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执政理论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依法执政是一个重大的法治创新,也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对依法执政理念的系统研究并提出有益的实施方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依法执政的内涵,分析了加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执政理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依法执政理论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依法执政理论论文 篇1:

依法执政的理论与实践(续)

依宪执政与依法执政

文/韩大元

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是什么关系。我认为,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前提或者说是核心?

首先,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来看,任何一个执政党,执政以后,首先面对的是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不是面对一般的法律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普法时,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学习经济法,学习民法,刑法,也让他们学习婚姻法,认为维护家庭的稳定是重要的。这是对的,但对领导干部来说,你行使的是公共权力,你首先要明确你行使的公共权力是来源于什么地方,你行使这个权力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个权力?这些基本的理念,并不是来自于刑法,也不是来自于婚姻法知识。实际上,普法的对象主要不是一般的老百姓,一般的老百姓的违法犯罪也是可怕的,但是更可怕的是拥有公权力的国家机关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我想我们应该在宪法和法律的关系中,强调宪法的作用,因为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宪法。

其次,宪法本身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证国家运行权力的有序性。执政党不直接行使公权力,它行使的公权力的基本形式是,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优秀分子选派到国家政权体制内部以后,才拥有公权力。那么你行使公权力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来进行。没有进入国家体制内部以前,你手中的这个权力,永远是党权,或者是领导权,并不是国家权力或执政权。

另外,我们强调依法执政的核心是依宪执政,就是因为宪法的核心的价值是保障人权,依宪执政就是要真正落实宪法上的保障人权的基本理念。因为宪法是以人的基本价值和尊严为基础的,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宪法观应该首先表现为人权观,也就是要追求人的一个基本的尊严和价值。通过这个执政党这样的一种执政活动,使我们共和国的每一个公民都能过一个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解决各种形式的侵权现象,我想通过执政观念的强化,把国家的最根本的价值贯彻到依法执政的所有的过程当中,使我们党的活动,不管是在党外的活动,还是党内的活动,都遵守人权保障的基本理念。

最近在黑龙江省的全国自学考试中,有关部门规定,在考场考试开始以后,不能上洗手间,有一个女生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必须上洗手间,但是老师讲了,我得遵守省里面的规定,不能同意你。最后这个女生没办法,在考场后面当众小便。她的人的尊严和基本的价值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和缺乏人权保障意识有关的。宪法是关爱人的,关注人的基本尊严,这是宪法的基本精神。

我这里强调应该用人权的价值来强化依法执政的一个道德的基础与社会的基础。用这样的理念来获得更多的社会的基础,共产党人的基本的价值追求和宪法所追求的人权保障的基本价值是相一致的。什么时候我们尊重了宪法,维护了宪法尊严,就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什么时候脱离了宪法,或者不按宪法办事,你损坏的不仅是党的形象,是人民的形象,而同时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价值基础和形象。

依法执政理论是依法治国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文/杨海坤

经过建国后职掌政权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领悟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依法执政的重要性,并且领悟到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两者之间内在的一致性。

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结合,就体现了正确处理执政党与人民、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以及执政党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正确关系。我们主要可以从党的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两个方面来加深这种理解:

一是任何公共权威都必须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服从法律的规制。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要求的“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尽管目前法学界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否属于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公共政治权威的地位是抹杀不了的,而且其执政主体地位和执政资格,是通过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因此,包括执政党在内的所有公共权威及其活动,都必须按照现行宪法第五条第三款“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的规定,遵守宪法和法律。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具体权能包括《决定》所描述的“领导”、“动员”、“组织”、“支持”等方面。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依法执政的基本涵义是执政党首先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党自我要求的“依法执政”,其“依法”就是指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是中国历史与现实国情,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中国法治发展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赋有政治领导权力与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正如《决定》清醒认识到的,“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是人民通过国家宪法的形式加以确认的。因此,党的依法执政,通过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掌握政权,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政治层面就是要求党的执政体现“三个代表”理论。政治层面的执政要求,反映到法律层面上,就是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对法治建设的要求,以不断推进中国法治发展进程为己任,通过推进法治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推进法治建设使人类法制文明得到传播、吸收和弘扬;通过推进法治建设满足广大民众的利益需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从这点来说,依法执政的理论与党的“三个代表”理论一脉相通,是“三个代表”理论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实践要求。要实现党“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就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本着坦荡的胸襟,自我革命的意识,与时俱进的态度,通过行使政治领导权力,组织、动员人民与任何违反法治潮流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扫除法治建设进程中各种过时的思想障碍、制度障碍,引领中国法治建设前进方向。

