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湘西苗族舞蹈仪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仪式型舞蹈方面,已经渗透到湘西苗族的杜会制度、生产制度、婚姻、社交、丧葬、祭祀等方面,形成苗族舞蹈独特的“巫和仪式性"文化境域。仪式性特征实质上是指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具有祭神、祭丧和祭婚等特性,即湘西苗族仪式舞蹈可以在祭神节日活动、亲人丧葬活动和婚配活动中进行,充分体现出苗族舞蹈文化的仪式性特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篇1:

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文化阐述

摘要: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是民间宗教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传承发展了很多年的时间,这套仪式舞蹈对于湘西苗族地区的民俗文化体系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当前背景下,研究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文化蕴意,也能够更好的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精粹。本文先阐述了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具体由来和实际过程,接着全方位的分析了整套仪式舞蹈的宗教文化,最后从强化了苗族人们内部的文化群体认同感、有利于苗族社会的内部稳定、促进了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著丰富了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四个方面,深入全面的探讨了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苗族文化 仪式舞蹈 还傩愿 文化认同感

中圖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主要是湘西苗族人民在自身遇到灾难或者其他事情的时候,向傩神许愿,并祈求平安、送子求财等。从整体上来看,“还傩愿”也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但同时也是湘西苗族民间舞蹈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气息。苗族“还傩愿”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同时也保留了很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实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通过对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文化元素的剖析,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认识苗族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

一、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概述

(一)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由来

每一个民族在长年发展中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宗教习惯与文化,同时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然探索的结果之一。由于古代科技水平不足,人们很难解释多种自然现象,因此就产生了宗教与神灵,同时也衍生了人与神灵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一个完整的仪式来进行。而湘西“还傩愿”也是这样一种仪式舞蹈,并且在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丰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虽然社会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是“还傩愿”依然在湘西苗族地区广泛流传。通过调查发现,广西苗族人民举办“还傩愿”也有自己的原因,即能够满足苗族人们的各类需求和精神追求。这也说明了当前时代下“还傩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封建时代那种迷信产物,而是与当地巫文化进行结合以后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同时也承担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仪式艺术文化。

(二)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过程

“还傩愿”仪式舞蹈也有一整套完善的过程,具有显著的仪式感。在仪式开始之前,先是由巴岱抛浩问卦得出最终的吉日,通常集中在农历十月、冬月、腊月和二月,正月是没有“还傩愿”仪式的。而举办“还傩愿”仪式的场所主要在东家的堂屋里面。仪式需要使用到猪羊鱼等祭品,还要使用到令旗、祖师棍、马鞭、法衣牛角等各类法器,以及锣鼓等乐器工具。目前整个湘西地区的“还傩愿”仪式过程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并且各个地区在这方面也没有保持一致,一些地区的法事项目有三十多节,但有的地区已经达到了四十多节。在整体模式流程上,通常都会按照“开坛—开洞—关坛”以及“请神—谢神—送神”的模式进行。

二、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宗教文化

“还傩愿”是一种宗教仪式舞蹈,利用舞蹈跟神灵进行沟通,这里也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宗教文化的阐述。第一,宗教神灵观。在“还傩愿”仪式舞蹈中,所有神灵都是人的形象,并且跟苗族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便一些神灵并不是人的形象,但是也具有人的性格。第二,宗教神性观。神性观主要是指人们想象神灵所具备的能力以及如何掌控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在“还傩愿”仪式舞蹈中,体现出的神性观是多样化的,比如灾难保护、婚姻求子、领兵打仗等。第三,宗教神人观。“还傩愿”仪式舞蹈中有着很多文化符号和代码,其中各类道具和舞蹈韵律也承担了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在长期发展中,苗族人们对于“还傩愿”也产生了依赖感,在遭遇灾难的时候习惯举行“还傩愿”仪式。从这些角度来看,“还傩愿”仪式舞蹈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宗教文化体系,同时也得到了苗族人们的高度认同,成为了支撑整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板块。

