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H校为例,发现技工学校仪式教育的开展存在重视度不足,教育价值欠缺;“形式化”泛滥,教育意蕴淡薄;内容同质化严峻,不合实际;主体缺失,工具化严重;系统性不够,规范性缺乏等问题。探析其原因,主要有理念的欠缺、物质条件的缺乏以及指导教师的缺失。解决现存的问题,需要改进仪式教育的价值观念、提升仪式教育的系统性、突出仪式教育的学校特色。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论文 篇1: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再反思

高德胜在《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这本书的结论部分指出: “现代道德囿于‘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样的结论,偏执于教育者的主观意志,将德育仅限于有目的的影响和活动。”的确如此,现在我们的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呈现出很强的程式化、专门化倾向,有规定的时间(班会或报告会),规定的人(政教处老师、班主任)以及规定的内容(更多的是对校规的学习和重温)。不可否认,这些活动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道德教育——这种涉及人的精神与灵魂的活动,更多地需要依靠“非德育活动”来完成。

前苏联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认为:“道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而细节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正好较完美执行着丰富的优秀道德意识的渗透。”在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源自于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渗透,道德习惯应该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从学校教育角度理解,道德教育应该内在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本身。只要教育活动展开,道德教育和道德影响就会发生作用,它不是超越于学校教学之外的一项工作。

只有让道德教育走出“专门化”,全面融合于学校生活和学生生活中,从生活的细节开始,去关注不同学生的道德困惑和精神现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交往,学会尊重,学会承担责任,不断修正和提升自身的道德,最终他们才能够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不但是道德精神的传授方,更应该成为道德精神的体现者,他们应该凝聚为一股教育的合力,营造一种利于形成积极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氛围,同时不能忽视自己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和信念本身就是一种无形但又强大的道德教育力量。这样,道德影响就会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所有方面,学校整体生活对学生都会产生道德影响。学校和教师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情境中,在这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的暗示,增强道德行为的抉择智慧,形成道德能力并最终走向道德自觉。这样的道德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因为这种学生身处其间的日常道德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更广阔,也更深远。

教育的本质是引领人走向精神的至善和生活的幸福。德育本应该贯彻在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至善精神和幸福生活世界的奠基。今天,功利化思想在我们的教育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何为生”的知识传授成为教育的最大追求,道德教育成为知识教育的陪衬。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如果说目前的中学教育存在隐患的话,最大的隐患是德育;如果说中学教育有可能出现问题的话,最可能出在德育上。”笔者认为,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

作者:张 勇 张 莹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论文 篇2:

技工学校仪式教育的缺失与建构

摘 要:以H校为例,发现技工学校仪式教育的开展存在重视度不足,教育价值欠缺;“形式化”泛滥,教育意蕴淡薄;内容同质化严峻,不合实际;主体缺失,工具化严重;系统性不够,规范性缺乏等问题。探析其原因,主要有理念的欠缺、物质条件的缺乏以及指导教师的缺失。解决现存的问题,需要改进仪式教育的价值观念、提升仪式教育的系统性、突出仪式教育的学校特色。

关键词:技工学校;仪式教育;缺失;建构

作者简介:张敬佩,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仪式”一词最早来自西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宗教意义上的仪式、礼俗,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仪规、礼俗、程序。作为一种文化記忆的载体,仪式具有现场性、直接性以及亲身参与性等特点。同时,与文本相比,在视听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仪式发挥着比文本更加深刻的教育作用。[1]因此,仪式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中心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教育的定义主要有教育活动观、教育方式观、教学活动观、教育过程观等不同的观点。然而,不管是哪种观点都基本肯定了仪式教育具有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规范学生的行为、疏导学生的情感以及培养学生的三观等作用,可见仪式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学生具有可塑性强、活泼性强,同时求实精神差、组织纪律性差以及思想稳定性差等特点[2],因此仪式教育在技工学校应被更加的迫切需要。然而,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仪式教育存在着形式化、简单化、工具化以及同质化等问题。[3]所以,需要重新审视技工学校的仪式教育,发挥仪式教育的重要价值。下面就以H校为例,分析学校仪式教育现存的问题,以期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技工学校仪式教育缺失的问题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以H校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分别对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团体访谈。经过调查可知,H校作为一所省级技工学校,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仪式全面众多,常规性仪式有升旗仪式、班会仪式、期中期末总结大会、社交礼仪仪式、宣讲会仪式等;竞争性仪式有田径运动赛、拔河比赛、足球比赛、电商营销节、汽车技能大赛等文体竞赛仪式和知识比赛仪式;通过性仪式由军训仪式、入团入党仪式、成人礼仪式、开学仪式、毕业典礼等;节庆性仪式有元旦晚会、女生节、中秋晚会等。其中,很多仪式具有综合性质,也可以共同实施,比如:在开学典礼上举行成人礼、在升旗仪式后举办开学典礼等。虽然仪式众多,也具有一定的布局和规模,但是H校作为一所成立不久的私立职业学校,其仪式建设还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高

