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广播完善与发展评析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成立于2009年9月,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运动场馆面积1.3万平方米,在校学生数近3600名,分布在74个教学班,体育教师18人。学校以“诗韵教育”为核心办学理念,把校园足球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打造足球特色品牌,发展足球文化,发挥足球育人功能,用足球激发学生的潜能,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幸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校园广播完善与发展评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园广播完善与发展评析论文 篇1: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贯彻与落实的背景下,数学文化的内涵被广泛关注,数学文化的价值被经常提起,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被高度重视。本文提出在遵循原则、情境创设、自主建构、氛围营造、平台搭建等策略的指引下,将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知识和技能,领悟数学文化的思想和内涵,提升数学文化的素养和品位,以实现数学教育承载着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数学文化 数学教学 数学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到素养,还是从内容到方法都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学课程应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关系,反映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共识。学生学习数学大致可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知识与技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思想与方法,是思维不断发展的保证;第三重境界素养与文化,这是最高层次的目标追求,也是完善学生优秀品格的根本。基于此,我们要把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在适当的数学教学内容中,设立数学文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理性思维、提升数学素养中去感悟数学文化的思想和内涵。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文化是人们通过实际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包括数学研究与数学学习)所形成的特殊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也就是数学的语言、方法、思想、精神,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除上述内涵以外,数学文化还包含数学美、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由于数学是人类抽象性思维的产物,数学文化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公认的界定,数学文化所呈现出的多元、开放、动态的数学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是数学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物质与精神的积聚与沉淀,是数学与人文二者的融合。从本质上探寻,数学文化可理解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语言、思想方法、思维工具、理性精神与活动产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数学教材的编写中,也侧重于对数学家、数学趣闻和数学史料的渗透,以期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完善和发展过程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史的积累和沉淀,领略数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2.数学文化的价值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提出“数学为人类精神最精致的花朵之一”。数学文化的价值在于:借助数学的历史、发展与应用趋势,充分彰显数学的社会需求、科学体系、文化价值,促进学生认识数学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形成科学的数学价值观,并将其融入世界观。具体说来,数学文化引入高中数学教学有以下价值:一是借助对数学历史人物的思想精神、数学成果的介绍,让学生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在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实际应用中领悟蕴含的数学思想,逐步将知识、方法、思想内化为数学素养;三是引导学生在数学文化中了解数学问题的起源与背景,认识数学的发展历史,渗透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提升数学的文化品位。

二、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理论指导

1.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

由于心理过程与思维活动是难以直观观察得到的,而所处环境的刺激,将会促使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学习者的心理进行研究时,要重视对其可见性的外部行为的研究,探讨行为表现与所处环境的联系。随着年级的升高,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日益增多,学生常常难以透彻理解某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此时容易滋生厌学的心理,而数学文化的融入,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过程化,化枯燥为生动,于无形中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

2.基于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行为属于有目的的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对应着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潜在认知。科学地选取数学文化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3.基于建構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探索与集体协作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结构为基础而开展的。在对数学文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个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查找、阅读、收集与整理资料,这样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的锻炼。

三、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1.遵循数学文化渗透的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进行数学文化渗透,渗透时需遵循如下几方面的原则:第一,现实性。对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活动要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以学生所熟知的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与启发学生借助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第二,主体性。对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活动要做到不仅关注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生踊跃参与的学习氛围,重视数学理论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情感态度、思想方法等。第三,真实性。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所引入的数学文化知识要真实、可靠,切不可随意编造。第四,适度性。高中数学教学中所引入的数学文化知识内容,要掌控在学生当前认知水平所能接受与理解的范围之内,要与高中生的年龄相契合。第五,趣味性。高中数学教学中所引入的数学文化知识要富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六,多样性。数学文化的教学强调非形式化的方式,不拘泥于某种单一模式,有时可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形式。在进行数学文化渗透时,若适度遵循以上的原则,就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之美以及其中浓郁的人文价值。

