。

(三) 加大力度进行支付制度改革

从供给方进行费用控制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更为有效的支付系统,激励医疗服务提供者把控制费用的目标和临床医疗相结合。从国际经验来看,按照病种支付方式和总额预付制是目前控制医疗价格上涨最为有效的方式,对诱导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按病种支付方式下,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医疗支付方规定的不同的病种的支付标准,医生提供多样的服务项目的检查并不包含在支付标准里,实际上是按照病种的固定额度预先支付给医疗服务方,医疗供给方承担着很大的费用风险,供方一定会力图使自己的成本费用减少从而采用最小合理的医疗方案,从而降低医生的诱导需求。而在总额预付制方式下,医疗供给方在一定的时期及范围内仅可以得到一部分补偿,如果病患的费用超过了规定的总额,超额部分需要由医疗服务单位及医疗支付单位按照比例来支付,这样使得医疗服务单位面临着承担治疗成本的风险,因此,按总额付费方式可以使得医疗服务的价格下降,遏制供给诱导需求的情况发生。已有研究也表明,上述支付方式对于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具有一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疗服务方的行为,避免了供给诱导需求现象的发生,使得医疗资源能够有效的配置。[16?18]

根据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理论中“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的核心原则,在自由选择、信息不对称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一项制度安排若能使自利(self-interest)的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為,正好与制度设计者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的。[19?20]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能够使参与者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与机制设计者所期望的策略一致,从而使参与者自愿按照机制设计者所期望的策略采取行动。由于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从体制和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要求看,只有形成尽可能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医疗机构、病患、保险机构、政府等各类主体具有实现改革目标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让激励与政策目标的方向尽可能一致,才能使医疗事业沿着正确合意的方向发展,使所设计与安排的体制和政策具有真正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Wagstaff A., Yu S. Do health sector reforms have their intended impacts? The world bank’s health VIII project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7, 26(3): 505?35.

[2] 王翠玲, 吴建明, 张文杰. 安溪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绩效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5): 12?14.

[3] 解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福利效应分析——微观数据的证据[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9): 12?17.

[4] 封进, 李珍珍.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 2009(4): 103?115.

[5] 朱俊生. 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变迁的制度经济学解释[J]. 人口与经济, 2009(5): 77?83.

[6] 李玲. 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7] Evans R G. Supplier-Induced Demand: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in M. Perlman, Ed., The Economics of Health and Medical Care. London: Macmillan, 1974.

[8] Gaynor M. Issues in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rket for physician services [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1994, 3(1): 211?255.

[9] 卢瑞芬, 谢启瑞. 医疗经济学[M]. 学富文化出版社, 2000.

[10] Robinson, J. C., Luft, H. S.. The Impact of Hospital Market Structure on Patient Volum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Cost of Care[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85(4): 333? 356.

[11] Dranove, D., Shanley, M., Simon, C. Is hospital competition wasteful?[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23(2): 247?263.

[12] 朱恒鹏. 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J]. 中国社会科学, 2007(7): 89?103.

[13] 卢洪友, 连玉君, 卢盛峰.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测算[J]. 经济研究, 2011(4): 94?105.

[14] 高春亮, 毛丰付, 余晖. 激励机制、财政负担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演变——基于建国后医疗制度相关文件的解读[J]. 管理世界, 2009(4): 66?74.

[15] 李晓阳, 张一. 我国医疗市场供给诱导需求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9(2): 214?219.

[16] 陈瑶, 戴伟, 傅卫. 论我国农村医疗机构单病种定额付费质量监控[J]. 中国卫生经济, 2007(8): 18?19.

[17] 周晓媛, 毛正中, 蒋家林, 等.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中起付线的探讨[J]. 中国卫生经济, 2008(1): 47?49.

[18] 罗奎. 新型農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 卫生经济研究, 2007(3): 26?27.

[19] Hurwicz, Leonid. The design of mechanism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73(63): 1?30.

[20] Roger Myerson. Optimal Auction Design [J].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81(6): 58?73.

[编辑: 汪晓]

作者:宁满秀 杨志武 刘进

上一篇:电信局述职工作报告下一篇:财务科半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