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随笔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音乐课堂随笔(精选11篇)

小学音乐课堂随笔 篇1

汶源学校

刘云

转眼间任教音乐学科已有八个年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外乎两大环节,唱歌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其教学目的:一是通过范唱或播放录音等形式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艺术形象感染并实施美育目标;二是通过聆听,让学生熟悉必要的乐理知识与歌唱技能、技巧。

即使在现代小学唱歌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由老师进行范唱或聆听录音为主。也可言之为:即“听唱法”。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直接地、简便地学习歌曲,同时可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的体验及表达上面,比较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较多地练唱歌曲。但是,让学生长时间地进行模唱,学生会感到很被动,觉得很枯燥,造成“鹦鹉学舌”,虽然歌曲很快会唱了,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音乐思考,阻碍了他们对唱歌的兴趣,而且这种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采用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才能,并且难以适应比较长、比较复杂的歌曲学习,尤其是合唱歌曲。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旋律引导、图示比较、难点突破、综合能力训练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唱《小小音乐家》这首歌时,先采用“旋律引导”,让学生模唱歌曲的旋律,进而要求学生自己把旋律换成歌词。这就在“听唱法”的基础上减少了老师逐句歌唱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动脑思考的活动及学生与旋律的接触,对培养学生识谱及乐曲感受能力都有帮助。其次采用“图示比较”法,将曲谱中旋律的高低变化用线条表示出来,使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练唱,对歌曲中各乐句间出现的重复、模进和内在联系进行辩唱,以加深记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感、创造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再用“难点突破法”,将歌曲中难以掌握的部分,先重点练会,再练唱全曲。最后通过“综合能力训练法”,将歌曲的主题、节奏型难点及歌唱声音的要求编成短小的辅助练习,分别通过唱、听、记、看等练习方式,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来领悟歌曲旋律,歌词的内涵,这对于歌曲整体的把握及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既完成了会唱歌曲又提高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

小学音乐课堂随笔 篇2

学生是赋有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源泉的人群,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与音乐的结合点,如速度与走、跑结合,力度与敲门结合等,使音乐问题看得到、摸得着,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器乐合奏、音乐童话剧、音乐小品、歌词改编、旋律创作等多种形式模拟爱劳动、郊游、参加舞会、动物乐园等生活情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验音乐带来的欢悦感和成就感,学会用美的眼光对待生活、用愉悦的心情感受生活,创设课堂中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把教室变成一个生活大舞台,实现“生活经验音乐化”。

2.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充分表现歌曲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歌曲中的角色不只在音乐教材上,而且是同学自己。这样,学生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自然积极性高、印象深刻。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扮演。如带领学生欣赏《龟兔赛跑》一课,那些龟、兔等小动物头饰一戴,教室里马上沸腾起来。学生一个个高兴不已,争相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 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3.利用创编旋律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以教学生唱《卖汤圆》为例。由于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因此在学唱新歌之前,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起, 先让同学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再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起弹唱。这样,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再让大家听一听、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在学唱新简谱之前创编,也可以在学完新歌之后创编。这样都能让学生在乐趣与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

4.精选教法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这并不是说完全根据兴趣和要求决定其学习内容、难度及时间量,而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音乐教学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平时教学中我时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在备教材的同时,也备学生,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 让他们演唱、演奏、表演、讨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有时还让他们自己上台演唱表现、讲解,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根据表现加分扣分 ,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 ,在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我把学生按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 (1)每堂课带音乐课本来的加1分,不带音乐课本的要扣1分;(2)积极参与学习,积极发言的加1分,不认真学歌的、不认真欣赏音乐、乱讲话扰乱纪律的根据情节轻重扣1~2分;(3)乱换座位的扣1分, 在给学生加分扣分时, 我采用随堂评价与累计加分的方式,发现一直认真学习音乐的学生,就及时表扬加分,树立学习榜样,发现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及时善意地提醒,该扣就扣,“一碗水端平”。下课时结合我校开展的学校班级常规管理评分办法评定。由于我赏罚分明、说到做到,一些学生好几节课不带音乐课本、乱讲话、不认真学歌,想蒙混过关,都受到了扣分处罚。自实行加分扣分以来,学生的行为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不带音乐课本的学生少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少了,乱换座位的学生少了,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下课后,询问自己得分的学生越来越多,看到这一情况,我非常高兴,说明这一手段对培养学生上音乐课的良好习惯已经奏效。