2.创设数学文化融入的情境

课堂是数学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数学文化融入的主渠道,需要高中数学教师能够系统地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具体方式有问题情境式、片段式、专题研讨式等;需要教师从数学理论知识的根本出发,创设与数学史、数学应用等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以数学文化知识为依托,进行“有文化”的教学设计,在纵横联系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深刻性,感悟数学文化的广泛性。例如指数函数图像和x轴无限接近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可以联系《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描述,其中“万世不竭”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棒长度无限趋近于零,对应于图像和x轴无限接近,这种极限思想和唐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是一致的,让学生在感受数学文化与古诗词默契相通的情境中豁然开朗。又如立体几何的第一课可这样开篇,先回忆诗人陈子昂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然后评析:从数学上看,这是一首阐发时间和空间感知的诗句。前两句紧扣“前”“后”两字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一维空间),后两句通过“天”“地”的描写,悠悠地张成三维的立体几何环境(三维的现实空间)。这样引入,学生的空间概念油然而生,不仅能激起对立体几何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

3.构建数学文化培养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文化集中体现数学的观念,也可以理解为数学思维的物化与数学意识的外化。因此,在提升学生数学文化品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可借助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数学阅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现状是学生做题太多,阅读甚少。对于学科的学习来说,学校往往比较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疏于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公民数学素养有待加强,突显出数学阅读的必要性;数学教材是传承数学知识和文化的经典载体,往往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是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要加强对数学科普读物、数学类期刊、数学报纸等的阅读。通过阅读数学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数学文化素养。第二,数学写作。学生可以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积累之后形成小论文,借此真实地了解数学思维的产生过程,即使在探索的过程中走过“弯路”,但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的解决办法,可以真正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在数学写作的过程中,并非模仿与盲从,而是培养发现与解决问题、批判和质疑问题的意识,这正是数学文化中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三,数学实验。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多以严谨的逻辑性推理来论证,实际上可以通过引入恰当、合理的数学实验来辅助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如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创设问题情境,还原数学家当时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动手实践,经历观察、猜想、论证等环节,提升学生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相融合的意识,有益于学生体验思维过程、品味数学文化。通过在阅读中吸收文化、写作中运用文化、实验中感悟文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数学文化也自然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传承与渗透。

4.營造数学文化学习的氛围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将数学文化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之中,有助于营造学习数学文化的环境。第一,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校园广播、课间活动、数学板报等方式,介绍著名的数学人物、有趣的数学问题、最新的研究成果等,耳濡目染地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第二,学校定期开办数学文化的报告会,聆听数学大家的教诲。第三,以演讲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畅谈数学的机会,将学生自身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点滴经验积累与同学交流分享。第四,定期推荐和组织学生观看与数学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比如《大师》栏目中对华罗庚、吴文俊等的介绍,蔡天新教授的《数学传奇》专题片。第五,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气象台等,从中直观地认识数学的应用。第六,举办数学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数学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文化,感受数学文化魅力之所在。

5.搭建数学文化交流的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构建数学文化的交流平台,实现数学文化相关资源的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平台。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实则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学校要创设数学文化的数据库,借助现代化的工具与技术,依托互联网与数学软件,增加数学文化的立体感,尽可能地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建立学校的备课组,挖掘教师的集体智慧,将集体的备课任务明确分工,以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凝聚集体的力量,充分搜寻网络资源中优质的数学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形成一套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共享。

总之,探讨数学文化的内涵、发展历程、存在价值,探寻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数学文化的深层次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数学教师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提升数学文化素养,有利于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实施数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更有利于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感悟数学的文化价值”的课程目标,以实现数学教育承载着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张奠宙.数学教育纵横[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杨勇

校园广播完善与发展评析论文 篇2:

激发潜能,追逐梦想

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成立于2009年9月,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运动场馆面积1.3万平方米,在校学生数近3600名,分布在74个教学班,体育教师18人。学校以“诗韵教育”为核心办学理念,把校园足球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打造足球特色品牌,发展足球文化,发挥足球育人功能,用足球激发学生的潜能,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幸福。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10年前,选择足球,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这得益于大连市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和氛围,以及大连人对足球的热爱,在这样的城市文化滋养和浸润中,高新区中心小学校长隋鑫选择了“择高处立”,让校园足球从高起点出发,面向全体,人人参与,面向未来,全面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与学校坚持的诗韵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2015年10月,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一、高站位谋划——完善机制,优化管理