三、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社会文化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任何文化的产生与传承都具有较强的意义,并且各种文化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虽然“还傩愿”仪式舞蹈所涉及的文化是封建迷信产物,但也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与社会文化,同时也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因此,“还傩愿”也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能够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与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针对于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其舞蹈本身艺术美感或者仪式封建文化上,更重要的是传承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认同等方面。

(一)强化了苗族人们内部的文化群体认同感

“还傩愿”是一个宗教仪式舞蹈,因此并不属于个体活动,需要整个苗族内部多个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够达到相应的成效。因此这种仪式舞蹈能够直接拉近族群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距离,琮琤形成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情感。长久下去,族群内部人员就能够产生文化群体认同感,形成族群间的共同信仰。在历史发展中,湘西苗族人多次迁移,并且生活环境也比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还傩愿”仪式就能够以人们的宗教认同来扩大文化群体认同感,实现整个民族的内部团结。

(二)有利于苗族社会的内部稳定

对于苗族来说,“还傩愿”也起到了社会内部稳定的相关职能,事实上,大部分宗教仪式舞蹈都有着这方面的功能。“还傩愿”仪式舞蹈体系中有着自身独特的规范和礼仪,同时这也代表着整个苗族民族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内涵,是保证社会民族内部团结的要素之一。在当今社会环境中,“还傩愿”仪式舞蹈依然能够对苗族个体民众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并且成为了苗族人们的精神信仰方向。很多苗族民众在遇到苦难的时候,都会参与“还傩愿”仪式舞蹈来达到心理上的慰藉,从这个角度来看,“还傩愿”仪式舞蹈也能够透过人们的精神文化,帮助管理者来实现社会内部稳定。

(三)促进了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还傩愿”仪式舞蹈在长年发展中也吸取了很多苗族传统文化,能够实现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实上,在当今“还傩愿”仪式舞蹈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代表苗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与元素,这在舞步、服饰、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有显著体现。而在当今物质文化快速消融的时代背景下,透过“还傩愿”仪式舞蹈也能够更好体现苗族文化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凸显苗族文化的教育功能。

(四)显著丰富了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还傩愿”作为一种仪式舞蹈,在湘西苗族群体中也有着休闲娱乐的功能。“还傩愿”在表达苗族民众宗教诉求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娱乐性,比如口头诗歌、神话故事等。事实上,“还傩愿”仪式舞蹈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再像以前那种具有很强的宗教感,变得更加亲民,慢慢朝着一种舞台剧的方向来改变,这也使得“还傩愿”仪式舞蹈在当今发展中开始不断突出其舞蹈艺术性。这种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之一,能够在当今背景下发挥其旅游价值和社会功能,才可以在湘西苗族地区长久存在下去。

四、结语

“还傩愿”仪式舞蹈在苗族已经有了很长远的发展,并且也融入了苗族社会历史人文元素,对于后世的各项文化与民俗研究都有着丰富的价值。通过对“还傩愿”文化元素的分析,也能够从中明确苗族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观念,探析苗族民族的多种历史文化信息。“还傩愿”之所以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仍然能够在苗族社会中传承,也跟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有较大的关联。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傩愿”也出现了一定的传承困难情况,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也应该能够继续凸显“还傩愿”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能够给其传承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兴禄,何佩雯.湘西苗族还傩愿的现代表演及其启示意义[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10(01):122-128.

[2]翁建敏,石力.湖南湘西苗族儺文化研究——“还傩愿”仪式调查研究[J].文化学刊,2016,(12):56-59.

[3]乐之乐.仪式中的社会性别建构——以湘西苗族“还傩愿”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05):31-34.

[4]刘洋.试探傩公傩母神话等折射出的傩文化内涵——以湘西北桑植土家族还傩愿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0,23(02):25-29.