依法执政的艰巨性

文/卓泽渊

依法执政是非常艰巨的。

在理念基础上,我们还未彻底实现从革命理念转化为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创立新中国50多年,但是执政的理念并未全面确立。其实,毛泽东同志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早上,跟他的同伴说,我们是去北京赶考。他已经自觉不自觉的意识到了我们党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党的身份在发生变化。但很遗憾,这种意识未能成为全党的理性认知。

我们还缺乏执政的意识。我们党在执政的位置上坐了50多年,我们还曾天天喊阶级斗争,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这样的斗争哲学下,革命理论占上风,而执政理念未能确立。我们意识中,除了革命意识以外也有一定的执政意识。但是,我们的执政意识多是来自于简单的谁打江山谁坐江山的观念。这在革命初期是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还要用无产阶级打江山就要坐江山的观念看待执政,那就有些狭隘了。因为无产阶级所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坐江山的问题。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用坐江山的观念来认识自己的地位。狭隘的坐江山的意识必然会阻碍我们党依法执政。这种观念上的转化,看来还需要时日。

我们还存在体制上的问题。政治体制、法律体制、党的领导体制都还正在改革之中。在政治体制上,我们良好的政治体制还在建构之中。我们的司法体制正在改革当中。去年年底,我们中央推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正在征求意见。司法体制如何改革,面临很多艰巨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党如何在自身的领导体制上进行改革,也还未完全统一认识,存在的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另外我认为,党政合一,党政分开这些简单的提法,都是值得忧虑的。比如说党政合一就好。那我们历史上,不就一直是党政合一的吗?教训非常惨痛。你说党政要分开吗?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就结合得非常好。在议会制国家中,选举得胜的政党,就是议会中的多数党,就是执政党。在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竞选获胜的党就是执政党。国家的元首就是执政党的领袖,它的党政高度合一。政治体制架构是非常艰难的。这里需要政治理性,需要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需要放眼全球的政治架构,着眼于未来,来构设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又能把中国引向民主和法治的这么一种新的体制。这种体制还需要我们百折不挠地探索。

我们还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现在的法治状态是什么?是似是而非的法治,是走向法治过程的法治,是法治化中还不完全的法治状态。它不可能为依法治国提供足够的平台。我们现在有足够的干部准备吗?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一半以上是律师。美国总统70%到80%是具有良好法律修养的人。我们的干部倒不是一定要学法律专业的,但一定要有法律观念和意识。我们做好了依法执政的干部准备吗?可以说,我们还有欠缺。于是,我们依法执政就更加艰难。

最后,我们党要推行依法执政,在内在动力上还有许多问题。我们党的权力一旦要依法行使,你的行使方式、行使范围、行使路径都得依法,而且还有法律责任的问题。权力是进易退难的。权力扩大很容易,权力缩小很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全党要有坚强的政治决心和高度的理性自觉。

依法执政理论论文 篇2:

试论依法执政

[摘要]依法执政是一个重大的法治创新,也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对依法执政理念的系统研究并提出有益的实施方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依法执政的内涵,分析了加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执政理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依法执政;内涵;意义;贯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执政这一历史性课题。依法执政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重大法治创新。坚持依法执政的要求,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南。因此,加强依法执政理念的系统研究并提出有益的实施方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依法执政的内涵

提出依法执政,是对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又一次历史性进步。然而,什么是依法执政,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笔者认为,依法执政就是指在一国,作为承担国家重大管理职责的执政党也必须象其他合法成立的社团一样,遵守该国宪法和法律,依法开展执政行为,违法执政要承担违宪违法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而不能凭借执政党的优势支配地位恣意妄为。在法治领域,主体、行为和责任是三大核心要素,是任何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都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来厘清依法执政的执政主体、执政行为和执政责任这三大核心要素,从而更好地把握依法执政的内涵。

1.依法执政需要明确执政主体。谁是依法执政的主体?我们认为,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党的最高执政权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由其产生的中央委员会行使,闭会期间由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行使;地方各级党委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行使所在区域的执政权,以保证党对地方各级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并明确地方各级党委的执政责任。由于党组织是通过党员的行动来发挥作用的,因此执政党的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都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执政意识。由于很多情形下起决策、动员、号召作用的是执政党成员当中的领导干部,故对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加强依法执政意识培育与能力培养更具现实意义。

2.依法执政需要规范执政行为。当前,依法规范党的执政行为十分重要和紧迫。首先,要依法规范党的执政权的行使范围。党的执政权主要是指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权、思想领导权和组织领导权[1](P42)。其次,要依法规范党的执政权的行使方式。党的执政权作为一种核心的公权力,既要依法保障,也要从实体和程序上依法进行监督和制约。第三,要依法规范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党委(党组)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以从体制、机制及制度上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权力。