6.注重学生在 “变声期 ”的嗓音保护

“变声期”是发声器官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 这个时期发声器官的生理变化特别大,应注意保护。“变声期”的孩子会发觉难以控制自己的发音,音域不稳定,发音不持久,音质粗糙,歌唱起来比较费劲,容易“跑调”。变声期间,男孩子的声带显著增厚加长,喉头突起,胸声增强,失去清脆、纯净的声音,嗓音变得低沉﹑浑浊﹑沙哑,严重时甚至会失音,歌唱中易出怪声。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测试学生的音域变化情况。“变声期”练唱时应控制在学生的现有音域内,不可让学生勉强唱太高或太低的音。教会学生轻声歌唱,告诉他们每次歌唱时间不宜太长,发挥积极保护嗓子的作用,以免学生对歌唱失去信心与兴趣。只有做到“练习保护相结合,练习中有保护,保护中有练习”,让学生顺利渡过变声期,练出一条理想的好嗓子。学生才会对歌唱感兴趣,才会真正喜欢上音乐课。

7.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

乡土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篇3

关键词:乡土音乐;小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61-01

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提出: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 具体而言:“乡土音乐”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的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苏州有着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昆曲和评弹,还有一些经典的苏州方言民歌、山歌、小调。

一、“乡土音乐”对学生、教师、学校的作用

1、“乡土音乐”充实音乐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大潮下,音乐课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只注重演唱的技能、技巧的练习向注重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转变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音乐课堂更加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乡土音乐”着眼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接触自己生长环境下的民间音乐,强壮音乐课堂,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欣赏和了解乡土音乐元素的精华同时,继承和发扬本土的艺术形式。

2、“乡土音乐”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促进教师专业性

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传道授业的引领者,“乡土音乐”走进课堂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动力,促使我们进一步钻研和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学习的过程,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乡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里所隐藏的乐理知识,也能很好地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整体提高教师的素质。

3、“乡土音乐”课程能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其内容只强调了共性和统一性,把他最重要的个性和地方却忽视了,有些课程根本无法适应我们本土的学生需求,他们对此非常陌生,没有实际生活经验,无法理解。远远满足不了地方上不同的需要,大力开发“乡土音乐”课程资源,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它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能让学校更加具有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对此也非常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开发。

二、“乡土音乐”走进小学课堂

1、教学形式注重生活化,让“乡土音乐”不在陌生

“乡土音乐”需要学生具体的情感支撑,教学形式必须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也要帮助学生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生活经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注重体验式教学,如:在学唱《茉莉花》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熟习的流行音乐,加上乡土音乐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加地喜爱乡土音乐,觉得离自己很近。利用经典的苏州民歌,让学生看到风光无限的苏州美景和融洽和谐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加了解家乡——苏州,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热爱家乡之情。

2、教学形式注重活动化,提高学生参与性

我们期待个性鲜明的学生,并不希望他们只是一个模式的产品。应该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中多些活动,让全体学生多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表达,开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快乐。音乐是快乐的。只要让学生能体验到一次的成功喜悦,就会打开学生心中求知的动力。使学生在参与中学生成长。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富有意思的活动,其中蕴含乡土音乐知识。如:《茉莉花》的演唱过程需要很多的自制的伴奏乐器,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演奏各种乐器,让他们零距离感受音乐,通过看、听、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其中。利用欣赏苏州民间器乐曲,感受姑苏江南的风韵。

3、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弘扬“乡土音乐”文化

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电脑、电视、电影、VCD等多媒体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他们习惯了这种方式,如果古老的艺术不注入一点现代元素,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新奇,反而会被学生排斥,很可能会被渐渐遗忘。如:在《茉莉花》乐器演奏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个乐器的声音特点,演奏富有时代感的音乐。这样学生对乐器也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兴趣。