作者:王茜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篇2:

湘西苗族舞蹈的仪式性特征解析

摘要:湘西苗族舞蹈仪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仪式型舞蹈方面,已经渗透到湘西苗族的杜会制度、生产制度、婚姻、社交、丧葬、祭祀等方面,形成苗族舞蹈独特的“巫和仪式性"文化境域。仪式性特征实质上是指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具有祭神、祭丧和祭婚等特性,即湘西苗族仪式舞蹈可以在祭神节日活动、亲人丧葬活动和婚配活动中进行,充分体现出苗族舞蹈文化的仪式性特征。对此,本文作者透过湘西苗族舞蹈巫术性,详细分析湘西苗族舞蹈的仪式性特征。

关键词:湘西苗族;仪式性;民间舞蹈

湘西在古代曾被称为“五溪”之地,即地处荆楚西偏、巴蜀东陲,地势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并且与云贵高原相互连接,地理环境复杂、民族种类繁多的地区。这造成湘西人民一直处于贫困之中,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湘西人民中当家作主后,这种贫困现状才得以改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才得以提高,尽管如此,今天的湘西地区仍然没有脱离贫困状态。而贫困又使湘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其民族文化还保持原有民族特色,湘西苗族舞蹈仪式性特征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

一、具有仪式性特征的湘西苗族舞蹈

湘西苗族舞蹈种类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色彩、民族风情和仪式性等特点,使湘西舞蹈苗族舞蹈成为我国最具有民族色彩和历史色彩的舞蹈。具有仪式仪式性特征的湘西苗族舞蹈主要包括鼓舞、芦笙舞和傩愿舞,其中鼓舞是最常见的仪式性舞蹈,主要用来集结族群、发号施令和抒发情感;芦笙舞是指苗族手持芦空载歌载舞,是湘西苗族不可缺少的乐器,一般要求苗族男孩从小学习芦空,女孩学听芦篷,成为湘西苗族用于表达的一种语言;傩愿舞简称傩舞,原本是古汉族的一种表演艺术,但由于汉楚时期苗民迁徙到洞庭湖汉族人民一起生活后,其文化实现了交融,最后被苗族传承了下来,是笔比较盛行的仪式舞蹈。下文将基于对仪式性湘西苗族舞蹈的了解,湘西分析其仪式性特征[1]。

二、湘西苗族舞蹈的仪式性特征解析

(一)仪式性特征是湘西苗族舞蹈巫术性的重要体现

仪式通常都会出现在巫术里面,从古至今苗族舞蹈都具有很浓烈的巫术色彩,决定苗族舞蹈的仪式性凸显。据了解苗族舞蹈都源于宗教—巫术,这一观念也许具有很强的片面性,比较极端,实际苗族舞蹈中也确实找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存留下世俗舞蹈,在湘西苗族生活中,基本上除了生活,其他时间都会用于巫术仪活动上,如婚嫁、丧事及其他大型活动都避免不了要举行巫术仪式,以祈求神明的保佑,这些巫术仪式多数都来源于宗教,整个巫术活动,最讲究的便是仪式。

例如,我们在湘西苗族居住地,依然会看到很多苗人通过跳舞的形式去完成某种拜神仪式,常见到舞蹈一般都会含有仪式较强的“鼓舞”,如湘西苗族的“鼓社祭”活动、“祭桥”活动、“跳丧”活动、“架桥”活动等,都会通过鼓舞的形式来实现其仪式服务,以此祈求增加子嗣、婚姻顺利和死后升天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苗族人民会通过这些活动,祈求天下太平和免自然灾害等,一般都是苗族组长或仪式巫术等具有象征性的苗族人民[2]。这些通过舞蹈活动实现其仪式性祈求的内容,确实是苗族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问题,也是常见的生活大事(如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婚嫁、葬礼、谈情、说爱、战争、和平等),这些大事都有相应的仪式性舞蹈与之相对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参与苗族节日集会,来了解苗族人的求雨、求子、求神等仪式。

(二)仪式性特征是湘西苗族大型活动舞蹈隆重性的重要体现

湘西苗族在举行任何大型活动时,都会通过相应的舞蹈来举行仪式,带仪式完成后方能进行下一步活动,以凸显出活动活动的隆重性。通过舞蹈实现大型活动仪式时,苗族人民会穿上华丽而庄严的服饰,以表示对仪式的重视,体现活动的隆重性。