仪式教育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与课堂教育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H校在仪式建设整体上重视度还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资金投入不足。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学校的质量建设,保证招生名额,打造学校的品牌,学校的资金投入更加侧重于可量化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学楼、实训楼、住宿楼以及汽车、焊接专用器械等设施设备。对于学校的文化、仪式建设的关注度不够。

2.对学生的需求重视不够。学校在仪式的设计和开展上,很大一部分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仪式教育,就是根据学校领导老师的经验开展,对学生的需求少有关注。而且每次的实施往往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仪式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仪式教育实施的力度有待提高,教育价值没有体现。

(二)“形式化”泛滥

仪式的本质是一个特殊的“场”,是一个凝缩的空间,其重要表现是象征性的符号。[4]学校仪式教育的本然目的也是通过这种象征性符号潜移默化地传递某种理念文化、情感态度以及生命体验等正向的教育内容。[3]可以说,每个仪式都会有不同的象征性符号,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如果仪式教育千篇一律,又或者过分强调表现形式,追求新奇怪异,那么这种仪式教育就会沦为“形式化”,不能起到仪式教育应有的作用。H校的某些校园仪式教育就有“形式化”的弊病。例如,元旦晚会,本应该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载歌载舞的仪式活动,结果却成为了领导讲话的主场,完全没有体现元旦晚会的文化内涵。又如,颁奖典礼,作为一场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的仪式,本应该是一场正式的活动,却变成了歌舞晚会。学生们只关注了晚会的精彩,却忽视了受表彰的同学,颁奖典礼的教育意义如何达到?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形式单一、固化。某些仪式过于注重过程的规范性,环节的统一性,以至于很多活动千篇一律,形式化严重。

2.过分强调视觉表现,作秀性质严重。仪式教育要求内容丰富,活动多样,然而某些仪式的实施没有考虑到其内涵是否有所展现和表达,学生们是否接受。

3.灌输性质严重。个别仪式变师生互动为领导老师个人侃侃而谈,学生们被倾听,被灌输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仪式内容同质化

技工学校仪式作为本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表现出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特色,所有的仪式在整体上都应该将不同的目标整合在一个一致而共享的价值之中,让学校的价值得以内化,并有一种整体感,赋予学校一个特定的认同。[5]这样的仪式教育既能区别于其他学校,也能随着具体情况的不同变化仪式的形式和内容,而保持内在价值的不变。然而,H校的某些仪式教育的内容同质化严峻,不合实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仪式教育内容的照搬照抄。个别仪式教育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特色,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而在内容上照搬照抄,把别的学校的仪式强制性的移植到自己学校,效果自然不理想。

2.仪式教育内容的一成不变。部分仪式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学生需求的變化而硬性开展,内容简单、一成不变,缺乏开放性。例如,升旗仪式,没有体现出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教育价值是否充分发挥,每周都是可预料的流程以及千篇一律的国旗下讲话内容,导致演讲的同学参与不积极,听讲的同学昏昏欲睡。

(四)学生的主体性未能体现

仪式教育的主体取决于仪式教育话语的价值,仪式教育话语的最终价值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因此仪式教育的主体理所当然是学生。[6]这就要求在仪式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考虑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然而在实际情况下,仪式教育的的开展却出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的情况,以H校为例,该校某些仪式教育虽然在设计上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然而在实际的组织开展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体现。