1.求同存异——达共识

校园足球如何让每一名学生都喜欢参与进来?如何让每一名学生都受益?这是全校教育工作者都曾面对和反复思考的问题。校园足球从高起点出发,就是要让足球回归教育,从游戏、玩和体育活动开始,从面向全体学生开始,让足球场成为培养学生们体育精神的训练场,让“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的“三好”导向在润物细无声中给学生们长久有益的教育。

2.建章立制——强管理

2011年9月,在第一支足球队建立之初,学校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4人),严格执行“三定两会一评”制度(三定,即定计划、定方案、定内容;两会,即事务会、赛务会;一评,即建立对教练员及足球教师的专项考评制度)。学校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定期考核包括每学期对带队教练员及足球教师训练计划、目标达成度、训练出勤率及参赛成绩等进行验收;不定期考核包括随机观摩训练课,随机抽查相关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学前,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体育教师共同商讨制订足球课程计划、课间活动计划和班级联赛计划,每个月组织体育教师集中研训推进课程开展与创新的方案、改进创编课间活动方案和梯队训练方案。每周三下午的校本教研时间,组织体育教师交流反馈课程推进的内容、课间活动内容(分层次,足球技能与身体素质)、各梯队的训练内容与目标。通过事务会,体育教师们定计划、定方案、定内容、理思路、明方向、立目标、抓落实、找差距、谋发展,认真解决校园足球发展中的每一项问题。通过赛务会,针对校长杯、区长杯、市长杯、联赛、全国赛等各级各类比赛,制订训练计划,细化相关事宜。

现在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各足球梯队也呈“井喷式”发展。如今,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已增为12人,一把手校长仍然亲自挂帅,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教学主任、德育主任、年级组长、体育组长及骨干教师、骨干足球教练等共同组成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上下一盘棋,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已形成了“知其人,量其才,扬其长,避其短”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使足球活动顺利开展,有效落实。同时,学校还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如,《高新区中心小学大课间活动管理办法》《高新区中心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高新区中心小学校园足球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高新区中心小学“校长杯”班级联赛实施办法》等。把教育理念写进学校办学规划与阶段性实施计划中,并制订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培训成为一种福利,为体育教师创造外出提升自我的学习培训、学习观摩活动、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师技能比赛等展示与锻炼的機会和舞台。同时,还从活动开展、课程设置、考核制度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制订了可操作的细则,并从人才培养上加以保障,紧紧抓住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通过搭建平台和创设机会,让学有所成、表现出色、特长突出的体育教师在区、市、省、全国的培训、观摩展示与交流、竞赛、支教送教和对口帮扶等活动中展现自我,历练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师不断强化自我认知和提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从普通体育教师行列主动迈进优秀教师行列。

3.全方位育人——巧融合

学科教育和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全国书法教育实验校、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示范学校、辽宁省文明校园、大连市学雷锋标兵学校等)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不能孤立存在。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一直努力将全体师生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对体育精神的追求与学校教育资源融为一体,为每名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凝聚生命力量。学校充分抓住有影响力的活动进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利用“世界杯”足球比赛的机会,在校园内通过征集“诗韵足球与你心中的世界杯”主题绘画作品、手抄报、摄影作品、书法作品、校园足球标志设计作品、队服设计作品,评选最佳作品和有创意作品等形式让主题活动深入人心,从而实现学科知识融合,育人的巧融合,收获了较好的活动效果。学校深知,每名学生的意志品质都不是天生的,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团队合作等优秀品质,都需要一个长久的教育过程,而这种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经常参加以足球为代表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这是学校对学生普及校园足球活动之后的深刻体会。在学校每年一次的校园足球文化节期间,学生们全员参与,班级足球联赛期间,学生们场上竞技、场下助阵,赛前宣传、赛后评选,整个校园都是沸腾的。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雷锋走廊、雷锋广场、足球文化长廊和班级足球墙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校园足球文化节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借助班级足球联赛的机会学习足球知识、观看足球赛事、讲述足球故事、评析足球趣闻、评诵身边榜样,在这样的“足球盛世”环境中,每名学生都在自己喜欢的项目里尽情释放,教师们也与学生们一起享受着一场场校园足球活动带来的惊喜与喜悦。