例如,湘西苗族人在跳“跳香舞”时,相应的祭祀巫师都会要求族里的男女都穿上华丽的服装,其头顶“天王大帝”之像、手拿小黄旗,于月高风黑的夜晚,一起来到跳香殿前,面向跳香殿供奉的“天王大帝”雕像及灵位,“天王大帝”的雕像给人以一种巍巍然和非常肃穆神圣的感觉,湘西苗族人着华丽服饰来于此的目的就是祭拜于“天王大帝”,祈求天下太平和免自然灾害等。进行舞蹈前时,会有一个巫师吹牛角引导,待牛角吹响后会有一个童子携灯随行,参与舞蹈仪式的男女会跟随童子,将香殿堂前的蒲团三匝围绕;然后巫师依照八卦中的天、地、山、泽、水、风、雷八个自然现象相对应的八个部位循走;最后又由巫师,将绺旗擎左手、牛角持于右手,带领参舞者边走边舞,刚开始是缓慢进行舞蹈,其后牛角声突起时,参与仪式舞蹈的众人就以敲锣和击鼓的形式来回应巫师的牛角,随后就是欢声笑语的翩翩起舞的时间,这时来围观的人也会在参与仪式舞蹈参与者的引导下也会欢笑起舞,以乐诸神[3]。由此看来,湘西苗族舞蹈句英语很强的原始性特征和仪式性特征,并且仪式性特征又凸显出大型活动舞蹈的隆重性。

(三)是湘西苗族人民与大自然联系的表现形式

“仪式”一般都发生于敬奉神明和大自然的祭祀活动中,常常伴有相应的仪式性舞蹈,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崇拜,也可以说是为了追求自然表现力与模仿的过程,让参与仪式的舞者感受到神,以激发他们对神力的想象,是湘西苗族人民与大自然联系的重要表现形式[4]。

例如,湘西《奶傩芭傩舞》,整个舞蹈都表现出湘西苗族人民追求提高自然表现力和模仿自然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仪式性舞蹈的形式,将舞者引入神圣的创造领域之中,同时引导舞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神力想象力,以表示对自然神明的尊敬和向往,在这个舞蹈过程中,舞者充当了自然的信徒角色。

结语

总而言之,湘西苗族舞蹈的仪式性特征,不但能够充分体现出湘西苗族舞蹈的巫术性、还能够体现出湘西苗族对仪式性舞蹈的重视度,更能传达出湘西苗族对大自然的尊敬之情,充分展现出湘西苗族舞蹈艺术的神话色彩、仪式性等特征,让人们感受到了湘西苗族历史、服饰、语言、宗教、艺术等文化遺产。

参考文献

[1]刘静. 论湘西苗族与贵州苗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差异[J]. 邢台学院学报,2014,03:169-170+182.

[2]方向新,郭丹. 湖南民俗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01:1-9.

[3]邹永红. 湘西苗族舞蹈文化内涵解读[J]. 大舞台,2010,05:142-143.

[4]唐志明,李虹. 湘西苗族“巴代雄”仪式艺术特点[J]. 艺海,2015,10:65-68.

作者:吴绍东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篇3:

中韩佛教仪式舞蹈异同的探讨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行为,属于宗教经验和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产物。至今,舞蹈仍然是宗教仪式的主要手段。本文以中韩两国宗教仪式舞蹈为研究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韩国;宗教仪式;舞蹈;异同

舞蹈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一种产物,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舞蹈与宗教之间一直存在着莫大的联系。宗教舞蹈作为人与神之间的连接媒介,伴随着佛家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国、韩国两个国家的佛教文化渊源流长,佛教仪式舞蹈也得以发展。但鉴于中韩两国佛家文化不同的发展现状,其佛家仪式舞蹈也出现了异同现象。

