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数蛤蟆课件(共11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感受,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能力。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大方地表现自己,乐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多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创编歌词和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爱护小动物。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歌曲《数蛤蟆》
难点: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运用,吐字的清晰灵巧,课前准备:电脑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歌曲(出示谜语)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师:“水中有位歌唱家,一天到晚叫呱呱。穿件绿色花衣裳,伸出舌头把虫抓。”猜一种动物。生:青蛙。
2、师:真聪明!青蛙还有一个好朋友,你知道是谁吗?
生:蛤蟆
二、新授内容
1.师:小朋友们了解的还真多,关于蛤蟆还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的心情怎么样?(播放动画《数蛤蟆》)生:快乐„„
2. 读歌词:(出示歌谱)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蛤蟆爱吃害虫,它每年要吃掉近万只害虫,它是保护庄稼的小能手,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咱们一起来夸夸它们吧!(跟教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读一遍。)
师:读得真好,你们自己能够完整的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吗?不过要加入拍手来伴奏。请看第一条节奏。(根据不同的节奏学生自己读2遍。另外一组学生拍手伴奏,出示节奏谱)
师:读得真好,伴奏的小朋友也非常的整齐,歌词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蛤蟆不吃水,太平年,„„„„师:蛤蟆不吃水吃什么?它们正在告诉人们,害虫已经被它们吃完了,今年又是丰收年!解释衬词乒乓更加有趣)师:多么能干的蛤蟆啊!让我们一起用美妙的歌声来赞美它吧!3. 学唱:(出示歌谱)
(1)老师领唱,学生跟唱一遍。纠正音准,节奏
(2)学生跟琴模唱歌曲一遍。老师弹一乐句,你们跟唱一句。(3)师生接口唱各一遍;(4)齐唱一遍;放慢速度
(5)想一想,用怎样的声音演唱才能够表达数蛤蟆的快乐心情呢?(加快一点速度,用自然、有弹性的跳跃的声音,听老师对比范唱)(6)就用自然,跳跃的声音来唱一唱。完整唱(7)3组比一比哪一组唱的最好?
(8)看来三组是不分上下,哪一组能背唱呢?
三、创编活动:数蛤蟆
1.师:真厉害,小朋友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已经背唱出来了。小蛤蟆们可高兴了,它们还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数蛤蟆)2.师问:一只 蛤蟆 | 几张 嘴 |几只 眼睛 | 几条 腿|乒乓 乒乓|跳下 水|„„
生答:一只 蛤蟆 | 一张 嘴 |两只 眼睛 | 四条 腿|乒乓 乒乓|跳下 水|„„ 3.看来问题已经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不能把三只蛤蟆也唱一唱呀?
4.这么难的问题都被你们通过了,小蛤蟆们甘拜下风,它们为大家献上了自己最喜欢玩的游戏。不过要表现好的小朋友才能玩这个游戏,请听老师说游戏规则。今天我们玩的音乐游戏名字叫 “青蛙传球”,先看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提出传球时的要求,球传到你手中,要学青蛙叫两声,边跳边学青蛙叫,再传给另一位小朋友,音乐结束球在谁的手中谁就可以上来领唱第一句,随便你唱几只蛤蟆,比一比谁领唱的最好?(音乐一开始游戏就开始传,以歌曲《数蛤蟆》伴奏为背景音乐)
四、拓展:
1.师:这么多的蛤蟆数都数不清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其实,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又叫童谣,这些流传在小朋友中间的歌谣和儿歌都叫童谣。(歌谣是可以唱的,儿歌琅琅上口,是可以读的。)那你还知道哪些童谣呢?能读出来或唱出来给别的小朋友听吗? 2.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首童谣,仔细听,这首歌曲与我们学唱的《数蛤蟆》有什么不同?(播放数鸭子)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大家知道了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以后要爱护它,保护它。还一起欣赏了好听的童谣,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童谣,课后请小朋友去留意我们身边的童谣,比一比谁找到的童谣最多,我们到下一节课一起交流,好吗?