二、高标准要求——优先支持,全面保障

1.政府支持优先,让足球基础建设稳固快速发展

2015年,学校投资160多万元,把操场改造为足球专用场地,全部人工草坪覆盖,充垫物绿色环保。从2016年起至今,市级、园区财政先后为高新区中心小学聘请专业足球教练员,进行体育教师培训,建设校园足球文化,添加维护训练器材设备与装备,对全国及市区比赛、日常训练和各项赛事进行补助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累计近80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创建与发展。

2.师资建设优化,让足球“教、练、赛”如虎添翼

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的体育组被学校赋予“超级战队”的称号,他们就是学校富有创造、激情、智慧、责任的全能型体育教师。这支“超级战队”,要承担起全校学生足球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要承担起各自年级足球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工作,要承担起学校班级联赛的组织、协调、调动和指导工作。这支“超级战队”每周都要增加至少1次集体的足球基础运动技能训练和备课,经过组内考核认定达到要求才可以走进课堂,凡是要求学生要学会的,体育教师必须首先要学会和掌握。

此外,学校定期选派体育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国家级足球专项培训,如,选派足球教师参加全国青少年足球骨干师资专项培训,选派足球教师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指导员培训并取得资格认证,6名足球教师先后参加了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培训并取得资格认证。学校每年会组织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相关领导,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反馈、督导评估等形式,从不同的层面对体育教师开展考核评价,激励他们早出佳绩。目前,学校除了保证教学等任务需求,还强化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支是由本校足球教师进行足球课余训练的队伍,主要进行足球专业技能与意识等基础性训练、常规体能素质训练,另一支是由选聘的足球教练员进行课余训练的队伍,两支队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由足球教师和教练员所带的球队都有完整的训练体系、规章制度以及对应的评价考核措施,在训练中注重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每年每队的训练时间保证在300天以上,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一支支成形的校园足球梯队孕育而生。

3.家校携手优胜,让足球等体育锻炼延伸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校园足球不应只在校园,还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让学生每天完成足球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布置的家庭“体育作业”就显得格外重要。家庭“体育作业”一般由技能和体能练习组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锻炼的有效性。为保证实施效果,学校对各年级家庭“体育作业”提出了量化标准和需要达成的目标及要求,制订出各年级不同标准的练习内容与等级评定标准,其中包括足球技能、身体素质两大方面,无论是在学期中还是在假期,采用每周一评的方式进行操作。学生填写自评表,班级进行汇总,班主任及任课体育教师进行抽查指导,上报后统一汇总统计。并将相关练习录制成微视频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参考,切实提高学生在自主练习时的学习效果。

家校携手来推动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的有效落实,还要坚持做好反馈和评价。如,学生们坚持足球基本功(颠球、传球等)练习,家长坚持每天为学生在记录单上以照片和小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班级群中进行反馈。当然,家庭“体育作业”除了学校规定的足球项目技能练习,还有柔韧技能和花样跳绳等,家长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条件,选择跑步、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仰卧起坐和游泳等体育项目来进行锻炼。在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家庭“体育作业”与其他学科作业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完成的不好会被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此外,学生的表现也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考核相挂钩,作为学校“周流动红旗”“月星级班级”“年三好班级”“优秀班主任”等评选的重要依据。

三、高质量普及——多措并举,追求卓越

学校为做好校园足球高质量普及,始终遵循“教會、勤练、常赛”和坚持“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男女均衡”等理念。围绕“六个抓好”,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的校园足球发展之路从有到优,从有到全,发挥出了校园足球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1.抓好“教会”——聚焦运动技能,上好足球体育课