3.依法执政需要落实执政责任。依法执政作为一个重大的法治问题,必须落实执政责任。落实党的执政责任是个新课题,在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方面都显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领导干部;既涉及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也涉及党纪责任和法律责任。我们既要重视落实地方党委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及重大决策、任用干部、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执政责任,更要重视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执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次把党的工作人员纳入了公务员的范围,这将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法律责任的统一,有利于党的执政责任的落实。我们要以宪法和党章为根本依据,以贯彻《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公务员法》为契机和突破口,通过对违法执政行为的追究并使相关责任人承担党纪和法律责任,来达到监督执政权力和规范执政行为的目的,这既是执政党内部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也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重要法律保障。

此外依法执政在不同层面可做不同理解,从观念角度讲,它是一种政治理念,一种进步、文明的执政理念。我们因而可以说,要提高依法执政意识。从制度层面讲,依法执政是一套符合宪政精神的政治与法律制度。依法执政是实现法治的重点环节与根本性制度要求。依法执政必然要求现代的强大政党是“有限政党”、“有限政府”,执政党要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留足空间,不得依凭强力侵害执政相对人的利益。人们逐渐认识到,要真正实现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和公正,最大的障碍在于能否对强大公权力(主要是执政党)设立与完善有效的约束、监督与责任的法制规范。

二、依法执政理念的现实意义

不断提高党的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在宪法和法律面前,共产党同其他民主党派、团体、组织一样,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我们党在国家政权中居于领导地位,党依法执政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严格依法运作。实行依法治国首先要求党必须依法执政,只有坚持党依法执政,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依法执政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1.依法执政是党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必然选择。党只有自身率先做到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有效地约束任何组织、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在整个国家形成浓郁的法治氛围,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依法治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执政基础是人民群众。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是否牢固,党政关系是否和谐,工作机制是否合理科学,最根本的是要看我们能否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能否高效、廉洁地为人民服务,能否始终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所以依法执政的能力决定着依法治国的成效,反过来,依法治国的效果又是对依法执政能力的检验。因此,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纵观世界,各国执政党执政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依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政治生活的领导,即体内运行;二是执政党居于国家执政机关之上,直接对国家政权发号施令,即居高临下;三是执政党不通过国家政权,直接行使本应由国家政权机关行使的职能,即简单取代。第一种执政方式最符合民主政治的原则。

我国在政治体制设计上采取的是第一种方式,即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来执政。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实际的执政方式偏向于第二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在党刚刚执政,内有困难外有封锁的情况下,对于提高党对社会的整体动员能力,集中社会力量组织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国防建设,防止重大灾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极为重要的。但是随着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变化,这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一些地方党委包揽过多,权力过分集中;一些地方党委用传统的政治动员方式,指挥人大、政府和政协的工作,不少地方党委直接做了许多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把政府变成党委的而非人大的执行机构;一些地方事无巨细都由党委出面,包办代替同级其他各种组织的事务,不少地方党政关系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工作中主观随意性大,难免在工作中互相扯皮,影响工作效率。这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政党、国家、社会几乎是三位一体,而党又处于各种权力的核心,是惟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一旦党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往往会使国家、社会处于被动地位,成为矛盾的集中点和风险的承担者。同时这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党组织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由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不仅使政权机关很难行使自己的职权,影响政府工作效率,还会造成“党不管党”,削弱党的战斗力,影响党的领导的整体效能。

我们党正是看到以往执政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并就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多年的初步探索,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了较大的改进。目前,从整体看,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处于转型期。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总目标应该是实现党从第二种执政方式向第一种执政方式的转变。依法执政作为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时期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转变。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依法执政不仅意味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和调整,而且还意味着社会主义政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对于这一点,必须提到足够的高度,充分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需要。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也是我们党依法执政的显著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和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大大提高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执政既是重要环节,又是必要条件。一个国家,执政党能否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机构能否依法运转,从而决定着能否真正实行依法治国[2](P32)。只有通过依法执政,才能切实保障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真正统一起来。

三、贯彻党的依法执政理念的基本思路

如何使党做到依法执政,笔者以为至少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宪法和其它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党的组织和各级领导人都不能谋求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它法律也是全社会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政治信仰、不分社会阶层和民族,都要毫无例外的一律遵循。党领导人民制定了法律,党就要模范地遵守法律。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不应违背法律和与法律相抵触。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都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模范,要严格按照新党章作出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要求,恪守“以法律为准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摒弃特权思想,尤其要反对和杜绝领导干部的以言代法,把个人的意愿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真正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观念转变。

2.党内生活要进一步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严格按党章办事,以党内的民主化推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党内决策要严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把个人意志强加在集体意志之上,切实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要树立党章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党的各级组织应按规定的时间换届,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提前或推迟。党组织的负责人应严格依照党章规定选举产生,并不断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层次。要杜绝那种还没开代表大会就已决定了人选,使选举成为徒具民主虚名的形式。“文革”动乱中,用所谓的“中央文革碰头会”取代中央政治局;把个人“钦定”的接班人,用法规的形式在党章中加以确认,都是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肆意破坏。这样的历史教训永远不能忘记。党的领导人的新老交替,要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主动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就是可贵的范例。可以肯定的是,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是党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依法执政的基础和前提。

3.要依法实施对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的领导。党是领导一切的,但这种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领导,而不是包揽和替代。政府、人大、政协及其它社团,都是依法组建的,党要尊重和保障他们行使法律赋予的职责,而不是干预其具体事务。党政分开的原则应继续坚持,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表现。○

注释:

[1]马宝成.宪政制度与现代政治合法性[J].文史哲,2002,(3).

