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次研究以人资管理为样本,探索创新型的人资管理方法,并结合新时期环境中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其中的管理缺陷,根据相应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人资管理的创新方法,实现人资管理变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内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内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篇1: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中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百年一遇的。所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管理是必须的。但是,国内的很多企业还没有重视经济管理,没有实行和本企业相适合的管理策略和制度体系,也就意味着在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的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无法进行进一步发展本企业。在本文中,笔者从国内企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简要讨论了企业管理在经济管理的新形势新战略下目前主要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确保企业科学、合理的运行。

【关键词】新形势;经济管理;创新

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内部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经济管理的要点是内部审计、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要继续加强经济管理,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同时,应当杜绝生搬硬套管理体制,应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為落脚点,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不断的使企业发展和壮大。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比较广泛的管理范围,涵盖了整个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关系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以及企业资本的实际支出。经济管理存在于企业的企业融资和投资决策、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之中,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也是存在的。这些在保护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不断地深化,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是举世瞩目的。高速的经济发展,给国内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同时也让中国企业面临着显著的挑战。部分国际竞争力较强、经济基础较好、技术较高、知识和管理方面较好的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意味着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都比其他一些公司要强,使得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更加的激烈。市场是无情的,企业间面临的就是优胜劣汰,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在经济的大潮下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也更加刺激了企业们需找出路的决心。所以,在这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经济管理。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地进行,这也是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所做出的努力。没有抓住改革开放之初机会的众多企业也在努力的对本企业进行积极地改造。但是,由于国内的企业大都经历了较长的经济计划时代,企业的领导层也大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出来的,这就导致了如今的经济活动仍然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阻碍了国内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让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或不足。其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管理观念落后

当下,落后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这是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的根本原因。许多商界企业家认为,经济管理并不是那么重要,所需要的就是会计做好账本就算万事大吉了。这种看法不是正确的,完全忽视了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战略管理理念的企业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

2.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实行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对于企业来讲,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后盾,将导致工作人员处于一个混乱的管理下,使得他们的工作以及领导的管理都处于无序的状态。工作没了依据,个人责任也就无从谈起,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在混乱中开展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质量也不好。

3.经济管理缺乏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

现在,企业正在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进行,科学和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人们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从这一点来讲,企业就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企业要去不断适应如今的经济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没有了创新意识的企业是没有明天的,最终会被市场所抛弃。然而大部分企业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管理办法还在延续旧的管理实践,在新形势下没有坚持创新管理,致使缺少必须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没有特色可言,这样的企业的最终下场就是黯然退出历史的舞台。

4.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大部分企业都是把会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新的部门,导致员工做会计工作的同时也在做着财务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提高了这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这对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方面的工作效率是有直接影响的。企业的管理模式严重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仅依靠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远远的不够维持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样的,一些经济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得企业往往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管理,企业管理和经济活力的影响是很严重的。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实现方法

1.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为了更方便地让企业实现经济管理,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应彻底断除经济管理陈旧的理念,在新形势下建立创新理念和战略危机管理理念。在经济管理中创新理念会使企业拥有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综合实力的提升就会使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推动企业的进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经营策略存在于公司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经营策略应该和危机意识一样,时刻融入到管理人员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中。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时刻让企业处于科学、合理的管理之下,这样才能让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2.完善建立经济管理体系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更得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要是没有有效的制度体系会造成管理混乱,工作没有依托和标准,将严重的影响企业的进步。因此,企业必须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在体制内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细化内部工作规则,明确责任,确保工作在有效的标准下进行。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强对公司的控制,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应把加强内部控制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之中,企业内部的控制不单只是一个财务管理,而应该把企业管理置于内部管理之中如:采购链、生产链、运输链、销售环节等。为了让企业具有更好的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预算。完善的预算的基础就是对财务管理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大控制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对财务的管理水平,让企业具有更强的经济管理体制,以便于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成就。

4.加强员工的素质能力

员工是一个企业的主体,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更是把员工当做主导者来看待,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方面是取决于员工的素质水平。对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关系到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在选拔经济管理人员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选择、认真审核,并定期对上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必要的培训,可以举办大型研讨会。除此之外,企业要重视对后备力量的培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并付诸于行动,引进在经济管理方面有较高水平的人员。还有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交流和培训,这样可以在整体上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四、結语

加强必要的经济管理对于国内企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国际的经济形势是不断的进行变化的,企业应该继续分析和总结一些在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重大问题,并继续解决这些问题,创新经济管理方法。此外,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开发出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经济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经济需要,并不断加强建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带给企业巨大的经济效益。让我国的经济企业紧紧的抓住这次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马鲁沂,周国华,杨世军.劳动密集型行业政企合作带动地方就业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新型用模式改革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1.33(4):86-115.