1.仪式教育成为学校装点门面的工具。个别本应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的仪式,却成为了为学校制造声势的工具。例如,讲座仪式,出现了讲座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求,虚假宣传的现象。

2.学生成为了仪式教育的工具。部分本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仪式,却成为了强制学生参加,把学生当成工具的闹剧。例如,学校开办主题讲座,讲座的内容大多是学校领导老师的安排,并没有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所以学生参与不积极,大多数作为被听者到场,从而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缺失,讲座质量不高。

(五)结构的系统性不清晰

仪式活动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既需要保证个体仪式在各个环节上的完整性,运行程序的规范性,同时还要保障整个仪式体系的系统性。因此,需要学校促进各个仪式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发挥出有机整体的教育功能。然而,H校的仪式教育体系不够优化,没有形成良好的系统,部分仪式不够规范,仪式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仪式数量缺乏。总体上仪式不足,学生礼仪仪式、师生日常生活中的交互仪式以及师生课堂上的交互仪式等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2.仪式比较零散。各个仪式没有做到相互联系和补充,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校常规性仪式、竞争性仪式、通过性仪式以及节庆性仪式还没有做到统一规划,没有针对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顶层设计,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侧重和安排。

3.仪式教育还不够规范。有些仪式由于一些原因,程序并不完整,一些环节被粗暴的简化,甚至是删减;有些仪式虽然环节完整,但是内部的要素还没有做到互相作用,规范性不够。例如,学生的奖惩仪式中,对所谓“坏孩子”的教育不够,采取谈心、学生之间跟帮带的措施较少,强制性惩罚措施较多。

二、技工学校仪式教育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教育理念的欠缺

在素质教育还不完善,应试教育尚存的大环境下,以认识世界、探究自然为核心的纯粹理性主义占据着思想的主流,甚至打压着以探讨自身、研究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性主义。物质与实用成为衡量标准,而价值与意义则被边缘化。在这种环境下,学校也逐渐沦为了高质量创造拥有知识、习得能力的标准的学生的工厂,学生成为了被生产的对象,课程体系、培养标准、教育方式都趋于一致化。知识成为首位,智育依然是实施中最为看重的,学生的考试分数也仍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对于这种具备“长期性”和“潜在性”,短时间内不易看到效果的学校仪式来讲则大多数被当做上课的附属品。

H校虽然是一所技工学校,没有繁重的课业和高考的重任,但是职业技能的习得是他们培养学生的主要标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的重要任务。这涉及到学校学生是否能更多、更好的毕业的问题,这个问题关乎学校的切身利益,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的最高重视。相比之下,成果很难从数量上具体衡量的学校仪式教育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仪式虽然对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品质、生命关注以及生命成长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却因为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原因而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学校仪式系统性不够,个别仪式规范性不足,学生的主体性被淡化等问题就相应出现。

(二)物质条件的缺乏

仪式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仪式教育功能的发挥也依赖于经费、场地、设备等物质条件。然而,H校开展仪式教育物质条件不足,受到教育经费和教学环境的限制。物质条件的缺乏主要表现为资金不足、场地不够、设备缺少等一些列情况。首先是资金不足,H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其资金主要来自于学校董事会的出资,相比较公办学校来说,办学资金有限,而且学校的资金大多用于校舍、教学设备、教师工资等方面,特别是在学校近年来申请省级重点技工学校,更加看重于对基本的办学条件的投资和建设的情况下,在文化建设,尤其是仪式教育上投入的资金更少。其次是场地不够,校园仪式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场地,例如运动会需要操场,文娱晚会需要舞台,表彰大会需要能够容纳较多同学的场地等。H校成立时间不足十年,目前学校主要建筑有教学楼三栋、宿舍楼三栋、足球场一个,现有的建筑已经不能容纳招生的进一步扩大,可想而知,对于一些重大仪式以及需要专门场地的仪式的举办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也正在扩大建设,准备营造一个可以从事更多的教学和素质拓展活动的校园环境。再次是设备的缺乏,开展仪式教育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例如:开展汽车专业技能大赛需要一定的汽车设备,举办歌舞晚会,需要舞台、音乐音响等设备,这些设备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增添。