教学反思: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它选取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动物,表现了它们可爱的形象,歌曲具有一定的“启智性”,帮助学生熟悉量词的用法。衬词的运用也很有特色,不仅增添了民歌风味,而且使歌曲结构更加完整。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民歌的特点及四川民歌特有的风格。
我以猜谜导入本课内容,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猜谜语导入新歌,衔接自然生动,有创新,让孩子们在无意识中接触歌曲。让学生在熟练演唱的基础上,体会歌曲的风趣幽默,并找出歌曲旋律的相同处,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歌曲,采用多种演唱形式,在情感上起到了把歌曲推向高潮的作用,避免演唱的单一性。
本课的一大特色是创编歌词环节,把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了音乐教学的总目标。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唱, 从一只蛤蟆到两只蛤蟆、三只蛤蟆不同歌词的创编,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既复习了歌曲,又充分展开想象,开动脑筋,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一、音乐课件制作中应避免的四个方面
在音乐课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但在进行音乐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课件中要以音乐为主
教师在进行音乐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应以音乐为主, 以实用和必须为准则, 要体现出学科特点。有部分教师在进行课件时, 却忽略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从而失去了音乐课件应有的效果, 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曲民族管弦乐曲中所使用的乐器。有的教师会把所有有关民乐的知识用文字的形式做在课件里, 在课上照着大屏幕仔仔细细地读一遍, 还让学生站起来朗读, 此时音乐课件的使用显然失去了意义。如果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利用其它教学媒体就能简单、迅速地让学生掌握的内容, 最好不要做课件, 此时如果勉强使用多媒体手段, 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试想既没有音效, 又没有和音乐相融合的画面, 何尝能称得上音乐课件呢?
(二) 课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
音乐是情感艺术,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机械电声乐不能与人声相比, 哪怕是肖邦的钢琴实况也没有教师的现场奏效果好。音乐教师切不可做课件的奴隶而丧失失了自我, 如果音乐课没有了弹和唱, 那音乐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不复存在。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是从属地位, 音乐教师才处于主导地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制作有效的课件, 而不能哗众取宠, 没目的、没有计划的使用。音乐课上若片面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 流于形式, 会使学生产生上课如同看教师演戏的感觉。应用多媒体时, 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 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 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 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使课件在教师的操控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三) 课件中音乐停止处理得当, 重视感知规律
一堂出色的音乐课离不开构思精巧的教学设计, 好的课件会不断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在很多音乐课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听得正入神时, 音乐被无情地卡断。这是违背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的是由于教师的疏忽造成的, 教师本身根本未意识到这样做会使欣赏者产生不良的心理感受。因此, 音乐欣赏要尽可能完整, 如果真的需要音乐停止, 那么在课件制作中, 为了防止音乐的突然停止, 教师应作“淡出”效果处理, 让音乐渐渐消失。
(四) 课件中的影音素材使用要得当, 注重审美效果
在一堂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让学生欣赏音乐时若音响中传来阵阵播放磁带产生的“丝丝”声, 但如果教师事先将有音乐整合到电脑上, 制作成音像效果好、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多媒体音乐课件, 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得多。因此, 音乐课上必须确保所用音乐的音响效果是最好的, 尽可能做到完美, 还要注重课件的审美性, 让文字、插图、乐谱、版面等, 都能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二、音乐课件制作时需要思考的方面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如何让课件更好地服务于音乐课堂, 是我们应迫切注意的问题。在制作音乐课件时, 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思考。
(一) 课件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资料搜集在一起, 让学生选择、整理这些信息, 最后完成对音乐的探索。设计制作的课件不仅要贯彻教学意图, 更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设计一些学生能参与的课件内容,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 课件制作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标中明确指出, “面向全体学生,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最好的教学方式是让大家亲自尝试给音乐配上合适的音效, 然后小组讨论、展示。展示可以是一个人, 也可以几位同学合作进行, 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音乐的体验中。
(三) 课件制作应提供有效的视听信息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欣赏音乐时, 辅以必要的画面或文字提示, 这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我们只有充分展现音乐课件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并通过思维、情感与文化的渗透, 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多媒体教学已在音乐课堂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能为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广阔的空间。有效的音乐课件既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有效的视听信息, 又能改善传统教学媒体的表现性和交互性, 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 提高了教学效果, 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1.能用自然的声音、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注意自己歌声与伴奏音乐、同伴歌声的协调统一。
2.学习并理解休止符;体会说唱歌曲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享受歌唱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节奏图(下面有马路和小树);画有背景的图片;鸭子小图片若干;数字2.4.6.7.8;移动小鸭子一只;红绿灯;红圈一个(贴在手掌心)。
活动过程:
1.节奏激趣。
(1)出示红绿灯:这是什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小鸭子走在马路上看到红绿灯会怎么走?
