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全面育人,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目标。小学音乐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也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其中利用学科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摘 要:小学音乐教学是进行美学交易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不仅能够培养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是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本文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为例,首先提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分析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音乐;教学

0 引言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在于培养小学生必须要具备多高的音乐技能,而是要让小学生通过小学音乐教育,能够通过音乐美感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对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小学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1.1 小学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可以通过音乐艺术形式来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音乐能够表达出善恶、识美丑、明是非,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修养、身心健康的人。如健康向上的《上学歌》《祖国爱国,我爱祖国》等,让小学生通过音乐形式的感染带动其爱国情怀,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1.2 小学音乐教育有利于塑造小学生的健全人格

音乐素材富含这一个时代的变迁,富含着词作者强烈的思想内容,教师通过将小学音乐不同题材展示给小学生进行欣赏和学习,可以让小学生通过音乐感知到不同社会基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体会到我国民族音乐带来的巨大艺术特色。如欣赏《二泉映月》,就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悲惨的遭遇,更能使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1.3 小学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心智发展

小学时期是小学生心智成熟的初级阶段,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心智素质的提升,通常人的左脑是用来逻辑思维,右脑又叫音乐脑,具备形象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发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通过音乐艺术进行熏陶和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如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古筝演奏,让小学生通过手、脑、眼、耳的互相协调和配合,提升大脑的灵敏度和对音乐的创造力。

2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很多教育环节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本应该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但是很多小学音乐教学并没有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底,忽视小学音乐教学对小学生情感世界的影响作用,没有通过音乐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到音乐对小学生情感内涵的影响力;其次,小学音乐教师很多仍旧沿用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只是在音乐课上单纯的教授学生唱会某首歌曲,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导致很多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选取了很多小学音乐教材资料,播放音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长时间的被动教学是无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因此,像这种小学音乐教学弊端在很多小学音乐教学中仍旧很普遍存在的,音乐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灌输,不仅没有加强小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学习兴趣,更是无法塑造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对此,改革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

3 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3.1 营造轻松趣味的教学情境,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整个小学音乐的教学环境中,任课教师如果在表情上过于严肃,还沿用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被动方,自己是教学的主导的话,很容易让小学音乐教师与小学生产生心理距离感,不利于学生对小学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端正小学音乐的教学理念,要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营造轻松趣味的教学情境,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如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授《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与实际生活贴近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设想自然环境,然后将自己比作歌曲中的任何一种景物形象,诸如小雨点、花、草、鱼等,在音乐的演奏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真切的体会歌曲中的各种形象,让学生通过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对小学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3.2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音乐教学并非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音乐的校园活动,如开展“小小音乐家”的比赛、音乐知识方面的竞赛、音乐演奏方面的展示等等,以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改变传统的单一式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更是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如在十月一国庆节到了之际,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场有关国庆节的相关题材的歌咏比赛,参加比赛的小学生需要演唱有关爱国方面的歌曲,如《祖国、祖国我爱你》《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的中国心》等,通过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习的爱国曲目进行删选,让学生通过音乐比拼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知识,并逐渐领悟到音乐的艺术价值。然后对他们的音乐演唱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也能变相地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动力,对他们的表演结果给予肯定,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努力学习音乐的成就感。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逐步消除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3.3 利用合作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心理沟通能力培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也是任课教师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举措之一,很多心理学专家发现,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更易于突破心理防线,建立信任感,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能力。为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自信心,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时应该注意对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保障每个人都在小组内扮演一定的角色,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如在学习《玩具兵进行曲》和《口哨和小狗》,教师鼓励学生协调合作演唱一首歌曲,既可以手拉手,又可以一同随着演唱起舞,充分让学生通过合作演唱,了解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带给他们合作演唱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心理沟通能力。

4 结语

音乐是一门艺术,将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是目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音乐教师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美的传播者,要以小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熟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小学生能够感知到音乐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从小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塑造小学生的健全人格。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参考文献:

[1] 林朝霞.音乐小课堂发展大舞台[J].甘肃教育,2011(09).

[2] 许晓波.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5).

[3] 吕三华.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1(27).

[4] 张雅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电教(下),2010(12).

[5] 袁瑗.浅谈音乐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1(16).

[6] 安塞县真武洞镇中心小学张小玲.浅谈音乐教学的情境创设及情趣发展[N].延安日报,2010.