(三)专业指导教师的缺失

虽然学校的仪式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不够,自觉性一般也不如普通高中生。因此,仪式教育的开展普遍还依赖于专业老师的指导。主题的设计、氛围的营造、人员的安排、环节的衔接等各个方面都少不了系统的统筹规划,尤其是竞争性仪式,更加少不了专业导师的指导。然而,H校的一些仪式教育存在着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学校仪式教育的指导老师基本上是学校各个专业的任课老师,很多教师对仪式的熟悉程度不高,在仪式教育的组织安排上还称不上专业;(2)一些教师现学现用,缺乏一定的经验,仪式的深度教育不足;(3)大多数教师自己的课程任务比较重,精力有限,对仪式的组织开展不能兼顾;(4)学校对于一些仪式教育要求不高,指导老师会因此放松懈怠等。例如,校园歌手大赛的指导老师是学校业余爱好唱歌的教师,本身专业素质并不高。一些社团,足球社甚至连指导老师都没有。

三、建构技工学校仪式教育的思考

(一)改进仪式教育的价值觀念

学校师生要认识到只关注学生是否习得知识、获得能力的纯粹理性主义的片面性,摒弃把仪式当做课程知识的附属品的观点,反对把仪式教育的开展当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的观念。

1.树立科学的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领导首先要认识到技工学校仪式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和认同仪式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规范学生行为、疏导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同时,开展仪式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包容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扩大仪式教育的范畴。学校仪式教育的范畴要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传统的仪式教育,还应该包括社会和家庭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完整的仪式教育生态系统。例如:增加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活动、开展感恩父母仪式、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不同范畴的仪式中都能接受到教育,避免仪式教育的缺失和遗漏,完善学生的三观。同时,开展仪式教育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不能完全模仿普通中高等学校。

(二)提升仪式教育的系统性

仪式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重要,但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并不是一个或者几个零散的仪式能够做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7]因此,仪式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升仪式教育的系统性。

1.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技工学校仪式活动作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要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不仅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确定出仪式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还要充分考虑仪式开展的时间、地点、参与人群以及仪式本身的设计、前期的宣传、现场气氛的调动等各个因素,规范每个仪式的构成要素和开展过程。同时,坚持阶段性和长效性相结合,循序渐进,形成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利于学生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仪式系统。

2.多维评价,协调优化。提高活动的系统性和规范化,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注重仪式开展的结果,更加需要重视仪式教育开展的过程,重视庄重、神圣的仪式使参与者逐渐达到的身心状态,对心灵和头脑的洗涤,对身心的滋养作用。[8](2)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仅仅只看学生参加的人数、取得的成绩等数据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情绪情感体验、行为动作习得以及参与后的收获。H校可以设置评议小组,把评议小组成员在仪式的开展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而作的学生表现的记录作为评价依据之一。(3)内部和外部评价相结合,H校可以成立由学校领导、仪式的策划组织人员、教师、学生干部以及参与的学生等内部人员,再加上家长、用人单位等学校外部人员组成的评议小组,建立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体系、评价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评价反馈等在内的评价机制。[9]综合评议小组成员客观的意见,不断完善仪式教育,发挥出仪式教育特有的功能。

(三)突出仪式教育的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就是学校文化的特色,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10]不同的学校因为地理位置、建校时期、学校领导者、办学理念等因素的不同,而在学校文化与发展愿景上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色。而具有丰富教育意蕴的仪式则是传递学校文化价值观最适合的载体,独特的仪式设计和仪式活动是学校文化特殊的“身份标识”。[11]因此,只有充分融合学校的特色文化,才能发挥出仪式教育对学校学生的教育功能。

1.挖掘仪式的历史性。每个仪式都具有其历史性,这是仪式生存和发展的根源,也是仪式发挥作用的动力。所以,要充分挖掘出仪式的历史,研究仪式发展的历史脉络,把仪式的历史价值结合当今的实际,赋予其新的意蕴,使仪式教育焕发出新的光芒。[12]同时,还要面向未来,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不断引领仪式发展的方向。