(2)出示节奏图,学习并理解休止符。(∣●●●●●∣●● ●●●●∣●● ●●●●●∣●● ●●●●∣)
教师:我走在马路上,心里真高兴,看到绿灯走走走,看到红灯停下来。
鸭子边走边叫,怎么叫的?我们看着红绿灯来试试。
(3)学习用鸭子的叫声表现节奏∣●●●●●●∣。
这里还有一组红绿灯,我们用小鸭的叫声把节奏表现出来。
创编鸭子的不同叫声,表现节奏。(咕嘎)
2.“数鸭子”游戏。
(1)出示图片:今天不光来了一只鸭子,还来了许多鸭子。我们现在来玩“数鸭子”游戏。我们先来看图上有什么?
教师: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问完教师迅速在图上贴上两只鸭子。幼儿答:一共有2只;
教师继续问: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问完教师迅速在图上贴上两只鸭子。幼儿答:一共有4只;
教师边问边依此贴上2只、1只、1只鸭子,幼儿快速作出反应。
(2)提炼归纳:老师是怎么问的?数到了几只鸭子?
3.结合节奏图学习说白,提醒幼儿注意休止附。
4.随琴声学习歌曲演唱部分的前半段。
5.继续“数鸭子”游戏。
(1)教师:又有小鸭子游来了,数数有多少?教师快速在图上贴上鸭子,问:现在有几只?
(2)教师轻声哼唱歌曲的后半部分。
(3)幼儿跟唱歌曲后半部分。
6.完整学习演唱歌曲。
7.师幼共同小结歌曲的特点。
8.师幼共同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活动延伸:
1.学习二声部演唱,体验和声之美。在演唱部分的乐句末加上“嘎嘎”,分组演唱。
2.学习歌曲的第二段。
3.欣赏其他的说唱歌曲。
活动反思:
教具设计巧妙,在节奏练习中创设了小鸭过马路走红绿灯的情境,抽象的休止符用红灯来表示,浅显易掌握;演唱部分的教具是一张背景图,简单的图片实用性强,尤其是教师迅速在图上贴上鸭子,让幼儿快速反应出鸭子数量,在游戏中幼儿轻松理解了歌词。贴在教师掌心里的红圈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有需要特别提醒的地方,教师就及时把红圈亮出来,便于幼儿对停顿的掌握。
活动的难点是休止符的掌握与表现。教师通过红绿灯、掌心的红圈来突出休止符,通过红灯停来表现休止符,所以难点基本得到解决。活动中还注意到了个别指导,对个别幼儿加强关注和提醒,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休止符。整堂课以游戏贯穿,以小鸭的角色串联一个个游戏,难度也逐步加深,幼儿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1、了解蛤蟆就是青蛙,在音乐活动中能积极大方表现自己。
2、能熟练演唱歌曲,并为歌曲简单创编歌词。
3、教育幼儿要保护益虫。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小组结合试创编歌词。
活动准备
一张荷塘青蛙跳跃图片,一个小兔头饰和若干青蛙头饰,歌曲课件和配有相应图画的歌词。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猜谜引出青蛙(水中有位歌唱家,一天到晚叫呱呱,身穿一件绿衣裳,伸出舌头把虫抓。)
2、引导幼儿了解青蛙的习性和本领后,随机教育幼儿保护像青蛙一样的益虫。
二、基本环节
1、放课件,欣赏歌曲。
(1)问,你喜欢歌曲中哪一句?