作者:缪琼

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小学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摘要:全面育人,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目标。小学音乐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也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其中利用学科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渐摒弃传统教学中重知识的单一的教学行为,而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需求,除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外,更要关注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即我们常说的要关注学生的成人成才。现代社会是一个生活节奏极快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个人的素质要求更高,时代竞争的压力很大,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仅要培养知识上的强者,更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使学生成为心理上的强者。

小学音乐学科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生学习和接触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的技巧,并且逐步形成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德育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利用音乐学科这一载体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就目前来看,小学音乐课程的德育目标的确定,对于当前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从我国的社会现实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家庭养育孩子成本的上升使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人的溺爱和保护使当前的很多孩子在性格上有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生活目标不明确、抗挫折能力弱、自我意识太强等问题突出,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因此小学音乐学科在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用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对于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据此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锻炼展示自我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相对孤僻一些,他们的外在表现就是内向、拘谨。据此,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如在歌曲练唱环节中,给每一名学生试唱的机会,特别是那些胆子较小,性格拘谨、内向的学生要予以更多地关注,并对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二、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和技巧,从而推动学生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需求。但是学生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有的学生可能对于音乐课程感兴趣且悟性较强,但是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可能相对较弱一些,这类学生往往因为不擅长而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种心理归根结底是一种畏难、逃避心理,据此必须要予以引导和解决。所以,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引导,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师要挖掘所学音乐作品的内在因素,实现对学生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引导。如在学习《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首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在学生学习、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认识,这就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而针对部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如声音条件不好、抓不住节奏、跑调等问题,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所学习的内容来给这部分同学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在这部分同学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同时在方法和信心上予以引导,这样可以逐渐使这部分学生摆脱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作为前车之鉴,并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三、利用歌词来感染学生

歌词在一首歌中占有重要位置,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和感染力都在歌词里,要唱好一首歌,必须先充分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在学习新歌之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会让学生用歌曲所需要的感情来朗诵歌词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如在学习三年级的歌曲《可爱的家》时,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怀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来朗读歌词,然后进行歌曲教学,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首歌的感情基调,最后,通过歌词的震撼力来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四、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我们可以用抽象思维方式来演绎生活,而学生却只是具体的情感生活者。他们对来自于教师成人式的爱与关注不容易领悟,他们需要教师真正能触及并适应他们心理发展的爱与关注。教师要放弃成人的思维规律,让他们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尊重孩子,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允许孩子问题的存在和想法的表达,并适当地创造一些空间,让他们去经历、感受和体验。总之,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出自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会在感受中学、在游戏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真真切切接触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忌“五音不全”,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在他们打开音乐教室门时,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要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落实全面育人的理念,在重视学科知识渗透的同时也要落实对于学生们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们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责编 田彩霞)

作者:王秀丽

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小学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可以初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让他们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净化心灵,感悟世界。事实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收到明显地效果。本文尝试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少小学生难以承担越来越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因而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对小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了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可以初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让他们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净化心灵,感悟世界。事实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收到明显地效果。本文尝试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都具有向师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小学音乐教师要注意与小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等流露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呵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使他们能时刻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与关爱,进而愿意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到学习过程中。

如今,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地学生观,要将自己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毫无疑问,如果小学生笼罩在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必然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奇魅力,放松心灵,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体悟优美的旋律。有鉴于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真正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带领他们一起歌唱、一起欢笑。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就敢畅所欲言,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调动。

二、通过歌唱培养情绪体验

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歌唱,可以让师生沉浸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教师要为小学生选择合适的作品进行歌唱,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以铿锵的节奏、激昂的旋律、鲜明的形象,促发小学生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让我们荡起双桨》以柔和的音色、舒缓的节奏、多变的力度,表现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赞美之情;《美丽的夏牧场》以流畅的旋律、优雅的音调表现出学生朝气蓬勃、活泼愉悦的精神风貌……这些歌曲中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那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情境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享受,还能产生巨大的鼓励力量,激发小学生不断奋进、不断努力。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歌曲的情绪体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与行为,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世界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三、通过合理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成才的基础,是成功地保障。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至关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要后天肯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对于那些因为内向、胆小不敢放声唱歌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激励,引导他们卸下心防和害羞,勇敢唱出来,只要肯唱,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这样的语言激励下,学生会逐步提高心理自信,体会到学习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还可以用肢体语言激励学生,比如用手拍拍学生的肩膀,非常肯定地告诉学生:“你能行!”让学生得到鼓励和肯定,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心理

小学音乐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光让小学生掌握乐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为小学生安排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实现“学以致用”的境界。事实证明,音乐实践活动对于挖掘小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音乐特长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就可以积极应用。比如教师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能掌握一件简单乐器的演奏,然后再组织乐器演奏大会,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这样的互动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了过去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的尴尬现象。人人都参与音乐活动,能使小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合唱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的声音状态、强弱和口型等尽量保持一致,以寻求声部的和谐与声音的统一。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小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时刻关注团队的表现,为共同的合唱艺术而努力。

作者:王禛

上一篇:房产销售合同三篇下一篇:大学生暑期实践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