学校始终坚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上好每一节足球课。2012年,学校编写以足球运动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游戏和竞赛为主要手段的《小足球》校本教材,在保证完成国家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足球项目的教学内容。从2014年3月起,体育课每周拿出1节课作为足球课,细化足球技术,强化活动和竞赛。充分利用每周1节足球体育课和1节校本足球课的时间,针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分批、分段的全员普及训练、强化练习和专业拔高等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注重抓好学生兴趣培养,注重家庭“体育作业”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和《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标准》规定的足球必测内容的有效整合。

此外,为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师“教会”的能力,学校特别注重加强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和科研课题研究。辽宁省省级课题《体育与健康研究性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已圆满结题,隋鑫在辽宁省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课堂教学融合研究》结题现场会上进行了精彩的经验汇报。学校十分重视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与发展,2019年,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第一届大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技能暨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

2.抓好“勤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重点群体

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持续不断的时间积累和辛勤付出,这就要对学生增加练习量。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创建一个集中在一起并分开反复练习的机会,就是将足球纳入大课间活动和布置好家庭“体育作业”。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学校的足球梯队,为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训练。从2011年7月组建了第一支足球队(U7组)开始,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成立了8支球队,6个年龄梯队,共180名足球队员。2018年3月,成立了高新区第一支校园女子足球队。6名专职教练员(1名外籍教练员),4名体育教师兼职教练员,每天下午放学后、每个周末、每个寒暑假,足球队员们都会驰骋在训练场上。

3.抓好“常赛”——简化规则,调整赛制,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感和获得感

从为少部分学生设置的比赛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男女不限的足球比赛,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和班主任教师都变得“乐此不疲”。当校园足球竞赛让每一名普通的学生都体验到了参与感和获得感,那么它所爆发的能量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现象恰恰得益于学校在足球赛制上和规则上所做出的改革。2017年4月,学校修改了“校长杯”足球赛的赛制,新赛制在赛制、上场人数、男女生组合、时间和场地大小等方面做足了文章,采用多种赛制、多种组队方式进行比赛。如,二年级组比赛分为3节,每节为10min。每支足球队至少有10名队员参与,班主任把10名队员分为2组,每组各参加前两节的比赛。第三节比赛由班主任统筹任意队员组合参赛。三至六年级比赛则分为4节,每节同样为10min。每支球队至少有15名队员参与,班主任把15名队员分为3组,每组各参加前三节的比赛。第四节比赛由班主任统筹任意队员组合参赛。此外,在足球体育课堂上,足球教师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小型多样足球比赛已成为一种常态教学模式。而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期间,班级内小组间的趣味比赛中,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各支足球梯队的组内与组间相结合的对抗训练中,花样翻新的“比赛天天见”,让学生们十分期待。

4.抓好“增量”——足球为牵动,帮助学生除足球项目之外至少再掌握1~2项体育技能

学校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特别是在足球体育课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以校为本的体育活动类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份“1+N”选择菜单,“1”就是普及校园足球已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N”代表学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学习需求菜单。学校依托项目管理,充分挖掘教师资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已开设足球、跳绳、篮球、排球、啦啦操、羽毛球、柔韧素质操、武术、舞蹈、趣味田径等学习提升小组,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体育项目。坚持全面参与和个性发展相结合,覆盖率达100%。

5.抓好“创新”——推陈出新,整合资源,打造校园足球特色品牌

在“踢”字上做足文章,创新编排足球大课间操。2014年9月,学校更新编排出具有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特色的足球大课间活动。体育组所有教师发挥各自特长,足球操从音乐的选曲到动作编排,反复推敲、尝试、调整、学习和改善。截止目前,已正式更新编排出的第三套完整的足球大课间活动,在球性练习、技术应用、技能展现、身体素质练习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套足球操根据年龄段特点,编排出2套不同年龄段的足球活动内容(二、三年级1套,四、五、六年级1套),包含熟悉球性、颠、踩、拖拉球等个人足球技术展示,和多人组合的传接球、脚背运球、头顶球等技能配合。在2010年足球操和活动练习正式进入常规的大课间活动之后,2012年将花样跳绳,2013年将柔韧技能和技巧项目作为新的突破内容有机融入到足球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体系中。

