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舞蹈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具有培养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健康、推动个体人格发展、传承文化传统、培养道德品质等功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篇1:

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国民的社会道德生活及道德观念受到西方道德思潮的严重冲击,因此,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期。针对高校大学生当前的道德人格现状,分析出现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重塑道德人格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重塑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现状

(一)诚信缺失普遍化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得到传承和发扬,然而现今的诚信问题已经变成了社会性的问题。当前,诚信缺失在高校大学生中主要体现在各类考试的作弊,很多学生在考试前不认真复习,在考试过程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打小抄,如课桌上的铅笔字、墙壁上的数学公式、手掌心的小纸条等,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大学的结课考试中,从这些行为可以反射出学生对待考试的消极态度。考试作弊不仅影响学生的在校评价,而且由于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精,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面对就业困难,有部分学生为了美化自己的在校成绩,出卖自身诚信,通过办各式各样的假证件为就业增加成功的砝码。[1](P.39)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为了自身的利益,虚报家庭状况,申报材料弄虚作假,以此骗取国家助学金及学校的各类资助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更影响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功利主义倾向主流化

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一个人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力量支撑。然而现今的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模糊,面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冲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缺乏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荡然无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部分学生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明显,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出现拉票、送礼等不道德的现象。

(三)认知与行为脱节化

在道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发挥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然而,现今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因此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积累知识,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很难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从而就出现认知与行为上的脱节。在大学生道德认知范围内,认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往往在行为上则是为达到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倾向;认知上认同考试作弊是道德败坏、学风不良的行为,但在行为上则也会为顺利通过考试而作弊;在认知上认同大学生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应热爱祖国,希望国家蓬勃发展,然而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抱怨社会、埋怨国家政策、爱国情感表达非理性等言行。[2](P.12)

二、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简析

(一)社会环境缺乏引导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同样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改变着原有的优良道德品质与道德追求,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判断使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把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优良的道德传统遗忘在金钱的漩涡里。“八荣八耻”的颠倒,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崇尚道德理想的遗忘,严重背离道德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网络资源实现快速传播、缩短了沟通的距离、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不良文化的传播,污秽的内容严重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很坏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然而受当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出现弱化,教育工作者将理论知识简单。机械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多是形同虚设,缺乏实效性。目前,有案例表明,现在有个别教育工作者道德败坏,言行不一,道德素质整体滑坡。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做到为人师表,经常会做出一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更有甚者则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发表诋毁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综上的种种行为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缺乏榜样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久的老师,从孩子的出生直到家长的离世,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养偏低,道德认知较差,恶习较多,如脏话连篇、赌博酗酒成瘾、打架斗殴等;道德行为失真,如做事缺乏诚信、见利忘义、拜金主义等屡屡发生。因家长在道德上存在缺陷,所以对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将不存在,相反可能会导致孩子会把父母的种种不良行为作为自己今后的一个标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起到阻碍作用。

(四)自我认知缺乏准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高校大学生出现道德人格缺失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进行自我认知和准确定位。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是自我认识,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如果大学生不能对自我进行精准的认识,那么在道德行为的呈现上则必然出现偏差,严重者将“引导”道德行为走向极端。

三、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重塑路径

(一)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重塑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过程中必须改善已有的社会环境。首先,为了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应积极宣传良好的道德传统,同时加大对传统道德文化宣传的物质帮扶,加大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物质支持。其次,各级政府应大力开发有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资源,发挥党员、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发挥名胜古迹、红色景区的启迪作用。再次,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倡导“八荣八耻”作为道德优劣的评判标准。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惩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报道德败坏的典型,积极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并给予帮助。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为社会营造出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能够对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二)转变教育模式,增强“两课”实效性

首先,高校应将德育置于大学生教育的首要地位,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宣传,努力引导学生发挥个体主体性,参与各项活动,争取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其次,高校应深化大学生“两课”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和加强“两课”的实效性。“两课”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差异,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开展课外实践,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寻求自我,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再次,加强“两课”教师的师德教育。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他们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起着榜样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应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文化素质,完善个人道德品质,并对有道德问题的教师提出通报批评,并调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岗位。积极开展评选先进道德模范教师的活动,宣传典型事例,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三)注重家庭引导,提升榜样力量