2.突出仪式的文化性。文化是仪式的血肉,仪式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之中。要营造仪式的文化环境,使得学生在对仪式文化环境的适应、创造、想象中把自己刻画成环境中的角色,在知行结合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认知和情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对教育的内容产生共鸣。[13]

3.坚持专题活动、习俗活动、校本仪式相结合,在兼顾日常仪式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学校的文化特色。专题活动贯穿“精神,精通”的校风,主要有两节三赛,包括电商营销技能节、体育节以及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汽车技能竞赛、跟岗实习大赛;习俗活动要坚持把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以及社团课程活动相结合,孕育园校企融合、德心体融合、工巧艺融合的汽车人;校本仪式要重新设计出符合本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的新生军训仪式、升旗仪式以及毕业典礼仪式,培养高洁品德、高明心智、高雅形体的行者。

参考文献:

[1]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江西社会科学,2007(2):237-244.

[2] 张光霆.技工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1):84-85.

[3] 张家军,陈玲.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迷失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6(2):90-95.

[4] 洪明.成人仪式教育的基本模式及走向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3-119.

[5] 谢维和.伯恩斯坦的“表意性秩序”理论及启示——一种关于学校德育管理的理论[J].教育研究,2014,35(2):61-65,117.

[6] 许桂林,刘丙元.论教育仪式话语的特点及其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17(12):32-35,74.

[7] 张道全.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不强的哲学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3(2):245-246.

[8] 张东娇.学校文化团结发生机制与实现策略[J].教育研究,2016,37(9):59-66.

[9] 王彩霞.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 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 施蕾.学校仪式的意蕴与优化设计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22):14-16.

[12] 张志坤.仪式教育审视: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24-26.

[13] Goffm an.E. Garden City,Interaction Ritual:An chor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1967.

The Lack and Construction of Ceremony Education in Technical Schools

ZHANG Jing-pei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Key words: technical school; ritual education; missing;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 秦 涛]

作者:张敬佩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论文 篇3:

校园暴力频发须向学校问责

摘 要

从学校管理问责的视角回应了我国校园暴力问题频发及治理难见成效的原因。学校管理是校园暴力治理的关键。阐述了学校管理问责的法律依据及问责边界,学校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科层管理应对校园暴力问题存在责任不明、代理链过长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等问题,提出激励与问责相结合的机制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关键词

校园暴力 学校管理 问责 委托—代理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问题频频发生,广泛地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校园暴力问题及其治理的关注。校园暴力程度的恶劣性及涉事学生群体的低龄化更是令人诧异。校园暴力问题屡见不鲜,校园暴力治理成效如何?校园暴力频发是学校的责任吗?校园暴力频发须向学校问责吗?本文基于此问题,对我国校园暴力问题的治理进行探索。

一、学校治理问责的缘由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问题日益显现,其造成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的学生和教师,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校园暴力的治理不仅仅需要依靠“和谐校园”的构建,更需要贯彻落实“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念,校园暴力问题已俨然成为社会各界和大众所关注的公共社会问题,校园暴力的治理也自然需要依靠公共社会问题的管理视角来解决。

1.校园暴力治理方式的回顾

目前,学界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治理展开了广泛讨论。通过对我国校园暴力问题治理方式和建议的归纳可以看出:大部分校园暴力问题治理的方式均按照“原因—对策”的逻辑进行讨论和分析。即:找出校园暴力问题出现的原因,对出现问题的主体进行改革和纠正。以问题出现的主体进行分类,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学生特性的角度,立法的完善和司法的介入,学校、社会、家庭的三方视角,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并对上述四种治理方式和建议进行分析和阐述,探索上述治理方法所忽略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我国校园暴力治理方式。