利用苏州传统音乐艺术和文化遗产昆曲和评弹,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这类艺术的古老历史和表现形式,学会欣赏和聆听,从而更高层次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唱山歌、小调、和街头叫卖歌,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在歌声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苏州生活的惬意。通过学念苏州方言民谣,感受词描绘的风俗人情和节奏带来的快乐。

“乡土音乐”教育是小学地方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和发展,更新艺术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艺术的力和艺术情操,优化艺术课堂。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要以注重于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组织课程内容,淡化学科中心,努力将音乐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3):84-94

[2]勤编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发展研究》,《中国音乐》95年增刊续集。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 篇4

一、音乐及其它艺术领域相融合,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存在从来不是孤立的,是从丰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我在准备每节课时都要丰富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如:在《爵士乐》一课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准备了爵士相关的交响乐《蓝色狂想曲》;介绍了爵士乐的起源;认识了爵士歌手贝西史密斯、乔普森及代表作品;欣赏了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精彩片段;并且老师现场演奏了爵士乐钢琴曲《演艺人》等等,为学生的课外延展性学习提供了方向和资源,让学生更加近距离的体验爵士乐的音乐风格,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然的沉浸在爵士乐之中。

二、“即兴编创”教学,体验创作乐趣,即兴编创是在一定的情绪或情境下有所触动,即时发生兴致而进行的依据音乐内容即兴编唱或即兴演奏的音乐创作。还是以《爵士乐》一课为例:在拓展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将儿歌《小星星》改编改变成爵士乐风格的音乐作品。集思广益,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编创质量。

小学音乐教师的读书随笔(共) 篇5

阅读新的实践不仅让我知道教师如何做自己的教学,而且如何知道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发挥教室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对我的基本技能的研究,我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学生辅导,评估等对教师科学设计的需求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以使教育教学优化。所以我认为学习真的是及时的,啊,深深体会到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不仅是必要的教师技能,而且也是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基本做法不是多余的,但非常必要,是必要的。只有基本的技能练习,可以很好的利用,引导自己的教学,将实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成果。

音乐技术的基本技能

音乐技术的基本技能其实是音乐理论和技术水平,是一门合格的音乐 教师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特别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设置了几门课程:如声乐,钢琴,舞蹈,合唱和指挥,如唱歌,练耳,音乐,欣赏,音乐历史,教学方法有高水平的和谐,音乐,分析,作曲,音乐等音乐理论和技术课程,这对于今天的中小学音乐老师来说,没有主流阶级和副阶级,主要和选修要求,即使在学习过程中今天没有选修课程的各种原因必须弥补这些基本课程。

2...舞台表演艺术基本技能

舞台表演艺术基本技能最初是为了满足专业艺术家的要求,但对于新的课程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必要的,否则音乐表演的教学价值不能很好地实现。性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内容,教学生自信唱歌,演奏能力和综合艺术表演,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潜力,让学生可以使用音乐个人情感的表达形式和与他人交流,和谐的感觉,音乐活动中的学生的活动的美丽的快乐,由 情感种植。虽然发达的现代媒体可以立即在学生面前显示世界上最高和最好的艺术形象,但是学生仍然感觉远处,好像不是人造的,因为它是电子的,虚拟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没有性能的生活是更加亲切和自然,这个重要的教学实施应该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尽可能的责任,所以音乐老师应该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即歌唱能力,乐器表演,舞蹈表演等阶段娱乐基本技能。

3.教学创造基本技能

音乐老师教学创造基本技能我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音乐,舞蹈和民歌等创作和导演,另一方面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的创造力和灵性。音乐,舞蹈和民歌等创作和导演的剧本,实际是一排节目,第二教室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小学和中学音乐教师在学校使用课外时间排练程序不是学生的责任,这种非常有创意的工作做了很多