(2)师简单介绍这首歌曲。
这是一首四川方言版的民歌,根据童谣创编。蛤蟆就是青蛙。
2、熟悉歌词。
(1)结合歌词上的图片,认读歌词。
(2)让观察荷塘青蛙图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含义。“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荷儿梅子梭水上漂”(告诉幼儿青蛙说他们把害虫吃光了,今年又是丰收年!它们得意极了,就在荷塘快活地跳跃玩耍。)
(3)说歌词拍节奏。然后学青蛙说歌词做动作。
3、师边弹琴边教幼儿唱歌。
山谷会唱歌,我们的小朋友更会唱歌,我们也做个游戏,请你们做我的回声,好吗?
(1)跟唱
(2)接唱
(3)戴头饰表演唱
(4)用普通话把歌词改唱一遍。
三、延伸环节:
(1)森林里的小动物听到了我们美妙的歌声,也想让我们把它编进歌曲里,好吗?我请来小兔,帮它编一编吧!(教师在一旁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特征)
“一只小兔一张嘴,两只耳朵四条腿,红红眼睛短尾巴,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2)师幼共同清唱创编的歌曲。
(3)总结:我们不但可以数蛤蟆,还有许多动物可以数(小鸡、小鸭、小狗、小猫···)请你们回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它编一首儿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演唱。
四、结束环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九课。《数蛤蟆》是一首四川童谣,它的歌词和曲调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学生听起来风趣幽默,但学习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歌曲采用我国民族五声音阶创作而成,商调式,四儿拍。歌曲旋律欢快、活泼,节奏紧凑,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节奏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为歌曲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情绪。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一共有六句。歌曲的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表现出蛤蟆跳水,有水的情景。衬词“太平年”“荷儿梅子梭”的运用具有地方特色,增添了活泼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本堂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他们对事物好奇,而且好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模仿力较强,能模仿简单节奏,但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认知还不够,所以我设计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辅助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唱会歌曲《数蛤蟆》。
2、学生找出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
3、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 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感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益虫从我做起。
.
四、教学重、难点: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数蛤蟆》。
2、学习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找出歌曲《数蛤蟆》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为歌曲编创歌词。
五、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模仿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流程:
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1、快乐猜谜,揭示课题。
首先以小朋友喜欢的猜谜语引出本课的主角蛤蟆。播放图片,向小朋友介绍蛤蟆的本领,激起孩子们对蛤蟆的喜爱之情,并揭示课题。
2、看动画,回答问题。
播放动画视频《数蛤蟆》,让小朋友带着问题观看动画。看一看动画中地上有什么,水里有些什么,然后分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3、发声练习
用小蛤蟆的叫声(咕呱)来发声,要求学生发出短促 有力 有弹性的声音,为后面学唱歌曲打下良好的声音基础。 3、初听歌曲 渗透德育
在第二个环节,首先是欣赏歌曲范唱动画,课件的动态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伴随着歌曲,孩子们看到小蛤蟆在荷叶上跳来跳去,捉着虫子,都被小蛤蟆调皮可爱机智勇敢所感染。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小蛤蟆吃什么?它帮我们捉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孩子们此时对小蛤蟆的喜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表示要保护它们。此时,已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情感之中。
4、师生游戏、学习歌曲
先播放本课中的歌曲,让孩子初听音乐,从中感受欢快的节奏。然后出示歌词,师生按照节奏读歌词,同时手拍节奏;最后师弹钢琴以问唱的方式,引导学生答唱,这样互助学习歌曲。师生互助学习,这样练习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接着播放《数蛤蟆》音乐,让孩子先听一遍,对比一下,再完整地跟唱一次。
5、反复实践、辨别乐句。
结合学习歌曲时拍打的节奏,来引导小朋友找出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用一样的颜色标出来,然后小组分工合唱歌曲。
6、开动脑筋、编创歌词。
最后是为歌曲编创第二、三段歌词的环节,我在课件中,制作并出示第二只和第三只蛤蟆的出现,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画面,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有了多媒体信息的加入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把小朋友回答的歌词填入歌曲之中唱一唱。
7、德育渗透
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整理和复习。
第一层次给出了两个供小组讨论交流的问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运算意义,并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里,教材通过两个同学讨论过程中的对话片段,对比较四则计算方法的异同点作了一些提示,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继续展开讨论。
第二层次主要复习混合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教材先让学生通过填表,对所学的五条运算定律进行整理。