家长应正确定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清楚意识到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坚持以身作则,注意言谈举止,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家长还应做到夫妻恩爱、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兄友弟恭,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尽到父母责任,参与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树立道德榜样。

(四)树立自我道德标准,加强自我管理

大学生作为道德缺失的主体,应意识到自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2](P.14)因此,要求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自我道德行为标准,实现自我管理。首先,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法律知识,阅读经典,致敬道德模范,自觉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其次,参加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事业,在实践过程积极学习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明天尽自己绵薄之力。再次,严格要求自己,面对诱惑绝不丧失自我,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努力成为自我道德人格塑造过程中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曹好.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和培养[J].高等函 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2]张兰.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和重塑[J].阜阳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李文静 闫丽慧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篇2:

舞蹈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融入路径探析

摘要:舞蹈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具有培养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健康、推动个体人格发展、传承文化传统、培养道德品质等功能。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可从转变舞蹈美育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丰富舞蹈教育素材,充实舞蹈美育教学内容;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舞蹈教师思政素养;改进舞蹈美育方式,打造学生美育实践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等方面使舞蹈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此实现“以美育德”“以美启善”,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舞蹈;审美;美育;思政;道德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1]。美育是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培养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美学思想,在美的熏陶中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认知,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舞蹈则是美育实施最有效的载体之一,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美育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美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通常指“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体,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基础,在艺术实践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以美育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将美的因素渗入思政教学之中,有助于高校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培养道德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美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主要通过生动丰富、具体可感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依靠生活中美的素材、美的形象创设美的意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加深对美的认识,学会对美的鉴赏,提升对美的喜爱,激发对美的创作等能力的教育[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对美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美的情趣,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提升,逐渐学会对美的欣赏、表达及创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1.2 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视觉愉悦与人文价值取向的统一体。美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学生可通过与美的事物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对自身的思考感悟,在自我审视中提高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的能力。美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感化的过程,美育以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对道德的内在审美外化为行动。

1.3 美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美育以自然之美启迪学生心灵、以人文之美培育学生文化素养、以艺术之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观念能够愉悦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心绪、激发学生的心灵美感,使学生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形成良好稳定的性格,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美育以审美活动为载体,在审美实践中引导学生透过美丑现象认识其本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善恶观,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价值理念,从而帮助学生涵养心性,以美养德,塑造理想人格。

2 舞蹈教育与美育价值的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舞蹈教育,因为有见识的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舞蹈具有重要价值,因而把“乐”作为实现礼治的手段。古代君子必修的“六艺”中就包含“乐”,这里的“乐”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可见,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以尊礼为核心的礼乐教育体系。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今天,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美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美育的必要途径之一。舞蹈作为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体验和享受,而且对提升个体的艺术素养、丰富个体的文化内涵、塑造个体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以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教学,向学生传递情感和美的体验的活动。每一次舞蹈实践都是一次审美教育,以舞蹈的方式诠释一种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德,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3 舞蹈美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而舞蹈教育则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舞蹈美育具有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

培养审美情趣是舞蹈的首要功能。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提炼、简化和美化的人体动作的变化来表达人们自身的精神情感,它以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独特的形象美、律动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舞蹈主要是通过舞者一系列的肢体动作、丰富的面部表情及复杂多变的舞蹈节奏,与观者建立某种情感联系,使观者的内心受到强烈情感的渲染,在舞动中获得对美的深刻感悟[3]。虽然不同的舞种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展现出的舞蹈特点和传递的舞蹈内涵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每一种舞蹈都能让观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中,接受审美的洗礼,提升审美情趣。