音乐老师精彩笔花,快乐。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表现 对于创造和精神,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监禁了很长时间。音乐,是抽象,多解和模糊的艺术,其特点为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解释的想象力,联想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知识的载体。在音乐班上,盲目地强迫学生无聊的知识和训练,耐心,很长时间来解释音乐理论,让学生记得大量的音乐家的生日,代表作品。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创造了热情,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首先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改变控制,管理者为促进者,建立学生的主导地位。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组织,指导和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健康审美意识,为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音乐创作和重新创作(音乐表演)更充分地了解音乐,爱情音乐。如即兴和即兴的音乐教学:可以是节奏,旋律即兴,接龙,重组等,也可以渗透 音乐教学各个方面:对于歌曲有节奏,短语填充空白,为旋律即兴歌词,命题创作,歌曲,音乐,新音乐,播放形式和为歌曲,音乐伴奏,音乐制作,匹配音乐,配乐,舞蹈表演。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快速反应;表达性的节奏感;音乐的结构,感觉的形式;音乐的形象,表演的理解和表达;高度集中和理解相互合作

4.文化理论的基本理论

音乐教师的文化理论基本技能主要是指音乐老师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相关的综合性文化成就,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爱情音乐和谈论音乐水平,音乐和相关文化是音乐类人文素养,是直接提高学生在学习领域的文化素养。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愿景,促进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感觉,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表演,创造力和艺术美学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领域,教师的文化理论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老师创造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 加强人文精神的渲染,注重学生的精神,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全面照顾他们与音乐教师的一定文化积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学生讲真话,具有更完美的个性,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人性素质,这是赋予时代的历史使命。

5.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小学音乐课堂随笔 篇6

本次活动通过两位老师的常态课让大家从中吸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及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我们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师课堂上一些巧妙的语言,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要上好一堂低年级的课更要注重细节,注重语言的艺术,当然对于课堂上的生成,老师的处理更为重要。下面我就三点谈谈收获。

一、巧妙语言规范课堂习惯

孙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而这些好的方法就在于课堂上的不经意间的语言。如:“老师找举手最端正的.同学回答”用这样巧妙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端正举手的好习惯。“同意他答案的请坐直”而在我的课堂上可能会说“同意她答案的请举手”但这样对孩子养成习惯没有任何帮助,孙老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课堂常规,既不生硬也收到了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也十分的丰富,在我的教学中往往都忽略了课堂语言的巧妙运用,而对于低年级教学是很重要的。

二、旋律线、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低年级音乐学习中有太多时候学生不能正确把握音高变化,这时用小手划旋律线的方法是最好用的,可以给学生一个暗示、一个提醒,对孩子们准确演唱歌曲很有帮助。孙老师在一些手势、动作上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如:当学生唱到“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时,音高节奏不够准确时,巧妙的用动作让学生感受到高高的、一片大森林的感觉,配合动作,学生演唱的很不错。所以说旋律线、手势在音乐教学中是很有效的。

三、充分的聆听歌曲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学习歌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听,但我往往为每一遍给学生提什么要求而纠结。而在李老师的课堂上让我看到了让学生听歌曲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李老师运用律动的方法、男生拍手女生表演、女生加油男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不断的沉浸在歌曲当中,既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的聆听了歌曲,为后面的演唱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学生第一遍开口唱时,给了再坐老师一个小小的“震惊”,让我们看到了多听的效果。

小学音乐课堂随笔 篇7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 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十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 新的音乐教材, 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无疑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音乐剧的作用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小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 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音乐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要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 寻找在自身形式与内容上能体现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作为教学载体。音乐剧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主要涉及音乐 (声乐、器乐、音效) 、舞蹈 (中外、民族、现代) 、美术 (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 、戏剧 (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 、文学 (剧本、语言、朗诵) 、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