一、中韩两国佛教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佛教形成与发展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东汉初年,佛教文化开始从印度传入到中国地区。自此之后,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三国时期,在纷乱的政治局面下,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为日后南北朝佛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在这一时期之内,中国境内的佛教寺塔建筑、佛像雕塑等各具规模;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各大帝王的推崇,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如诗句中描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对当时佛教的盛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在隋唐期间,伴随着经济、政治的繁荣,为佛教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盛唐的武则天时期,佛教发展达到顶峰,并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同时,伴隨着盛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在我国的佛教文化得以发展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向海外进行传播;在两宋时期,虽然从政治上对佛教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程朱理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佛教的内容;明清两代的思想家由于均受到佛学的影响,在弘扬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也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1]。

(二)韩国佛教形成与发展

佛教在传入韩国之前,韩国并未拥有真正意义的宗教,只是与其他的原始民族一样,存在一定的自然崇拜。他们片面地认为,自然灾难是神的愤怒和惩罚。可以说,从原始社会到高句丽、百济、新罗三组鼎力期间,韩国仍未形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宗教信仰。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高句丽王朝,中国前秦苻坚曾派遣使臣与僧人将佛像和经文送给当时的统治者。百济王朝时期,印度僧人经过东晋到达朝鲜半岛进行佛家的传递。自此之后,佛教文化在该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新罗王朝时期,正值中国盛唐鼎盛时期,在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佛教文化经过中国进一步传入到朝鲜半岛;在高丽时期,高丽王开始将佛教定为国家宗教,并制定了僧科,优待僧侣,进一步促进了佛家文化的发展[2]。

二、佛教仪式舞蹈概述

佛教是一个睿智的宗教,从其诞生之初就开始利用绘画、雕塑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对其进行传播。在众多的艺术传播方式中,舞蹈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途径。在《法华经》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世人利用香火、跪拜、击鼓奏乐、箜篌琵琶、舞蹈嬉戏等行为进行佛塔供应,并以此行为进行世人感化[3]。

所谓的佛教仪式舞蹈,主要是在特定的时空幻境下,人们通过一定的肢体动作祈求神灵、取悦神灵,并通过肢体的形式表现,表达出对神灵的崇拜、尊重和敬畏。佛教仪式舞蹈作为人与神之间的连接媒介,伴随着佛教在中国、韩国的发展,佛教仪式也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人们发展的历史中,佛教仪式舞蹈也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期,百姓并未受到教化,常常邀请巫师进行法事祭奠神灵,以达到消灾求福的目的。后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逐渐走向文明化,舞蹈不仅仅是宗教的附属产品,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其他的元素。

三、中韩佛教仪式舞蹈异同研究

(一)中韩佛教仪式舞蹈相同点

虽然中韩两国的佛教仪式舞蹈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由于两国的佛教均属于大乘佛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角定了两国的佛教仪式舞蹈之间存在较多的相同之处。

(二)仪式中有舞蹈

佛教礼仪主要有自行仪礼和他行仪礼两种形式,其中自行仪礼主要是指为了修道而进行的行为、为自己信仰的发展和深化所做的礼仪;其行仪礼则受是指祈愿仪礼和回向仪礼,主要是为了在家佛徒、出家僧侣进行加持祈福等。中韩两国的大乘佛教更加注重普度众生,以实现理他目的,这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最大区别。可以说,中韩两国的大乘佛教中,均具有“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精神,这就为两个国家的宗教仪式舞蹈相似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在进行佛教仪式的舞蹈中,鉴于大乘佛教的“空”的思想,自然产生了佛、菩萨、各种护法神、灵魂和恶鬼的形象,不但如此,佛教还根据其具体的而形象,将各种行为进行了具体化。因而,在中韩两国的佛教仪式舞蹈中,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三)功能相同

鉴于中韩两国佛教仪式舞蹈的发展历程,以及两国的舞蹈均属于大乘佛教仪式舞蹈,两国的舞蹈在供养、修行、布教和超度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从两国佛教仪式舞蹈的供养上来讲,两国舞蹈集中体现了将各种东西呈献给菩提,并表达出能闻法的感恩心情;从两国佛教仪式舞蹈的修行上来讲,两国佛教仪式舞蹈中均表现出了戒、定、慧三方面的内容,具有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目的;从布教上来说,中韩两国佛教仪式舞蹈中均表现出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内涵,具有拯救众生、普度众生的含义;从超度上来讲,两国的道教仪式舞蹈中,均体现了灵魂超度的内容。