6.抓好“增值”——用校园足球文化去涵养学生的品格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注重足球育人环境的营造,学校建立校园足球信息平台,及时报道足球活动、展示特色成果。邀请家长参观学生训练,向家长介绍足球训练的益处,获得了家长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学校在各班建立展示册以及足球报,营造浓郁的足球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形成了“人手一球,班有一队,队有一星”的良好足球氛围,并通过足球特色长廊、校园橱窗、校园广播、校报等多种途径进行校园足球主题宣传,积极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育人环境。此外,足球赛场上的礼仪,包括足球队员上场、退场、换人、双方互换队徽和向裁判致敬等环节都是学校特别关注和重视的育人建设环境。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希望学生们经过校园足球文化的熏陶,从小就能真正理解足球运动的内在含义。

四、高水平发展——示范引领,文化自信

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历经10年的发展,在校学生数由87人发展到近3600人,学校因普及校园足球,重视以体育人和学生全面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回顾这段历程,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认为,校园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被学生和教师们所热爱,这种热爱,并不仅是对成绩的热爱,而是发自内心对足球文化的热爱,有了这种热爱,也就做到了文化自信,这也是学校高水平发展的动力所在。

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体育联盟实验校、全国跳绳示范学校、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中小学体卫艺教研基地学校、辽宁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辽宁省校本研训先进单位、大连市足球运动点校、大连市青少年绿茵工程网点学校、大连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大连市第一所被认定的校园足球样板示范引领学校等众多殊誉。

在校园足球的推广过程中,中国足球名宿代表李应发、李华筠,全国体育联盟教授及专家团队、省市体育专家领导等分别赴学校进行指导。2019年9月,教育部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专题组副组长管西亮、周大永等一行8人,赴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考察足球运动的开展情况及梯队训练情况。

学生们在历练中成长,2015—2019年,学校连续5年蝉联由大连高新区教育文体局主办、高新区校园足球管理办公室承办的高新区“区长杯”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冠军;在2017—2018赛季,大连市青少年绿茵工程“市长杯”足球联赛中,学校分别获得2009年龄组梯队、2010年龄组梯队冠军。2018年,学校3名学生代表大连市参加中国足协青训中心“希望杯”少年男子足球赛,获得冠军,2名学生分别获得得“最佳球员”“最佳射手”称号。2019年,学校有4名队员入选2019年男足U12(2007年龄段)第二期优秀球员训练营国家集训队。学校U10足球队代表大连市出战2018—2019年“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杯”中国城市少儿足球联赛总决赛,经过激烈比拼,最终摘得U10组冠军,同时,还获得“优秀组织奖”,收获“最佳教练员”“最佳球员”“最佳守门员”共3个单项奖。2019年暑假,有4名足球梯队学生入选国家青年集训队,另有5名学生通过选拔,被推荐参加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第一营区)。

学校成功承办了全国新区经开区高新区首届职工健康运动会四门足球比赛。2019年,学校作为全国家庭健身挑战赛大连站小学组分站,承办了预赛项目的选拔。学校还多次承办了辽宁省体育骨干教师现场观摩会等展示研讨会,大连市小学校园足球教学、大课间活动及校园足球足球竞赛观摩展示活动暨大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工作推进会,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作为媒体支持并现场直播,直播点击率超过21万。

学校足球大课间操应邀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上进行现场展示,广州市、贵州市等地领导到校观摩全体学生常态化大课间活动。学校应邀在重庆市召开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暨第四届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研讨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全国网络直播。

学校与贵州市六盘水地区7所小学结对帮扶,隋鑫先后3次赴贵州市六盘水小学作经验介绍,先后派遣6名教师分别驻六盘水市支教一周、一个月、一年,将“诗韵教育”下的足球精神带到大海彼岸、大山那边。

校园足球工作任重而道远。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将沐浴著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春风,坚定地以校园足球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与高水平发展,不断彰显足球文化的魅力和足球育人的功能,努力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奠基。