音乐剧将不同的美学范畴, 不同的审美方式, 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 从而使自己具有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表情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一切优势和一切魅力。它没有固定僵硬的模式, 所以它永远给欣赏者创作者有足够的创造空间。音乐剧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有着内在的同步性。音乐剧诞生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 经典的音乐剧作品更是影响着一定人文背景下的人们。音乐剧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 用以展开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 最终还是要表现一定的人物主题,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让音乐剧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 以便学生充分吸收其文化养分, 是能够充分体现综合艺术课人文特点的。

好看的音乐剧不一定是经典的, 而经典的必定是好看的, 是不断发掘出新的价值, 是具有生命力的, 是永恒的。它不仅是给人单纯的生理感官刺激, 更能激发人的心理共鸣。就拿经典剧目《猫》来说, 它就能帮助观众找回真实的自我。通过看音乐剧《猫》———它能帮助人们忘却固有的文化桎梏的束缚, 进入到无拘无束的自由态, 这是种难得的幸福。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广博的, 是深远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围, 而深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经典剧目本身所赋予的深远的启示性对于孩子们是大有裨益的。让他们多多接触经典剧作品无疑是能在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的同时启迪他们各个方面的思维, 有助于他们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音乐剧应用于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怪现象“孩子们喜欢音乐, 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正确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 有效地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 转向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转向艺术学科的融合和沟通。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体现“人文价值”主题, 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使教学寓教于乐, 学生知情达理。学生通过欣赏一部音乐剧, 可以获得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熏陶,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 防止了那种由各门艺术课程简单拼凑而成的课程给学生造成的零乱的艺术体验, 更好的体现艺术新课程的综合性要求。

课堂“儿童音乐剧”的生成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操作要求是:创设“人文主题”, 突出音乐形象;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 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设立场次, 确定简单的“标题”, 如:第一场《一天清晨》、第二场《池塘边上》、第三场《与狼争斗》、第四场《欢庆胜利》。任务分组: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 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 要源于生活, 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 道白要精练, 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提倡教师同台参与节目表演, 展现教师风采, 拉近师生距离。发挥集体参与创作, 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 因陋就简。注意音量匹配, 多媒体课件要有效配合, 演出、道白要面向观众;学生情感要真实、投入, 不要笑场, 不要太随意;提醒试演反面角色的学生不要语言粗俗、浅薄、低级, 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在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能力会得到提高, 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会得到适当的发挥。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我们施教对象是年龄在6~19岁的中小学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心理很难接受与他们的生活相隔甚远的艺术形式, “儿童音乐剧”引入音乐课堂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新尝试, 学校领导们感到“音乐课变样了, 不像老传统, 活跃多了!”老师们感到学生“听话了”“好教了”“同学们兴趣可大了!”教研员们感到“这才是符合我们目标、要求的新音乐课!”现在听到学生的声音是“老师, 我们喜欢您这样给我们上课, 下节课您还这么上!”经常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地说:“老师, 您下次叫我演小乌龟!”“老师, 叫我演大灰狼!”“老师, 我演的比他好!”……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了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手段、评价都发生了变化;音乐学习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学生音乐、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式、开放式、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能力充分施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鲜明的“人文主题”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创造能力、信心勇气、团结合作等诸方面发展相得益彰, 教师、学生、家长反映热烈。

摘要:音乐剧诞生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 经典的音乐剧作品更是影响着一定人文背景下的人们。音乐剧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 用以展开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 最终还是要表现一定的人物主题,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让音乐剧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 以便学生充分吸收其文化养分, 是能够充分体现综合艺术课人文特点的。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体现“人文价值”主题, 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使教学寓教于乐, 学生知情达理。

浅析小学音乐快乐课堂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快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49-01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学法中,可以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并通过听、说、唱、奏、游戏等多种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让学生快乐学习,达到教育目的一种综合教学目标。

一、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快乐课堂的基础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学生之中,以倾听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指导音乐教学活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行为,以平和的心态和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共商教学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建一种师生愉快合作的平台。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教学相长”,让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状态,这样思维才会完全放开。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带有感情倾向,才会主动地接受教育,并积极求教,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在上《夏天来了》一课时,老师一般采用的是范唱、齐唱、轮唱等形式来教学,课堂比较单调、乏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果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想象、创作填词,然后教师依据学生所填内容再加工、润色,最后在班级推广。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氛围,是有效快乐教学之前提。