四、中韩佛教仪式舞蹈不同点

(一)形式不同

佛教仪式舞蹈最为基本、重要的条件,就是利用舞蹈者的形体动作,作为媒介和手段,并表达出其内心的欢悦之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了解社会生活、宣传宗教等目的。在具体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舞蹈者必须要连续完成一个又一个动作,并且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具有较强的实现意义。

在中韩的佛教仪式舞蹈中,两个国家的舞蹈形式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以韩国的长鼓舞为例,韩国的长鼓舞属于佛教仪式舞蹈中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并 体现出欢快、轻盈和飘逸的动态美感。这与我国的芦笙舞之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两个佛教仪式舞蹈过程中,舞者的肢体动作、舞蹈道具之间存在较多的不同:第一,头部姿态不同。在舞蹈的过程中,中国的舞蹈者以欢快多样的变化为主要特点,而韩国的舞蹈则在变化的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劳动性;第二,上肢姿态不同。在舞蹈过程中,中国舞者配合整个身体的灵动多变,并吸收了其他的舞蹈形式。而韩国的舞蹈者的上肢姿态中,则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征;第三,下肢姿态。在佛教仪式舞蹈中,中国舞者的下肢配合身体并达到艺术性的高度。而在韩国的舞蹈中,则在保证完成高度艺术的同时,对传统的宗教仪式舞蹈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和发扬。

(二)功能不同

虽然中国、韩国的佛教仪式舞蹈是人们对风俗习惯、对农耕文明的一种有效表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两个国家的佛教仪式舞蹈的功能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在韩国佛教仪式舞蹈中,民俗舞蹈所占据的比例更大,而中国的佛教仪式舞蹈则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典型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佛教仪式舞蹈这种不同的特点,也与民族特征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以中韩两国的扇子舞为例,对两个国家的舞蹈功能差异性进行分析:第一,舞蹈性质有所不同。中国的舞蹈形式属于艺术形式的表演,而韩国的舞蹈形式则具有宗教性质和祭祀性质;第二,演出时间差异。在中国的舞蹈中,适合于任何一个演出的舞台;而韩国的宗教仪式舞蹈演出的舞台相对比较狭小,以仪式活动居多;第三,舞蹈过程差异。中国佛教仪式舞蹈过程中,变化更加多端,且在灵动中透漏出凝重;而在韩国的舞蹈过程中,传统特性传承的更加明显,常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柔、轻、凝滞等特征;第四,扇子舞蹈动作要领差异。在中国佛教仪式扇子舞中,中国的舞蹈动作融入了各类舞蹈元素,并且从各类舞蹈要领的精华中进行吸收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多的而艺术特色;而在韩国的扇子舞动作要领中,对其传统的舞蹈动作要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留,且每一个动作都比较复杂,几乎每一次停頓均可成为一个雕塑。

(三)借鉴意义

鉴于中韩两国佛教仪式文化之间的差异,韩国佛教仪式舞蹈更加端庄大方、安静柔美、情感内敛等特点,中国佛教舞蹈必须要对其给予借鉴,吸收佛教仪式舞蹈的理念,并对其进行弘扬,以全面提升中国佛教仪式舞蹈的艺术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佛教仪式舞蹈作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已在中国和韩国具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仪式舞蹈不仅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韩国两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融合,并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佛教仪式文化。对此,笔者以中韩两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和传播为研究切入点,对中韩佛教仪式舞蹈之间的相通点和不同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殷芳园.浅谈中韩佛教仪式舞蹈的异同[J].北方音乐,2017(2).

[2]陈明.浅析中国佛教舞蹈的发展与传播[J].戏剧之家,2014(4).

[3]臧丽荔.浅谈朝鲜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参花,2017(4).

作者简介:吴祝昕(1990-),男,汉族,硕士研究生,舞蹈教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

作者:吴祝昕

上一篇:中学生演讲稿触摸中华魂下一篇:大学生竞聘宣传部部长演讲稿