3.2 舞蹈美育具有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

世卫组织(WHO)曾经提到,跳舞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舞蹈节奏缓和,适合各个年龄段,且舞蹈训练需要不停变换动作,这样可以使肢体得到充分舒展,同时跳舞会刺激血液循环,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改善人们的亚健康问题。这是舞蹈对生理状态的调节功能,体现了舞蹈美育与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外,舞蹈还具有极强的调适心理健康的功能。艺术心理治疗就经常以舞蹈作为媒介,对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干预。舞蹈治疗通过富有节奏的动作,使人们在身体的舞动中感受美、快乐和生命力,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以此促进个体情感、认知、身体和社会整合。

3.3 舞蹈美育具有推动个体人格发展的功能

舞蹈艺术鲜明的感知特性决定了它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高校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舞蹈教师在创作和教学实践时,总会不自觉地在舞蹈内容中融入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评价,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舞蹈就具有道德感化的功能和使命,以强烈的情感浸染力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舞蹈具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宣扬的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利于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会、领悟舞蹈蕴含的情感理念,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探索与总结,在艺术的熏陶中愉快地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从而自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创造美好人生。

3.4 舞蹈美育具有传承文化传统的功能

中国的舞蹈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舞蹈文化。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人们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鲜明地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审美的变化及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艺术。舞蹈诞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舞蹈发展史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透过舞蹈了解以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交流的深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舞正以独特的诗情画意的形象成为对外交流的名片之一,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3.5 舞蹈美育具有培养道德品质的功能

舞蹈美育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于美的情感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既能带给学生视觉享受,又能影响学生内在的道德素质。因为舞蹈作品中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蕴含着舞者的思想和情感,是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引导他们辨美丑、识善恶、明是非。舞蹈美育的道德教育功能并不是具体的,而是融于舞蹈的审美功能,使学生在对舞蹈意象美的欣赏和理解中,深化审美体验,在内心逐渐升华为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的追求。

4 舞蹈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议

4.1 转变舞蹈美育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引领学生成长。当前,部分高校舞蹈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舞蹈技巧的传授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机械、片面地给学生灌输一些价值理念,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于此,高校要尽快转变美育理念,充分挖掘舞蹈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专业知识,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嵌入其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实现舞蹈美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进一步发挥协同育人合力作用。

4.2 丰富舞蹈教育素材,充实舞蹈美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美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境地,舞蹈美育更不受一些地方和高校的重视,舞蹈美育的教材数量和课程都十分有限。一方面,教育部应组织专家抓紧时间编写出更多科学专业的舞蹈美育教材,为舞蹈教师进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高校舞蹈教师既要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舞蹈教学中,推动学生加深对舞蹈艺术的认知,从而深化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也要挖掘引入地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舞蹈魅力,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更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利用舞蹈呈现有感染力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在舞蹈实践中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4]。

4.3 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舞蹈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及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就目前高校舞蹈美育的问题而言,舞蹈教师队伍明显配置不足,同时在舞蹈教师和课程思政的结合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使得美育思政实施的成效也大打折扣[5]。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积极采取措施引进舞蹈美育方面的人才,或主动招聘对应需求的老师,以此满足高校美育思政教学的需要;其次要加强舞蹈教师对思政主题的学习,强化舞蹈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逐步提升舞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最后要鼓励、支持舞蹈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强化舞蹈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舞蹈教师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吸引学生实现课堂上隐形的德育灌输,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之美。

4.4 改进舞蹈美育方式,打造学生美育实践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舞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舞蹈教学中更多的是纯粹输出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舞蹈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综合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整合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进行授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高校还可以鼓励并推动学生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参与舞蹈协会、筹办文艺表演、举行舞蹈比赛等校园实践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学习,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实现舞蹈美育的教育價值。

4.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建筑景观等“硬”环境,也包括文化精神等“软”环境。良好的“软环境”能够推动师生的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努力发挥美育和德育的联动作用,一方面要在思政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美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在美的氛围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格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提高审美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

5 结语

舞蹈美育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优秀品质和理想信念的养成。舞蹈教师应积极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努力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认真参加课程思政的实践,主动探究舞蹈美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舞蹈教学中,在舞蹈专业课堂中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宪玲,程思源.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与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63-65.