[2]周旺生.论权力资源的法律调控的动因[J].现代法学,2004,4.

责任编辑钟海连

作者:姚志荣

依法执政理论论文 篇3: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及启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依法执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历史进程,总结党依法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依法执政;法治;经验

依法执政是指执政党依照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国家政权运作方式来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之际,总结党依法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理念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与国外其他政党的执政史有所不同,它不仅经历了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局部执政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执政的特殊过程,而且还经历了从依政策执政方式向依法执政方式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依法执政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尽管没有掌握全国政权,但党依法执政的意识开始显露,并融入党当时的执政实践。如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府主席。随后,以毛泽东的名义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法律文件。并通过这些法律对根据地政权实施间接领导,表现出一定的依法执政性质,为建国后的依法执政奠定了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依法执政的探索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从领导人民进行阶级斗争、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转变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领导经济建设的执政党。党在全国执政后,积极探索了依法执政问题。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理论的探索

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在《共同纲领》中,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人民司法”的概念,明确表示新中国将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接着,党又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一系列法律,主要有: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5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和重要政策予以法律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党采用法治的途径实行依法执政的最重要的依据。但由于实践的复杂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后的前29年中,关于依法执政的理论和实践常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党实行的基本上是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由于党还没有真正实现从革命党思维到执政党思维的转变,“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党政机构合一,政府职能被取消,党依靠政策运作公共权力,以政策代替国家法律,导致党对依法执政的探索发生畸变,给国家、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依法执政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果断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成为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路越来越清晰、认识越来越深入的过程,也是依法执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依法执政思想。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 这实质是强调要依法执政。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执政基本原则,标志着党对依法执政的探索取得思想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大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不仅意味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用法律约束自己,而且意味着党的执政方式将要发生重大转变,充分表明党在依法执政的思想探索上进一步加深。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的要求。这是党在历经执政实践后对执政方式做出的重大转变。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在党的领导自然段增写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容。这指明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本前提、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是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行依法执政必须遵循的方向和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2013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和强调的“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执政其中也是个重要方面。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支持国家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逐步改变过去把政策作为执政的主要手段的做法,注重采取法律手段来运作国家公共权力,通过进一步理顺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措施有效推进了依法执政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依法执政的方式,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前,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依法执政,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高度重视理论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善于将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的历史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攀越科学理论高峰的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毛泽东的思想在建国初期奠定了探索依法执政道路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推进依法执政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有效推动依法执政的进程,为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奠定理论基础。

(二)坚持依法执政,必须有相应的执政体制为前提

体制是影响党依法执政的关键性因素。党的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客观上需要党要依法执政。但就政治体制而言其改革尚为滞后。执政体制最核心的内容是执政党与政权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才能做到依法执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就对建立科学的执政体制、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最终形成的却是党政职能不分、政党与社会高度统合、党的政策实质上代行了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职能的执政体制,影响了依法执政的进程。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党坚持依法执政,就贯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对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改革完善进行了探索,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权力过分集中及以党代政现象。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党加强了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将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目的是避免司法机关因体制而不畅而导致的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

(三)坚持依法执政,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为基础

依法执政要求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必须有完备的法制作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一个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奠定了法制基础。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们的法律制度仍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还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党内制度运行机制。有的法律制度规定过于原则、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还有的法律制度相互间缺乏科学的配套和衔接,难以具体有效实施,致使依法执政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坚持依法执政,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为基础,并且还要创造性地制定或修改符合时代发展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依法执政对党的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四)坚持依法执政,必须有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条件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依法执政除需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法律观念,带头学法守法外,还需要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公众作为基础。这是基于依法执政要求的迫切呼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六五普法”,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为依法执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但从当前的情况看,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却令人担忧,党内有的干部对于依法执政理论没有深刻认识,有的干部还不习惯依法执政,这就使依法执政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来自实施者的内在动力,从而影响了党依法执政的实施进程。

总之,依法执政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必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促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目前,尽管实现依法执政还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有能力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最终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3]董必武.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

[4]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有关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许丽英

上一篇:独立性会计审计论文下一篇:高速铁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