[2]张玉庭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2010(8):14-38.

[3]梁娟.探讨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途径[D].经济视野,2013(7):19-47.

作者:袁立蓉

国内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篇2:

关于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本次研究以人资管理为样本,探索创新型的人资管理方法,并结合新时期环境中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其中的管理缺陷,根据相应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人资管理的创新方法,实现人资管理变革。

一、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新时期环境的影响下,国内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重视人才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力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下,提升企业的人才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众多市场企业中建设优秀的人才团队,实现创新发展。但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同现在的企业发展已经不再适应,要想在新时期环境下获得企业的长期发展动力就应当适应新时期环境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控制企业的人才,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内人才能够获得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新时期影响下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缺陷

(一)组织结构的缺陷

目前国内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存在结构不完善的现象,比如企业管理中并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人事的部门不具有完善的职权制度、人事管理水平低、不具备专业的人事管理技术等。这些综合性的因素共同导致了国内企业很大程度上存在组织结构不完善的缺陷。因为人事管理中的组织结构不能起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作用,因此企业的科研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得不到保障,企业的总体效益差。

(二)人事管理的缺乏建设资金

虽然随着新时期的环境影响,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人才的作用,但是仍有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意义,对企业人事管理部门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人事管理经费,这也是很多企业的通病。因为资金不足,人事管理部门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甚至人员配置都存在问题,更何谈管理人力资源。笔者认为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对人才的管理能力首先需要投资,投资人事部门的建设,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点发展。

(三)人事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

现代企业管理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升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但是国内很多企业存在管理上的缺陷,比如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管理理念跟不上新时期的脚步,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没有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仅仅凭借着人员主观的意愿管理,缺乏客观管理的规章流程。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人才的培训、选拔、任用都关系着企业的经营发展,运用科学的手段能够促进企业人才不断的提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落后的管理手段无法保证员工的积极性,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消极怠工,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企业整体的风气,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同时还有可能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措施

随着新时期环境的影响,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保证长期竞争力就需要从人才管理中入手,升级企业的人才管理理念,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的发展应当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企业实际的人才使用情况循序渐进的改变企业的人才管理政策,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提升管理部门对人才管理目标的解读能力。同时企业应当根据人才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人才个性化发展的职业规划,引导人才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提高员工对内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认识,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中,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识,消除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企业人才管理的创新应当从人才招聘、培训、提升和晋升等方面下手。首先制定合理的员工考核机制,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引导员工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激发员工的活力。最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升企业对人才的控制能力,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固强企业,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注重自身管理技能的提升。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面向全企业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综合素质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发展现状制定合适的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企业应当加大人才流动,注重打造综合素质人才,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在同一个岗位上进行多项业务管理,这就涉及到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考验,因此企业应当突破传统的固性思维,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養。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国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正在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应当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但是随着新环境的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经不在适合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需求,因此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变革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者单位:三峡大学)

作者:赵慧

国内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篇3:

浅谈国内物流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物流的发展历程、物流的各种学说以及国内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得出以下结论:企业之间应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系统,所有企业尽快成为系统中的节点,通过群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国企;竞争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全球化、信息技术进步以及管理思想的创新,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竞争主体由以前单一企业间的产品或服务扩大到整个企业链之间的竞争。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企业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营运成本,不仅在生产制造中而且还应在主业以外寻求机会,由此而产生了目前企业关注的比较多的一个词——“物流(Logistics)”。本文主要介绍物流的发展历程、物流的各种学说以及目前物流在国内的应用。

二、物流的历史

1918年,英国犹尼里佛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达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手中。该公司的运作被认为是“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1921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与创造需要是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是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取了后勤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从此,后勤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后勤管理和后勤分配。后勤管理的方法后来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该术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后来通过去美国考察,弄清楚了“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PhysicalDistribution”(实物分配)的内容,从此便按照美国的简称,叫“物流(P·D)”,并于1981年在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中对“物流”进行如下表述:“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改名为C.L.M(the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将Physical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是因为PhysicalDistribution的领域较狭窄,Logistics的概念则较宽广、连贯、整体。改名后的美国C.L.M对Logistics所做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对费用的相对效果’而进行计划、执行、控制。”

三、物流的各种学说

随着物流在各国的应用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的企业在如何切实发挥企业中的物流作用方面迥然不同。与此同时,相关研究学者们也针对各自领域提出了多种学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学说:

1.物流成本中心说。该学说认为物流在优化企业发展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在如何解决物流问题方面,建设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以及据此支持保障其他活动并不是主要的,真正需要的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降低企业成本。由此也产生了“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

2.物流服务中心说。该学说代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学者对物流的认识,他们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消耗、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而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词汇上选择了“Logistics”,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3.物流“第三利润源泉”说。该学说主要出自日本,他们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资源领域和人力领域),现在这两个利润源开拓利润的潜力越来越小,同时物流领域开拓利润的潜力逐渐被人们发现和重视,根据出现的时间序列来看,物流领域应为“第三个利润源”。

4.物流效益背反说。该学说表述的是物流领域中普遍的现象,是物流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以产品包装为例: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每少花一元就必然会转到收益上来,所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简省的包装必然会降低产品的防护效果,可能会造成大量损失,同时导致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

5.物流冰山说。该学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是在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的: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就像我们在观察冰山时,只能看到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而它的大部分却因为沉在水面以下使我们无法看到。

四、物流在我国的发展

“物流”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79年,当年6月,我国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物资工作者在回国后写的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物流”一词,但当时有人认为“物流”一词来自日本,有崇洋之嫌,因此改“物流中心”为“储运中心”。后来据查,“物流”一词是日本引用的汉语,作为“实物流通”的简称,储存和运输虽是物流的主体,但物流有更广的外延,因此“物流”一词的提法既科学合理,又确切易懂,所以不久之后仍恢复为“物流中心”。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的召开使“物流”一词的使用日益普遍。

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内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的企业逐渐适应了全球性的竞争,接受了科学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目前,在物流方面,国际企业主要实行“第三方物流”。所谓“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以合同形式,在一定期限内为企业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相当于一个外部客户管理。目前,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资金在途费用的有效手段,在欧美国家中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国内,一大批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于规模小、缺乏运作资金以及管理经验,企业对于接受第三方物流服务仍然疑虑重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企业对第三方物流风险的估计高于收益。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实现物流业务外包,目的不仅是降低生产成本,还希望提升企业价值链、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但是绩效平平甚至低劣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不仅不能降低成本,还可能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障碍。

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忠诚度持怀疑态度。任何企业在管理、生产等环节上都存在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保障,但是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势必造成其核心要素的泄露。

企业对业务流程失控的担忧。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后,生产运营便在一定程度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绩效,因此企业只能将外包业务限定在一个底线上,否则会增强第三方物流公司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对企业构成威胁。对此,国内很多大型企业(如海尔、春兰等)都独立组建了物流部门。

国内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第三方物流公司应该如何摆脱目前所处的困境,这是一个主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必须积极参加供应链系统。所谓供应链系统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造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功能网络结构。

对于国内的从事第三方物流的公司应该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该企业供应链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提升自身价值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其中风神汽车有限公司在应用供应链管理中就比较成功。通过供应链系统,风神汽车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与供应商、花都工厂、襄樊工厂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优化了链上成员间的协同运作管理模式,实现了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物流通畅,提高了客户反应速度,创造了竞争中的时间和空间优势。

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对整体供应链的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更多侧重于营销系统和内部制造计划体系的建设;

2.不够重视供应链后端,即供应管理体系的建设;

3.不够重视从供应链全局角度和业务合作伙伴的联盟建设;

4.较少借助先进的信息系统来整合供应链信息流;

5.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和价值流(财务、资金及成本管理)松弛结合,导致无法从企业整体运作指标上对供应链进行准确监控和改进决策。

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仅仅局限于基本的产、供、销管理,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由于相关的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代理分销商)较少,业务较为单纯,企业很少考虑进一步改进供应链管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缺乏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达到和主要客户建立更加密切业务合作,从而进一步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意识。

五、结论

随着WTO的到来,国内企业(以大型制造企业为主)将面临国际企业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中一个最重要的体现是全球供应链的竞争。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大规模建立海外供应链网络,因此必须最大程度地寻求与国内相关业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有效的扩展供应链体系,通过群体竞争优势和国际企业进行竞争。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则必须尽快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与核心企业建立关系,加入到该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中,提高竞争力,更快地成长,避免由于强大的市场压力而遭到淘汰。

参考文献:

1.吴玉瑞、马士华:《现代生产管理学》,湖北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2.林勇、马士华:《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策略》,机械管理开发,No.3,1998。

3.季建华:《以供应链思想磨练第三方物流》,21世纪经济报道,2002.4.3

4.姜铁虎:《优化供应链的ABC方法》,AMT。

5.马士华、林勇等:《风神汽车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

(作者:崔莹: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焦宏图: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

作者:崔 莹 焦宏图

上一篇:帮扶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市政项目现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