二、游戏教学是小学生的最爱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是学好音乐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例如,在对音乐节奏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习内容设置合适的游戏,此时则主要是以小动物走路的游戏方式进行。当有“小兔子来了”的提示音之后,小学生们就模仿小兔子走路的姿势按照一定的节奏跳跃;当有“小企鹅来了”的提示音后,学生们开始模仿小企鹅胳膊往后放,一撅一撅的姿势缓慢的走动;当有“小鸟儿们来了”的提示音后,学生们开始伸开自己的“小翅膀”在轻快的节奏下“翩翩起舞”等等,在这些节奏各异的游戏中,能够使学生对不同的节奏,如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样就能够将枯燥的节奏学习变得生动而又有乐趣,从而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情境教学的趣味性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法。它是融情、言、行为一体的教学法。小学生好动表现欲极强,音乐课教师应创设扮演体会情境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要求,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分享彼此的快乐,在创作中激发潜能,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开拓更宽广、更美好的天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不是让学生从头到尾坐在那儿听,而是随音乐带学生做简单的律动,让学生在听较长乐曲时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用彩色挂图将兔子与乌龟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先把兔子和乌龟的音乐形象提出来让学生哼唱,熟悉主题音乐,再要求学生听到兔子音乐形象就学兔子跳,听到乌龟音乐形象就低头做乌龟爬,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又如:在教《粉刷匠》时,我先让学生模仿粉刷匠刷墙的动作,让他们真正感受音乐,只有感受最深的才能抒发来自心灵的美,感受音乐还是让孩子自己去做。

四、多媒体平台辅导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乐·奥乐夫创建的奥乐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公认的成熟的一种音乐教学体系,它以音乐节奏为学习起点,它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发展观,可以引领任何一个阶层的人们快乐地学习音乐,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已二十几年,近几年更是深入地发展到了各省市音乐教育第一线。把这“洋物”为我所用需要一个过程,缩短这个过程最快的方式就是巧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最有力的武器。但不要滥用,不要为了好看而用,要做指挥官,有时找到的教学素材有很多,要为了用而用,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让多媒体成为我们的教辅工具,而不是我们的主人。多媒体可以让他们更加注意听音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度,因为只有会听才会唱。

音乐教育的目的并非使每个人成为大音乐家,但是必须培育孩子们懂得欣赏音乐、懂得去感受美感和享受生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及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儿童的听觉和发声器官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参考文献:

[1] 小学音乐第八、第十册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2] 张睿.音乐课堂中“快乐教学”的尝试[J].儿童音乐,2004(3).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随笔 篇9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__x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小学音乐课堂随笔 篇10

观音小学:赵祖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一书中,我对拼音教学感触最深。汉语拼音教学是帮助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的工具。学好拼音是小学生踏入语文课堂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孩子们对他的喜爱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想让孩子们轻松快乐的学习,就必须让拼音识字的教学充满活力,透出新意。本书通过典型的案例来矫正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建构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理性精神,积极推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运用书中优质案例的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中一些棘手的教学问题。下面以教学用音序查字法随笔谈谈。

起初,许多孩子不能理解用音序查字法查生字,为什么要有“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这样的步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而,很容易忽视这两个必要的步骤,在查字时,便只顾在字典正文里一通乱翻„„

为了预防学生形成这种不好的查字习惯,我在引导孩子们熟记《汉语拼音字母大小写对照表》之后,特地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表演:有位邻校的小朋友听说我们观音小学一年级有个好孩子叫xxx,想与他做朋友。这位小朋友来到我们学校时,刚好孩子们放学回家了。聪明机智的他是怎样找到xxx同学的呢?——他首先在办公室里找到校