(1)学生特性的角度

有关学生特性的讨论均倡导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治理校园暴力问题,其认为中小学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其心理和生理发展还属于待成熟和不健全的阶段,从而决定了校园暴力问题的出现变得较为普遍。林磊[1]认为,在我国现存教育模式体制下,学生具有反叛或抗争的身体,在研究校园暴力问题时应该要注意到学生“身体遭遇到了什么”和“身体如何回应”。庞美云[2]从心理角度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归因,倡导用心理咨询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矫正,预防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苏尚锋[3]认为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行为其实质就是中小学学生在人际交互方面的一种试错性学习。莫小春[4]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对学校预防校园暴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倡导从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思想意识、人际交往培养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着手。

(2)立法的完善和司法的介入

校园暴力问题立法和司法的运行往往能够为校园暴力的治理提供制度性保障和问题处理的标准。我国则表现出校园暴力问题立法的缺位和司法运行的不完善,从而导致了我国校园暴力问题日益严重。储殷[5]就认为法律保护对象、侵害行为责任主体、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界定均不清,以及司法实践片面从轻等都导致了校园暴力问题,倡导对于校园暴力问题中刑事责任年龄降低2~3岁。李婧[6]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為行政、民事和刑事性质三类,对于不同类型的责任应该依法治理。袁翠清[7]对未成年女生校园暴力问题进行了法律研究,認为我国缺少专门性立法,缺少对旁观义务的立法和司法运行,监护制度不完善,法制教育匮乏,应该对此进行完善。

(3)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方视角

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视角进行校园暴力治理的观点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观点,其也证实了校园暴力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管理的内容,更是整个社会管理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荣月[8]认为,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律宣传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均是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应对其改进。段兴立、于惠[9]从我国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个角度与韩国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管理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在三者均存在不足和差距。孙玮[10]认为,媒体过于渲染校园暴力问题的细节,使媒体成为了“暴力的帮凶”,并进一步从社会新闻媒介怎么播报校园暴力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防治由社会新闻媒介所带来的校园暴力问题的后续模仿。

(4)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学校社会工作制度近年来被认为是治理我国校园暴力问题的新方法。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目前仍在试行阶段。其优点在于学校社会工作较强的专业性避免了“国家、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三者的不足;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专业化的人才搭建和学校社会工作应如何与其他相关主体进行交互和实施,这个问题尚待解决。张善根[11]就如何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自身的建设和如何以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基础建立有效校园暴力问题的治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张燕婷、付佳荣[12]认为学校校园暴力因为其开放性的特点,在全面分析了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的情况下,构建了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相互融合、多元整合的学校校园暴力的治理模式。

2.学校管理问责的重要性

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学生的个人特性被视为“理所应当”的原因,学生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幼稚、依赖、盲从等心理特征以及性格存在一定偏激。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错误行为的矫正,学校始终存在着“无法替代”的责任。出于教师原因的校园暴力行为,如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由于学校监管不力所造成的校园暴力,学校自然不能逃脱干系。国家关于校园暴力问题的立法和司法处理的运行,往往是校园暴力问题出现后对于其处理和解决的制度性保障,在实践过程中很难起到预防和治理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都具有应负的责任,校园暴力问题虽然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但是,校园暴力问题主要还是发生在学校的管理区域,相较于家庭和社会,学校治理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学校社会工作制度虽然形成了第三方机构,不可否认的是学校始终在校园暴力发生和预警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校园暴力问题中学校治理情况是解决校园暴力的重要举措,对学校治理的问责也就格外重要。从国外先进经验来看,韩国的校园暴力问题得到全球的关注,其校园暴力问题的治理也有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2013年7月,韩国政府颁布了《“以学校现场为中心”校园暴力应对政策》并发布了一系列后续措施,更加突出了校园暴力问题中学校管理的重要性。肖建国[13]也曾就我国校园暴力中学校责任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并对校园暴力中学校责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和要求。基于上述,如何能更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追其根源,学校的管理仍旧发挥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厘清校园暴力中学校应肩负的责任,发挥问责制度的作用,对于我国校园暴力的遏制具有较好的意义。

二、校园暴力的学校问责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案件频发,通过网络社会媒体发展,许多校园暴力案件也为社会大众熟知,媒体的报道往往将学校暴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聚焦于学校。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校园及校园周边,涉及到的受害人和加害人也往往是校园中的老师和同学。社会媒体通过大量曝光恶性校园暴力案件,引发了社会对于学校关于校园暴力问题的问责。