第三个层次主要复习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掌握整数、分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内在联系。
2、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进行口算、笔算和估算,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四则运算方法、四则混合运算方法。
教具学具:
相关练习题
教法指导:
1、教学问题1时,着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含义,并相互交流。减法、除法运算的各种具体情况,不必求全
2、整理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81页上的填空,再交流、核对答案。
3、第80页上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核对答案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先让学生看题说一说,根据以往的计算经验,你认为应该提醒同学注意什么,然后再各自完成计算。
4、复习运算定律时,不妨先让学生独自把教科书第81页表中的空格填完,再作交流。通常,教师会让学生用语言叙述这五条运算定律,这当然是可以的,但不要强求话语的统一,更不宜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教师可以指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综合运用于连加运算,加数经过交换、结合,运算符号不变,还是连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也相类似。只有乘法分配律涉及乘加或乘减两种运算。
5、教学例1前,可先请学生回想并说说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哪些规定。然后针对例1说说按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本题能否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要使学生明白,这题是求两个积的和,而且有相同因数,所以可逆向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写出例1的计算过程。也可以由学生先算,再交流、小结。
6、第81页上的“做一做”可以先做再说。说的意图是明确一般情况下按运算顺序计算。当运算与数据都具备简便运算条件时,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做一做”的左边一题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按运算顺序的规定算。右面一题是连乘,可以根据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让学生直接在算式上跨越约分。
作为五条运算定律在运算过程中的.运用,教材的例1是逆向运用乘法分配律(a+b)c=ac+bc的一个例子(乘法分配律的顺向运用安排在练习中)。同页上“做一做”的右边一题是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一个例子。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就不再举例了。
7、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步骤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利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计算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并引导学生整理解答过程。然后结合例2的教学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整理与复习四则运算
1、提问:四则运算是指哪四则?怎样计算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呢?与整数四则有何联系?怎样计算分数四则运算?(思考,不必回答)
2、独立完成书上第87 页上第1题口算。
3、结合口算题,回答刚才的问题。教师总结。
4、独立完成第87页上第4题:笔算指名板演,结合板演题,分析计算情况。
5、复习估算:独立完成书上第3题。说说估算方法。
6、第2题:独立完成,再比较上下两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二、新知学习,解决问题
(一)第5题
1、读要求,理解要求含义
2、读题目,分析每题的解答方法,列出算式。
3、判断每题的计算方法,确定是口算、笔算还是用计算器计算?怎样进行估算?组织学生分析交流。
(二)第6题
1、读题后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
3、要求学生再提问题,独立解答。
三、整理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1、提问:如果将四则运算混合在一起,就变成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有括号与没有括号进行分析)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整数、分数、小数中都同样适用。
2、计算:书上第89页上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结合扮演题分析校对。
3、补充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
(1)红花衬衫厂要制做一批衬衫,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件,6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每天生产件数的1.5倍。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
(2) 东风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240个零件,18天完成。实际比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个零件?
四、巩固提高
练习十四1、2、3、4
练习十四5、6
五、小结
引导学生对数的运算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六、习题设计
练习十四8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X因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和-一个加数=两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差+减数=被减数 商×除数=被除数。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好,现在老师就说一个谜语你们猜一猜:碧绿的衣裳披身上,大大的眼睛头顶长,宽宽的嘴巴大又大,象青蛙又不是它。
(学生们争着回答---“是蛤蟆”)
[评析]
以谜语导入课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迷面漫画懂得手法,夸张地勾勒出蛤蟆憨态可鞠的形象。教师富有表情的朗诵也集中体现了语言的节奏美。通过多种途径,在课的起始处学生微被引入了美的意境之中。
片段之二:
师:有一首儿童歌曲叫《花蛤蟆》,现在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曲子,看看作曲家为我们描绘的花蛤蟆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播放《花蛤蟆》录音,音乐节奏轻快、旋律活泼、富有幽默感。)
(学生描述花蛤蟆的形象、动作、叫声,还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丰富极了。现在请你们把它画下来,看谁画得快、画得象,好吗?