[2] 刘冲.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兼论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21(1):29-37.

[3] 袁莉.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3):117-120.

[4] 鲍文.舞蹈艺术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简析[J].大众文艺,2012(5):277.

[5] 孙勇,范国睿.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70-75.

作者简介:吴云(1994—),女,湖北恩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意识形态。

李淼(1983—),女,湖北黄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公平。

作者:吴云,李淼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篇3:

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刍论

摘 要: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文章分析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探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原则,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等数学;德育渗透;思想方法;学习能力

大学生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的重要使命,其思想价值观和文化道德素养的提升是影响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加强德育工作,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主要对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探讨。

一、 高等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渗透,不仅要体现在政治学科中,更要体现在其他的学科中。《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将德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此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将德育融入各个学科中,能使其形成一个足够完整的德育框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而数學是一门集科学性、矛盾性、发展性为一体的复杂学科,其思想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将数学思想和德育工作相结合,在培养大学生辩证思想的同时,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2.有利于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数学教学主要是向大学生传授知识,而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则依赖于思想品德教学。所以,很多教师不会考虑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但实际上,将高等数学教学工作与德育相结合,能使高等数学枯燥、乏味且抽象的内容充满趣味性,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而且教师将人文教育融入数学理论知识,让大学生站在哲学的角度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能使其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提高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要营造鲜活、灵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增强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充分将德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让数学教学和德育充分融合,在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的原则

1.保证德育的科学性

德育是一个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传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育人需要。为了更好地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实现在高等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要保证德育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理念为支撑,贴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形成以科学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2.对大学生因材施教

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日常生活中优秀道德品质的耳濡目染,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思想不再呆板、固化,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有计划性、有目的地渗透德育。在传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保证德育的科学性的同时,助推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高等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训练、改变的过程。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就需要教师转变形象,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是因为,教师自身的形象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上课面貌。而且教师本身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非常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教师要通过自身良好师德师风的传递,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还要以精练而完整的数学语言、规范而有条理的板书设计、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科学求真的思想,不断深化对大学生道德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满足大学生数学知识需求的同时,还要努力做大学生喜欢的老师,以耐心、友好的态度,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做大学生知识和思想上的引导者,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思想上的传递者。这样,教师不仅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2.深入挖掘德育因素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比重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为了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工作,教师需要对教材有独特而又深刻的了解。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德育相融合,在大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应深入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与身边的同学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不断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让思想品德教育喧宾夺主,应在侧重思想教育的同时,将重点主要放在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上,以达到德育不空洞、数学教学效果显著的目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采用通用的教育模式,应以自身的标准去衡量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教育,拒绝“一视同仁”的教育方法。在对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大学生进行“接地气”的交流,积极了解每个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并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身“亮点”进行充分展现。

3.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形成自身品德修养的关键时期,高等数学的逻辑性、系统性、抽象性、概括性能为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严密的逻辑性来论证数学定律,是数学学科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正是数学学科的这一特性,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特别吃力。而且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意志坚强的会克服困难,更上一层楼,意志薄弱的面对困难时则会半途而废,停滞不前。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在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给予其正确的引导,缓解其学习压力,帮助其解决学习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大学生拥有正确动机、抗压能力的情况下,数学教师要鼓励其迎难而上,养成百折不挠、视困难为上升动力的优秀品质,激发其在学习高等数学方面的兴趣,使其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数学教师还要对大学生脚踏实地、科学求真、独立思考、严谨努力的良好品质不断进行优化,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更多的知识,更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大学生成为一名真正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用的综合性人才。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强有力的渗透,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赵志辉,朱亚红,景慧丽.如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阐明数学真善美的本质精神[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2]赵晓芬.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3]葛琦.简析《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4]郭立华.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6).

[5]田雪玲,弓小影.浅谈大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德育功能的实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作者:杨晶

上一篇:小学规范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