作者:本刊编辑

校园广播完善与发展评析论文 篇3:

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我校生物教师进行生物教学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和一支粉笔,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而现在教师按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而我校建校时间短,生物教师进行课改实验,开发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显得底气尤为不足。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学校生物课程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和利用:

第二、生物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生物课程结构欠妥以及生物课程的安排不合理;第三、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开发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意识不强。

为此教师为推进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领会生物课程改革精神,适应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应将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好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在县教研室、学校行政、教务处及教科室的支持下,根据我校生物教学的实际,提出了研究课题《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并从开发利用学校生物实验室,开发学校生物园,主办《生物园地》等各种学校资源入手,整合学校的生物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 课程资源、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它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学校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等无形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可用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学校的生物课程资源是指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以外,还应当配备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教学软件、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学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等,学校还应建设好生物园,此外,校园网上的有关信息以及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学校的课程资源。

2 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措施

2.1 学习生物课程资源的相关理念,增强资源开发意识

2.1.1 课题组组织学习

在此课题立项之初,教师对课程资源和生物课程资源这些概念理解不清,也不知如何着手进行研究。为此,课题负责人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课程资源、生物课程资源以及如何开发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并带动全体生物教师参与学习。教师们学习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文章几十篇,并认真研读了《生物新课程标准》、《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等,特别是对《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整合课程资源的课堂探究模式》、《初中生物学“做中学”课程资源开发》等进行了多次反复的学习,让课题组成员逐渐明确了课题研究中各关键词的内涵。

2.1.2 专家、领导指导学习

结合全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培训,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生物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使生物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学习意识,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题组先后多次邀请县教研室的周晓莉老师和威中的王淑英老师等专家以及学校领导亲临指导,作生物课题研究方面的各项讲座。

通过学习,让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对课题研究的方方面面都较为熟悉,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通过学习,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建立较为完备的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内容。通过开发学校生物园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活生生的生物材料。通过《生物园地》为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排版、制版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所。通过对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

2.2 建立课题研究的运行机制

(1)学校领导重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

(2)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及组织管理机制;

(3)建立健全实验档案。

这些机制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3 开发学校生物课程资源

2.3.1 开发学校生物园

结合学校实际,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确定了生物园的场地并进行了规划:①建围墙;②建蓄水池;③动植物园的规划,分别为盆栽、花卉、农作物、蚯蚓园等。生物园中的动植物与教材内容、本地实际、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既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而又贴近学生生活。

2.3.2 创办《生物园地》

由指导教师和兴趣小组的学生共同设计,通过分工协作最终确定了“生物之最”、“生物热点”、“校园短波”、“奇趣异闻”、“学习方法”、“你知道吗”等作为《生物园地》的重要内容,以带动非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生物的兴趣。通过生物兴趣小组各位同学的群策群力.一份精美的小报诞生了。以后每月一刊的《生物园地》基本上就是由组长组织,与各成员分工协作,每期的《生物园地》都办得有声有色。学生不仅亲自体验了主办《生物园地》的全过程,还明白了如何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以及怎样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

2.3.3 完善学校生物课程资源

①建立健全学校生物实验室资源。课题组经过努力获得了较为完备的实验室资源,像显微镜、各种模型、标本、生物学教学挂图以及投影片等。②收集、整理了生物实验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网络室的资源。

2.4 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

2.4.1 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中的有形物质资源

初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都较差。学生不重视生物学的学习这种现象特别普遍,为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课题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中的有形物质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运用于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为此,我们在课题实践过程中,要求每位主研人员每学期除带领各自兴趣小组的学生完成开发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研究任务外,还要上一课时以上的观摩课。每次上课前,教师都要就上课的内容认真地研究讨论:如何选择学校生物课程资源、选择的量、采用怎样的形式进行分组等;上课之后,再与其他教师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着重从如何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的角度进行评课,从而推动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更好地完成生物新课程教学。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整合并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中的有形物质资源。