(学生在音乐声中作画)
[评析]
欢快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乐曲的音乐美、旋律美、动态美的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且用纸和笔再现出来,这里借助绘画这门姊妹艺术,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片段之三:
(播放音乐,蛤蟆的叫声采用上滑音、下滑音等,增加了歌曲的诙谐感和情趣,打击乐的运用具有震撼效果)
师:同学们,听了这一段音乐大家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充分感受到紧张危急的气氛,好象花蛤蟆遇到了暴风雨)
师:请大家说说,暴风雨的天气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们各抒己见,描绘暴风雨的自然景观)
师:我们用打击乐器模仿一下吧。
(学生自己选用打击乐器模仿暴风雨)
[评析]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 宜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有关大海、三峡的资料,钢琴、绘画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音乐,作于1983年。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用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种形式演唱;齐唱;师评价。
三、引导创作:
1、提问: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欣赏有关“三峡”系列景色(图片等)
3、提问: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三峡”、“颂三峡”、“唱三峡”的主题)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点。
5、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单点评。
四、小结,结束新课。
《玛依拉》与哈萨克族
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
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玛依拉》这首著名的民歌,就具有这种特点。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哈萨克文:аза )突厥语诸族之一,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和俄罗斯、乌兹别克、土耳其和中国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660万。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民族在中国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民族祖先主要是塞人和突厥人,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及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
哈萨克族文化艺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哈萨克族工艺美术丰富多彩。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有“冬不拉”等,杰特肯,霍步子。
课后作业:
《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采用D大调,2/4拍,单乐段结构。整理了小学音乐理发师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理念:
《理发师》一课,我注重了三方面的设计理念
一、突出了音乐审美价值
《铁匠波尔卡》是约瑟夫·斯特劳斯的一首管弦乐曲,曲调欢快,体现了劳动者愉悦的心情,乐曲中突出的打铁的声音又使学生感到新奇和喜欢,符合学生的心理;歌曲《理发师》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全曲欢快热情,朗朗上口;大歌片的制作色彩明丽,内容活泼,为学生所喜爱;所使用伴奏的器具为筷子及尼龙纸,在音响的效果上达到和谐、完整、课后拓展的DVD碟片制作精美,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内容的组合都是学生所乐意学习和接受的。
二、注重了音乐的实践性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同样,音乐实践创造了音乐美,在课中,通过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唱一唱、探一探、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于到音乐活动中,享受音乐、创造音乐。
三、注重了音乐的生活性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聆听学习和运用多种方法去探索生活中的声音,使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可以贯穿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更加热爱音乐,并能尝试把音乐融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二册《巧巧手》中第二课时:
聆听《铁匠波尔卡》,学唱《理发师》,用生活中的器具为歌曲伴奏
教材分析:
1、《铁匠波尔卡》
管弦乐《铁匠波尔卡》曲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 年,乐曲采用D大调,复三部曲式,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欢快的心情,其中在每个乐句末尾,小节强调后一拍,并突出打铁的节奏,使人联想到铁匠们劳动时的快乐心情。中间转为G大调,乐曲轻松跳跃,形成舞蹈气氛,再现第一部分后,在简短的结尾中铁砧叮当叮当的造型性音乐效果和活跃欢快的气氛结束全曲。
2、《理发师》是一首热烈、欢快而又不失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歌曲将模拟理发师手中的道具发出的“咔嚓”“沙沙”声与有规律的“xx xx丨xx xx丨”节奏相配合,生动地描绘了理发师认真的态度,娴熟的技巧,反映了劳动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目标:
(1)结果性目标:
学习用欢快、富用弹性的声音背唱歌曲《理发师》,能运用生活中的器具(如筷子、尼龙纸)为歌曲进行伴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2)体验性目标:
通过歌曲的学习,能感受劳动的快乐。
通过探索、创编,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单纯枯燥的声音可以通过种种方法使之艺术化,变得丰富、悦耳,从而产生更加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及其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具、学具准备:
磁带、歌片、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DVD碟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随《铁匠波尔卡》音乐入室。
师:“小朋友们,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请你来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教师请学生分别演示:翻书声、硬币敲击声、粉笔盒摇动时发出的声音、脚步声等。
师:“生活中的声音大多是很单调、枯燥的,但是作曲家就很有本事,他可以让声音变成好听的音乐,请小朋友们听一听,这一位作曲家把生活中的什么声音写到音乐里去了。”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物品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抛出“作曲家把什么声音写进音乐中去”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专心聆听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欣赏《铁匠波尔卡》
1、学生倾听,听到铁在钻板发出“叮叮当当”声时,不约而同举起了手。
2、教师走到学生身边,请学生贴着教师的耳朵讲一讲他听到了声音。
3、请学生听着音乐,用动作模仿这个声音,感受铁匠打铁时的快乐心情。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声音与音乐相联系,《铁匠波尔卡》是最理想的媒介。学生是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律动的进行,培养学生的音乐与动作的协调能力。
三、学习歌曲《理发师》
1、听一听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作曲家把铁匠叔叔打铁的声音变成了音乐,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首歌,作曲家又把谁写到歌曲里,把生活中的什么声音写到歌曲里了呢?