长,经由校长介绍,便找到一年级班主任,这位班主任向他提供了xxx同学的家庭住址。根据这个地址,便找到xxx同学的家了,在那里就可见到xxx同学了!然后告诉孩子们:用字典查生字,如同刚刚大家表演的《找人》。而先查的大写字母(这里我们叫它“音序”),就充当了校长这样的角色;再查的音节,恰像班主任这一角色。音节后对应的页码便是这“生字同学”的家庭住址„„。之后,再来重新表演:扮演校长的小演员戴上“音序”头饰;扮演班主任的演员戴上“音节”头饰。办公室场景更名为“音节索引表”,„„

最后,教给孩子们《音序查字法儿歌》用于指导实践:

音序查字要记牢,先把大写字母找。字母下面找音节,看看它在多少页。从这一页往后找,生字一定能找到。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评价 篇1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音乐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否领悟和掌握知识,评价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永远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评价经验:

因人而异,灵活选择评价内容

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优与差来区分,以免人为地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的差异以及项目的强弱来选择评价内容。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有的擅长欣赏,有的虽在唱奏方面不行,但在乐理知识方面、诗歌朗诵方面掌握得较好等。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使评价的激励功能得以发挥。

开展课堂音乐会,创设积极活跃的评价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音乐会”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在音乐实践的“小舞台”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如开展“演唱会”,让学生从学过的课内或课外歌曲中选择一首来演唱,可以是独唱,也可是小组唱、表演唱。还可以开展“演奏会”,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乐器来演奏最拿手的乐曲。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形式的表演,表演的水平是高还是低,老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去鼓励他们,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这种课堂音乐会还可以拓展为“音舞诗画会”,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选择一首乐曲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可以是画一幅跟音乐有关的画,配乐诗朗诵,写作好的学生可以拟题作文,喜欢舞蹈的学生可以自由创编一段表现音乐主题的舞蹈,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潜能。这样一来更能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表演,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善于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采用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这种评价理念淡化了教育的功利意味,更符合教育的终极关怀理念。

1.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评价。在日常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运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进行评价,来鼓励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进步,建立起自信,带动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同时它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样的评价一定要言之有物,要具体,富于鼓励性与引导性,如“你的声音很好听,如果在节奏上再准确些就更美了”、“你的回答真精彩,说明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知识面很广”。切记不要只用“很好”、“真棒”、“不错”等笼统的评价语言,要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给孩子确定一个努力的目标。

2.建立音乐学习成长档案。每位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在评价这一过程时采用“成长档案”评价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成长档案袋”内容的选择比较宽泛,只要能体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即可。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的音乐收获,撰写音乐学习日记,张贴演出的照片等;再准备一个优盘,存储自己的歌声和表演录像,把音乐学习的收获都收集起来,建立自己的音乐学习档案,并经常回顾对比,发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以赛代考,用多元组合评价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

小组比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驱动力,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为此也可以采用“小组音乐竞赛”的形式来取代传统的考试,这种形式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而且也能激發他们参与考试的兴趣,营造出积极的考试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测评内容上,设置以唱歌为主的表现内容、以听辨为主的欣赏内容和以反应认知水平为主的音乐知识内容,尽可能地涵盖学段教学目标。

在测评形式上,把测试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课件,采取小组现场测评的形式,三五个同学一组随机抽签,对学生进行现场即时测试。

在评价主体上,采取多元化的主体评价方式。首先是同学评价,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几个同学做测试评委,请他们对大家的测试做出公正评价;其次是自我评价,请学生逐个对自己的音乐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综合评价;最后是教师评价。通过这种形式,使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民主性,实现了评价功能的激励性。

通过竞赛测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可以把测试做为一节完整的课来上,被测试的同学在前面考,其他同学在各自的座位上听,这对全体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同学们听课认真,表现出了良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对于听赏内容和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学习效果较好。因此将这种方法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经常设置一些课堂小竞赛、小测试,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能极大地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高其自身学习能力。

作为音乐教学的“评价”,“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激励学生对音乐产生爱好和兴趣,学会欣赏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我们的“评”才是富有价值的。

| 作者单位:郑州市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

编校:宋娟娟

上一篇:幼儿命题绘画教学探讨下一篇:演讲常用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