1.问责的法律依据及边界

法学界对于校园暴力问题中学校的责任划分,“学校监护责任说”“委托监护责任说”“契约责任说”以及“违法保障义务责任说”都明确表明在校园暴力问题中,学校无论是从义务还是责任都有难以逃脱的过失。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了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具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未能尽到义务便构成了侵权,需承担侵权责任。

学校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确实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对于学校的问责又是否存在着责任边界?换言之,学校能否背负社会对于校园暴力所归结的全部责任?众所周知,校园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方面性的特点,按照其发生的原因追溯校园暴力问题,把握学校暴力问题问责的原因导向,就能够对校园暴力问题的责任进行初步划分。按照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独生子女政策施行以来,孩子便成为了家庭中最核心的成员。长辈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对孩子家庭教育的管理缺失,养成了孩子自私、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性。社会的不良风气以及网络暴力和社会媒介对校园暴力的传播,造成了未成年人对暴力行为的二次模仿。学校管理体制的僵化、德育素养的缺失、应试教育等也无不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2.校园暴力行为的界定

尽管学校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管理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然而对于学校的问责还需要厘清如下几个重要概念,以助于对于学校的问责合理化。首先,要正确分清校园暴力的类型,即:校园暴力不仅仅只是社会媒体所报道的校园暴力犯罪行为,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校园暴力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校园暴力中的犯罪行为性质极为恶劣,加害人行为已经触及我国《刑法》要求,此种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因素非教育一方所能形成,也非学校教育就能够改变。其預防和治理远远超出学校管理能力的范畴。校园暴力的违法是指加害人违反国家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等行为,其常常与暴力犯罪行为相互混淆。校园暴力的越轨行为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通常只是学生间的打架、斗殴等不道德的或者不合常规的行为。校园暴力中的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常会受到学校的制止和规劝,往往对社会不产生较强的冲击力,所以未能通过社会媒体进行报道,从而产生了社会对校园暴力问题中学校问责的结果导向性错误,社会大众往往只关注校园暴力犯罪行为的恶劣性,从而忽视了学校对于校园暴力已经做过的努力。其次,为了避免校园暴力问题中学校问责的结果导向性错误,对于学校的问责更应该关注过程导向性,那就必须要分清楚校园暴力事故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概念区别。从两个概念的用词上便可以得知其中的差别,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盲目性和不可控性,校园暴力事故在学校常有发生,学生间因为言语的不和或者是肢体的碰撞便会引发校园暴力事故。然而,校园暴力事件则体现了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性的特点,我国有关条例和法规很少提及,大部分均以校园暴力事故予以表示。校园暴力事故,由于其突发性、盲目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大,又因其不可控性使得对于学校责任的问责无效。校园暴力事件则正好相反,能称之为“暴力事件”则反映了其造成的影响之大,从而也考验了学校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和管理能力。

三、校园暴力问责与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

目前,我国学校的管理形式主要可以归结于“委托—代理”的模式。校园暴力问题的处理正因“委托—代理”管理形式所具有的弊端即“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产生了校园暴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导致小问题拖延成了大问题,发展成为了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我国的学校管理体系中主要施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及校委会负责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并需要向上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由学校中的德育系统管理向校长负责,班主任及教师成为了学生行为规范的最直接监护人向德育部门负责。其中,对于校园暴力的预警和管理便成为了下一级向上一级负责的科层关系,这种科层关系往往存在管理“失真”,导致管理的主体不清,以致学生的权益往往没能够得到保障。正因为我国校园暴力问题的管理存在着上述“委托—代理”形式及其弊端,再加之我国对于校园暴力的预警和处理存在着较长的代理链,且对于校园暴力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解决办法,导致我国的校园暴力问题往往在问题发生后才引发关注。