【设计意图】利用音乐的弥漫性让学生无意识地感受歌曲,感知音乐的情绪、旋律,从而获得整体的感知。用“听一听”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2、读一读
师:理发师道具的声音发出来的长短一样吗?我们来读一读。
让学生自己找出 x x丨x x丨 x x丨x x丨x —丨x —丨
咔 嚓 咔 嚓 沙 沙 沙沙 沙
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解决了歌唱教学中长音“沙”的难点,让学生自己找寻的不同点,体现了教师“导”的方法。
3、唱一唱
学生随琴学唱歌曲。
师:请小朋友们当理发师手中道具的声音,老师当理发师,来唱一唱这首歌。
(1)师生对唱
(2)角色互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接龙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3)学生演唱。
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歌声唱出理发师爷爷成功的喜悦。
四、用生活中的器具为歌曲伴奏
师: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双筷子,一张尼龙纸,请你们敲一敲、想一想怎样用这两种东西模拟歌曲中的声音,使它们从单纯的声音变成好听的音乐。
学生探索,并举手交流,得出多种方法:如:筷子互相敲击,敲椅边等,尼龙纸用揉、抖、搓等,并得出“敲击时要跟随音乐的.节奏”、“演奏的声音要有轻快动听”、“长音时要连续揉”等结论。
(1)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2)教师请学生跟着范唱带伴奏,将学生分组,两组模仿“咔嚓声”,另两组模仿“沙沙声”。
(3)请学生背唱歌曲,并伴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寻找理发师手中的剪刀声,喷雾声,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探究声音的形象美;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拓展
师:小朋友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声音都可以变成好听的音乐,请你看一看,日常生活中的扫把在懂音乐的叔叔手中也变成一件乐器,他们是怎样演奏的呢?
学生观看DVD“扫把乐”。
师:请你再看一看生活中的锅炉、煤气灶、塑料筒、自行车轮、酒瓶等在一起会发出什么声音?
学生观看DVD“破铜烂铁放起来”(一段精美的打击乐)在学生的惊奇中,师请学生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的音乐”这一问题离开教室,结束此课。
学生演唱每一行的前两个小节,教师接唱后两个小节。(机动内容:如果学生演唱歌谱的效果较好,可以尝试增加难度!和教师互换演唱歌谱或完整演唱歌谱。)
难点的解决:教师演唱的部分让学生用“wu”唱一唱,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用连贯的气息进行演唱。
(4)填词演唱歌曲
轻声读词,感受歌词字尾音上的押韵,指导学生开口音ao的口型及发音,特别是乐句长音的保持。
4.完整的演唱歌曲并用肢体表现
(1)随着老师的钢琴完整的演唱
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音准或气息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
(2)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5.回顾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1)聆听并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也是蒙古族的民歌,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
教师出示歌谱,学生边听边感受。
(2)归纳歌曲尾音结束在la上的羽调式特点
【小学音乐数蛤蟆课件】推荐阅读:
一年级音乐下册 数蛤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10-04
音乐数鸭子教案反思11-23
快乐的音乐会音乐课件12-10
小学音乐课程07-25
大班音乐活动课件10-20
音乐欣赏课件11-08
小学音乐教师简历06-29
小学音乐课堂随笔07-25
小学音乐测评方案09-07
小学音乐测评总结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