①利用学校生物园、校园中的生物以及学校购买的生物材料,为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提供原材料。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学校校园中的生物及用学校经费购买的生物材料以及学校生态园中的生物,都是学校提供的重要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其他课程资源难以替代的价值。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观察、触摸乃至操作活的生物体,与面对模型、标本、挂图甚至

观看录像片相比,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丰富、鲜明而深刻得多。

案例1:朱萍老师在上“生物的特征”时,在鱼缸中放了2条活泼可爱的小金鱼、一盆含羞草、一些生物实体和标本。课前布置学生自带一些自认为是生物的东西到课堂,设计了一堂较为生动的生物课。学生竞赛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教师评价鼓励引入观察小金鱼、含羞草的生活状况,比较得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教师补充拓展生物的特征。学生兴趣很浓,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避免了以前教师的条款板书以及学生的生硬记忆的现象出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2:课题组成员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对校园中的各种生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特别是对校园内的乔木、灌木进行了归类统计;同时为校园生物中的乔木颁发了“身份证”——挂牌。这样能让学生一进校园就感受到浓浓的生物氛围,为学生认识生物,了解生物提供了环境。

②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最直观的教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生物实验室资源,选择适合的模型或实物,以增强真实感和立体感;选择挂图或投影片做进一步的观察和识别;为学生提供体验学习的空间。

案例3:朱萍老师在上“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时,就充分利用了学校实验室资源中的肺泡胸廓、膈肌运动的模型,以引导学生明确肺泡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吸气与呼气的原理,通过学生观察或亲自体验、感知、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也避免了教师的生硬灌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不是一种负担,效果显著。

③利用媒体资源,通过创办《生物园地》和校园广播之声,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利用网络室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与文字教材、挂图、投影片等传统教材相比,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知识的组织形式更佳、信息量大等特点。

⑤综合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拥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适当整合,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用课件来演示亦无不可,但有大材小用之嫌;放录像片则显得喧宾夺主了。因此,教师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2.4.2 挖掘利用隐性资源

隐性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例如,学生普遍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对身边的动植物大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甘苦,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等。他们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可能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与物化的课程资源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于学生头脑中,需要教师挖掘。因此教师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经常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3 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

(1)促进了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如生物实验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模型、生物教学挂图、标本、教学软件等的丰富、完善和整合;为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学习以及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

(2)参研教师开发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的意识增强。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开发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活动中来,开发了学校的“生物园”,创办了手抄报《生物园地》,并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利用学校的各种生物课程资源。

(3)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教研水平。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研究学习了相关文献资料80余篇,开展各级研究课10余节,通过课前集体研究、讨论,课后反思、总结,写实验周记、教学体会、研究得失、经验论文等提高了参研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成长起来,成为全县生物教学骨干,朱萍老师为全县生物青年骨干教师,朱萍、邓正红等老师经常承担市、县公开课、观摩课,研究期间参研人员撰写了17篇经验文章及论文,分别在国、省、市、县级交流或发表,形成优秀案例近100个,其中朱萍、余群英老师合撰的《眼与视觉课堂实录与评析》在四川省新课程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

(4)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该校的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有2002年全县毕业会考的第14名上升到2005年的第3名。

(5)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初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喜欢上生物课的学生开始喜欢上生物课了,不愿意参加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的学生都想加入生物兴趣小组活动了。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的学生策划、创办《生物园地》和生物广播播放生物知识各14次,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 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在教学实施中的探讨

3年来通过全体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对学校生物课程资源中的实验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网络室资源;学校生物园、《生物园地》、校园广播之声等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生物课程资源:教师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提高了生物教师优化整合学校生物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新了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难以解决,要充分发挥课题的成果优势,还需要作更多的尝试,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学科教学普遍不被学生看好的情况下,如何持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如何保证学校生物可持续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学校生态园的管理、实验材料的延续等;

(3)《生物园地》、校园广播之声等资源如何有效的传递下去;

(4)如何在时间短,任务重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

总之,通过研究总结,我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了学校的生物园,创办了《生物园地》,并开通了校园生物广播之声;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生物课程资源,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该课题在内江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在四川省第十二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

作者:朱 萍 余群英

上一篇:计算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党务政工干事竞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