2.学校管理的责任不明

由于“委托—代理”机制的存在,校园暴力问题出现在哪一环节无从考究。各个代理方都有相互推诿的理由,教师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由于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本身就存在隐蔽性和不可知性,教师忙于教学工作等日常工作的安排,不能够对校园暴力问题产生高度的关注,极大可能地就疏忽了此问题。德育部门和保卫部门由于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处理职能不明便会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德育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其次要抓好安全教育的监督工作。校园暴力问题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因为学生思想动态上发生偏差而造成的。然而,保卫部门则主要负责学校的安保问题,其更多的职责表现在对外防护,如学校的门禁、校内设施的设置等。对于校园暴力的预警,学校保卫部门无法直接参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却往往成为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主要执行者。总而言之,“委托—代理”所形成的科层级负责关系将校园暴力的预警和处理最终也没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负责。

3.激励与问责

基于“委托—代理”形式的学校管理体系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处理,受其代理链过长、责任不明等原因,委托方未能从代理方获得有效信息,存在监管不到位的行为,所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暴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激励机制往往就以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较少,而负向激励的缺失就是问责机制的缺失。正向激勵在校园暴力的问题中,往往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正因为问责机制的缺少,造成了对校园暴力问题的隐瞒和谎报。学校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教师、德育部门、保卫部门,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受正向激励的影响,又因为缺少负向激励和问责的责任不明,考虑到奖金、荣誉等奖励的评定和学校对自身的考核,便会选择将校园暴力问题隐瞒和谎报。所以划分具体责任、实行负向激励的问责机制就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校长作为校园暴力问题管理的最高层,同样也需要对上一级的教育部门负责。为使得校长能够提供正确、有效的校园暴力信息,对其问责的激励机制就不能采用显性激励机制来解决,而是要采用隐性的激励机制。校长总是不希望校园暴力问题的出现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自我事业的晋升,显性的激励机制反而会加剧校长及校委会对校园暴力的问题的隐瞒和谎报。事实上,某一次的校园暴力问题绝不会影响委托方对校长和学校的评判。隐性激励的问责机制则需要发挥上一级教育部门与校长保持长期的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不会面对“解雇、引咎辞职”和影响学校发展的双方博弈,校长会更多地考虑到“声誉”向上一级教育部门提供有效的校园暴力信息,从而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

综上,通过校园暴力治理中学校问责的视角,分析我国校园暴力问题为何频频发生,校园暴力治理方式又为何难见成效。从对校园暴力治理方式的整理、归纳和分析来看,我国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治理未能够正确认识学校管理的核心作用,同时也缺失了对学校管理的问责,从而造成了校园暴力问题频发,治理方式难见成效。从校园暴力与学校问责的关系上,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学校问责,受校园暴力问题发生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校园暴力学校治理的问责存在着问责边界,以求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界定,厘清校园暴力学校问责中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违法行为的区别以及校园暴力事件与事故的区别,以助于对学校问责的合理化。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校园暴力问题学校治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中,校园暴力问题的治理,我国学校治理存在着责任不明、代理链过长等问题。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使校园暴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从而导致小问题拖延成了大问题,发展成为了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发挥正确的激励机制,即问责机制的施行,能够有效地解决责任不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所带来的治理偏差。校长负责制下的校园暴力治理,校长的决策和对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提供就尤为重要。对其问责的激励机制更加需要采用隐性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校长正确的决策和正确、有效信息的提供。

参考文献

[1] 储殷.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6(1).

[2] 荣月.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特征、原因及有效预防[J].现代教育管理,2016(2).

[3] 段兴立,于惠.中韩校园暴力特征、成因及对策比较[J].青少年犯罪问 题,2016(3).

[4] 袁翠清.未成年女生校园暴力行为法律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5).

[5] 林磊.我国校园暴力现象研究的再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6(5).

[6] 苏尚锋.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特征及其规训[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7] 龐美云.心理咨询技术在校园暴力干预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

[8] 孙玮.风险社会中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以福建南平校园暴力犯罪案的媒介表现为例[J].当代传播,2011(1).

[9] 莫小春.以人为本视域下高校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J].求实,2011,S2.

[10] 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1] 张善根.学校社会工作与校园暴力的防控[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1).

[12] 张燕婷,付佳荣.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3] 肖建國.校园暴力的学校责任及防范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作者:苏荟 孙毅

上一篇:路政员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家庭教育工作总结范文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